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紹興有什麼基礎產業
紹興,紹興市在2018年的經濟總量雖然較之2017年,增幅不小。但5416億元經濟總量確實與溫州之間有了一定的差距。但如果要論人均GDP的話,紹興市較之溫州,還是比較有優勢的。另外,紹興市的地理位置是遠遠好於溫州市的。至於城市基礎建設,有著發達高架與地鐵的紹興,也是好於溫州的。並且紹興市是一座歷史極為悠久的城市,基礎產業鏈發展較好。上市企業的數量也較多。只是因為紹興市略為低調的原因,導致紹興市的知名度並不如溫州大。你覺得紹興市的未來發展潛力如何呢?上述兩座城市相比較而言,你覺得誰在未來的發展潛力更好一點呢?未來十年,你覺得誰才是能夠坐穩浙江省第三城的最終勝利者呢?
❷ 紹興地形特點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自然環境
紹興地處杭州灣南,會稽山北麓,北緯29°42′02″~30°19′15″,東經120°16′55″~120°46′39″,東西寬46.6公里,南北長68.5公里,周邊長356萬公里,總面積149萬平方公里。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區】會稽山脈尾閭分成二支,成西南—東北方向伸入縣境南部和西部,構成一片崎嶇低山、丘陵、河谷地,面積757萬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50.76%。區內群山連綿,山勢險要,山體抬升強烈,地形深切、破碎,水系源短流急。一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間,最高駱家尖747米,延伸到蕭甬鐵路南側約5~10公里地帶,高度即降至海拔20米左右,與無數沖積扇和中北部沖積平原相連,坡度以15°~25°和大於25°為主。地貌類型復雜,還可分成丘間谷地、低丘、高丘和低山四類,主要有夏履、型塘、漓渚、蘭亭、平水、石泄及小舜江河谷,王壇、平水盆地。此類河谷與盆地面積較小,山壠較狹,水流湍急,砂礫含量較高,土壤沖積明顯。與水網平原交界處均有大片坡地、階地,尤以漓渚、蘭亭、南池、坡塘、九里、上蔣一帶面積較大。坡度皆在10°以下,土層深厚,適宜農耕。新石器時代已有頻繁農墾活動,現大部辟為茶、桑、果等經濟作物種植地和旱糧地,在紹興農業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網平原區】面積572萬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38.33%。除零星火成岩殘丘外,皆為沖積、淤積、海積而成。地勢平坦,平均海拔6~7米。偶有孤丘殘丘高度一般亦不超過200米。中部,河流縱橫,湖泊星散,農田被切割成大小渡田,有「水鄉澤國」之稱。靠近古海溏北部狹長地帶,地勢低平,平均海拔4.5米,河流較少,水面狹窄,為向濱海灘塗過渡地帶。歷史上稱山會平原,原為一片淺海沼澤,潮汐出沒。全球性冰後期為海水所淹。距今6000年前,漓渚、平水均為海水直拍之山丘和海岸交界處。
公元前21世紀左右開始海退,海岸北移。海退結束,海岸線輪廓已與近代相似。因泥沙來源豐富,溺谷淤淺不暢,淺海逐漸墊高而變成咸潮出沒之沮洳沼澤,《管子·水地》稱「越之水重濁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距今3000年前後,越族居民從會稽山內部北移,開始墾殖咸潮所不及之山麓沖積扇和平原中一些較大孤丘及附近坡地,從而形成中部沖積平原。
公元前5世紀初,越國把都城從會稽山南部遷到沼澤平原,經過與近世圍墾灘塗相似之圍堤、築塘、拒咸、蓄淡,造就會稽山北麓沖積扇以下大批耕地。
秦漢時代,北人南遷,湖沼地加快開發。至公元2世紀中葉,鑒湖建成,湖以下開辟良田9000頃。海塘建設和河湖網也加速整治。唐垂拱二年(686)山陰與蕭山50里界塘築成;開元十年(72萬會稽縣令李俊之主持增修山會海塘。後經大歷十年(77萬大和六年(83萬次增修,才形成東起上虞,西至山陰,全長百餘里之防海塘,山會平原全面形成。至今,中北部水網平原610個自然村中,以溇、湖、埭、橋、江、墅、葑、塘、瀆、堰、岸、港、浦等命名者計226個,佔34%,展現水鄉特定景觀。
【東北部濱海平原區】淤漲型灘塗,地勢平坦,人工水系縱橫交錯,海拔5米左右。區域總面積162萬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10.91%,已圍墾67.4平方公里,潮上帶或潮間帶尚待開發。受錢塘江和曹娥江涌潮頂托,北岸不斷被侵蝕,南岸逐漸淤漲。明永樂至萬曆(1403~1620)間,錢塘江主槽北移,山會兩縣海塗外漲,已有人自發墾殖,種植棉、瓜、豆和水稻。清咸豐年間(1851~186萬度成為三江口西部乾、坤兩號沙地,面積超過4萬畝。清末民初,灘塗曾向杭州灣伸展20多里,有磨盤丘、豆腐畈等墾區。此後,由於錢塘江南股槽游移,灘塗大片坍方,至建國前夕,喪失殆盡。1969年開始有組織地大規模人工圍塗造地,至1991年,圍塗10次,獲土地66.3平方公里(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九三丘」第一期圍塗獲土地8.7平方公里,未計入內),才有濱海平原,並奠定境內自南而北山脈—平原—海岸梯階式地貌。
紹興經濟
目前的紹興主要以工業為主。經過多年的艱苦發展,紹興現在已做到工業立縣。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工業經濟佔64%。全縣擁有規模企業554家,117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二是工業經濟以輕紡為主。全縣有3064家紡織企業,2002年,紡織品產值占工業產值的75%,輕紡產業擁有三個全國之最,即設備最好,擁有當今最現代化的無梭織機26000台;產能最高,年產各類化纖原料45萬噸,約佔全國同類產品1/10,年產化纖面料近30億米,印染加工量近60億米,約佔全國總產量的1/5,被中國紡織協會命名為「全國十大紡織產業基地」之一。三是經濟發展以民營為主。全縣已形成以民營經濟為主的發展格局。2002年工業銷售的85%來自民營企業,在22家規范化股份公司中,有三家上市企業,民間資本具有極大的活力和潛力。
現在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正處於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2002年人均接近4000美元,進入國際所謂的經濟發展「快跑期」。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緊緊抓住這一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決定再經過5年努力,到2007年達到人均8000美元的目標。紹興充分發揮經濟這三個特點的巨大優勢,以大開放促大發展,突出「一條主線」、打造「兩個中心」、建設「三型政府」,努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2007年,經濟發展的宏觀基本面保持良好狀態,國際油價相對穩定,國內政策調控適度且有序。該市經濟總體平穩,眾多領域顯現出新的增長動能,主要經濟指標增勢普遍好於上年,並呈現出「生產趨升,需求趨活,效益趨好」的可喜局面,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轉變。但經濟運行過程中同時呈現出許多復雜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內涵提升明顯加快
2007年以來紹興市經濟走勢總體平穩,二季度工業經濟受減排壓力等因素的影響沖高回落,主要經濟指標走勢均較平穩,增長情況仍普遍好於上年。經初步測算,上半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90.7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14.7%,增長速度比上年年度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36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539.94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305.43億元,增長13.6%。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利潤分別增長26.4%和23.2%,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6.7和9.0個百分點;出口、消費、投資的增幅分別高達30.5%、15.9%、11.2%,增速各比上年同期提高9.6、0.6、5.0個百分點。在橫向城市的比較中,我市多數經濟指標增速位次比上年有所提升。
❸ 紹興縣具體經濟概況
經濟概況
[編輯本段]
一、農 業
全縣完成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3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
糧食生產穩定增長。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6.51萬畝,總產量16.34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5.6%和0.3%,糧經面積比由上年的53:47調整為55:45。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0.07萬畝,比上年下降3.2%。其中:蔬菜播種面積20.10萬畝,比上年下降5.0%;花卉播種面積4.47萬畝,比上年下降3.9%。
林、牧、漁業生產穩步發展。林特基地不斷鞏固擴大,全年新發展林特基地1.22萬畝,現有國家級、省級重點生態公益林22.95萬畝,茶葉產量9223噸。農庄經濟蓬勃發展,全縣已建和在建的休閑農庄37家,其中已建成20家。牧、漁業生產繼續保持穩定,全縣有效控制了禽流感沖擊,全年生豬飼養量56.25萬頭,比上年增長3.2%,肉類總產量3.29萬噸,比上年增長6.9%,家禽飼養量603.38萬羽,比上年減少11.0%,淡水產品產量2.44萬噸,比上年增長4.2%。
科技興農進一步深入。大豆蛋白纖維等一批高科技新品種、新技術進入規模化生產,全縣新增省級農業科技企業4家。生態農業建設全面啟動推廣,創新一批生態農業模式,「稻鴨生態共育標准」成為紹興縣首隻省級地方標准,新增國家綠色食品4隻,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20隻,省級無公害農產品12隻。農業產業化不斷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33.23億元,比上年增長21.3%,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家。
外向型農業持續發展。全年新建外拓基地10.50萬畝,累計達到84.80萬畝,擁有外建加工企業18家,其中2家被當地認定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外設市場及農產品直銷點205個,境外貿易公司7家, 境外農貿市場1家。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清水河道」建設全面展開,全年完成水利總投入2.65億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3.95千公頃,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4.54萬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67萬噸。
二、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403.48億元,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363.25億元,利潤總額52.6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5%、23.8%、0.6%,其中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60.56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127.02億元,利潤總額40.8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9%、23.7%、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布及絲織品35.92億米,比上年增長14.4%;印染布113.51億米,比上年增長17.3%;化學纖維127.77萬噸,比上年增長20.2%。
大紡織業升級勢頭良好,印染後整理技術加速推廣應用。規模以上非紡與大紡織業比重由上年的22.4:77.6調整為28.7:71.3。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得到增強,循環經濟深入推進,省級以上新產品產值率達到7.1%。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項經濟效益指數綜合得分196.34分,萬元產值電耗497.53千瓦時/萬元,比上年下降4.4%,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13.1%。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99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其中產品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達19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超10億元及以上的企業22家,超20億元的企業5家,超60億元的企業1家。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縣上市企業累計達到8家,企業管理創新在全縣面上不斷推廣。
