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特斯拉要在上海大規模招聘,招聘是否有什麼門檻
近日,特斯拉上海工廠啟動了大規模的招聘,從人力資源部官方賬號發布的帖子來看,特斯拉計劃招聘多名設計師,具體多少名沒有細說,另外還需要招聘1000多名工人,其中包括沖壓、車身、塗裝和裝配車間工人600名、質量檢查工人150名、物流工人200名和安全人員20名。車間工人需要高中或中專以上學歷,機械/電氣/自動化專業,了解基本的汽車相關知識,了解常用的英語專業資料以及使用Office軟體,工作主動性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信心。可以看出特斯拉招聘的門檻並不是太高,主要還是看重經驗與能力,而且福利待遇也很不錯,還有免費班車和各項補貼,想要找工作的朋友可以積極投遞簡歷。
B. 從上海到北京,特斯拉Model 3奔跑1300公里的體驗
寫到最後,特斯拉model3國產以後再次拉低了售價,進入30萬以下的價格區間,說實話還真的挺香的。燃油車的時代或許早晚會成為歷史,變為過去,就像如今我們再看古代人把馬車作為交通工具一樣,但人類未來真正的智能出行工具,現在還為時尚早,我想未來可能只是一個蛋型的智能軌跡運行類似的交通形態。我們沒有辦法想像沒有電的生活,就像「特斯拉」的名字在致敬這位尼古拉·特斯拉電氣科學家一樣,人類把電作為汽車動力的應用,其實比傳統的燃油車還要早50年左右,所以電動車並不算人類發現的汽車新的清潔能源,對電池的生產和最後報廢的處理,是否真的算清潔能源?我也畫個問號。但如果你想感受一下能量的瞬間釋放的暢快感,以及顛覆傳統駕駛感官的新體驗,可以考慮去試駕一下這台車。
C. 特斯拉要在上海建廠嗎
關於特斯拉國產的消息,每個月總有那麼一波,這節奏幾乎趕上月更了。就在今天(月2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對特斯拉正與上海市政府洽談建廠的消息給予了正面回應。
高峰表示,特斯拉目前正就建廠事宜與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進行溝通,但其並未透露是否會允許特斯拉獨資建廠。
高峰稱,對外國投資者來華投資,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投資,中方始終持歡迎態度。中國將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對外開放,切實保護外商合法權益。
事實上,特斯拉對在華國產有較強需求。
「首先,特斯拉在我國銷售要繳納稅率為25%的關稅;其次,從國外進口入華後,特斯拉還需在倉儲、物流等環節上有大量花費,而國產後可降低這些費用。」水旭指出,在特斯拉的全球銷量中,中國市場的銷量佔比已從2014年的8%提升到2017年前9個月的近20%,中國市場對特斯拉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正對新能源汽車給予強力支持,「雙積分」政策已正式落地,不少車企都面臨較大壓力。若特斯拉落地國產,還可通過出售積分來獲得額外「收入」,此前在美國市場,特斯拉就曾靠此收獲頗多。
對此,業內有觀點指出,落地中國這一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有助於特斯拉早日實現盈利。
此外,特斯拉一直受到產能掣肘,這也是其急於在華建廠的一大原因。今年7月28日,在Model 3上市時,特斯拉表示其訂單已超過50萬輛,但實際上,特斯拉遭遇了嚴重的「生產瓶頸」,第三季度僅生產了260輛Model 3,並僅交付了220輛,遠遠落後於原定的1500輛計劃。
同時,中國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也讓特斯拉建廠計劃不得不提速。有業內人士認為,特斯拉如能國產,將很有可能成為一條真正的「鯰魚」,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形成沖擊。
這對自主品牌車企,特別是新興造車企業來說,或許並不是個好消息。一位新興造車企業內部人士就曾向記者表示,特斯拉一旦國產,若價格能夠下探到30萬元,那麼對國內的多數造車新勢力來說,將面臨很大壓力,一批中小車企可能會倒下。
D. 國產Model 3開啟交付,特斯拉的"中國速度"讓馬斯克興奮的跳舞
2020年1月7日,在特斯拉的發展史上,註定又是被銘記的一天。
這一天,在10個月建成封頂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正裝出席,與之一同出席的還有上海市市委書記李強。埃隆·馬斯克與李強的到來,不僅代表了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的緊密關聯,也預示著特斯拉在中國的發展即將進入下一階段的征程。
