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主營業務收入審計中如何運用分析性復核審計方法
主營業務收入審計中運用分析性復核審計方法主要如下:
1.了解把握各經濟變數之間的互動關系。 針對已識別需要運用分析程序的有關項目,並基於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通過進行以下比較,同時考慮有關數據間關系的影響,以建立有關數據的期望值;在沒有反證的情況下,數據之間預計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銷售收入上升,相應的銷售成本、推銷費用、運輸費用、包裝費用也會隨之上升,相關的銷售稅金也會上升;製造業的產品單位成本通常會隨產量的下降而上升;利息支出應與借款金額成正相關關系。通過分析被審計單位的各個經濟變數之間互動關系的合理性,找出異常變動的項目,層層深入直至找到症結所在。
2.選取重要的項目編制趨勢分析表,進行多期間的比較,並結合與同行業的比較,分析判斷其變動趨勢的合理性。盡管報表造假形式多樣,但是通常都是圍繞著收入和利潤這條主線展開的。而這兩個非常重要的財務指標又分別代表著市場佔有量和效益,其他的重要指標無不與此相關。因此,對收入和利潤指標進行分析性復核非常重要。涉及主營業務收入,側重以下分析性復核: (1)將本期的主營業務收入與上期的主營業務收入進行比較,分析產品銷售的結構和價格變動是否異常,並分析異常變動的原因;(2)計算本期重要產品的毛利率,與上期比較,檢查是否存在異常,各期之間是否存在重大波動,查明原因;(3)比較本期各月各類主營業務收入的波動情況,分析其變動趨勢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審計單位季節性、周期性的經營規律,查明異常現象和重大波動的原因;(4)將本期重要產品的毛利率與同行業企業進行對比分析,檢查是否存在異常;(5)根據增值稅發票申報表或普通發票,估算全年收入,與實際收入金額比較。
3.比較本年各月或各季度主營業務收入的波動情況,分析其波動趨勢是否正常,並查明異常現象和重大波動的原因,以核實該項目是否存在漏記、隱瞞或虛記現象。
應當注意進行分析性復核時要考慮行業特性,注意行業資料與被審計單位具體情況的切合程度,注意行業資料的可比性。當被審計單位主營業務收入確認方法與所在行業使用的典型方法不同時,應對行業資料做出適當修正,否則分析性復核的效果也會因此受到影響。此外,被審計單位與關聯企業的往來業務、會計報表截止日前發生的大額或異常經濟業務(如年末大量銷售)應作為重點分析的內容。分析性復核應當循序漸進,逐步縮小分析的范圍,獲取更詳盡的資料,層層深入直至找到症結所在。值得注意的是,發現異常變動或重大差異時首先要確定是不是由市場、季節、政策的變化引起的合理的偏離。如果發現異常變動或重大差異後就馬上認為存在問題並進行詳細審閱,可能會浪費寶貴的時間。
『貳』 審計分析方法的審計分析方法的分類
具體應用在審計領域,又可以分為兩大類:定性審計分析方法和定量審計分析方法。
審計分析方法從廣義角度來看,種類很多。常用的審計分析方法有比較法、比率分析法、賬戶分析法、趨勢分析法、模擬法、預測法、決策法、控製法、因素分析法和成本法等。
從時間角度來考察,上述各種審計技術方法又可以歸納為事前審計分析方法、事中審計分析方法和事後審計分析方法。
一、比較法
又稱對比法,是指審計人員利用審計事項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內在聯系的相關指標,進行相互比較分析的一種方法。通過比較分析,審計人員可以了解、分析審計事項的各種情況,發現問題,找出差異,研究差異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程度,得出初步的評價結論,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比較的形式一般有:期末余額與期初余額分析比較;期末余額與計劃指標分析比較;本期期末余額與上期或歷史同期的指標分析比較;審計事項內部的結構對比分析;類比分析比較等等。
