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總債務ebitda分析

總債務ebitda分析

發布時間:2021-05-12 23:05:04

A. 什麼是EBITDA總額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簡稱EBITDA
編輯本段【EBITDA定義】
EBITDA是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的縮寫,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 EBITDA被私人資本公司廣泛使用,用以計算公司經營業績。
編輯本段【EBITDA簡介】
EBITDA是一種利潤衡量指標。目前國內的會計准則和上市公司財報披露指引雖然沒有強制規定上市公司必須披露EBITDA值,但根據公司財務報表中的數據和信息,投資者和分析員可以很容易計算出公司的EBITDA值。
營業利潤、所得稅和利息支出這三項會在損益表和財務附註中出現,折舊和攤銷兩項通常在財務報表附註或者現金流量表中可以找到。計算EBITDA的捷徑是先找到營業利潤這項,不過,和境外公司披露的營業利潤(通常也稱做EBIT-息稅前利潤)不同,國內公司的營業利潤是剪掉財務費用後的,所以要先把財務費用加回營業利潤後,再把折舊和攤銷兩項費用加回去,就可以得出EBITDA了。
編輯本段【EBITDA基本原理】
EBITDA最早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使用杠桿收購的投資機構在對那些需要再融資的賬面虧損企業進行評估時開始被大量使用。他們通過計算EBITDA來快速檢查公司是否有能力來償還這筆融資的利息。
玩杠桿收購的那些投資銀行家們推廣了EBITDA的使用,他們通過EBITDA來檢測某家公司是否有能力償還短期(1-2年)貸款。至少,從理論上講,EBITDA利息覆蓋率(EBITDA除以財務費用)可以讓投資者知道這家公司在再融資之後究竟是否有足夠利潤支付利息費用。
例如,若某家公司的EBITDA為5000萬元,它的利息費用為2500萬元,則EBITDA利息覆蓋率為2,那麼銀行可能就會認為這家公司有足夠的利潤支付利息費用。
自那以後,EBITDA就在商業范圍內大量使用。它的支持者認為,EBITDA剔除了容易混淆公司實際表現的那些經營費用,因此能夠清楚的反映出公司真實的經營狀況。
比如,利息會受公司管理層融資決策影響而變動,所以它在EBITDA中被排除在外。稅收也被排除在外,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司之前幾年的損益情況,而這種變化會歪曲當前的凈利潤。最後,EBITDA還去除了帶有個人專斷色彩的折舊費用和攤銷費用,例如使用年限、殘值和各種折舊方法,它們的設定都會帶有個人色彩。
通過去除這些項目,EBITDA使投資者能更為容易地比較各個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擁有不同資本結構、稅率和折舊政策的公司可以在EBITDA的統一口徑下對比盈利能力。同時,EBITDA還能告訴投資者某家新公司或者重組過的公司在支付利息、稅單之前究竟可以獲利多少。
另外,EBITDA受歡迎的最大原因之一是,EBITDA比營業利潤顯示更多的利潤,它已經成為了資本密集型行業、高財務杠桿公司在計算利潤時的一種選擇。公司可以通過吹捧EBITDA數據,把投資者在高額債務和巨大費用上面的注意力引開,從而粉飾出一張誘人的財務藍圖。
編輯本段【EBITDA的計算公式】
凈銷售量
- 營業費用
--------------------------------------------------------------------------------
營業利潤(EBIT)
+ 折舊費用
+ 攤銷費用
--------------------------------------------------------------------------------
EBITDA
關於EBITDA的計算,做個補充說明。
嗯,這個詞條總結的很好,不過,在關於如何計算EBITDA的公式上,個人認為需要探討一下。
【EBITDA的計算公式】
凈銷售量
- 營業費用
=營業利潤(EBIT)
+ 折舊費用
+ 攤銷費用
=EBITDA
以上公司需要作出調整,或者界定「營業費用」的內容,才能正確得出EBITDA的值。原因在於EBITDA本生就是舶來品,西方的會計科目與中方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下面簡單說明下。
國內凈利潤是這么算的(假如沒有其他業務收支和營業外收支):
銷售收入
-銷售成本
-銷售費用和稅金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稅前凈利潤
而西方是這么算的:
銷售收入
-銷售成本
-SG&A(selling, general & Administration cost)
=EBITDA
他們的SG&A(類似我國的會計科目「管理費用」),其本生不包括折舊和攤銷等非現金項目。而我們的「管理費用」除了人員工資、福利、差旅、資產評估、起訴等等一大堆外,還包括了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及商譽的攤銷的。
