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分析最近幾年比較優秀的公關案例
公共關系學案例材料
公共關系學案例材料一
"華旗"倒旗留下的"?"
天津華旗集團公司是以36萬元的投資,從幾百畝葦澤地上崛起的鄉鎮企業。自1991年5月20日投產以來,兩年就積累了4000萬元資金,發展了6家分公司,果茶年生產量達4.5萬噸,銷售額1.2億元,社會上曾有"果茶因華旗而盛"的說法。正當他們要向2.5億元目標沖刺的時候,悲劇卻降臨了。
1992年10月,國家技術監督局對市場上的果茶進行了抽查。經檢測,"華旗"果茶內在質量各項指標均屬上乘,但產品凈含量一項不穩定,因而被列為不合格產品。1993年1月19日,國家技術監督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華旗"果茶為不合格產品,並於3月9日向華旗發來了去年第四季度抽查不合格的通知。與此同時,輕工部辦的《消費指南》雜志向華旗發來了認定"華旗"為合格產品的廣告征訂函。因每年都要收到幾千封這樣要求掏錢參加活動、廣告的信函,所以華旗沒有理會。3月中旬,華旗針對"不合格"的通報開展整改工作,花了幾十萬元將凈含量245毫升的標簽全部作廢,更換成240毫升的新標簽。4月初,在北京技術監督局的市場隨機抽檢中,"華旗"各項指標全部合格,被作為優質產品推薦參加了扶優限劣成果展。
4月16日,國家技術監督局委託《消費指南》雜志等單位再次舉辦新聞發布會,宣傳優質果茶,公布去年第四季度對部分山楂果茶和凝固性乳酸飲料的抽查結果。這對華旗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會議,但因為須交8000元費用,華旗沒有參加。這樣,承辦單位在新聞發布會上對華旗的合格產品不予發布,並誤導新聞界:"華旗"是不合格產品。同時,剛出版的《消費指南》第三期也將華旗的合格產品公布為不合格產品。隨後,全國幾十家新聞單位對已經整改合格的"華旗"果茶也做了不合格報道,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華旗總部及各地辦事處電話鈴不斷,信函似雪片般飛來,客戶不由分說,紛紛要求退貨,終止供銷合同。四五月份,本來是果茶銷售旺季,可僅在幾天之內,全國的市場銷售就削減一半。工廠被迫停產,1000多名工人放假回家,1000多噸紅果存於冷庫,以每月2%的損耗腐爛,不到一個月,各項直接損失就達3000多萬元,間接損失超過1億元。
這就是轟動一時的"華旗事件",並繼而引發了一場傳媒大戰。在沸沸揚揚的輿論當中,也有人認為華旗缺乏起碼的廣告意識和公關意識。從去年10月國家技術監督局抽查開始到悲劇的發生,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華旗令人費解地始終保持沉默。公司副總經理張春林說:"我們對產品花了很大精力,但在與外界溝通聯系方面做得太少,這是我們的致命缺陷。也沒有想到輕工部下面辦的這個《消費指南》雜志發行量不大,能量卻這么大,給我們帶來如此巨大的損失!"華旗除了屢次要求國家技術監督局溝通及詢問不合格原因外,沒有採取任何澄清事實的措施。直到工廠關門後的 6月初,他們才想到通過新聞界的朋友寫點正面文章扶扶"華旗".然而,當《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的兩位記者了解了"華旗事件"真相,表示要堅決"曝光"的時候,華旗的領導卻憂心忡忡地一再表示:"不要報,寫出來上了報,後果不堪設想,我們一個小公司怎麼敢和一個部門去抗爭,去作對立面!"6月中旬以來,華旗不由自主地成了輿論焦點。但是華旗的領導陷入既怕得罪有關部門,又不甘忍下這口氣、眼巴巴看著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企業倒下的兩難境地。
隨後,華旗一方面主動跑有關部門做疏通工作,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利用新聞媒介的力量做一些事實上的澄清,先後在北京和天津召開了中央、地方幾十家新聞單位參加的情況通報會。經過幾個月的公關努力,華旗公司逐步從悲慘困境中走了出來。造成"華旗事件"的有關責任人也受到了組織部門的相應處分。但華旗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事件中暴露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也讓每一個中國公關人深思。公共關系學案例材料二