比較法的實質是數量之間的對比分析,在使用時,審計人員應注意分析指標的可比性與比較標準的合理性。進行比較的指標應在時期、范圍、內容、項目、計算方法等方面大體一致,方能進行比較。若指標口徑不一致或環境條件等不同,應按規范的方法進行換算、調整以後才能進行比較。
二、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利用審計事項存在一個指標對另一個指標的比例關系,進行比率數值分析的一種方法。比率法可以把某些不可能直接對比分析的指標經過計算得出其比率後,利用其比率數值進行分析,以得出評價的結果。
在日常審計工作中,常用的有相關比率分析法、結構比率分析法和動態比率分析法。
相關比率分析法是指利用兩個性質不同但又有相關的指標加以對比分析的一種技術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一是以某個項目和其他項目加以對比,求出比率,進行深入的分析、評價,如銷售利潤率等的分析;二是依據一些經濟指標之間客觀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關系,將兩個性質不同但又相關的相對數加以比較,進而比較分析,如從產值與職工情況的分析,來觀察勞動生產率變化對產值的影響程度。
結構比率分析法是指通過計算各指標占總體指標的比重來進行評價分析的一種方法。其分析步驟是:確定某一經濟指標各個組成部分佔總體的比重,觀察其構成內容及其變化,分析其特點,評價其趨勢。如分析企業成本費用情況,要確定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的構成情況,以及其各個比例情況,分析其標准情況,評價其趨勢變化,找出存在問題,尋求改進途徑。
動態比率分析法是將不同時期同類指標的數值進行對比分析的一種方法。一般分為環比比率法和定基比率法兩種類型。前者是將分析期各個時期的數量都和上一期數量相比,來計算其增減比率;後者是以某一時期的數量為基數,將分析期各個時期的數量與基期數量相比,來計算其增減比率。
三、帳戶法
帳戶法,是指審計人員以會計准則以及行業會計制度等為依據,按照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類帳戶的對應關系及其發生額和余額的情況及規律性,查明每筆已經發生的經濟事項的過程和結果,分析、發現帳務錯弊的技術方法。
帳戶法審查重點在會計總帳和明細帳目,以及各種明細帳和備查簿上。它首先不審查會計憑證和會計報表,而是直接從會計帳務處理系統著手進行檢查。通過實帳戶(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類帳戶)和虛帳戶(收入、成本費用類帳戶)的審查,來尋找差錯。帳戶分析既可以採用結構分析,又可以採用比率分析。
應用帳戶法時,應注意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審計:
(1)調查被審計單位帳務處理系統以及帳戶設置情況;
(2)測試其會計帳戶設置是否合法、合理,是否執行了(企業會計准則),特別是總分類帳戶設置是否規范;
(3)檢查、分析帳戶結構、帳簿記錄是否合理、真實,是否全面、系統地反映了經濟業務;
(4)進行抽查,並根據樣本計算結果推斷總體結果;
(5)利用帳帳、帳表、帳證核對等技術方法,進一步查明情況和問題;
(6)重點分析帳簿中的異常現象,包括異常項目、異常內容、異常摘要、異常對應科目、異常發生額、異常余額等;
(7)得出檢查結果,並予以分析、評價。
四、趨勢法
趨勢法,是審計人員利用檢查資料的數據呈時間順序排列的特徵,進行趨勢分析、推測、評估和尋找問題的一種方法。趨勢分析可以分為四大類:
(1)長期趨勢分析;
(2)季節波動趨勢分析;
(3)循環波動趨勢分析;
(4)無定波動趨勢分析。長期趨勢呈持續向上(下)發展的趨勢;