根據去年3月發布的消息,ModelY的起售價為3.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3.5萬元。如今,ModelY的預售價為人民幣44.4-53.5萬元。這一售價與同級車型賓士EQC接近60萬的售價相比,顯然更有優勢。
國內新勢力車企中,蔚來是最有實力與特斯拉抗衡的一家,但面對即將國產的ModelY,李斌在2019年第舉辦的NIODAY上,並沒有明確透露將於2020年交付的EC6售價,其目的就是視ModelY的定價情況而進行靈活調整。
種種現象表明,特斯拉的加速國產,對整個汽車產業的變革,都將產生深刻影響。中國市場的廣闊前景也必定能讓特斯拉的財報更加好看,也難怪馬斯克要興奮的跳舞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E. 特斯拉是誰
特斯拉公司(Tesla Inc.)是美國一家產銷電動車的公司,由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工程師於2003年7月1日成立,總部設在美國加州的矽谷地帶。
特斯拉汽車公司以電氣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命名,專門生產純電動車,生產的幾大車型包含Tesla Roadster、Tesla Model S、Tesla Model X。特斯拉汽車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鋰離子電池的電動車公司,其推出的首部電動車為Roadster。從2008年至2012年,公司在31個國家銷售超過2250輛Roadsters。公司在2010年開始為英國和愛爾蘭市場生產右側行駛的Roadster,並擴大銷售至澳洲,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2016年11月22日,公司已完成對太陽能公司SolarCity的收購交易。
2017年2月1日,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Motors Inc.)宣布將該公司的注冊名稱中含有「汽車」意義的「Motors」一詞去掉,改成Tesla Inc.。11月17日,特斯拉在美國正式發布了Roadster。2018年7月10日,特斯拉落戶上海,上海市政府和美國特斯拉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11月,特斯拉董事會已任命獨立董事羅賓·德霍姆(Robyn Denholm)出任董事長。
2020年3月10日,工信部就「減配門」約談特斯拉,責令整改確保一致性。
F. 牽手特斯拉,LG 化學銷量逆襲
LG 前幾年一直被松下與寧德時代強壓著。
由於限韓令的影響,在中國市場沒趕上中國動力電池的紅利,而在國際市場,也沒拿下特斯拉這個財主。
而到了 2020 年,局勢突然逆轉了。
5 月 7 日,韓國研究咨詢機構 SNE Research 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 年第一季度,LG 裝機量超過松下和寧德時代,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廠商。
在疫情席捲全球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產銷基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 LG 卻在這樣的環境下在第一季度超越了兩個最強勁的對手鬆下和寧德時代。
這是怎麼發生的?
LG 拼來的「全球第一」
不拼就要落後,這一點 LG 看得很明白,廣交「朋友圈」,是其突破的一個重點。
據 SNE Research 的報告顯示,由於特斯拉 Model 3、雷諾 Zoe 以及大眾電動汽車的銷量拓寬,LG 今年一季度裝機量大幅增長,從去年一季度的 2.5 GWh 增加至今年的 5.5 GWh,同比漲幅達 120%。
LG 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同步擴大,從去年同期的 10.7% 擴大至 27.1%,暫居全球第一。而電池廠商市場份額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別是松下和寧德時代,佔比分別為 25.7%、17.4%。
