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人介紹一下書法界名人殷蓀老先生
中國著名書法史論家、書法家、金石學家、文物鑒定家。一生潛心書法史論研究,編著書法理論著作20餘部,包括《中國書法史圖錄》《中國書畫篆刻簡史》《中國磚銘文字徵》《中國磚銘》《商周金文百種》《中國歷代書法經典》《書畫尋源》《中國碑銘文字徵》《秦漢磚銘百種》《中國歷代人物畫經典》《中國歷代花鳥畫經典》《中國歷代線描經典》等(上著書著均由上海書法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編輯出版)。發表書法理論論文更多,其理論成果為眾多書法理論研究者引述。
這人名聲不好
轉
中秋節後,我再次去看望殷蓀。在得知我決意考研並已經提出辭職,與房東提出退房後,他開始對我動手動腳。這一次僅限於撫摸我的頭發,摸我的胳膊,親吻我的臉頰和額頭。考慮到我一直叫他爺爺,也許他只是拿我當孫女而產生的親昵舉動,雖然心裡諸多疑問與不適,也不便多言。只是以後盡量避免和他在私密空間獨處。
B. 請介紹陸游
陸游自幼好學不倦,在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唐琬結婚,後被其母強行拆散。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竟在復試時被除名。後得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和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水災,他「草行露宿」,親到災區視察,並「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不料卻因此觸犯當道,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陸游在家閑居6年後,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於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後,陸游長期蟄居農村,於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他是一位創作特別豐富的詩人,集中存詩共約9300餘首。他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從少年到中年(46歲)入蜀以前。這一時期存詩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於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實。第二期是入蜀以後,到他64歲罷官東歸,前後近20年,存詩2400餘首。這一時期是他從軍南鄭,充滿戰斗氣息及愛國激情的時期,也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長期蟄居故鄉山陰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現存詩約近6500首。詩中表現了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詩到無人愛處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時的某種心情和所嚮往的藝術境界。另外,在這一時期的詩中,也表現出趨向質朴而沉實的創作風格。在陸游三個時期的詩中,始終貫串著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年入蜀以後表現尤為明顯,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顯得很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陸游的詩可謂各體兼備,無論是古體、律詩、絕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寫得又多又好。在這方面,陸游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同時又富有自己的創造,所以有人稱他和杜甫、李商隱完成七律創作上的「三變」(舒位《瓶水齋詩話》),又稱他的七律當時無與倫比。在陸游的七律中,確是名章俊句層見疊出,每為人所傳誦,如「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黃州》);「萬里關河孤枕夢,五更風雨四山秋」(《枕上作》)等。這些名作名句,或壯闊雄渾,或清新如畫,不僅對仗工穩,而且流走生動,不落纖巧。除七律外,陸游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當推絕句。陸游的詩雖然呈現著多彩多姿的風格,但從總的創作傾向看,還是以現實主義為主。他繼承了屈原等前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並立足於自己的時代而作了出色的發揮.
詞的創作不僅工詩,還兼長寫詞。由於他對這種詩體不甚注重,所以詞作不多,現存詞共有130首。他的詞也風格多樣並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與宋詞中的婉約派比較接近,如有名的(釵頭鳳)即屬此類。而有些詞常常抒發著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著高超的襟懷,如(卜運算元)「驛外斷橋邊」、(雙頭蓮)「華鬢星星」等,或蒼涼曠遠,或寓意深刻,這類詞又和蘇軾比較接近。但是最能體現陸游的身世經歷和個性特色的,還是他的那些寫得慷慨雄渾、盪漾著愛國激情的詞作,如(漢宮春)「羽箭雕弓」、(謝池春)「壯歲從戎」、(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夜遊宮)「雪曉清笳亂起」等,都是飽含著一片報國熱忱的雄健之作。這類詞又和辛棄疾比較接近。陸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豐,而且頗有造詣。其中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最能體現陸游散文的成就。同時也如在詩中一樣,不時表現著愛國主義的情懷,如《靜鎮堂記》、《銅壺閣記》、《書渭橋事》等.
