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中國船舶發展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船舶工業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貨船、貨船和油船。60年代以後,中國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陸續建成多型海洋運輸船舶、長江運輸船舶、海洋石油開發船舶、海洋調查船舶和軍用艦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噸位已達30萬以上載重噸。除少數特殊船舶外,中國已能設計製造各種軍用艦艇和民用船舶。
解放初期——51年成立重工業部船舶工業局,52年劃歸一級部,任務是搶修改裝軍船支援解放戰爭(45-50年)和朝鮮戰爭;打撈沉船、修造民船、建造小炮艇;接管和改造舊中國的修造船廠;集中力量建造蘇聯轉讓的艦艇;組建船舶科技機構;著手研製萬噸輪等。
1961至1978年,是新中國船舶工業曲折前進的18年。63年正是成立六機部。主要任務調整方針任務,組建國產化協作機制,立足國內配套,調整生產方向以軍品為主,造船從仿製改進到自行研製(研製出核潛艇、遠洋探測船、萬噸輪等),貫徹戰略部署重點建設三線。文革中遭到創傷。
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保軍轉民再次調整生產方針,實行軍民結合、軍品優先,民用船舶迅猛發展。以五種軍船(導彈驅逐艦、核潛艇、常規潛艇、導彈快艇、護衛艦)為重點,研製完成兩項重大工程(彈道導彈核潛艇和遠洋測量船隊),造船業穩步全面發展。1982年改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以後又分為中國船舶北方重工集團和中國船舶南方重工集團。
⑵ 中國船舶工業在未來十年的發展會是怎樣的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有其周期性,船舶業的發展周期大約為5年一個周期。
中國的船舶業也難免要經歷這么一個周期,目前剛好是國際船舶業的一個低谷時期,又恰逢經濟危機,勢必對我國的造船業產生一定影響,但我國造船業的總體趨勢還是向上發展的。
一個完成的行業鏈必然存在優勝劣汰的情況,所以「大大小小的企業共同發展」的說法是不成立的,不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勢必遭到淘汰。
⑶ 歷經一百三十多年,中國船舶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背後的動因是什麼
動因為在「中國的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的指示指引下,率先開放。
1978年至2000年,船舶工業在「中國的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的指示指引下,率先開放,開啟了我國船舶工業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新征程,實現了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的重大戰略轉型。1981年,我國第一艘出口遠洋船「長城」號完工交付,2000年我國出口船舶佔比超過60%。
當時,為了成功打開國際市場,鄧小平同志先後20多次接見當時的「世界船王」包玉剛,推動合作事宜,使我國船舶工業成為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產業。此後,我國船舶工業大量承接國外訂單,成為出口創匯的主要力量。
(3)2013年中國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分析擴展閱讀:
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的相關情況:
1、全面掌握了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自主研發設計技術,以節能、安全、環保為重點,形成了一批標准化、系列化品牌船型,交付了全球首艘智能型散貨船。
2、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初步形成,涌現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強企業。新世紀以來,地方民營造船企業異軍突起,成為我國船舶工業的重要力量,地方民營企業造船完工量佔全國40%。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⑷ 2013年中國船舶行業的地域發展中心在哪和去年相比有什麼變化將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目前行情很不好,但是不代表沒有機會。未來發展趨勢比較好的是高附加值的船舶,低碳節能環保,比如液化天然氣船。建議你去一些船舶設備貿易商之類的公司,他們經常給一些船東按著造船要求,設計配備的船舶動力裝置技術方案,你有點優勢。
⑸ 中國的造船業近況和未來幾年的走勢如何
從近十年中國造船業佔世界造船市場份額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造船業在全球市場上所佔的比重正在明顯上升,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國際製造業的產業轉移趨勢是中國船舶製造業發展面臨的最大機遇,在「十一五」期間中國造船業將對韓、日的領先地位形成有力地的挑戰。但設計能力落後、配套產業發展滯後將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在短期內,國際及國內水運市場的繁榮為行業增長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價的持續高位運行以及鋼鐵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則構成了行業運營的主要壓力。國際產業轉移的趨勢已經把造船業的巨大機遇展現在中國企業的面前,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如何規避各種風險,如何把握機遇,是與企業發展命運攸關的問題。
2005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21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2%;新承接船舶訂單169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手持船舶訂單396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8%。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478億元,同比增長47%。全年完工出口船舶75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4%,占造船完工總量的62%。全國規模以上806家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達到1256億元,同比增長38%;完成工業增加值272億元,同比增長37%。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198億元,同比增長42%;實現利潤總額47.5億元,同比增加24.8億元。
2006年中國船舶工業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全國造船完工量145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新承接船舶訂單425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50%;手持船舶訂單687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3%。2006年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22億元,同比增長37%。完成工業增加值422億元,同比增長43%,工業增加值率由2005年的22%提高到25%。2006年全國規模以上913家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780億元,同比增長61%。2006年全年船舶出口突破1000萬噸,達到117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6%,占完工總量的81%。