建築業發展迅速。完成建築業增加值76.40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實現利潤9.54億元,比上年增長37.5%,稅金總額11.28億元,比上年增長43.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425萬平方米。年末擁有特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家,一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0家,二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8家。2005年,共創建省級及以上優質工程36項,其中「魯班獎」(含參建)3項、「國優工程」2項、「鋼結構金獎」8項、「白玉蘭獎」5項、「錢江杯獎」10項。
三、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投資總量繼續增加。全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52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工業性投資120.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城市建設及非工業投資55.44億元。
投資結構明顯優化。非紡與大紡織業的比重由上年的38.2:61.8調整為60.9:39.1,其中大紡織業完成投資46.90億元,比上年下降29.1%,非紡行業完成投資73.18億元,比上年增長78.9%。
投資強度不斷提高。全縣土地投資強度達到149萬元/畝,比上年提高20.6%。
房地產投資保持穩定。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7.88億元,比上年增長0.3%,開發面積328.1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7.9%,新開工面積109.98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5.42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53.1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8.8%。2005年,房地產企業新增二級資質企業1家。
四、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銷售增長加快。全年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06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50.34億元,比上年增長16.6%;餐飲業4.72億元,比上年增長14.7%。
商貿設施不斷完善。輕紡城市場改造升級一期、國際貿易區一期基本完成,錢清原料市場改造一期進展順利,富麗華大酒店等一批商貿服務設施投入運行。農村現代流通網加快建設,全縣已開設農村放心店318家,學校放心店86家,在全國率先達到「鎮鎮有連鎖超市、村村有放心店」目標。成功舉辦了2005年中國(紹興)國際紡織品博覽會,實現商品成交總額16.78億元。
商品交易市場穩步發展。年末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74個,實現商品市場成交額471.91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中國輕紡城紡織面料市場成交額276.27億元,比上年增長7.0%;化纖布成交量27.34億米,比上年增長6.8%;錢清輕紡原料市場成交額173.14億元,比上年增長15.0%。
五、對外經濟
全年自營進出口總額達45.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自營出口33.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8%;加工貿易出口額2.83億美元,同比增長33.5%;進口總額11.70億美元,增長11.1%。出口呈現產品、市場、主體、貿易方式四個多元化趨勢,非紡產品出口增長15.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42.1%,出口的國家和地區達173個,出口額列前三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阿聯酋3.76億美元、美國2.63億美元、伊朗2.29億美元。全年有自營出口業績的企業由上年的726家增加到993家。加工貿易出口比重由上年的6.6%上升到8.4%。
全年新批三資企業83家,增資調整43家,合同利用外資5.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1%,實際利用外資2.3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5%。濱海工業區和柯橋經濟開發區合同外資、實際利用外資分別佔全縣80.0%和82.0%。利用外資呈現出跨國合作意識增強、結構調整型、資源集約型項目增多等特點。
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315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3.3%,全年新設境外窗口16家。
❹ 紹興旅遊攻略
1、魯迅故里
絕大多數遊客來紹興的第一個景點就是魯迅故里,雖然只是一條小街道,但這卻是魯迅先生兒時生活過的地方,書本上學到的百草園、三味書屋在這里也都能找到,可以一一參觀順便探尋下魯迅先生的童年軼事,然後去咸亨酒店吃吃茴香豆、喝碗黃酒,最後跟「孔乙己」銅像合個影以作留戀。
4、西施故里
西施是我國四大美女之一這個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景點就是為了紀念西施所建的,景區里除了能看到江南山水和中式園林,還有不少展館可以參觀,可以幫你多了解下西施生平事跡,有些景點是需要收門票的,如果不願意可以就在浣江邊的棧道散步,也很愜意。
5、沈園
沈園位於魯迅中路,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初成時規模很大,佔地七十畝之多,是紹興古城內著名的古園林。沈園從魯迅祖居門前穿越中興路往東不出二百米。沈園為南宋時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園,故有「沈氏園」之名。沈園在1963年被確定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紹興市區的沈園是宋代著名園林、國家5A景區,因陸游《釵頭鳳》成名。
❺ 紹興紡織業對GDP貢獻率的最新數據
紹興縣是全國商貿市場大縣之一, 已經從一個農業大縣、資源小縣,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經濟強縣和第一紡織大縣。柯橋中國輕紡城已成為目前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輕紡產品總銷售額佔全國的1/3。 在2004年全國民營企業五百強中,紹興縣佔有20席。 經濟以輕紡為主,所有制結構以民營為主,工業銷售的85%來自民營企業,具有濃厚的浙江色彩。如果說崑山是打工經濟,順德是老闆經濟,紹興縣就是民營經濟。紹興縣的發展需要在外資上下工夫。
紹興縣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接寧波,西鄰杭州,下轄4個街道、15個鎮,人口71萬縣域面積1130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柯橋。 紹興縣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時代,屬於河姆渡文化圈的紹興就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區域。從秦漢(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紹興一直是中國南方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歷代名人薈萃,代有人傑。素有「江南明珠」、「絲綢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鄉」之美譽。 「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縣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縣之一。1991年起,均為「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多次名列前10位。1988年起,連續三屆名列全國財政收入「十大財政縣」行列。2002年,再次躋身全國經濟十強縣。紹興縣還是全國村鎮建設先進縣、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農村衛生保健工作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紹興縣是全國商貿市場大縣之一,柯橋中國輕紡城已成為目前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輕紡產品總銷售額佔全國的1/3。名列全國10大專業批發市場第2位。依託中國輕紡城建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紹興柯橋經濟開發區已初具規模,是紹興縣對外開放的重要區域。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縣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都得到長足的進步。全縣涌現出一批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 美、城鄉一體的現代化新農村、新城鎮。
紹興縣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紹興縣統計局(2006年2月21日)
200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面對宏觀調控持續、國際貿易磨擦加劇、要素制約嚴重等新情況,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扣「保強爭優、統籌發展」工作主題,扎實開展「五個年」①活動,攻堅越坎,負重奮進,國民經濟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全面完成了「十五」計劃和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一、綜 合
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初步測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億元,增長 %;第二產業增加值 億元,增長 %;第三產業增加值 億元,增長 %。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6.5:64.5:29.0調整為 : : 。人均生產總值 元,比上年增長 %。
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全國縣(市)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簡稱百強縣)排名由上年的第十位晉升為第九位。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結構升級取得較大突破,三產比重明顯提高,體制創新不斷深化,城鄉面貌明顯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要素制約突出,部分企業贏利能力下降明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影響社會穩定因素仍然不少,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仍需進一步協調。
二、農 業
全縣完成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3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
糧食生產穩定增長。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6.51萬畝,總產量16.34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5.6%和0.3%,糧經面積比由上年的53:47調整為55:45。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0.07萬畝,比上年下降3.2%。其中:蔬菜播種面積20.10萬畝,比上年下降5.0%;花卉播種面積4.47萬畝,比上年下降3.9%。
林、牧、漁業生產穩步發展。林特基地不斷鞏固擴大,全年新發展林特基地1.22萬畝,現有國家級、省級重點生態公益林22.95萬畝,茶葉產量9223噸。農庄經濟蓬勃發展,全縣已建和在建的休閑農庄37家,其中已建成20家。牧、漁業生產繼續保持穩定,全縣有效控制了禽流感沖擊,全年生豬飼養量56.25萬頭,比上年增長3.2%,肉類總產量3.29萬噸,比上年增長6.9%,家禽飼養量603.38萬羽,比上年減少11.0%,淡水產品產量2.44萬噸,比上年增長4.2%。
