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海油服為什麼要回購10%的A股
您好,中海油服如回購10%a股,這樣中海油持有1808A股比例將達到91.41%的比例,29.6億的盤子,回歸專完成後,流通在外的股份僅屬有2.5億股了,扣除社保等大主力的,可能真正流通在外的只有1億多股了。這是非常驚人的佔比。結合中海油服長期橫盤不漲,顯然有長期的主力在操作吸籌。其根據公司需要回購10%,合理解釋就是中海油要回歸A股市場,要吸收合並中海油服。如果按照大陸A股市場的法律,大股東持股超過75%,就要退市,因為公司是在A股和H股上市的,實際上打個擦邊球。
2. 中海油服「先鋒」號鑽井平台是什麼
中海油服「先鋒」號(COSLPIONEER)由中集集團下屬的煙台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為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海油服歐洲鑽井有限公司(COSL Drilling Europe AS)總包承建,為中國海洋石油工程建造業最先實現交付的首座深水半潛平台,主要用於該公司在挪威北海深海海域的鑽井作業。該平台於2010年10月26日順利交付,標志著中國已開始打破新加坡、韓國企業對高端海工產品的壟斷。
在項目建造過程中,中集來福士採用了全面陸地建造、大型駁船下水、2×104t吊車塢內合攏、18m深水碼頭水下安裝推進器等一系列創新型建造工藝,並自主完成了全部系統的試航調試工作,開創出一種獨特的海工建造模式。
「先鋒」號是按照挪威海域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標准來設計和建造的半潛式鑽井平台,滿足挪威石油安全管理局(PSA)、挪威海事局(NMD)、挪威船級社(DNV)、挪威石油工業技術標准(NORSOK)及傳統半潛式鑽井平台的相關要求,不僅具備在挪威北海海域作業的能力,同時也適用於全球其他海域。該平台全長104.5m、型寬65m、型深36.85m,設計吃水9.5~17.75m,作業水深70~750m,生存狀態最大風速51.5m/s,最大垂直鑽井深度7500m,最大可變甲板載荷4000t,額定居住人員120人,集鑽修井、居住等功能於一身。
「先鋒」號採用DP-3動力和錨泊雙定位系統及無人值班的機艙設計,在駕駛室及操作室集中遙控操作。DP3動力定位系統的安全優勢顯著,在平台任一艙室、任一系統發生故障後,平台仍能維持動力定位能力。另外,在合適海域使用錨泊定位系統則可以降低作業成本。
「先鋒」號在建造中對關鍵設備的選配,綜合考慮了先進性、可靠性、功能性、後續服務等因素,採用了世界海洋工程行業一流廠家的成熟產品,鑽井設備的設計和建造滿足最新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的要求,平台配備的水下防噴器(BOP)工作壓力15000psi,具備套管剪切和密封功能,能實現液壓遙控、聲納遙控、海底機器人應急操控功能,能有效防止井涌、井噴、溢油等惡性重大事故的發生。平台還配備有採油樹輸送系統和隔水管懸掛裝置,能與鑽井過程同步實現採油樹的水下安裝,可大大提高油田開發生產的整體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先鋒」號在設計、建造階段還充分考慮了對各種潛在風險的防範。根據挪威特定標准並結合海洋石油行業的相關經驗,對可能導致人員傷害、環境污染、設備損壞、平台遇險的各種潛在風險進行全面的分析,從風險分析、技術應用、整體布局、系統設計、設備配置、自動化水平等硬體和技術方面,有效防範各類潛在風險。另外,「先鋒」號還通過消除各種可能影響員工身心安全的潛在因素,給平台上的工作人員提供了安全、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如鑽井設備實現了全自動鑽進和遙控操作起下鑽具功能,在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的同時,也保障了工人的人身安全。
在保護環境方面,「先鋒」號設計為鑽井過程零排放,岩屑可全部送回陸地處理,污水系統包括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危險區污水處理系統及非危險區污水處理系統,實現所有生活污油污水、工業污油污水、雨水集中處理合格後排海,能做到對環境的零污染。
2013年3月18日,從中海油服歐洲鑽井有限公司傳來消息,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先鋒」號在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對所有31個平台的2月份綜合績效考核中榮登榜首,被評為「2月月度平台」。
據悉,這是「先鋒」號第二次獲得「月度平台」稱號,第一次是2012年5月份獲得的。自2012年11月開始,「先鋒」號已連續4個月取得作業效率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良好的信譽有助於中國海油在挪威樹立品牌。
3. 之前買了中海油服的股票明天想拋可是開股東大會,對股價有什麼影響嗎
明天 大盤變盤的可能性比較大!