2007年經濟規模快速增長造船、修船和船舶配套業實現全面增長全國規模以上1059家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563億元,工業增加值683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53%和70%。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00億元,增長60%以上。2007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利潤總額18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8.5億元,同比增長136%。
2008年1-10月中國船舶工業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三大造船指標大幅增長,主要經濟指標顯著提高,船舶出口增長強勁。
2008年難以預料的風險接踵而來,9月,美國金融危機又如同洪水猛獸正迅速波及全球,全球金融危機全面暴發,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紛紛面臨著倒閉,產品進出口、汽車行業、紡織行業等均嚴重受到美國金融危機打擊。我國船舶業,這一「中國製造」的支柱也面臨著金融風暴嚴峻的冬天。
⑹ 改革開放後中國船舶工業是怎樣一步步 走向世界的
1978年至2000年,船舶工業在「中國的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的指示指引下,率先開放,開啟了我國船舶工業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新征程,實現了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的重大戰略轉型。1981年,我國第一艘出口遠洋船「長城」號完工交付,2000年我國出口船舶佔比超過60%。
改革開放後,在黨中央的關心和支持下,大連造船廠與香港聯成輪船有限公司於1980年簽訂了2.7萬噸「長城」號散貨船建造合同,1982年1月「長城」號完工交付,這是中國造船廠按照國際規范自主研發設計建造的第一艘出口遠洋船。
當時,為了成功打開國際市場,鄧小平同志先後20多次接見當時的「世界船王」包玉剛,推動合作事宜,使我國船舶工業成為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產業。此後,我國船舶工業大量承接國外訂單,成為出口創匯的主要力量。
2000年至2012年,在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世界造船大國和造船強國重要指示指引下,船舶工業抓住國際市場高度興旺的有利機遇,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國際市場地位顯著提升。2010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全面躍升至世界首位,成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國。
⑺ 歷經一百三十多年,中國船舶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背後動因是什麼
背後動因是船舶工業在「中國的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的指示指引下,率先開放。
1978年至2000年,船舶工業在「中國的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的指示指引下,率先開放,開啟了我國船舶工業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新征程,實現了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的重大戰略轉型。1981年,我國第一艘出口遠洋船「長城」號完工交付,2000年我國出口船舶佔比超過60%。
在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世界造船大國和造船強國重要指示指引下,船舶工業抓住國際市場高度興旺的有利機遇,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國際市場地位顯著提升。2010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全面躍升至世界首位,成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國。
(7)2013年中國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分析擴展閱讀:
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的相關內容:
1、70年來,我國船舶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初步形成,涌現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強企業。新世紀以來,地方民營造船企業異軍突起,成為我國船舶工業的重要力量,地方民營企業造船完工量佔全國40%。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2、2018年,前10家造船企業完工量佔比從2011年的47%提高到69.8%。訂單向優勢企業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前10家新接訂單量佔全國總量的76.8%,比2011年提高了28個百分點。
⑻ 如何看待有人稱中國造船業正陷入「船殼工業」
我國造船業的利潤和國產船舶設備配套情況卻不盡人意。國內承建的船舶超過70%是供應出口的,國內造船業平均利潤一般為3—5%(另一說法為「不到10%」)。利潤低下的原因諸多,最主要原因是我國國產船舶配套設備發展滯後,並且成為制約中國造船業未來發展的最大障礙。目前中國造船的國產船舶設備配套率平均為40%,因此,有人戲稱中國造船正陷入「船殼工業」。而造船先進國家如德國、挪威等國船用配套設備生產不但能滿足其本國造船的需要,還有大量的產品出口。日本、韓國也分別在98%和85%以上。
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我國國產船舶設備配套率較低:據介紹,我國造船業位居世界第三,中國船級社哥德堡辦事處三個人,負責北歐業務,業務繁忙,不得不在赫爾辛基又增設一個點,以應對日益增加的工作量。而韓國造船業位居世界第一(約佔世界份額的50%,超過日本),韓國船級社北歐辦事處設在丹麥,僅僅派駐一人,業務覆蓋北歐,工作量仍然不足。其差別巨大的原因就在兩國國產船舶配套設備水平的差異上。 分析我國船舶配套設備水平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責任感不足。具體體現為部分企業過分注重眼前效益,急功近利,爭走 「捷徑」;信奉拿來主義,忽略研發投入:
2、缺乏自主創新。表現為我國企業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競爭力的品牌產品,高新技術產品主要依賴國外,關鍵技術受制於人;
3、管理待加強,效率待提高。有資料表明,目前,在年人均造船噸位、年人均產值和生產效率三項指標上,中國船廠與國外先進船廠相差5-7倍。據測算,中國每條船的建造工時數、每座船塢的年度造船數和造船勞動生產率分別為日本的5倍、20%和10%;中國造船企業平均每1萬美元產值耗電量是日本的10倍,送審圖紙時間比日、韓長3-4倍。另外,由於配套水平低,我國的造船主要體現在船殼上,其主要原材料為船用鋼板,而僅此船用鋼板,日本、韓國的利用率在90%以上,而我國僅65—87%!