科技興農進一步深入。大豆蛋白纖維等一批高科技新品種、新技術進入規模化生產,全縣新增省級農業科技企業4家。生態農業建設全面啟動推廣,創新一批生態農業模式,「稻鴨生態共育標准」成為我縣首隻省級地方標准,新增國家綠色食品4隻,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20隻,省級無公害農產品12隻。農業產業化不斷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33.23億元,比上年增長21.3%,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家。
外向型農業持續發展。全年新建外拓基地10.50萬畝,累計達到84.80萬畝,擁有外建加工企業18家,其中2家被當地認定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外設市場及農產品直銷點205個,境外貿易公司7家, 境外農貿市場1家。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清水河道」建設全面展開,全年完成水利總投入2.65億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3.95千公頃,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4.54萬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67萬噸。
三、工業和建築業
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403.48億元,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363.25億元,利潤總額52.6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5%、23.8%、0.6%,其中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60.56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127.02億元,利潤總額40.8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9%、23.7%、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布及絲織品35.92億米,比上年增長14.4%;印染布113.51億米,比上年增長17.3%;化學纖維127.77萬噸,比上年增長20.2%。
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大紡織業升級勢頭良好,印染後整理技術加速推廣應用。規模以上非紡與大紡織業比重由上年的22.4:77.6調整為28.7:71.3。
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得到增強,循環經濟深入推進,省級以上新產品產值率達到7.1%。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項經濟效益指數綜合得分196.34分,萬元產值電耗497.53千瓦時/萬元,比上年下降4.4%,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13.1%。
規模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99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其中產品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達19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超10億元及以上的企業22家,超20億元的企業5家,超60億元的企業1家。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縣上市企業累計達到8家,企業管理創新在全縣面上不斷推廣。
建築業發展迅速。完成建築業增加值76.40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實現利潤9.54億元,比上年增長37.5%,稅金總額11.28億元,比上年增長43.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425萬平方米。年末擁有特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家,一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0家,二級資質等級建築施工企業18家。2005年,共創建省級及以上優質工程36項,其中「魯班獎」(含參建)3項、「國優工程」2項、「鋼結構金獎」8項、「白玉蘭獎」5項、「錢江杯獎」10項。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投資總量繼續增加。全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52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工業性投資120.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城市建設及非工業投資55.44億元。
投資結構明顯優化。非紡與大紡織業的比重由上年的38.2:61.8調整為60.9:39.1,其中大紡織業完成投資46.90億元,比上年下降29.1%,非紡行業完成投資73.18億元,比上年增長78.9%。
投資強度不斷提高。全縣土地投資強度達到149萬元/畝,比上年提高20.6%。
房地產投資保持穩定。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7.88億元,比上年增長0.3%,開發面積328.1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7.9%,新開工面積109.98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5.42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53.1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8.8%。2005年,房地產企業新增二級資質企業1家。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銷售增長加快。全年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06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50.34億元,比上年增長16.6%;餐飲業4.72億元,比上年增長14.7%。
商貿設施不斷完善。輕紡城市場改造升級一期、國際貿易區一期基本完成,錢清原料市場改造一期進展順利,富麗華大酒店等一批商貿服務設施投入運行。農村現代流通網加快建設,全縣已開設農村放心店318家,學校放心店86家,在全國率先達到「鎮鎮有連鎖超市、村村有放心店」目標。成功舉辦了2005年中國(紹興)國際紡織品博覽會,實現商品成交總額16.78億元。
商品交易市場穩步發展。年末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74個,實現商品市場成交額471.91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中國輕紡城紡織面料市場成交額276.27億元,比上年增長7.0%;化纖布成交量27.34億米,比上年增長6.8%;錢清輕紡原料市場成交額173.14億元,比上年增長15.0%。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全年自營進出口總額達45.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自營出口33.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8%;加工貿易出口額2.83億美元,同比增長33.5%;進口總額11.70億美元,增長11.1%。出口呈現產品、市場、主體、貿易方式四個多元化趨勢,非紡產品出口增長15.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42.1%,出口的國家和地區達173個,出口額列前三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阿聯酋3.76億美元、美國2.63億美元、伊朗2.29億美元。全年有自營出口業績的企業由上年的726家增加到993家。加工貿易出口比重由上年的6.6%上升到8.4%。
利用外資難中求進。全年新批三資企業83家,增資調整43家,合同利用外資5.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1%,實際利用外資2.3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5%。濱海工業區和柯橋經濟開發區合同外資、實際利用外資分別佔全縣80.0%和82.0%。利用外資呈現出跨國合作意識增強、結構調整型、資源集約型項目增多等特點。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315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3.3%,全年新設境外窗口16家。
七、交通、旅遊業
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全年完成全社會客運周轉量97885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9%,貨運周轉量69213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3.9%。2005年交通建設總投資6.4億元,城鄉公交候車亭建設全面啟動,新建候車亭1119隻,公交線路布局進一步完善。杭金衢高速公路紹興連接線提前通車,縣道公路砂改油工程全面完工,杭甬運河紹興縣段二期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年末,全縣公路通車里程807.93公里③。
旅遊業快速發展。出台鼓勵旅遊業發展經濟政策,通過舉辦「鑒湖金秋旅遊節」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打響了「稽山鑒水」旅遊品牌。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93.4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3%,境外遊客6.4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7.0%,其中外國人5.6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7.3%。實現旅遊總收入23.50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其中國際旅遊收入234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7.1%。
八、財政、金融
財政收入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42.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7%。財政在確保預算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時,積極優化支出結構,保障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全年財政支出18.90億元,比上年增長29.2%,其中: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支出0.49億元;城市維護費支出1.11億元;科教文衛支出5.38億元;撫恤和社會救濟事業經費以及社會保障補助支出1.28億元。
金融機構存貸款平穩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本外幣)455.52億元,比年初增加78.60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21.22億元,比年初增加28.8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本外幣)323.81億元,比年初增加41.76億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明顯進步。順利通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考核,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浙江省科技強縣」稱號。全年新建縣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14家,其中省級以上6家、市級7家,累計擁有廠辦科研機構142家。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2892人,其中高、中級職稱人員11661人。全年新實施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38項,其中國家級21項,獲得省科學技術獎5項,市級科學技術獎18項。全年專利申請數500件,獲國家授權專利229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全年共開發省級以上新產品69項,其中16隻產品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品。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8家,其中國家級2家,累計擁有縣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94家,其中國家級20家、省級22家。