陸游的著作,據汲古閣刻《陸放翁全集》,計有:《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詞2卷,《入蜀記》6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訓》(見於《知不足齋叢書》)及《家世舊聞》等。中華書局於1976年排印《陸游集》5冊,書後附今人孔凡禮《陸游佚著輯存》。
C. 關於陸游的資料
陸游(1125~1210) 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祖父陸佃,徽宗時官至尚書右丞,被誣元□黨籍,罷知亳州。父陸宰,官朝請大夫,直秘閣。陸游出身於一個由"貧居苦學"而仕進的世宦家庭。他誕生和成長的年代,正當宋王朝腐敗不振、屢遭金國(女真族)進犯的時候。陸游誕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他隨父陸宰向南逃亡,在"經旬不炊"和夜聞金兵馬嘶中,歷盡艱辛,逃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後又逃歸故鄉山陰。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敵氣氛,給童年時代的陸游留下難忘的印象,並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他後來曾這樣回憶道:"紹興初,某甫成童,親見當時士大夫相與言及國事,或裂眥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雖丑裔方張,視之蔑如也。"(《跋傅給事帖》)生平 陸游自幼好學不倦,自稱"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青年時代曾從江西派詩人曾□學詩,得到不少啟發,但他並未受其束縛,又從前代大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岑參等人的詩作中汲取滋養。
封建家庭雖然給陸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別是愛國教育,但也給他帶來婚姻上的不幸。他20歲時與唐氏結婚,夫妻感情甚篤,可是母親卻不喜歡唐氏,硬逼著他們夫妻離散。離婚後,陸游非常傷痛,曾在10年後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寫了〔釵頭鳳〕詞以寄深情,此後多次賦詩懷念,直至老年還寫了有名的愛情詩《沈園》。
陸游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但因居於投降派權臣秦檜的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於是受到秦檜忌恨,竟在復試時將他除名。秦檜死後,孝宗即位,起初頗有抗金之志,主戰派受到重視,陸遊方被起用。他積極向朝廷提出許多抗敵復國的軍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於張浚舉兵北伐,部下將領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戰終於受挫。宋朝廷立即動搖,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陸游也被加上"交結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黜還鄉。
陸游在故鄉山陰鏡湖之濱閑居 4年,屢次上書求職,最後才於乾道五年(1169)得一個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小官,其時已45歲。他迫於生計,不得不於次年遠行入蜀就任。由於位卑職微,再加僻處山城,感到無所作為,但任期滿後"歸又無所得食",不得不又上書求"捐一官以祿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戰將領四川宣撫使王炎聘他為干辦公事,延至幕中襄理軍務。這使陸游的生活發生很大變化,他換上戎裝,馳騁在當時國防前線南鄭(今漢中)一帶。鐵馬秋風、豪雄飛縱的軍旅生活,使陸游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丹心唯報國",可算是他這一時期生活和心情的寫照。特別是當他看到川陝地勢險要,民氣豪俠,覺得可用關中作根本,以謀反攻收復失地。於是便向王炎陳進取之策,提出一些經略中原、積粟練兵的戰略。他充滿勝利的信心,認為"王師入秦駐一月,傳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陸游的這一片報國赤忱,並不能實現。腐敗的宋朝廷,只求苟安,無意進取,致使將士閑置前線,"報國欲死無戰場"。不久,宋朝廷將王炎召回,隨即罷免,陸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撫司參議官。他只好抱著"不見王師出散關"和"悲歌仰天淚如雨"的激憤心情,眼看著收復中原的希望破滅。此後,陸游又在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自稱"身如林下僧",抗戰復國的壯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機會。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陸與范素有詩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場禮數,以至引起了同僚譏議;又由於陸游的復國抱負和個人的功名事業長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脫巾漉酒,拄笏看山"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霧中尋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責為"不拘禮法,恃酒頹放"。於是陸游索性自號"放翁",並在詩中這樣解嘲道:"名姓已甘黃紙外,光陰全付綠樽中。門前剝啄誰相覓,賀我今年號放翁。"從此,"放翁"便和他的詩名同著於世。
陸游在川陝 9年,祖國的山川形勢、風土民情豐富了他的生活體驗。特別是在南鄭前線,他接觸到許多邊防戰士和"忍死望恢復"的"遺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開,並將許多富有生活實感的愛國激情傾注於詩。這是他創作上收獲最多的時期。陸游對這一創作階段很珍視,覺得"詩家三昧忽見前",於是將全部詩作題名為《劍南詩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水災,他"草行露宿",不辭辛苦,親到災區視察,並"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不料卻因此觸犯當道,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
