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股市監管的現狀,缺陷,及改正方法措施
股市是一個有著嚴格法治的市場,中國股市只有在規范中才能健康發展,而所謂「規范」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法治」,如今,在防範股市風險、推進股市健康發展中,加強法治、完善監管已成為最為緊迫且十分關鍵的機制。
上市公司編造並披露的各種不真實甚至虛假的信息,對股票發行市場中的虛假信息等問題,缺乏法律規定。
政府部門或母公司長期佔用上市公司募股資金,上市公司募股後擁有大量資金便利用行政權力從上市公司中調用資金並長期不還,不僅嚴重影響了這些上市公司的正常運作和經營業績,而且嚴重侵害了廣大中小股東的權益;一些母公司利用母子關系,直接調用或通過各種關聯交易從上市公司轉移大量資金,使上市公司事實上成為母公司的「取款機」,也嚴重侵害了廣大中小股東的權益。這些現象均屬嚴重侵害法人權益的行為,但在法律上如何界定其責任,《公司法》、《證券法》和《刑法》均無規定。
一些上市公司在資產、財務、投資及其他方面的弄虛作假中,有關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咨詢機構等中介組織實際上起著「協同」甚至「主角」作用,按照國外的規定,這些機構應負承擔無限連帶清償責任,我國《證券法》雖對證券公司一些行為違法規定了法律責任,但均列明了罰款數額(屬有限責任范疇),因此,《公司法》、《證券法》、《刑法》等法律中均無有關證券中介機構承擔無限清償責任的規定。這不僅與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的合夥人制度不符,而且不利於約束證券中介機構的相關行為。
投資失誤是導致上市公司業績快速下落的一個主要原因,有的上市公司幾年來累計投資損失高達幾億、十幾億元乃至幾十億元,且投資決策基本是在國有股「一股獨大」而由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抉擇的背景下做出的,由此,提出了一個問題,由亂投資造成公司重大損失的行為在法律上是否屬於犯罪,公司的直接當事人應承擔什麼責任?《公司法》、《證券法》和《刑法》等對此沒有做出規定。
顯而易見,在法律制度存在以上缺陷的條件下,要完善A股市場的監管機制是相當困難的,為此,在法律制度方面修補這些缺陷就成為一項緊迫的基礎性工作。
❷ 股市市場混亂,行情不穩定,大都是上市場公司上市圈錢的目的,監管部門怎麼不認真審查啊
你進入股市是為了投資的,目標只有一個「賺錢」,並非是「改革者」的身份進入股市,所以,按現有的市場環境,操作自己的個股,圈錢是絕大多數都了解的情況,相信很多人也想走上正軌,但有心無力,依站這等股市完美,不如做眼前真實能做的事
❸ 「股票涉鏈」收監管函 深大通被連續「點名」回復疑似逾期是什麼意思
這股票經常蹭熱點,什麼熱就說自己有什麼,『涉鏈』就是有涉及區塊鏈的技術,然內後交易所下發了監管容函,證監會的人去了還被打了,這是最近很火的事件啊,所以幾個無量跌停,不管怎麼樣,這樣的股票不要買,看看就好了。。。
❹ 中國股市有監管嗎為什麼這么爛
股市的監管是監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不有財務造假,是不是有人操縱股價等等。股市的漲跌是有自身規律的,不能說上漲就好,下跌就股市爛。希望採納。
❺ 什麼叫做「中國股市現狀監管 」
「無規矩,不成方圓」可謂流傳久遠,耳熟能詳。這句話強調的是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在缺少制度的約束、或是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 一個圓滿的結果當然難以達成。但是,這句話的另一方面含義卻容易被人忽略:如果制度不能夠很好地執行,仍然是成就不了方圓的。換言之,假若制度執行的監督人本身處於弱勢地位,這個方圓也就無從談起。可以說,中國股市的監管目前面臨的正是這樣一種尷尬。 另外一種可能的情況是,監督者參與了作弊,這也不能達成方圓。當然,這是一種特例,在此我們不作討論。(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一、股市十年,監管摸石頭過河
中國股市是在短短的十年時間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 這個過程看似短暫,實則經歷了相當多的曲折,走了很多的彎路。伴隨股市成長的足跡, 監管的道路也並不平坦,甚至有步履蹣跚之感。因為監管部門扮演的是非常特殊的角色,夾在市場和政府之間,難以讓兩者取得長期的平衡。一方面 ,政府一直試圖控制市場, 以達到利用其來為國企改革服務的目的;另一方面, 市場的畸形運作扭曲了資本的功能,給市場監督帶來相當大的不便和壓力。(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證券法》1999年7月10日正式頒布實施時,距中國股市成立已近十年。在《證券法》出台前,許多的條例、辦法也已經公布使用,但是,由於缺少有力的約束,並沒能達成很好的效果。同時,由於很多外力的作用,反倒使監督者有時候淪為了旁觀者。拿新股上市為例,最初的配額制明顯是一種均衡利益的結果。為達成上市的目的,各地方、部門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監管部門的弱勢地位在各方面的壓力下凸顯無遺。
