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中美氣候變化洛杉磯港上海港

中美氣候變化洛杉磯港上海港

發布時間:2021-05-20 08:40:03

❶ 【社會】中美比較:上海和洛杉磯哪個更適合華人居住

僅以上海和洛杉磯比較,華人可能更喜歡上海。 這里的生活很安靜,止於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的基本要素,夜總會足浴店一律欠奉。從我暫居的小區來看,類似洱海邊上的小鎮,各類院落---一般沒有圍牆,安靜的街道,而生活布局,包括附近的購物街區、醫院、學校等等,類似上海各社區布局。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上海遠超過洛杉磯。 通過密集的交談,包括和各類人的閑扯,基本上這么說吧:美國就是中國,中國就是美國。 同樣是精英化的社會,貧富差距巨大,國民不滿。美國是財富精英控制,平權來說制衡了權力過於集中,卻沒有改變財富過於集中。中國是權力精英控制,財富過於集中。同樣的,中美兩國政府都通過忽悠下層,保障覆蓋底層,對富人征稅並在輿論上引導對富人的憎恨。 而同樣的是中產階級垮掉。美國更加明顯,因為中產階級在地產泡沫的破裂中,垮向窮人,窮人垮向流離失所。中國的中產階級尚未經歷房地產市場崩塌,所以生活的富裕程度,資產負債表的表現都暫時好於美國。我這么說,你自然也猜到我會說:花無百日紅。 話說回到中美生活比較,空氣、水源、食品這算是美國華人聊以自豪的東西,不過美國人對食品的轉基因化、瘦肉精的廣泛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用於畜牧業等等食品工業化是堂而皇之存在的,區別在於有規范。醫療方面全球最佳,成本最高,公共醫療當然也是一直存在詬病的。教育水準則好學校絕對領先於中國。 誠心誠意的說,如果你在國內有一個算是功成名就的事業,到美國九成九會喪失掉,淪落於芸芸眾生,衣食無憂,但無成就感可言。即使是美國佬也是很難理解的。 海外華人要和國內同學比比驕傲的方面,寥寥無幾。 我跑過了很多地方,就生活的精彩疊加生活的品質,美國甚至比不上泰國。香港、新加坡、泰國這些地方要超越美國大多數地方。就安逸舒適而言,美國甚至比不過大理、西雙版納、清邁這些地方。 純以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而言,且不說夜總會這類娛樂,忘記這些下流生活,中國,是最適合中國人居住的地方。 我融入每個地方的生活很快,當然也有大量的潛規則並不了解,泛泛而談,我可以說,你要活得精彩和愉快,有成就感,有存在感,國內上海、北京、深圳、杭州、青島這些地方絕對比紐約洛杉磯更能夠提供。 所以,你我會更希望體制能夠改良,憲政能夠重構,中國能夠更加開放和自由,因為中國人需要在這個地方生根發芽、過的愉悅。。

