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厄爾尼諾對中國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厄爾尼諾年,夏季風減弱,我國夏季雨帶位置偏南,華北一帶少雨乾旱。 (2)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的日期偏晚。 (3)在厄爾尼諾年的秋季,我國東部地區容易出現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類型。 (4)我國往往出現暖冬。 (5)厄爾尼諾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生成的熱帶風暴和台風個比常年少。 對瓜類的影響:夏季風減弱,夏季雨帶的南移會導致雨帶位置特別是長江中下游以南出現持續性降雨,而且降雨來的晚,常常在持續晴天之後,但剛好集中在西瓜成熟採摘時節。 對棉花的影響: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的日期偏晚,而且降水又多,集中在棉花採摘的季節,基本與瓜類的原因相似 對玉米的影響:玉米一般都是在北方地區種植較多,而厄爾尼諾會導致北方的持續乾旱天氣
② 厄爾尼諾現象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嗎
對於中國來說,厄爾尼諾易導致暖冬,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易出現高溫乾旱,東北易出現冷夏。比起單純的氣溫變化,極端天氣更容易引發危險。
(1)台風減少。西太平洋熱帶風暴(台風)的產生次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次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中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北方地區夏季容易出現乾旱、高溫,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近百年來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次年。
(3)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③ 從今年的台風能看出厄爾尼諾現象嚴重了嗎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自然現象,暫時還不是依靠人類就能解決的。厄爾尼諾(西班牙語:ElNiño),又稱聖嬰現象,是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episode)。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使地球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Niñ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④ 厄爾尼諾現象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
對於中國來說,厄爾尼諾易導致暖冬,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易出現高溫乾旱,東北易出現冷夏。比起單純的氣溫變化,極端天氣更容易引發危險。
(1)台風減少。西太平洋熱帶風暴(台風)的產生次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次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中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北方地區夏季容易出現乾旱、高溫,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近百年來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次年。
(3)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拓展資料:厄爾尼諾,又稱聖嬰現象,與另一現象南方濤動合稱為ENSO。是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 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
厄爾尼諾的影響是,厄爾尼諾事件導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增多。這導致太平洋中東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洪澇災害頻繁,同時印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一帶則嚴重乾旱,世界多種農作物將受影響。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另外,厄爾尼諾現象有時也會反促成西北太平洋台風數目偏少,但威力超強特殊情形發生。例如:1998年太平洋台風季的台風謝柏 (1998年)以及2010年太平洋台風季的超強台風鮎魚 (2010年)。(資料來源於網路)
網路鏈接:厄爾尼諾現象
⑤ 厄爾尼諾對中國影響
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的東南部,東臨太平洋,西接歐亞大陸腹地,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變。
厄爾尼諾現象雖發生在距離我國比較遙遠的東太平洋,並不對我國的天氣氣候產生強烈的直接影響,但它仍然會通過大氣環流的變化來影響中國,所以不少氣象學家認為,厄爾尼諾的出現與否是影響中國天氣氣候異常的一個強信號。 不過,我國的天氣氣候變化還要受其因素的影響,不應簡單地把任何氣候異常都歸結為受厄爾尼諾的影響,也不能說厄爾尼諾發生後必然對中國氣候產生某種特定的影響。 以下是近年來有關厄爾尼諾對中國天氣氣候影響研究成果的簡要匯集。