我分析了一下!中海油服!
有影響 ,大家都內覺得開股東大會 結果容不可預測!
因此出售股票的人比較多!應該是要略跌!
不過以 一個月為期限的話 這個股票相當不錯!可以持有!
或者下周一 適當的減持!
4. 請內行大神,分析下中海油惠州煉化、中海油服、中海油番禺油田(待遇,前景,健康),找工作需要,謝謝!
這個真不好說,你要學會計、人力資源的,去哪個單位都差不多,走的都是M崗,可能獎金會有區別,再說了,用工制度也不同,外派的話,單位待遇都差不多。如果這三個單位你隨便進,那就另當別論了。
5. 中海油服為何回購股票
股票回購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現金等方式,從股票市場上購回本公司發行在外的一定數額的股票的行為。公司在股票回購完成後可以將所回購的股票注銷。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公司將回購的股票作為「庫藏股」保留,不再屬於發行在外的股票,且不參與每股收益的計算和分配。庫藏股日後可移作他用,如發行可轉換債券、雇員福利計劃等,或在需要資金時將其出售。
主要目的:
反收購措施
股票回購在國外經常是作為一種重要的反收購措施而被運用。回購將提高本公司的股價,減少在外流通的股份,給收購方造成更大的收購難度;股票回購後,公司在外流通的股份少了,可以防止浮動股票落入進攻企業手中。
改善資本結構
股票回購是改善公司資本結構的一個較好途徑。利用企業閑置的資金回購一部分股份,雖然降低了公司的實收資本,但是資金得到了充分利用,每股收益也提高了。
穩定公司股價
過低的股價,無疑將對公司經營造成嚴重影響,股價過低,使人們對公司的信心下降,使消費者對公司產品產生懷疑,削弱公司出售產品、開拓市場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回購本公司股票以支撐公司股價,有利於改善公司形象,股價在上升過程中,投資者又重新關注公司的運營情況,消費者對公司產品的信任增加,公司也有了進一步配股融資的可能。因此,在股價過低時回購股票,是維護公司形象的有力途徑。
6. 為什麼中海油服 一邊是回購h股10%,一邊是增發新h股20%
回購是為了控制權,增發是為了圈錢。這個不發生矛盾
7. 中海油服601808財務報表分析報告3000字左右
你要報告中海油油服的財務報告。能給你嗎同志?你是笨還是傻?這是中海油的內部機資料,能給你。
8. 中海油服為什麼要回購10%的a股
1、合理解釋就是中海油要回歸A股市場,要吸收合並中海油服。
2、中海油服現有總股本477159.20萬股,其中A股回購29604.68萬股,及H股回購18111.24萬股,合計回購總量47715.92萬股,回購後總股本429443.28萬股,這樣中海油總公司持有中海油服的A股241046.8萬股的比例將從50.52%上升到56.13%的比例,
為下一步中海油吸收合並中海油服和海油工程這兩家子公司埋下伏筆。
3、目前市面上,中海油大股東回購股份就占流通比達到91%以上了,再私有化中海油服的觀點錯誤。因為總股本4億股以上,流通股不低於10%的規定中的流通股包括在流通的H股股份。
9. 此次中海油沒有收購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看到網上很多傳媒的報道,原因說得很多。我覺得現在塵埃落定之前,你很難判斷它到底哪裡敗了。我看到網上報道,由於撤回收購,中海油自己的股價馬上上漲了5%,而且穆迪公司對於中海油的評級馬上調高,看來整個的股東和資本市場對於它撤下來是積極的支持。盡管公司的管理層或董事會曾經發出志在必得的想法,而且態度非常堅決,但似乎市場的反映和他們又不一致,業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我不了解實際情況,外面不了解內部發生的事情,你很難判斷,但像中海油這樣的大型國企,在國外收購企業會有很多的障礙。一個主要的障礙是經濟制度不一樣,西方是市場經濟,中國是計劃經濟,盡管我們在20年來逐漸走向市場經濟,也有了很多市場經濟的語言,但本質上我們也意識到,我們整個經濟的主流仍然是計劃支配的。