因此,我們在在扣除了「管理費用」後,必須要把折舊和攤銷加回來。
因此,我們僅僅用文中的「營業費用」一帶而過是不行的。不如用稅前凈利潤來推算EBITDA
稅前凈利潤
+利息
+折舊
+攤銷
=EBITDA
這樣就清楚多了。
編輯本段【EBITDA的運用】
最初私人資本公司運用EBITDA,而不考慮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是因為他們要用自己認為更精確的數字來代替他們, 他們移除利息和稅項,是因為他們要用自己的稅率計算方法以及新的資本結構下的財務成本演算法。
攤銷費用被排除在外,是因為它衡量的是前期獲得的無形資產,而不是本期現金開支。
折舊是對資本支出的非直接的回顧,也被排除在外,並被一個未來資本開支的估算值所代替。
後來,許多上市公司、分析師以及媒體記者亦紛紛慫恿投資人用EBITDA去衡量上市公司的現金情況。 EBITDA常被拿來和現金流比較,因為它和凈收入之間的差距就是兩項對現金流沒有影響的開支項目, 即折舊和攤銷。
編輯本段【為什麼EBITDA會誤入歧途】
然而,上市公司將EBITDA等同於現金流,卻是一個非常不可取、很容易將企業導入歧途的做法! 原因何在?
它排除了利息和稅項,但它們卻是真實的現金開支項目,而並非總是可選的, 一個公司必須支付它的稅款和貸款。
它並沒有將所有的非現金項目都排除在外。 只有折舊和攤銷被排除掉了, EBITDA中沒有調整地非現金項目還有備抵壞賬、計提存貨減值和股票期權成本。
不同於現金流對營運資本的准確量度,EBITDA忽略了營運資本的變化情況。 例如,營運資本的額外投資就意味著消耗現金。
最後,EBITDA的最大缺點反映在「E」上,即利潤項上。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保修成本、重構開支以及備抵壞賬的准備金不足或超支,那麼它的利潤項都會發生變化傾斜。
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就很容易被EBITDA導入歧途。 如果它過早地報告經營收入,或是將一些普通成本視作資本投入,那麼EBITDA報告的利潤結果也是值得可疑的。 如果它通過資本來回交易的方式膨脹收入,這種情況下,EBITDA報告的利潤結果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了。
編輯本段【端詳EBITDA】
投資者通常習慣使用現金流、凈利潤和銷售收入來衡量一個公司的健康狀況和投資價值。但近幾年來,另一種衡量標准開始出現在公司財報和研究報告中,那就是EBITDA —息稅及折舊攤銷前利潤,目前國內投資者在閱讀市場研究報告時也開始頻繁接觸到EBITDA這一盈利指標。
EBITDA可用於公司與行業之間的比較分析,但投資者必須知道的是,從這個公式中得出的公司信息具有局限性。這篇文章當中,我們就要來仔細看一看究竟為什麼EBITDA如此受歡迎,又在什麼情況下,必須謹慎對待它。
編輯本段【EBITDA 需要注意之處】
EBITDA已經被大多數人認可用來衡量公司業績,但單一地用它來衡量公司業績和現金流未免會誤導投資者。如果缺乏其他衡量標准地配合使用,EBITDA呈現出的公司財務狀況就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危險的。下面我們列出四種需要提防EBITDA的情況。
1 .沒有什麼可以取代現金流量表
一些分析員和媒體記者慫恿投資者們使用EBITDA作為衡量現金流的工具。這個建議是不合理的,並且對投資者而言具有冒險性。對投資新手來說,稅收和利息的確是屬於現金項目的,它們並非可有可無。沒有一家公司是可以不支付政府稅收或貸款利息卻還可以長期經營的。
與全面的現金流統計不同,EBITDA忽略了運營資本(日常運營所需資金)的變化。這對快速成長型的公司來說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因為快速成長性公司銷售量的增長會帶來應收賬款和庫存的增加。這部分運營資金消耗了大量的現金,但卻被EBITDA忽略了。
比如,一家公司在2006年財政年度的報告中顯示其EBITDA值為2840萬元,但當你瀏覽公司的現金流量表時,你就會發現它額外增加了4880萬元現金用作運營資金,這意味著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是負值。顯然,EBITDA相比其他財務指標起到了粉飾報表的作用。
另外,資本性支出是幾乎每個公司都必須且持續的一項開支,但也被EBITDA忽略了。比如一家整車廠在2006年的EBITDA為1.43億元,同比上漲30%,但這是因為EBITDA忽略了公司極高的資本性支出。看一下公司披露的公告文件就可以知道,公司在06年四季度時就花費了4.69億元新建廠房購置設備。為了今後的更好發展,公司每年還必須為這些固定設備支付維修升級和擴容費用。這筆費用十分巨大,卻沒有被記入到EBITDA的計算中。
顯然,EBITDA並沒有把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都考慮進去,相反還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現金項目,事實上,EBITDA誇大了現金流量。即便某個公司的EBITDA實現盈虧平衡,但它也不能產生足夠的現金用於支付經營活動所必須的資本性開支。用EBITDA替代現金流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它呈現的現金費用是不完全的。如果你想要知道公司完整的運營現金流狀況,就一定要看公司的現金流量表。
