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18美元走勢分析

18美元走勢分析

發布時間:2021-05-21 04:03:23

A. 美元18年會破6到5嗎10年一次的金融危機18會到來嗎

過去每8-10年都會發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九年。這次會例外嗎?金融危機前夜一定是股市大漲、一片繁榮。

真正的關鍵和重點來了,我相信大家已經看了出來:第一次金融危機是1987—1988,第二次金融危機是1997—1998,之間相差10年;第三次金融危機是2007—2008,也是相差10年;那第四次金融危機,難道就是2017—2018?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周期談起。

一、從甲子周期到太陽黑子

世界上最有名的周期規律莫過於中國的甲子周期。以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為基礎,經過兩兩組合,形成了六十組數據,從甲子乙丑到壬戌癸亥。在六十甲子的基礎上,又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歷法體系,是為四柱八字。中國古老的算命術,就是以四柱八字為基準,將各種天乾地支的組合模式定為吉凶禍福,由此去判斷過去、預測未來。

除了甲子周期外,中國農歷的二十四節氣也是最早的周期體系之一。這是一個綿延至今超過2000年的氣象周期,按照地球在黃道上的運行節律而將一年分成24個小的周期,從立春到大寒。

中國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中比較早的一批研究市場周期規律的人,就曾以甲子周期和二十四節氣為工具,尤其是後者,1990年代曾一度被很多人膜拜。只不過近幾年不太為人所熟知而已。

國內一位著名的科學家翁文波曾出過一本《天乾地支紀歷與預測》的小書,專門用中國傳統的紀歷與節氣進行天災等預測,據說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過,相比他的地震預測,那隻是小兒科。有數據統計,他1982年到1992年預測國內地震60次的准確率是86.67%、預測國外地震70次的准確率82.85%,每一次預測誤差都不到1.0級。

他做預測所採用的方法在《預測論基礎》一書中曾有介紹。在那本書裡面,他介紹了醉漢遊走、翁式旋迴、可公度性原理等看起來很高大上的預測理論,並舉例了多元一次方程預測地震的數學模型,等等。比如:

X1+X4=X3+X2

X1+X5=X6+X2

X3+X4=X5+X2

X2+X4=X3+X5

看起來,這些公式很高深。但是,如果認真破解那些所謂的數學模型,我們不難發現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兩次事件間隔的時間而已。因為公式可以破解為:

X4-X3=X2-X1

X5-X2=X6-X1

X4-X2=X5-X3

X4-X3=X5-X2

能看明白嗎?第一行,它代表的意思是:第三次事件(地震)到第四次事件之間的時間與第一次事件到第二次事件間隔的時間相等。簡單點說,前兩次地震間隔380天,後兩次地震恰巧間隔375天,就認為在某地同等級地震存在著大約380天的周期。於是,最近一次地震向未來拓展380天,就可能再發生一次地震。

如是,其地震預測模型,本質上就是找歷史上兩次地震間隔的時間,然後從最近一次地震的時間向外推,根據可公度性原理,找出發生概率最大的時間,將其標記,作為預測的時間。這種周期,我們可以命名為「測量周期」。

測量周期有無道理呢?我們如果仔細觀察那些地震預測的案例,就會發現其國內地震的預測平均地點誤差是399公里、國外的平均地點誤差是692公里。難道說,一次預測地震,在中國的地盤上,偏差達到400公里,竟然也算預測准確了?

事實上,如果用前述的多元一次方程為基準去預測股市,我們可以得到無數個潛在的預測結果,也可以利用所謂的公度性去推測哪個周期實現的概率最大。但大量繁復的工作之後就會發現:未來的每一天,都可能成為市場的轉折日。如此,所謂的准確性幾乎就全都是人為主觀做出來的,其實際價值幾乎等於0。

曾經有段時間,國內的一些技術派專家研究太陽黑子周期律,這似乎能解釋史玉柱的疑惑:因為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是10年左右。有人會因此而牽強附會地認為,人類活動會受到太陽黑子爆發周期的影響,所以才會有每10年左右一次的金融危機。

這種觀點並不新鮮。1871年,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解釋1254-1400年間英國的穀物收成變化時,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恰巧存在一個11.1年的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非常吻合的周期規律。他的解釋是太陽黑子爆發會促進光照、刺激作物生長。不過,幾年後,科學家修正了觀點,認為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不是11.1年,而是10.45年。於是,傑文斯就又把數據計算了一遍,結果他說自己驚訝地發現:作物的周期確實是10.45年而不是11.1年。

