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買了廣汽長豐股票,現在廣汽長豐要退市了該怎麼辦呢對我們股民有什麼大影響嗎
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
三菱汽車工業株式會社和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近日締結合作備忘錄,計劃以原各自出資14.59%、29%的廣汽長豐(600991,股吧)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為基礎,設立三菱汽車和廣汽集團各出資50%的合資企業。
基於此,三菱汽車和廣汽集團兩家公司,以新合資公司為雙方在中國市場合作事業的基礎,開始協商引進的車型、運營計劃以及生產能力計劃等事項。
廣汽集團為設立新合資公司,計劃先使廣汽長豐終止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地位,並將開始履行相關程序。
在簽訂股權轉讓合同以及合營合同等相關合同並獲得相關部門批准後,新合資公司開始運營。
這種意義上的退市可跟那種ST類的有根本性區別的
哥哥,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積極准備大賺一筆吧
恭喜你
Ⅱ 廣汽傳祺gs4"斷裂門"重演,車身慘遭腰斬,到底是"車災"還是"人禍
傳祺gs4不是合資車,是廣汽集團全資擁有,只不過買了阿爾法羅密歐和菲亞特的技術,然後用在了傳祺身上。廣汽傳祺(簡稱傳祺)是廣汽集團為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打造的國產品牌。2010年12月,首款車傳祺轎車成功推出市場,隨後,相繼推出了GA5和GS5兩款車型,並全新開發A級平台推出GA3。2014年,傳祺陸續迅速推出了GA3S、GS5Super、GA5REV增程式純電動車和GA6車型。產品全面升級到Generation2(第二代),開啟產品序列的全新時代。GS5Super與GA6的誕生,宣告著傳祺在技術、配置、品質各個方面都具備了與合資品牌及同級別進口品牌相抗衡的實力,廣汽傳祺將作為自主品牌的先鋒,繼續沖擊中高端市場。2015年北美車展上,廣汽傳祺的又一全新緊湊型SUV——傳祺GS4正式全球首發,並於2015年4月18日正式上市。GA8是廣汽傳祺旗下首款C級轎車,於2015年4月20日在上海車展正式全球首發,預計年內上市。
Ⅲ 為什麼省廣股份股價下跌
經查證核實,省廣股份002400股價確實在下跌通道之中運行,沒有什麼可奇怪的;業績也不錯,盤專子也屬不大,但連續高送轉,復權看前期漲幅也不小了,股市的漲漲跌跌都是真,既有主力獲利回吐因素,也有股民跟風、恐慌拋售的骨牌效應,也不排除新主力打壓低吸的可能。
Ⅳ 廣汽集團股票為什麼跌停
均線空頭排列股價處於均線之下的明確下跌趨勢,在沒有完成一個有效的底部形態之前也就是主力完成進貨動作之前,趨勢不會改變
Ⅳ 廣汽集團增持那麼多怎麼還大跌
增持並不是就是好事情哦,看15分鍾分時走勢你就知道為什麼他不會上漲了。
Ⅵ 目前廣汽集團股價漲原因
601238 廣汽集團,總結了幾個上漲原因,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1、自上2012年3月29日上市版以來股價一直下跌權,經過長時間下跌後籌碼在5.20元左右開始集中,此處有主力吸籌跡象。
2、在大盤的上升趨勢下,同時帶動廣汽集團上升
3、公司業績良好
4、近期發布 中期利潤分配的利好消息
Ⅶ 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都是很厲害的不相上下的汽車公司,為什麼股票一個24塊多,一個才8塊多,
主要是因為上市時間有先後。上汽集團上市要早得多,1997年就上市了,得益於資本版市場的長權期支持,總股本達1168346萬股,按最新價計算,市值達3000億以上。而廣汽集團到2012年才上市,整整遲了15年,目前總股本1023117萬股,市值僅1000多億。不過,在同類的幾十家汽車公司中,也是出類拔萃的,穩坐二把手的交椅。
Ⅷ 廣汽股價為什麼一直掉
廣汽股價為什麼一直掉
~~~~~~~~~~~~~~~~~~
股票為什麼跌!!不知道!
我是小散只知道順勢而為!!請看圖!
Ⅸ 7月10日那天為什麼賓江集團的股價跌了一半
濱江集團002244
2014年末期以總股本135200萬股為基數,每10股派1.5元(含稅,稅後1.125元)送6股轉增4股
股權登記日:2015-07-09;除權除息日:2015-07-10;紅股上市日:2015-07-10;紅利發放日:2015-07-10;
濱江集團7月10日是除權除息日,所以股價變低了。
Ⅹ 年銷量被腰斬的廣汽三菱,到底錯在了哪裡
國內唯一一家合資企業廣汽三菱,在2019年以13萬余銷量收官,2020年前11個月銷量,廣汽三菱僅僅完成了6萬余新車銷量,下滑幅度接近50%。
在廣汽集團內部,廣汽三菱能拿到的資源遠遠不如廣汽豐田以及廣汽本田,更不如廣汽傳祺以及廣汽新能源這種能夠凸顯集團價值的自主品牌,由於成立時間短,且三菱產品規劃不多,廣汽三菱項目的最大問題在於三菱本身。
2012年才成立的廣汽三菱,截止到今天也才被輸入三款車型,由於品牌的定位以及技術問題,三菱在全球市場的轎車布局都呈現潰縮狀態,雖然SUV以及硬派越野車表現出色,但在中國乘用車市場已經投放完畢。
這意味著,廣汽三菱在國內市場很難再享受到更多優質的車型,所以對於這家企業來說,自主研發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