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試論我國生育保險制度的完善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基本形成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框架。
2004年,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從遼寧擴大到吉林、黑龍江;實施《工傷保險條例》,工傷保險制度改革進入新階段。2005年,在總結東北三省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國務院做出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2006年,制定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原則要求和基本政策。2007年,在繼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同時,研究制定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並在全國啟動了試點工作,計劃用三年左右時間逐步將城鎮居民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范圍。
勞動保障部負責人指出,通過努力,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城鎮,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實施;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開始全面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正在積極探索,新型合作醫療改革試點正在加快推進。
這一時期,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體制轉軌和結構調整過程中的突出矛盾逐步得到化解,社會保險覆蓋范圍逐步擴大,基金支撐能力逐步增強,籌資渠道逐步拓寬,基金監管逐步加強。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年均增長20%左右,是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
到2006年末,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8766萬人、15732萬人、11187萬人、10268萬人、6459萬人,分別比2002年末增加4029萬人、6331萬人、1005萬人、5862萬人和2971萬人。2006年,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總規模達到15099億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
同時,為應對將來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資金支付壓力,國家建立了具有戰略儲備性質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截至2007年6月底,按市值計算的總規模已經超過了4000億元。中央財政對養老保險的補助也逐年增加,由2002年的408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774億元,增長了90%。
農民工參加工傷和醫療保險人數大幅增加。截至2006年底,全國已有2537萬和2367萬農民工分別參加工傷和醫療保險。
『貳』 生育保險制度的統籌層次
記者在發布會現場獲悉,2000年,鹽城市下發的《關於貫徹江蘇省城鎮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規定的實施意見》,在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保障婦女平等就業,促進企業公平競爭,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生育保險面臨覆蓋范圍窄、統籌層次低、各地待遇不均衡、基金總體結余較多及一些地區基金支出不規范等情況和問題。為從制度層面上對上述情況問題進行有效解決,6月30日,江蘇省政府頒發了《江蘇省職工生育保險規定》。鹽城市人民政府按照此規定,並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對該市生育保險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出台《鹽城市職工生育保險實施辦法》,並於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據記者了解,《實施辦法》分為總則、生育保險基金、生育保險待遇、生育保險管理和監督、法律責任、附則6章共41條來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保障職工在生育和實施計劃生育手術期間獲得經濟補償和基本醫療服務,均衡用人單位生育費用負擔,促進婦女的就業。
生育保險待遇包括生育醫療費用、生育津貼和一次性營養補助三個方面。職工在用人單位繳納生育保險費後,其生育的醫療費用由生育保險基金即時補助;職工的生育津貼和一次性營養補助在用人單位連續繳納生育保險費滿10個月後才可由生育保險基金補助。
吳奎向記者介紹到,《實施辦法》的最大亮點是,改變了原《實施意見》規定生育保險的覆蓋范圍只是城鎮各類企業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將覆蓋范圍擴大到鹽城市行政區域內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在內的所有用人單位及其職工。使職工的生育保險制度與該市城鄉居民的生育醫療保障政策以及去年出台的靈活就業人員的生育醫療保障政策,共同構建起覆蓋全市城鄉育齡婦女的生育保障體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方法》對符合國家和省有關規定享受護理假的男職工,也規定了享受10天的生育津貼補助,這是首次保障男職工在護理假期間獲得用人單位同等報酬的經濟補償。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叄』 生育保險制度的現狀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目前,
生育保險報銷標准提高
[1]我國生育保險的現狀是實行兩種制度並存:
第一種是由女職工所在單位負擔生育女職工的產假工資和生育醫療費。根據國務院《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以及勞動部《關於女職工生育待遇若干問題的通知》,女職工懷孕期間的檢查費、接生費、手術費、住院費和葯費由所在單位負擔。產假期間工資照發。
第二種是生育社會保險。根據勞動部《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規定,參加生育保險社會統籌的用人單位,應向當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繳納生育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的繳費比例由當地人民政府根據計劃內生育女職工的生育津貼、生育醫療費支出情況等確定,最高不得超過工資總額的1%,職工個人不繳費。參保單位女職工生育或流產後,其生育津貼和生育醫療費由生育保險基金支付。生育津貼按照本企業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計發;生育醫療費包括女職工生育或流產的檢查費、接生費、手術費、住院費和葯費(超出規定的醫療服務費和葯費由職工個人負擔)以及女職工生育出院後,因生育引起疾病的醫療費。
1986年衛生部、勞動人事部、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聯合印發了《女職工保健工作暫行規定》。這一《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為期6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過科學論證,並參考各國法規制定的,為保障女職工的合法權益發揮出重大作用。
1988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此規定適用於中國境內一切國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女職工。軍隊系統的單位可參照執行。其主要內容是對女職工的就業、勞動工作時間、產假、待遇孕期保護及其他福利等作了詳細規定。
1994年12月勞動部頒發的《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中規定:本辦法適用城鎮企業及其職工。生育保險按屬地原則級織,生育保險費用實行社會統籌。
『肆』 2020年生育保險的詳細內容,大家有知道的嗎
一、在職女員工,公司都會為員工繳納生育保險,那麼,生育保險是什麼?