創牌工作成效顯著。新增中國名牌產品4隻,國家免檢產品6隻,省名牌產品6隻,市名牌產品11隻;中國馳名商標3件,省著名商標14件,市著名商標40件,累計擁有中國名牌產品6隻,國家免檢產品10隻,浙江名牌產品32隻,紹興名牌產品56隻;中國馳名商標4件,省著名商標54件,市著名商標106件。
質量檢驗工作進一步加強。參與紡織品國標制定實現零突破,全市首隻紡織品國家標准—《阻燃織物》順利通過國家審定。對719家企業質量檔案實行動態登記,全年共完成省級定期監督檢查145批次,合格率為88.3%,對9596台計量器具實施強制檢定和周期檢定。
教育現代化加快推進。歷時兩年的高中段布局調整基本完成,提前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中段普及率提高到96.5%。年末擁有普通中學32所,在校學生5.21萬人,專任教師3022人;小學145所,在校學生7.17萬人,專任教師2707人;中等職業學校5所,在校學生1.18萬人,專任教師476人。其中各類民工子女學校12所,中小學外來民工子女在校學生2.40萬人。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全年新增省市重點、示範、文明學校和示範專業94個,2005年,普通高考上線率94.5%,連續5年居全市第一,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項136個。全省首創村完小教師「三單制」免費培訓模式,全面培訓村完小教師近1200名,「三大培訓工程」扎實推進,共培訓農民2.45萬人,其中被征地農民1.50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大縣建設步伐加快。全縣共有縣級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鎮(街)文化站19個,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1個,全年書刊發行量491萬冊,公共圖書館圖書藏書量13萬冊。整合資源組建成立了紹興小百花藝術中心和紹興縣文化發展中心。新創建81個文化村、2個省級東海文化明珠鎮、2個市級文化示範鎮。實施「文化五進」工程,全年舉辦各類廣場文化活動37場,組織演出205餘場次,送電影下鄉1895餘場次,新編越劇大戲《越王句踐》。情景歌舞劇《在那紫薇盛開的地方》、蓮花落小戲《一隻紅木箱》等作品先後在國家、省評比中獲獎,陳飛榮獲第2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廣電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面完成廣播「村村響」工程,積極推進「村村閱報欄」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發展工作加強。紹興蓮花落、王星記扇被列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昌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衛生事業邁上新台階。年末擁有衛生機構3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3個,實有床位2556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2526張,衛生技術人員3673人,其中醫生1458人。社區衛生服務不斷深化,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六位一體」功能得到強化。疾病預防控製得到加強,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300/10萬以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穩步推進,參保人數達58.59萬人,覆蓋率達90.3%。愛國衛生工作成效明顯,國家衛生縣城創建成功並通過全國愛衛會考核驗收,新創建省級衛生村16個、社區1個、單位1個,市級衛生鎮2個、村13個、社區5個、單位1個。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擁有各類體育場館數23個,全年共獲亞洲級金牌2枚、全國級金牌6枚、省級金牌14枚、市級金牌100枚,體育成績躍居全市第一位,我縣籍運動員徐東香在第十屆全運會上獲得2枚金牌,成為全市唯一在全運會上獲得金牌的運動員。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大學生賽艇公開賽,精心組織全民健身宣傳月活動,舉辦了第三屆「柯橋杯」橋牌邀請賽、縣龍舟賽和中老年文體大展示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動,共開展體育活動2296場次。柯橋街道湖濱社區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優秀全民健身活動站」,齊賢鎮獲得浙江省首批「體育強鎮」稱號。
十一、環境保護
生態縣建設全面推進。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復查,齊賢鎮成為我縣第三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年末,已建成省級生態鎮6個,市級生態示範鎮3個,市級生態示範村(場)23個,省、市、縣級綠色學校41所,省、市級綠色社區10個。其中百福園社區成為全市唯一一家首批全國綠色社區創建活動先進社區,夏履鎮中心校成為全國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先進學校。綠色認證取得重大進展,ISO14001認證企業突破100家。
十二、城市建設
城鄉面貌明顯改善。《紹興縣城鄉一體化規劃》、《縣城2006-2010年近期建設規劃》等各種規劃編制工作進展順利。建成區面積達到3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上年46.7%提高到54.1%,城市道路、市政環衛設施、環境景觀、河道整治和經濟適用房建設等「五大」工程全面實施。新農村建設穩步實施,全縣已有18個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26個村成為市級示範村。2005年,全縣各級投入資金2.6億元,新建小康住宅13.93萬平方米,新增村莊道路面積79.24萬平方米,新增通村公路10.62公里,新增綠化面積61.82萬平方米,新建公廁145隻。累計建成移民安置房3.46萬平方米,安置落實下山移民191戶。
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接待能力進一步提高,成功舉辦2005中國最發達縣域經濟論壇、中國中小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等各類活動和展會。城市設施不斷完善,全年新增城市道路路燈198盞,燈箱廣告457隻,建成區范圍內實有鋪裝道路長度89.06公里,鋪裝道路面積235萬平方米, 排水管道長度183公里,日供水綜合生產能力達51萬立方米。城市衛生治理能力日益加強,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60萬噸,垃圾無害化年處理量10.95萬噸,道路清掃面積已覆蓋250萬平方米。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據公安年報統計,年末戶籍人口為70.47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4.90萬人,女性人口35.5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49.5%和50.5%。出生人口6446人,出生率為9.15‰,死亡人口4884 人,死亡率為6.93‰,全年凈增人口1562人,自然增長率為2.22‰,比上年下降0.74個千分點。
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進展。計劃生育率達99.6%,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服務機制不斷創新,榮獲「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縣」稱號。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8元,比上年增長13.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41元,比上年增長14.4%。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6.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53.1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5.7%和36.2%,分別比上年降低0.5、3.4個百分點,年未每百戶居民民用汽車擁有量14輛。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年新增就業9653人,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6695人次,幫助385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年末城鎮職工登記失業率為3.8%。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能鑒定,全年共組織各類職業技術培訓21732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訓828人,參加技能鑒定10022人,核發各類職業資格證書8262本。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年末18.15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9358名企業退休人員人均每月享受952元的養老待遇。有13.67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其中12.11萬人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為3.24萬人發放養老金或生活補助費7339萬元。有12.80萬名職工參加工傷保險,為334名工傷職工支付工傷保險金519萬元;0.91萬名職工參加生育保險,為166名女職工支付生育保險金106萬元;5.71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為69.60萬人次支付醫療費用8619萬元;6.1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享受失業保險待遇5989人次;19.61萬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不含被征地農民),為7461名參保對象發放養老金442萬元。
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年末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數9680人,比上年減少345人,723人得到國家撫恤、補助,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153萬元。
社會福利事業成績顯著。年末擁有各類福利院20個,床位1348張,收養751人。社區服務設施184個,全年接收社會捐贈款390萬元。
註:①「五個年」是指「結構升級攻堅年」、「外貿轉型強化年」「城市功能建設年」「全面改革推進年」、「基層黨建深化年」。
②全縣公路通車里程807.93公里不包含村級道路、城市道路及兩個開發區內道路,為縣公路管理段統計數據。
③本公報所列各項數據為年度初步統計數據,部分數據未經紹興市統計局核定,今後均以《紹興縣統計年鑒》數據為准;
④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是按現價計算的初步核算數,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
2006年一季度全縣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作者:徐建江 發布日期:2006-04-21 15:50 瀏覽次數:93
:
一季度,全縣經濟繼續保持持續較快發展態勢,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同時應清醒地看到,全縣外貿、外資、投資回落態勢尚未扭轉,橫向比較壓力進一步加大,影響經濟運行的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表
指標名稱 計量
單位 一季度 同比增長% 去年同期增長% 計劃完成進度%
生產總值 億元 - - 14.0 -
財政收入 億元 13.53 26.9 22.5 27.3
