1. 王之卓的人物經歷
1909年12月16日(清末宣統元年〔農歷己酉年〕十一月初四日):誕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直隸省(今河北省)豐潤縣東豐台鎮(今屬天津市寧河縣)一鄉紳商賈書香門第家庭。父親:王紹曾,母親:龐伯坤,長兄:之翰,二兄:之章。
1910—1916:啟蒙於家教國學,熟讀《三字經》、古典古訓古詩詞等。
1916—1920:於直隸省豐潤縣東豐台鎮小學讀書。
1920:父母親接王之卓離開了東豐台古鎮老家,來到父親供職的江蘇,送他進南京奉直旅寧公學讀高小。長兄之翰大他12歲,考取了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美國攻讀土木工程專業,父母常以之翰為榜樣啟迪他用功讀書。
1922—1926:江蘇省南京市東南大學附中住校讀初中、高一,入學即入選童子軍接受嚴格訓練。寒暑假日回到父母家中,聽父親講授國學。
1926:江蘇省海門縣海門中學短期讀高一(為避戰火急忙轉學)。
1926—1928、8:江蘇省立南通中學讀高二、高三,數理化生外諸科成績拔尖。
1928年4月,英文作文What should a young man strive for ring his life?(一個青年人在他的一生中應當為了什麼而努力?)被選入《民國十七年(1928)全國中學學生英語成績》一書,世界書局 1928年出版。
1928年8月,經考試被擇優錄取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學習。
1928、9—1932、7:在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習。成績優異,每學期都獲學校免學費獎勵,還相繼爭取到上海銀行獎學金、老山德培獎學金、寧大獎學金等,在經濟上可由自己負擔不要家庭供給了。
1929:遵父母之命,與少時訂婚青梅竹馬、18歲的大家閨秀齊嚴淑結婚。(岳父:齊逎臣、岳母朱福珍,內姐2個、內弟4個。)婚後,說服家人不急於生兒育女,勸愛妻考入北京若瑟女子師范學校(光華女子中學)讀書4年。自己回交通大學勤學苦讀,努力爭取交大畢業總成績全校第一名,爭取公費留學。
1932、7: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各科畢業成績總平均分為90?71高分,全校第一名!
1932、8—1934、7:任隴海鐵路公務處實習生,不忘報考公費留學,帶書本在工地擠時間夏習。
1933年曾報考清華大學公費留美未被錄取不氣餒,下決心再考,直至錄取為公費留學生。
1934、7:參加第二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選拔考試,全國錄取26人。其中測量學名額僅4名,他從300多應考者中脫穎而出,與夏堅白、陳永齡、董鍾林一起被錄取,錄取率僅為七八十分之一。
1934、8:與第二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一行26人,乘遠洋客輪從上海港起航,經中國的東海、台灣海峽、南海,泊新加坡,穿馬六甲海峽,過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抵法國馬賽港登岸。再由馬賽經巴黎穿過法國渡英吉利海峽,到英國倫敦。
1934、8?20:長女出生在天津老屋,由賢妻取名為「守恬」,小名「百樂」。
1934、8—1935、7:於英國倫敦大學土木系帝國學院攻讀測量專業。獲 DIC 文憑(工程師文憑)。
1935、7:與夏堅白、陳永齡一起從英國轉學到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測量系學習,因未學過德語,三人利用暑假進該校德文班攻德語,9月開學即能跟著德國同學一起上德語測繪專業課程。
1936:其妻嚴淑攜兩歲長女守恬,與她閨友、留德學生張有令的妻子搭伴長途跋涉抵柏林來伴讀。
1936:在柏林由夏堅白介紹加入中華自然科學社。
1937、7:獲取了柏林工業大學特許工程師(Diplom?Ing)文憑。
1937、7—1939、2: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攻讀航空攝影測量工學博士學位,導師是德國著名攝影測量學家拉赫曼(OTTO?LACMANN)教授(1877—1961)。
1938、9?29~10?6:在義大利羅馬列席旁聽了第五屆世界攝影測量會議,夏堅白、陳永齡和黃維恕一同在會議。
1939、2?9:德文博士論文《多片測圖儀上比例尺和交向系統誤差對空中三角測量的影響》(Der Einfluβ Systematischer Maβstabsund Konvergenzfehler bei Aerotriangulationenmittels Mehrbidkartierger?ten?)通過答辯,並被答辯委員會評為 「最優等」,獲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航測學者。隨即博士論文在德國出版。
1939、2:辭別導師,離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火葯味愈來愈濃的柏林,扶著懷孕已八個月的嚴淑、攜著五歲長女,搶在德意法西斯全面發動歐戰、航路中斷之前回國。踏上歸國萬里路!首先乘車到法國巴黎,自己找房子租住。隨之在其妻待產期間,抓緊時間參加法語班學法語。
1939、4:次女誕生在巴黎第十四區D?R大街74號市立醫院,法國護士小姐給她取了個法國小姑娘名字「西孟」,其妻給次女取名為「守范」。
1939、7:見歐洲和太平詳戰火一觸即發,擔心航線受阻隔,與妻女乘東方快車抵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港,轉搭義大利一艘運輸商船穿洋過海,經新加坡、中國南海到香港。
1939、8:在香港滯留與國內書信聯系找工作,等消息約一個月。後接到內遷雲南昆明澄江鎮中山大學的聘書,但此時日寇正准備大舉進攻廣州,回國路阻斷;忙拖家帶口,急渡北部灣繞道越南回國到中山大學。
1939、9—1940、7:任雲南昆明澄江鎮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講授測量平差等課程。與夏堅白、陳永齡三人協商合著一套中國的測量學大學教科書,並以《測量平差法》為始。
1940:在昆明加入中國工程師學會。
1940、8—1943、9:任四川北碚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副研究員。在極為艱苦的抗戰相持階段,油燈下讀書搞研究,除與夏、陳合作著書外,撰寫論文、文章、書評近20篇,發表在與該所共同創辦的《測量》和《測量專刊》上,其中有3 篇在美國學術雜志上刊登。還參加了該組「測量實驗區」的測量工作。
1941、1—1943、9:在四川南溪李庄任同濟大學測量系兼職教授,講授航空攝影測量等課程。
1943、3:在《同濟測量系的使命》一文中呼籲:「我們學測量的人,在本身學術方面立定了根基之後,還需要有推動事業的認識與精神!」
1943、4:與陳永齡、夏堅白完成測量學大學叢書之《測量平差法》之書稿。
1943、10:在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反攻之際,投筆從戎,赴貴州貴陽出任國民政府軍令部第四廳(後易名為陸地測量局)測量技術室主任、測量監(同少將銜),主管測量技術問題。 1944:受陸地測量局委派參與商談及簽署「中美航測合作合同」。同年2月,小女兒出生在貴陽市,取名為「守威」。
1945:被派往設在印度的美軍空軍基地2個月,協助美方訓練中美合作航測隊負責攝影方面中方約十餘人的航空攝影技術。
1945—1946、8:率中美合作航測隊負責內業成圖方面十餘人去美國,參加航測成圖工作,替中美航測隊的中方人員作一些必要的聯系後,為起草擬定《中國航測十年規劃》,在美國考察航測事業一年多。加入美國攝影測量學會和美國地球物理學會,交納會費換取該會雜志、參加學術報告會等;回國後沒交會費自然退出。
1947、7:與陳永齡、夏堅白完成測量學大學叢書之《航空攝影測量學》之書稿。
1947:與陳永齡、夏堅白合著測量學大學叢書之《測量平差法》,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49、7—1952、7:交通大學教授、校務委員會常委,中國科普學會上海籌備分會副主仼,中國科學家聯合會上海籌備分會委員。
1949、10::與陳永齡、夏堅白合著測量學大學叢書之《航空攝影測量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51:與李青岳合著《測量實習》,由上海龍門聯合書局出版。
1951:與陳永齡、夏堅白合著測量學大學叢書之《大地測量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52:與紀增覺合著《平面測量教程》,由上海新亞書店出版。
1952、8—1956、7:參與創建青島工學院,任該校教授、教務長,青島市首屆人大代表、青島市首屆政協常委。
1953:與夏堅白、陳永齡合著測量學大學叢書之《實用天文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54:自學俄文,與孫護合譯前蘇聯斯基里多夫著《立體攝影測量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55、3:《測繪通報》創刊,任編委,發表《航空測量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呼籲國家設立「統管經濟測量工作的總的機構」。
1955、6:任武漢測量制圖學院籌委會委員,參與籌建新中國第一所民用測繪大學。
1955、10—1956、8:根據武測籌委會統一安排,從青島工學院借調到上海同濟大學,從事航測教學科研及前蘇聯專家方面的工作。
1956:與孫護合譯前蘇聯德洛貝雪夫著《攝影測量儀器學》,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56、7:參與籌建中國測量制圖學會(中國測繪學會),任籌委會副主任委員。旋即任中國代表團團長,代表學會赴瑞典斯德哥爾摩參加國際攝影測量大會。
1956、8:調任原武漢測量制圖學院一級教授、航測與制圖系首任系主任。
1956、10:赴捷克布拉格出席社會主義國家測繪勤務會議。
1956:當選為武漢市人大代表。
1957、8:原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將航測與制圖系分開為航測系和制圖學系,任航測系首任系主任。
