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專欄四:我國鐵礦石價格預測
鐵礦石價格波動的影響巨大,關系著鐵礦石生產企業、消費企業和國家利益,世界各國對此都非常關注。鐵礦石的價格預測結果是制訂生產決策和消費決策的基本要素。因此,對鐵礦石價格變動的方向和程度進行預測是鐵礦石價格風險管理的基礎,對國家制定礦產資源政策和企業微觀經濟主體規避價格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一、歷史價格走勢分析
自2000年以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我國對鐵礦石的需求大幅增加,在國內產量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鋼鐵企業需要進口大量鐵礦石,使得我國進口鐵礦石的數量連年遞增。通過歷史CFR價格數據曲線可以看出,2009年,鐵礦價格仍持續上行。在2010年,由於三大國際礦商將傳統的「鐵礦石年度定價」模式改成為「季度定價」模式,縮短了鐵礦石協議期限,使得鐵礦石價格出現明顯波動。2010年4月底,在鐵礦石價格談判結束前後,鐵礦石價格就一路走高,5月份達到最高點。此後受鋼材需求放緩影響,鐵礦石價格開始下調,8月份降到2010年的最低點。進入11月份,鋼材價格開始反彈,相應帶動了鐵礦石價格有所上揚,上漲態勢一直延續到2011年第一個季度。之後,受鋼材價格波動、三大礦業巨頭嚴格控制發貨量並實行現貨招標等因素影響,鐵礦石價格不斷高位調整。到了9月下旬,在歐洲債務危機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對大宗商品價格造成負面影響,鐵礦石價格出現快速下滑。一直到2012年,鐵礦石市場持續低迷,2012年9月,鐵礦石價格達到三年來最低水平(圖1)。
圖3 2009—2015年天津港進口62%鐵礦石粉礦現貨CFR價格歷史數據及預測置信區間范圍
資料來源:SPSS數據運行結果
表5 2013—2015年天津港進口62%鐵礦石粉礦現貨CFR價格預測值及置信區間值 單位:美元/噸
資料來源:SPSS數據運行結果
四、結論
預測模型顯示,2013—2015年,天津港進口62%鐵礦石粉礦現貨的平均CFR價格分別為141.50美元/噸、158.14美元/噸和174.79美元/噸(表5),短期內整體呈緩慢震盪上漲的態勢。但是縱觀國際鐵礦石市場,影響鐵礦石價格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因此,這里需要根據不同的供需形勢對預測模型結果進行修正。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如果2013—2015年期間,國際鋼鐵市場的整體形勢較2012年沒有較大的變化,那麼根據歷史數據,可以預計2013—2015年鐵礦石CFR價格預測曲線將呈預測模型曲線形勢周期性地運行。
(2)近幾年,三大鐵礦石巨頭必和必拓、力拓及淡水河谷都在進行大規模的擴產,澳大利亞很多礦山公司公布了2011—2015年較大的擴產計劃,印度、非洲、東南亞等地的新興礦山也紛紛開始投產,並迅速釋放產能,預計國際鐵礦石產量將有較顯著的增長。同時,中國鋼鐵產量的增長速度已經放緩,對鐵礦石的需求增速減緩。因此,在外圍和國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鐵礦石市場將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這種供需形勢下,預計2013—2015年鐵礦石CFR價格預測曲線將像LCL預測曲線靠攏,呈低位運行的趨勢,在2015年有可能達到最低值。