案例一:"國貿"狀告吳祖光
1993年2月,因被懷疑偷拿商品而遭中國國際貿易中心惠康商場人員檢查的北京女青年倪培璐、王穎為維護自己的清白和自尊,憤然起訴這家大型合資企業。此案在北京朝陽區法院開庭審理,經當庭調解,被告中國國際貿易中心惠康商場對自己的行為給原告造成的不良影響和損害,誠懇表示賠禮道歉,同時賠償由此給原告造成的精神損失費2000元。認為已經討回公道的兩位女青年表示狀告目的已達到而撤回了訴訟。
這起在我國大陸范圍內首例訴諸法院的消費者名譽權案引起了新聞界的極大關注。《北京晚報》首先以《姑娘無端受辱找"包公",國貿當"堂"道歉又賠償》為題,在頭版發了消息。接著,《北京青年報》、《消費時報》等也陸續作了報道。著名劇作家吳祖光看了有關報紙後,對發生在國貿這類大型合資企業員工身上的做法十分義憤,旋即根據6月6日《中華工商時報》刊登的《紅顏一怒為自尊》一文,寫了題為《高檔次事業需要高素質職工》的隨感文章,發表在《中華工商時報》第六版《雅園雜談》欄目上。
很快,國貿方面向北京朝陽區法院起訴吳祖光侵害了他們的名譽權。這起連鎖案成了新聞熱點,本來已經基本平息的"名譽權"案又掀起了一場新的風波。《消費時報》、《工人日報》、《中國婦女報》、《法制日報》、《戲劇電影報》、《經濟參考報》、中央電視台,以及香港《明報》、台灣《聯合報》、《中國時報》等報刊、電台、電視台紛紛播消息、放專題,發表評論,甚至美國、日本、英國等的傳媒也就此紛加評說。綜觀各家報道,大多對"國貿"不利。
思考題:
1.試從公關的角度評析國貿起訴吳祖光的舉動。
2.國貿方面應如何應對此次公關危機? 案例二:"太陽神"巧占上海城
1989年,問世不到半年的廣東太陽神集團公司選擇大上海打響了第一槍。此時,在上海紅了10年的"蜂王漿"開始大退潮,"性激素"、"兒童性早熟"等字眼的出現,使上海人對各類補品望而生畏。太陽神決心迎難而上,把挑戰轉為契機。當時,漢城奧運會餘波未盡,名聞世界的約翰遜等體育超人因服用激素被一一曝光,而此次參賽捧回10多枚金牌的中國體育健兒服用的保健飲品就是"太陽神".太陽神拋出了權威的材料,並且定期將產品送到市防疫站等權威檢測中心,及時公布檢測結果,希望全上海監督"太陽神".為讓消費者進一步了解"太陽神",1990年,又一輪強勁的攻勢展開了。4月,太陽神獨資舉辦"上海市首屆少年兒童體育節",100萬少兒參加了活動,占上海少兒的一半還多。"太陽神"成了少兒的口頭語。7月,太陽神在《新民晚報》開展"關於太陽神企業形象和功能"的有獎知識競賽活動,全國29個省市的4萬封信件表明"太陽神"已聲名遠播。9月,太陽神獨資為紅歌星朱明英在上海最大的演出中心——上海體育館舉辦專場"藝術家之夢".一連幾場音樂會將朱明英的歌聲,也將"太陽神"的名字傳遍大街小巷。太陽神用一個整版在上海多家報紙上刊登了"太陽神"商標。鮮紅的太陽底下,站立著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旭日初升,生機昂然,送來一片溫馨、吉祥的新風。不同的消費層次和文化修養,需要不同的廣告策劃。太陽神總共有18 個電視廣告,分屬產品功能廣告、形象廣告和商業誘惑性廣告三大類,可以適應各種市場的消費者,而表述的主題卻是一個。針對上海理智型市場的特點,太陽神播(刊)出的廣告更多的是形象廣告,不搞硬灌輸。花80萬元專程去大沙漠拍攝的"我們的愛天長地久"的廣告片,通篇沒有一句廣告詞,但在雄渾、粗獷的男聲歌唱中,天地渾然合一,產生一種攝人心魄的擋不住的誘惑力。
上海市場終於敞開了大門,"太陽神"長驅直入:這一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次年更是突破了1億元,穩固地佔領了上海市場。旨在消費者心中矗起一座"太陽神"豐碑的公關策劃極為成功。
❷ 以某一產品或組織的公關危機事件為案例,從公關主體、客體、傳播手段和媒介的選擇為切入點,詳細分析。
就拿雙匯的來說吧:瘦肉精事件,雙匯集團作為這場公關危機的主體,而客體就是社會大眾,傳播手段有:新聞發布會,萬人試吃大會,道歉會等。媒介的選擇有:網路媒介,新聞媒介,大眾傳播媒介。具體的傳播手段你可以上網找下擴充!