陸游在家閑居 6年,已經62歲,才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寫了有名的七律《臨安春雨初霽》,其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兩句,得到孝宗的激賞,但孝宗並不了解陸游的真正抱負,只叫他到嚴州後,"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新職雖然不合陸游素志,但他還是勤勉從事,正如詩中所說:"憂民懷懍懍,謀己恥營營。"他在任上,力求"寬期會,簡追胥,戒興作,節燕遊",因此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為他立碑,並為他曾經作過嚴州太守的高祖陸軫立祠,以紀念他們祖孫二人。
在嚴州任職期間,陸游曾將歷年所作詩,特別是早年的作品,嚴加刪選,共得2500餘首,刊刻為《劍南詩稿》20卷。此書行世後,深得當時文壇贊譽。
淳熙十五年(1188),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於是他又連上奏章,諫勸朝廷"力圖大計,宵旰勿怠",並提出"救民之貧,莫先於輕賦"等政治主張。這時宋朝廷已耽於偏安享樂,無意進取,所以陸游的建議不僅不被採納,反而遭到□佞之徒的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陸游對此非常憤慨,便索性將山陰鏡湖故居命名為"風月軒",以示譏諷。
此後,陸游長期蟄居農村,計有12年之久,在幽靜但卻清貧的生活中度著晚年。他將書室命名為"老學庵",以坐擁書城為樂,正像詩中所說:"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另外,他還親自參加一些農業勞動:"扶衰業耕桑","夜半起飯牛",甚至為了應付"吏征租",不得不典質衣服。由於他"身雜老農間",了解到下層人民的痛苦,而且感到"忠言乃在閭里間",所以想和他們傾吐滿腔愛國熱情:"耿耿一寸心,思與窮友論。"農民們也感到陸游可敬可親,每當看到他走來,便取出酒菜招待。他們為了感謝陸游治病施葯,更是"村巷歡欣夾道迎",而且生子多以"陸"字為名,以報"活我"之恩。
在陸游鄉居時,寧宗於紹熙五年(1194)七月代光宗即位,次年改國號為慶元。外戚韓□胄當政。他斥理學為偽學,罷逐宗室大臣趙汝愚及理學家朱熹等,史稱"慶元黨禁"。在這一時期,陸游曾應韓□胄之請,為他撰寫了《南園記》,希望他"勤勞王事"。嘉秦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尚未完成,召陸游入朝修撰,次年修畢,即辭官還鄉。開禧二年(1206),韓□胄對金宣戰,因急於貪功,貿然出師,不久即以失敗告終。
韓亦被殺取首送金議和。由於陸游和韓曾有上述關系,在當時和後來都曾受到一些責難,認為"晚節"不終。其實,陸游在韓當政時退而復出,主要是為抗敵復國的夙願所驅使,並無趨炎附勢之意。
陸游於嘉泰三年辭官還鄉,已近80高齡。此後猶賦詩作文不輟,但身體卻逐年衰弱,終於在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85歲的老詩人抱著未見國土收復的遺恨,與世長辭。
詩歌創作 陸游是一位創作特別豐富的詩人,集中存詩共約9300餘首。他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從少年到中年(46歲)入蜀以前。這一時期最長(約30年),但集中現存詩卻最少,約 200首左右,這是因為他將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繪"的作品盡行刪去的結果。據其《跋詩稿》中所說,他曾將42歲以前的詩"又去十之九",估計刪去總在萬首以上。由此也可看出,他前期的詩作主要偏於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實。第二期是入蜀以後,到他54歲罷官東歸,前後近20年,存詩2400餘首。這一時期他從軍南鄭,深入國防前線,充滿戰斗氣息的豪邁生活以及雄奇壯偉的山川形勢,不僅加深了他對現實的體驗和激發了他愛國的思想感情,同時詩風也隨之一變,正像他在詩中所說的"地勝頓驚詩律壯"。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成熟和豐富,奠定了他作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第三期是長期蟄居故鄉山陰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現存詩約近6500首。這一時期的詩作最多,當是由於晚年未暇刪汰的緣故。這一時期他生活比較平靜,與農民接觸較多,再加他宦海沉浮,飽經憂患,且年事漸高,因此在詩中表現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詩到無人愛處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時的某種心情和所嚮往的藝術境界。另外,在這一時期的詩中,也表現出趨向質朴而沉實的創作風格,如許多反映農村疾苦的詩即屬此類。以上所分三期,僅是大致而言,並不能截然分割。其實每一時期都有出色的作品,即使是早期,在語言韻律等方面,也顯示了詩人藝術上的功力,從而為後來達到更高的成就准備了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陸游的詩中始終貫串著一個永不衰退的特色,這就是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一特色在他中年入蜀以後,表現尤為明顯,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顯得很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無怪梁啟超稱之為"亘古男兒一放翁"。由於陸游所寫的詩"言恢復者十之五六",故屢遭投降派的打擊和排擠。但他"位卑未敢忘憂國",抗敵禦侮一直是最能觸發他創作激情的思想主題。在他早年的詩中曾這樣寫著:"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到了82歲的老年,還是"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行》)。正是這種永不衰竭的愛國熱情,使陸游唱出了那一時代最高亢的歌聲。他所寫的許多感情激昂、氣概宏肆的詩篇,像黃鍾大呂一般地震盪人心。