(3)近年來,印度加大了對本國鐵礦石的保護,限制了出口量。2009年12月,印度將鐵礦石塊礦出口關稅從5%上調至10%,並把鐵礦石粉礦出口關稅從零上調為5%。2010年4月,印度再度宣布調整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出口關稅,將鐵礦石塊礦出口關稅從10%提高至15%,粉礦不做調整。這一方面是出於對本國鐵礦石等自然資源的保護,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印度鋼廠已具備利用粉礦煉鋼的新技術,這意味著此前只供出口的粉礦也可以在本土用於生產增值產品。因此,未來印度本國對鐵礦石的需求將呈增加趨勢。印度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塔塔鋼鐵副董事長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印度2010年的鋼鐵產量約為6000萬噸,但是未來幾年很可能會上升至2億、3億噸,甚至5億噸,印度自身沒有能夠支持如此巨大鋼鐵產量的鐵礦石產量。所以,即使全球鐵礦石產量增加,如果印度經濟暴漲,其國內鋼鐵企業在國內鐵礦石供應不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加大對外鐵礦石進口量,那麼這種供需環境下,預計2013—2015年鐵礦石CFR價格預測曲線將像UCL預測曲線靠攏,呈高位運行的趨勢。
(執筆:王嬙)
❷ 鐵礦石采購的過程中,買方和賣方分別採用什麼方法,分析其原因
采購聯盟以及與供應商關系方面,司曉悅(2003)提出應採取買方聯盟等方式 增加買方企業的談判能力,有效解決目前進口鐵礦石采購存在的問題,提高企業國 際競爭力。
鐵礦石市 場的發展及日本企業作為世界主要買方的談判過程,日本為解決鐵礦石供應問題做 好了長期規劃,簽訂了鐵礦石購銷長期合同及與國外礦山共同投資開發鐵礦石資源。
各國鐵礦石的品位差異很 大,其中巴西、澳大利亞鐵礦石天然品位很高,開采出來的原礦經過破碎、篩分可 以直接作為商品礦石銷售,而中國開采出來的鐵礦石品位很低,且雜質含量很高, 必須通過破碎篩分然後通過重選、磁選、浮選等選礦技術提高礦石的品位,降低有 害雜質成分,才能作為商品礦石銷售,開采成本遠遠高於巴西、澳大利亞等國。由 於鐵礦石在各國天然的分布不均衡,成就了澳大利亞、巴西成為鐵礦石的主要出口 國,促進了國際鐵礦石貿易在不同國家之間進行。
❸ 鐵礦砂的性狀
我國鐵礦分布主要集中在遼寧、四川、河北、北京、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湖北、雲南、安徽等、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29個省、市、自治區。
據海關統計,2008年我國進口鐵礦砂4.4億噸,價值605.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同)增長15.9%和79.1%;進口平均價格136.5美元/噸,上漲54.6%。12月份當月我國進口鐵礦砂3453萬噸,增長1.2%;平均進口價格為89.7美元/噸,同比下降27.7%,環比下降26.9%。
2008年我國鐵礦砂進口主要特點為:
一、9月份以來進口均價持續回落。2008年以來,我國鐵礦砂進口平均價格在8月份出現154.7美元/噸的高峰後,於9月份開始回落,至12月份進口平均價格已經回落至89.7美元/噸,為年內的最低點。
二、國有企業進口為主。2008年我國國有企業進口鐵礦砂3.2億噸,增長11%,占同期我國鐵礦砂進口總量的72.7%。
三、主要進口自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2008年我國自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砂1.8億噸,增長26.1%;自巴西進口1億噸,增長3.1%;自印度進口9097萬噸,增長14.8%。三者合計占同期我國鐵礦砂進口總量的84.3%。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向經濟實體蔓延的影響,鋼鐵工業出現緊縮,導致對鐵礦砂需求量驟減。據統計,2008年前9個月,我國進口鐵礦34647萬噸,國產礦和進口礦合計63247萬噸,超出同期需求約6400萬噸,形成了供大於求的局面。與此同時,由於2008年初國內現貨市場價格高於進口協議價格,價差帶來的豐厚利潤誘使進口貿易商大量囤積鐵礦砂。截至2008年11月,港口庫存增加約9000萬噸,港口以外的庫存約增加2800萬噸。