#地方財政收入 億元 7.32 31.8 25.4 30.8
自營出口 億美元 7.29 -4.9 27.7 19.2
實際利用外資 億美元 0.20 -27.0 -55.5 7.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29.72 -18.4 1.3 16.9
#工業性投資 億元 23.37 -12.5 5.5 18.8
城市建設及非工業投資 億元 6.35 -34.5 -9.3 12.7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億元 14.59 16.6 16.5 23.0
全部工業現價產值 億元 319.64 21.1 20.2 -
工業產品銷售收入 億元 306.14 20.5 21.5 18.3
利潤總額 億元 8.83 10.2 -26.5 -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6454 12.1 16.6 -
農村居民現金收入 元 4611 11.1 14.9 -
1、工業產銷銜接良好,運行質量明顯提高。
產銷銜接良好。全縣1-3月實現工業現價產值319.64億元,同比增長21.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7.72億元,同比增長20.5%。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06.14億元,同比增長20.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47.56億元,同比增長20.6%,產銷率達95.2%。非紡行業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力。1-3月份,全縣非紡實現工業總產值85.40億元,同比增長58.0%,增幅高出大紡織業(7.7%)50.3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1.6%。非紡行業增長點主要集中在PTA製造、銅鋁材加工、金屬製品業、水泥及水泥製品、客車製造等五類企業,除PTA製造(三鑫石化同比增長1263.8%)外,其他行業增長均在32%-78%之間。大紡織業由於受化纖行業增長緩慢的影響,全縣規模以上大紡織業增速為7.7%,增速比全縣平均低13.4個百分點。
效益回升明顯。工業經濟效益自去年5月份止跌回升以來,一季度繼續呈現加速回升的勢頭。1-3月實現利潤總額8.83億元,同比增長1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利潤6.31億元,同比增長16.0%,增速為2003年9月份以來最高。紡織業和非紡業實現同步增長,分別實現利潤3.06億元、3.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0%、17.0%。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得分181.06分,同比增加0.61分。主要原因是工業品出廠價格與原材料、燃料、動力價格剪刀差進一步縮小,一季度相差2.3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縮小7.61個百分點。主要原材料價格同比有所下降,如滌綸樹脂(切片)平均每噸由去年同期的10425萬元下降到9580元,同比下降8.1%,煤價同比平均下降4.6%,而同期工業品出廠價格上升1.9%,其中紡織品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揚2.1%。
運行質量提高。1-3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新產品產值28.65億元,同比增長34.2%,新產品產值率達11.1%,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萬元產值電耗492千瓦時/萬元,同比下降8.4%。
2、農業生產開局良好,農作物面積穩中有增。
一季度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8%。春耕生產開局良好,全縣春季農作物播種面積繼續穩定在25萬畝左右,春糧面積達到2.85萬畝,比上年同期增長6.8%,其中:小麥2.20萬畝,比上年同期增長13.8%。經濟作物受果用瓜、花卉苗木面積增長影響,雖然蔬菜面積有所減少, 但經濟作物面積仍增長1.8%,達15.61萬畝,其中:果用瓜、花卉苗木、蔬菜播種面積分別為0.50萬畝、4.15萬畝、7.40萬畝,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77.6%、5.1%、-3.3%。畜牧業生產形勢較為低迷。受畜產品價格走低、家禽飼養連續滑坡影響,一季度生豬飼養量27.42萬頭,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生豬存欄頭數15.69萬頭,比上年同期減少3.1%;出欄頭數11.73萬頭,比上年同期增長4.2%;家禽飼養量263.16萬只,比上年同期減少10.2%。
3、投資增速繼續回落,新開工項目有所增加。
一季度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72億元,同比下降18.4%,其中:工業性投資23.37億元,同比下降12.5%,非工業性投資6.4億元,同比下降34.5%。從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0.05億元,同比增
❻ 紹興經濟發展現況和寧波的經濟發展異同
紹興:據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達1440.48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同期增長13.3%,呈現較穩健的發展態勢。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56億元,比上年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878.83億元,增長15.7%;第三產業增加值467.09億元,增長10.9%。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6.9∶59.7∶33.4調整為2005年的6.6∶61.0∶32.4。
從GDP各季增幅看,一季度增長13.3%,二季度13.7%,三季度增長13.6%,全年增長13.3%,從一季度到四季上下波動0.4個百分點。整體經濟持續在高位平穩運行,經濟總量呈逐季擴大趨勢。全市人均GDP達3.31萬元(按戶籍人口計算),按現行匯率計算約4043美元。
市場物價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2%,其中居住類上升5.0%,食品類上升2.4%,煙酒及用品類上升0.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下降0.2%。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5%,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7.5%。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5年我市實現財政總收入150.56億元,同比增長18.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6.13億元,同比增長19.8%,上劃中央四稅74.43億元,同比增長17.9%,佔全市財政收入的近一半,為49.4%。各主要稅種均保持較快增長,增值稅增長16.0%,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增幅達到22.9%和21.0%,營業稅增長7.1%。
企業景氣指數高位運行。據對全市270多家企業景氣調查,四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148.4,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37.1。從全年走勢看,各季度景氣指數均運行在較好景氣區間,這表明我市企業運行質量整體向好,對宏觀經濟運行和自身發展趨勢持續看好。
寧波:寧波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副省級計劃單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規權力的「較大的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遊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2006年是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寧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六大聯動」戰略,全面建設「平安寧波」,加快推進「文化大市」和「法治寧波」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結構調整明顯加快,對外開放繼續擴大,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和諧社會建設扎實推進,較好地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006年寧波市國民經濟主要統計指標
指 標 名 稱 2006年 單 位
年末總人口 560.4 萬人
寧波市生產總值 2864.5 億元
第一產業 139.5 億元
第二產業 1575.9 億元
第三產業 1149.1 億元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561.2 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 257.4 億元
港口貨物吞吐量 3.1 億噸
集裝箱吞吐量 706.8 萬標箱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882.5 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1543.0 億元
進出口總額 422.1 億美元
出口 287.7 億美元
合同外資金額 44.3 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資金額 24.3 億美元
全社會用電量 313.6 億千瓦時
其中:工業用電量 249.1 億千瓦時
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674 元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8847 元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86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9.5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575.9億元,增長12.4%,其中工業增加值1421.4億元,增長13.9%;第三產業增加值1149.1億元,增長15.9%。產業結構繼續優化, 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40%,達40.1%,對全市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 47.5%,提高了0.3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萬元,達51285元(按現價匯率折算為6568美元)。
寧波市生產總值分行業情況
指標名稱
本年實績
同比增長(%)
生產總值(億元)
2864.5
13.4
第一產業
139.5
4.4
第二產業
1575.9
12.4
工業
1421.4
13.9
建築業
154.5
0.7
第三產業
1149.1
15.9
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
133.2
15.1
批發零售業
248.5
14.5
住宿和餐飲業
42.6
10.6
金融保險業
182.4
30.8
房地產業
146.4
14.4
其他服務業
396.0
12.4
寧波的一天
生產總值(GDP) 78479萬元
工業增加值 38944萬元
農業增加值 3821萬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42274萬元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15375萬元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 7052萬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4179萬元
外貿自營出口額 7882萬美元
港口貨物吞吐量 84.85萬噸
集裝箱吞吐量 19364標箱
全社會用電量 8590萬千瓦時
其中:工業用電量 6824萬千瓦時
接待境外旅遊者人數 1486人次
財政收支穩健增長。全市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61.2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57.4億元,增長21.2%,均超額完成年初預期目標。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92.7億元,增長10.5%。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優化,各項重點支出增幅均高於全市平均支出增幅,其中科技三項費用支出、教育支出、文體廣播事業費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分別增長33.6%、18.3%、22.8%、34.7%和16.2%。