1957:在《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學報》創刊號發表論文《偶然誤差累積的系統現象及其在攝影測量中的應用》,在中國首次提出了偶然誤差累積的規律。
1957、12: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中蘇朝越蒙五國測繪科技會議,發表題為《起伏地區航攝像片相對定向元素解算公式的研究》,提出的新解算公式之精度大大優於前蘇聯的「瓦洛夫公式」,被人稱之為「王之卓公式」。
1958:與原武漢測量制圖學院航測系教師合編《攝影測量學》、《立體攝影測量學》,原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出版。
1958、10:赴匈牙利出席社會主義國家測繪勤務會議。
1959:當選為第二屆湖北省人大代表。
1959、10:出席全國工業交通財貿戰線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即全國群英會)。
1960、2:參加了在前蘇聯莫斯科舉行的有關中國青藏高原測圖問題的中蘇會談。
1960:為其研究生制定了六大研究方向:電子模擬測圖儀(即後來的解析測圖儀)設計、縫隙糾正儀設計、自動立體測圖研究、電子計算機在航測中的應用、靜電攝影與攝影影像質量評定;這六大研究方向實際上是20世紀60~80年代國際攝影測量科學的發展方向。
1959—1961:與武測航測系教師合編《航空攝影測量學》(上下冊)。其中,下冊由中國工業出版社1961出版,上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63出版。
1960:發表《縫隙山地糾正儀的設計》,根據中國擁有較多大型糾正儀實際,獨創了利用常規嚴格光學控制第二類型糾正儀進行影像地圖製作的理論,為中國應用正射投影技術開辟了道路。
1962:發表論文《利用電子計算機解算空中三角測量的基本公式》,開創了中國攝影測量學科應用電子計算機的道路。
1963、5:經國務院131次全體會議通過,任原武漢測繪學院副院長。
1964: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65:發表《航空攝影測量科學技術的現代發展》一文,分析美國衛星測繪月球表面消息,即預言航空攝影測量向遙感發展、融為一體、為環境科學服務,是中國科學界對遙感的先知者之一。
1966、9—1974:在文化浩劫中飽經風雨。
1970、10:武測師生在「學農」中被遣散,分別時叮嚀大家不要丟掉航測專業、不要丟掉外語。
1970、12—1974、3:年逾花甲被發配到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改行刻中文蠟紙、挑塘泥、進牛棚。後在該校政工組負責人、老幹部楊堅暗中保護下調到外語教研組給工農兵學員教公共英語。環境稍有改善,他又冒著被第二次被打倒的危險,從中科院武漢地震大隊老友、親家方俊(後亦為中科院院士)那裡借來外國航測新文獻資料鑽研。
1974、4—6月:回到重建的原武漢測繪學院,立即承擔了國家測繪局重點科研項目《小比例尺放大成圖》的研究。在《關於發展我國 1∶1 萬測圖技術的一些意見》中提出了使一幅航測像片可製作一幅1:1萬地形圖的方法,很快用於生產實際,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
1974:為重建的原武漢測繪學院航測系制定了解析空中三角測量、近景攝影測量、攝影測量自動化、數字地面模型、遙感及其應用等新的五大研究方向。重新組織學術梯隊,銜接因「文革」造成的中國與發達國家先進科學之斷裂帶,不斷創新。開設了「航測新技術」專業課程,到全國各地講學,介紹航測新技術……
1975—1976:主持編制出中國最早的航測軟體——《航帶法區域網平差程序》。
1976、10?19—20:會見「文革」後第一位外國來原武漢測繪學院參觀訪問的國際大地測量協會主席、奧地利格拉茨工科大學林納教授夫婦。
1977、9:參與制訂原武漢測繪學院《科學研究3年、8年規劃和23年設想(草案)》,提出「航測成圖和地圖編制過程的數字化、自動化,測繪計算的電子化」是主攻方向之一。
1978、1:當選為第四屆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8、5:出席「湖北省科學大會」。主持研究的《航帶法區域網電算加密程序》獲湖北省科學大會獎。
1978、6:原武漢測繪學院成立測繪科學研究所,任所長。
1978、11:在國家測繪局召開的中國測繪學會恢復活動後第一次常務理事會議上,被增補為該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
1978、12:在原武漢測繪學院第三屆科學報告會提出了「全數字化自動測圖系統的研究方案」,這是一項國際上尚無成功先例、難度極大、方向性極強的研究課題。被列為原武漢測繪學院重大科研項目。
1979、1:任國家科委測繪專業組成員。
1979、3:會見來訪的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秘書長、聯邦德國漢諾威大學康乃斯內教授。
1979:參與編寫《中國大網路全書》,擔任測繪學編委。
1979、4—6:參加中國測繪考察團赴英國、法國、聯邦德國考察,應邀作了題為《中國的航測》的報告,在國際測繪界引起強烈的反響。考察西歐測繪事業同時,還著重考察了未被列入考察團項目的遙感課題,回國後立即提出「在武漢測繪學院增設遙感專業」,呼籲發展我國的遙感事業,並指出航空攝影測量應看做是遙感技術的一個分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推動我國測繪界遙感技術的發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979、7:當選為中國測繪學會第三屆副理事長兼航測專業委員會主任。
1979、10:專著《攝影測量原理》一書由測繪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代表我國攝影測量科學水平的理論著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1980、7:任中國測繪學會代表團副團長,出席在聯邦德國漢堡舉行第14屆國際攝影測量大會。此次會議我國被接納為該學會正式會員。
1980、8:經國家測繪總局批准,出任復刊的《武漢測繪學院學報》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
1980、10:經中共中央組織部批准,由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任命為原武漢測繪學院副院長。
1980、11:經國務院批准,被中國科學院增補為地學部學部委員。
1980:《攝影測量原理》獲得湖北省高等院校重大科研成果獎。
1980、12:在原武漢測繪學院接待來訪的以歐文·威廉斯副局長為團長的美國國防制圖局訪華代表團一行三人。
1981、3—4:出席中國地理學會在北京召開的環境遙感專業委員會第三次學術會議,會議成立了環境遙感分會,被推舉為分會名譽理事長。
1981、5:在國家科委審定會上經過力爭,《全數字化自動測圖系統》被列為國家「六五」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獲投資120萬元人民幣。
1981、6: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工學)評議組成員。
1981、9:應美國國防部制圖局的邀請,參加中國測繪代表團赴美國回訪。
1981、10: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推動武測正式成立遙感教研組,並將《在航空攝影測量專業分設遙感專業的報告》上報國家測繪總局。
1982、2:經國家測繪總局批准,任原武漢測繪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攝影測量原理》一書獲中國出版局頒發的1977—1981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獎勵通知說該書「理論嚴密,系統性強,反映了當前國際上的最新成就,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1982、3:出席原武漢測繪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舉行的第一次會議,授於李德仁等13名1981屆碩士學位,核准授予學士學位的專業名單,確定了各專業本科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的標准。
1983、5:當選為第六屆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和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任中國代表團團長,與楊凱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東南亞地區攝影測量及遙感教育會議,向大會作了「中國攝影測量遙感及高等教育概況」的報告。
1983、9:任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測繪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4、1:老伴齊嚴淑病逝。
1984、6:任中國測繪學會代表團團長,率團參加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第十五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並在第6專業委員會會議作了題為《東南亞攝影測量與遙感教育狀況》的報告。
1984、8:任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名譽校長。
1984、11:任中國測繪學會代表團團長,與鄭肇葆赴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參加第五屆亞洲遙感會議,並在大會作了題為《中國遙感活動情況》的報告。
1984、12:參加湖北省遙感中心正式成立大會,被選任為該中心首任主任委員;出席原武漢測繪學院「慶祝王之卓教授75誕辰座談會」致答謝辭:為了中國測繪事業,「我七十五歲不放鬆!」
1985:任中國測繪學會第四屆理事長。
1985、3:被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 1985、11:在原武漢測繪學院舉行的國家測繪局系統第二次出國留學人員報告會上作了《國內外測繪科技面貌》的報告。