❷ 各國關於治理氣候變化付出的代價

緩解氣候變化與經濟持續發展註定勢不兩立嗎?在許多人眼裡恐怕是的。但清華大學近日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卻對這一觀點提出了反駁。
《中國與新氣候經濟》報告認為,中國可以在不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前提下同時實現減排和減少大氣污染。通過合理的政策設計,中國提出的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
值的目標對宏觀經濟造成的負面沖擊,不僅可控制在GDP的1%之內,還可為環境和能源安全等領域帶來顯著的協同效應。
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增長並非兩難選擇
「現在有個廣泛的想法是,在經濟增長和減緩氣候風險之間只能二選一。」墨西哥前總統、全球經濟和氣候委員會主席菲利普·卡爾德隆在11月14日舉行的報告發布
會上表示,「但我們通過一年多的研究發現,這並不是兩難的抉擇。中國可以在創造就業、減少貧困的同時,減少威脅到未來的碳排放。」
的確,在許多人眼裡,經濟的增長、工業的繁榮繞不開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頗具雄心的減排目標意味著扼住發展的咽喉。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復甦的脆弱性更是成為許多國家擱置減排行動的借口。
要證明這一點並不困難。11月12日《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發布,美方的新減排目標立即遭到了參眾兩院領袖的抵制,指責這是美國「就業粉碎政策」並將帶來
毀滅性打擊。即使是在中國,也不乏對「2030年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標的擔心,設置了碳排放「天花板」,是否會使本就增長放緩的中國經濟進一步受
限?
對此,《中國與新氣候經濟》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將在2030年回落至5%,增長前景取決於能否通過技術進步及生產率的提高部分抵消資源約束的負面作用。報告著重分析了一類情景——在加速減排的情景下,中國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將在2030年左右停止增長並盡快開始下降,2030年單位GDP的排放強度將比2020年降低約58%。
在這一情景下,中國可以極大減少對化石能源和進口能源的依賴,在不增加能源成本的前提下改善能源結構,增強經濟對能源價格變動的韌性。同時,結合更加嚴格的環境治理政策,中國絕大多數的空氣質量可以達標。
最重要的是,若政策設計得當,在稅收中性的假設下,可以把成本控制在GDP的1%之內。如果考慮到加速減排產生的環境和健康效益,相當一部分經濟成本可以被抵消。
低碳發展路徑
事實上,這種對氣候變化和經濟增長方面的樂觀言論並非一家之辭。一份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的工作文件同樣宣稱,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對經濟增長幾乎沒有任何負面影響,實際上還可能促進經濟快速增長。
「經濟增長與氣候行動不可調和的想法表面看來既精明又現實,但實際上是一種模糊的誤解。」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今年9月為《紐約時報》撰文時指出,「超
越阻礙拯救地球行動的特殊利益與意識形態,我們就會發現抗擊氣候變化行動比幾乎所有人想像得都廉價而簡單。」原因在於,一是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大幅下降,
二是碳排放定價會產生很大的「協同效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文件稱,最重要的協同效益涉及公共衛生領域:燃煤會引起多種呼吸系統疾病,進而推高醫療成本,降低生產率,如果限制燃煤,醫療成本便會降低,並促進生產率的提升。
對此,《中國與新氣候經濟》也持有類似看法。該報告建議,以漸進增強的方式,在產能過剩的高耗能行業和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首先引入總量減排目標,並逐步
擴展成覆蓋所有行業和地區的全經濟范圍的總量減排目標。其中,應首先引入煤炭消費總量限制,煤炭消費總量應在2020年後停止增長並盡快實現絕對下降。
這一漸進增強的建議也適用於碳價政策。通過價格改革使化石燃料價格體現隱藏的外部環境成本,逐步建立有利於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市場環境。
「按照我們目前的節能減排政策和力度,到2030年是不可能實現峰值的,可能還會推後。我們現在確立2030年達到峰值,必須更大力度地推進節能減排措施。這
意味著我們必須採取比過去更強有力的措施來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節約能源和能源替代。」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
坤當日表示,減排目標的建立有利於形成轉變發展方式、節能減排、發展新能源的倒逼機制,催生更靈活、更強有力的減排措施。
何建坤稱,2030年若GDP增速回落到5%,能源消費增長卻有1-2%左右,只能靠大力發展新能源來滿足新增加能源的需要。「在2030年左右,中國每年
新投產的百萬千瓦核電站要達到8-10台左右,也就是每年要有1000萬千瓦左右的核電站投入。每年可能要有上千萬千瓦的風電、太陽能發電站投入,這樣才
能用新能源來支持經濟的增長。中國要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要付出比發達國家更大的努力和投入。」

❸ 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上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近年來,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僅在本國環境治理、節能減排、發展綠色低碳技術等方面取得驕人成績,在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積極參與國際對話,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氣候談判、促進新氣候協議的達成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貢獻。

從2014年底中美兩國簽署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到今年中國向聯合國提交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並先後與印度、巴西、歐盟、美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就氣候變化發表聯合聲明,中國通過一系列鄭重承諾,接連向世界傳遞出強有力的政治信號,表明其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獲得廣泛贊譽。

《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日前在一次記者會上回答「哪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可稱榜樣」的問題時指出,中國採取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具有榜樣意義。

她說,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文件中確定,在2030年前後使其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計劃於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並把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列入「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這些都表明,中國在對待氣候變化問題上「非常非常認真」。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各類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因此,法國作為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主辦國,期待中國為大會的成功提供支持。

法國總統奧朗德表示,中國將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中扮演「重要角色」。法國總統環境問題特別顧問尼古拉·於洛此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高度肯定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毋庸置疑的示範作用」。他說:「中國有能力在提出目標後將其實現,甚至以更快速度實現目標。」