在這樣一個環境下,計劃和市場的強烈沖突不僅在國內造成了,而且在國際市場上構成了與國際接軌的首要障礙。西方主流市場不承認中海油是一個企業,至少不是按照市場運作的企業。盡管我們認為相對於傳統上的國有企業已經有了改變,但是西方並沒有認同。這樣的情況下,肯定對你的要求非常的苛刻,因為你是非我族類,所以經濟體制的制度差距會造成一個很重大的障礙,這叫做政治風險。在全球做生意有兩種風險,一類是商業風險,這個和國內一樣,有技術、有人才、有品牌、有質量,產品等很多方面的風險,這些風險是可以進行商業分析。但是有另一類風險叫做國家風險,也叫做政治風險,這些和商業沒有太多的關系,它是不同的經濟制度,不同的國家環境中形成的非商業風險。這次美國的包括中國的市場人士都把中海油的收購出現的沖突或者是挫折都歸結於政治風險的問題。兩大經濟體制的沖突是一個很重要的沖突。
在這次收購中,我們中國不斷地表達出買賣就是買賣的觀點,指責美國的競爭對手不要把收購捲入政治中。我的觀察是,好象是我們把它搞得政治化了,而不是美國人把它搞得政治化。當美國的企業界要按照商業規則要求你的時候,你不去了解這種規則,你不去解釋這些商業的東西,迴避這些問題,而是反復強調不要政治化,這實際是我們自己把這個事情搞得太政治化了。對於美國國會壓倒多數的聲音要求審查我們的企業這樣一個現象,我們應當高度重視,而不應當一旦收購不成,或者出現挫折,就情緒化表達為西方對中國企業不認可,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不認可。我看現在的許多中方輿論不認真討論中國企業在哪些技術上的東西沒有做到,更多的是渲染美國對中國經濟的敵意,對中國經濟崛起的戰略制約,這是一個很大問題。
再一個因素就是對於國家經濟安全的考慮。 應該說在美國這樣一個有長期的市場經濟傳統的環境下,民眾本能地對具有壟斷地位的大企業,就非常恐懼,他們不僅僅針對中國企業。因為大企業有可能欺壓消費者,會控制市場,控制價格。美國一百多年的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反壟斷的歷史,對於政府的干預尤為深惡痛絕。我們這個中海油恰恰在美國眼裡既是大企業又是大政府,加上中國經濟的迅速壯大,這些因素就會造成了它的敵意,甚至認為構成對於美國經濟安全的威脅。客觀地看,美國那邊一直要求我們講清楚的東西,比如中海油公司的透明度問題,我們企業決策機制的問題,收購融資的成本問題,如何對待收購之後運作的戰略問題等等,從我了解的情況看,中海油對這些方面的回答還是不盡人意。實際上可能我們對自己都說不清楚。我們始終強調的是國家需求,董事會強烈的收購慾望,對美國不構成威脅等等,總是答非所問的味道。
也恰恰由於說不太清楚,我們更多地願意談政治,說不要傷害對中國人的感情等等。我覺得在這次並購當中的表達方式是有問題的。至於技術上的考慮,外面的人是很難判斷的。比如說原來在低價的時候,我們是有機會的,但沒有及時地做出決策,後來漲了後又進行收購。也許我們有機會和其他的跨國公司聯合收購的,後來變成了單兵作戰,騎虎難下,下都下不來了,甚至是意氣之爭。當然,這不是單單中海油的問題,這是目前中國的體制和中國企業現在到海外發展的通常狀況。我們如何進入全球,在全球的舞台上合情合理地表達自己,這是中海油這次收購提出的新題目,我覺得這才是有價值的。中海油的管理層畢竟通過這次收購與全球企業短兵相接,給予我們全國和業界看到不同經營理念的正面沖突,這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如果我們總結得很好,這種積極意義將推動我們下一步海外並購。
如果沒有吸取教訓,簡單把它認為是美國對中國充滿敵意,我覺得會有偏頗。既然中國企業進入到全球市場,你就要認真地學習全球市場的語言和全球市場的規則。最近,我寫了一篇文章《中國的並購力量和全球的市場規則》,附在後面。我們要有兩個判斷,中國的並購力量多大,我們到什麼程度了,是不是要一劍封喉,一定要做大,不到長城非好漢,是不是中國就牛到這份上了。另一方面,是不是有了錢就能進場,你懂不懂人家的規則?會不會玩?這兩個問題都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