就業再就業成效顯著。全市新增就業崗位12.9萬個,累計開發社區公益性崗位6754個;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6.3萬餘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1.9萬餘人。全年用於促進再就業資金支出達3.9億元,其中發放社保補貼和用工補助2.8億元。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1%,已連續四年下降,就業形勢繼續保持穩定。
價格總水平溫和上揚。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9%,農村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4%;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6.7%;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9.1%;房屋銷售價格上漲2.2%,漲幅下降4個百分點。
二、農業、農村
農林牧漁各業生產平穩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22.2億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農業100.3億元,增長4.4%;林業6.0億元,增長15.5%;畜牧業33.1億元,增長6.6%;漁業79.9億元,增長2.3%;農林牧漁服務業2.9億元,增長6.9%。各業產值中,林牧漁業產值所佔比重達到54.9%。糧食產量增長2.7%,其中穀物產量增長3.2%。
新農村建設初顯成效。「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繼續推進,全市共投入資金32.6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入15.9億元;經考核驗收,全市有61個村達到省、市級示範村標准,近400個村完成了環境整治任務;四年累計創建示範村136個,完成整治村1100餘個。「聯鎮帶村」、「村企結對」成效顯著,2883家企業與1823個行政村結對,到位資金1.1億元,結對村佔全市行政村總數的68.7%。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達198家,銷售產值上億元的企業達45家。農村鄉鎮現代流通網實現全覆蓋,全市91個鄉鎮已創建連鎖超市175個、農村放心店2858個,覆蓋率達100%。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全年完成37萬名農民飲用水改造,整治河道300公里。全面完成了鄉村康莊工程建設任務,全市除納入高山移民、城鎮建設或園區建設規劃的村外,其餘都建成了四級硬化通村公路。
三、工業、建築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市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7510.7億元,比上年增長2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974.3億元,增長23.4%。其中,國有控股企業1449.5億元,增長23%;股份制企業906.5億元 ,增長23.4%;私營企業1734.5 億元,增長19.3%;外商投資企業1096.1億元,增長28.9%;港澳台投資企業1114.6億元,增長22.9%。輕工業總產值2069.1億元,增長15.4%;重工業3905.2億元,增長28.1%,輕重工業之比由上年的1∶1.71變化為1∶1.89。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8.2%。實現新產品產值737.7 億元,產值率達12.3%。分行業看,產值前十位的行業共完成產值4181.2億元,增長26.2%。
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735.7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實現利潤 304.3億元,實現利稅503.3億元,分別增長16%和14.7%。反映工業經濟效益整體水平的綜合指數為208.84分,提高了0.7個百分點。全市36個行業大類中有23個行業利潤增幅在10%以上。
臨港工業加快發展。臨港工業實現產值1829.1億元,比上年增長51.2%,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達30.6%,實現利稅167.2億元,增長36.8%,占利稅總額的33.2%。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經濟類型完成產值
單位:億元
建築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市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00.0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47.3億元,佔全市建築業總產值比重為6.8%。全年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231.7萬平方米,增長1.4%;竣工面積3377.6萬平方米,下降12.8%。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5.6萬元/人,提高了3.5%。
四、固定資產投資、城鄉建設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43.0億元,比上年增長12.6%,總量居全省首位,其中限額以上投資完成1450.1億元,增長11.3%。結構逐步優化,第三產業完成投資766.3億元,增長27.1%;全社會設備工器具投資為395.3億元,增長8.9%。
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快增長。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13.1億元,比上年增長21.3%,增速上升11.1個百分點。土地購置面積235.3萬平方米,增長33.2%;土地開發面積260.1萬平方米,下降3.1%;竣工房屋面積682.2萬平方米,增長9.2%,其中住宅523.3萬平方米,增長8.7%;商品房銷售面積601.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08.2萬平方米,分別增長19.1%和21.7%。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
指標名稱
本年實績
同比增長(%)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1543.0
12.6
#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
1450.1
11.3
#房地產開發投資
313.1
21.3
#住宅
220.7
21.9
基礎設施投資
484.4
16.5
非國有投資
968.6
15.6
商品房銷售面積(萬平方米)
601.0
19.1
商品房銷售額(億元)
326.8
31.7
城市承載服務能力提升。環境與公共設施建設完成投資66.4億元。新建、擴建城市道路81公里。加大內河整治力度,完成截污河道12條,疏浚河道14條,生態治理河道4條,內河保潔率達90%。中心城區供水量達到3.8億噸,日平均供水量105萬噸,比上年增長4.7%。調整優化公交線路,新辟線路12條,優化線路58條,延時線路12條。城市日污水處理能力達15.5萬噸,污水處理率達70%。市區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2800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93.3%,全市生活垃圾收集的范圍已覆蓋到各鎮(鄉)、村。全年新增園林綠地約48公頃,其中市區約32公頃。市區建成經濟適用房35萬平方米。
五、國內貿易、旅遊、會展
消費品市場持續走高。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2.5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781.5億元,增長17.1% 。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市場增長16.4%,農村增長15.6%,保持了同步增長。大型商品交易市場交易活躍,年成交額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達97個,實現成交額1115.7億元,增長21.9%。連鎖經營高速增長,規模以上零售、餐飲業連鎖總店達28個,門店為899個,實現銷售額88.7億元,門店的數量和銷售額分別增長28.4%和18.7%。
旅遊業實現較快增長。全年旅遊總收入316.0億元,比上年增長22.4%。接待國內遊客2685萬人次,增長14.2%,實現國內旅遊收入289.6億元,增長1.5%。接待入境遊客54.2萬人次,增長23.6%;入境旅遊外匯收入3.4億美元,增長35.6%。
會展水平不斷提升。全市舉辦各類會議展覽活動148個,比上年增長74%。其中舉辦展會80餘個,增長71%;展覽面積80萬平方米,增長33%;標准攤位1000個以上的展會18個,同比增加一倍。招商引展成果逐步顯現,其中第五屆中國國際日用消費品博覽會成交額就達9.1億美元;在第八屆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共簽約項目172個,協議利用外資31.2億美元。
六、外貿、外資、外經
對外貿易較快增長。全年口岸進出口總額86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2%;外貿自營進出口總額為422.1億美元,增長26.0%,其中出口287.7億美元,增長29.4%;進口134.4億美元,增長19.4%。進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31.3%和41%,高出平均水平1.9和11.6個百分點;進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分別增長8.8%和16.5%。
外貿自營進出口額完成情況
利用外資結構優化。新批合同外資44.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4.3億美元,均比上年增長5.2%。第三產業利用外資速度加快,全市新批項目201個,合同外資10.5億美元,增長59.9%;實到外資4.1億美元,增長29.8%。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利用外資分別增長116%、147%和150%。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勢頭良好。全年對外承包勞務合作營業額 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8.3%。新批境外投資企業和機構108家,增加11家;項目總投資5901.6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5074.6萬美元,分別增長31.5%和47.3%。
七、港口、交通、信息
港口發展保持強勁態勢。全年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3.1億噸和706.8萬標箱,分別比上年增長15.2%、35.7%,繼續保持全國大陸沿海港口第二和第四位。全年新開辟集裝箱航線28條,其中遠洋干線19條,寧波港域集裝箱航線達到163條,最高月航班數已達到728班,實現了集裝箱航線「全球通」。外貿貨物吞吐量1.5億噸,增長15%。國際遠洋干線吞吐量佔全部集裝箱吞吐量的90%,提高了3個百分點。
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增幅走勢
交通建設快速發展。全年交通建設完成投資162.8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全市公路里程達到8900公里。全社會運輸量穩步增長,全社會旅客運輸量達到2.9億人,旅客周轉量106億人公里,其中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97.3萬人,增長17.4%,鐵路發送量745.1萬人,增長28.7%;全社會貨運2億多噸,增長17.3%,貨物周轉量941.6億噸,增長26.4%,其中水運貨運量為7349.3萬噸,增長30.8%,貨物周轉量869.7億噸,增長27.8%;公路貨運量1.2億噸,增長11.9%;公路貨物周轉量71.9億噸公里,增長11.5%。寧波機場貨物吞吐量達到5.3萬噸,增長23.6%。
信息建設日益完善。完成電信主營業務收入為78.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45.0萬戶,增長1.7%;行動電話用戶581.2萬戶,增長24.4%。完成郵政業務總量6.6億元,增長20.1%。
八、金融、證券、保險
