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歷史資料
香港歷史: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1)明宣宗股市擴展閱讀:
香港自中國秦朝起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前214年,中國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
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
拱衛廣州地區,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
在1984年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
歷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② 請介紹一下世界上的一個名城。
金城千里,天府之國—長安(今西安)
音樂之都一維也納
冰雕城—日本札幌
鼓城—西班牙卡萊達
橋城—德國漢堡
玫瑰城—保加利亞加布羅沃
書城—德國萊比錫
電影城—法國戛納;美國好萊塢;長春
科學城—日本築波
花都—法國巴黎
無煙城、藝術城—冰島首府雷克雅未克
獅城—新加坡新加坡市
春城—中國昆明
郵票城、假牙城—列支敦斯登首都瓦杜茲
汽車城—美國底特律市
噪音城—巴西的里約熱內盧
綠化城—波蘭首都華沙
銅城—尚比亞盧薩卡
椰城—海口
暖城—伊朗德黑蘭
酒城—德國慕尼黑
鞋城—捷克哥德瓦爾多夫
表城—瑞士首都伯爾尼
塔城—緬甸文化古城蒲甘
賭城—美國大西洋域拉斯維加斯
火柴城—瑞典延徹平市
雷城—印度尼西亞茂物
熱城—蘇丹首都喀土穆
旱城—秘魯首都利馬
水城—義大利威尼斯
雨城—印度乞拉朋齊
冰城—俄羅斯雅庫茨克、中國哈爾濱
雪城—美國首都華盛頓
霧都、圖書館城—英國首都倫敦
日光城—中國拉薩
博物館城—義大利首都羅馬
大學城—英國牛津
古跡城—敘利亞大馬士革
足球城—巴西里約熱內盧
葡萄酒城—阿根廷門多薩
不夜城—中國黑龍江漠河
撲克城—德國的切布爾克
蛇城—義大利哥酋洛城
雞蛋城—美國洛杉磯
動物城—埃及首都開羅
蝙蝠城—印度的瓦丹索朋鎮
烏鴉城—尼泊爾加德滿都
鳥城—印度新德里;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
風城—紐西蘭惠靈頓
壁畫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
茉莉花城—希臘雅典
聖城—巴勒斯坦耶路撒冷
巧克力城—美國赫爾希
金融城—英國倫敦
醫學城—美國休斯頓
甜城——內江
蓉城——成都
錫都——個舊
瓷都——景德鎮
雨都、雨港——基隆
雪城——美國華盛頓
陶都——宜興
石堡城——西寧
鹽城——自貢
足球城——大連
羊城——廣州
鍾城——瑞士伯爾尼
酒城——德國慕尼黑
塔城——緬甸蒲甘
旱城——智利伊基克市(沙漠)
潔城——倫敦、波恩
歐洲之門——馬德里
泉城——濟南
冰城——哈爾濱、俄羅斯雅庫茨克
江城——武漢
林城——伊春
青城——呼和浩特
煤城——撫順、銅川
文化城——桂林
霧都、山城——重慶
千古詩城——重慶奉節
花城——廣州花都、法國巴黎
鞋城——捷克哥特瓦爾德夫
橋城——德國漢堡
熱城——蘇丹喀士穆
笑城——保加利亞卡爾洛沃市
臟都——馬德里、雅典
低地、堤壩、青魚、風車、花卉之國——荷蘭
石頭城——南京
榕城——福州
水都、水城威尼斯
沙漠古都--開羅
立體都市--東京
七丘之城--羅馬
機形新都--巴西利亞
綠色首都--莫斯科
聖城--耶路撒冷
世界佛教之都--曼谷
東方威尼斯--蘇州
北方威尼斯--斯德哥爾摩
博覽會之城--萊比錫
禁酒城—瑞典斯德哥爾摩
浴城—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世界之都一紐約
牡丹城一洛陽
山城一重慶
石油城一大慶
足球城一大連
冰城一哈爾濱
鹽城一自貢
北國江城一吉林
水城一蘇州
石堡城一西寧
北國春城 汽車城 電影城 森林城一長春
皮都一張家口
鋼都一鞍山
林城一伊春
月亮城一楊州
對稱的古都-北京
③ 想搜集一些「XX效應」的名詞,比如說:短板效應、鯰魚效應、蝴蝶效應等等,大蝦們多給提點,順便解釋下意
熱島效應: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
光環效應: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蓋面或以偏蓋全的主觀印象;典型案例:追星
破窗效應: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
首因效應: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馨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
羊群效應: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典型案例:股市;
超限效應: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羅森塔爾效應:暗示效應;
④ 多米諾骨牌效應和蝴蝶效應有什麼區別嗎
一、性質不同
1、多米諾骨牌效應:在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2、蝴蝶效應: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二、由來不同
1、多米諾骨牌效應:宋宣宗二年(公元1120年),民間出現了一種叫「骨牌」的游戲。這種多米諾骨牌游戲在宋高宗時傳入皇宮,並迅速風靡全國。
當時的多米諾骨牌大多是用畜牧業的牙齒做成的,所以多米諾骨牌也叫「多米諾骨牌」,民間稱之為「牌九」,寓意「牌救」。多米諾骨牌中蘊含的哲學足以拯救生命,提醒人們停止那些沖動的做法。
2、蝴蝶效應: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1963年提交給紐約科學院的一篇論文中分析了這種效應。」一位氣象學家提到,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海鷗的翅膀可以永遠改變天氣。」在後來的演講和論文中,使用了更多富有詩意的蝴蝶。
(4)明宣宗股市擴展閱讀:
蝴蝶效應通常應用於天氣、股市等復雜系統,在一定時期內難以預測。如果差距越來越大,就會形成巨大的破壞力。在一個存在內部聯系的體系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被用來解釋:一個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及時引導和調節,可能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被稱為「龍卷風」或「風暴」;一個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引導,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就可能產生轟動效應,或被稱為「革命」。
⑤ 歷史上有哪些看起來很傻,最後卻被證實是聰明的事情
約翰伯格當時把股市裡所有的股票都買了下來,想要組合起來賺一筆大錢,當時看來確實是非常愚笨的行為,但後來卻成立了第一隻指數基金賺了大錢。
⑥ 香港割讓與回歸的歷史
新石器時代,香港已經有了人類活動。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中國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15]
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
《粵大記》中的香港地名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香港宋王台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16]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16]。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國殖民地。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3]。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3]。
清政府被迫在英軍艦上簽訂《南京條約》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3]。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17]),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3]。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17]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18]),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3]。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3]。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中英聯合聲明簽字儀式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19]。