可笑的是,隨後的英國作物報告卻與他的這個周期計算不一致。於是,他修正觀點,認為是太陽黑子造成了其它國家的作物變化,間接影響了英國。而後,他的這些結論就被經濟學家嘲笑一番之後扔到歷史的垃圾堆里了。

只是,很多中國人,竟然還以太陽黑子為機械的教條來預測未來,不亦謬乎!我們其實可以下一個斷語,所以秉持固定周期律的人,都與傑文斯的結論差不多,都是想用臆想中的周期來解釋事物,最終都會無法自圓其說。

二、唬人的經濟周期

實際上,在亞當斯密時代,就已經有人注意到了經濟周期。當時的一位銀行家桑頓注意到,英格蘭每隔5年左右就有一次經濟危機,比如,1702年,1705年,1711年,1715年,1720年,1726年,1729年,1734年,1739年……1784年,1789年。在他觀察到的18次經濟危機中,經濟是螺旋式上升的。

拉斯*特維德在《逃不開的經濟周期》中記載了更多的經濟危機的案例。比如,在美國,1816年曾有過一次大的經濟危機,其後,1826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幾乎就是每間隔10年會有一次大的危機。如果按照時間序列數下去的話,1895年也有一次衰退、1907年還有一次,1914年又來了,最嚴重的危機是1928年,再其後……看看,是不是存在著顯著的10年左右的周期?

其實,法國經濟學家朱格拉在1862年出版的《法國、英國及美國的商業危機及其周期》一書中,已經得出結論:資本主義經濟存在著9~10年的周期波動。這就是「朱格拉周期」。這屬於中等長度的周期,故稱中周期。

隨後,1913年,美國經濟學家韋斯利*米切爾出版了專著《經濟周期》,這是經濟周期第一次進入經濟學理論殿堂。米切爾的定義是:經濟周期是工商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出現波動的現象。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包括擴張階段、普遍衰退、收縮階段、復甦階段等。最重要的是,它的結論是:經濟周期序列不確定,周期持續的時間是1-10年或者12年。而且,它們不應該再被細分成更短的周期了——相比朱格拉,米切爾還是實事求是的,他把周期放寬到1-12年的任何一個可能的時間方格,而不是十年周期。

雖然米切爾說周期不可細分,但這不影響其他經濟學家的努力。曾經費勁心力研究周期的人還有許多新發現。比如,德國科學家基欽發現的40個月的周期(3年多),而蘇聯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則發現了一個20年周期。據說,當時還有人論斷過,房地產存在著一個18年的周期,「非常接近」庫茲涅茨周期。

1910年,一位18歲的俄國學生提出了一個更長的波段,14年後,他的長達80頁的研究報告問世,提出的新周期長度平均是53.3年。這個學生叫康德拉吉耶夫,1926年,他說自己設想的周期已經接近新的高潮期。

他或許沒有想到,90年後,中國有不少股市和期貨的投資人正在抱著他的論文研究這個長達53.3年的周期,按照周期預測,似乎大宗商品正應該走下坡路。殊不知,這個所謂的康德拉吉耶夫的周期,只是他觀察了一百多年人類歷史的結果,而且主要還是早期資本主義的特點。

康式周期,以其長達50多年,而被稱為是長周期。其實,中國人有更早的長周期理論,那就是: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中國人算得很簡單,從周朝開始,到秦漢,唐宋,明清,每隔五百年左右總有一輪新的發展周期。

如果說測量周期可以得出無數個不同的周期,因此不靠譜,那麼,這種從幾十個月到幾十年乃至數百年的所謂固定周期,是否可靠呢?簡單的推論告訴我們:完全不可靠!

問題主要出在樣本檢驗的范圍、誤差許可的范圍。康式周期只經過了三四個歷史周期的檢驗,怎麼能稱之為鐵律呢?資本主義的興起也不過兩三百年,不同時期的規律怎麼可能一再重復呢?至於看起來很准確的所謂10年的朱格拉周期,也存在著誤差問題:假設把所謂的10年前後各3年作為許可誤差,那麼橫豎跨度就是6年之久。一個10年的周期,竟然容許6年的誤差,這還能算是規律嗎?