中國支持定期盤點包括減排在內的相關長期目標的實施進展,也表明其有能力與自信進行氣候變化治理。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既是一個負責任大國應盡的義務,也符合中國當前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2014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

在氣候治理問題上,中國在加速本國發展的同時始終不忘向廣大經濟、資源、技術水平較為落後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在今年9月發表的《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國宣布出資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不少國家和國際機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士對此非常贊賞,認為中國這一舉措對世界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貢獻,展現了其勇於承擔國際責任、履行國際義務的大國風范,給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做出了榜樣。

氣候變化是一項全球性威脅,關繫到世界各國的切實利益。中國支持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協議,主張協議應以《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為基礎。日前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5年度報告》說,中方願意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與各方一道積極建設性推動談判進程,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氣候制度。

正如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能源中心主任瑪麗-克萊爾·奧恩所說,近年來,中國的確將治理環境放到了同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今的中國已做好充分准備,積極投身有關氣候問題的國際談判,並為推動談判的成功貢獻力量。

❹ 2014年11月,在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期間,兩國簽署《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我國

我國政府承諾,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的時間是2030年左右

❺ 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間,為何這么說

目前,氣候變化這一問題在世界上受到了許多的關注。有2/3的人認為氣候問題是應當作為緊急問題進行解決的,這是因為氣候問題對我們生態環境的造成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妥善解決氣候問題才能夠更好的保證人類的生態環境平衡。如今,最主要的氣候問題就是溫室效應的發生。溫室效應是因為二氧化碳的濃度較高所導致的。溫室效應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對於全球氣溫的變化。因此由於溫室效應,全球的溫度不斷的升高,極圈和回歸線正在不斷向極點靠近。在南北兩極的冰川也逐漸融化,世界的海平面不斷上升,對於許多的動物而言,他們的棲息地可能會遭受到破壞。

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當中,與環境之間的抗爭都是以失敗告終。因此我們在面對環境的時候不能夠通過對抗的方式進行,而是需要更好的與環境和諧相處,適應環境才能夠維持人類的發展。

❻ 夏威夷、舊金山、洛杉磯、華盛頓、紐約、多倫多、溫哥華這些城市的氣候變化特點

美國的東北部沿海地區和北部的五大湖區屬溫帶濕潤大陸性氣候,冬季較冷,夏季溫和多雨;東南部為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暖熱,降水豐富;中部屬大陸性半濕潤、半乾旱與乾旱氣候;西部大部分地區屬半乾旱和乾旱氣候;太平洋沿岸北段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南段屬地中海型氣候;阿拉斯加屬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終年氣溫低,降水少;夏威夷則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暖濕潤。

❼ 中美兩國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具體的說不太明白,以下是一則新聞的轉載:【《財經網》專稿/特約作者 陳晉】全球氣候變化是個大課題,中美兩國是最大的排放國,如何以兩國最高層領導人都能夠接受的方式,合作應對氣候挑戰?
2月3日,在哈佛費正清中心,密歇根大學商學院教授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就這個話題做了一個講座,題目為「加強中美合作以緩解氣候變暖」。李侃如同時也擔任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外交政策訪問學者。
李侃如曾在柯林頓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亞洲事務(1998年-2000年),是一位中國問題專家,對中國政治經濟和外交政策非常熟悉。
這次講座的內容來源於他的新書《克服中美在氣候變化方面合作中的困難》,書是與布魯金斯學會的David Sandalow合寫的。他說,他的書以中英文同時出版,希望影響高層決策者。