4、售後服務跟不上。我國企業促銷多注重前期的宣傳攻勢,甚至花費上百萬、上千萬的廣告費,但售後服務不到位,對吸引回頭客缺乏研究,措施不力,從瑞典船東協會和瑞典船東的反映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⑼ 目前中國船舶訂單多少形勢如何!能不能提供一份近幾年的船舶建造總量
2011年以來航運及造船業持續低迷的格局或將延續。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公布數據顯示,1-10月,全國新承接船舶訂單297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5.5%,10月當月我國新承接船舶訂單僅73萬載重噸,再次成為本年度最低點。由於新承接船舶訂單已連續10個月低於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訂單加速下降。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公布了2012年1~7月份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的運行情況,受全球船舶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中國三大造船指標同比下降,船舶出口出現下滑,工業總產值增速趨緩。雖然船舶行業持續盈利,但經濟效益呈回落走勢。
⑽ 近代中國船舶工業發展史
中國船舶工業發展歷程簡述 2005年6月16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張廣欽介紹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發布會開始,張廣欽主任就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歷程作了簡單介紹:
今年7月11日,是著名的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6月3日,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先驅——江南造船廠建廠140周年紀念日。中國造船業源遠流長,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歷史,開創了近代民族工業的先河。經過新中國五十多年的發展,船舶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造船業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紀元以來的兩千年中,有一千五百年左右領先世界。600年前,中國的造船技術達到了鼎盛,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 造船業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工業,1865年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創建,揭開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歷史。但是,由於政治腐敗,外敵入侵,到新中國建立前夕,中國造船業已是奄奄一息。
新中國成立後,在國民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國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發展船舶工業。經過近30年的艱苦奮斗,基本建成了門類齊全的船舶工業體系,奠定了中國現代船舶工業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船舶工業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走出了一條投資省、見效快的自強振興之路。經過20多年的奮力拚搏,中國已發展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國。
新世紀以來,船舶工業步入快速發展時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從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間,中國的造船產量年均增長26%。2004年,造船產量達到880萬載重噸,佔世界造船份額達到14%,連續10年列世界第三位。預計今年的造船產量將超過1000萬載重噸,約佔世界造船份額的18%。 中國已能夠自主設計建造30萬噸級超大型原油船和8000箱級超大型集裝箱船,並已成功進入液化天然氣船建造市場,打破了少數國家的壟斷。目前,除豪華遊船等少數船型外,中國已經能夠建造符合各種國際規范,航行於任何海域的船舶。
船用柴油機、甲板機械等產品的製造水平已達到或接近當代世界先進水平,並大量為出口船和國內遠洋船配套。在海洋工程裝備方面,已開發和建造了20萬噸級以上的浮式生產儲油輪和多型海洋平台。 中國建造船舶中有70%以上是出口船舶,已經出口到了包括美、日、德、法、加等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船舶工業已成為中國機電行業中重要的出口支柱產業。2004年出口船舶達到560萬載重噸,出口金額達到31.6億美元。目前中國手持船舶訂單中有85%以上是出口船訂單。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後,國防科工委負責船舶工業行業管理工作。船舶工業行業管理實行中央和省(市、區)兩級管理方式,國防科工委設有全國船舶工業行業管理辦公室,省、自治區、直轄市設有船舶工業行業主管部門。
中國高度重視船舶工業的對外合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後引進了100多項船舶和船用設備設計製造技術。除了民間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外,中國與歐盟、韓國、日本已建立了造船領域的政府間對話機制。2002年,經國務院授權,我委與外交部、商務部組成中國代表團參加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起的新國際造船協定談判,為建立公平、規范的世界船舶市場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船舶工業用30年的時間,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基本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又用了20餘年的時間,發展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國。當前,中國船舶工業正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我們相信,再用10餘年的時間,中國船舶工業一定會躍上一個新的台階,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為世界造船與航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