金融存貸款適度增長。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4700.5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573.5億元,增長20.6%;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達1792.5億元,增長19.3%。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3910億元,增長26.6%。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727.5億元,增長25.9%。貸款增長前三位的行業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零售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分別增長67.5%、42.1%和31.1%。年末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430.9億元,比年初增加116.1億元,同比多增101.6億元,增長33.2%,其中住房貸款增加46億元,同比多增20.8億元。金融機構資產質量進一步好轉,年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及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減少10.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98%,比年初下降0.87個百分點,實現了不良貸款余額與不良貸款率雙降。
證券市場創歷史新高。全市證券經營機構證券成交總額首次突破3000億元達3109.2億元,比上年增長234.6%。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2408.9億元,增長199.3%;證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為52.6億元,增長258.9%;指定與託管證券市值為230.1億元,增長153.9%;證券投資者隊伍進一步擴大,年末證券投資者開戶數為43萬戶(其中B股1.6萬戶),與年初相比增加2萬多戶,增長5%。
保險業務平穩發展。全年保費收入59.1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7.3億元,增長22.2%,壽險保費收入26.6億元,增長9%。共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和給付20.2億元,增長18.5%。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全市共承擔國家各類科技項目220餘項,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2家、市級重點實驗室8家。年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1萬件,達10413件,比上年增長34%,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1000件,達1115件,增長85.5%,發明專利申請量占總申請量的比重達10.7%;獲國家專利授權6056件,增長51.9%。品牌建設逐步推進,全市已擁有浙江省著名商標172件,中國馳名商標35件,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品牌之都」。
教育事業取得新成就。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全日制學校2344所,在校學生120.1萬人。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100%;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為96%,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全國高校統考報名錄取率為81.4%,居全省前列;在甬高校數達到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2.1萬人,增長9%;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4%,提高了2個百分點。
人才建設繼續推進。全市新增各類人才4.7萬餘人,其中博士、博士後160人,碩士1600人,高級職稱300餘人;柔性引進各類人才11479人,其中博士、博士後13人,碩士76人,高級職稱205人。年末全市人才總量達53萬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9萬人,高級職稱1.9萬人,博士、博士後820人,碩士6800人,各類專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41人,獲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人員稱號16人),人才規模、素質和結構有了顯著提升。
十、文化、衛生、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全市新增光纜943公里,新增有線用戶4.2萬戶;全年數字電視實際轉換用戶近8萬戶,數字電視用戶超過14萬戶;光纜通村2668個,通村率達98%。擁有綜合檔案館13家,開放各類檔案23.7萬卷,比上年增長2%。共有國家級文保單位22處、省級34處、市縣級240處,市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0處,各類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67座。
衛生保健服務網路不斷完善。年末各類衛生機構開放病床2萬張,擁有專業衛生人員3.5萬人,每千人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執業醫師數和注冊護士數分別為3.5張、5.4人、2.5人和1.8人。全市共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095家,城區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農村達85%以上。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參加省十三屆運動會,取得金牌278.5枚、總分4262.78分的好成績,雙雙穩居全省第二。繼續實施「市民健身工程」和「農村小康體育工程」,全年在農村新建體育健身路徑點600個,籃球場、門球場健身場地400個,新建和更新城區體育健身路徑35個。體育彩票銷售額達7.3億元,積累公益基金3000多萬元。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60.4萬人,比上年增長6.6‰,其中市區人口215.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3‰,死亡率5.6‰,自然增長率1.7‰。
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持續提高。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比上年增長13.0%;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2665元,增長7.7%,恩格爾系數為36.9%;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24.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47元,比上年增長13.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378元,增長11.4%,恩格爾系數為40.6%;人均住房面積達51.9平方米。城鄉統籌建設穩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3:1縮小為2.22:1。
市區居民各項消費性支出占總消費性支出比重
社會保障取得新進展。全市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69.9萬人,比上年凈增18.6萬人,月人均養老金1139元,增長20%,養老金水平居全省前列。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27.1萬人,凈增21.1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80.5萬人,失業保險金標准上調至525元/月。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26.7萬人,凈增36.2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54.6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鞏固,參保人數達361萬人,參保率達94.5%。失地農民保障措施逐步健全,被征地村覆蓋率達到89%,提高5.4個百分點,參保人數達50.2萬人,凈增3. 8萬人。城鄉低保和社會福利工作得到加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1.6萬人,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數1.6萬張,收養人員1.3萬人,民政部門直接接受社會捐款194.6萬元。市縣兩級慈善機構募集善款2.5億元,增長75%;救助支出1億余元,增長28.4%。
十二、資源、環境、安全生產
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節能降耗初見成效,規模以上工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為0.31噸標煤,比上年下降4.9%。循環經濟發展加快,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行業的產值比上年增長27.4%,佔全部規摸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了近0.3個百分點。
生態市建設成果顯著。污染整治取得實效,取締了20家水源地附近的非法污染企業,搬遷了9家有環境污染隱患的排污企業,關閉了19家畜禽養殖場,清理了250家嫩竹造紙作坊;查處違反環評審批和「三同時」制度的企業191家,限期整改113家,取締非法經營排污企業143家。環境監管能力增強,建設市縣兩級環境在線監測監控中心9個,233家重點污染單位安裝了在線監測終端,建成姚江、奉化江、餘姚江地表水自動監測站和覆蓋全市的大氣自動監測網。環境質量改善,全市建成煙控區27個,面積402.5平方公里,雜訊達標區233.5平方公里;全市有246家單位通過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北侖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國家級ISO14001示範區驗收。大氣環境和城市雜訊環境質量保持良好水平,環境空氣Ⅰ、Ⅱ級優良天數328天,佔全年總天數的89.9%,城市區域環境雜訊58.3分貝,交通干線雜訊68.3分貝,順利通過了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復查驗收。
「平安寧波」建設逐步深入。安全形勢穩定,重點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命案偵破率96.1%,居全省前列;各類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比上年下降24.4%,死亡人數下降3.3%,直接經濟損失下降25.7%;全市食品衛生抽檢合格率達到89.9%,食物中毒發生率控制在1.1/10萬,繼續保持在歷史較低水平。基層平安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市共創建平安鄉鎮(街道)140個,「平安社區」355個,平安村2315個,達標率分別為95.2%、94.2%、84%,群眾安全感滿意率為94.66%,提高0.46個百分點。
❼ 去紹興旅遊怎麼樣
