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教幸福
2. 貨幣金融學案例分析
這個走趨圖
3. 貨幣銀行學案例分析
0.0 你升達的吧。。。。。
4. 有關貨幣政策的案例分析 最好時關於法定準備金率的
法定準備金率確切表達應為法定銀行存款准備金率,簡稱存款准備金率
案例:如果存款准備金率上調至為10%,就意味著金融機構每吸收100萬元存款,要向央行繳存10萬元的存款准備金,而其本銀行用於發放貸款的資金為90萬元。如果存款准備金率上調至本次的17.5%,就意味著金融機構每吸收100萬元存款,要向央行繳存17.5萬元的存款准備金,而其本銀行用於發放貸款的資金為82.5萬元。因為國家中央銀行在全國發行的貨幣供應流通總量在一定時期是相對不變的,而又通過上調准備金率把商業金融機構持有的貨幣量凍結一部分,從而用於社會周轉使用的貨幣量就相對減少,致而到達社會銀根偏緊,抑制宏觀投資、穩定消費物價上揚趨勢。打生活比方例子,國家貨幣供應流通總量就象一個封閉循環管網流水中流量,如果某一個蓄水池提高了水位增蓄藏水量,則就導致管網循環中流水流量減少目的,這個過程中蓄水池提高了水位蓄水量就相當於央行發揮了存款准備金率上調吸收存款一個道理。
5. 貨幣銀行學 案例分析:現在中國人民幣堅挺,升值預期非常強
格雷欣法則並不是通用於金融現象之中的。不能單從格雷欣法則的定義來說「劣幣驅逐良幣」就說人民幣是劣幣。人民幣是世界上最堅挺的貨幣,受到周邊國家的歡迎,可以在很多國家自由流通。這種現象屬於格雷欣法則的逆反現象,在經濟金融動盪的時代,表面上"良幣驅逐劣幣"的現象,實質上仍是格雷欣法則的要求。不過這是從出售商品的商人角度立論,改變原來從買方角度作解釋。所以,在不兌換紙幣作為流通手段時,使用哪種貨幣已經不再取決於購買者的意願,而是轉變為出售者的強制要求--不付良幣就不賣給你好東西。 使用硬幣→使用硬幣與可兌換紙幣→使用不可兌換紙幣;與其相應,使用貨幣者的行為也逐步轉變,即:買方主動用劣幣購物→買方繼續用劣幣購物但賣方開始主動拒收→賣方主動要求接受良幣拒收劣幣。因此,良幣驅逐劣幣只是劣幣驅逐良幣在新環境中的新形式,是同一定律的正反兩面。所以人民幣才會受到周邊國家的歡迎。格雷欣法則並非只與"劣幣驅逐良幣"等義。該定律的全過程其實應當包括三個歷史階段,即:劣幣驅逐良幣階段--格雷欣法則失效的混亂階段--良幣驅逐劣幣階段。在這些階段中,買賣雙方行為的主動性也有相應的轉變。
6. 央行貨幣政策案例
最近,大概3月多吧,央行新發行了一批央行票據,這是為了回籠資金,防止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過多,造成通貨膨脹。至於具體的金額,你可以自己上中國人民銀行的網站上搜下。
7. 什麼叫兌現的貨幣和不兌現的貨幣,還有關於一個政策的案例分析
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又稱不兌現本位制和不兌現的紙幣流通制度。是一種不能兌現黃金、取消黃金保證、憑借國家信用、通過信用渠道發行和流通的貨幣制度。在這種貨幣制度下,由於黃金被排除在國內流通之外,因此就失去了自發調節貨幣流通的作用,如計劃不周,貨幣會因發行過多而貶值,進而導致通貨膨脹。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的基本特點 (1)不兌現的信用貨幣,一般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並由國家法律賦予無限清償的能力。
(2)貨幣不與任何金屬保持等價關系,也不能兌換黃金,貨幣發行一般不以金銀為保證,也不受金銀的數量控制。
(3)貨幣是通過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領域,貨幣流通是通過銀行的信用活動進行調節,而不像金屬貨幣制度下,由金屬貨幣進行自發地調節。銀行信用擴張,意味著貨幣流通量增加,銀行信用緊縮,意味著貨幣流通的減少。
(4)當國家通過信用程序所投放的貨幣超過了貨幣需要量,就會引起通貨膨脹,這是不兌現的信用貨幣流通所特有的經濟現象。
(5)流通中的貨幣不僅指現鈔,銀行活期存款也是通貨。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的優勢 (1)紙幣發行不受黃金供給的限制,可以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調整貨幣供應量。
(2)紙幣是用紙作為貨幣材料,紙的價值含量很低,即使有了磨損,也不會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
(3)紙幣還具有易於攜帶、保管、支付准確等好處。這些都是金屬貨幣所不及的
當代,世界各國都實行的是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即不兌現本位制。
其中的不兌現是指信用貨幣是不可以兌換其等價值黃金的 但是進入市場的黃金是可以購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