❸ 危機公關經典案例及解析
總結整理了一下2019年上半年企業危機公關案例:
一、西安「哭訴維權」事件
事件簡介:起因於2019年2月25日,賓士女車主在西安利之星賓士4S店首付20多萬購買了一輛賓士車,還沒開出4S店就發現車輛發動機存在漏油,和4S店溝通無果,既不能退款也不能換車,只能更換發動機,被逼無奈開始維權之路。最終被西安高新區市場監管部門依法處以合計一百萬元罰款,賓士女車主也和西安利之星汽車有限公司達成換車補償等和解協議。
啟發:對待危機公關,及時處理才是企業應該遵循的原則。賓士事件爆發後,賓士的官方聲明「姍姍來遲」,還是在西安工商部門宣布介入事件後。如果賓士的公關能力能夠與其在汽車界的業界地位成正比,事件發生後及時作出反應,正確引導輿論,消除公眾誤解,或許企業形象還能及時挽回。
二、視覺中國版權門事件
事件簡介:2019年4月11日上午,主打「正版商業圖片」的視覺中國網站上出現了黑洞在互聯網上瘋傳一夜的「甜甜圈」照片,並打上了「視覺中國」標簽。而實際上黑洞照片原版權方屬於歐洲南方天文台,署名標簽也應該歸歐洲南方天文台所有,視覺中國卻擅將版權歸於自己,因此引發公眾質疑。
啟發:面對危機除了及時處理,勇於擔當、坦誠相待並保持克制也不可少。視覺中國涉嫌侵權事件發生後,發表的聲明把第一責任推給「供稿人」,自己卻從直接獲益者成為「第二責任人」、2天之內連發三份聲明等等行為很顯然沒有表現出一個企業的擔當與責任,看不到對公眾坦誠相待,更是缺乏足夠的剋制。
三、格力舉報奧克斯門
事件簡介:2019年6月10日,格力在官方微博發布《關於奧克斯空調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銷售不合格空調產品的舉報信》,指出奧克斯部分型號空調產品與其宣傳、標稱的能效值差距較大。奧克斯則表示格力採用不正當手段詆毀同行,目的是影響奧克斯旺季的銷售,屬於一種行業的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於是開啟了這場618電商大戰。
啟發:不論格力與奧克斯之間是利益之爭,為報積怨的「黑公關」,還是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爭奪公司自身利益的「舉報式公關」,努力提升產品(服務)質量,提高企業形象,並對行業競爭對手產品、服務、市場等項目實時監測才是企業應對危機公關的根本。(分享來自識微科技-營銷技巧欄目)
❹ 樂視2020年虧損近25億元,樂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認為和樂視的經營方向有關系。
因為在2020年期間樂視的經營方向出現了很大偏差,雖然自己老闆賈躍亭在美國研究新能源汽車,但是樂視集團也依然能堅強的生存下去。但是其本身業務方向發展了非常大的轉變,原來是一家很好的互聯網公司而且潛力巨大,但是公司轉型研究新能源汽車,放棄了自己最賺錢的業務,這也就導致樂視在一年之內虧損近25億元,實在讓人感到有些惋惜。
樂視集團還能重回巔峰嗎?