關鍵詞一、暖冬
冬季,亞洲大陸受強大的西伯利亞冷高壓控制,而海洋上相對暖和得多,氣壓相對較低,空氣從高壓部分流到低壓部分,從大陸流向海洋,因而我國大部盛行來自高緯度的西北氣流,常有寒潮和冷空氣天氣過境,氣候寒冷而乾燥。冬季風的強弱是導致我國冬季冷暖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厄爾尼諾發生年的冬季,東亞極鋒鋒區位置往往較常年偏北,冷空氣活動也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氣團勢力相對較強。
據統計,近50年80%的厄爾尼諾年中國出現了暖冬,1990年代厄爾尼諾頻繁發生,中國連續出現暖冬。因此,在厄爾尼諾發生時我國出現暖冬的機率較大。
關鍵詞二、乾旱和洪澇
長江中下游暴雨
我國是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國家,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南和東南季風盛行的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可以深入到內陸地區,產生豐沛的降水。我國東部的雨帶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向北推移的特點。
一般情況下,5月,副高的位置偏南,我國雨帶維持在華南地區;6月中旬到7月,副高向北推移,跳到長江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大范圍持續多雨天氣,這就是著名的江淮梅雨;7月中旬,副高再次北跳,雨帶移到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處於副高控制下,進入伏旱期;8月中旬,副高達到最北的位置,東北、華北、河套進入雨季。8月下旬副熱帶高壓開始向南撤退,東部地區的雨季相繼結束。由此可見,副熱帶高壓對我國氣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副高在一個地方停留的時間過長或者過短,比常年偏強或者偏弱,都會造成我國東部地區旱澇異常。
厄爾尼諾年的夏季,由於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哈得來環流加強,導至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增強;但西太平洋海溫降低,大氣對流活動減弱,卻使副高位置偏南。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對厄爾尼諾的響應要落後幾個月,因而往往厄爾尼諾發生第二年這種相關關系更加顯著一些。另外,受環流形勢的影響,冷空氣活動比較偏南,加之夏季風偏弱,暖濕氣流北上勢力不強,因此冷暖空氣交匯產生的季風雨帶也隨之偏南,從而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多雨以至發生洪澇,黃河及華北一帶少雨並形成乾旱。
據歷史數據統計,近50年來的大多數厄爾尼諾年中國夏季主要雨帶都出現在淮河以南地區。比如1969年長江中下游梅雨持續時間較長,6月下旬至7月中旬多次出現大雨或暴雨,發生嚴重洪澇。1983年夏季,長江流域梅雨強度與1969年相當,部分地區降水量比常年偏多5成到一倍半。強厄爾尼諾的1997年,夏季主要多雨帶出現了長江以南地區,而北方出現了持續高溫少雨天氣,為50年來最乾旱的年份之一。長期乾旱使得水資源嚴重減少,黃河下游發生了累計220多天的斷流事件。1998年受到厄爾尼諾的滯後影響,加之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長江流域發生了本世紀以來僅次於1954年來的特大洪水。
此外,研究表明,在厄爾尼諾的秋冬季,我國東部容易出現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即北方大部地區降水比常年偏少,南方大部地區降水比常年偏多。
關鍵詞三、東北冷夏
水稻秧苗受低溫冷害影響
厄爾尼諾與我國東北夏季溫度也有一定的關系。統計表明,在厄爾尼諾年的夏季,我國東北地區冷空氣活動勢力往往加強,導至我國東北夏季氣溫異常偏低,形成低溫冷害,造成糧食減產。
1951年以來,東北地區曾多次出現夏季低溫冷害,特別是1954、1957、1969、1972、1976等均為范圍較大的嚴重低溫冷害年,除了1954年為拉尼娜事件外,其餘都是厄爾尼諾年。不過,厄爾尼諾和東北冷夏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比如厄爾尼諾極強的1997年,東北夏季反而異常偏高,說明厄爾尼諾可能並不是東北冷夏的唯一影響因素。
關鍵詞四、熱帶風暴偏少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是全球熱帶水域上生成熱帶氣旋最多、發展最強的地區,我國也是受熱帶氣旋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熱帶風暴伴隨著狂風暴雨常常給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災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但是在我國南方伏旱季節,它又是南方降水的重要來源。
西北太平洋大部分熱帶氣旋都是熱帶輻合帶的低雲或者雲團發展起來的,而在厄爾尼諾年赤道東太平洋變暖時,熱帶西北太平洋則變冷,大氣穩定度增加,不利於積雲對流在熱帶太平洋地區的發展,熱帶風暴和台風的數量也就相應的會減少,登陸我國的數量也會比常年偏少。
從近50多年的統計情況來看,西北太平洋平均每年有29個熱帶氣旋發展成熱帶風暴或者台風,其中平均有7個左右在我國沿海登陸。而在大多數厄爾尼諾年,熱帶風暴和台風有20~26個,登陸數僅為3-5個,比多年平均明顯偏少。看來,厄爾尼諾與熱帶風暴的活動可能確有一定關系。
⑥ 厄爾尼諾事件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影響:受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夏季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降水異常偏多,而北方大部分地區降水偏少,呈現「南多北少」的降水分布特徵。
