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金融學環境污染的經濟分析

金融學環境污染的經濟分析

發布時間:2021-05-26 16:36:23

① 科斯定理對解決環境污染有何見解(經濟學部分 請不要復制粘貼)

科斯定理是一種對外部性的私人解決方法。因為外部性往往會引起市場的無效率,但是解決這個問題並不總是需要政府行為。在一些情況下,人們可以採取私人解決方法。根據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無成本地就資源配置進行協商,那麼,私人市場就總能解決外部性問題,並有效地位置資源。
因此,科斯定理對解決環境污染方面,只是從局部私人性質的角度發揮作用。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不是環境污染,是雜訊污染,你可以觸類旁通。
甲養了一條狗,夜半的狗吠聲影響了乙的正常休息。於是,甲與乙進行協商。將甲從養狗中獲得的利益和乙承受狗吠聲的成本進行比較,如果利益大於成本,有效率的做法就是甲繼續養狗,乙繼續忍受;如果利益小於成本,甲應該放棄養狗。
根據科斯定理,私人市場可以自己達到有效率的結果。甲與乙進行價格協商,分兩種情況:
1.甲從養狗中獲得的利益為500,乙承擔狗吠的成本為700。乙可以給甲600,讓甲放棄養狗,甲樂意接受。雙方的狀況都變好。
2.甲利益700,乙成本500。乙不會接受大於500的費用給甲,甲也不會接受金額小於700的協商。甲繼續養狗,乙繼續承受。在這種成本與利益既定的情況下,該結果仍然有效率。
科斯定理說明,私人經濟主體可以解決他們之間的外部性問題。無論最初的權利如何分配,有關各方總可以達成一種協議,在這種協議中,每個人的狀況都可以變好,而且結果是有效率的。
由於環境問題帶來的負外部性的范圍比較廣,因此個人感覺對於環境污染問題比較常用還是公共政策解決,即政府發揮職能。常用的公共政策有兩類:管制和矯正性稅收與補貼。科斯定理對於解決無法界定權責范圍的環境問題沒有多大實質性用處。

② 用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污染現象,並思考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幾種方式

科斯定理 規定產權

③ 微觀經濟學 為什麼存在環境污染

人類一直以為地球上的水、空氣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不擔心把千萬噸廢氣送到天空去,又把數以億噸計的垃圾倒進江河湖海.大家都認為世界這么大,這一點廢物算什麼?我們錯了,其實地球雖大(半徑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圍內生活,而佔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間約3公里的范圍內,人們竟肆意地從三方面來弄污這有限的生活環境.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空氣污染: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我們若仍然漠視專家的警告,將來一定會落到無半寸凈土可住的地步.
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大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或超過了有害程度,導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存和發展,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
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
環境污染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 環境自凈.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
環境污染會降低生物生產量,加劇環境破壞.
環境污染的分類
大氣污染按環境要素分 :大氣污染、
壞境污染(3張)土壤污染、固體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環境污染的危害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大氣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氣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是呼吸道疾病與生理機能障礙,以及眼鼻等粘膜組織受到刺激而患病. 水體污染比如,1952年12月5~8日英國倫敦發生的煤煙霧事件死亡4000人.人們把這個災難的煙霧稱為"殺人的煙霧".據分析,這是因為那幾天倫敦無風有霧,工廠煙囪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廢氣煙塵彌漫在倫敦市區經久不散,煙塵最高濃度達4.46毫克/m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濃度竟達到3.83毫升/m3.二氧化硫經過某種化學反應,生成硫酸液沫附著在煙塵上或凝聚在霧滴上,隨呼吸進入器官,使人發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這也就是所謂的光化學污染.
由上例可知,大氣中污染物的濃度很高時,會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狀惡化,甚至在幾天內奪去幾千人的生命.其實,即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不高,但人體成年累月呼吸這種污染了的空氣,也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癌等疾病.
環境污染與癌症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環境污染是導致癌症發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會的力量,採取綜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環境污染,是癌症綜合預防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植物的危害:
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使植物葉片褪綠,或者表面上看不見什麼危害症狀,但植物的生理機能已受到了影響,造成植物產量下降,品質變壞.
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從工廠、發電站、汽車、家庭取暖設備向大氣中排放的大量煙塵微 白色污染粒,使空氣變得非常渾濁,遮擋了陽光,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據觀測統計,在大工業城市煙霧不散的日子裡,太陽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沒有煙霧的日子減少近40%.大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會導致人和動植物因缺乏陽光而生長發育不好.
②增加大氣降水量:從大工業城市排出來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氣凝結核的作用.因此,當大氣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條件與之配合的時候,就會出現降水天氣.在大工業城市的下風地區,降水量更多.
③下酸雨:有時候,從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這種酸雨是大氣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經過氧化形成硫酸,隨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農作物毀壞,能使紙品、紡織品、皮革製品等腐蝕破碎,能使金屬的防銹塗料變質而降低保護作用,還會腐蝕、污染建築物.
④增高大氣溫度:在大工業城市上空,由於有大量廢熱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氣的溫度比四周郊區要高一些.這種現象在氣象學中稱做"熱島效應".
⑤對全球氣候的影響:近年來,人們逐漸注意到大氣污染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問題.經過研究,人們認為在有可能引起氣候變化的各種大氣污染物質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從地球上無數煙囪和其他種種廢氣管道排放到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約有50%留在大氣里.二氧化碳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層空氣溫度增高,這叫做"溫室效應".經粗略估算,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氣溫可以增加0.5~2℃.如果增加100%,近地面溫度可以增高1.5~6℃.有的專家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照現在的速度增加下去,若干年後會使得南北極的冰熔化,導致全球的氣候異常.