陸游的"一片丹心"始終得不到報國的機會,不能不常常感到壓抑和憤慨,在詩中也就表現為在激昂的基調中又鳴響著悲愴。正象他在有名的《書憤》詩中所歌詠的:"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又如:"白發蕭蕭卧澤中,□憑天地鑒孤忠。……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其他還有《金錯刀行》、《送七兄赴揚州帥幕》、《胡無人》、《病起書懷》、《關山月》、《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縱筆》、《隴頭水》等等,都是氣壯語豪而又托興深微之作。特別感人的是,陸游在臨終前夕,還不忘收復國土,在有名的《示兒》詩中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以上這類詩,堪稱是最能體現陸游創作精神的代表作。
陸游不僅在詩中抒發了對祖國的熱愛,同時還對腐朽無能、苟安求和的統治當局發出憤怒的譴責:"諸公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感憤》);"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夜讀范至能〈攬轡錄〉》)。另外,陸游還在《追感往事》、《客從城中來》、《北岩》、《關山月》等詩中痛斥那些不恤國難、唯知奢靡享樂的官僚。面對著"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的腐敗現象,他痛心疾首地大聲疾呼:"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醉歌》)
對處於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下的人民,陸游也在詩中表現著深切的關懷。在《三月二十五夜達旦不能寐》、《秋獲歌》、《秋賽》、《農家嘆》等詩中,他描述當時的現實是:"富豪役千奴,貧老無寸帛","常年征科煩□楚,縣家血濕庭前土","一身入縣庭,日夜窮笞榜。"由於陸游對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所以他對被迫反抗的人民懷著不尋常的同情,以至在《兩獐》、《疾小愈縱筆作短章》等詩中出現了這樣光輝的思想:"吏或無佳政,盜賊起齊民";"彼盜皆吾民,初非若胡羌。奈何一朝憤,直欲事毆攘?"這種對"盜賊"的看法已經沖破一般文士的觀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總之,憂國、愛民、誓死抗戰,是陸詩的最大特色並能傳誦千古的原因。除此以外,陸游還寫了很多別具風採的詩。這些詩或抒發生活感情,或描寫山川風物,呈現著自然流暢而又清新俊逸的風格;其中還有些作品將詩情和哲理藝術地交融在一起。如《春曉》:"花經風雨人方惜,士在江湖道益尊";又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劍門道中遇微雨》: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等等。
陸游的詩可謂各體兼備,無論是古體、律詩、絕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寫得又多又好。在這方面,陸游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同時又富有自己的創造,所以有人稱他和杜甫、李商隱完成七律創作上的"三變"(舒位《瓶水齋詩話》);又稱他的七律"當時無與比埒"(沈德潛《說詩□語》)。在陸游的七律中,確是名章俊旬層見疊出,每為人所傳誦。如"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黃州》);"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夜泊水村》);"萬里關河孤枕夢,五更風雨四山秋"(《枕上作》);"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度浮橋至南台》);"月色橫分窗一半,秋聲正在樹中間"(《枕上》);"溪鳥低飛畫橋外,路人相值綠陰中"(《衡門獨立》)等等。這些名作名句,或壯闊雄渾,或清新如畫,不僅對仗工穩,而且流走生動,不落纖巧。
除七律外,陸游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當推絕詩,前人曾稱"可直追唐音"。這類詩除前面提到的《示兒》、《劍門道中遇微雨》等篇外,其他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小雨極涼舟中熟睡至夕》"舟中一雨掃飛蠅"等等,都不愧是"視唐殆無愧色"的絕句。
陸游的詩雖然呈現著多彩多姿的風格,但從總的創作傾向來看,還是以現實主義為主,正如他自己所說:"道向虛中得,文從實處工。"他繼承了屈原等前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並立足於自己的時代而作了出色的發揮。所以有人將他和杜甫媲美,譽之為"可稱詩史"(《後村先生大全集》)。不過,陸游也不時在詩中馳騁其豐富的藝術想像,如在《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詩中,繪聲繪色地描寫了抗戰勝利的歡樂情景:"駕前六軍錯錦綉,秋風鼓角聲滿天。苜蓿峰前盡停障,平安火在交河上。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其他如在《醉歌》、《出塞曲》、《神君歌》等詩中,也表現著思飄雲外的浪漫風韻,無怪他又有"小太白"之稱。不過陸游的這類詩作仍然帶著強烈的現實色彩;或者說是現實理想得不到滿足的一種反激。
總之,陸詩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誠如前人所稱:"無意不搜而不落纖巧,無語不新而不事塗澤,實古來詩家所未見。"(趙翼《甌北詩話》) 陸詩也有不足之處。它雖然"清空一氣,明白如話",但有時不免率爾成章,氣勢有餘而含蘊不足。還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缺點,是詞意和句法有互相重復蹈襲的現象,特別是在晚年。這是由於他創作甚豐,因而"不暇剪除盪滌"的原故。此外,由於陸游畢竟是一位生活在封建時代的詩人,思想上難免有許多局限,特別是當他受到黑暗勢力打擊的時候,更容易產生空虛、悲觀的情緒,有時甚至在那些寫得激昂慷慨的詩中也不能避免。如"君看赤壁終陳跡,生子何須似仲謀"(《黃州》);"百年細數半行路,萬事不如長醉眠"(《寓館晚興》)等等。但陸詩的這些消極因素,與他的整個創作比較起來,終是小疵,並不影響他作為一位大家屹立於宋代文壇。