回看去年一季度,寧德時代以 23.4% 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一,松下以 22.9% 市場份額排名第二,比亞迪以 15.1% 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LG 市場份額為 10.7%,只能排名第四。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曾經說過,「日本發明了鋰電池,韓國把它做大,中國把它做到世界第一」,依託中國市場的增量和政策的支持,國產動力電池企業在近幾年確實一路都保持著高增長,寧德時代也連續三年位居動力電池全球第一。
雖然松下和特斯拉之間偶然有點小矛盾,但與特斯拉的合作還是為松下占據市場前三提供了核心基礎。
相較而言,這兩年 LG 表現得總讓人感覺慢了半拍,中國市場進不來,缺少出貨量大的車企為其支撐,LG 雖然仍然是動力電池頭部玩家,但卻遲遲沒有更好的市場突破。
對於韓國動力電池企業來說,不可能允許到嘴的肉被搶。就在 2019 年 8 月,特斯拉表示國產 Model 3 將會采購 LG 的電池,一時激起千層浪,這意味著松下不再是特斯拉唯一的電池供應商,也代表著就是說 LG 正式進入特斯拉供應商名單。
動力電池畢竟是核心零部件,不是前端產品,沒有強大的車企配套,也只能是看別人賺錢,望眼欲穿,干著急。
首先光特斯拉這位財主就已經夠讓 LG 今非昔比了,LG 主要是為特斯拉國產 Model 3 和 Model Y 供貨。
而特斯拉國產 Model 3 的 3 月銷量成績就已經達到了 10160 輛,而根據乘聯會數據,4 月銷量為 3635 台,相比 3 月雖然有下降,但考慮到 4 月長續航車型正式發布,大量標准續航升級版預訂用戶改成了長續航,而且補貼政策等也會對銷量有一定的影響。
但可預見 5 月、6 月,長續航加上季度末沖量,銷量應該還會有增長。
如果再加上 2021 年Q1 會交付的 Model Y,預計 LG 的出貨還將會大幅增長,而且根據特斯拉的調性 Model Y 預計會在今年 Q4 就開啟交付,對於 LG 來說,中國市場的增長幾乎會與特斯拉同步,所以 LG 只要做好充足的產能等待就好。
但 LG 的朋友圈可不止特斯拉,除了寶馬,幾乎主流的車企都成為了 LG 的客戶,主要包括現代、起亞、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大眾、奧迪、戴姆勒、雷諾、捷豹等。
純電動領域主要的需求對象是雷諾、通用、現代起亞、捷豹路虎、賓士、奧迪、保時捷、大眾汽車,並且 LG 對這些合作對象是全球供應,而沃爾沃和福特也在今年和 LG 達成了合作,LG 主要向二者在中國的產品供應電池。
質量與價格上的競爭力優勢,讓歐美大型車企對 LG 寵愛有加,因此 LG 的電池也開始供不應求。
與此同時,今年一季度 LG 和另外兩家韓國電池製造商三星 SDI、SK Innovation 的合並市佔率,也從去年同期的 16.4% 上升至今年一季度的 37.5%,增加了 21.1 個百分點。
三星 SDI 和 SK Innovation 的首季市佔率,則分別為 6%(排名第 4)和 4.5%(排名第 7)。
因為電池補貼政策還沒有完全退出,所以 LG 想要在中國市場大展拳腳的時機還沒到。
而從 LG 主要供貨的車企來看,短期內,LG 動力電池明顯的策略就是以歐美市場為跳板,全力奪取動力電池市場份額。
瘋狂建廠,積極備戰
拿下客戶是第一步,但也需要同步建廠提高產能滿足需求,LG 建設工廠一點也不含糊,這一點也很容易理解,需求和供給必須同時滿足。目前來看,車企的需求是肯定的,但如果配套產能跟不上,那麼就會被無情替代。
此前就有,由於 LG 的動力電池短缺,捷豹宣布從 2 月 17 日開始關閉一周其在奧地利格拉茨的 I-PACE 生產線。
奧迪除推遲首款電動車 e-tron 的交付以外,原先計劃在 2019 年生產 55830 輛 e-tron,到 2020 年初產能調整至 45242 輛。
而賓士將旗下首款電動 SUV EQC 的 2020 年生產目標從 6 萬輛削減至 3 萬輛,而原希望在 2019 年銷售約 2.5 萬輛 EQC,但其實只生產了 7000 輛左右。
很顯然,上述三家車型都因 LG 化學動力電池供應不足的問題而被迫減產。
而特斯拉選擇 LG 和寧德時代作為國產 Model 3 和 Model Y 的電池供應商,就是因為松下產能滿足不了特斯拉的高增長,以及特斯拉也希望確保核心零配件的供應安全與尋求成本降低。
雖然這裡面特斯拉和松下的關系變得略顯微妙,但可見 LG 選擇此時擴大產能,其背後的意圖,就是要在電動車放量之前占據市場絕對主動權。
那麼我們來看看 LG 目前在建產能以及規劃產能。
目前 LG 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主要有韓國吳倉、美國密西根、中國南京、波蘭。
