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營業收入對比分析中有:量差、價差、結構差,當今年和去年銷售兩種以上產品時,各種產品比重不同所產生的
用實際營業收入與預算營業收入的差異分析來解釋價量結構差異計算方式及其應用范圍。
具體計算公式:
•銷售價格差異= ∑(實際產品銷售價格–預算銷售價格)* 該產品實際銷售數量
•銷售結構差異 = ∑(產品實際銷售折大片佔比 - 該產品預算折大片佔比)*實際總的大片銷售數量* 預算銷售價格
•銷售數量差異 = ∑(實際總大片銷售量* 該產品預算銷售佔比 – 預算銷售數量)* 該產品預算價格
價差、結構差、量差的計算及應用說明:
•銷售價格差異反映產品價格變化帶來的收入變化。
在實際應用時,需要剔除實際對比預算產品增加或者減少的品種進行計算。 比如預算中不含某隻產品, 而實際中有, 計算價格差異時就不能包含該只產品,否則整體結果將不能反映價格的真實變化情況。
•銷售結構差異反映產品組成結構變化所帶來的收入變化。
計算時採用實際結構對比預算結構的差異來計算。 該結果反映了從產品單位售價的角度來評價產品結構是否得到優化。
•銷售數量差異是假設預算價格以及預算結構均不變,單純的數量變化所帶來的收入差異。
所以計算中需要將實際總銷售量按預算的結構重新換算出每種產品的銷售量來對比計算。 同時在產品品種新增或減少的情況下,需加或減該種產品帶來的收入差異。
•本分析法不適用於解釋單只產品的預算差異。 比較同種單只產品時,
沒有結構差, 只有價差和量差,此時,可以 把結構差與量差合並到一起來計算,即只計算價差及數量差異
此時量差 = ∑ (實際折大片銷售數量 – 預算折大片銷售數量)* 預算價格
價差計算方法不變。這也就是常見的價差和量差分析法。
兩種分析法比較:•當總的收入有差異,而實際總的銷售數量與預算銷售數量一致,同時每種產品的價格也與預算相同時,
按兩因素分析法計算出來的量差就與三因素分析法里計算出來的結構差一致。實際上,此時從銷售的總量來看,不存在量差, 只有結構差。
收入差也就單純是結構的差異引起的。•對於多隻產品(或多個項目)引起的綜合結果差異比較,三因素法可以回答價格變化,結構變化,以及數量變換分別的影響,分析更准確•對於單個產品,只需採用價量兩因素分析法,因為沒有結構差異,
三因素法計算總差異所衍生計算出來的單只產品的差異結果不具有意義。
Ⅱ 主營業務收入財務分析
財務報表是企業經營情況的如實反應,是一個企業的體檢報告。正如巴菲特所說的:「你必須了解財務報表,它是企業與外界交流的語言,一種完美無瑕的語言。只有你願意花時間去學習它,學習如何分析它,你才能獨立地選擇投資目標。你在股市賺錢的多少,跟你對投資對象的了解程度成正比。」財務報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我的理解中,財務報表是很好的篩選企業的方法,深度研究財務報表也能進一步發現優質企業基因。通俗點來說,就是財務報表能幫助你迅速排除掉一大堆非優質企業(請原諒我這委婉的說法),排除些「地雷」,從而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一批優質企業上,而深度研究財務報表其實也能進一步發現優質企業基因(很多潛在的牛股)。接下來,我們就好好談談如何深度有效的分析財務報表,解讀這個企業的「體檢報告」,選擇優質公司,排除劣質垃圾企業。
今天,我們就先來談談利潤表中收入這塊。
一、主營收入選擇優質企業(要結合其它指標使用)
我們知道做股票,選擇企業要選擇快速增長的企業,也更願意買入細分行業龍頭。1)選擇快速增長的企業是因為企業發展迅速,在行業競爭中獲得了更多優勢,發展壯大的速度更快了,股價也會慢慢反應業績的增長從而快速增長(估值相當的情況下,這里不做討論,後面會專門訴說)。——這個我們可以把各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進行對比,選擇增速最快最穩的企業就好。對比時我們主要選擇主營業務收入進行對比,非主業業務收入可能是非經常性的一次性收入,這里排除掉才更具有對比性。另外,各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對比也不能光對比一個很短時間段的收入狀況,應該拉長歷史對比更長時間段的主營收入情況,選擇增速最快兼最穩的公司。2)更願意買入細分行業龍頭是因為龍頭公司市場佔有率高,品牌力強,技術更高,經驗管理水平更先進,當然造價的可能性也更小。——我們可以按照收入規模,選擇同一行業內收入規模考前的公司,當然也是看主營業務收入。
以上是我們在做股票,選擇企業時從主營業務收入來說願意選擇的公司,當然不能光靠分析收入買入一個公司,還有結合更多其它指標進行分析,這個後面會慢慢敘述。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主營業務收入分析可以從哪些方面排除一些異常企業(即可能財務造假的企業,造假概率比較高),避而遠之
Ⅲ 主營業務收入與市值之比有什麼意義
沒有意義。
市值比凈利潤才有意義,是市盈率算是可以算的,但回是算出來對分析沒幫助。
比如答市盈率,是公司持續多少期相同的利潤,才能投資者才能收回投資。
比如是市值除以資產,這個在研究裡面有用。主營業務收入/市值,也是每股主營業務收入和買入價格之比。
但是這個沒有意義,是因為投資者分到的,凈利潤,不是主營業務收入。這個比例也不能作為盈利能力或者償債能力的指標。
市值比凈利潤才有意義,是市盈率算是可以算的,但是算出來對分析沒幫助.比如市盈率,是公司持續多少期相同的利潤。
才能投資者才能收回投資(市值)比如tobin'q,是市值除以資產,這個在研究裡面有用.主營業務。
Ⅳ 通過主營業務收入與應收賬款的趨勢分析,分析企業經營狀況,經營戰略,市場環境,收益質量等相關問題
通過主營業務收入與應收帳款的趨勢分析,這是短期或當期的管理運營結果分析,不能代表中期、長期。
通過對比主營業務收入的凈增長率,可以判定出業務部門運營水平正常與否,是否出現異常,如果接近近1-3年的月平均數(如有淡旺季的對比相應的季度值)則正常,如果低,則要分析低的原因,總之不應該低; 同時,主營業務收入指標不能真正反映出業務運營能力,因為這中間涉及業務運營成本,銷售成本,即真正是看主營業務毛利潤的當期增量值大小
應收款帳的趨勢,如果在主營業務收入正常情況下,應收帳款不應高於平均值為業務拓展管理正常,否則為不正常,不應該發生;如果主營業務收入有變化較大時,應視應收帳款佔主營業務收入比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 ,同理,有下降為正常,上升則不正常,管理上相對有失誤