我認為還是可以的。因為賈躍亭一直在研究新能源汽車,當賈躍亭研究新能源汽車項目一旦成功,我認為賈躍亭可以憑借新能源汽車項目,順勢拉動樂視集團的快速回升。因為自己的項目不僅有非常好的潛力,而且能帶動其自身公司的快速回血。所以賈躍亭的項目一旦成功,樂視集團還是能重回巔峰的,只不過這需要一個時間來確定。
❺ 急需07十大危機公關處理的案例分析
1、LG翻新事件
LG翻新事件起源於2006年,在2007年上半年愈演愈烈。2007年1月,在地下翻新工廠遭曝光後,LG聲稱背後有人敲詐;2月份又有媒體曝光工商局封存5台LG疑似翻新空調,隨後LG承認更換部分產品包裝;3月,湖南省消費者張洪峰披露了湖南省質量檢驗協會的鑒定結果,確認「其購買的五台LG空調都是翻新機器」,5月份張洪峰通過博客再次披露了LG空調的質量問題。LG翻新事件隨著全國媒體的不斷報道,從LG冰箱翻新、LG空調翻新到LG彩電翻新,不斷有新的猛料被曝光,LG品牌一時陷入了空前的品牌危機。
點評:在系列產品的翻新事件被曝光之後,LG方面躲躲閃閃,沒有承認自己的錯誤,未能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再加上廣大網友在網路上對LG翻新行為的聲討,其品牌形象與企業聲譽大打折扣。由此我們也看出了,作為國際知名品牌的LG在危機公關方面的無知與短視。
2、摩托羅拉手機爆炸事件
2007年6月19日在甘肅金塔縣發生了全國首例手機電池爆炸致死事件,作為問題手機的製造商——摩托羅拉未能在第一時間內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在事發大約10天之後,以推卸事件責任為出發點,將這起爆炸事件的責任歸節到了手機電池身上,同時在沒有權威證據的前提下,宣稱爆炸元兇非摩托羅拉原裝電池。這樣一來,使得原本主要因用戶在高溫條件下的長時間錯誤用機導致的爆炸事件一波不平一波又起。除了眾多媒體與廣大公眾認清了摩托羅拉推卸事件責任的真面目外,還引發了在廣東等多地的手機電池安全檢查中的更大被動。
點評:意外事件的發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事企業不能正視問題的存在、不能及時抓住問題發生後的主要矛盾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摩托羅拉在手機爆炸事件發生後的應對策略,讓我們看到了知名國際廠商在品牌強大背後危機公關的軟肋。
3、戴爾斷貨誠信風波
自2007年4月以來,戴爾因液晶顯示器等配件缺貨,造成中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無法在其直銷承諾的時間內獲得訂購的計算機產品,甚至一個「萬人集體訴訟戴爾拖延出貨時間,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活動也在網上悄然展開。與諸多企業的危機事件不同,這次戴爾的意外「顯示器缺貨」事件根源是全球電腦液晶面板市場的缺貨現象,而非戴爾公司內部。可惜的是,作為一家零庫存的直銷企業,戴爾並沒有及時的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才最終導致了這起意外風波的發生。
點評:不同於諸多企業的意外危機事件,戴爾的這起斷貨誠信風波的導火索是上游廠商危機的轉嫁與擴散。對於戴爾來說主要問題出在,沒有對始發於供應鏈的斷貨可能進行風險防範,由此足以看出,日常危機管理與危機預警的必要性。同時,通過這起事件我們還領略了供應鏈危機轉嫁、擴散與網路在企業危機公關中不可忽視的作用。
4、西門子賄賂丑聞