生育保險是國家為了保障女性職工在分娩期間以及流產期有基本經濟保障而出台的福利性政策。生育保險政策體現了我國政府對女性的關愛與愛護,有利於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發展。生育保險政策是一項福利性政策,也是女性職工的福音。生育保險政策是女性職工生育期間的最基本保障,同時也是我國在生育保險方面的一些問題的重要法律依據。生育保險政策的出台從根本上維護了我國職工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讓我國職工有法可依,維護自己的權益。一般重疾險,女性的價格都比男性更實惠,有哪些好的女性保險推薦?最新榜單!十大女性專屬保障重疾險盤點
二、生育保險哪些條件可以滿足報銷?
1、符合國家、自治區、市計劃生育政策規定;
2、至分娩或實施計劃生育手術時,用人單位已為其參加生育保險且連續足額繳納生育保險費滿180天以上;
3、繳費比率為繳費基數×1%的人員。
三、生育保險的相關內容大概就是這些,如果想再了解更多信息可以上網再查詢。
如有其他保險疑問,請來:多保魚講保險!,
『伍』 生育保險採用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
一般來說,生育保險採用定額報銷制度的:即按照生育時所在醫院的級別(二甲、三甲)和生產方式(順產、難產、剖宮產……)綜合確定生育保險報銷金額的。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陸』 生育保險制度建立前
我國企業職工的生育保險制度建立於1951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生育保險制度建立於1955年,即前政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於女工作人員生產假期的規定》。企業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生育保險制度雖然分別建立,但其項目和待遇水平是相同。當時規定女職工生育享受產假56天;產假期間由所在單位照發工資;生育期間的醫療費用由職工所在單位負擔。1988年《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出台後,統一了企業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生育保險待遇。主要內容是將正常產假由原來的56天延長為90天。生育醫療費用由職工所在單位負擔。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柒』 世界各國生育保險的保障類型有幾種模式
據分類統計, 世界各國疾病、生育保險的保障類型大致可以分為社會保險制度、強制性保險和普遍醫療保健相結合的制度、社會保險和僱主責任制度相結合的制度以及其他類型等 4 種 (在136 個國家中有 12 個國家在生育保險的保障類型方面沒有明確記錄)。
(1) 社會保險制度。採取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有美國、德國、芬蘭、巴西等 91 個國家, 占 67%。主要做法是通過立法規定個人、僱主、政府對疾病、生育保險基金的籌資比例 (不一定都是三方負擔) , 建立統一的基金, 由基金支付覆蓋群體的生育或醫療費用。這種制度一般覆蓋所有或部分雇員。有些國家對鐵路、銀行、公務 人 員、自我 雇 用者 等 特殊 行 業另 有 專門 的 規定。
(2) 強制性保險和普遍醫療保健相結合的制度。這種制度一般在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國家沿用。其主要特徵是本國所有雇員均可以享受疾病或生育津貼, 所有常住居民可以免費或負擔很少的費用享受醫療保健。享受生育津貼的人員, 必須在生育前有一定時間的參保或就業記錄, 而享受醫療保健的人員只要求是本國常住居民。實行這種辦法的有加拿大、瑞士、丹麥、紐西蘭等 20個國家, 占 15%。
(3) 社會保險和僱主責任制度相結合的制度。這種制度所佔的比例比較小。一般在經濟尚不發達的國家中採用。主要有利比亞、馬爾他、蒲隆地等 8 個國家, 占 6%。
(4) 其他保障類型。除以上 3 種類型外, 還有儲蓄基金制度、全民保險制度、社會保險和私人保險制度相結合的制度。這幾種制度所佔的比例很小, 只有 5 個國家, 占 3%。如儲蓄基金制度只在新加坡、奈及利亞、尚比亞 3 個國家實施; 實施全民保險制度的國家是冰島, 該制度覆蓋全體居民, 最近 6 個月在冰島或歐洲其他地區居住的冰島居民均可享受; 實行社會保險和私人保險相結合的僅秘魯一個國家, 該國的保險制度正處於新舊制度變革之中。
『捌』 生育保險的制度
我國生育保險的現狀是實行兩種制度並存:
第一種是由女職工所在單位負擔生育女職工的產假工資和生育醫療費。根據國務院《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以及勞動部《關於女職工生育待遇若干問題的通知》,女職工懷孕期間的檢查費、接生費、手術費、住院費和葯費由所在單位負擔。產假期間工資照發。
第二種是生育社會保險。根據勞動部《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規定,參加生育保險社會統籌的用人單位,應向當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繳納生育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的繳費比例由當地人民政府根據計劃內生育女職工的生育津貼、生育醫療費支出情況等確定,最高不得超過工資總額的1%,職工個人不繳費。參保單位女職工生育或流產後,其生育津貼和生育醫療費由生育保險基金支付。生育津貼按照本企業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計發;生育醫療費包括女職工生育或流產的檢查費、接生費、手術費、住院費和葯費(超出規定的醫療服務費和葯費由職工個人負擔)以及女職工生育出院後,因生育引起疾病的醫療費。
『玖』 生育保險制度研究綜述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國內農村社會保障政策研究現狀
目前,城市居民大部分都已納入了社會保障體系。然而在農村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農民還沒有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目前農村社會保障仍是中國社會保障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為了適應深化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實現國家多次提出的健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宏偉目標,近年來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發展和改革等問題進行了大量深入的調查研究。並從宏觀的角度,就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的必要性、存在的問題、實踐中的區域差異、今後發展方向、對策和建議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研究,其中既有共識也存在爭議。現就幾個主要問題綜述如下:
1.建立全國范圍內統一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現實可行性爭論
近年來,學術界和政府實際工作部門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存在著一些不同看法。其主流觀點認為,依據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中國現階段尚無能力建立全國范圍內統一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楊翠迎、張暉等人對中國農民社會養老保險的經濟可行性進行分析後認為:目前建立全國范圍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不可行的,只有東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備開展這項工作的條件。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建立中國范圍內統一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可行的。但要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分步驟、分階段、「漸進式」發展。任保平認為:應從實際出發,走「漸進式」發展的路子,堅持社會保障范圍由小到大,項目由低到高,積極穩妥地建立起低水平、全方位、不遺漏、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2.經濟因素對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影響