這些年來,市場監管確實一直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市場上的造假、 做莊行為那麼明目張膽,監管部門不可能不知道,可是卻遲遲難以解決,以致越拖越嚴重, 正表現出監管部門本身的定位也並不特別的明確, 而有法難依本身就是中國現實中糾纏不清的問題,在這種情形下,監管恐怕也只有徒嘆奈何了。
二、監管之難
前些時候,成思危副委員長出具報告直指監管部門監管不力,致使市場混亂不堪, 其列出的證據確實令看者觸目驚心:有企業為達到股票上市的目的,高估資產,虛報盈利;有企業不顧中、小股東的意願,隨意改變募集資金方向; 有企業故意披露虛假信息,使股東出現巨大損失;有企業大股東嚴密控制,致使上市公司成為其「提款機」等。這些現象確實是困擾市場的巨大問題。但是, 為什麼會有如此多事件發生呢?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單純指責監管部門的不力似乎於理有之,但是於情不合。
1.股市最初設計是為國企解困,這使得監管的目標本身就出現偏差,監管部門不可避免地從保護國有企業出發,而忽略掉投資者和市場主體。 這是整個市場的政策取向要求,監管要隨著政策的指揮棒走。事實上 ,大部分上市公司如果不進行包裝, 根本就達不到上市的目的。出現那麼多的個案當然也就難以避免, 這也是監管部門的一大無奈。
2.市場中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致使正常的監管程序難以順利進行。 就拿國有股減持的問題來說,國有股不流通明顯是最初方案設計有問題,監管部門對此確實無力處理,因為這涉及到其他政策的問題。但是,如果國有股要是想進入流通領域, 自然就變成了市場問題,監管部門作為規則的制定者,由他們來處理本來是責無旁貸的, 但是,財政部本著保護國家資產的原則拿出自己的方案來,似乎也無可厚非, 這就難免要發生撞車。而這種關乎國家利益、關乎政策的撞車現象, 監管部門當然要退避三舍。
3.地方政府與上市公司往往有著巨大的利益關系。中國的企業文化常常表現為一種地方文化,地方國有企業的大股東就是地方政府,而企業的管理層也由政府委派。這使得地方政府和當地大企業休戚相關。這樣,地方政府打著保護地方利益的名號, 打著保護國有資產的旗子,為企業造假、欺瞞小股東做掩護,監管部門縱然看在眼裡, 又奈他何呢?
三、司法介入,無奈的選擇
市場中各種問題累積到一定程度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 必然會影響到市場的基礎。顯然,監管部門通過正常的途徑已難以處理,司法介入就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透過司法的力量,一些市場中劣跡昭彰的違規行為確實無可遁形。 我們看到一些造假公司,市場中的「莊家」紛紛落於馬下,顯示了司法介入取得了相當重大的成果。
但是,司法介入確實又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司法的力量只在於處理和解決已經浮現出來的問題,它的更大功能表現為對已經構成違規者的強制力和威攝力。 而對於促成這些問題的制度安排、規則處理等,司法卻無能為力。也就是說,司法觸及不到問題的根本。
對於市場來說,要解決實質的問題,至為關鍵的就是要找出問題的源頭, 從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有效的制度和規則,在問題出現之前就把它處理在萌芽狀態。 一種「 事前監督」可有效地防止很多問題的發生。而司法介入則是「事後處理」, 這是非常被動的補救性做法,顯然,「事後處理」的成本比「事前監督」的成本也明顯要大得多。
四、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可以說,史美倫女士到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確實給中國股市的監管帶來了新氣象。中國的官場上歷來充滿了盤根錯節的關系,這使得監管常處在兩難的境地。 而史美倫女士清爽一人,和外界的關系非常單純,自然可以對很多問題下得了手, 也可以充分發揚她「鐵娘子」快刀斬亂麻的功力。