2 .不真實的利息償付率
EBITDA可以很容易讓公司看上去有足夠的能力支付利息。假設一個公司營業利潤層面虧損500萬元,有1500萬元的利息支出,再加上800萬美元的折舊攤銷費用,公司的EBITDA值為1800萬元,看上去有足夠的現金支付利息費用。
折舊和攤銷費用被加回到利潤里,因為EBITDA假設這項支出是可以被避免的,但事實上這種假設是有缺陷的。即便折舊和攤銷費用不是現金流項目,但設備最終會磨損毀壞,公司仍需要增加資金重新購置或對設備進行升級。
3. 忽略業績質量
EBITDA也是一個賬面利潤指標,這就使得它具有和營業利潤和凈利潤這些賬面利潤指標一樣的缺陷。由於計算EBITDA的基礎是營業利潤,如果公司使用一些會計手段調控業績,如對銷售收入確認、壞賬撥備、資產減值政策進行主觀修改,也同樣會導致EBITDA不能正確反映公司的盈利狀況。這時就需要投資者和分析員進一步確定公司在會計政策上是否和行業內大多數公司一致,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同行業內公司EBITDA的比較有意義。
4. 使公司價值看上去比實際便宜
最糟糕的是,用EBITDA給公司估值會讓投資者誤認為公司看上去並不貴,而做出錯誤的買入決定。當投資者或分析員用股價除以每股EBITDA,而非每股收益時,由於EBITDA通常要遠高於凈利潤,因此計算出來的估值倍數看上去比市盈率低很多,會讓投資新手誤認為股價很便宜。
所以,投資者需要了解,不論是用市價除以EBITDA還是用企業價值EV除以EBITDA(既EV/EBITDA),倍數很低是正常的,貴還是便宜的判斷要與同行業其它公司或公司歷史上的倍數相比較才能得出。
編輯本段【EBITDA總結】
盡管會計准則中沒有強制要求披露EBITDA,但人們還是廣泛運用EBITDA作為衡量利潤和比較不同公司之間盈利能力的業績指標。
問題在於,EBITDA沒有向投資者提供公司完整的運營表現。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投資者最好避免單一使用EBITDA,應當和其他衡量指標,如經營性現金流指標結合起來使用,這樣才更為穩妥。
編輯本段【EBIT 與EBITDA的區別是什麼】
EBIT,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即息稅前利潤,從字面意思可知是扣除利息、所得稅之前的利潤。計算公式有兩種,EBIT=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或EBIT=經營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EBITDA,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即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計算公式為EBITDA=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或EBITDA=EBIT+折舊+攤銷。
EBIT主要用來衡量企業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EBITDA則主要用於衡量企業主營業務產生現金流的能力。他們都反映企業現金的流動情況,是資本市場上投資者比較重視的兩個指標,通過在計算利潤時剔除掉一些因素,可以使利潤的計算口徑更方便投資者使用。
EBIT通過剔除所得稅和利息,可以使投資者評價項目時不用考慮項目適用的所得稅率和融資成本,這樣方便投資者將項目放在不同的資本結構中進行考察。EBIT與凈利潤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剔除了資本結構和所得稅政策的影響。如此,同一行業中的不同企業之間,無論所在地的所得稅率有多大差異,或是資本結構有多大的差異,都能夠拿出EBIT這類指標來更為准確的比較盈利能力。而同一企業在分析不同時期盈利能力變化時,使用EBIT也較凈利潤更具可比性。
EBITDA剔除攤銷和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杠桿收購的浪潮,EBITDA第一次被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們廣泛使用。但當時投資者更多的將它視為評價一個公司償債能力的指標。隨著時間的推移,EBITDA開始被實業界廣泛接受,因為它非常適合用來評價一些前期資本支出巨大,而且需要在一個很長的期間內對前期投入進行攤銷的行業,比如核電行業、酒店業、物業出租業等。如今,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分析師和市場評論家們推薦投資者使用EBITDA進行分析。
EBITDA也經常被拿來與企業現金流進行比較,因為它對凈利潤加入了兩個對現金沒有任何影響的主要費用科目——折舊和攤銷,然而由於並沒有考慮補充營運資金以及重置設備的現金需求,並不能就此簡單的將EBITDA與現金流對等。