全球難題
李侃如首先說明,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非常緊迫但又非常棘手的全球性問題;三四年前被科學家認為均值的估計,現在已經成為最保守的估計,以前被認為是最悲觀的估計現在已經成為廣泛接受的均值。現在不努力解決的後果就是惡性循環,環境破壞會愈演愈烈。
但是解決氣候問題非常困難。問題是全球性的,但決策個體是國家政府;成本是現在支出的(先任政府),但好處是很多年以後的(後人的政績);努力是區域性的,但好處很有可能是另一個區域的(由於風、空氣的流動性)。所以,我們現在的體制不適合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像美國的醫療體制,每個人都承認現在的體制失靈了,但由於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誰也改變不了現在的體制,解決這類棘手的問題。
中國和美國是排碳量最大的兩個國家,各佔世界的20%以上。從20世紀初算起,美國的排放總量是最大的,但現在每年的排放量已經基本停止增長了。中國歷史上的排量很小,但每年的增長速度非常可觀。
中國的中央政府已經做了很多減排工作,例如每升汽油的里程數要求很高,但地方政府執行政策的力度不夠,動力不強。美國的情況正相反,聯邦政府的動力不足,布希政府尤其如此,但地方政府在減排方面做了很多努力;30多個州都在各自執行《京都條約》(Kyoto Protocal),但由於沒有州與州之間的協調,標准不一。
由於缺少最高層的合作和協調,兩國對對方國家的努力知之甚少。所以美國國會的聲音經常是,「如果中國不減排,我們不能單方減排。如果我們單方減排就意味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上升和產品價格上升;我們的產品價格上升就意味著失去國際競爭力。」
中國的慣性思維則是,美國從長遠來說不希望看到一個富強的中國,所以想方設法阻止中國的經濟發展,減排就是其中一個理由。中國的中產階級一直崇尚美國的生活方式,認為那才是「現代化」,美國不能阻止他們追求現代化。(在這種思維框架下,中國還指出,美國1985年製造「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讓日元大幅升值,就是要阻止日本經濟趕超美國。)
於是,每個國家都用對方國家努力的不足來證明自己不努力或少努力是無可厚非的。九點建議
那麼,在後京都條約(post Kyoto Protocal)的環境里,中美兩國高層合作的意義是什麼呢?如果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能夠通過合作達成一些框架性協議,這對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會有很大幫助。奧巴馬對氣候變化的態度與小布希截然不同,他會把碳交易的法案交國會批准,碳的價格從交易中產生。中國在美國國會政治交涉中的位置日益重要。如果中國仍然不能在減排問題上和美國做類似的貢獻,那麼美國國會就有可能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加稅。
所以,在李侃如看來,減排方面的合作是最認真嚴肅的合作,而且有必要提到兩國最高層領導人工作日程的最前列,而這需要兩國有意識地減少長期潛在的不信任和緊張關系。
他回憶說,在白宮工作期間,柯林頓總統讓他學到的第一個經驗是:對任何國家領導人來說,最重要的都是國內問題;當你的政策建議有悖於他想解決的國內問題時,無論你的建議多麼入情入理,他都不可能接受你的建議。所以,任何關於外交政策的建議,都必須是構建在領導人對國內問題的理解之上的。
對此,李侃如向兩國高層領導人提出九點建議。
第一,雙方領導人都公開承認對方的視角是合理的。美國領導人要承認美國歷史上的排放總量是巨大的;中國的經濟增長才剛剛起步,人均排放量還很小,中國人有權利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美國不能夠也不應該限制中國的增長速度。中國領導人要承認氣候變暖的深遠影響和嚴重後果;承認我們必須為子孫後代的生活環境著想,從現在做起,努力減排;承認美國已經有成熟的設施和汽車市場,要為減排重新設計,卷土重來,成本高昂。
第二,建立清潔能源,節約能源的框架協議,將氣候變化和減排作為能源框架協議的一部分。
第三,著重建立兩三個具體的合作項目,具有示範效應。中國外交部的口徑一直是,「你們出錢,出技術,我們用你們(國家)的錢買你們(私營企業)的技術減排,你們享受保護環境的好處。」這種想法在美國國會是絕對行不通的,不能落實任何事情。李侃如說,當他和中國科學家交流時,他們的口氣和角度都非常不同,更實際、更具體、更有可行性。
第四,強調合作開發技術。美國有處理二氧化碳的一些基本技術,如固碳技術,但還沒有很多實戰經歷和經驗。中國在這方面有巨大的需求和市場,所以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如果政府能夠牽頭,帶動私人投資,形成公私合作的模式,那麼潛力無限。而且這不是「你給我一點好處,我給你一點好處(give-and-take approach)」的簡單交換,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第五,加強地方與地方的交流與合作(例如,中國城市與美國城市之間),分享成功的經驗,效仿成功的做法。
第六,幫助中國加強執政能力,促進信息從中央到地方五層政府之間的流動,增加透明度,讓中央政府真正了解實際需要和運作中的問題。
第七,在國際談判中,努力尋找中美之間的共同點。例如,為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如果中美兩國能夠在今年秋天之前達成一些原則上的共識,那麼就會增加哥本哈根會議成功的可能性。這種共識可以包括一步步的減排步驟,而不是像以往那樣設置在某年某年之前的減排目標。
第八,利用已有的協議。例如,前財政部部長保爾森在這方面就做了很多工作。
第九,在中美雙邊峰會上,把清潔能源放在議事日程的顯要位置。今年中美首腦在四五個多邊國際會議時有機會見面;他們通常在會議期間安排大約有一小時的雙邊會談機會。如果能把氣候能源問題列入談判日程,那麼就會加快中美達成原則共識的速度,為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做好准備。
同一天的早些時候,李侃如在美日關系系列講座中,談到奧巴馬在亞洲的政策與挑戰。他說,雖然亞洲對美國非常重要,但奧巴馬在總統競選中基本沒有提到對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我們只能看出他不排外的(inclusive)、商議性的(consultative)、不以意識形態劃線的實際的外交風格。
奧巴馬在競選中提到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國際問題的形式出現的:他在氣候變化,反對核擴散,反對恐怖主義,消減貧困等方面的主張。但是美國外交部和政府的其他部門,都是按照地域或行政責任劃分的,不是按照這些國際問題劃分的。所以,奧巴馬對某個國家的具體外交政策還很難確定,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國際問題,尤其是氣候變化,會直接影響到美國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雙邊關系。目前,如果美國能夠處理好國內的經濟危機,加快經濟復甦,就是對其他國家的幫助。■