1986、6:專著《攝影測量原理續篇》由測繪出版社出版。
1987、7:《攝影測量原理》獲1976—1985年度全國優秀測繪教材一等獎。
1988、1:《攝影測量原理》榮獲國家教委頒發的1976—1985年度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特等獎(全國僅22個)。李鵬代總理會見了特等獎獲得者並合影留念。
1988、5:出席第七屆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14日當選為第七屆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1988:《攝影測量原理續篇》獲1987年度國家測繪科技圖書一等獎。
1988、6:指導的博士研究生林宗堅通過學位論文答辯,乃是我國測繪學科培養出的第一位博士。
1988、5: 任全國陸地、海洋衛星定位網協調委員會高級顧問。
1988、7:任團長率中國測繪學會代表團一行35人出席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十六屆大會。在大會開幕式上,被該學會理事會提名並經大會通過授予最高榮譽——「榮譽會員」稱號。按規定,在世受此殊榮者僅七人。代表我國向大會作了題為《中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四年來的成就》的國家報告;大會閉幕式上作為亞洲學者代表發表演講,博得一陣陣熱列的掌聲。
1988、9:任原武漢測繪學院學位委員會名譽主席。
1988、12:出席原武漢測繪學院舉行的名譽校長王之卓教授「執教50周年暨八十壽辰」慶賀會。
1989、2—3:與張祖勛、李德仁應邀訪問聯邦德國和瑞士;出席柏林工業大學隆重的「金博士」慶祝會,紀念榮獲該校博士學位五十周年。柏林工業大學校長、教授弗瑞克博士授予王之卓「柏林工業大學金博士證書」。訪問了柏林和聯邦德國八個城市的十所大學及漢沙航測公司、蔡司光學儀器廠,作了7場學術報告。
1989、4:赴西安出席中國測繪學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慶祝中國測繪學會成立三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被推選為學會第五屆名譽理事長。
1989、7:《全數字化自動測圖系統》獲國家教育委員會1988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9、9:名字被錄入由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編輯出版的《澳大利亞及遠東名人錄》(1989年第一版)一書中,介紹了簡歷和學術成就。
1989:名字被錄入美國的名人傳記編輯所的《國際優秀領導人物人名錄》(第三版)一書中。
1989、11:榮獲中國科學院頒發的榮譽章;與金為銑、李德仁主要負責完成的「專業改革系統工程——由航空攝影測量專業發展為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榮獲國家教委1989年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國家級優秀獎。後又獲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0、3:根據國家測繪局國測函 (1990) 029號文批復,任原武漢測繪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名譽主席。
1990、5:《攝影測量原理(帶遙感)》英文版首發。
1990、12:赴廣州中山大學出席第11屆亞洲遙感會議,在全體會議上作了題為《如何推動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發展》的重要學術報告,提出了「影像信息工程」的新概念。
1990、12: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從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
1991、3:出席原武漢測繪學院紀念金通尹教授誕辰一百周年大會,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務委員會講話。
1991、5:任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第一屆主任委員;與陳永齡等共十位大陸測繪學者聯名發起「關於舉行海峽兩岸測繪學術交流會的倡議」。
1991、11: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證書,從1990年7月起領取政府特殊津貼。
1992、7:在成都出席第一屆海峽兩岸測繪學術交流會,作了《測繪科技的新發展》的報告。
1992、10:《攝影測量原理(帶遙感)》(英文版)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特等獎」(自然科學著作特等獎全國僅8個)。
1993、5:作為無黨派知名人士當選湖北省八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赴香港參加由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和中國海外GIS協會舉辦的「香港地區信息系統1995國際討論會」。
1994、1:《全數字化自動測圖的理論與方法》獲第六次(1993)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6、9: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出席國家測繪局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原武漢測繪學院協議簽字儀式。
1998、1:接中國科學院陳嘉庚基金會通知,經陳喜庚基金會1997年12月28日召開理事會議審議通過,榮獲七屆(1997年度)陳嘉庚地球科學獎,將參加中國科學院陳嘉庚基金會代表團訪新加坡,出席第七屆陳嘉庚獎頒獎典禮。
1998、3:在家中會見來校檢查工作的教育部部長陳至立一行。
1998、4:參加中國陳嘉庚基金會代表團訪問新加坡。21日榮獲新加坡總統王鼎昌頒發的1997年度陳嘉庚地球科學獎。獲1997年度陳嘉庚獎的還有其他領域的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嘉庚獎是中國科學院學部負責評選的中國科學最高獎之一,每兩年評選一年)。
1998、4:於新加坡,在第七屆陳嘉庚獎頒獎大會上作報告《從測繪學到Geomatics》。
1998、7:在國務院對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士實行資深院士制度之際,成為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之一。
1998、9:與李德仁、寧津生等赴寶島台灣省台南出席第二屆海峽兩岸測量學術及應用研究討會,9月7日作了大會首席報告《當代測繪學科的發展》。9月14日,與1934年中英庚款同船赴英國留學的同學——台灣科技之父李國鼎在台北會晤敘舊,兩位九十高齡的學術巨子重逢,引起了傳媒關注。
1998、12:出席原武漢測繪學院「慶祝王之卓教授90誕辰暨執教60周年」活動。
2001、1:在《湖北招生考試》2001(1)總第39期扉頁發表專稿,勉勵青年《珍惜光陰》。 2001、7:為陳軍《Voronoi動態空間數據模型》一書作序。
2001—2002:撰寫《21世紀將是高新技術的世紀、信息世紀》。
各界贊譽
2.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推免生面試考什麼謝謝!
應該首先是英文的自我介紹,不用太長,一兩分鍾就可以了,然後應該會有一篇英文的文獻讓你朗讀並且翻譯一下,接下來就是一些專業知識的問題,和你以前的科研經歷等等。
3. 蘭州交通大學畢業生出過哪些領導
蘭州交通大學部分知名校友
黃 民 原鐵道部總經濟師、發展計劃司司長現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司長
郭允沖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部黨組成員
耿志修 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鐵路重載運輸專家
戴曉曙 中組部幹部一局巡視員副局長
高曉兵 曾任鐵道部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現任山東省委常委、組織部長
聶阿新 鐵道部科學研究院院長
董峰貴 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董事長
陳務軍 上海交通大學博導,教授
馬坤全 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博士導師
徐瑞華 同濟大學交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雷樂成 浙江大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秦世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何義亮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榮輝 華南理工大學交通學院教授、博導
張 哲 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橋梁系主任博導
拾 兵 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博導
郭進 西南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王在華 世界易經學會(WBCA)榮譽會長兼學術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國際易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馬建軍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富生 日本岐阜大學工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石宗利 湖南大學教授、博導