1997年9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在香港舉行。這次年會是香港回歸祖國後承辦的首個大型國際會議,也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次在中國舉行年會[20]。
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香港股市經歷極大波動。在中央政府堅定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決定對國際炒家予以反擊,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成功擊退炒家[20]。
2003年初春,香港暴發「非典」疫情。特區政府帶領社會各界全力投入抗疫行動,持續數月的疫情終被控制。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正式將香港從「非典」疫區中除名[20]。
2003年6月,《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簽署。中央政府隨後推出內地居民赴港「個人游」計劃[20]。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簽署儀式
2003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同意為在香港辦理4類個人人民幣業務(即存款、兌換、匯款及人民幣銀行卡)的香港銀行提供清算安排。2004年2月,香港銀行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20]。
2004年6月初,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在香港舉行,內地9省區和港澳特區「9+2」區域經濟合作正式登場[20]。
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樂園開業迎客,這是全球第5個迪斯尼樂園[20]。
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在香港成功舉辦[21]。
2009年12月,第五屆東亞運動會在香港舉行,這是香港回歸祖國後首次承辦國際性綜合賽事[21]。
第五屆東亞運動會開幕式
2011年3月,中央公布「十二五」規劃綱要,港澳部分首次單獨成章。綱要指出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和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21]。
⑦ 香港割讓歷史,回歸的歷程,回歸之後的繁榮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戰敗,在1842年8月29日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鴨脷洲割讓給英國。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再次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時稱九龍司地方一區)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給英國管治。
在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塊大小島嶼總計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給英國,並將租借地稱為「新界」,租期為99年。從1898年7月1日開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從而佔領香港全境。
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拉開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的序幕。9月24日,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談判,中國拒絕承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所有相關不平等條約,只承認香港受英國管理,而非英國屬地。中英雙方經過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香港回歸祖國以來,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禽流感、全球經濟放緩、非典疫情等一次次的沖擊。但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體香港人發揚了百折不撓、愈挫愈強的「打拚」精神,順利地度過一個個難關,並繼續保持了自由港和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被公認為全球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和最具發展活力、營商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7)明宣宗股市擴展閱讀: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在新中國外交史上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和意義。它成功地達致香港的順利回歸,洗雪了一個半世紀以來中華民族蒙受的恥辱,使祖國的統一大業向前邁進了一步,並為國際上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創立了典範,是中國政府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貢獻。
回歸後的香港無疑成為了連接中國與世界的中介,直接承擔著使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種市場經濟體制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和發展中國家兩個發展階段的經濟形態結合起來,加速中國與世界經濟接軌,在21世紀實現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任。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⑧ 關於香港的歷史
英國建立香港殖民地之前,還未有「香港」這個行政區域的概念,所以之前的歷史皆附屬於嶺南或香港各地區的歷史。考古研究指出,香港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至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香港歷史: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
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8)明宣宗股市擴展閱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
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
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
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⑨ 介紹香港的資料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HK),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公里。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9)明宣宗股市擴展閱讀
香港的名稱來歷: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
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
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
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
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被英國殖民主義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