④ 污染經濟學主要研究的是什麼

污染經濟學是最早發展起來的環境經濟學部分,也叫公害經濟學。它研究環境污染與經濟活動的關系,即經濟活動中的污染破壞環境問題和污染防治中的經濟問題。具體來講,它主要研究的是:污染及其防治的技術經濟分析、污染控制措施的費用效益分析、最佳污染控制水平的確定、環境污染的投入產出分析等。從西方的研究進程來看,它早期的研究側重於理論,如外部性理論,公共物品理論等。近期研究則轉向環境經濟分析技術以及環境管理經濟手段和政策建議,如在環境經濟系統規劃中引入投入產出法,把費用效益分析方法應用於一般的環境管理決策過程,以及如何在現代環境管理中應用市場經濟手段等。

⑤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環境污染"產生的本質是什麽以及你認為的解決之道.

環境污染是全社會的問題,從現象上看,我國的環境污染很嚴重,但從比較上看,我國在經濟發展階段相比較西方或發達國家仍處於控制狀態。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人們都承認中國較發達國家仍落後兩個技術時代,也就是落後人家40-50年,反觀50年前,中國在貧窮的時代,工業污染及其微小,根本談不到防治。而在西方國家,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時就開始向自然界大量排放污染物,那個時期是沒有人提出「治理、控制」污染的,當他們經濟佔有主導地位時,西方人開始指責發展中國家的污染問題,這是不合理的。吃包子的故事是眾所周知,一個人吃了9個包子沒感覺到飽,當吃到第十個時感覺飽了,於是他說應該吃這第十個包子。其實,對於環境而言,我們發展中國家就是這第十個包子。

⑥ 我國出現環境污染的原因是什麼(經濟學角度)

環境污染是全社會的問題,從現象上看,我國的環境污染很嚴重,但從比較上看,我國在經濟發展階段相比較西方或發達國家仍處於控制狀態。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人們都承認中國較發達國家仍落後兩個技術時代,也就是落後人家40-50年,反觀50年前,中國在貧窮的時代,工業污染及其微小,根本談不到防治。而在西方國家,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時就開始向自然界大量排放污染物,那個時期是沒有人提出「治理、控制」污染的,當他們經濟佔有主導地位時,西方人開始指責發展中國家的污染問題,這是不合理的。吃包子的故事是眾所周知,一個人吃了9個包子沒感覺到飽,當吃到第十個時感覺飽了,於是他說應該吃這第十個包子。其實,對於環境而言,我們發展中國家就是這第十個包子。
而現在,發達國家為了控制整個世界的經濟,他們開始用「環境污染」的手段來制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從表面上看,他們的行為是正確的,但是他們要承擔的是「9個包子」的責任。
環境污染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對於任何人而言,只是大與小的問題,美國人的能源消耗是中國的兩倍,人口數是中國的5分之1。
我國出現環境污染的原因就是,我們仍舊處於發展階段,社會經濟還很薄弱,還不能完全控制污染,,但是,我國政府正在積極努力的從「擴散稀釋、環境保護、末端治理向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的方向發展」。如果一味的迎合西方的「觀點」,我們的經濟就會更加落後於西方。