王克海 交通部橋梁科學研究院博導
田長海 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王石 深圳萬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文一波 北京桑德環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張建國 原中華英才網總裁
白中仁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總裁
趙偉民 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
周岳溪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水污染控制技術首席科學家
張曙光 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兼運輸局局長
鮑繼懷 廣州市豐凌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力 和光集團總裁
湯建國 青藏鐵路公司副總經理
馬海民 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范多旺 蘭州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綠色鍍膜技術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丁昆 中國鐵路編組站自動化領域業界公認的首席專家
陳後金 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主任
劉維寧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 博導
趙德安 西北民族大學校長 博導
賴遠明 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博導
張孟喜 上海大學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博導
張金榮 杭州地鐵公司副總工
謝正光 北京市地鐵公司總經理教授級高工
安同祥 早稻田大學教授
陳東安 蘭州軍區總醫院骨科研究所教授
譚忠盛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學院 教授、博導
李向前 深圳市比克電池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楊少林 圳地鐵三號線公司總經理
漆寶瑞 中國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黃西華 中鐵二局集團公司董事長
晉志毅 西安鐵路局副局長
林蘭生 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總經理助理
張繼民 辰日中國總部總經理
李 寧 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朱本珍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光范 海南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副院長
邢 斌 青藏鐵路公司副總經理
馬步真 天水建築設計院院長
劉永紅 中鐵七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繼武 中鐵隧道局局長
趙立香 甘肅省團省委副書記、黨組成員
王猛 中鐵九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英龍 京津城際鐵路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
姜滿金 中鐵七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建新 蘭州市城市建設設計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拉有玉 蘭新鐵路新疆公司總經理
劉學良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現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
蘇順虎 鐵道部運輸指揮中心(運輸局)副主任兼運營部主任
孟素荷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張 斌 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總公司董事長、總裁
張錦躍 原西安鐵路局黨委書記,現鐵道部派駐華沙(波蘭)鐵路合作組織代表,鐵路合作組織委員會副主席
方蘭珍 原鐵道部勞動和衛生司司長,現中國鐵道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郭民龍 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劉生榮 西安鐵路局副局長
郝東周 鄭西客運專線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朱朝陽 秦皇島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杜世家 蘭州航天石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康 維 南昌鐵路局副局長
劉志江 全國鐵路總工會生產宣傳部部長
高金陽 蘭州鐵路局副局長
趙 平 蘭州鐵路局副局長、總工程師
華國賢 昆明鐵路局副局長
李爾濤 吉泰物流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湯友富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院長
白曉春 青藏鐵路公司黨委書記
朱華新 青藏鐵路公司副總經理
王在廣 烏魯木齊鐵路局副局長
許翌星 江蘇山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寧夏理工學院常務副董事長
汪紹恩 北京巨盛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邢 濤 蘭州鐵路局副局長
馬葉江 烏魯木齊鐵路局副局長
張喜勝 鐵十二局集團副總經理
李布英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
張陪眾 中鐵21局集團公司副局長
吳成福 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武海光 中鐵十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經理
劉登科 中鐵六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龍援青 中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周孝文 鐵道經濟規劃院副院長
諶良仲美 中環境基金會副總裁
項志敏 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權縣民 中交二局副總經理
史柏生 中鐵三局 副總經理
謝亞偉 河南省建設投資總公司副總經理
劉永紅 中鐵七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沈榮發 鐵三院總工程師
劉林山 中鐵七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4. 請問復旦醫學部和上海交大的醫學部的單獨招生具體是怎樣的要單獨報名還是和大學本部一起
高考報名號
姓名
畢業中學名稱
院校名稱
13310110150722
蔣若如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167
張昊誠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287
鄭逸斐
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9151030
橋本聰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復旦大學
13310110150954
汪菁華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1151221
周樂成
上海市向明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5150720
沈唐堯
上海市建青實驗學校
復旦大學
13310112150052
康成
上海市七寶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1041
顧愷倫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036
董知寰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0352
倪天澤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0412
林千葉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103
孫沛遙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2150045
曹錚
上海市七寶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1150420
周百會
上海市格致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0077
洪葉瀚
上海市建平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10601
楊蔚然