季節波動在一個會計年度內,其發展趨勢呈波浪型;循環波動呈迂迴變動型,有待定的規律;無定波動是無規律變動的趨勢,最難推測。
趨勢法屬於定量分析。其步驟是搜集被審計數據,建立定量數學模型,進行模擬分析、趨勢分析及結果評價等。趨勢分析要以其各類特徵分析為核心。
長期趨勢分析有兩種:
(1)直線趨勢分析;
(2)非直線趨勢分析(又叫趨勢曲線分析)。其分析過程為:數據排列分析,配製趨勢曲線(可用隨手法、平均法、選點法、最小平方法等進行配製),計算趨勢偏差,詳細分析。
季節波動趨勢分析有三類:
(1)直線波動分析;
(2)曲線波動分析;
(3)不規則曲線波動分析。其分析過程為:過去季節波動分析、未來季節波動預測分析和循環顯示分析。其分析的方法有平均法、比率法、整理法、環比法、圖解法等。
循環波動分析的重點在於尋求規律趨勢。可用殘余法、直接法、循環平均法等進行分析。
無定波動分析較難,難在毫無規律可循。分析多用模擬法。其分析結論符合實際的程度往往取決於審計人員的判斷力。
五、模擬法
模擬法,是指審計人員利用模擬的定性或定量方法對被審計單位的審計項目進行重新驗證的技術方法。模擬並不意味對原有事項的否定,而是驗證其真實和合理性。模擬法一般步驟為:
(1)確定審計事項的范圍(定位);
(2)測試其內部控制制度;
(3)對審計事項原有模型、結果按原有程序進行檢驗;
(4)分析原有模型的優劣,考慮各種因素是否齊全;
(5)尋找最佳模擬技術方法,採用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審計項目逼近模擬;
(6)多方案誤差比較分析;
(7)審計結果分析、評估。
此法一般適合於審計項目處於撲朔迷離的狀態,並且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從表面來看又較健全的情況。其優點是審計精確度高,審計風險相對較小,審計證據證明力強;缺點是審計時間投入長,且審計人員要具備一定的定量分析技術技巧。
模擬法的關鍵是選擇模擬的數學模型,所選模型,經過推測,越逼近原審計事項的軌跡,則審計精確性越高。在選擇模型時,為了便於審計分析,可以同時選擇幾個數學模型,從中找出一個誤差最小的模型作為比較分析物,以便使審計證明力最大。
六、預測法
預測法,是指審計人員根據審計信息資料,動用一定的定量分析方法或定性分析方法,對審計事項的發展趨勢進行估計和測算的一種方法。預測法分為兩大類:
(1)定量預測方法,指審計人員運用回歸預測法、平滑預測法、彈性分析法、投入產出法、經濟計量模型法等預測技術方法進行的審計預測分析;
(2)定性預測方法,指依靠審計人員的經驗進行主觀判斷、邏輯推理的方法,如專家預測法、主觀概率法、決策樹法等。
定量預測方法的特徵是根據審計事項的歷史數據或者觀察值,運用一定的數學方法,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的形式,求出經濟變數的預測值。其優點是能對審計事項某一個具體部分進行詳細的預測分析;通過建立預測模型,精確度高;預測工作投入時間少,效率高。缺點是對缺乏有關數據的審計事項,無法採用通過模型的手段進行分析,也不能處理不能用經濟變數表示的審計事項的預測分析。
定性預測方法的特徵是依靠審計人員的主觀判斷、經驗分析、邏輯推理來進行審計預測分析。其優點是能模擬審計事項的未來趨勢,處理不能用經濟變數表示的復雜的審計事項,即使在有關數據缺乏的情況下,也能進行審計須測。其缺點是不能給出定量的預測分析模型,其證據力相對較弱。
七、決策法
決策法,是指審計人員運用決策方法對審計事項可行性程度進行審計的一種方法。決策分析建立在預測分析之上,沒有科學的預測分析,也不可能有正確的決策分析。審計人員進行決策分析,分為兩個層次:
(1)原模型(審計事項原有方案)的測試、檢驗;
(2)重新選擇分析點,通過對原模型的模擬,來驗證其決策方案是否可行。實際工作中,多採用後者,盡管其難度較大。決策法包括線性規劃法、目標規劃法、效益成本法、總費用分析法、凈現值法、內部收益率法、盈虧分析法等。用於決策分析的技術方法有許多,具體如何應用,應根據決策審計的特點舍取。
