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有多少部隊武警中隊也算,分別在什麼路
我只能提供以下數據 上海警備區預備役高炮師(上海)
預備役高炮師第1團(寶山)
預備役高炮師第2團(浦東)
預備役高炮師第3團(閔行)
預備役高炮師第4團(嘉定)
預備役高炮師第5團(奉賢)
上海警備區海防1旅(浦東)
上海警備區海防2旅(寶山)
空軍上海指揮所(崇明)
南空預備役地空導彈團(奉賢)
南空第26師第78團(崇明)
南空第28師第83團(崇明)
南空第29師第87團(崇明)
南空第3地空導彈旅(浦東)
南空第3雷達旅(浦東)
南空第8高炮旅(浦東)
東海艦隊吳淞訓練基地(吳淞)
東海艦隊上海基地吳淞水警區(吳淞)
東海艦隊第1獵護艦支隊(吳淞)
東海艦隊獵護1支掃雷艦4大隊(吳淞)
東海艦隊獵護1支護衛艦8大隊(吳淞)
東海艦隊獵護1支護衛艇21大隊(上海橫沙)
東海艦隊第5登陸艦支隊(寶山吳淞 )
東海艦隊登5支14大隊(上海虯江)
東海艦隊登5支15大隊(上海虯江)
東海艦隊登5支勤務運輸船大隊(高橋)
海航第6殲擊機師16團(上海大場)
東海艦隊海航艦載機獨立團(崇明)
Ⅱ 浙江歷史上出過什麼將軍
宗澤、毛文龍、葛雲飛、朱然、錢鏐等。
1、宗澤
宗澤(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宋朝名將。
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二十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
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臨終三呼「過河」而卒。死後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謚號「忠簡」。著有《宗忠簡公集》傳世。
2、毛文龍
毛文龍(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字振南,一名毛伯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上城區)人,祖籍山西平陽府太平縣(今臨汾市襄汾縣)。明朝末期將領。
少時不喜讀書,不事生產,游手好閑。後出走投奔叔父,襲其職為百戶。天啟元年(1621年),升任遼東巡撫王化貞標下的練兵游擊,率兵兩百攻破後金鎮江(今遼寧丹東東北九蓮城)。明廷在皮島(今朝鮮椴島一帶)設置東江鎮時,任命毛文龍為副總兵。
天啟六年(1626年)以後,加授平遼總兵官,賜尚方劍,加封左都督,勢力不斷擴大,逐漸成為一個穩坐島中,享其榮華富貴的「海外天子」。
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煥借閱兵為名,渡海來到皮島,毛文龍前往迎接。毛文龍見了袁崇煥,語多傲慢。
袁崇煥便以邀毛文龍觀看將士騎馬射箭為名,將毛擒獲,數他十二大罪,取出尚方寶劍,將其斬首。後來,袁崇煥被崇禎帝所殺,兩大罪狀之一,便是擅殺毛文龍(另一條為私通後金)。
3、葛雲飛
葛雲飛(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鵬起,又字凌召,號雨田,漢族,清代紹興府山陰縣天樂鄉(今屬杭州市蕭山區)人,是中國統率一軍、鎮守一方的武將,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
葛雲飛出生在下級軍官家庭,七歲進私塾,同時習武。嘉慶十九年(1814)應試,補本學武生。嘉慶二十四年(1819)考中武舉人。
道光三年(1823),中武進士。歷任千總、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總兵。先後在寧波、黃岩、溫州、乍浦、瑞安、定海、以及福建烽火門等地水師營任職,鎮守東南海疆16年。官至定海總兵。
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1841年10月1日),在著名的「定海保衛戰」中壯烈犧牲。殉國後,謚「壯節」,誥授振威將軍,追贈太子少保。同治十年(1871),加贈提督、建威將軍。
4、朱然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義封,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毗陵侯朱治的外甥。
朱然早年被朱治收為養子,並在讀書期間和孫權相交甚篤。孫權統事後,朱然歷任、餘姚長、山陰令、臨川太守,加折沖校尉,率軍平定山賊。曾隨呂蒙擒殺關羽,以功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呂蒙死後,朱然代替呂蒙鎮守江陵。