入秋以後,南方地區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多,特別是南方等地出現罕見「冬汛」。冬季,全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
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乾旱、高溫。
在厄爾尼諾年份,我國的台風減少。西太平洋熱帶風暴(台風)的產生次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次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6)厄爾尼諾與中國股市擴展閱讀:
厄爾尼諾是影響我國氣候的一個強信號,但非唯一信號,不能簡單地把任何氣候異常都歸結於厄爾尼諾,而且也不能簡單推測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氣候必然會出現某些特定的現象,
實際的氣候特徵一般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厄爾尼諾不等於洪水猛獸,它的影響有利有弊。針對厄爾尼諾及其影響我們贏展開全面的監測和評估。
實際上因為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疊加,共同造成溫度的變化,再疊加一個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整個把全球的氣候攪亂了。
盡全力做好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的預警、預報,配合政府和公眾提早做好氣象災害防禦,以便更好地趨利避害。
⑦ 厄爾尼諾現象對中國的影響如何
厄爾尼諾暖流是太平洋地區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總是發生於南美洲的西海岸,從南太平洋東部,從南到北興起。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是南半球的夏季,水溫一般是上升的,所以南半球水域的西赤道流加強。此時,全球壓力帶和風帶向南,東北信風穿過赤道,受到南半球偏轉力(也稱為偏轉力)的影響,形成左轉到西北季候風。
氣候表現
厄爾尼諾現象近些年越來越頻繁了。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是異常變熱的一種天氣現象,廣泛的熱帶太平洋都氣溫上升,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這樣看其實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是正常的。
總結:厄爾尼諾現象還是對我國有很大影響的,會影響到我國的氣候,對農作物市場也存在一定的沖擊,希望我們能及時做好防範准備。
⑧ 厄爾尼諾現象對股市哪些行業會產生影響利好的有哪些大神們幫幫忙
水利工程是利好,還有新股也是利好 查看更多答案>>
記得採納啊
⑨ 厄爾尼諾現象對中國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厄爾尼諾是何方神聖?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El Nino」的音譯,意為「聖嬰」、「耶穌之子」,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異常升高引起的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對全球的氣候、環境、生態、經濟等方面產生強烈的影響。
也許會有人問,厄爾尼諾發生地離我國那麼遠,會影響到我們嗎?
很多科學研究表明,如果熱帶海洋的海溫、洋流發生了異常變化,大氣環流就會把這種信息由近及遠傳播開去,不僅使其周圍的地區受到影響,而且還會波及到非常遙遠的地區。這就是「遙相關」。厄爾尼諾就是如此,它雖然發生在熱帶太平洋,但它的影響卻不局限在熱帶太平洋,而是會波及全球。所以對我國造成影響也在所難免。
厄爾尼諾出現時,首先是我國夏季易發生南澇北旱。在厄爾尼諾年,由於我國的夏季風偏弱,暖濕氣流北上勢力不強,導致主雨帶位置偏南,一般位於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這就會造成黃河及華北一帶高溫少雨並形成乾旱,而南方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多雨以至發生洪澇。值得一提的是,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其次是我國易出現暖冬。據統計,近50年來80%的厄爾尼諾年中國都出現了暖冬。第三就是影響我國的台風數量減少。影響我國的台風主要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海域。厄爾尼諾年熱帶西北太平洋變冷,大氣穩定度增大,不利於積雲對流的發展,從而導致西太平洋上的台風生成數量減少,同時登陸我國的台風數量也比常年偏少。
⑩ 厄爾尼諾現象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我讀書少,只能講講我了解的很少的方面。
厄爾尼諾這樣全球范圍的事件畢竟引起破壞性的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多發,對能源、交通、水利、工程建設、零售業、旅遊業、保險、防疫醫療什麼的都有影響,這些都會影響經濟。不過對農業領域,厄爾尼諾的影響很直接。氣候異常對農業生產產生影響致使農產品價格和進出口發生變化,進而引起經濟領域的變化,這應該算是厄爾尼諾對於經濟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
厄爾尼諾年全球水稻、小麥和玉米已減產為主,但不同國家和地區增產和減產各不相同。具體情況參考下圖。我國厄爾尼諾年水稻和小麥的產量變化與當地灌溉條件有關,玉米產量比正常年減少 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