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自貿區金藝中心有什麼政策支持,藝術品投資行業的前景如何
交易中心參與運作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是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前沿陣地,自貿區文化領域擴大開放的實踐地,為文化企業提供綜合服務和政策支持,幫助企業成長發展;組織文化藝術機構赴海外參加展覽,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積極引進海外文化藝術資源,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交易中心將基地優勢與自貿區優勢結合,向文化藝術全產業鏈功能輻射。
在各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和中心的不斷努力推動下,今年我們取得了各方面的政策突破,極大便利了自貿區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其中,上海國檢局將交易中心一期保稅倉庫設立為藝術品查驗點;上海國檢局及自貿區管委會聯合發布《上海國檢局關於深化檢驗檢疫監管模式改革支持上海自貿試驗區發展的意見》,意見共24條規定,自貿區四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內藝術品進出境免除CCC證明;上海海關與上海文廣局聯合發布2015年11號公告,自貿區保稅區片區內藝術品進出境備案免除文廣局批文,藝術品可在保稅區自由流通。
這些政策的發布,極大推動了自貿區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
② 中國有幾個保稅區保稅區是什麼意思,開設有什麼服務不懂的不要回答。謝謝
全國共批准設立15個保稅區:上海浦東新區的外高橋保稅區、天津港保稅區、深圳沙頭保稅區、深圳福田保稅區、大連保稅區、廣州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海口保稅區、廈門象嶼保稅區、福州保稅區、寧波保稅區、青島保稅區、汕頭保稅區、深圳鹽田港保稅區、珠海保稅區。
保稅區是我國改革開發過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是我國借鑒國際上通行自由貿易區的做法,並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形成的經濟開放區域。在此區域內,從境外運入的貨物就其關稅和其他關稅而言被視作境外,免於海關監管,並給予該區域特殊的關稅和優惠政策。
(2)上海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入住企業名單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第一個文化保稅專區,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即北京文化保稅區落地後便一直是業內焦點。它是國內首個依託於空港的文化保稅區,規劃用地235.3畝,投資總額50億元,預計將於2016年全部建成。據了解,目前區內的服務配套體系已架構完畢,入區企業的招商也將全面展開。
對於大多中小文化公司來說,以往在涉外通關時,通常借力於專門的報關、物流公司,保稅區對他們來說無疑是神秘的。它能給文化產業帶來什麼樣的專項服務,在未來以何種力量推動文化進出口貿易?記者近日專訪了負責該保稅區建設運營工作的北京歌華藝術品交易中心總經理王昱東。
提到北京文化保稅區(以下簡稱「保稅區」)建立的行業背景時,王昱東表示,保稅區全稱為北京國際文化貿易服務中心,這個中心是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與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合作,在天竺綜合保稅區內以園中園的形式建立的「文化保稅專區」,由文化部授牌「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
國務院及國家各部委都在推動加強文化的進出口,而從藝術品交易、影視合拍等領域來看,文化的對外活動和貿易日趨頻繁,催生著這樣一個服務專區的落地。
一般人關注的保稅區「稅率」問題,只是保稅區物流服務的一個環節。王昱東說,保稅區的全部職能是提供文化進出口的全套口岸服務,並且是針對文化產品、版權、貿易過程提供的特殊服務。
王昱東解釋,在歌華集團針對文化外貿所做的調研中,他們發現文化產業的3個特點:一是產品特殊。以過關審批為例,文化產品按照國家規定是要「件件批准」的。文化版權交易也很復雜,國內公司自稱從美國好萊塢花100萬元購買了版權,這是真實貿易還是虛報價格?海關一天以萬計的過關量,判斷不了這些文化產品的價格。
③ 中國啟動編制藝術品存儲安全防範技術規范有何意義
「上海對話――2018藝術開啟未來」高峰論壇9日在此間舉行。中國公安部檢測中心牽頭啟動了「藝術品及貴重物品存儲安全防範技術規范」編制相關工作。
相關規范啟動後,未來,中國國內藝術品及貴重物品存儲行業將擁有完整的、與國際標准接軌的安防及運營方面的技術規范及行業標准。
論壇上,中國拍賣行業協會(CAA)發布《2017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並聯合Artnet發布《2017中國文物藝術品全球拍賣統計年報》,客觀、深度解讀2017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以及中國文物藝術品在全球范圍內的拍賣情況。