夷陵之戰中,與陸遜合力大破劉備,拜征北將軍,封永安侯。魏國果然趁機攻吳,朱然堅守不出,曹真、夏侯尚、張郃等魏將圍攻江陵六月之久,朱然從此「名震敵國」。
之後,朱然先後攻打江夏和樊城,都未成功;而兩次出征柤中均有所斬獲。最後官至左大司馬、右軍師。赤烏十二年(249年),朱然病逝,年六十八。孫權為其素服舉哀。
5、錢鏐
錢鏐(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
錢鏐在唐末跟隨董昌保護鄉里,抵禦亂軍,累遷至鎮海軍節度使,後因董昌叛唐稱帝,受詔討平董昌,再加鎮東軍節度使。
他逐漸占據以杭州為首的兩浙十三州,先後被中原王朝(唐朝、後梁、後唐)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吳越國王。
錢鏐因吳越國地域狹小,三面強敵環繞,只得始終依靠中原王朝,尊其為正朔,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他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謚號武肅王,葬於錢王陵。
錢鏐在位期間,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於世。他曾徵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錢塘富庶盛於東南」。
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無棄田」,歲熟豐稔。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錢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葛雲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毛文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宗澤
Ⅲ 張宜愛的人生經歷
張宜愛是原六安縣人,1913年出生。1931年參加紅四方面軍,擔任過紅25軍手槍團副團長,叄野31軍91師副師長。張宜愛打過不少硬仗。濟南戰役時張宜愛是擔負主攻內城任務的13縱37師副師長,攻城戰斗十分激烈,當內城終被突破時,師指揮所正要轉移到內城,一顆炸彈把指揮所的小樓掀翻,師長高銳負傷,師政委徐海珊犧牲,張宜愛倖免。
1952年張宜愛入朝作戰,任20軍59師師長,參加了朝鮮東海岸反登陸防禦。回國後張宜愛歷任海軍陸戰師師長、守備11師師長、海軍舟山基地司令員、上海警備區參謀長、副司令員。1961年晉升少將,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文革期間,張宜愛參加支左,上海「一月革命」時,成立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張宜愛是17名委員之一,在上海市管農業。1971年上海市開黨代會,上海警備區有兩個名額進常委,在選另一位常委時,上海警備區司令員周純麟提上海警備區政委劉耀宗,張春橋、王洪文不同意,結果選了張宜愛為常委。批林批孔運動一開始,張宜愛、李彬山寫信給張春橋,反映上海警備區在批林批孔運動中捂蓋子。張春橋批示由王洪文主持市委常委和上海警備區常委開會,幫助警備區領導取得「主動權」。 馬天水等在會上攻擊上海警備區執行沒有廖政國的廖政國的路線。會議的第二、叄天,張宜愛、李彬山發言,站在馬天水、徐 景賢、王秀珍一邊指責警備區其他領導,攻擊周純麟,致使周純麟在會上心臟病發作,昏倒在會場。王秀珍在一次會上指著張宜愛、李彬山說:「來來來,我給你們介紹一下。你們說沒有頭頭,這就是你們的司令、政委!」張宜愛、李彬山按馬天水、徐景賢、王秀珍之意在警備區「剎回潮風」。張宜愛、李彬山指責警備區組織路線不端正,有許多「土圍子」須炸掉。提出一個所謂受排擠打擊的78人幹部使用名單。
1976年10月8日,徐景賢、王秀珍獲悉四人幫被拘禁的消息後,決定發動武裝叛亂。徐景賢、王秀珍、王少庸召集張宜愛、李彬山、市民兵指揮部施尚英、鍾定棟、市公安局薛干青、徐成虎進行緊急部署,決定建立指揮班子,設立兩個指揮點。為了控制調動部隊,8日晚,徐景賢、王秀珍通知張宜愛、李彬山、楊新亞(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李仁齋(警備師師長)待命。深夜,徐景賢、王少庸、張宜愛、李仁齋進入一號指揮點,負責總的指揮,同時下達將警備區兩個連交給市委機關和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調動的手令。王秀珍、馮國柱、李彬山、楊新亞進入二號指揮點,具體部署武裝叛亂。由於中央採取了有力措施,及時制止了這一犯罪活動。
張宜愛被開除黨籍,剝奪軍銜和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