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金融家優劣勢
項目位於浦東新區上豐路與華東路交匯處,是純住宅社區。
優勢:
1.交通:臨近S20外環高架和上海繞城高速,自駕出行極為便利;
臨近12(金海路站)、9(顧唐路站)、4(金穗路站)、2(唐鎮站)號線,但是距離地鐵站較遠,平均都在3公里左右;
2.配套: 金融家小區東面是唐鎮實驗中學和王港幼兒園,王港小學和王港中學也位於周邊;
沿著上豐路向東是恆生商業廣場,恆生附近還有菜市場和公園,日後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錦綉路東延伸段和錦綉路貫通之後半即可達世紀公園和陸家嘴金融區;
順著華東路向北行至金海路,便是寶龍商業廣場,廣場內家樂福等大型商業設施;
劣勢:
1.距離市區較遠,較為靠近東邊
2.距離地鐵站較遠,需乘坐公交車抵達地鐵站
客群:
1.剛需客群
⑵ 上海市場金融情況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新的金融體系的建立,中國的金融市場在不斷探索中發展。目前,一個初具規模、分工明確的金融市場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l.建立了較完善的貨幣市場
中國的貨幣市場主要包括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和票據市場。1996年1月建立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並第一次形成了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利率(CHIBOR)。自1996年6月起,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同業拆借利率上限,全面放開拆借利率。統一拆借市場的形成,結束了市場分割、多頭拆借的局面,規范了各金融機構的拆借行為,提高了銀行之間融通資金的效率,推進了利率市場化,並為中央銀行加強宏觀調控提供了條件。這幾年,同業拆借市場交易量逐年擴大,到2001年底,已累計成交3.4萬億元。同業拆借市場已成為金融機構管理頭寸的主要場所。
1997年6月,中國建立了銀行間債券市場,允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的回購和現券買賣。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已成為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資金市場,並成為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重要平台。到2001年底,債券回購累計交易量達6.1萬億元,現券交易累計交易量為1597.6億元。
中國的票據市場以商業票據為主,近年來這一市場在規范中穩步發展。票據市場正逐步成為企業短期融資和銀行提高流動性管理、規避風險的重要途徑,同時也為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提供了一個傳導機制。2000年底全國商業匯票的貼現余額為1236.3億元,較1999年增長了154.2%;中央銀行再貼現余額1258.27億元,較1999年增長了151.5%。
2.資本市場在規范中發展
1990年10月和1991年4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後成立。經過12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已經形成了以債券和股票為主體的多種證券形式並存,包括證券交易所、市場中介機構和監管機構初步健全的全國性資本市場體系,有關交易規則和監管辦法也正在日益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境內上市公司已達1160家,市價總值4.35萬億元,流通市值1.45萬億元,市價總值與GDP的比為45.4%。1991年以來,A、B、H股累計籌資7700億元。證券市場在改革投融資體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股票市場的迅速發展也可以從股票市場籌資規模的擴張以及股票籌資額和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率變化中得以體現。1993年境內股票籌資額為276.41億元,占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率為4.36%,而2001年境內股票籌資額達到1182.15億元,與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例上升到9.15%。
除了股票市場的迅速發展以外,債券發行規模的擴張,特別是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的擴張,也是推動中國金融資產規模擴張、改變金融資產結構的重要力量。在開始發行企業債和金融債的1986年,國債余額占各種債券余額的比重為73%,1994年以後,國債發行的絕對規模迅速攀升,國債發行額與GDP的比率也不斷上升,1995年新開辟了政策性金融債,形成了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共同主導債券市場的局面。到2001年底,國債余額、政策性金融債券余額和企業債額分別為15618億元、8534.48億元和1008.63億元,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余額占債券總余額的96%。
3.保險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
中國保險市場快速發展,保險業務品種日益豐富,保險業務范圍逐步擴大,保費收入較快增長。1989年末全國保費收入142.4億元,2001年為2109.4億元,年均增長25,2%。2001年,中國保險機構共對19.3萬億元財產進行了保險。全年保費收人與GDP的比率(保險深度)為2.2%,同比增加0.4個百分點人均保費收入(保險密度)168.8元,同比增加41.1元;保險公司支付賠款和給付598.3億元,同比增加70,9億元。商業保險已成為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險市場的發展在保障經濟、穩定社會、造福人民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4.外匯市場的發展
1994年4月,中國在上海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將原來分散的外匯交易集中統一起來,為成功進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形成單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幣匯率體制奠定了重要的市場基礎。8年多來,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效率不斷提高,成交規模不斷擴大。目前,銀行間外匯市場開辦了美元、日元、港幣、歐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到2001年底,已累計成交各幣種摺合美元4397.7億美無其中,2001年各幣種外匯交易摺合750億美元。
——粒粒貸竭誠為您服務——
⑶ 現在上海金融行業的就業形勢如何
上海現在的金融業就業是好就業,但失業也快。現在基本都是有考核的不過關就走人,流動性太大了
⑷ 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有哪些優勢
國務院正式批復上復海加快制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具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地理位置優越,臨近大海,交通便利,有深厚的經濟基礎,上海也是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和遠東最大的貿易中心之一。
基礎條件好, 上海已建立起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託公司、期貨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貨幣經紀公司、票據業務中心等在內的類型齊全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機構、人才、環境與管理,從國內城市目前的現狀來看,上海最有條件。
上海是我國綜合城市實力最強的市,是我國第一大城市,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基地,是我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是我國最大的商業城市。