B. 總債務/EBITDA是什麼

總債務就不說了,EBITDA是息稅攤銷前利潤。

C. EBITDA利息倍數計算公式

EBITDA利息保障倍數,又稱已獲利息倍數(或者叫做企業利息支付能力比較容易理解),是企業生產經營所獲得的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的比率(企業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之比)。

它是衡量企業支付負債利息能力的指標(用以衡量償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企業生產經營所獲得的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相比,倍數越大,說明企業支付利息費用的能力越強。

因此,債權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數指標,以次來衡量債權的安全程度。

(3)總債務ebitda分析擴展閱讀:

EBITDA是個縮寫,他代表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一般縮寫簡稱EBITDA,ebitda債務保障倍數是企業經營業務收益與利息費用的比值。

用以衡量償付借款利息的能力,是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的縮寫,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所以EBITDA利息倍數計算公式即:

利息保障倍數=(利潤總額+利息費用+折舊+攤銷)/利息費用 也可以寫成:利息保障倍數=(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利息支出。

D. EBITDA指標的計算公式

EBITDA的計算公式:凈銷售額 - 營業費用 +折舊費用+攤銷費用 =EBITDA

【(4)總債務ebitda分析擴展閱讀】

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簡稱EBITDA,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EBIT的使用必須要有一個前提假設。假設當收購一個企業時,被收購企業肯定是把投資活動控制到最低的。所以我們分析的時候只看經營性活動。

而經營性活動看的時候,EBITDA是很有意義的,意義在於:當營運資金凈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經營性現金凈流入也就等於EBITDA。而企業也就可以利用這個錢(約等於EBITDA)來進行償付利息了。

E. 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總債務/EBITDA\已獲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流動比率=流動資產合計/流動負債合計*100%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總額/利息支出=EBIT/interest expense 或=(凈利潤+利息費用+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

F. 什麼是EV/EBITDA估值法

EV/EBITDA
又稱企業價值倍數,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公司估值指標,公式為,EV÷EBITDA
投資應用:EV/EBITDA和市盈率(PE)等相對估值法指標的用法一樣,其倍數相對於行業平均水平或歷史水平較高通常說明高估,較低說明低估,不同行業或板塊有不同的估值(倍數)水平。
EV/EBITDA法估值公司價值:
公司價值EV=市值+總負債-總現金=市值+凈負債
(6)總債務ebitda分析擴展閱讀
其它估值法
一、市盈率(P/E)估值法
市盈率是反映市場對公司收益預期的相對指標,使用市盈率指標要從兩個相對角度出發:
1、該公司的預期市盈率(或動態市盈率)和歷史市盈率(或靜態市盈率)的相對變化;
2、該公司市盈率和行業平均市盈率相比。如果某上市公司市盈率高於之前年度市盈率或行業平均市盈率,說明市場預計該公司未來盈利會上升;反之,如果市盈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則表示與同業相比,市場預計該公司未來盈利會下降。所以,市盈率高低要相對地看待,並非高市盈率不好,低市盈率就好。
二、市凈率(P/B)估值法
市凈率是從公司資產價值的角度去估計公司股票價格的基礎,對於銀行和保險公司這類資產負債多由貨幣資產所構成的企業股票的估值,以P/B去分析較適宜。
通過市凈率定價法估值時,首先應根據審核後的凈資產計算出被估值公司的每股凈資產;然後根據二級市場的平均市凈率、被估值公司的行業情況、公司的經營狀況及其凈資產收益率等擬定發行市凈率(非上市公司的市凈率一般要按可比上市公司市凈率打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EV/EBITDA