詞的創作 陸游不僅工詩,還兼長寫詞。由於他對這種詩體不甚注重,所以詞作不多,現存詞共有 130首。他的詞也是風格多樣並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與宋詞中的"婉約派"比較接近,如有名的〔釵頭鳳〕即屬此類。在這首詞中他對硬被封建勢力拆散的前妻唐氏,傾吐了曲折而深摯的戀情:"紅酥手,黃□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其他如〔鷓鴣天〕"南浦舟中兩玉人",〔臨江仙〕"鳩雨催成新綠",〔蝶戀花〕"陌上簫聲寒食近",〔水龍吟〕"樽前花底尋春處"等,亦是情致深婉的作品。但是,陸游畢竟又和當時為他所推崇的婉約派詞人秦觀不同,他在詞中並不是一味剪紅刻翠,而是常常抒發著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著高超的襟懷,如〔南鄉子〕:"早歲入皇州,樽酒相逢盡勝流。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又如〔卜運算元〕:"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其他如〔漁家傲〕"東望山陰何處是",〔雙頭蓮〕"華鬢星星,驚壯志成虛,此身如寄"等等,或蒼涼曠遠,或寓意深刻,這類詞又和蘇軾比較接近。但是最能體現陸游的身世經歷和個性特色的,還是他的那些寫得慷慨雄渾、盪漾著愛國激情的詞作,如〔漢宮春〕:"羽箭雕弓,憶呼鷹古壘,截虎平川。吹笳暮歸野帳,雪壓青氈。淋漓醉墨,看龍蛇飛落蠻□。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又如〔謝池春〕:"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雲高,狼烽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笑儒冠,自來多誤。"其他如〔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桃源憶故人〕"中原當日三川震",〔夜遊宮〕"雪曉清笳亂起"等等,都是飽含著一片報國熱忱的雄健之作。這類詞又和辛棄疾比較接近。毋怪前人曾稱陸游的詞"纖絕處似淮海,雄快處似東波"(楊慎《詞品》);又有人說"超爽處更似稼軒"(毛晉《宋六十家詞·放翁詞跋》),這個評語是有道理的,他和辛棄疾確是一掃當時纖麗的詞風,雖然從總體來說稍遜於辛詞的成就。
陸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豐,而且頗有造詣。其中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此類最能體現陸游散文的成就,同時也如在詩中一樣,不時表現著愛國主義的情懷,如《靜鎮堂記》、《銅壺閣記》、《書渭橋事》、《傅給事外製集序》等皆是。其他如《澹齋居士詩序》等文,則表現了陸游對文學的卓越見解:"蓋人之情,悲憤積於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蘇武、李陵、陶潛、謝靈運、杜甫、李白,激於不能自已,故其詩為百代法。"這種視創作重在內在修養而不在於外在形式的觀點,對他所說的"工夫在詩外"可算是作了進一步的發揮。陸游還有一些別具風格的散文如《煙艇記》、《書巢記》、《居室記》等,寫鄉居生活之狀,淡雅雋永,頗似富有情味的小品文。《入蜀記》6卷,筆致簡潔而又宛然如繪,不僅是引人入勝的游記,同時對考訂古跡和地理沿革也有資助。至於他的《老學庵筆記》則是隨筆式的散文,筆墨雖簡而內容甚豐,所記多系軼文故實,頗有史料價值。其中論詩諸條(如批評時人"解杜甫但尋出處"等),亦堪稱卓見。
總之,陸游是一位創作豐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特別是在詩歌創作上,成就尤其突出。人們公認他高於當時與他並稱的尤袤、范成大、楊萬里,清代人趙翼還認為他勝似蘇軾。他說:"宋詩以蘇、陸為兩大家,後人震於東坡之名,往往謂蘇勝於陸,而不知陸實勝蘇也"(《甌北詩話》)。從總體來看,特別是從反映時代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陸游確不愧是宋代最傑出的詩人。
作品集 陸游的著作,據汲古閣刻《陸放翁全集》,計有:《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詞2卷,《入蜀記》6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訓》(見於《知不足齋叢書》)及《家世舊聞》等。中華書局於1976年排印《陸游集》5冊,書後附今人孔凡禮《陸游佚著輯存》。
參考書目
齊治平:《陸游傳論》,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上海,1959。
朱東潤:《陸游研究》,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上海,1961。
歐小牧:《陸游年譜》,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81。
http://www.hanhuncn.com/Html/Whjl/20060316211946415.html
D. 誰能告訴我關於陸游的資料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
中國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古詩《示兒》。詩是這么寫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臨終遺囑。詩中表達了一個行將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的那一天,告訴他勝利的消息。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一位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他就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陸游。
陸游是中國南宋詩人,生於公元1125年。陸游生活的時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金國頻頻向宋朝發動戰爭,積貧積弱的宋朝喪失了大量國土,被迫不斷向南遷移,人民生活在戰亂和動盪之中。少年時代的陸游就不得不隨著家人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痛苦。