所以,無論是固定周期還是浮動周期,都只是人們研究經濟或商品現象的偶然發現而已。即便這種周期有過幾次重復,也只能認為是巧合——除非我們能找到隱含在周期背後的邏輯。

比如,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周期性規律。這種規律是可以觀察得到、並能被反復驗證的。在可允許的測量誤差范圍內,周期性規律一再出現以至於我們可以確信到了每一個時期,事物必然發生。比如,中國的民謠: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等等。但這種觀察,也是因時因地而變化的。北方的觀察結果與南方就完全不同。

除去這種用物理學可以解釋的周期規律外,其它所有與人的行為相關的周期,都絕對不可能有固定周期。而浮動周期,也絕對不是靠技術測度就可以得到的。我們必須撥開周期迷霧,找尋周期背後的邏輯。

三、經濟周期的邏輯

1909年,美國人羅傑*沃德*巴布森出版了《貨幣累積的商業晴雨表》,他認為,過度投資與增加貨幣供給都會導致負面反應。他給出的標准十階段經濟周期模型是:

1、提高貨幣利率;2、債券價格下跌;3、股票價格下跌;4、商品價格下跌;5、房產價格下跌;

6、貨幣理論降低;7、債券價格上漲;8、股票價格上漲;9、商品價格上漲;10、房產價格上漲。

到房產價格上漲後,再進入其中第一階段,於是,周而復始的規律就產生了。80年後,日本經濟進入所謂泡沫期,最後階段正是股票和房產價格持續上漲,於是,當局大幅度提高利率,導致債券價格股票價格先跌,房產價格後跌。只可惜,這次下跌只有一次機會,日本經濟看不到什麼短周期和中周期也看不到什麼長周期,30年來始終沒有景氣。

顯然,在巴布森的周期表裡,核心是利率的變化,而貨幣供給的增減其實也會影響到利率的變化。所以,其後費雪才會明確指出:經濟周期的關鍵在於銀行信貸,因為現代銀行能夠創造貨幣。

費雪在論述經濟周期時指出,貨幣投放會增加生產,生產增加會促進消費。但是,「薩伊定律並不是永動機」(意思是供給不會永遠自動產生需求),供給增長產生的額外收入會被人儲存起來,於是,部分資金不再進入投資環節,生產和消費都會下降,大家會進一步降低債務率,生產受到進一步影響,所以,經濟危機才會產生。

但是,費雪的論述僅在硬通貨時代才會產生——硬通貨時代,貨幣可以被儲藏(接近於掩藏),不再進入流通環節,所以才會影響到市場的貨幣供給,最終導致經濟危機。在紙幣時代尤其是在信用貨幣時代,幾乎所有貨幣都在銀行里,貨幣的所謂儲存功能幾乎消失,此時,決定銀行信貸增減的變成了中央銀行的政策——結論就赫然是:經濟周期是否產生,取決於央行的貨幣政策是否有松緊。如果再進一步展開,那就是信用貨幣時代的經濟周期,是央行創造的。

那麼,如果央行主動調整節奏,周期是不是就該被修正?比如說,拉長周期,或者縮短周期?由於縮短周期於經濟不利、於口碑不利,所以央行的唯一選擇就變成了拉長周期。

由此可見,只要央行能認真學、總結經驗,理論上就可能徹底消除經濟的周期性變化。但是,如果央行不吸取教訓,周期就可能一而再地出現,甚至於極端狀況下類似於日本,只有下行後的橫盤而沒有上升,那就不成其為周期。

事實上,美聯儲的進步能力就是極強的。1929-1933年的大蕭條後,迄今將近90年時間,美國再也沒有出現過任何一次與之同等級別的蕭條。甚至於階段性的衰退都沒有明顯發生過。表現在股市中,1981年後的36年裡,美國股市僅僅在2001年和2008年出現過兩次明顯的深幅回調——注意,在2001年的調整發生前,美股已經有近70年沒有出現大調整(1987年的閃崩則是暫時的),但是誰也沒想到,2001年調整後,僅僅過了五六年,股市就再創新高,但2008年卻又迅即出現了新的大幅度調整——這種變幻莫測的周期,以前根本就不曾遇到過。

2009年起,美國股市已經連續8年持續不斷地上漲和創下歷史新高。此時,很多人開始憂慮2018年可能再現十年周期。莫非,美聯儲那麼健忘?莫非,市場的所有參與者都小心翼翼地警惕著的周期真的會出現?