供大於求的局面促使鐵礦砂價格開始大幅跳水。2008年9月初印度礦到岸價格為136-137美元/噸,10月中旬下跌至85美元/噸以下,比2008年3月最高點下跌近60%之多,7年來國際鐵礦砂現貨價格首次低於長期合同價格水平。作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砂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於2008年11月表示,公司已撤迴向中國鐵礦砂進口商提價12%的要求。印度政府也於12月7日宣布取消鐵礦石粉礦出口稅和削減塊礦出口稅至5%,這將進一步拉低鐵礦砂的現貨價格。同時,海運費一跌再跌, 也進一步拉低了我國的進口均價。
鐵礦砂市場供求關系的逆轉為我國在新一年度的礦價談判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無論是回歸傳統定價機制,還是統一鐵礦砂貿易價格,我國作為最大需求方都占據相對主動的地位。
鐵礦石是鋼鐵工業最重要的基礎原材料,隨著國民經濟對鋼鐵產品需求的增長,我國鐵礦石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對鐵礦石的需求也逐年遞增。據海關統計,今年1-7月僅寧波口岸鐵礦砂進口就達1603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0.7%,價值10.1億美元。
鐵礦砂進口中存在三大問題
一、資源性商品國際定價權的缺失。中國是世界上石油、鐵礦砂、大豆等許多大宗原材料的「大買家」,卻沒有大宗原材料的國際定價話語權,要隨時無奈承擔國際市場投機漲價的風險。在今年6月20日結束的鐵礦{TodayHot}石談判中,以寶鋼集團為代表的中國鋼廠被迫接受了國際三大礦業巨頭鐵礦石原料19%的提價協議。
二、嚴重依賴進口,需求增速高於供應增速,形成賣方市場。據我國地質調查局《危機礦山資源潛力調查與評價》報告顯示,我國現存的鐵礦砂等金屬礦山,大多數建於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開采,目前已有2/3的礦山呈現老化狀態,保有儲量嚴重不足,再加上近些年我國礦產勘查投入逐年減少,造成許多礦山資源枯竭、後備資源接替基地匱乏,企業生產陷入困境。
因此,我國鐵礦砂供求的基本格局為:一方面是需求持續旺盛;另一方面是供給嚴重不足。如果在勘探和替代資源方面不能取得突破性{HotTag}進展,我國未來鐵礦砂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將會進一步提高。
三、鐵礦砂進口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已成為我國鋼鐵業發展的軟肋,使我鋼鐵業以及整體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人。風險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可能面臨國際供應商聯合提價的考驗。國內眾多鋼鐵企業都有鐵礦石進口經營權,生產需要迫切,但采購過於分散,而供應商則相對集中,致使國內企業在與國外鐵礦砂供應商進行價格談判時處於被動地位;第二,面臨遠洋運輸費用上漲的考驗;第三,面臨國際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和局部戰爭的考驗,一旦與我國鐵礦砂運輸線有關的國家發生政治動盪,我國鐵礦砂運輸線路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盡管目前國際上鐵礦砂供應相對充足,但仍有必要從戰略高度防患於未然,採取綜合措施,努力將風險降至最低。
一是促進鐵礦砂進口市場多元化,實現穩定和可靠的進口供應,以確保我國鋼鐵企業的生產需求。