這起波及西門子全球市場的賄賂丑聞始於2006年11月。2007年8月13日,西門子賄賂案審查人員宣布,最新調查表明,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西門子的非法賄賂支出資金已超過10億歐元。8月20日西門子賄賂案再起風波,德國《經濟周刊》援引西門子內部人士的話說,西門子中國約90%的業務都是通過第三方執行,在西門子中國公司的運營當中將近有一半的業務涉及行賄,從此廣大中國媒體密切關注西門子賄賂丑聞。
點評:通過10億歐元的賄賂額與「50%的業務與賄賂有關」,我們足以看出西門子賄賂程度的嚴重性,這也同時嚴重破壞西門子在全球公眾心目中的品牌形象,一系列灰色交易也會使公眾給西門子打上不恪守商業道德的烙印,直接影響了公眾對西門子的信心,其企業聲譽受到重創,直接沖擊西門子的百年基業。
5、森馬廣告風波
2007年,借力於謝霆鋒等大牌助陣,通過以網路廣告為主的宣傳方式,在業內迅速躥紅而成為知名時尚休閑服飾品牌——森馬「成也廣告,敗也廣告」。在森馬「全球變暖」的廣告中,畫面上,一名年輕人戴著耳機享受音樂,上述廣告詞占據了顯眼的位置。此廣告在騰訊網站剛剛發布不久,便因為其廣告詞內容體現出的對環保的漠視而遭到網民的炮轟。
點評:社會責任對於企業來說是把「雙刃劍」,同時它更不應該成為企業廣告炒作的素材。難能可貴的是,在這起廣告風波發生之後,森馬方面積極的承認錯誤,並誠意的進行了媒體公開道歉,才使風波在短期內得以化解。通過這一事件,我們能夠充分認識到博客等新媒體對企業危機的觸發作用,同時也提醒廣大企業廣告素材選擇的嚴肅性與慎重性。
6、家樂福群毆、踩踏事件
從所售被子羊絨含量不足遭遇誠信質疑,到深陷「采購門」受賄事件,從中秋前夕與鄭州蒙牛的惡性群毆事件到重慶踩踏事件,整個2007年對於家樂福來說可謂是煩心事不斷。通過家樂福與鄭州蒙牛的惡性群毆事件,及之前與家樂福有關的一系列諸多有關進場費風波,我們可以看出,零售巨頭對供應商的不斷利益打壓。從諸多有關進場費事件及這起惡性群毆事件的最終解決,我們不難看出,廣大供應商對零售巨頭的無可奈何。
點評:雖然具有「店大欺商」的霸權,但家樂福這種無視供應商、消費者利益,無視企業責任與企業聲譽的作法,終會使其自食其果的。同時,通過家樂福的一系列危機事件,我們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洋巨頭超市背後惡化的供應鏈關系,及隨時可能被觸發的企業危機。
7、品客、樂事、依雲遭遇「標准門」
2007年底,品客薯片、樂事薯片與依雲礦泉水一同上榜國家質檢總局的黑名單,被定性為不合格產品,原本暢銷全球市場的三大知名品牌產品在中國卻成了不合格產品,實在令人震驚,因此三品牌一時間成為各大媒體追逐報道的對象與廣大公眾品頭論足的話題。在品牌上榜國家質檢總局黑名單之後,三品牌廠商雖均沒有對此進行正規的事件聲明,但卻不約而同的將「中國標准」確定為事件的「罪魁禍首」。
點評:既然產品要來到中國市場,就要符合其相關標准與規定,這一切都是需要在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之前解決的。品客、樂事、依雲三品牌在遭遇「標准門」之後,不從自身找原因,而同聲幼稚的問罪於中國標准,據此我們足以看出三品牌危機管理的缺失及部分洋品牌隨時可能觸發的「中國標准」之痛。
8、賓士汽車安全風波
2007年6月5日,洛陽王先生駕駛德國原裝進口賓士S350在連霍高速公路385公里處與一輛「東風」貨車追尾相撞,該車前部及頂部嚴重損壞,但該車配置的8個氣囊均沒有彈出,乘坐該車的車主和女兒受傷。其後車主就安全氣囊問題多次與賓士鄭州經銷商及賓士公司中國總部交涉未果。12月16日,王先生將自己面目全非的賓士轎車拖到鄭州市區以北的黃河岸邊,面對母親河誓言「今生只用國貨」,一時間威震全球的賓士被推到了「火山口」。
點評:據當事人稱,就這起事件賓士公司方面回應「車沒撞到位,沒達到安全氣囊開啟的條件」。在中國市場,賓士公司一再否認旗下汽車的安全問題而拒絕賠償,其在中國市場憑借強勢與霸氣、拿聲譽來換市場的作法,是一種短視與隨時被危機公關所自焚的作法。