上海是我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經濟和貿易中心。
⑸ 求長三角、珠三角、廣東、上海以及其他省份的投資環境分析報告
1. 2009-2012年江西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2. 2009-2012年貴州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3. 2009-2012年內蒙古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4. 2009-2012年新疆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5. 2009-2012年湖南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6. 2009-2012年湖北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7. 2009-2012年雲南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8. 2009-2012年陝西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9. 2009-2012年遼寧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10. 2009-2012年江蘇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11. 2009-2012年吉林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12. 2009-2012年河北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13. 2009-2012年四川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14. 2009-2012年海南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15. 2009-2012年廣東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16. 2009-2012年福建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17. 2009-2012年浙江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
18. 2009-2012版長三角經濟區產業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四卷)
去中投網(www.ocn.com.cn)搜就可以
長三角,這是個存在已久遠,卻是最近才轟然乍響,幾乎在一夜之間受到了整個中國乃至世界關注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之一,它位於長江入海口,自然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基礎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區域內共有1個直轄市———上海,3個副省級城市———南京、杭州、寧波,江蘇省的蘇州、無錫,浙江的湖州、嘉興等15個城市,土地面積1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人口7534萬人,佔全國的5.9%。
近年來,長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科技教育和日趨完善的投資環境,成為國內外投資者關注的「熱土」。2008年上半年,這一地區以佔全國2%的陸地面積和約10%的人口數量,創造了全國26%的GDP,完成了全國37%的外貿出口額,吸引了全國52%的實收外資,其經濟總量領先於我國另兩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
經濟上,2007年長江三角洲地區16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5000億元大關,達到28775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4977億元。從總量比重分析,2007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1365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進一步提升,由上年的20.4%上升到21.1%,提高了0.7個百分點。從增長速度分析,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增速均值達到15.6%,其中最高增速為17.6%,最低的亦為13.6%,分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8.1和4.1個百分點。長三角已經成為拉動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地區。
從增長速度來看,三大板塊,江蘇增速快。上海增速最低,為13.6%;江蘇沿江8個城市中最高的增速達到17.6%,最低的增速為14.7%,增速均值高達15.9%。浙江7個城市中增速最快的達到17.0%,最低的增速為13.6%,增幅均值為15.5%;江蘇8市平均增速比浙江高0.4個百分點,比上海增速快2.3個百分點。從江蘇、浙江全省的情況看,同樣如此,2007年江蘇GDP增長14.9%,快於浙江增速0.6個百分點。
交通與基礎設施,經過多年的建設,長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公路、水運、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共同發展的綜合運輸體系。以上海為龍頭的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為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製造業基地奠定了基礎,推動了長江三角洲更廣泛地融入全球經濟活動。
教育科研方面,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古文明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重教育的傳統,經濟的全面領先也使這個地區的文教水平達到歷史最佳水平。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無疑代表中國高校的最高層。這一層次的大學是學科比較齊全的研究型大學,它們不僅要面向長三角,還要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爭做世界高水平大學;不僅要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難題,還要承擔相當的基礎研究任務,培養大批研究人才。另外,專業性較強但又不僅僅面向本地的全國性重點大學在某些專業方面具有全國一流甚至世界前沿的水平,但不一定所有學科都齊全;為長三角經濟服務,但又不僅限於此。然後是主要是為長三角和本地服務的省級大學。最後,社區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等,它們是職業人才的培養基地。
優惠政策方面,長三角地區的各個城市都開辟了特定的地區,作為招商引資的基地和園區,並制定出相應的稅收和產業優惠政策。針對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業15個城市的政府部門紛紛出台不同程度的優惠政策,以鼓勵和吸引高附加值的產業進駐,帶動本地經濟加快發展。
在金融危機的當下,長三角應該更有條件和機會在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一體化發展中走得更快。對於產業結構調整來說,應當也是一種機遇,可以進一步來提升競爭力。
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後想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長三角地區都將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最有潛力的一塊熱土,對於投資者來說更是一塊價值不菲的黃金寶地。