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547
何林沄
上海市上海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0959
陳偉嘉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9110061
薛陸洋
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058
董贇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472
華凌昊
上海市上海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079
鄭玉鵬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158
孫佳婷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10505
來珺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12082
謝馥芃
上海市建平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1150428
梁舸
上海市格致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3152059
周佳雯
上海市吳淞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2150202
沙丹青
上海市七寶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163
林鈺晨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0173
李思聰
上海市建平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2234
張頁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0428
谷嶸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9151103
王廬玥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復旦大學
13310107150587
施季寅
上海市曹楊第二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9110018
岳一洲
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0634
張蒙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0385
陳劍揚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12215
楊添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2110074
李潤葉
上海市七寶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1598
賀騁遠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
復旦大學
13310115150152
王彥祺
上海市建平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406
馮爾陸
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162
戴樂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0256
鄭亦晨
上海市進才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0701
徐晟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292
高博聞
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7150119
陳怡雯
上海市松江二中
復旦大學
13310110150974
蘭洪越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4690
周皓玥
上海市實驗學校
復旦大學
13310109151106
戴雨辰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復旦大學
13310110150990
楊宇銘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1531
胡元翰
上海市實驗學校
復旦大學
13310101110504
顧曉祺
上海市格致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0066
傅長青
上海市建平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10515
沈源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2189
陳君儀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0475
吳一帆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1110117
陳悅文
上海市大同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494
楊梓聆
上海市上海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486
何宏青
上海市上海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11068
張彧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7150193
陸嘉鍇
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5150407
陳月嬌
上海市延安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153
毛小翌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20150203
張佳懿
上海市奉賢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10249
丁岑星
上海市控江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632
孫雯婕
上海市上海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5110359
耿添舒
上海市延安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521
袁景
上海市上海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115
沈夏堃
上海市第二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420
阮立遙
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1151204
李葦青
上海市向明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5150001
許彤彤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160
沈政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562
周豐原
上海市上海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001
俞晨迪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11223
徐歡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3153210
吳妙丹
上海市行知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3321
施意雯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586
錢蕾
上海市上海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0523
劉媛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8152122
金含
上海市市北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577
王耀瑜
上海市上海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141
王昊天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0358
顧愷豐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3025
樓家祺
上海市建平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2150004
顧亦瀅
上海市七寶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0885
高晨迪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11257
王樂天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180
趙依然
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11092
吳旻蔚