⑦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相關書目推薦

摘要 環境污染和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本文從經濟學角度結合實例對環境污染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環境污染 經濟學分析 治理建議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生態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所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於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社會性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關繫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因此,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對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自然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戶人家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把屋子周圍布置得像個花園。居住環境變得十分幽雅。但實際的得益者並不只限於這戶人家.因為鄰居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進.此類行為都產生一些沒有辦法完全收歸私有的利益。反過來說,環境被破壞帶來的影響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建築工程形成的噪音與塵土飛揚等都污染或破壞了環境,這些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都沒有由污染者或環境破壞者本身負擔.這就是環境效益的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影響導致市場失靈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1.1 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產權體系中.市場制度通過價格機制使資源達到最優的配置。但是在產權不明晰情況下,經濟活動必然產生經濟的外部性.從而導致經濟活動中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產生「市場失靈」。由於環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現得相當明顯。環境損害行為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譬如,對大氣、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會共同承擔.而相應的收益卻為造成破壞的市場主體所獨享。由於私人成本對社會成本的偏離.私人的最優經濟活動水平也必然偏離社會的最優狀態.其現實表現就是污染產品生產過多導致污染超標,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假定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有毒氣體。對周圍的群眾造成危害。即具有負的外部性,那就意味著私人成本(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各種成本)低於社會成本(即社會為企業生產所付出的代價)。
1.2 外部經濟(或正的外部性)
環境保護行為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即市場主體對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利益並不能獨享卻要獨自承擔環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樹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卻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補償。所以。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會產生廣泛的「搭便車」的行為.即市場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都不願為環保行動付費而會樂意坐享其成。這必然導致環境保護行為供給的嚴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樹造林改善環境,他獲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會所得到的社會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麼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但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若有外部經濟存在的話,則行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處,自然不願意生產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的產量。結果使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於外部性影響。市場機制並不能使環境質量在經濟擴張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從而出現「市場失靈」。這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2 治理環境污染的對策和建議
2.1 實行征稅或補貼的政策
對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企業,政府應征稅,其數額應等於該企業給社會其它成員造成的損失.使該企業的私人成本恰好等於社會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擔污染成本從而消除外部影響。對造成外部經濟的居民(或企業)。政府則可以採取補貼的辦法,使居民(或企業)的私人收益與社會利益相等。無論是何種情況.只要政府採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與相應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相等。則資源配置便可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
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
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3 加大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
環保投入的實質是對環境的一種補償.是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保證 發達國家環境治理的經驗表明,要控制環境惡化的趨勢。環保投入須達到GDP的1.5% ,要使環境改善須達到GDP的2.5%。而我國環保投入一直以來都低於GDP的1.5% .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我國的環境「透支」已相當嚴重。因此,要使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就必須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2.4 加大審計部門對環保資金使用的跟蹤檢查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投入資金也呈逐年增加趨勢。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環保建設.同時又對環境污染單位執行排污收費制度.環保資金的一收一支構成環境審計的主要內容。審計部門要加強對環保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檢查.建立環境治理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反饋報告制度.對資金使用的合法合規性做出審計。通過審計,既能監督此類資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發揮環保資金的效益。
2.5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學校、文藝、廣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傳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通過宣傳,強化全民生態和環保意識。同時,還要利用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人口日、世界動物日等紀念日對青少年開展環保教育.加深鞏固下一代的環境意識。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2.6 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監督制度
環境資源公共物品與行為外部性兩個特點。市場價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體性成本,這樣,導致經濟行為失去制約,產生市場失靈。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公民社會能動性的參與特點。加強對環境污染單位個人和群體的監督,利用公民社會的自主力量.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監督制度.彌補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的不足。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共同努力,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作為京城一名身在環保社團中的大學生,最後我想就我參加一些青年環保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信息,結合以上理論分析來談談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鄰的燕山,是北京的後花園,它是北京市民帶來周末休閑的好地方。北京的東南接入華北平原,是一片開闊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京的東南部常常會起霧的原因。但說到北京城裡遠眺時的霧呢,實際上天氣預報從某個時候已經改變了說法——叫「霾」,霾和霧直觀的區別就是顏色,自然的霧氣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霧氣卻是灰色的,因為北京尤其是市區的大氣污染,已經從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廢氣為主轉變成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了,這也就意味著為北京的空氣污染「貢獻」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聳的煙囪,而是我們身邊川流不息的車流了。這也是北京最大的環境問題——至少對一個普通市民來說是這樣。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來越多的市民擁有私家車,他們享受便利的同時,整體上給環境造成了污染,但這種破壞又不能明確讓他們來負責和修復,所以北京市現在採取尾號限行的手段,既緩解了交通壓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時間經常可以看到藍天——當然我個人以為這種限制市民行車的強制性措施並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來說大概是比較有效的。如同造紙等關系民生的污染工業一樣,我們也不可能將其一棒子打死,只能盡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於北京春天的沙塵,那的確是外來因素,內蒙渾善達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極低的植被覆蓋率也為西伯利亞寒流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塵暴,還要從三北防護林說起。根據一些資料,某些地方所謂的防護林,實際上僅有的幾棵小樹都細如鐵絲,這樣的林子怎麼能用來固沙呢。三北防護林,雖然一些地方初見成效,譬如多倫等等,但是任務還是很艱巨的,商都、化德、正鑲白旗一線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嚴重,那裡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黃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也有點點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氣問題,還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的,這不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畢竟北京作為北方遠海的城市,可以說什麼也沒有。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樣,因為不用負責,如果上游地區的政府只顧自己轄區的經濟發展而不顧對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環境問題無法解決。
另外還有一個個人建議是之前沒有明確提出來的,針對北京來說,就是發揮北京高校環保社團和周邊環保民間組織的作用。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上看,一個理性的個體確實都在追求獲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確實對環保擁有不計收益的熱情,雖然他們能做的事情也許並不專業,但其對社會的影響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勵和支持,是會有不小成效的。而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空有熱情投入,換來的卻多是鼓勵而少有實際意義上的支持,這也如同經濟學一樣,個體的收益或虧空都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群體。所以我覺得國家在採取宏觀手段的同時,也應盡可能對這些志願者們加以引導,讓環保從一個「大人物們的任務」轉變為「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參考文獻
紀小衛 城市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中華環保聯合會 2008中國環境保護年度報告
魯傳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郭遠凱、李傳裕 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及經濟分析