G. 什麼是ebitda利潤率

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簡稱EBITDA
編輯本段【EBITDA定義】
EBITDA是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的縮寫,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 EBITDA被私人資本公司廣泛使用,用以計算公司經營業績。
編輯本段【EBITDA簡介】
EBITDA是一種利潤衡量指標。目前國內的會計准則和上市公司財報披露指引雖然沒有強制規定上市公司必須披露EBITDA值,但根據公司財務報表中的數據和信息,投資者和分析員可以很容易計算出公司的EBITDA值。
營業利潤、所得稅和利息支出這三項會在損益表和財務附註中出現,折舊和攤銷兩項通常在財務報表附註或者現金流量表中可以找到。計算EBITDA的捷徑是先找到營業利潤這項,不過,和境外公司披露的營業利潤(通常也稱做EBIT-息稅前利潤)不同,國內公司的營業利潤是剪掉財務費用後的,所以要先把財務費用加回營業利潤後,再把折舊和攤銷兩項費用加回去,就可以得出EBITDA了。
編輯本段【EBITDA基本原理】
EBITDA最早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使用杠桿收購的投資機構在對那些需要再融資的賬面虧損企業進行評估時開始被大量使用。他們通過計算EBITDA來快速檢查公司是否有能力來償還這筆融資的利息。
玩杠桿收購的那些投資銀行家們推廣了EBITDA的使用,他們通過EBITDA來檢測某家公司是否有能力償還短期(1-2年)貸款。至少,從理論上講,EBITDA利息覆蓋率(EBITDA除以財務費用)可以讓投資者知道這家公司在再融資之後究竟是否有足夠利潤支付利息費用。
例如,若某家公司的EBITDA為5000萬元,它的利息費用為2500萬元,則EBITDA利息覆蓋率為2,那麼銀行可能就會認為這家公司有足夠的利潤支付利息費用。
自那以後,EBITDA就在商業范圍內大量使用。它的支持者認為,EBITDA剔除了容易混淆公司實際表現的那些經營費用,因此能夠清楚的反映出公司真實的經營狀況。
比如,利息會受公司管理層融資決策影響而變動,所以它在EBITDA中被排除在外。稅收也被排除在外,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司之前幾年的損益情況,而這種變化會歪曲當前的凈利潤。最後,EBITDA還去除了帶有個人專斷色彩的折舊費用和攤銷費用,例如使用年限、殘值和各種折舊方法,它們的設定都會帶有個人色彩。
通過去除這些項目,EBITDA使投資者能更為容易地比較各個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擁有不同資本結構、稅率和折舊政策的公司可以在EBITDA的統一口徑下對比盈利能力。同時,EBITDA還能告訴投資者某家新公司或者重組過的公司在支付利息、稅單之前究竟可以獲利多少。
另外,EBITDA受歡迎的最大原因之一是,EBITDA比營業利潤顯示更多的利潤,它已經成為了資本密集型行業、高財務杠桿公司在計算利潤時的一種選擇。公司可以通過吹捧EBITDA數據,把投資者在高額債務和巨大費用上面的注意力引開,從而粉飾出一張誘人的財務藍圖。
編輯本段【EBITDA的計算公式】
凈銷售量
- 營業費用
--------------------------------------------------------------------------------
營業利潤(EBIT)
+ 折舊費用
+ 攤銷費用
--------------------------------------------------------------------------------
EBITDA
關於EBITDA的計算,做個補充說明。
嗯,這個詞條總結的很好,不過,在關於如何計算EBITDA的公式上,個人認為需要探討一下。
【EBITDA的計算公式】
凈銷售量
- 營業費用
=營業利潤(EBIT)
+ 折舊費用
+ 攤銷費用
=EBITDA
以上公司需要作出調整,或者界定「營業費用」的內容,才能正確得出EBITDA的值。原因在於EBITDA本生就是舶來品,西方的會計科目與中方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下面簡單說明下。
國內凈利潤是這么算的(假如沒有其他業務收支和營業外收支):
銷售收入
-銷售成本
-銷售費用和稅金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稅前凈利潤
而西方是這么算的:
銷售收入
-銷售成本
-SG&A(selling, general & Administration cost)
=EBITDA
他們的SG&A(類似我國的會計科目「管理費用」),其本生不包括折舊和攤銷等非現金項目。而我們的「管理費用」除了人員工資、福利、差旅、資產評估、起訴等等一大堆外,還包括了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及商譽的攤銷的。
因此,我們在在扣除了「管理費用」後,必須要把折舊和攤銷加回來。
因此,我們僅僅用文中的「營業費用」一帶而過是不行的。不如用稅前凈利潤來推算EBITDA