上海市洋涇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2150157
蔣思凡
上海市七寶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125
呂靜宜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2150196
王一如
上海市七寶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6150002
王銓康
上海市市西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11085
韓駒東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0720
陳詩嘉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0983
劉文軒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1150034
劉晨曦
上海市大同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0328
張晨永
上海市控江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10346
袁方菱
上海市位育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7150128
倪佳敏
上海市松江二中
復旦大學
13310101150658
陳文婷
上海市格致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3091
陳振昊
上海市建平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0151025
陸斯成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5110349
王語儂
上海市延安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1597
張皓亮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
復旦大學
13310118150030
陳爭鳴
上海市青浦高級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15153311
江濤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4150401
劉雨晴
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
復旦大學
13310109111657
高曉晗
上海市虹口高級中學
復旦大學
5. 求解兩個名字的數理~
王歡:
姓名筆畫數分別是:4 22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為:5 26 23 26 2
歡:刑偶傷子,二子吉祥,清雅榮貴,中年成功隆昌,環境良好。 (水)
天格數5 數理意義:(福壽雙美卦)陰陽交歡、和合、完璧之象,具成功偉大之運勢或異地成大業,必離出生地才致富,忌原地踏步。 (大吉)
人格數26數理意義:(波瀾重迭卦)叱吒風雲,變怪奇異,苦難纏身,雖有俠情,殺身成仁。此卦出英雄、偉人、烈士,女性忌用。 (凶)
個性固執而心地善良,在外人緣好,別人之事能夠盡力去幫忙,意志格相生時,必能堅忍而達成願望,若為薪水階級亦能平步青雲,但財運或大運被克則減福,奮斗過程挫折亦較多。
地格數23數理意義:(壯麗果敢卦)偉人氣慨,氣勢沖天,成就大業,因過剛過強, 故女性用不利姻緣,如用需配合八字五行。 (吉)
總格數26數理意義:(波瀾重迭卦)叱吒風雲,變怪奇異,苦難纏身,雖有俠情,殺身成仁。此卦出英雄、偉人、烈士,女性忌用。 (凶)
外格數2 數理意義:(混沌離亂卦)破敗辛苦,難成大業,無謀無勇,進退維谷。如籠中之鳥,寸步難行,易招病劫、廢疾。 (大凶)
講話直率不宛轉,容易遭人誤解,誠心待人而難得回報,可說相當不值得。
五六三(土土火)三才數理暗示為:
可獲得意外成功發展,有名利雙收的運氣,基礎穩固,平靜安康,免於種種災禍,可得幸福長壽。(吉)
1、總論:為人處事都能順利成功,即使碰到困難,也能得到親友之助,名利雙收之運,可獲意外的成功發展。但大運五行都不同,應防被克的大運期,避免陷入急變失敗之命運。
2、性格:性情溫和又正直,注重生活情調的培養,行事循規蹈矩很有原則,待部屬寬厚大方,容易受人敬仰,在社會上施展自己的抱負。有桃花運的傾向。
3、意志:意志堅定,思想正確穩定,耐性亦佳,處事冷靜不慌不忙。
4、事業:有很好的福運,任何事情都可排除萬難而名利雙收,一生享福祿,要注意大運的變化。
5、家庭:一家老幼和睦,相處融洽,子女孝順。婚後須節制應酬之事,免發生夫妻爭吵。
6、婚姻:男娶賢淑之妻,婚後一家圓滿,夫妻共同創業;女嫁溫厚之夫,婚後家庭和睦,甚得夫
緣。
7、子女:子女個個健康活潑,長大後都能在社會上成功發展,又孝順父母。
8、社交:人緣和社交都很好,平時為人忠厚博愛,能受人的尊敬和歡迎。
9、精神:事事暢通,心情愉快,生活安定無憂。
10、財運:運逢五福臨門,財源廣進,但大運五行各屬不同,應注意被天運五行所克的大運期。
11、健康:大致良好,但要注意高血壓、呼吸系統等症。
12、老運:晚景老當益壯,精神豪爽安然無憂,物質生活也豐裕。
人格與外格數理(六二)搭配,表示個人的人際關系、社交能力、事業等暗示信息:
外表溫厚,富俠義之氣,樂於助人,但往往不能使人滿足,有時被欺騙而失財;大多勞而無功。 (半吉)
此名得分:68分
更多信息:
人格數 26 暗示性格為:其表面溫和,內心剛毅,外表厚道,能得相當成功,而享受家庭幸福,富有俠義同情心。無奈人生歷程漂浮不定,身多病,磨難而不能平靜。一方面可以有傑出之士,一方面可以有愚笨之輩。如果不配合其他格慎重剖析,則很難判斷准確。
人格與地格數理表示的基礎運:安定,能逃過災害,可獲以外發展(吉)。
人格與天格數理表示的成功運:大體上能平安順利,若地格為5或6時,則性格不活潑,庸劣淺陋(半吉)。
地格數 23,如果是女性,婚姻難得美滿。
人格或地格中有2、4、9、10、12、14、19、20、22、26、36等敗財運誘導之數(凶險病弱,家族緣薄)。
人格或地格中有15、16、23、24、32、33、41、42等財運誘導之數(多錢財,富貴)。
人格或地格中有3、13、16、21、23、31、33、41等首領誘導之數(智仁勇德全備,能領導眾人)。
----------------------------------------------------------------------------------
施予:
姓名筆畫數分別是:9 4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為:10 13 5 13 2
予:有愛情煩惱,一生多災,中年多勞,晚福之字。 (土)
天格數10數理意義:(死滅凶惡卦)最凶之卦,代表靈界。人窮家破,鬼哭神嚎。短命、病疾、血光之災難免,絕不可用。 (大凶)
人格數13數理意義:(奇才藝精卦)充滿鬼才,憑智慧與技藝有所成就,自作聰明,易招不幸,屬奇謀奇格,此卦出怪傑。 (半吉)
個性固執而心地善良,在外人緣好,別人之事能夠盡力去幫忙,意志格相生時,必能堅忍而達成願望,若為薪水階級亦能平步青雲,但財運或大運被克則減福,奮斗過程挫折亦較多。
地格數5 數理意義:(福壽雙美卦)陰陽交歡、和合、完璧之象,具成功偉大之運勢或異地成大業,必離出生地才致富,忌原地踏步。 (大吉)
總格數13數理意義:(奇才藝精卦)充滿鬼才,憑智慧與技藝有所成就,自作聰明,易招不幸,屬奇謀奇格,此卦出怪傑。 (半吉)
外格數2 數理意義:(混沌離亂卦)破敗辛苦,難成大業,無謀無勇,進退維谷。如籠中之鳥,寸步難行,易招病劫、廢疾。 (大凶)
講話直率不宛轉,容易遭人誤解,誠心待人而難得回報,可說相當不值得。
十三五(水火土)三才數理暗示為:
成功運被壓抑,不能伸張,且有急變的災禍,多有不平不滿,易陷於病難。(凶)
1、總論:辛勤勞苦而收獲少,心情常在苦悶中,做事沖動而積極,成功失敗常在一瞬間,如能涵養忍耐力,中年後可成功發展,慎防意外災病。天運五行屬木者,事業能成功發展。
2、性格:表面樂觀豪爽,喜出風頭愛面子,樂於解決別人的困難,不耐獨處,容易和異性接近,內心煩悶不安,一心想自當老闆,容易造成不平不滿的人生過程。
3、意志:意志堅定,而獨斷獨行,但耐心不足,做事有虎頭蛇尾之傾向,常有誤打誤撞而獲財利者。
4、事業:適合投機性或爆發性的行業,常有出人意料的絕招,得到名利和地位。
5、家庭:男命者家庭大致圓滿,應注意桃花的後果,女命者則夫妻多爭執,家庭難和睦。
6、婚姻:男娶溫厚賢惠之妻,婚後夫妻大致和睦;女嫁好勝好強之夫,婚後家庭不美滿。
7、子女:子女謙恭又有責任感,長大後在社會上能成功發展。
8、社交:外表樂觀又喜出風頭,做事急躁,在社會上能得朋友之助,社交能力佳。
9、精神:表面堅忍,一生辛苦勞碌,心情不開朗。
10、財運:早年勞苦,中年後得財,財運尚佳,天運五行屬木者大成功,屬水者常受失敗打擊。
11、健康:易患頭痛、腦疾、呼吸系統、高血壓、神經痛等。
12、老運:晚景轉佳運,但仍性急固執,心神憂煩,天運五行屬木火,晚景安然無憂。
人格與外格數理(三二)搭配,表示個人的人際關系、社交能力、事業等暗示信息:
好社交,心胸開闊而尚禮,富有調和性;略有虛榮心,日常生活浪費。三才善良者能勤儉持家。 (吉)
此名得分:68分
更多信息:
人格數 13 暗示性格為:性情急進,血氣旺盛,手腕靈活,富活動力。名利心甚重,智謀才略具備,感情猛銳,有如烈火之氣魄,但也有氣狹者。大都富有成功,盛名一時,但也可能中途生出枝節。
人格與地格數理表示的基礎運:基礎堅實,身適安泰,但天格為3或4時,內部易產生分離,且易陷於短命(吉)。
人格與天格數理表示的成功運:成功被嚴重壓抑,且有災禍急變。易患心臟、神經等疾病嚴重者有自殺傾向(凶)。
地格數 5,如果是女性,則德行優良,助夫愛子。
人格或地格中有3、13、16、21、23、31、33、41等首領誘導之數(智仁勇德全備,能領導眾人)。
6. 蔡雨辰大學設計磁懸浮汽車,獲得專利,棄千萬美金帶回中國後怎樣了
錢是個好東西,有錢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完成自己的很多願望,所以大部分人都抵擋不住金錢的誘惑。為了錢,有人可以背叛祖國,出賣自己,也有人為了金錢而走上犯罪的道路。錢就是萬惡之源,但卻能讓人們對它愛得死去活來。
不過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為錢財而折腰的,曾經有一個女孩卻為了祖國的利益而甘願放棄千萬美金,只為了把「浮舟」帶回中國,這個女孩是當之無愧的國家棟梁。