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穩步回升;近現代書畫和當代書畫成交額分別同比增長10.18%、113.04%。同時,2017年,全國共有16件億元拍品,為歷來之最。
根據報告,2017年,中國文物藝術品在全球范圍內拍賣總成交額為505.5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長7%。其中,北美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成交總額較上年增長了62%。全年共有38件中國文物藝術品成交額過億,也是歷年來為數最多的一次。
論壇期間,獲悉,2017年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文化貿易總額達到350億元(人民幣),今年將超過400億元人民幣。
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環中透露,今年四季度,全球最大的藝術品保稅倉庫也將在自貿區內投入使用,目前部分境外藝術品倉儲物流巨頭已經簽訂了1萬多平方米的租賃意向。
據了解,自貿區藝術品保稅倉庫一期於2014年投入運營,二期在2015年啟動建設。據胡環中介紹,二期保稅倉庫的體量達到68300平方米,5萬多平方米的倉儲面積中包括3000平方米的展示廳、5500平方米的超大倉儲空間,和108間數百平方米的VIP室,滿足藝術品倉儲物流公司、拍賣機構、美術館和藏家的不同需求。16000平方米左右的配套設施則將迎來海關、文物局、自貿區版權運營中心、自貿區評估鑒定中心等機構入駐。
來源:中國新聞網
④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專升本通過率大概多少
這里是2012的考生+1
補充一下除了自己學校的考生以外還有其他學校的考生
據說總人數有200多人吧可能還不止嗯, 錄取50個左右
然後本校和外校升上去的對半開差不多,本校參考的有七十幾個。
但是具體的話還是等招生通知比較好,近幾年最近越來越難考,名額越來越少
另外不要參加力通的補習班,誰去誰後悔。真要去的話就參一個微積分就好了。其他都是坑爹。
⑤ 一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政策由哪些內部層次構成
在經歷了多年以來美國好萊塢電影對中國文化市場的狂轟濫炸之後,近幾年又迎來了以「大長今」為標志的「韓流」的侵襲。這一切對於普通民眾而言自然是文化心理的洗禮和審美情趣的享受。然而對於擁有五千年文明史並有著豐富文化資源的中國,這也應該是一個不小的震撼和沖擊,足以引起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關注。
一個有著深厚文化自省意識的民族,通常會不斷反省本民族文化的普適價值內核及其傳播傳承的問題。文化的積累與發展通常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展現出活力與豐富性。遺憾的是,中國人對於中國文化的認同、傳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處在一個比較模糊與猶豫的狀態中。
我們經常在各級政府的報告中讀到類似於這樣的句子:「我們要努力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我們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然而一個小小的韓國,在經歷了1997年金融風暴後,只花了短短幾年時間用他們創造的音樂、電影、電視等文化作品不僅席捲了東南亞,還進入了歐美市場,成為了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中的一支生力軍。他們不需要抽象的口號而悄然登上了世界文化大舞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在當代世界范圍中的表現
在上個世紀,美、日、英、德是最大的文化商品出口國,佔全球文化商品出口總額的5514%,同時它們成為了文化商品最大的進口國,占文化商品進口額的47%。本世紀初以來,中國成為了文化商品的進出口大國,但遺憾的是中國出口的文化5%以上是游戲設備、文教娛樂和體育器材,這確實與中國近年來作為全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地位相吻合,卻與中國是一個有最悠久文化歷史傳統的國家這一地位不相宜。
中國的實物商品貿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在前三位,然而文化商品與服務的進出口貿易比例約為1:1;21年以來,中國平均每年引進和輸出圖書版權的比例約為1:1。1992年以來,我國購進俄羅斯版權為世界第一,而向俄羅斯輸出版權幾乎為零。1998年我國高達3億元以上的圖書銷售中,出口才2萬元。22年,電子出版物的進口額是出口額的14倍。在表演、電影、音像製品、會展、期刊、報紙展覽等產業中,存在明顯的貿易逆差。特別是無論哪種級別和內容的文化慶典活動、會展和交易活動,我們都會看到外國文化團體的參與和文化產品的引進,不僅大大擠壓了中國文化的話語空間,同時也形成了更大的貿易逆差。