先不忙著下結論。我們再回到硬通貨時代,或者回到信用貨幣時代之前。在那個時候,貨幣是錨定金銀的,或者,紙幣是有形的,這都使其具有了儲藏(掩藏)的功能。於是,我們便不難發現這樣的規律:

1、貨幣投放增多,經濟景氣明顯,社會欣欣向榮;

2、富人賺錢多,窮人賺錢少;

3、貨幣向富人轉移,富人儲藏貨幣;

4、窮人佔有的貨幣減少,消費降低;

5、消費降低導致生產下降;

6、經濟陷入衰退;

7、重復第一步。

所以,非信用貨幣時代,是走不出資本主義發展的惡性循環的:經濟一旦向好,就會出現兩極分化,貨幣向富人集中,窮人貨幣少結果導致經濟衰退。於是,經濟危機周期性出現。

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會明白為什麼在資本主義早期會頻繁發生經濟危機。它的核心是貨幣的不斷集中和分散的結果。

同樣,由上述理論,也就可以解釋中國的王朝更替緣由。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是天下大治經濟繁榮之後必然導致天下大亂的歸宿。而經濟治亂,根本原因還在於貨幣的集中與分散。

人類社會只有進入信用貨幣時代,在貨幣的儲藏(掩藏功能)消失之後,經濟周期的問題才會得到根本性解決,經濟周期就越來越取決於央行而不是經濟自身。在這樣的時代,如果仍舊抱殘守缺、刻舟求劍,去搞什麼經濟周期預測,難免落入窠臼、貽笑大方。

四、商品的周期性

央行是會學的,普通人當然也會學。這就註定商品的周期性規律是會改變的。

我們以山東大蒜這樣一個小品種為例。2004-2006年,大蒜的價格不斷上漲,山東的大蒜出口增加,農民利潤增加,於是導致產量增加。結果,在2006年的時候,大蒜種植面積創下歷史新高。幾乎可以斷定2007年大蒜肯定會供過於求,價格會下跌。那麼,此時我們來推斷,大蒜的下一個上漲周期會在何時呢?

一種判斷是:2007年價格暴跌,則2008年種植人數減少,2008年將出現價格暴漲的行情。

另一種判斷是:2007年價格暴跌,2008年很多人都預測價格要暴漲,所以導致2008年種植繼續增加,供給不減少,結果2008年價格繼續下跌,2009年才會反彈。

事實怎樣呢?2007年大蒜價格下跌,但蒜農減種的並不多,由此導致2008年的價格繼續暴跌,結果,2006年高峰時2-3元的蒜價,到2008年已經跌到只有0.18元。2009年初甚至跌到了0.07元的價格。於是,2009年,物極必反,蒜價暴漲,從不足0.1元上漲到4元以上,現貨價格漲幅最多超過40倍。

現在回頭看,2004-2006年是上漲周期,2006-2008年是下跌周期,2009年又是上漲周期。如此算來,是不是5年一個周期循環?如果說2006年的價格是階段性高點,則下一個高點是不是應出現在2011年?

事實並非如此。2006年4月的高點出現後,下一輪的高點出現在2011年11月。再下一輪的高點呢?2016年4月確實又現高點,11.4元。但是,到2017年1月竟然出現了新的高點14.6元,2017年5月的最高點竟然接近16元。假設2017年5月高點是歷史性的(因為2017年7月的最新價格只有7元多),則前一輪周期是5年,後一輪是5年半,再後一輪又是5年半。那麼,下一輪高點會在何時出現呢?

我們不去猜測高點的位置,而是要研究為何會出現這種周期拉長的現象。根本原因是:信息透明時代,蒜農是會進步的。他們掌握信息之後,會有博弈,有人增種,有人減種,結果就導致商品價格周期出現波動:有時候周期延長、有時候周期縮短。

一個小小的大蒜頭,都充斥著如此多的博弈,周期都不確定,遑論其它商品。比如說,此前白糖存在著3年+3年的周期,但這幾年,周期已經明顯被平滑了。又如,雞蛋價格本來存在著明顯的9月高價定律,但這幾年隨著冷庫技術的發展,9月的價格已經逐漸不再是全年最高價了。再如,螺紋鋼的噸鋼利潤以前從來沒有超過千元,但今年超過千元後,價格強勢不回落,等等。