八、控製法
控製法,是指審計人員根據審計目標,對審計事項按一定標准和規則進行測試、檢查、分析,發現偏差,予以及時糾正,使審計事項的經濟活動能按原有計劃或規律進行,從而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目的的一種方法。控製法按審計糾正措施的重點劃分,可以分為前饋控制(預先控制)、反饋控制(過程式控制制)和防護性控制。按審計業務范圍劃分,可以分為財務審計控制(資金控制、成本控制、利潤控制等)和效益審計控制(投資控制、項目控制、作業控制、管理控制等)。按審計范圍劃分,可以分為全面審計控制和局部審計控制。
控製法在審計工作中應用的程序為:制定審計控制標准,測試責任控制,分析、比較執行情況,提出糾正措施,綜合評價。
用於控製法的技術方法有許多,常見的有ABC控製法、內部調控法、簡單經濟批量法、定貨定點法、高低點調控法、目標成本控製法、制度控製法、財務目標控製法、內部預算控製法等。在運用控製法過程中,一定要掌握以下原則:堅持標准,實事求是,定量模擬,定性判斷,控制重點,分析全面。
九、因素法
因素法,是指審計人員利用審計事項各個經濟指標存在的相關關系,多因素地分析、測算其各個指標變動對審計事項影響程度的一種方法。在廣義上,因素法包括回歸分橋法、連鎖替代法、主次分析法等;在狹義上,僅指連鎖替代法。在審計工作中,除了對審計事項進行結構或比率分析以外,還要進一步分析由於因素變動所引起的影響的情況,以此分析哪些是積極因素,哪些是消極因素,哪些是主觀因素,哪些是客觀因素,以便得出符合它際的宙計結論。
十、成本法
成本法,是指審計人員利用被審計單位的成本資料及與之相關的資料,進行成本分析、比較、測算的一種方法。成本法應用范圍很廣,且具體方法很多,如成本效益分析、單位成本分析、總成本分析、盈虧成本分析、質量成本分析等。從投入與產出原理來看,當收入一定時,其成本高低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成本上升或降低,對企業利潤影響很大;即使在收入增長時,若成本增長幅度比收入增長幅度快,也是不經濟的。
成本效益分析多用於經濟效益審計的項目審計。通過審計項目幾種投資方案預計成本和收益的分析評價,來審計所選擇最優方案是否經濟、合理。其分析的思路為:當成本一定時,考察效益何者為最大;當效益一定時,考察成本何者為最小。在項目審計評估時,多用現金流量概念進行分析。
單位成本分析和總成本分析屬於成本比較分析方法。是指審計人員通過對不同投資方案的投資成本的比較分析,來審計其最優方案是否合理、經濟。單位成本分析是通過每年分攤的投資原始成本與預計每年經營成本的分析比較,來評價其最優方案是否可行;總成本分析是通過投資成本與經營費用之和的分析,來評價其最優方案是否可行。
盈虧成本分析是指審計人員通過尋找審計項目各方案的盈虧點成本高低的分析,來評價其選擇的可行性方案是否合理。盈虧成本分析的基礎是保本原理。
質量成本分析是指審計人員通過對產品、工程等質量的評價,分析為了達到一定質量所耗費的成本是否可行。質量成本由預防成本和保證成本構成,前者包括鑒定成本、預防成本和藝術成本,後者包括內外部故障成本。預防成本與質量水平成正比,保證成本與質量水平成反比。審計重點是尋找最佳質量成本點。
『叄』 如何運用分析程序確定重點審計領域
必須運用分析程序的環節有:風險評估、質量控制。
可用分析程序的環節有:實質性程序。
一般,在風險評估程序中運用分析程序以確定重大錯報風險領域,具體方法不限於以下
1、分析異常項目:以判斷客觀事實與被審計單位財務數據之間存在的矛盾;如:存貨銷路不暢、客戶回款不力、廣告投入增多,但被審計營業收入呈現逆勢增長的趨勢。於此,可能存在收入高估的風險。
2、分析行業情況:行業情況與被審計單位之前存在的不一致,是否有逆勢;如:行業低迷、宏觀經濟環境不利、原材料價格上漲。
3、分析報表項目變動趨勢:對比期內的增長率是否存在波動;如:收入增長率、成本費用變動率、借款余額變動率。