中國文化產品的生產與貿易一直停留在小規模、低檔次、低效益的水平。當代世界的貿易發展潮流是服務貿易的比重在增加,而作為國際服務貿易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文化貿易的比重又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大增。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徵是知識在全球范圍的交流越來越多,知識和文化產品的服務貿易比重不斷增加。如美國25年以版權和授權費用的出口增長達到近5億美元,增長幅度超過了運輸服務和軍售。通過比較我們感受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這成為了我們研究中國文化貿易發展的動力。
二、改善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建議
如何改善中國文化貿易,這要進行全方面的系統的審視,因為「文化」這個概念的寬泛性以及文化產品的多樣性使得人們對於文化產品貿易在認知上要比其他商品和服務貿易困難得多。
(一)加深對文化概念和文化貿易的認知
「文化」有多種解釋,大致可以分為狹義與廣義。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都是文化行為和文化成果。包括人化的自然、人類的物質生產成果、制度文明成果、精神產品和意識形態。狹義文化概念指的是知識和精神產品,也包括制度文明和意識形態的積淀。
在探索文化對於人類生存狀態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和價值時,我們希望從廣義的文化視野出發,將人類文明進程中所積淀的所有的文明成果作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來看待。但是在我們研究文化貿易時,我們又需要在一個特定的狹義文化的語境中對文化的內涵進行有限的詮釋,將文化看成是人類各種制度和觀念的成果。只有這樣,方可區別於其他物質領域的商品生產與貿易。
文化貿易屬於國際貿易中的一種特殊的服務貿易,它是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貿易活動。文化產品不僅具有商品屬性,同時也具有精神和意識形態屬性。由於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比人的物質生活需要具有更高的層次性,因此人類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對外文化貿易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能夠傳播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文化理念。韓國電視劇「大長今」不僅版權熱賣於世界各地,獲得了象三星、現代公司一樣巨大的經濟利益,也向世界傳播了韓國人堅持誠信、尊重傳統、銳意改革、不畏艱難的勵志精神。好萊塢電影風行全球,將美國式的民主和個人主義的道德觀念向全球推廣,它的影響力決不只是支撐了美國的文化產業,而是形成了全球意義的話語權力。因此,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對文化貿易的功能、意義和價值的認知還要普遍提升。這不僅僅是作為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存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理念和精神資源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世界人民享受中國文化成果,使我國在經濟政治等多種領域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力。轉貼於 看準網 http://www.kanzhun.com (二) 發展對外文化貿易, 加快我國產業結構調整
在經濟增長中, 我國產業結構呈現出不太合理的狀態, 第三產業在總量上的比重偏低, 嚴重製約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目前, 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已達到7%以上, 而我國只有34%左右。文化貿易對第三產業的貢獻不僅是總量上的增加, 更是內部結構的升級和完善。全球服務部門按國際服務貿易分類標准, 有八個大類142個服務項目, 其中的四個大類是文化、體育及娛樂服務。文化服務貿易還包括第一大類商品服務中的F類的印刷、出版和第二大類通信服務中D類的視聽服務, 這是經過日內瓦WTO服務貿易理事會評審認可的分類。
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產品和項目的交流, 屬於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品貿易的平台是構建在文化產業發展基礎上的。在建構文化交流平台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發達國家, 教育產業的發展除了為數不多的公共財政支撐的公立學校外,社會力量辦學和市場化經營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外匯收入, 如美國的迪士尼樂園、NBA 籃球運動通過向全世界的滲透為美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西班牙皇家馬德里足球俱樂部利用全世界明星薈萃的優勢,在聯賽空餘時間造訪中國大陸、香港等進行文化貿易,既獲得了很大商業利益,又傳播了西班牙足球文化和理念。這些都說明文化是可以作為也是應該作為一種產業進行生產與貿易的。