澳大利亞、巴西是世界鐵礦砂生產大國,隨著近年來國際鐵礦開采業不斷開展大規模的並購活動,少數跨國公司已經主導了全球鐵礦砂的出口貿易權,鐵礦砂就此成為高利潤行業。目前,印度、南非、加拿大、秘魯、委內瑞拉、墨西哥等國家也開始了鐵礦砂生產,已逐步成為世界鐵礦砂出口的後備基地。特別是印度,現已探明的鐵礦石儲量達170億噸,年產量達1.2億噸,已成為亞洲鐵礦石儲量和產量最多的國家之一。而且印度與我國之間運輸距離相對較短,因此我國企業應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情況,不斷擴大進口來源地,著眼未來,分散風險。
二是考慮成立進口采購托拉斯,通過實行聯合採購、簽訂長期訂貨合同等途徑,努力控制進口成本。
我國是鐵礦砂進口大國,如果改變目前分散采購的局面,就完全有能力影響鐵礦砂的國際貿易價格。針對目前國際市場上鐵礦砂價格持續上漲的局面,國內行業協會、有關企業應組織起來,統一對外,以聯合採購方式進口鐵礦砂,增強與鐵礦砂供應商進行價格談判的能力。制訂長期采購合同也有助於降低進口成本。
三是推動國內鋼鐵企業「走出去」,加大到境外投資參股開發礦山的力度。
目前,國內一些鋼鐵生產企業在境外投資開發鐵礦砂資源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初步效果。但礦山生產投資所需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周期長,風險也相對較大。有關企業應在充分認證、周密計劃的基礎上,對有發展潛力的國家或地區的礦山進行戰略投資,以確保鐵礦砂在中長期內保持穩定供應。
此外,還應加強對國內礦山的勘探開發,提高國產鐵礦砂的競爭力,同時適當控制國內鋼鐵生產規模,避免重復建設,促進國內鋼鐵工業協調健康地發展,以確保我國國民經濟安全、平穩運行。
❹ 鐵礦石產品報告包括哪些內容,應該怎樣入手
鐵礦石成品礦行業市場分析:市場規模,市場概述,存在的問題
鐵礦石成品礦行業市場競爭分析:市場競爭現狀分析,企業市場佔有率分析,市場供給分析
鐵礦石成品礦行業製造商分析:北京威克,北京雲治馮家峪等
鐵礦石成品礦
❺ 鐵礦石的供需平衡分析
在鐵礦石暴力的誘惑下,2012年來除去世界三大礦山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力拓和必和必拓公司積極擴建產能,以繼續從高礦價中謀取暴利。與此同時,新興礦山不斷崛起,試圖從繁榮的鐵礦石市場中分一杯羹。
三大礦山發布的產能擴建計劃,到2013年三大礦山新增鐵礦石產能估計為1億噸,2014年和2015年新增產能預計分別達到3.38億噸和1.65億噸,2012-2015年三大礦山總新增產能預計達到6.26億噸。
與此同時,FMG、中信泰富、Cliffs、Onesteel、Ironclad、Atlas、Jupiter、Cazaly、Mineral資源公司、非洲礦業、昆巴及倫敦礦業等新興礦山的產能擴建計劃若如期完成,到2013年這些礦山的新增鐵礦石產能將達到7700萬噸,2014年和2015年新增產能預計分別達到1.98億噸和4300萬噸,2012-2015年新興礦山新增產能為4.31億噸。
從上述主要礦山的擴建計劃中來看,全球鐵礦石新增產能投產的高峰期是在2014-2015年。若上述礦山擴產計劃全部按計劃完成,到2015年礦石新增產能達到10.6億噸,則全球海運鐵礦石供應量預計增加7.6億噸,國際鐵礦石供應過剩苗頭顯露。
❻ 鐵礦砂的簡介
鐵礦砂即鐵礦石,一般鐵礦砂在進口礦中用的比較多。中國進口鐵礦砂的主要國家有澳大利亞、巴西、印度、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加拿大、南非等國。國際鐵礦業通過大規模兼並和收購,目前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排名前三位的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巴西淡水河谷(CVRD)、澳大利亞力拓(Rio Tinto )和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掌控了世界鐵礦石70%以上的海運量。
❼ 什麼是鐵礦砂他有什麼用途,他的發展前景如何