她的名字叫蔡雨辰,出生於上海,自幼天資聰穎,很愛讀書,不過和普通女孩不同的是,她最喜愛的是理科,也很有理科天賦,所以在高考過後,她毫不猶豫地選擇入讀上海交通大學。
她表示,自己發明這項專利是為了建設祖國的,所以她要把「浮舟」帶回中國,為中國的汽車事業做貢獻。不得不說,蔡雨辰實在太優秀了,更難得的是她的心裡始終想著祖國,為此甚至拒絕千萬美金,這樣的姑娘真是祖國的驕傲。
7. 精華學校的精華學校光榮榜
都是騙人的。只有青雲校區的學生可以考進985和211,其他校區沒有希望
8. 學院獎的組織機構
組織委員會
主席:楊洪豐 中國廣告協會會長、秘書長
副主席:劉忠學 中國廣告協會副秘書長、周玉梅 中國廣告協會副秘書長
秘書長:李殿明 中國廣告協會會展部主任、穆虹 廣告人雜志社社長兼總編
副秘書長:賈春紅 中國廣告協會會展部項目負責人、袁健 廣告人雜志社副總編輯
高校委員會
曹 琳 江漢大學設計學院學科帶頭人、副院長、教授
曹 雪 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
曾 光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系主任、教授
陳 剛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崔保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丁俊傑 國家廣告研究院院長
馮智敏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系教授
付中承 鄭州華信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設計學科帶頭人
郭慶光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郭肖華 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學院院長
韓志強 山西大學文學院廣告系主任
何 潔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何雲開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學科帶頭人
胡川妮 廣州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教授
胡曉雲 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黃合水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黃也平 吉林大學文學院廣告學系主任
金定海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李慶林 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劉境奇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
劉林沙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傳播系副主任
劉秀偉 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系主任、教授
羅 萍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告系副主任
馬 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
門小勇 內蒙古師范大學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廣告設計系教授
潘 強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主任
任麗鳳 北京城市學院藝術學部副院長
沈 虹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導師
宋維山 河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告系主任
宋玉書 遼寧大學廣告系主任
孫瑞祥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孫文清 浙江農林大學文化學院新聞傳播系主任
索昕煜 雲南民族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書記
湯曉山 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院長
萬 萱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銀杏酒店管理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教授
王 謙 西安歐亞學院文化傳媒學院IMC與廣電課程中心主任
王 藝 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系主任、副教授
王靈毅 湖北美術學院設計系
王韶春 沈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書記、教授
衛 欣 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鄔盛根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告學系主任
吳 燦 湖南商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
肖 暢 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與服裝學院教授
肖 虎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設計系教授
許世虎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許偉傑 浙江工業大學品牌動力研究所所長
許正林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院長
薛 明 天津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
薛 雯 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設計學院廣告學系主任
閻 峰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新聞傳播系副主任
顏景毅 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告系主任
楊 傑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傳媒藝術系主任
楊定強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
楊立川 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楊同慶 首都經貿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廣告學專業系主任
楊先順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姚 曦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系主任、教授
由磊明 山東建築大學藝術學院廣告系主任
於永俊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研究所所長、副教授
張 兵 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系主任
張 翔 國家廣告研究院副院長
張金海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張淑燕 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廣告系主任、教授
趙世勇 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藝術學院院長
趙雲海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院長
鍾以謙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副院長
周光輝 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新聞傳播系教授
周華清 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廣告學科帶頭人、副教授
周曉峰 周口師范學院設計學院黨總支書記
朱 強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學系主任
朱志勇 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告系主任、副教授
實務屆委員會
蔡金釵 盼盼食品集團執行總裁
陳 丹 正邦文化董事長、創意群總監
陳榮華 太陽雨總裁
陳一枬 威漢營銷傳播集團主席及首席執行官
陳幼林 天津世紀座標廣告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震月 北京啟迪超凡傳媒廣告有限公司總裁
陳志雄 華潤三九KA副總
諶鵬飛 雲來創始人
初志恆 魯花集團品牌總監
狄運昌 the Gate中國總裁兼創意執行官
丁文先 未來廣告副總經理
董立津 上海梅高創意咨詢有限公司總裁
竇仁安 靈智精實(北京)執行創意總監
高 峻 梅高(中國)董事長
谷文通 新疆普拉納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
韓順興 順風傳媒董事長
韓志傑 騰訊網路媒體事業群副總裁、市場部總經理
何 春 大西南廣告公司董事長
何天立 知名品牌專家
黃 偉 上海擅美廣告有限公司執行創意總監&合夥人
黃 尉 環球電廣傳媒集團董事長
黃海南 潔麗雅首席品牌官
江紹雄 藍道(中國)執行創意總監