要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就要建構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要用市場的觀念和手段去打造。這就要改變多年來中國各級政府在計劃經濟時代所習慣運用的行政思維和行政手段。我們需要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規劃和管理, 如盡快建立一套動態有效的文化產業運行機制, 制定有利於促進文化產品生產和貿易的政策法律, 包括文化貿易的項目審批、外匯管理、商品結構、稅收優惠政策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要嚴格按照被認可的體制和法律框架辦事, 而不是由某一個文化管理部門簡單的個人意志去掌握該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的權力。同時我們的體制設計和政策制定一定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的企業提供一個有法可依、有政策導向、平等公正的競爭環境。教育、文化、體育、出版、會展在計劃經濟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政府公權力管轄最直接最嚴格的領域, 它甚至形成了某種政府對文化資源的壟斷, 但對於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產品的傳播沒有產生積極的效果。因此我們仍然要象其他產業發展模式一樣, 放開搞活中國的文化產業和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當市場的力量產生偏差時, 政府應該有辦法利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手段加以調整和規范。如美國為了防止電影市場因為壟斷而削弱競爭, 政府嚴格限制國內電影產業的壟斷, 不允許建立從創意、製片到發行放映的垂直壟斷企業。韓國前幾年金融危機發生後,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優先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措施, 短短幾年的市場化運作, 文化企業象雨後春筍一般建立起來, 形成了十分活躍的文化產業生產和貿易局面。我們應該充分借鑒外國文化產業發展體制和文化貿易策略, 同時也應該借鑒我國二十多年來外貿體制改革的經驗。
(三) 整合文化產業資源, 實施品牌戰略, 拓展國際市場
中國地大物博, 人口眾多, 又具有從未中斷過的文化積淀。眾多的文化工作者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我們發展文化產業和對外文化貿易的基礎。但是中國的文化企業數量多, 層次低, 資本缺乏, 規模太小。前些年雖然經歷了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體制的變革, 建立了一些大型文化企業, 但集約化經營水平和產業集中度不高, 不具有品牌優勢。
面對國外媒體大規模兼並重組勢頭, 中國文化產業要加快重組步伐, 打破地區之間、行業之間、所有制之間的界限, 通過聯合、兼並、重組等資本運作方式建立大型跨行業集團, 實現企業規模經營和資源優化配置, 建立企業品牌和文化產品品牌,進軍國際市場。
我們從好萊塢的大成本製作電影、著名品牌廣告、國際文化活動可以看出, 文化產品的製造需要大量資本, 有時候為了幾秒鍾的效果會耗資上億元, 這對於分散作業的小規模公司是無法承受的;其次, 文化產品製作過程中高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技術的開發費用很大; 同時文化產品信賴的主要資源是高水平人才,他們的薪水常常是天文數字。這要求文化企業要有一定的資本和規模,即使是小成本製作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它們的推廣和傳播也需要大量的金錢。當然文化產品原回報也是很豐厚的。中國雖然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大製作的電影、戲劇,但還只是簡單在形式上對西方藝術的模仿,由於內容上的單薄未在世界上形成太大的影響。
文化產品與傳統商品的消費特點是不同的, 普通商品的消費存在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而對於文化產品的欣賞並非如此, 一個主題或一個概念被千百年來的藝術家用各種藝術形式不斷演繹也會引起人的欣賞慾望, 並且傳播越廣越遠越能被人所接受。這一點我們不難從希臘故事、神話、戲劇和雕塑被全世界廣泛傳播而倍受青睞就可以看得出來。一個單位的實物資源被多人分享的情形是, 分享的人越多享到的份額越少, 可是文化資源, 消費的人越多產生的文化觀念和快樂會越多,積淀下來的文化資源會令效用遞增。足球、NBA、電影節等帶給億萬人的快樂可以更加強化對它們的渴求。這是對傳統經濟學的挑戰,同時也啟發我們的新思維。
我們要敢於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用新的技術手段和形式進行包裝和演繹。我們不怕這種文化資源有多古老, 只要我們與時俱進加入現代元素就一定能使其煥發青春。這其實為我們大規模、高投入的製作奠定了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