鐵礦砂即鐵礦石,一般鐵礦砂在進口礦中用的比較多。中國進口鐵礦砂的主要國家有澳大利亞、巴西、印度、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加拿大、南非等國。國際鐵礦業通過大規模兼並和收購,目前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排名前三位的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巴西淡水河谷(CVRD)、澳大利亞力拓(Rio Tinto )和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掌控了世界鐵礦石70%以上的海運量。
❽ 中國鐵礦石采購背景
近年來我國鐵礦石產量連年大幅度增長,2003年原礦產量26146萬噸,到2007年已經發展到70707萬噸,是2003年產量的2.7倍,年均增長28.2%。2008年,我國鐵礦石產量再創歷史新記錄,達到82401萬噸,比上年增長16.5%。但原礦品位較低,入選平均品位只有30.82%。而2008年國內鐵礦石市場的需求更高達16.7億噸,缺口部分靠進口解決。2008年共進口富鐵礦砂44403萬噸,占國內鐵礦石市場需求的 54%。我國鋼鐵產量持續高速增長,對鐵礦石的需求越來越大,鐵礦石進口量連年增加,而其進口則完全受高度壟斷的國際鐵礦石供應商的控制,進口價格長期居高不下,定價權也完全掌握在少數幾個鐵礦石寡頭手裡。對國外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過大,已經直接威脅到國家經濟安全。最近出台的《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繼續將鐵礦石列為鼓勵勘查和開發的重要短缺礦種,並要求在規劃期間實現鐵礦找礦的重大突破,新增鐵礦資源儲量90億噸;不斷增加鐵礦資源的持續供應能力,到2015年鐵礦石的產量要爭取達到11億噸。
2009年上半年宏觀經濟好轉,鋼鐵行業復甦,生產規模重回2008年最高水平,鐵礦石需求因此持續反彈,國產和進口鐵礦石數量都於2009年上半年創造歷史記錄。但2009年上半年世界鐵礦石仍呈現供大於求的基本格局,2009年1-5月中國進口和國產鐵礦石供應合計超過需求4174萬噸,如考慮到未列入統計的中小礦山產量,雖然2009年上半年鐵礦石需求回暖,但供求基本面沒有根本轉變,因此上半年鐵礦石價格並未出現大幅反彈。中國進口鐵礦石各品種看,2009年1-5月中國進口精粉數量同比增加871萬噸,增幅48.3%;1-5月粗粉同比增加3230萬噸,增幅25.12%;塊礦增加659萬噸,增幅17.94%;球團增加193萬噸,增幅21.15%。可以發現,粉礦仍是中國進口鐵礦石需求的重點,而精粉增加尤其可觀。從價格上看2009年1-5月中國進口精粉平均價格下跌40.5%,粗粉下跌41.5%,而塊礦和球團分別下跌38.5%和28.2%,價格跌幅更大也是粉礦進口增加更明顯的主要原因之一。
❾ 中國鐵礦石海外采購的宏觀環境分析
1. 我國國的鐵礦石的供應主要來自兩個國家四大供應商,分別為巴西的淡水河谷集團;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集團,力拓集團與FMG集團.
鐵礦石對比:其中巴西的鐵礦石(主要為揚迪礦粉)含鐵量較高,價格也很高;澳大利亞的皮爾巴拉礦粉含鐵量較巴西的揚迪礦粉低,但價格相對便宜.
綜合對比:從巴西的桑托斯港到中國上海航程為11840海里,運費為每噸83美元;澳大利亞的墨爾本港到中國上海航程為4460海里,運費為每噸36美元.由於巴西的鐵礦石價格較高而且運費很貴(巴西的鐵礦石價格出礦價比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運到中國的價格還貴),所以我國的鋼鐵廠商主要從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集團,力拓集團與FMG集團手中購買鐵礦石.
我國每年購買的鐵礦石佔世界當年鐵礦石總產量的39%左右,所以鐵礦石的價格對我國來說事關重大.為此,我國加入了一年一度的鐵礦石價格談判當中(鋼鐵生產廠商如中國寶鋼,日本新日鐵,德國蒂森克虜伯與鐵礦石供應商力拓集團,巴西的淡水河谷集團與必和必拓集團進行每年一次的一對一談判,以保證自己國家的利益)所以各個國家鐵礦石的區別與談判影響不大.好一點的在巴西和智利,其餘國家的鐵礦石質量都差不多.