稅前凈利潤
+利息
+折舊
+攤銷
=EBITDA
這樣就清楚多了。
編輯本段【EBITDA的運用】
最初私人資本公司運用EBITDA,而不考慮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是因為他們要用自己認為更精確的數字來代替他們, 他們移除利息和稅項,是因為他們要用自己的稅率計算方法以及新的資本結構下的財務成本演算法。
攤銷費用被排除在外,是因為它衡量的是前期獲得的無形資產,而不是本期現金開支。
折舊是對資本支出的非直接的回顧,也被排除在外,並被一個未來資本開支的估算值所代替。
後來,許多上市公司、分析師以及媒體記者亦紛紛慫恿投資人用EBITDA去衡量上市公司的現金情況。 EBITDA常被拿來和現金流比較,因為它和凈收入之間的差距就是兩項對現金流沒有影響的開支項目, 即折舊和攤銷。
編輯本段【為什麼EBITDA會誤入歧途】
然而,上市公司將EBITDA等同於現金流,卻是一個非常不可取、很容易將企業導入歧途的做法! 原因何在?
它排除了利息和稅項,但它們卻是真實的現金開支項目,而並非總是可選的, 一個公司必須支付它的稅款和貸款。
它並沒有將所有的非現金項目都排除在外。 只有折舊和攤銷被排除掉了, EBITDA中沒有調整地非現金項目還有備抵壞賬、計提存貨減值和股票期權成本。
不同於現金流對營運資本的准確量度,EBITDA忽略了營運資本的變化情況。 例如,營運資本的額外投資就意味著消耗現金。
最後,EBITDA的最大缺點反映在「E」上,即利潤項上。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保修成本、重構開支以及備抵壞賬的准備金不足或超支,那麼它的利潤項都會發生變化傾斜。
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就很容易被EBITDA導入歧途。 如果它過早地報告經營收入,或是將一些普通成本視作資本投入,那麼EBITDA報告的利潤結果也是值得可疑的。 如果它通過資本來回交易的方式膨脹收入,這種情況下,EBITDA報告的利潤結果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了。
編輯本段【端詳EBITDA】
投資者通常習慣使用現金流、凈利潤和銷售收入來衡量一個公司的健康狀況和投資價值。但近幾年來,另一種衡量標准開始出現在公司財報和研究報告中,那就是EBITDA —息稅及折舊攤銷前利潤,目前國內投資者在閱讀市場研究報告時也開始頻繁接觸到EBITDA這一盈利指標。
EBITDA可用於公司與行業之間的比較分析,但投資者必須知道的是,從這個公式中得出的公司信息具有局限性。這篇文章當中,我們就要來仔細看一看究竟為什麼EBITDA如此受歡迎,又在什麼情況下,必須謹慎對待它。
編輯本段【EBITDA 需要注意之處】
EBITDA已經被大多數人認可用來衡量公司業績,但單一地用它來衡量公司業績和現金流未免會誤導投資者。如果缺乏其他衡量標准地配合使用,EBITDA呈現出的公司財務狀況就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危險的。下面我們列出四種需要提防EBITDA的情況。
1 .沒有什麼可以取代現金流量表
一些分析員和媒體記者慫恿投資者們使用EBITDA作為衡量現金流的工具。這個建議是不合理的,並且對投資者而言具有冒險性。對投資新手來說,稅收和利息的確是屬於現金項目的,它們並非可有可無。沒有一家公司是可以不支付政府稅收或貸款利息卻還可以長期經營的。
與全面的現金流統計不同,EBITDA忽略了運營資本(日常運營所需資金)的變化。這對快速成長型的公司來說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因為快速成長性公司銷售量的增長會帶來應收賬款和庫存的增加。這部分運營資金消耗了大量的現金,但卻被EBITDA忽略了。
比如,一家公司在2006年財政年度的報告中顯示其EBITDA值為2840萬元,但當你瀏覽公司的現金流量表時,你就會發現它額外增加了4880萬元現金用作運營資金,這意味著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是負值。顯然,EBITDA相比其他財務指標起到了粉飾報表的作用。
另外,資本性支出是幾乎每個公司都必須且持續的一項開支,但也被EBITDA忽略了。比如一家整車廠在2006年的EBITDA為1.43億元,同比上漲30%,但這是因為EBITDA忽略了公司極高的資本性支出。看一下公司披露的公告文件就可以知道,公司在06年四季度時就花費了4.69億元新建廠房購置設備。為了今後的更好發展,公司每年還必須為這些固定設備支付維修升級和擴容費用。這筆費用十分巨大,卻沒有被記入到EBITDA的計算中。
顯然,EBITDA並沒有把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都考慮進去,相反還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現金項目,事實上,EBITDA誇大了現金流量。即便某個公司的EBITDA實現盈虧平衡,但它也不能產生足夠的現金用於支付經營活動所必須的資本性開支。用EBITDA替代現金流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它呈現的現金費用是不完全的。如果你想要知道公司完整的運營現金流狀況,就一定要看公司的現金流量表。