佔主流地位的觀點認為:經濟發展水平是制約農村社會保障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實施目標必須以經濟發展水平為重要依據,社會保障水平必須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在建立全國統一的或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目標可行性的討論中,不少觀點多是強調經濟因素的影響作用。另一種觀點認為,不能片面誇大經濟因素對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影響。經濟因素並非是建立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的唯一充分條件,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是搞好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的重要保障。
3.土地社會保障功能在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學術界也存在著明顯分歧。主流地位的觀點:強調土地保障功能在農村以及全社會穩定中的重要性,認為必須「以土地承包權為主要依據」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孟祥林指出:這里所指的「土地承包權」是:創新土地流轉制度、更新與變革土地保障形式意義上的「土地承包權」。可以把土地保障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直接的傳統意義上的保障,土地由各家各戶農民耕種,用所生產的產品來滿足農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間接的與使用權流轉相聯系的保障,即在堅持農戶對土地承包權不變的前提下,土地集中耕種和規模經營,農民依據自己的土地承包權得到用以保障基本生活的相應收益。
4.構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和建議
在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過程中,應注重轉變政府和學術界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的「重城鎮輕農村」的觀念。一是各級黨政部門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積極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力爭早日建成我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二是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保障理論研究,以指導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實踐。三是搞好農村社會保障的普及教育和宣傳,增強農民的社保意識,調動農民參與社會保障的積極性。四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增強集體補貼能力和個人繳費能力,為農村社會保障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五是建立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機構,實現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科學化、社會化、法制化,加強社會保障法制建設。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快農村社會保障的社會化進程,分步驟、分階段在全國范圍內的農村逐步建立起能夠替代家庭和土地社會保障模式的低水平、廣覆蓋、多層次、不分地區、不分年齡、性別和不分職業的全體農村公民均能享受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構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最終目標和發展趨勢,進一步樹立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勢在必行的理念。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和工業化發展的結果,在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於理論支撐、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社會制度及經濟發展模式、水平等因素的差異性和一國發展需要,不同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會存在差別。不過,我們可以從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中借鑒合理成分從而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國外以美國為例
一、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分析
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全面干預和調節經濟生活,否定了「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認為資本主義存在生產過剩經濟危機和失業問題,其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市場上有支付能力或有購買力的需求,並且是社會總需求。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由於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性偏好規律導致有效需求經常低於社會總供給,造成就業小於充分就業水平。針對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失業問題,凱恩斯提出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用舉債方法擴大政府支出,承擔公共事業投資,承擔社會福利責任,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實行社會救濟,對私人企業進行訂貨和貸款。凱恩斯還主張實施補償性財政政策,根據經濟情況變化,有意識地擴大或緊縮政府支出,使財政起到反危機的作用。凱恩斯主張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由政府增發貨幣,刺激投資。凱恩斯主義從維系再生產的角度出發,主張通過財政政策大幅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屬於有限再分配,以此理論建立的社會保障制度屬於有限責任的社會保障,強調個人責任,政府負擔較輕,政府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干預也是有限的,以實現充分就業為目的。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建立的美國社會保障制度被稱為保障型社會保障制度,在該制度模式中,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是責任主體,在不同的保障項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在社會保險中,企業和個人是主要繳稅人或繳費人,政府充當最後責任人;在社會救濟、社會福利中,政府是最主要的責任人。