韓國吳倉工廠 5 GWh 產能,主要供應現代以及起亞等本土車企;南京工廠共規劃 35 GWh左右,面向中國市場;波蘭工廠追加投資後,規劃產能提升至 70 GWh,目標歐洲市場,供應大眾、戴姆勒、寶馬等;美國工廠 2 GWh 產能,供應通用、福特等美系車。
到了 2023 年,LG 的規劃產能將達到 112 GWh。
而 LG 的大客戶大眾集團一家對產能的消耗量,就已經使 LG 的產能壓力巨大了。
大眾計劃在 2025 年之前,基於 MEB 平台打造 33 款車型,並在 2025 年實現 100 萬 MEB 平台車型的年產量。
至於中國市場,大眾計劃 2020 年在中國交付 30 萬輛新能源車型,到 2025 年這個數字會提升至 100 萬輛。
到 2029 年大眾將推出 75 款純電動車型,60 款混合動力車型,預計 2029 年全球電氣化車型的銷量將達到 2600 萬輛。
也就是說大眾必須要在 2029 年擁有滿足 2600 萬輛車的電池產能,按單車 60 kWh 計算,預計那時候大眾自己將會消耗 1200 GWh 的電池。
而根據報告顯示,今年 LG 將再投資 3 兆韓元發展生產設施,包括擴增波蘭工廠產線,計劃在 2021 年前,將電池年產量從 100 GWh 增加到 120 GWh,預期可供應 240 萬輛電動車所需。
根據 Wood Mackenzie 4 月發表的報告,2019 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為 220 萬輛,預計 2020 年銷量將大減 43% 至 130 萬輛。
盡管全球汽車市場表現低迷,但並不能阻止 LG 擴大版圖的步伐,繼續大舉投資。
這樣把全球各個地區電池工廠的產能分攤給每個車企,同時在投資擴大工廠建設,與車企形成牢固的供求關系。
LG 與車企正在深度綁定,此前 LG 官方披露,去年 12 月投資 2.7 兆韓元,與通用汽車共同成立合資公司,以此掌握美國動力電池市場;此外,還與現代汽車集團合資在韓國合資建立電池工廠以及與特斯拉的綁定來占據亞洲主流市場;在歐洲 LG 則是牢牢地抓住著大眾,鎖定歐洲市場的船票。
雖有規劃產能,但建設工期以及電池供應對於 LG 來說都有著不少的挑戰。
2020 年 LG 在波蘭工廠不斷加碼投資擴大產能,來滿足歐洲的需求,根據 SNE Research 報告中提到的 LG 產能爬坡計劃分別為:2019 年 10 GWh、2020 年 20 GWh,2021 年 40 GWh。
在 2022 年初實現 70 GWh 的產能,那麼按照單車電池需要 50 kWh、70 kWh、90 kWh 這幾個檔次來劃分需求,10 GWh 的產能對應的新車量為 20 萬台、14 萬台和 11 萬台。
也就是說,根據現有的 17 GWh 產能,LG 產能的階段性瓶頸會是在 2020 年達到 20 GWh,這也是為什麼 LG 會向韓國的三家銀行申請 50 億美元來支持其全球工廠的建設,而這 3 家銀行將對 LG 在 2020 年至 2024 年期間動力電池海外生產設施相關的投資給予支持。
這個很有意思,典型的絕地逆襲的案例,雖然去年電池裝機量排在寧德時代和松下比亞迪之後,但是隨著 MEB 平台電動車的走量和其他合作車企電動化轉型,LG 極大可能是未來的電池霸主,要知道在國內 LG 還是國產特斯拉的供應商之一。
LG 涉足動力電池不算晚,但相比國內廠商,算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除了擴大「朋友圈」,全球擴大產能,我們繼續來看 LG 的逆襲之路。
LG 橫掃歐美訂單
LG 起初是做化工產品起家,1996 年開始涉及鋰電池研究,當時索尼、三洋等日本企業是世界最高水平,而 LG 還只是連供應鏈還沒有完全熟悉的新手企業。
一開始 LG 試圖與日立等日本企業進行技術合作,但因為政府對技術的保護,讓 LG 一開始就吃了閉門羹,就連電池製造設備和相關材料也保護了起來。
合作不成 LG 只能選擇自研,直到 1999 年韓國前後用了 3 年多的時間,首個鋰離子電池才由 LG 量產成功,LG 也由此扛起了韓國鋰電池產業崛起的大旗。
但此時的 LG 鋰電池的運用還集中工業、消費電子領域,隨著鋰電池的技術成熟和能量密度的提高,封裝方式也從圓柱到方殼再到軟包。
除了消費市場,韓國企業也是最先看到汽車動力電池的這片藍海市場的。
LG 早在 2000 年在美國密歇根建立了動力電池研究基地。
其進入動力電池領域的標志性事件就是 2009 年以錳酸鋰軟包電池打敗了美國 A123 公司的磷酸鐵鋰圓柱電池,成為通用雪佛蘭 Volt 電池的唯一供應商。
次年又和福特公司達成了 EV 電池供應合作,開始大踏步地進入汽車動力電池產業。