4、分析關鍵指標:關鍵指標是否異常,尤其是否與行業及歷史情況不一致;如:毛利率、壞賬率、折舊率、周轉率。
5、分析結構變化:內部結構是否異常;如:比較各產品之間、不同地點、費用明細等。
(3)審計波動分析擴展閱讀:
重點審計領域
1、貨幣資金
主要是確定貨幣資金是否存在;貨幣資金的收支記錄是否完整;庫存現金、銀行存款賬戶的余額是否正確。
2、應收款項(暫付款)
應收款項的清查內容包括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等。
3、對外投資(有價證券)
(1)對國庫券、各種特種債券、股票及基金進行清查,取得股票、債券及基金賬戶對賬單,與明細賬余額核對;盤點庫存有價證券,與相關賬戶余額進行核對。
(2)對其他單位投資的清查,索取有關投資的合同、協議、章程,以及有關政府部門或上級主管部門的批准文件,確認目前擁有的實際股權、原始投入成本、所佔股權比例、歷次分紅情況等。
『肆』 比較各月收入波動情況是為了分析什麼呢
比如被審計單位是一家冷飲企業,那麼這種企業有著明顯的季節波動特徵,那麼分析各月之間的收入波動,可以確定各月之間的波動是否符合季節特徵。
『伍』 注會審計業務中如何確定利潤表中波動異常的項目計算與上年差異的百分比嗎
性質上
--一些本年新增出來的東西或者不常見的。。。
金額上
--包括波動的比例和變動的金額 (這個時候兼顧考慮你的重要性水平)
『陸』 審計問題
注冊會計師李翔應當發現的預警信號是:首先是12月份主營業務收入大幅波動,不符合被審計單位經營規律,其次,被審計單位在同行業其他企業遭受重大損失時,本公司的財務報表顯示出穩定增長的財務狀況,與行業經營頭部不符。可以採用的程序有實質性分析程序,比較各月主營業務收入波動情況,分析變動趨勢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審計單位經營規律,如季節性、周期性變動乖,查明異常現象和重大波動原因。
『柒』 審計程序中分析程序是什麼
審計程序中分析程序的定義:分析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通過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對財務信息作出評價。分析程序還包括調查識別出的、與其他相關信息不一致或與預期數據嚴重偏離的波動和關系。
審計師可以通過單獨或組合執行上述程序完成風險評估和實質性程序,並不適合控制測試。
審計程序的分類:
檢查記錄或文件
檢查有形資產
觀察
詢問
函證
重新計算
重新執行
分析程序
審計程序的產生:審計是審計機關依法獨立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監督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它是基於經濟監督的需要而產生的。
審計程序的環節:中國國家審計程序通常包括制定審計項目計劃、審計准備、審計實施和審計終結四個環節。
『捌』 審計報告做excel管理費用月波動怎麼做
就是做個折線圖就好了,也可以做餅狀圖或者單柱的條形圖來顯示每個月的費用佔比,看看哪個月最大。折線圖主要是報告用,如果是分析的話還是要看佔比。
『玖』 審計程序中分析程序 是什麼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分析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通過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對財務信息作出評價。分析程序還包括調查識別出的、與其他相關信息不一致或與預期數據嚴重偏離的波動和關系。
審計師可以通過單獨或組合執行上述程序完成風險評估和實質性程序,並不適合控制測試。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