二、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效應分析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社會經濟制度,屬於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則社會保障的項目更齊全、覆蓋面更廣、保障標准更高,這也是發達國家社會保障水平普遍高於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水平的根本原因。美國社會保障立法雖然較晚,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超常規發展,其立法種類、保障范圍與水平均達到美國經濟發展和資本增值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社會保障制度對美國社會經濟發揮了以下積極作用:一是維護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促進社會生產率穩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美國經濟的運行狀況,如通過強制性保險和補助性救濟及工作性培訓使勞動力得到保護並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變化,又如為經濟發展積累資金;二是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如降低貧窮人口的比重,在一定時期內補償失業者,照顧弱勢群體,通過收入累進稅和社會福利開支調節經濟周期,通過加強教育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以促進資源配置等。此外,美國的公共年金計劃是發達國家中運行最有效的,與其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相比,其特點是低稅率、低保障水平,一個重要原因是退休金的工資替代率低,從而為企業年金的發展留下很大的空間,促進了基金業乃至整個金融業的發展,成為社會保障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典範。
三、健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思考
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背景和理論基礎之上的,也是和該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從總體上看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其國家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美國多年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對於我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建立健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明確指導思想
首先,應以馬克思關於社會總產品分配的學說為理論依據,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六個必要扣除」,其中扣除的「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後備基金或保險基金」和「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設立基金,總之,現在所謂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就是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其次,應以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等領導同志的社會保障思想為指導。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要正確處理「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利益,「拿工人來講,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他們的勞動條件和集體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進」。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述重要論述都是我國建設社會保障制度的指導思想。
(二)擴大社會保障范圍,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上層建築,是以一定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為基礎的,社會保障水平要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總結美國的經驗教訓,我們發現,當社會保障水平限制在經濟發展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時,社會保障制度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兩者是良性互動的,而當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超過經濟增長時,社會保障就會引發財務危機,損害了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較低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我國社會保障只能實行「廣覆蓋,低水平」,並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相應提高,但是有一個逐漸推進的過程。當前,我國應當繼續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進做實個人賬戶擴大試點工作。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全國范圍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點推進農民工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障工作。
(三)完善社會保障負擔模式
由於我國是社會市場經濟國家,國家和市場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的社會保障形式,既不採取完全市場形式,也不採取國家包攬形式,而是將效率與公平、自由市場與國家干預結合起來,在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之間求得平衡,在社會保障領域,主張國家負責與個人負責並重,走國家和市場共同負擔的社會保障模式,由國家、非政府機構和個人共同參與提供保障,國家提供非普遍的社會服務,幫助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提倡發展私人的和志願的福利事業作為補充,引進競爭機制和消費者選擇福利服務的自由。在這里我們強調要正確處理社會保障制度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從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穩定功能角度出發,為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國家或政府應承擔制度的設計、執行和調整等職責,還要負責籌措資金和承擔最後資金責任;從社會保障制度的經濟發展功能這個角度出發,它是國家管理經濟的一種宏觀調控工具,它的運行應建立在市場這個基礎之上,以成本效益分析作為服務是由國家提供還是由市場提供的衡量工具,這一點也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社會保障私有化改革取得的成效所證明。
(四)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功能
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功能。社會保障制度保護了社會弱勢群體,具有社會穩定功能,還可充當需求管理工具,以及通過社會保障基金的有效管理推動資本形成和經濟增長,發揮經濟發展功能。因此,改革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也須充分發揮上述兩重功能。以我國正在改革和完善的養老保險制度為例,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分開管理、做實個人賬戶,一方面可以為迎接人口老齡化做好充分的准備,消除後顧之憂,穩定人心,另一方面,還要創造條件讓養老基金投資於資本市場,既實現保值增值,又促進經濟繁榮。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在社會保險制度上嘗試建立基本保險、強制性企業保險和個人儲蓄性保險相結合的多支柱體系。
參考文獻:
[1]徐丙奎.西方社會保障三大理論流派述評[J].理論參考,2007,(4).
[2]鄧大松.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樓主您不知道看看內容自己總結一下么。。。別人又不知道你的l論文要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