LG 自從得到通用的訂單後,早在 2012 年就開始在歐美布局,先後獲得起亞、現代、雷諾、福特等大廠信任,這一點和寧德時代成為寶馬供應商類似,只要有頂級企業為你打開一扇窗,那將迎來的是全部光明。
在後來又得到了沃爾沃、捷豹、奧迪、保時捷、克萊斯勒、大眾的訂單,幾乎橫掃所有廠商的訂單,在歐美的話語權無人可比。
今年大眾因為和 SKI 走得太近「緋聞」頗多,還傳言在德國成立合資電池廠,據電池行業人士透露 LG 差點對大眾斷供電池,由此可見 LG 並非弱勢,相反更加強勢,敗走中國後 LG 反而以歐美為新起點,發起了絕地反擊。
寫在最後
LG 意圖已經非常明顯,國內雖然有限制,但東邊不亮西邊亮,在政策退坡之前,深度綁定車企,全力搶奪市場份額,形成規模壁壘,一旦新能源汽車產銷釋放,初期成熟的電池供應商將會具有先天優勢。
寧德時代依然不可小覷,目前,寧德時代已經從 LG 手中拿下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大單」。今年 2 月,寧德時代也宣布成為特斯拉在中國地區的動力電池供應商。
此前,特斯拉上海工廠的供貨商為 LG,國產 Model 3 便採用 LG 生產的 NCM(鎳鈷錳)811 圓柱三元鋰電池。
而動力電池利潤率超 30%,遠高於整車零部件不到 5% 的利潤水平,所以寧德時代不會輕易放任競爭對手無限生長,接下來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為了增加動力電池議價權和整車利潤空間,多家汽車製造商不惜投入重金布局動力電池。
特斯拉自研電池的步伐不斷提速,2019 年,豐田宣布與松下成立車載電池合資公司,大眾宣布在德國自建動力電池工廠。今年 3 月,沃爾沃位於比利時工廠的首條電池組裝線正式運行。
此外,中國自主車企比亞迪擁有5 家電池工廠,吉利的兩家電池工廠也將在今年投產。
從這里可以看出,雖然都說中、日、韓動力電池三足鼎立,但未來大概率真正的碰撞會在中、韓企業身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G. 特斯拉在中國建廠,這能否間接說明特斯拉要大力進軍中國汽車市場
從2015年到年,特斯拉建廠的消息從業界矚目到如今彷彿成了一個笑話,從廣州、蘇州、合肥再到6月23日爆出的特斯拉上海建廠,消息剛出現不久就被雙方所否認澄清,這到底是特斯拉為了以後的「中國行」提前造勢還是想待價而沽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
但在中國市場特斯拉卻以高出其他市場售價50%的Model S(參數|圖片)和ModelX出口了4799輛,是2016年同期的350%,特斯拉在中國的銷售額也因此達到了10億美元,約占特斯拉全球銷售額的15%。中國市場頁成為了特斯拉想要盈利就不可缺少的市場之一。
希望此次特斯拉入華帶給新能源市場的緊迫感可以讓各大車企從現在的小打小鬧變的緊張起來,在良性競爭的情況下可以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性能,從而達到促進新能源市場發展的目的。新能源君認為,這也才是消費者和國家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H. 特斯拉充電設備伊頓電氣的代工企業,雙方已有多年合作歷史
特斯拉汽車創始來人Elon Musk 21日在極客公自園創新者峰會上表示,將在中國進行巨額投資,在北京和上海建造超級充電站,爭取3至4年內實現特斯拉電動車的本地化生產。
目前電動汽車推廣不利的主要障礙之一是充電設施嚴重不足。因此,特斯拉在華推廣首選也是建造充電站。在特斯拉榜樣帶動下,京津滬等多地龐大的充換電站規劃有望落到實處,從而帶動相關公司業績實質性增長。根據國家電網公司電動汽車充換電設備2014年第一批招標公示,國電南瑞、許繼電氣、萬馬電纜( 002276)子公司萬馬新能源等成為中標候選人。中恆電氣是特斯拉充電設備伊頓電氣的代工企業,雙方已有多年合作歷史
I. 1月汽車出行大事件:汽車行業馳援抗疫;特斯拉市值首破千億美金
[億歐導讀]汽車產業鏈上下游馳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特斯拉國產Model3交付;吉利與賓士合資成立smart公司;京東獲導航電子地圖甲級繪制資質
滴滴成立新公司,經營范圍含二手車經紀、銷售等
天眼查數據顯示,1月6日,滴滴智通(廣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網路安全信息咨詢、二手車經紀、二手車銷售、人工智慧演算法軟體的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等,法定代表人為唐霞。