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熏陶,很早就養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為了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他特別注意學習兵書。20歲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親臨戰場、殺敵報國。然而直到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在軍中做一名軍官,實現了自己多年的願望。
不到一年的軍中生活,在陸游的生活和創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著戎裝,來往於前線各地,抗敵將士的艱苦生活和愛國熱情,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詩歌境界,豪邁而悲壯也成為他一生詩歌創作的基調。
作為一名傑出的詩人,陸游一生創作詩歌9300餘首。這些詩中大多數都是與抗擊侵略者的有關的。或者描寫火熱的軍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覺身滿霜",或者寄託自己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空抱一腔報國熱情的愁悶心情。
陸游的詩歌不僅始終貫注著熾烈的愛國熱情,而且同情當時人民的疾苦。憂國和憂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裡交織在一起。他在《太息》、《秋獲歌》等詩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強對下層人民的剝削,同時又真切地寫出了下層人民勤勞、善良的優秀品質。
除了詩歌作品,陸游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這些作品有的記生活瑣事,有的議論國計民生,有的敘述友人事跡,但都貫穿以愛國情感,有很強的感染力。
陸游一生飽經憂患,對普通人民所處的環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了同代詩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陸游豐富的創作實踐對他以後的宋代文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更為顯著的,還在於他強烈執著的愛國主義精神方面。他的詩文作品,對遭受異族壓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當民族的生死存亡關頭,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位在自己85歲的生命歷程中深切關注祖國命運的詩人。
陸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詞人陸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門,原因依古人的說法是「不當母夫人意」「二親恐其惰於學,數譴婦,放翁不敢逆尊者意,與婦訣」.以上的意思是說,唐琬在夫家,與婆婆不合;或說因為夫妻兩人太恩愛,公婆認為會妨礙陸游的上進之心,所以常常責罵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據陸游自已在晚年的詩作(《劍南詩稿》卷十四)是因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陸游與唐琬是相愛的,他們分手以後,陸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趙士程,但真正兩人的哀情傳世的一段,就是兩人的重逢於相別後的十年,在紹興城外的沈氏園中,那是一個春日,陸游來此賞春,而唐琬和丈夫趙士程
也來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兩人重逢,又無法當面相訴離情,隨後,唐琬派人送來一些酒菜,默默以示關懷,而就與丈夫離去,陸游在傷心之餘,就是園子的壁上題下了一首哀怨的《釵頭鳳》.
兩人重逢後沒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憂傷而憂死(在歷史上記載:「未幾,怏怏而卒」--沒有多久,就心情憂郁而死)
陸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歲,1208年),又來到沈園,寫下了:沈家園里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這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正是陸游對唐琬最深的懷念,第二年,陸游終於也追隨著唐琬去到另一個世界了.
沈園絕戀
沈園位於紹興市區東南的洋河弄。宋代池台極盛,為越中著名園林。據載:南宋詩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愛,卻為陸母所不喜,陸游被迫與唐琬分離,後來唐改嫁趙士程,陸游再娶王氏。十餘年後他們春遊沈園相遇,陸游傷感之餘,在園壁題了著名的《釵頭鳳》詞,唐琬見了不勝傷感,也和詞一首,不久便憂郁而死。陸游為此哀痛至甚,後又多次賦詩憶詠園,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句。沈園亦由此而久負盛名,數百年來,風雨滄桑,沈園已"非復舊池台"。
近年來紹興重建了沈園,在其東部建雙桂堂,內辟陸游紀念館,展出了陸游在沈園的經歷,以及陸游的愛國史跡和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中部為宋代遺物區,這里的葫蘆形水池、池南的假山、池西的古井,都是宋代遺物。。園西為沈園遺跡區,以氣勢雄渾,表制古樸的孤鶴軒為中心。正南用出土斷磚砌成的斷垣上,刻有當代詞學家夏承燾書陸游的《釵頭鳳》詞,點明了造園主題。東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閑雲亭,登亭可攬全園之勝。孤鶴軒之北,有碧池一泓,池東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為冠芳樓,底樓設茶室,供遊人品茗。整個園林景點疏密有致,高低錯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頗具宋代園林特色.