金立軍 北京優道極致健康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賴致宇 BBDO上海首席創意官
雷少東 壹捌零(中國)品牌營銷事業機構董事長
李文龍 廣告人文化集團董事長
梁 悅 北京電通廣告執行創意總監
林俊明 DDB中國副主席兼首席創意官
劉 震 光耀天潤傳媒集團總裁
路 華 北京首都機場廣告有限公司總經理
倫潔瑩 lowechina/睿獅廣告傳播首席執行官
羅易成 北京全景視覺網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
呂 辰 北京全景視覺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馬立凱 北京康貝爾食品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經理
莫康孫 麥肯(中國)董事長
潘 陽 哈爾濱海潤國際廣告傳播集團董事長
潘韶斌 世紀陽光品牌傳播集團董事長
清 水 in APP創始人、CEO
沈國梁 上海凱納營銷策劃集團總裁
施 侃 北京無雙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兼CEO
時 偉 蘭州海潤廣告有限公司總經理
蘇秋萍 著名創意人
粟亦心 北京天暢宏聲廣告有限公司總經理
孫松鶴 曼卡龍珠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孫維邦 天津市北島廣告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創意總監
孫先紅 企業策劃、投資人
湯卓敏 江蘇乾元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陶 磊 二十五HOURS廣告執行創意總監
王 冬 Conde Nast China廣告創意執行總監
王 琳 旭美傳播董事長
王傳佳 上海銳澳酒業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監
王郁斌 東方船(中國)傳播機構CEO
王志昊 海南快克葯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韋 煒 香飄飄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廣告部部長
吳曉波 廣東平成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有音 上海中宣影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項建中 浙江華林廣告董事長
肖明超 獨立商業趨勢觀察家知萌咨詢機構創辦人
修 遠 修正葯業集團營銷有限公司總經理
徐衛兵 DMG印紀傳媒集團娛樂總經理、首席創意總監
徐衛文 金鵑廣告有限公司總經理
許夏林 森科產品有限公司行政董事
許自淡 恆安集團衛生巾事業部總監
薛振添 琥珀傳播創意合夥人
楊 舸 上海同盟廣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楊燁炘 上海「天與空」廣告總經理兼執行創意總監
楊玉奇 宛西制葯市場總監
姚勁波 58同城CEO
葉倩予 YE』S也是(上海)廣告有限公司創辦人、執行創意長
尹雲從 盛美廣告首席顛覆官
於子桓 華潤三九醫葯股份有限公司市場與品牌管理部總經理
俞 雷 深圳金立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副總裁
俞先豪 昌榮傳播集團副總裁
張 斌 觀池董事長
張百清 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華中區董事長
張健羽 北京盤古大觀整合營銷顧問有限公司品牌顧問
張默聞 張默聞 策劃集團(美國)創始人
張文主 行智傳播集團創意合夥人
張曉嵐 張曉嵐營銷策劃董事長
趙 敏 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趙樹明 東方船董事長
趙興繼 蒙牛集團品類管理系統總經理
趙一鶴 易合略博品牌咨詢機構總經理
趙一弘 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以萍 陽師中國區主席兼首席創意
周志強 永達高鐵傳媒董事長
傳媒界委員會
鮑林強 杭州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經理
畢玉強 中國廣告網總經理
曾 濤 《華商報》總經理
曾 懌 搜狐公司副總裁
陳 青 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台(集團)台長
陳萬銀 河南衛視廣告部主任
陳曉光 吉林電視台廣告經營中心主任
程小剛 黑龍江衛視頻道總監
董盟君 人民網副總編輯
杜 紅 新浪首席運營官
杜曉明 《現代快報》社長
樊旭文 響巢看看COO
范志軍 PPTV聚力管理委員會主席
馮建中 《重慶商報》常務副總裁
高 揚 廈門廣播電視台 廈門廣播電視廣告有限公司總經理
龔 正 安徽廣播電視台廣告中心主任
古永鏘 合一集團董事長兼CEO
何 鋒 錢江晚報總經理
何海明 中央電視台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
胡 欣 《遼沈晚報》廣告經營中心總經理
華 岳 中國成都電視台廣告營銷策劃中心總經理
黃成軍 成都商報廣告中心總經理
黃楚慧 羊城地鐵報總編輯
霍 靜 天津日報傳媒集團副社長
紀 偉 青島電視廣告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江 飛 金陵晚報副總編輯
姜 衫 中華廣告網董事長
康仁明 《重慶晨報》副總編輯
李 健 京報傳媒經營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 黎 網易傳媒CEO
李 鵬 華西都市報社長
李 偉 山西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山西日報傳媒集團總經理
李 逸 上海廣播電視台廣告經營中心主任
凌 紅 廣西電視台副台長
劉 欣 江南都市報廣告部主任
劉 芸 中國教育電視台廣告中心主任
劉鳳山 今晚報社今晚傳媒集團社長
劉建芳 江西廣播電視台副台長
劉勝義 騰訊公司網路媒體事業部總裁,集團高級執行總裁
路敦英 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生活報社長
羅大成 河北電視台廣告中心主任
羅江春 風行網CEO
喬福剛 精品購物指南報社副社長
饒峰偉 海峽都市報廣告部主任
宋 點 湖南衛視副總監、廣告部主任
宋 焰 南昌晚報副總編輯兼廣告中心主任
孫 立 內蒙古電視台廣告管理中心主任
譚春鴻 廣州廣電傳媒集團廣告經營管理中心總經理
仝 華 寧夏廣電傳媒集團副總經理
王 娟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台)電視廣告經營中心主任
王 俊 浙江衛視頻道總監
王 澎 北京電視台副台長
王 瑄 遼寧衛視總監兼廣告部主任
王 雲 廣東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光金鷹管理中心主任
王軍保 河南電視台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
王明軒 國廣星空CEO
王文堅 揚子晚報總編輯
王湘君 愛奇藝首席營銷官
王雪飛 《大河報》副總編輯
王梓謙 北京鼎耀千翔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光海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廣告管理中心主任
吳瑞艷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副總、廣告部主任
夏曉暉 央視國際網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徐 進 鳳凰網高級副總裁
徐龍河 齊魯電視台台長
徐志偉 雲南廣告傳媒集團副總經理、廣告事業部總經理
薛曉燕 陝西日報社副社長
楊春梅 武漢晚報廣告部主任
楊志勇 山東衛視副總監
袁春傑 東方衛視副總監、廣告營銷部主任
雲 燕 天津廣電傳媒集團副總經理
張 蓉 陝西衛視副總裁
張 毅 貴州廣播電視台衛星頻道副總監、廣告運營中心主任
張海明 湖北長江廣電傳媒集團總經理
張旻翚 樂視網CMO
張文保 中國廣告協會TOP網總編輯
章 均 廈門日報社廣告中心主任
趙 剛 福建東南衛星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趙 力 新疆電視台廣告部主任
趙 青 四川廣播電視台廣告中心主任
趙文華 粵傳媒董事、總經理、博士
支英珉 半島都市報社總經理
9. 中國機器人之父是誰
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
1986年2月1日,中國新聞社發出一份電稿《中國機器人發展面面觀》,介紹了時任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的蔣新松在中國機器人研究發展中走過的艱難歷程。
蔣新松,江蘇省江陰人,1931年8月生,1956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1965年調到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1972年,蔣新松向科學院提出「機器人的研製必須早起步」的建議,並結合鞍鋼生產研製成功了冶煉急需的1200毫米可逆冷軋機的准確停車等三項成果,與此同時,海洋機器人的研製工作也全面展開,蔣新松在高深的理論和復雜的技術中艱難地探索著。1982年,蔣新松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經過不懈的努力,他領導開發出了水下機器人產品系列、新型工業機器人等產品。之後他又參與了國家863計劃的制定並連任四屆863計劃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為我國CIMS和智能機器人研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94年被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3月,蔣新松因病去逝,享年6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