該公司共有三位股東,分別為廣東省通信產業服務有限公司、廣州市德菲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和滴滴商業服務有限公司。其中,廣東省通信產業服務有限公司是中國通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滴滴商業服務有限公司為滴滴運營主體——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AutoX與FCA達成合作,共同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PacificaX
在CES2020期間,中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AutoX宣布與FCA菲亞特克萊斯勒達成合作,雙方攜手推出無人車PacificaX(捷龍星),共同布局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這一領域。AutoX將其稱之為「中國第一款可真正無人的RoboTaxi」。
據計劃,捷龍星將於今年在深圳、上海等地實現規模化投放,成為AutoX試運營車隊的一部分。據了解,此前AutoX已在深圳市中心地段開展自動駕駛測試和試運營,並計劃在上海推出100輛無人駕駛計程車試運營。
Mobileye宣布與上汽達成合作,將在華提供路網資產管理技術
當地時間1月7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展上,英特爾旗下子公司Mobileye正式宣布與上汽集團和韓國大邱廣域市達成合作。根據合作內容,上海汽車集團將採用Mobileye的路網資產管理技術(REM),以推進L2+級別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在中國的部署。至此,上汽集團將成為採用Mobileye路網資產管理技術的第一家中國車企。
騰訊與偉世通、廣汽合作量產智能座艙SmartCore亮相CES
當地時間1月8日,由偉世通、騰訊和廣汽研究院三方合作打造量產座艙域控制器SmartCore在CES正式亮相。該產品是全球首款使用第三代高通驍龍汽車座艙平台的座艙域控制器,並將在廣汽全新純電平台首款車型AionLX上實現量產。
本次量產的SmartCore搭載了騰訊車聯TAI汽車智能系統的核心技術和能力,以語音交互為主要方式,可實現高效、情感化的人機互動和車輛控制。同時,SmartCore智能座艙注入了騰訊系豐富的內容娛樂及車主服務生態,並可結合出行場景特徵和用戶興趣偏好,實現服務的主動推薦,為用戶帶來人性化的、極致的數字化體驗。
京東獲導航電子地圖甲級繪制資質
1月14日,國家自然資源部網上政務服務平台顯示,北京京東叄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獲自然資源部頒發的「導航電子地圖製作」甲級測繪資質,這意味京東將被允許開展與自動駕駛、高精地圖採集相關的業務研發。2018年7月,京東宣布推出專注於機器人地圖和智能駕駛數據應用的京東地圖。
截止至2019年12月,國內僅有22傢具有甲級測繪資質的單位或廠商。包括四維圖新、凱立德、立得空間等8家傳統圖商。
嘀嗒尋求3億美金融資,完成日訂單200萬後赴美上市
1月16日,據彭博社消息,嘀嗒出行正尋求至多3億美元融資,並考慮進行首次公開招股IPO。據接近嘀嗒的知情人士透露,去年8月嘀嗒已開始在尋求IPO前的最後一輪融資,資金需求是3億美金。當時按照10億美金投前估值算,上市地點在美國,不過目前其上市的具體時間還沒完全確定。知情人士還稱,完成這輪融資後,嘀嗒希望其上市時市值能達到30億美金,這筆融資主要是為了做大單量,2020年的目標是單量翻倍達到200萬單。
美團打車:「計程車感謝費」模塊已下線,將進一步評估方案
上海市消保委於1月20日就「計程車感謝費」問題公開約談「美團打車」。對此,美團打車表示,上線「計程車感謝費」的初衷是考慮到春節期間供需緊張,目前正在和有關部門就其中涉及的政策法規問題進行溝通,並已第一時間將該模塊下線,就方案進行進一步評估和研究。
滴滴出行暫停包括武漢在內的全國多地區部分業務運營
1月24日,滴滴出行發布消息稱,「應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要求,將於2020年1月24日12時起,暫停武漢市內的網約車及網約計程車運營,恢復時間以指揮部通告為准。」1月27日,發布《滴滴出行暫停部分地區部分業務運營》的通知,滴滴方面稱,為了做好疫情防控,滴滴出行暫停部分城市的部分業務,恢復時間以當地地方政府相關部門通告為准。
編輯:郝秋慧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