沒有一成不變的周期。在信息不透明的時代,周期也許還會相對固定,而一旦信息通暢或者產業形式發生改變,則價格周期不只是被拉長甚至會完全被抹平。比如,中國的雞蛋價格此前存在顯著的4年周期(2年上漲2年下跌)。但2004年9月達到高點、2006年5月達到低點後,周期律明顯開始失去作用。2007年6月、2008年9月先後達到階段性高點且基本沒有大的回調,2011年9月再次達到高點後,到2012年5月突然下跌20%後見底。此時,上漲周期長達5年多,而下跌周期不足一年。隨後,價格繼續上漲到2014年9月見到最高點,上漲周期是2年多。但從那時候到現在,價格下跌了近3年時間仍沒有見到底部——相比從前,上漲周期3-5年、下跌周期可以達到3年以上。

不止如此,美國1874年就開始有雞蛋期貨,其後也曾有過波譎雲詭的行情,雞蛋期貨也曾成為美國農產品的明星交易品種。但是,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和銷售模式的改變,雞蛋價格逐漸被寡頭所控制,到1982年,因波幅過小,雞蛋期貨竟然退市不再交易了——曾經波瀾壯闊的多空行情,如今被拉成了一根直線,誰還敢說再有周期?

所以,我們研究商品的周期性規律,也應該摒棄固定周期節律,甚至放棄浮動周期規律,必須深入研究商品自身的內在規律性,找出周期性波動的內在邏輯,並據此去做判斷——沒有任何周期是固定不變的。

五、2018年:要崩潰還是要衰退

雞蛋、大蒜這樣的農產品價格周期可以被拉長乃至抹平,經濟的周期也可以被拉長或抹平。此時,再談論什麼周期,會不會顯得過於小兒科?

在經濟領域,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周期的循環是必然的、或者說經濟危機是必然發生的。但是,從前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經濟危機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在信用貨幣時代,銀根的放鬆和收縮是央行自主決策的,既然如此,就必然可以通過努力掌握規律並適當調整,從而消除或者大大拉長經濟周期。

寬松與繁榮相伴,緊縮與蕭條相隨。過度通縮導致經濟危機的情況是如此循環的:

經濟蕭條——放鬆銀根——刺激需求——擴大投資——價格上升——企業盈利——產能擴張——經濟過熱——供給增加——收縮銀根——減少投資——抑制需求——價格下跌——企業虧損——經濟蕭條。

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核心鏈條在於銀根的松緊。而這一點是可以人為控制的,所以,我們可以設計另外一條路徑來消弭這種周期性波動:

經濟不景氣——貨幣寬松——引導投資和擴大需求——產能擴張、價格上升——經濟過熱——貨幣定向生產環節寬松——擴大產能滿足需求——供需動態平衡——維持景氣——動態調節供需——維持景氣

看看前後兩個序列,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選擇是相同的,都要放鬆銀根。而在經濟過熱時期,原有模式是直接收緊銀根導致利率上升,但新模式下,是定向寬松滿足生產,由此實現供需的動態平衡,從而消弭掉原有的下降周期。

對於貨幣當局來說,務必清楚一件事情:有些風險是防出來的,本來沒有風險或風險很小,因為擔心有風險,防範措施過頭了,反而引發了風險。比如一個正常生產的企業,資產優良,投入較多資金到廠房和設備,產品銷售良好,但銀行對它防範風險的措施過頭了,抽了它的貸款,導致它資金周轉不了,無法有效開展生產,只能低價甚至虧損處理庫存,於是風險就出現了。

對於政府當局來說,務必要清楚一件事情:預期是會傳染的。如果央行收緊銀根,造成了未來銀根整體收緊的預期,則這種預期會在短時間內傳染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有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市場的需求突然不見了!比如,1928-1933年大蕭條時期,居民住宅建造下降了95%,可以理解!而美國的耐用消費品最大降幅是69.8%,也可以理解是有錢人和窮人都減少了耐用品的消費。但是,非耐用品(日常生活必需品)呢?降幅也曾高達52.2%。這意味著很多美國人連吃飯都比以前少了!

所以,貨幣和政府當局,應該持續不斷地給市場傳遞正向預期,而不是恐怖的負面預期。他們應該做到的是通過調節不斷實現供需的動態平衡,以此消弭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怎麼做呢?如果供給大於需求,更應擴大需求,而不是壓制供給;如果需求大於供給,則更應擴大供給,而不是壓制需求。壓制需求或供給,都容易引發通縮甚至經濟危機,而引導社會的貨幣和增發的貨幣投向供求兩端中少的那一端,則可以在維持經濟景氣的基礎上實現動態的供求平衡。

比如房地產市場,如果房價漲了,那就引導開發商多蓋房(增加土地供應和房企貸款),如果房價跌了,那就引導購房者多買房(降低按揭比例和利率,擴大購房人群),由此實現房地產供需的動態平衡,維持房地產市場的景氣,最終實現家家住上好房子、社會財富充裕的幸福場景。

現在的問題是:社會大眾在進步,央行在進步,政府監管也在進步中。那麼,請你做出判斷,大家所期待的2018年大崩潰或者大蕭條,會出現嗎?