❽ 上海港的自然條件

1 、氣象
上海港所在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四季變化分明。全年溫暖多雨。年平均氣溫約 16 度,年降水量約 1148.8 毫米 。全年以東南風為主,強風向為東北風。台風多發生在夏秋之季,風力在 10 級以上的強台風平均兩年一遇。市區全年平均霧日 43.3 天,長江口 24.2 天。多數情況下,霧的持續時間為 2 至 3 小時,對港內航運、裝卸影響不大。百年來航道沒有發生冰凍現象。
2 、水文
黃浦江系感潮河流,屬非正規半日潮,一天兩潮。長江口潮汐屬正規半日周潮,一天兩潮。平均潮差為 2 米 至 2.5 米 。
3.地質
位於長江入海口的沉積平原。

❾ 上海和洛杉磯氣候的相同特徵和主要差異

上海和洛杉磯氣候的相同特徵:夏季高溫,冬季溫暖,降水季節變化大;
上海和洛杉磯氣候的不同特徵:上海降水集中於夏季,雨熱同期;洛杉磯降水集中於冬季,雨熱不同期。

❿ 上海和洛杉磯的氣候

(1)上海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和少雨,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2)上海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和少雨,夏季高溫多雨;洛杉磯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兩地相同的地理特徵是最低氣溫都在0℃以上,且都為1月,夏季高溫,冬季溫和;兩地氣候的差異是上海最熱月為7月,年降數量較多,雨熱同期;洛杉磯最熱月為8月,年降數量較少,雨熱同期; 故答案為: (1)冬季溫和少雨,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2) 城市名稱 上海 洛杉磯 所屬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地中海氣候 相同 特徵 最低氣溫都在0℃以上,且都為1月,夏季高溫,冬季溫和 主要 差異 最熱月為7月,年降數量較多,雨熱同期 最熱月為8月,年降數量較少,雨熱同期

閱讀全文

與中美氣候變化洛杉磯港上海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三率指的是什麼意思 瀏覽:990
今天人民幣兌台幣收P價 瀏覽:545
投資蓋網安全嗎 瀏覽:679
持有中國電影股票的基金 瀏覽:247
國家都有哪些股權投資 瀏覽:156
70000韓幣折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264
什麼股票隨油價上漲而獲利 瀏覽:123
美金100等於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399
新世紀醫療股票 瀏覽:869
天天基金開產品戶 瀏覽:959
601099資金流向東方財富網 瀏覽:895
蘋果價格漲得凶都是期貨惹的禍 瀏覽:240
長沙私募基金工作內容 瀏覽:137
友信民間融資 瀏覽:945
敦泰股票 瀏覽:782
股票換手率高是什麼情況 瀏覽:735
康龍化成發行價格 瀏覽:563
華東科技股票的歷史價格 瀏覽:832
九久股票 瀏覽:895
銀河證券網上開通分級基金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