近期監管部門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打擊了市場的違規行為, 這輛大車自然是政府在推動。但是,史美倫女士恐怕也是居功甚大,因為她主管的就是市場的監管工作。我們當然很高興看到市場逐漸走向健康之途。 但是,我們仍然有所懷疑( 當然,我們並不懷疑史美倫女士的能力)。盡管我們看到很多違規者就象秋風掃落葉般被清理掉,但我們依稀能看到這種重拳的出擊仍然只在治標,卻見不到治本的功效。就象前面提到的司法介入,史美倫女士目前所扮演的似乎也是一個清道夫的角色。
當然,我們相信她仍會不遺餘力地推進監管工作的市場化進程,但是這卻不是她個人主觀意願所能決定的,還取決於整個市場深層次問題的解決,而她則只可以是一個推動者。因此,我們目前還保留一份觀望的態度,當然, 我們樂於看到史女士在中國股市中功成名就。因為這樣一來,中國股市的發展就可能進入一個新的格局了,我們期待這么一天的到來。
五、市場化之路
監管的市場化顯然要依賴於整個證券市場的市場化, 而證券市場的市場化則要依賴於整個經濟的市場化。有人看到,中國股市才經歷了十來個年頭的成長,就以為股票市場的問題應該是比較容易處理的,以為只要放開就是市場化的道路了。 可他們忽略了中國經濟環境這個大背景,不考慮大的環境就遑論證券市場的市場化、 監管的市場化,簡直是在掩耳盜鈴。
有的人甚至認為,中國股市應該「推倒重來」,持這種言論的人當然是可以滿足一種自我的良好感覺,但是這種「至善論」對於市場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且不說市場化本身就是一個宏觀的、漫長的綜合過程,就「推倒重來」論本身而言,「推倒」 是容易的,大家一拍兩散罷了,可是如何「重來」卻是個現實的問題, 「重來」以什麼為標准呢?有這樣的標准嗎?如果把西方的模式作為標准,這種標准在中國能行得通嗎?這些都是不可能得到回答的問題。
顯然,這種拍腦袋的言論是不負責任的,很容易對市場產生誤導。……哈耶克曾經說過:「對一些特殊的弊端或惡行的憤慨, 往往會使憤慨者對其本身的計劃的實現亦可能產生的弊端和不公正視而不見。」持「推倒論」的人, 心目中的參照恐怕就是那西方模式,在中國的市場環境中,這種模式恐怕會讓中國經濟拉肚子也未可知。
對於監管來說,具有獨立的地位顯得異常的重要,但是, 在眾多力量和矛盾的夾持下,這能做得到嗎?
❻ 為什麼監管層不願意看到股市有大幅度波動
監管層希望看到股市慢牛形式走起來,不希望大幅震盪
❼ 導致我國國庫券市場發展滯後的原因
受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特徵的影響,通貨緊縮對我國經濟運行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究其原因,可概括如下:
1、商品價格改革雖取得重大進展,但尚未最終完成,使得已經市場化部門承擔了過
度的價格調節任務,從而在通貨緊縮時期,惡化該部門相對於尚未實現市場化部門(指仍實行價格管制的部門)的貿易條件和現金流狀況,勢必嚴重影響國民經濟效率較高部門的生產和投資。此外,在通貨緊縮時期,已經市場化部門價格水平(可由零售和批發商品價格指數反映)過度下降,還可能降低收入的貨幣流通速度,增加貨幣需求,加劇通貨緊縮壓力。
2、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狀況和以資本充足性監管為主導的銀行改革削弱了國有銀行提供信貸的動力和能力,即使在貨幣政策寬松的條件下,也可能加大企業和家庭融資成本。比如為了控制信用風險,國有銀行很可能將新增的儲備用於購買國庫券或用做准備金轉存於中央銀行,而非用於銀行信貸。
3、受制於正規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發展的嚴重滯後,金融寬度的相對不足則進一步加大了在實行緊的貨幣政策和國有銀行信貸疲軟情況下,企業和家庭融資成本。由於擔心利率市場化可能引發嚴重的脫媒現象,沖擊國有銀行現金流穩定,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有意識地壓抑正規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發展,致使金融寬度相對不足,加大了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難度。盡管民間金融,即非正規金融市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上述金融寬度的相對不足,但非正規金融市場的分割性和高風險特徵又決定了這種彌補是有限的。
4、股票市場的非規范發展造成泡沫經濟在我國過早地出現,同樣阻礙了可貸資金向實體經濟部門的順利流動。由於看中股票市場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中的特殊功能以及一定程度的融資功能,兼之股票和銀行存款替代性較低,引起脫媒現象的風險較小,我國一度對上市公司和投資銀行提供國家隱性擔保,並不惜以犧牲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和股票市場監管為代價,求得股票市場的超常規的非規范發展。股票市場的非規范發展自然無法發揮其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功能,也談不上在動態無效率條件下,運用可持續的股市泡沫實現產業結構的順利調整。股票市場的非規范發展只會使得泡沫資產投資過度繁榮,阻礙實物資產投資的順利實現,加大金融和經濟的系統風險。