B. 哪些因素或影響美元走勢

50個可能影響美元的因素:
(一)貿易與投資平衡
貿易與投資平衡被分析師認為是影響美元的因素,貿易平衡、商品和服務的進出口等。
1、投資或經常賬戶余額。若出口大於進口稱為盈餘,反過來是赤字。
2、貿易平衡。貿易差額等於進口和出口之間差額,美國貿易增長,美國以外商品價格下降,美國消費者更有吸引力,相反,外國商品價格上漲,美國產品看起來更有吸引力。
3、投資余額。若美國進口大於出口,投資者購買美元計價的美國債券或證券類資產。
(二)財政預算與稅收。
4、美國預算可能影響美元,如果外國投資者看好美國經濟前景,就會購買美國國債。
5、若金融保持良好信用,美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信得過的借款人,美元就會走強。
6、美國總統受歡迎程度也可能影響到美元。
7、戰爭會傷害消費者信心和商業信心,戰爭時期預算赤字會變得昂貴,投資者有緊張情緒,可能會增加債務或違約風險。
8、地緣局勢可能會對美元有負面影響。
9、如果投資者認為美元是安全避風港,那麼可能會湧向美元,因而外匯市場波動小,政策保持連貫一致,投資者就會持有美元。
10、財政支出,如果美國增加財政支出,增加預算,可能會增加機會成本與費用。
11、美國換了國會新成員,或者美國總統大選,通過新的法律,投資者可能會湧向美元或逃離美元。
12、減稅對消費者是好消息,鼓勵消費可幫助減少赤字。
(三)其它國家貿易與消費等外部影響。
13、其它國家若出現金融風險,投資者會湧向美元。
14、其它國家貨幣若穩定,投資者會增強信心,選擇其他國家貨幣,美元可能會下降。
15、其它國家外匯儲備變化,大多數國家持有美元外匯,若外匯儲備變化,也可能影響到美元。
16、歐元升值。若歐元升值,投資者會多樣化選擇歐元而不是美元。
17、石油價格。石油以美元計價,若其它國家使用美元購買石油,美元可能會上漲。
18、其它國家經濟蓬勃發展,若其它國家經濟蓬勃發展,美元吸引力可能會降低。
(四)福利與社會保障。
19、美國社會保障下降可能會導致投資者失去信心,但是若致力於改革方案,會促使美元受益。
20、醫療補助。醫療保健計劃可能會推動投資者尋求更穩定的預算。
(五)供給和需求。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學規律,美元也是如此。
21、美元需求增長,可能會推高美元。
22、美元以外貨幣需求,若除美元外的其他貨幣需求增長,美元需求可能會下降。
23、貨幣供應量。增發貨幣,美元購買力下降,通脹增長。
(六)利率。
24、利率上升,投資者獲得更多利潤,美聯儲加息或加強美元。
25、其他國家利率,如果其它國家貨幣有吸引力,美元吸引力會下降。
26、利率波動預期,波動預期可能會讓投資者湧入資金或撤出資金。
(七)美國消費者。
27、消費者儲蓄,事實上,美國人多數不儲蓄,家庭凈值為負數,美國人到國外儲蓄,可能讓美元吸引力下降。
28、天然氣價格。天然氣價格上漲,消費者花費在其他地方的支出減少,借錢過日子,消費疲軟,美聯儲會寬松刺激,美元下降。
29、美國人購買外國商品,比如沃爾瑪商品或本田汽車,貿易赤字削弱美元。
30、支出太多可能會傷害美元。
(八)房地產市場。
31、房地產市場增速放緩,投資者若拖欠貸款,家庭支出減少,經濟放緩會讓美元吸引力下降。
32、房地產市場增長,購房按揭貸款增長支持美元。
33、房地產市場過度膨脹,房價波動,財富下降與經濟下滑或促美元貶值。
(九)工業和經濟指標
34、工業增長放緩,投資者可能會對美元計價資產投資更謹慎。
35、工業增長加快,美元更具吸引力。
36、企業外包,外包與貿易赤字可能導致美元下降,外包使得外國投資者湧入美國公司。
37、新企業。創業讓外國投資者更具機會而支持美元。
38、就業增長可能會吸引投資者。
39、工資增長讓投資者增持美元。
(十)美國資本市場。
40、股市下跌會動搖投資者信心,他們會分散投資,美元會下降。
41、股市上漲,吸引新的投資者,鼓勵先有投資者投入更多資金。
42、上市公司財報,良好的財報吸引投資者。
(十一)經濟
43、經濟增長穩定,投資者信心增強,投資者也會湧入。
44、經濟衰退美元也會下降,投資者擔心投資會失去價值,就會撤出。
45、美國經濟若比其他國家經濟更好,投資者就會湧向美國。相反,就會撤出。
(十二)天氣
天氣可能會影響農業和當地經濟,漣漪影響會導致美元波動。
46、炎熱夏天會使得能源成本上升,導致美元下降。
47、寒冷冬天導致能源成本上升,消費者可支配收入可能湧入其他領域。
48、自然災害,比如颶風等自然災害,聯邦就會支出財政來救災或重建。
(十三)通貨膨脹。
49、通脹降低美元購買力,一個國際貨幣購買力與物價總水平呈現反方向變動。
50、通脹率上升,購買力減少,削弱美元。預期通脹可能會導致外匯市場搶先做出反應,市場波動,貿易逆差可能讓美元吸引力下降。