陸游,南宋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後官至寶章閣待制。 陸游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 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後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
E. 誰能給我找古代名人阿!!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家,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提到他,凡是有點文學常識的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
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被召還朝。這之後短短一兩年內,蘇軾從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學士,至上禮部尚書。
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有不能見諒與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
蘇軾在杭州的唯一政績便是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沒過多久,王安石再度執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之後蘇軾幾次入朝、貶官、貶官、入朝……飽嘗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貶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島),至徽宗建宗靖國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還京時,病逝於常州,享年六十六歲。
從蘇軾的履歷來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勛在文學創作上。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時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之一。就現存蘇軾的作品看來,他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在人才濟濟的兩宋王朝,他無論詩,詞,還是散文,都是大家
自幼好學不倦,自稱「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青年時代曾江西派詩人曾幾學詩,得到不少啟發,但他並未受其束縛,又從前代大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詩作中汲取滋養。
封建家庭雖然給陸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別是愛國教育,但也給他帶來了婚姻上的不幸。他20歲時與唐氏結婚,夫妻感情甚篤,可是母親卻不喜歡唐氏,硬逼著他們夫妻離散。離婚後,陸游非常傷痛,並且曾在10年後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寫了有名的愛情詩《沈園》。
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竟在復試時被除名。後得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和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災,他「草行露宿」,親到災區視察,並「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不料卻因此觸犯當道,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陸游在家閑居6年後,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於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後,陸游長期蟄居農村,於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他是一位創作特別豐富的詩人,集中存詩共約9300餘首。他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從少年到中年(46歲)入蜀以前。這一時期存詩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於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實。第二期是入蜀以後,到他64歲罷官東歸,前後近20年,存詩2400餘首。這一時期是他從軍南鄭,充滿戰斗氣息及愛國激情的時期,也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長期蟄居故鄉山陰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現存詩約近6500首。詩中表現了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詩到無人愛處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時的某種心情和所嚮往的藝術境界。另外,在這一時期的詩中,也表現出趨向質朴而沉實的創作風格。在陸游三個時期的詩中,始終貫串著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年入蜀以後表現尤為明顯,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顯得很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陸游的詩可謂各體兼備,無論是古體、律詩、絕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寫得又多又好。在這方面,陸游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同時又富有自己的創造,所以有人稱他和杜甫、李商隱完成七律創作上的「三變」(舒位《瓶水齋詩話》),又稱他的七律當時無與倫比。在陸游的七律中,確是名章俊句層見疊出,每為人所傳誦,如「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黃州》);「萬里關河孤枕夢,五更風雨四山秋」(《枕上作》)等。這些名作名句,或壯闊雄渾,或清新如畫,不僅對仗工穩,而且流走生動,不落纖巧。除七律外,陸游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當推絕句。陸游的詩雖然呈現著多彩多姿的風格,但從總的創作傾向看,還是以現實主義為主。他繼承了屈原等前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並立足於自己的時代而作了出色的發揮。
詞的創作不僅工詩,還兼長寫詞。由於他對這種詩體不甚注重,所以詞作不多,現存詞共有130首。他的詞也風格多樣並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與宋詞中的婉約派比較接近,如有名的(釵頭鳳)即屬此類。而有些詞常常抒發著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著高超的襟懷,如(卜運算元)「驛外斷橋邊」、(雙頭蓮)「華鬢星星」等,或蒼涼曠遠,或寓意深刻,這類詞又和蘇軾比較接近。但是最能體現陸游的身世經歷和個性特色的,還是他的那些寫得慷慨雄渾、盪漾著愛國激情的詞作,如(漢宮春)「羽箭雕弓」、(謝池春)「壯歲從戎」、(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夜遊宮)「雪曉清笳亂起」等,都是飽含著一片報國熱忱的雄健之作。這類詞又和辛棄疾比較接近。陸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豐,而且頗有造詣。其中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最能體現陸游散文的成就。同時也如在詩中一樣,不時表現著愛國主義的情懷,如《靜鎮堂記》、《銅壺閣記》、《書渭橋事》等。