5、貨幣政策在治理通貨膨脹和緊縮方面本身就存在非對稱性。在運用貨幣政策治理通貨緊縮方面,如果經濟參與者對經濟增長預期普遍偏低,中央銀行極有可能遭遇流動性陷阱,或擔心過度寬松的貨幣供應誘發通貨膨脹,致使貨幣政策失效。
綜上所述,商品價格改革尚未最終完成,勢必對銀行信貸擴張能力有所限制的以控制風險為基礎的銀行改革的啟動,金融寬度的相對不足,股票市場的非規范發展和貨幣政策治理通貨膨脹和緊縮的非對稱性,都意味著現階段一旦遭遇通貨緊縮,將可能嚴重阻礙資金流向實物資產投資部門,致使投資、生產下降和經濟衰退。因此,我國在現階段保持貨幣政策的相對寬松,避免陷入嚴重的通貨緊縮是十分必要的。
當然,實現我國在現階段保持貨幣政策的相對寬松,避免陷入嚴重的通貨緊縮的要求是相當困難的。畢竟嚴重的通貨緊縮本身就可能是治理通貨膨脹的副產品,且在通貨緊縮發生的情況下,僅靠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確實存在誘發通貨膨脹風險。
盡管從理論上講,可以通過相關模型和協整技術,確定我國合理的目標通貨膨脹率,奠定貨幣政策調控基礎,但在我國結構急劇變革的現階段,本人懷疑這類政策參數的穩定性。因此,除了研究我國現階段合理的目標通貨膨脹率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快價格和金融改革,特別是應將銀行改革同加速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發展,規范股市結合起來,加大金融寬度,最大限度地減輕銀行改革對投資和生產的負面沖擊,從而減緩貨幣政策調控壓力。
❽ 股市的周二效應是什麼意思
先說句體外的事情。今天散戶和游資再次站在了一起,游資開始反擊了, 今天漲停的個股在盤口上掛出了641 748 74 等等不滿,作為股民都知道,當今的股市掌門人江湖人稱641.
平心而論,我對劉主席的做飯感覺大局上是對的,方法上有待商榷。不應如此大規模、密集的出台監管政策,要考慮一下市場的承受力度。同時要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監管。現在階段,股市裡主要的矛盾是 監管趨嚴同法律體系建設嚴重滯後的矛盾;股民大面積虧損同監管層想要的環境之間的矛盾。
比較悲慘的:事到如今,指數在3100點之上,而在2600點抄底被套的個股截止上周五有891家,經過周一的繼續個股暴跌 我想應該接近1000家了,結構性矛盾愈發明顯。監管層需要的慢牛同股民心裡和顯示出現了巨大的反差。我想這樣慢牛不要也罷,漂亮50指數同悲慘3000指數如此差價巨大,全世界那個國家都沒有。
言歸正傳,當前股市到底到了什麼階段,會如何走,我想這點是大家急切需要關注的。
當前,上證指數已經失真了,我重點來說一下中小創指數。
可以明確的是,在中小板和創業板在年前就出現了周線級別的大底部左側。中小板6000點,創業板1800點附近就是左側了。對於結構而言,當前在構建的是第4次周線底背離, 而且這個趨勢愈發明顯。創業板率先達到 周線第4次底部標准,也就是最後一次的右側底部出現。如圖:
X
由於行情是周線級別的,因此折騰一下就是按照周計算,否則也不會出現中小創個股年後一連漲了12周。在此我要告訴大家要把眼觀放的長遠一些,因為目前是牛市的啟動階段,具體是中小創的牛市起步階段,比上證50要晚。歷年來牛市起步前夕總會有劇烈的折騰。而且兩條腿的後一條腿 總是十分的讓人煎熬。
現在的觀點是放眼長遠,大不了就等於3044點在重來一次,要抱有這種思想,要知道當年的公募一哥的持股周期平均在10個月以上。
周二要做的是:持股的裝死,有錢的買股!大資金融資。
❾ 為什麼股市如何出事,各類監管機構都不擔責任呢
監管機構並不是不擔責任啊,不也經常出現某某官員腐敗或者違法審批被下馬的嘛,只不過股市上下波動的話不是監管機構能控制的,這種無需擔責。
❿ 政府對股市監管力度不夠近年來有哪些例子
時間不多.並且我們也都是小散.給你說個大概方向把。希望能幫到你.
首先是政府幹預的太直接.中國股市一跌政府出政策.而其他國家股市有問題都是銀行注資.
還有對於一些股票的行為監管不力.比如平安的大規模融資,就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和處理辦法.反映非常遲鈍.
中國石油的上市,政府沒有提醒股民風險問題,反而一再強調那是亞洲最賺錢的股票.
還有很多.數據方面你稍微自己找找吧.
補充一個就是07年政府收了2007億的印花稅.結果股市還是這么動盪.政府沒做什麼實質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