經營戰略的結果,不能單獨看一期的主營業務收入和應收帳款的數據進行分析的,應是戰略實施以來的一段時間進行對比分析才是正確的。當然,任何一個戰略理論上都是,戰略實施了,運營結果應該比上期要好,但偶有一個時間段有差異,這具體要視戰略內容和戰略實施計劃中的測算值方可有比較
市場環境,是外環境,與內部運營管理結果有關系,但不是正比變化關系,應該具體分析,如果主營收入持續未提升,一則運營管理上可能有問題,二則市場環境可能有變化,但任何一個企業,市場環境始終有競爭,除非是壟斷企業,高新科技型,這類企業較少,只是看市場佔有率指標是否有變化,同行競爭企業的行為變化,來量化衡量市場環境的變化
收益質量,通常一個企業在行業內,利潤率范圍是市場自然中形成的,企業計劃收益與實施收益目標相比就是收益質量,與同行業的競爭對手相比,處在哪一個范圍,與企業的定位目標相對比較這個質量好壞就出來了
Ⅳ 如何分析利潤表裡的「主營業務收入趨勢」
如何自分析利潤表裡的「主營業務收入趨勢」
與上年比、與往年相比
與上月比,與往年同期比
與當期計劃相比視日完成進度
與前三個月相比
比較完成金額呈升還是降,比較完成率是升還是降,比較單位人員完成金額是升還是降,比較當期費用的升與降情況
Ⅵ 主營業務收入結合宏觀經濟形勢怎麼分析
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就應當以科學而冷靜的態度直面現實:
第一,要從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結中掙脫出來,以平常心態對待一個並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確實有效的增長速度。要重塑經濟增長的心理底線,認清經濟發展的規律。要清楚地把握當前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創新,是調結構,是追求經濟增長的結構效應,即通過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提升帶動經濟發展,而不是水平結構,即平面復制原來的產業結構。更不能迎合錯誤的速度情結而盲目刺激。必須明確,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就業,但這種就業應當是貨真價實的就業,而不應當是偽就業。
第二,在「新常態」下應當抓緊完成旨在建設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任務。經濟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微觀層面的事,是經濟規律自發作用使然。要正確處理宏觀調控和制度建設的關系。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看,相當多的宏觀調控是顧此失彼、按了葫蘆上來瓢,我們切不可過高估計了宏觀調控的作用,更不能讓宏觀調控耽誤了我們的改革。
第三,通過合適的制度安排,激發大眾的創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費爾普斯在其《大繁榮——大眾創新如何帶來國家繁榮》中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是普遍大眾創新的結果。他說,「繁榮的歷史進程從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到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廣泛實現自主創新的結果。」他強調,「國家層面的繁榮源自公眾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它涉及新工藝和新產品的構思、開發與普及,是深入草根階層的自主創新。」對於中國經濟而言,一個產業空間很大,跟到人家後邊模仿著做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不創新就不能發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們必須通過制度安排,例如平等進入、公平競爭;保護知識產權;淡化官本位;鼓勵適當的冒險;包容各種創新伊始的「異端」;杜絕各種尋租的機會,把企業家精神引導到真正的創新而不是官商勾結的尋租。
Ⅶ 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分析的重要性怎樣體現
不好意思,我不是來回答問題的,是對你提出的問題比較感興趣,也很想知道答案
Ⅷ 主營業務收入差異率計算公式
上述指標是基於你自行申報和你進行自查後的數據之間的差異得出的。也可以這樣理解,在同一納稅期間(或者以納稅年度論),用你自查後的上述數據減去你對應項目的賬上數(稅金為申報數),再用這個差額除以你的賬上數(稅金為申報數),乘以100%,即可得出所謂的差異率。當然,有些可能涉及相關公式,如銷售毛利率=(銷售收入凈額-銷售成本)÷銷售收入凈額×100%。這里得出的差異,有可能正負都有,甚至沒有差異,即為0。
Ⅸ 怎樣對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配比進行分析
配比 就是收入和成本作比較
利潤和成本做比較
根據每個月的或者每年的,來做比較分析,高了,是什麼原因,相比過去,低了又是怎麼回事
各個企業個體差異很大的
行業差異更大
高低沒有一個標準的
比如:
你們是製造油漆的,你們稅局轄區內或者同一個城市的,同期人家的 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 為2.5 你的1.1 那稅局如果完不成繳稅任務肯定會查你
去年9月你們企業 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 為2.5 今年你們9月的是1.1 行業沒有什麼大的原料和銷售價格變動的話,稅局遇到問題也會查你們
稅局查稅就是這樣的,如果你一個中型企業每年收入 10億,但是最後繳稅只繳了幾十萬,不查你就有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