C. 美元指數受哪些因素影響2017年美元走勢將如何

影響因素

經濟增長狀況

經濟增長良好的話,能吸引國際資金流入美國,並且獲得不錯的投資收益,金融市場對美元的需求就會增強,促使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升值,美元指數得以上升。數據分析顯示,當美國GDP增長良好的時候,表明經濟狀況很好,此時的美元指數都是上漲。

第一次經濟繁榮發生在1983年至1985年,當時里根政府奉行供給學派的經濟理念,其間美國GDP年均增長率為5.37%,這段時間是美元指數的上漲期。第二次繁榮發生在1991年至1999年,當時互聯網經濟正繁榮發展,美國經濟持續增長120多個月,GDP年均增速為3.84%,而CPI同比均值僅為2.81%,在這段時間里,美元二次走強。

財政赤字

美國財政赤字是從2008年開始大幅攀升的,主要是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但2010年後財政赤字很快就下降了。美元指數上漲階段,通常財政赤字都很小。通常而言,財政赤字通過這三條線來影響美元指數。第一,財政赤字往往會導致通貨膨脹,由於貨幣發行泛濫,美元供給增加,導致商品價格水平提高,相對於其他貨幣,美元貶值。第二,財政赤字易導致經常項目赤字。

在國內供給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勢必增加對外國商品與勞務的購買,這將擴大經常項目赤字。第三,政府要想減少財政赤字,會藉助增加稅收、借債和發行貨幣等方式,可是這些方式都會使美元指數下降:加稅會增加投資成本,限制了國際資本的流入;借債輕則財政赤字缺口加大,重則產生財務危機;發行貨幣的結果則往往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

在其他情況不變的前提下,通貨膨脹相當於本幣供給增加,單位貨幣所包含的價值量就會相對減少,本幣需求減少,外幣需求增加,於是本幣就相對於外幣貶值了。也就是說,不管美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只要美元相對於6種貨幣尤其是對佔有57.6%權重的歐元而言,發生通貨膨脹了,美元指數應該會有所下降,反之亦然。

當美歐之間的CPI差相對上升時,美元指數相對下降;當美歐之間的CPI差相對下降時,美元指數相對上升。如果只跟自身比較的話,也可以看出,美國CPI走強的同時美元指數走弱,而CPI走弱的同時美元指數走強。可以看出,「通貨膨脹上升—貨幣對內貶值 —貨幣對外貶值」這一鏈條在理論與實證兩方面相互印證。

避險需求

1980年至1985年美元指數走強,美聯儲大幅提高基準利率來對抗石油危機造成的通脹,高利率促使美元快速升值,但卻引來了拉美危機,而拉美危機的發生又引起人們的恐慌情緒,將美元作為避險資產,使美元得以進一步的升值。在美元指數於1995年5月至2001年6月的上漲行情中,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和歐洲的科索沃戰爭,同樣促使國際資金迴流美國,直至互聯網泡沫破滅後才逃離。