⑹ 金融危機以來上海就業情況怎樣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對我國經濟發展也造成一定影響。就業,從來都與宏觀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金融危機對中國就業的影響有多大?如何努力化解危機對我國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記者采訪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
今年就業未受明顯影響
統計數字顯示,1-9月,全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936萬人,為全年目標任務1000萬人的94%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409萬人,為全年目標任務500萬人的82%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人數119萬人,為全年目標任務100萬人的119%。9月底,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30萬人,登記失業率為4.0%。
從社會保障情況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社會保障工作穩步推進,社會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按時足額支付,待遇水平不斷提高。截至9月底,全國已連續57個月實現基本養老金當期發放無拖欠。
尹蔚民分析說,今年以來,就業和各項社會保障工作之所以能夠取得好的進展,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個重要因素: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生,更加註重以人為本,制定出台了促進就業再就業、加強社會保障工作、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我國經濟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前三個季度GDP增長仍然達到9.9%,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前提條件很好。尹蔚民說,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省生產總值仍保持10.4%的高速增長,同期全省注吊銷企業57608戶,但新增企業達92609戶,說明企業生產經營的經濟環境依然良好,用人需求仍然旺盛。三是各級勞動保障部門採取有效措施,認真貫徹落實積極就業政策和各項就業扶持政策,推動社會保障政策落實和制度建設,勞動關系總體保持和諧穩定。
「從就業情況看,隨著《就業促進法》的貫徹實施,積極就業政策進一步落實,就業工作穩步推進,各項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良好。」尹蔚民說,從目前情況看,經濟形勢的變化尚未對我國就業、社會保障和勞動關系帶來明顯影響。
未來就業面臨三個挑戰
尹蔚民也指出,盡管目前經濟形勢變化未對就業帶來明顯影響,但是,已有一些值得關注的跡象。
一是經濟增長速度趨緩,對就業的拉動能力減弱。從勞動力市場監測情況看,第三季度企業用人需求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地區新增就業人數增速減緩。
二是部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特別是紡織服裝、加工製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困難較大,對就業帶來一些不利影響。
三是部分外貿出口型企業由於對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出口的減速將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這種影響,廣東勞動保障部門同志概括為「四大四小」:對外貿出口型企業影響大,對內向型企業影響小對紡織、玩具等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影響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影響小對外資企業影響大,對民營企業影響小對外來農民工影響大,對本地勞動者影響小。
尹蔚民說,這些新變化,有可能對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的就業、社會保障、勞動者權益帶來一定影響。近期就業形勢的變化將主要取決於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變化和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所產生的實際效應,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應對,預計明年上半年對就業的影響會逐步顯現出來。
多項措施化解不利影響
尹蔚民說,目前,黨中央、國務院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有力的宏觀經濟政策,必將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產生積極作用。我們將進一步關注經濟形勢變化對就業、社會保障和勞動關系的影響,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盡可能把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採取針對性更強、更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有利於擴大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更好發展,更多吸納就業。積極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強化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改善創業環境,提高創業的穩定性。抓好小額貸款、財政貼息資金、個體經營者收費優惠、發展旅遊業擴大就業、資金管理使用等五個配套文件的落實,對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免費的就業服務,推進對地震災區的對口就業援助,大力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為勞動者就業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要繼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惠及更多群眾。強化基金征繳和管理監督,採取切實可行征繳措施,做好稽核清欠工作,實現基金應收盡收,確保基金安全。繼續完善各項制度,推進擴大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推進養老保險省級統籌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制度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強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認真落實2009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工作,統籌考慮工資增長和物價上漲等因素,繼續調整失業保險金標准和工傷保險待遇,適當確定調整水平,指導各地制定調整方案並組織實施。
三是全面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指導各地適時出台配套措施,有力推進勞動合同制度。加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執法監察,推動建立企業工資保證金制度,督促企業按時足額發放勞動者工資,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今年第四季度,我部將聯合有關部門開展勞動合同簽訂專項檢查、農民工工資清欠專項活動,堅決打擊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尹蔚民說。
⑺ 環境金融方面有哪些比較好的研究方向
環境金融的話,一般都是去研究一個環境下它的金融情況呢,我覺得去研究國內的金融情況是非常好的一個方向,因為我國現在它的經濟正在快速的發展,而金融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點,那麼你去研究我國的金融發展的話還是很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