1、魯迅故里 魯迅故里已經成為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成為一個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 魯迅故里 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 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牆黛瓦,竹絲台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場景。精心保護和恢復後的魯迅故里已成為立體解讀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的場所,成為浙江紹興的「鎮城之寶」。 2、鑒湖 位於紹興城西1.5公里處。東漢永和年間,會稽太守馬臻總納山陰、會稽兩縣三十六源之水為湖,東至 鑒湖 曹娥江,西至浦陽江,長127里,面積約206平方公里,可灌溉農田9000餘頃,兩縣百姓大得其利。唐中葉以後,湖面逐漸淤積。湖上堤橋隨設,漁舟時見,遠山四圍,水清如鏡,堪稱江南水鄉的典型。 3、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崇山嶺嶺,茂林修竹(公園內崇山峻嶺、峰巒疊翠)。書法聖地,中外馳名(在中國藝術史上傳為佳話的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故事,就發生在蘭亭)。名人古墓,流芳百世(景區內發掘的距今2500多年的江南第一大墓--印山越國王陵,是浙江繼餘姚河姆渡、良渚文化遺址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1998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4、西施故里 西施故里旅遊區是紹興地區唯一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浣江.五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目標以西施文化為主題,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風情,將本區域建設成為一處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內涵豐富、游覽設施健全、經濟效益良好、具有時代活力的風景游覽勝地。 5、柯岩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國家AAAA級旅遊區柯岩風景區位於紹興城西八公里、杭州東郊十二公里處,是以古越文化為內涵,融 柯岩風景區 紹興水鄉風情、古採石遺景、山林生態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始於漢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至清代,有著名「柯岩八景」之稱,為越中名勝。 經過現代別具匠心的園林營造,目前已修復並形成了柯岩、鑒湖、魯鎮、香林等四大景區,游覽面積四平方公里,是近年來紹興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風景旅遊區。2003年經國家旅遊局核准,被中國旅遊報社等單位評為「中國旅遊知名品牌」。 6、五泄風景區 浣江——五泄風景名勝區面積72平方公里,由南北兩片三個景觀相對集中的景區組成,杭金公路作為一條紐帶聯系三個景區。北部五泄景區主要在火山碎屑岩基礎上發育而成,擁有五級飛瀑、唐代古剎——佛教曹洞祖庭五泄禪寺等,景區內林木覆蓋率達90%以上。南部斗岩景區、湯江岩景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其自然景觀以奇峰險岩、怪石幽洞、斗岩獅峰等16個景點組成;湯江岩景區面積14平方公里。 7、曹娥景區 一.舜耕公園 為曹娥景區主景之一,位於上虞市區西南側,舜耕公園以舜耕群雕、大舜廟及舜橋、舜井為主要景點,反映舜帝出生上虞,後因避丹朱於此,故以其名的歷史。渲染舜帝以孝為先,勤政為民的輝煌一生。園內舜耕群雕由中國藝術大師韓美林創作,以花崗岩為主材料的象隊群雕長68米,高27米,總重約800餘噸,氣勢恢弘,體量之大,堪稱亞洲之最。 二.曹娥廟 位於曹娥江西岸孝女廟村,距市區3公里。是為紀念東漢時孝女曹娥投江尋父而建。曹娥廟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幾經興廢,屢經重建,現建築為民國二十三年重建。曹娥廟文化積淀厚重,藝術品位高雅,尤以廟內雕刻、壁畫、楹聯和書法「四絕」而飲譽海內外,被譽為「江南第一廟」。 廟內現存一「曹娥碑」為「中國最早的字謎」。 8、「英台故里」—祝家莊 「英台故里」祝家莊是經典愛情故事「梁祝」傳說中祝英台的故鄉,位於上虞市東南,距市區7.3公里。祝家莊地處半山區,南、西、北三面環山,庄前有「玉水河」,河呈南北長條形,與開鑿於西晉的四十里河貫通。現尚存有祝氏祖堂、玉水河、井空泉、葯師寺等與英台文化相關古跡。 9、鳳鳴山風景區 鳳鳴山坐落於上虞市豐惠鎮東南4公里,距上虞市區17公里,為國家2A級景區,景區面積2.4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疊瀑、蒼山翠綠、小橋流水的自然美而聞名,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二景區點堪稱奇觀。鳳鳴山文化歷史積淀豐厚是道教「第九小洞天」的所在地,有東漢煉丹術家道教祖師魏伯陽煉丹遺址。魏伯陽一生在鳳鳴山煉丹修性並留下《周易參同契》一書,後被尊為「萬古丹經王」。 10、白馬湖、春暉名人園 「白馬湖、春暉名人園」位於距市區4公里的省級文保單位——春暉中學內,那裡三面環山,湖泊眾多、幽靜恬雅、自然風光十分怡人。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劉薰宇、劉淑琴等前來執教,何香凝、蔡元培、葉聖道、李叔同、胡愈之等前來講學,吸引了大批莘莘學子前來求學,一時名揚四海,贏得了北有「南開」,南有「春暉」的美譽。「春暉名人園」就是當初一批名人的居家辦公之處,其中有夏丏尊的「平屋」,豐子愷的「小楊柳屋」,李叔同(弘一法師)的晚晴山房,經享頤的「長松山房」等名人故居,歷年吸引了無數的名流前來參觀瞻仰。 11、東山景區 東山,又名謝安山。原不怎麼出名。自從東晉名士謝安隱居此山後,引出了許多令人神往的故事,便漸漸成了我國東南的一座名山。李白、賀知章、劉長卿、方平、蘇東坡、陸游等,都曾盤桓其間,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 12、稱山風景區 稱山風景區位於上虞市西北部,離上虞市區7公里.相傳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為復國雪恥,卧薪嘗膽,奮發圖強.曾在此山稱炭鑄劍,大煉兵器,稱山由此而得名.景區集旅遊;休閑娛樂,餐飲,德教,禮佛為一體,是理想的游覽勝地. 13、桃花源景區 上虞桃花源生態旅遊區地處上虞市西南,位於長塘鎮桃園村,距離百官城區約13公里,距離紹興市區約25公里,景區面積為2.6平方公里。目前景區建成了以桃源湖為核心,龍潭為精華,具有水上健身游樂、沙灘浴場、龍潭休閑垂釣、野炊燒烤等多種休閑娛樂功能的綜合旅遊景區,並從2005年伊始就開始積極申報國家AA級景區。 14、東湖 東湖是紹興的著名勝跡,號稱「天下第一盆景」 東湖,原是青石山。從漢代開始,這里就成為採石場,到隋朝,開採的規模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採石場內,岩中泉水湧出來,河水從外溢進來,由場而成湖,湖內碧波盪漾,這就是今天的東湖。清朝末年會稽人陶睿宣宣見到此地風景奇秀,便築了湖堤,將湖水與河一分為二。堤外是貫通浙江東部的浙東運河;堤內便是東湖了。 15 呂府 明嘉靖年間吏部尚書呂夲故宅,俗稱「呂府十三廳」。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內二處明代有價值建築群之一。建築群內交通便利,大廳後有一條石板鋪就的通道,東西貫通,俗稱「馬弄」。相鄰兩軸線之間有一南北貫通的長弄,俗稱「水弄」。又西有西小河,南有新河,沿河設有埠頭,用於水上交通。江南罕見的明代大型住宅建築群,是研究明代江南官宅建築的重要實物例證。越城區新河弄169號。呂氏後裔仍部分居住於呂府。 16、紹興會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遊區 王獻之舍宅為寺,有「越山千萬雲門絕」美譽,王獻之、智永在此苦練書法,蘭亭集序在此珍藏幾百年,浙東唐詩之路重要組成部分,寺前有若耶詩溪,寺後有中國佛教三論宗祖庭嘉祥寺與秦望山,山上有會稽刻石(李斯碑),大詩人陸游的「陸游草堂」遺址。雲門寺名揚天下,歷代帝皇、名人、詩人及留下贊美詩詞文章多不勝數,
求採納
❽ 紹興地形與對經濟的影響論文
目前的紹興主要以工業為主。經過多年的艱苦發展,紹興現在已做到工業立縣。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工業經濟佔64%。全縣擁有規模企業554家,117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二是工業經濟以輕紡為主。全縣有3064家紡織企業,2002年,紡織品產值占工業產值的75%,輕紡產業擁有三個全國之最,即設備最好,擁有當今最現代化的無梭織機26000台;產能最高,年產各類化纖原料45萬噸,約佔全國同類產品1/10,年產化纖面料近30億米,印染加工量近60億米,約佔全國總產量的1/5,被中國紡織協會命名為「全國十大紡織產業基地」之一。三是經濟發展以民營為主。全縣已形成以民營經濟為主的發展格局。2002年工業銷售的85%來自民營企業,在22家規范化股份公司中,有三家上市企業,民間資本具有極大的活力和潛力。現在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正處於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2002年人均接近4000美元,進入國際所謂的經濟發展「快跑期」。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緊緊抓住這一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決定再經過5年努力,到2007年達到人均8000美元的目標。紹興充分發揮經濟這三個特點的巨大優勢,以大開放促大發展,突出「一條主線」、打造「兩個中心」、建設「三型政府」,努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2007年,經濟發展的宏觀基本面保持良好狀態,國際油價相對穩定,國內政策調控適度且有序。該市經濟總體平穩,眾多領域顯現出新的增長動能,主要經濟指標增勢普遍好於上年,並呈現出「生產趨升,需求趨活,效益趨好」的可喜局面,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轉變。但經濟運行過程中同時呈現出許多復雜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內涵提升明顯加快 2007年以來紹興市經濟走勢總體平穩,二季度工業經濟受減排壓力等因素的影響沖高回落,主要經濟指標走勢均較平穩,增長情況仍普遍好於上年。經初步測算,上半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90.7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14.7%,增長速度比上年年度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36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539.94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305.43億元,增長13.6%。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利潤分別增長26.4%和23.2%,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6.7和9.0個百分點;出口、消費、投資的增幅分別高達30.5%、15.9%、11.2%,增速各比上年同期提高9.6、0.6、5.0個百分點。在橫向城市的比較中,我市多數經濟指標增速位次比上年有所提升。
在全市土地面積構成中,山地丘陵佔60.5%,台地盆地佔22.1%,平原佔17.4%。山地地貌復雜,生物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較大;平原及河谷盆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為農、林、牧、副、漁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鑒湖已徹底失去了作用。鑒湖的湮廢消失,給紹興城周圍留下了大大小小許多自然湖泊,據《會稽志》記載:鑒湖消失後,形成東西兩大湖群,其中東湖群有浮湖、白塔洋、謝憩湖、康家湖、泉湖、西葑湖等等;西湖群有周湖、孔湖、鑄湖、贔石湖、容山湖、秋湖、陽湖等等,它們與蕭紹運河、北部灌溉河渠以及曹娥江、浦陽江等自然河流連成一體,成為紹興城鄉之間的水上交通通道。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河湖的存在卻阻隔了陸路交通的發展,船運自然成為南宋鑒湖消亡之後紹興城鄉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古時紹興人的重要經濟來源。當地城鄉居民,面河建房、切石為埠,「碼頭人家」、「單面街」、「八字橋」等成為江南水鄉獨具紹興特色的重要景觀。
紹興市政府適時提出建設旅遊大市的口號更為烏篷船體現其旅遊價值提供了更好的機遇,在紹興,烏篷船不僅是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更是一項無價的旅遊產業,紹興人充分利用天然的水環境,挖掘隱藏在烏篷船內部的文化內涵,充分展示紹興獨有的山水風光、歷史背景、風土人情、地方特產。一場烏篷船的船娘招聘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諸多學子,烏篷船是紹興人的旅遊產業,更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以水鄉澤國聞名於世的紹興,自古為受人稱頌的旅遊勝地。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紹興市現有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近200處,「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境內四季分明,氣候濕潤,光照充足,年平均溫度16.4。C,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
景觀:八字橋 半亭御碑亭 會稽山 鏡水飛瀑 流觴亭 宋六陵 咸亨酒店 圓善園 越女春曉 越中名士苑 周恩來紀念館 蔡元培故居。
紹興的經濟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被旅遊業帶動的.地形特徵使得紹興有很好的發展旅遊業的環境因素.
位於長江中下游經濟較發達地區,水陸交通便利,靠近市場,靠近上海,杭州,寧波等經濟發達城市,有利於發展經濟.
單灝,我是何秉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