在2008年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和2009年的歐債危機發生時,美元同樣作為避險資產持有,在這兩段時間美元指數有小幅上升。從拉美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科索沃戰爭、全球次貸危機到歐債危機,美元總是作為全球優質的避險品種來持有,這一特點是由美國的經濟政治地位所決定的,這也導致了每當發生局部危機的時候,美元指數總會有所上漲。

未來走勢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經濟增長是影響美元指數的關鍵因素,GDP增速提升的話,才會引起經濟過熱,提高美聯儲加息的可能性和次數,經濟向好的話,國際資本才會主動流進來進行投資,當然,在美國GDP增速與其他國家經濟下行的強烈對比下,資金處於保值的需求,也會流向美國,從而推動美元指數上漲。

展望未來,首先,我們從美國經濟基本面來看,2016年四季度美國GDP為1.9%,雖然低於預期,但經濟數據表現靚麗。2016年12月議息會議預期2017年加息三次,美聯儲耶倫明確表態到2019年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將接近3%。今年年初歐洲的GDP、通脹、製造業等數據都表明了歐洲經濟有所回升,歐洲央行1月議息會議上繼續選擇按兵不動。

其次,從地緣政治方面來看,英國啟動退歐進程,但仍希望與歐盟達成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最後,從法國大選方面來看,兩名執政觀念截然不同的候選人意味著法國的未來將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作為右翼政黨領導人,勒龐希望法國退出歐盟,採取措施保護國內就業。

D. 為什麼說白銀今年能漲到18美元

相對黃金,白銀市場近期表現更為疲軟,而金價/銀價也維持在80左右的高水平。

不過一些分析師認為,白銀市場之後會有超過黃金的表現,銀價可看向18美元/盎司水平。

ETF Securities的投資策略主管Maxwell Gold指出,白銀市場不少從去年就顯現的看多信號到今年依然在起作用。

Gold Newsletter的Brien Lundin則指出,白銀沒能有超過黃金的表現是因為,去年以來黃金的漲勢並不是持續的,當中出現過回落修正,這使得投資者沒有被吸引入場,提振白銀的表現。

但Lundin認為,隨著美元指數的疲軟表現,通脹上升的信號,以及美聯儲的緊縮周期即將結束,白銀最終會吸引投資者們入場。

此外,白銀的供需面也將成為推動銀價的一大利好因素。

GraniteShares的首席執行官Will Rhind指出,白銀在工業製造商的需求將會增加,在全球經濟增長的情況下,這一需求受到推動。受此影響,白銀在今年的表現會超過黃金。

從歷史水平來看,黃金和白銀之間比率的均值在60左右,目前80的高水平意味著白銀有極大的上漲空間。

Lundin認為,在去年頗為令人失望的表現後,今年銀價將能夠漲到18美元/盎司甚至更高的水平。

E. 7月18日美元對人民幣匯率走勢圖 今天美元兌人民幣多少

貨幣兌換
1美元=6.6803人民幣
1人民幣=0.1497美元

F. 18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是多少

由於外匯匯率是實時變動的,您可以登錄我行主頁,點擊右側「實版時金融信息」下「外匯權實時匯率」查看。(該頁左側可以點擊外匯兌換計算器)
請參考:http://fx.cmbchina.com/hq/

G. 美元對人民幣匯率走勢圖分析7月1日今日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是多少

招商銀行可抄以兌換,請打開http://fx.cmbchina.com/hq/ 查詢襲外匯實時匯率和歷史匯率。因匯率實時變動,實際匯率按照您實際操作時的為准。

閱讀全文

與18美元走勢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換手率高是什麼情況 瀏覽:735
康龍化成發行價格 瀏覽:563
華東科技股票的歷史價格 瀏覽:832
九久股票 瀏覽:895
銀河證券網上開通分級基金 瀏覽:221
南京鑫易投資顧問有限公司 瀏覽:612
鐵礦1909期貨討論 瀏覽:755
貴金屬客戶畫像模型 瀏覽:28
股票古風 瀏覽:460
佛山外匯經理招聘 瀏覽:919
外匯需要審核么 瀏覽:917
九州電氣股票 瀏覽:302
2019年2月27日美元和人民幣 瀏覽:816
理財規劃師考試報名費多少 瀏覽:958
黃金2019年4月價格 瀏覽:834
晨鳴紙業參股的股權基金 瀏覽:171
資金流不顯示是什麼情況 瀏覽:112
18美刀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134
滬股通賬戶能投資期權嗎 瀏覽:498
10元人民幣對泰銖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