9、華為等知名企業辭工潮
旨在保障員工正當權益的新《勞動合同法》將於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誰知,從2007年9月起,華為、沃爾瑪、瀘州老窖、劍南春、家樂福等諸多知名企業,均在新法實施之前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辭退員工事件,雖然對外均宣稱並非為逃避新勞動法,但均不能提供正常的員工辭退理由。
點評:雖然有關企業的作法,從表面看能夠保住企業的經濟利益,但卻因此而失信於員工、政府、媒體與公關,難過社會責任關,並因此使其聲譽資本受損,因此可以說這些知名企業博弈新勞動法的作法是因小失大的短視行為。
10、中石油社會責任風波
2007年12月下旬,由人民網主辦的企業社會責任調查活動結果公布,最終中石油、國家開發銀行、三星(中國)、海爾等20家企業獲得了「人民社會責任」獎。誰知,對於中石油的獲獎,一時間竟在網路與廣大公眾中成為笑柄。
點評:廣大網友對中石油社會責任的不認同,歸根到底是一個企業聲譽問題,企業聲譽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其積累需要靠良好的產品品質、出色的售後服務與全方位的社會責任措施與公眾的主觀認可等多重因素來決定。中石油上演的這起「掩耳盜鈴」式的笑話令人深思。
寫在最後:回顧2007年中國企業的危機公關事件,真可以用「數不勝數」來概括,雖然個案的觸發原因與發展過程不盡相同,但在諸多企業危機公關事件的背後卻有著多個共性與千絲萬縷的聯系。
❻ 對2011年上半年的某一危機公關案例進行分析
就拿雙匯的來說吧:瘦肉精事件,雙匯集團作為這場公關危機的主體,而客體就是社會大眾,傳播手段有:新聞發布會,萬人試吃大會,道歉會等。媒介的選擇有:網路媒介,新聞媒介,大眾傳播媒介。具體的傳播手段你可以上網找下擴充!
❼ 危機公關案例分析同樣是食品安全危機事件,為什麼三鹿一蹶不振,而可口可樂卻能
危機公關案例分析同樣是食品安全危機事件,為什麼三鹿一蹶不振,而可口可樂卻會是
❽ 樂事原來是這種薯片到底是怎麼回事
源自快播涉黃案。
快播涉黃案2016年1月8日繼續開庭,不僅火了快播CEO王欣,也火了樂視和樂事!法庭上辯護人稱:快播此次涉案舉報方為樂視,掀起網友們熱議。
「樂視網吧」和「樂事吧」等貼吧相繼遭遇爆吧。吧友們紛紛調侃「原來樂事竟是這種薯片,以後再也不吃你了」!「原來你是這種薯片」也成為貼吧熱議話題,樂視相關的一系列貼吧以及樂事吧、樂事薯片吧都引來網友爭相搜索前去「觀光」。
此次事件的發生,真是讓人再次見識了貼吧網友迅速聚集的力量,樂視與樂事傻傻分不清楚。更有些看熱鬧的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就跟著參與了進來,果然看熱鬧不嫌事大!
有的吧友曬出之前樂事薯片的圖,果然和樂事有關!
一個舉報,薯片都被玩壞了!樂視網吧也被吧友們刷爛了,粉絲數、發貼數極速暴漲,其中也不乏一些仗義執言之士,還有些耿直的吧友們紛紛直呼:舉報快播的是樂視,不是樂事啊!薯片,你以這種方式火了,你老闆知道么?
樂事是做薯片的吧?薯片是土豆做的吧?土豆是做視頻的吧? 沒錯,殺! 土豆也中槍了
另外躺槍的竟然還有「樂事」的代言人張藝興,吧友們紛紛揚言要爆他的吧,接下來不知道EXO的吧是否會平安無事,簡直遭遇了史上最無辜的連環躺槍。
❾ 樂視吧被爆我理解可是為什麼樂事吧也被爆了
因為樂視和樂事讀音相同啊
❿ 舉一個公關事例,分析該事件中的組織,公眾分別是
我地一和上是產中不同民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