2 鋼鐵市場遭遇寒流讓2002年後一路上漲的鐵礦石價格急轉直下。立志在2009年度國際鐵礦石談判中打個翻身仗的中國鋼鐵協會和各鋼鐵企業紛紛表態,鐵礦石價格應該降價。卻被三大鐵礦石巨頭觸碰底線,談判暫陷僵局。
雖然產量早就成為世界第一,但中國鋼鐵業卻始終是跛腳的巨人—作為最大的鐵礦石消費者,中國鋼鐵企業在鐵礦石價格談判桌上一直處於下風。每當鐵礦石價格瘋漲一輪,中國鋼廠就多花數十億美元的采購成本。中國何時才能取得和第一大礦石進口國相稱的談判地位?中國鋼鐵行業的整合能否實現突破?中國怎樣才能在原料定價中獲得真正的話語權?
還有一天,2009年鐵礦石價格談判就要結束,但中國鋼鐵行業協會(簡稱「中鋼協」),和三大鐵礦巨頭依然膠著在談判桌邊: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不認輸也不著急,入場5年卻屢戰屢敗的中方,也依舊口氣強硬地堅持至少降價40%的談判底線。
6月30日後,不管最後的談判結果是誰輸誰贏,維持了28年的鐵礦石定價模式或被終結。從來沒有一個商業領域的談判故事能造就這么多年場里場外的熱鬧,也從來沒有哪一年的談判能像今年一樣拖到最後一刻似乎依然沒有退路。
在談判終結的前夜,一直高調示人的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關閉了手機,在這一關鍵時刻選擇沉默,是中鋼協正在力推新的談判方案,還是默認了談判的崩盤?
現在日本新日本制鐵聯合韓國浦項鋼鐵與必和必拓談判,減價35%,德國蒂森克虜伯鋼鐵代表歐洲和巴西淡水河谷談判,減價36%,單尚華不同意,與力拓談判,要求減價40%以上,理由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理由合理}。但力拓不接受.
28年的規則
1981年,全球鐵礦石定價機制正式形成。即從每年第四季度開始,由世界主流鐵礦石供應商與其主要客戶進行談判,決定下一財政年度鐵礦石價格,只要其中任何一家礦山與鋼廠達成鐵礦石買賣合同,談判即宣告結束,其它各家談判均要接受此結果。在2002年之前,中國鋼鐵企業並未參與到這個游戲之中,因為中國國內自產的礦石基本可以滿足鋼鐵行業的需求。但是從2002年開始,中國鋼鐵工業開始了一輪高速增長。
2003年底起,寶鋼集團作為中國鋼鐵業的談判代表,開始參與到鐵礦石價格談判中,但這並未動搖規則的基礎——任何雙方一旦達成,其他談判方必須接受。變化的地方在於,談判格局是三對三,即供方——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對需方——寶鋼集團、新日鐵和歐洲鋼廠。
然而,自從寶鋼參與到該游戲規則後,鐵礦石的價格連年上漲。2003-2008年,澳礦和巴西礦累計漲幅分別達到410%和376%。
逐漸崩塌的基礎
從2008年開始,談判發生了顯著變化。2008年初,新日鐵率先與淡水河谷達成協議,其中南部鐵精粉漲65%,卡拉加斯粉漲71%,改變了以往「同品種同漲幅」的慣例。有人打破游戲規則,就會有更多人不遵守。當年,「兩拓」並未接受「首發價」,而是獲得了更高的價格。2009年,游戲規則開始面臨徹底破裂的威脅。從去年歲末談判以來,直至今年5月末才達成首單。
五年辛酸淚
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李新創表示,目前的條件確實對中方不利,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是鐵礦石市場價格談判的長期慣性還在、國際鐵礦石生產的壟斷局面未能打破,用戶各方利益不一致導致談判難以統一進退。
跟其它大宗商品不同的是,鐵礦石一直堅持執行年度合同價格的定價模式,盡管在今天看來,相對於石油等商品名目繁多的價格公式,這個模式已經明顯落後於市場發展。
無論本輪鐵礦石價格談判最終的結果如何,無論鐵礦石價格如何「瘋狂」,現在業界更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在明年鐵礦石價格又將呈現出怎樣的變數?尤其是隨著中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的判斷漸趨明朗,未來的鐵礦石價格會不會繼續「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