陸游的著作,據汲古閣刻《陸放翁全集》,計有:《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詞2卷,《入蜀記》6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訓》(見於《知不足齋叢書》)及《家世舊聞》等。中華書局於1976年排印《陸游集》5冊,書後附今人孔凡禮《陸游佚著輯存》。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於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後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長期為投降派所把持。還在1259年,宰相賈似道便以稱臣、割江北地區和歲納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顏卻意在滅宋,並不停止南侵。1275年,將賈似道十三萬大軍消滅,朝廷便再無可用之兵。此時宋恭帝在位,年僅四歲,太皇太後謝氏臨朝聽政,不得不發出「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文天祥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他「捧詔涕泣」,並立即行動,在兩三個月內便組織了第一支「勤王」隊伍近萬人,幾經周折,趕到了臨安。而在成千上萬大小地方官中,帶兵勤王的只不過他和張世傑三人而已,這個政權腐朽到什麼程度,可見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顏兵臨皋亭山,左相留夢炎早已投降叛變。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顏雖願受降,卻要右相陳宜中去元營洽談,陳哪有這個勇氣?當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謝太後唯珂派人只剩下一個文天祥。他毅然臨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慮是「戰、守、遷皆不及施」,「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他甚至藉此機會觀察一下敵營的虛實以謀「救國之策」。但是他沒有想到,正當他指斥伯顏扣押不能返回宋營,他的義兵則在同時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敵人的兇殘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鎮江),在義士的幫助下,逃脫了虎口,據他在《指南錄後序》所記,至少有十六次倖免於死,經過千辛萬苦,於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溫州,此時他聽說度宗的兩個兒子(即恭帝的兩個兄弟)已逃到福州,於是立即上表勸進。不久,被詔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樞密院事,後又命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帥旗,號召四方英雄豪傑,各各起兵,民復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統兵進軍江西,收復南部數十州縣,同時圍困贛州,湖南、湖北皆起而響應,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統治者大為驚慌。元忙調40萬大軍來解贛州之圍,另派兵五萬追 擊文天祥。文部不過五千餘人,這年八月,空坑一戰,遂致大敗,部將數人犧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趙時嘗在緊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軍,文才得乘間逃脫。趙隨即被殺。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時間內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並沒有灰心喪氣,他下定決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殘軍,加以擴充,移兵廣東潮陽,不幸於十二月二十日兵敗五坡嶺,文天祥自度難以逃出重圍,當即吞服隨帶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並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這是他遭遇的最後一次嚴重的挫折。從此以後,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統領義軍在戰場上與元軍拼殺。
文天祥被俘後,打定主意,只求義死而不求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還在伯顏將他扣押北營時,他便明白地告訴對手:「宋狀元……所欠一死報國耳,宋存與存,宋亡與亡,刀鋸在前,鼎鑊在後,非所懼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馬來文天祥囚所勸降,文天祥長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裡,阿合馬卻要他下跪,文天祥說:」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馬以勝利者自居,傲慢地說:「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諷地說,南朝若早用我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會到你這里來,你有什麼可神氣的阿合馬用威脅口氣對左右說:「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義凜然道:「亡國之人,要殺便殺,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馬自討沒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羅審問文天祥。孛羅一來就擺威風,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絕,左右便用武力強使文天祥作跪拜狀,文凜然說道:「天下事,有興有廢,自古帝王以及將相,滅亡誅戮,何代無之?天祥今日……至於此,幸早施行。」臨刑前夕,皇帝忽必烈親自出馬勸降,以宰相之職作為誘餌,妄圖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嚴厲拒絕。忽必烈只好問他,那你究竟要什麼呢?文天祥回答說:「願以一死足矣!」文天祥這種以身殉國,視死如歸的的偉大精神使得敵人束手無策,一籌莫展。這實際上等於宣布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和他自己所贊頌的「正氣」的勝利。也等於宣布侵略者的失敗,是一切投降派和賣國賊的失敗。
在國家民族危亡緊急時刻,文天祥無時無刻不把國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對投降派和姦佞之徒從不留情。1259年,元軍渡江圍鄂州,皇帝寵幸的內侍董宋臣慫勇宋帝遷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斬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軍大將呂文德為和義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呂師孟為後部尚書,投降氣氛一時彌漫京城,文天祥又上書乞斬呂師孟,以穩軍心。文天祥被俘後,留夢炎一班降賊都曾硬著頭皮來勸降,文一律唾罵之置,就連先已投敵的宋恭帝前來勸降時,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確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他並不對帝王愚忠,而只無條件地忠於國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他死後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獄中所作的《正氣歌》以及死後從其衣帶中 發現的「衣帶詔」(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都已成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成為民族精神財富的寶貴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F. 中國有多少叫陳章俊的
全國共有 244 個陳章俊
北京市(0人) 天津市(0人) 河北省(11人) 山西省(0人)
內蒙古(0人) 遼寧省(0人) 吉林省(1人) 黑龍江(0人)
上海市(2人) 江蘇省(7人) 浙江省(2人) 安徽省(38人)
福建省(14人) 江西省(21人) 山東省(2人) 河南省(12人)
湖北省(23人) 湖南省(24人) 廣東省(13人) 廣西(7人)
海南省(3人) 重慶市(13人) 四川省(27人) 貴州省(16人)
雲南省(7人) 西藏(0人) 陝西省(1人) 甘肅省(0人)
青海省(0人) 寧夏(0人) 新疆(0人) 其他(0人)
特別提示:地圖數據暫不包括港澳台等地區,請諒解。
G. 上海木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木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09月1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策劃,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各類廣告,商務信息咨詢,會務會展服務,電腦圖文設計(除網頁),市場營銷策劃,室內外裝潢服務,貨物打包及裝卸服務,自有汽車租賃服務,企業形象策劃,旅遊咨詢(不得從事旅行社業務),動漫設計,舞台、燈光、音響安裝、租賃,紙製品、木製品加工、銷售,印刷材料、包裝材料、辦公設備、工藝禮品、橡塑製品、服裝鞋帽、汽摩配件批發零售等。
法定代表人:章俊
成立時間:2013-09-12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700305427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松江區小崑山鎮崇南公路435弄78號房H座
H. 快遞3天沒反應了,希望有關大神幫幫忙查一下2433578482。圓通的快遞,跟我查到一樣的話就免了。
親的這個訂單有問題,建議聯系賣家讓他幫你聯系快遞公司問下,或者親自己聯系快遞公司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