2 .不真實的利息償付率
EBITDA可以很容易讓公司看上去有足夠的能力支付利息。假設一個公司營業利潤層面虧損500萬元,有1500萬元的利息支出,再加上800萬美元的折舊攤銷費用,公司的EBITDA值為1800萬元,看上去有足夠的現金支付利息費用。
折舊和攤銷費用被加回到利潤里,因為EBITDA假設這項支出是可以被避免的,但事實上這種假設是有缺陷的。即便折舊和攤銷費用不是現金流項目,但設備最終會磨損毀壞,公司仍需要增加資金重新購置或對設備進行升級。
3. 忽略業績質量
EBITDA也是一個賬面利潤指標,這就使得它具有和營業利潤和凈利潤這些賬面利潤指標一樣的缺陷。由於計算EBITDA的基礎是營業利潤,如果公司使用一些會計手段調控業績,如對銷售收入確認、壞賬撥備、資產減值政策進行主觀修改,也同樣會導致EBITDA不能正確反映公司的盈利狀況。這時就需要投資者和分析員進一步確定公司在會計政策上是否和行業內大多數公司一致,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同行業內公司EBITDA的比較有意義。
4. 使公司價值看上去比實際便宜
最糟糕的是,用EBITDA給公司估值會讓投資者誤認為公司看上去並不貴,而做出錯誤的買入決定。當投資者或分析員用股價除以每股EBITDA,而非每股收益時,由於EBITDA通常要遠高於凈利潤,因此計算出來的估值倍數看上去比市盈率低很多,會讓投資新手誤認為股價很便宜。
所以,投資者需要了解,不論是用市價除以EBITDA還是用企業價值EV除以EBITDA(既EV/EBITDA),倍數很低是正常的,貴還是便宜的判斷要與同行業其它公司或公司歷史上的倍數相比較才能得出。
編輯本段【EBITDA總結】
盡管會計准則中沒有強制要求披露EBITDA,但人們還是廣泛運用EBITDA作為衡量利潤和比較不同公司之間盈利能力的業績指標。
問題在於,EBITDA沒有向投資者提供公司完整的運營表現。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投資者最好避免單一使用EBITDA,應當和其他衡量指標,如經營性現金流指標結合起來使用,這樣才更為穩妥。
編輯本段【EBIT 與EBITDA的區別是什麼】
EBIT,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即息稅前利潤,從字面意思可知是扣除利息、所得稅之前的利潤。計算公式有兩種,EBIT=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或EBIT=經營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EBITDA,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即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計算公式為EBITDA=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或EBITDA=EBIT+折舊+攤銷。
EBIT主要用來衡量企業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EBITDA則主要用於衡量企業主營業務產生現金流的能力。他們都反映企業現金的流動情況,是資本市場上投資者比較重視的兩個指標,通過在計算利潤時剔除掉一些因素,可以使利潤的計算口徑更方便投資者使用。
EBIT通過剔除所得稅和利息,可以使投資者評價項目時不用考慮項目適用的所得稅率和融資成本,這樣方便投資者將項目放在不同的資本結構中進行考察。EBIT與凈利潤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剔除了資本結構和所得稅政策的影響。如此,同一行業中的不同企業之間,無論所在地的所得稅率有多大差異,或是資本結構有多大的差異,都能夠拿出EBIT這類指標來更為准確的比較盈利能力。而同一企業在分析不同時期盈利能力變化時,使用EBIT也較凈利潤更具可比性。
EBITDA剔除攤銷和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杠桿收購的浪潮,EBITDA第一次被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們廣泛使用。但當時投資者更多的將它視為評價一個公司償債能力的指標。隨著時間的推移,EBITDA開始被實業界廣泛接受,因為它非常適合用來評價一些前期資本支出巨大,而且需要在一個很長的期間內對前期投入進行攤銷的行業,比如核電行業、酒店業、物業出租業等。如今,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分析師和市場評論家們推薦投資者使用EBITDA進行分析。
EBITDA也經常被拿來與企業現金流進行比較,因為它對凈利潤加入了兩個對現金沒有任何影響的主要費用科目——折舊和攤銷,然而由於並沒有考慮補充營運資金以及重置設備的現金需求,並不能就此簡單的將EBITDA與現金流對等。

H. 在財務中,「EBITDA」是什麼意思

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簡稱EBITDA,是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的縮寫,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 EBITDA被私人資本公司廣泛使用,用以計算公司經營業績。

EBITDA的使用必須要有一個前提假設。假設當收購一個企業時,被收購企業肯定是把投資活動控制到最低的。所以我們分析的時候只看經營性活動。而經營性活動看的時候,EBITDA是很有意義的,意義在於:當營運資金凈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經營性現金凈流入也就等於EBITDA。

(8)總債務ebitda分析擴展閱讀:

EBITDA最早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使用杠桿收購的投資機構在對那些需要再融資的賬面虧損企業進行評估時開始被大量使用。他們通過計算EBITDA來快速檢查公司是否有能力來償還這筆融資的利息。

EBITDA是一種利潤衡量指標。目前國內的會計准則和上市公司財報披露指引雖然沒有強制規定上市公司必須披露EBITDA值,但根據公司財務報表中的數據和信息,投資者和分析員可以很容易計算出公司的EBITDA值。

I. 如何評價企業財務報表中的負債規模是否合理

紅象金融首席風控官錢茜認為,負債規模是否合理得從兩個方面看:
首先是看是借來的錢和股東的錢相比規模合理,即資本結構;
這部分主要看資產負債表,這張表可以說是對企業家當的白描,左邊列示的是企業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是以貨幣資金的形式存在銀行里,還是買原材料去了,是借錢給別人形成應收帳款了,還是買固定資產去了,等,右邊列示的是企業的錢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來源就兩種借來的或者股東投入的股本。
基於資產負債表的幾個財務比率反映了從資本結構的合理性:
1、資產負債率=總負債/總資產,簡單明了的揭示了企業總資產中債務比重,負債越多,償還壓力越大,償債能力越弱。
2、杠桿比率=總負債/所有者權益,反映了一份股權資金撬動了多少份債務資金,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描述了負債水平,杠桿比率越高,債務負擔越重,償債能力約弱,反之亦然。
3、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衡量的是一年內到期的償債壓力,非流動資產一般是機器設備、土地廠房、長期股權投資等,這類資產正常沒法在短期內變現,不能直接抵償短期負債,所以短期償債能力一般看流動資產對流動負債的覆蓋水平。
4、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流動資產中的存貨的變現相對不容易,原材料/半成品需要繼續加工才能上市銷售,如果滯銷就可能一文不值,因此從流動資產中減去存貨更苛刻的描述了企業的快速變現資源。
其次是看借來的錢和企業的賺錢能力相比規模合理;
這部分需要把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結合起來考察。簡單而言可以看這兩個指標:
1、EBITDA/利息支出。EBITDA可以看做企業的凈經營現金流,這個指標反映了企業從經營活動中賺到的錢對利息支出的覆蓋能力,一定時期內企業不一定需要還清所有負債本金,但利息是一定要給的,這個指標也叫利息保障倍數,當然越高還債能力越強。
2、總付息債務/ EBITDA。從產生的原因上看,債務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經營過程中自然產生的暫時未支付的資金,比如應付工資、應付賬款等,不用付利息的,另一種是出於融資的目的借來的,需要支付資金使用成本(即利息),就是付息債務,一般是指各種銀行借款、應付債券、應付票據。總付息債務/ EBITDA反映了,按現有的經營狀況,一個企業依靠經營過程中賺的錢要多少年才能還清當下為融資目的借來的錢。這個指標反映了企業的負債水平相對其盈利能力的合理性,具體多少合理呢,這個還得結合企業的其他指標綜合來看,也要看各位風控官和投資人的各自判斷了。

閱讀全文

與總債務ebitda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traderfx外匯 瀏覽:729
股票聯結票據 瀏覽:704
投資銀行做市商的風控對策 瀏覽:52
台灣股票書籍 瀏覽:142
美錦能源注冊資金 瀏覽:998
樂視股票激勵 瀏覽:818
惠信貸款 瀏覽:441
鷹連期貨 瀏覽:787
九鼎投資證券公司 瀏覽:62
俏江南股票 瀏覽:770
錢放投資公司安全嗎 瀏覽:375
北京外匯管理局 瀏覽:675
長發科技股票 瀏覽:352
創業板基金收益第一年 瀏覽:960
陳輝股票講座 瀏覽:542
焦炭焦煤股票 瀏覽:771
內蒙宏峰股票 瀏覽:35
出售長園電子投資收益 瀏覽:539
安邦持有的股票 瀏覽:811
中袋貴金屬合法嗎 瀏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