⑧ 1、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闡述影響犯罪的因素 2、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中國的環境污染及其管制方法。

經濟學的東西好多年前學過的了,記不清楚了,簡單給分析一下吧。
1、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人們進行行為的原因是收益大於成本,經濟學的假設是人都是自私且理智的,是具備趨利避害的行為的。之所以會產生犯罪,就是因為人們覺得犯罪的行為所產生的收益大於犯罪行為所可能付出的成本,或者說是人們覺得犯罪行為產生收益大於犯罪行為的風險以及因為此種風險付出的代價,所以就會實施違法法律的行為,視為犯罪。
2、微觀經濟學最基本的觀點是供給和需求,宏觀經濟學我記不清楚了,暫時假設是調控吧。中國的環境污染及管制方法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上講,之所以產生污染,是因為市場對於環境污染企業的產品有需求,要控制污染問題,就要減少污染企業生產產品的市場需求,努力開發替代產品,這樣需求小了,供給自然就低了,污染企業減少了,污染自然就得到治理了。從宏觀經濟學角度講,環境污染是政府在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的平衡點時所產生的偏差,政府應當加大調控力度,一方面從經濟上給予補貼,另一方面加大環境污染的處罰力度。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優化的和諧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3、所謂強拆事件無非是不同經濟體間經濟利益的沖突,解決辦法無非是提高強拆的成本,降低強拆的需求。這個需要根據具體案例來分析了。
以上均為純手打,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⑨ 如何從經濟學的角度治理環境污染

以經濟手段治理環境污染的思路與方法。經濟手段治理環境污染的思路是政府從影響成本效益入手,引導經濟當事人進行選擇,以便最終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也就是建立一種機制,這種機制能利用經濟因素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以鼓勵人們保護環境。這種機制的設計既可以是從政府權威的角度出發,也可以是單純從市場機制的角度出發,或兼而有之。但不管採取什麼手段,這種機制的設計都應該具有效率性、
公平性和持續性。其主要方法是國家採用財政直接投資、財政補貼、押金返還制度、排污權交易、稅收和收費等手段,使企事業單位、公民排污等管理和收費規范化、制度化,引導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積極繳納排污費,真正落實「誰污染、誰付費」「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總體上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共同財富,環境效益的公共性和環境影響的外部性,成為環境問題的兩個基本特徵。外部性理論是解釋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問題成因的基礎理論。最大限度地減弱以致消除外部經濟的影響,被視為生態環境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外部性分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當人們的經濟行為有一部分利益不能歸自己享受,那部分利益就稱為外部經濟。
例如,一戶人家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把屋子周圍布置得像個花園,居住環境變得十分幽雅。
但實際的得益者並不只限於這戶人家,因為鄰居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進,此類行為皆產生一些沒有辦法收歸己有的利益,也就形成了外部經濟。
當有自己不需負擔的成本發生時,那種成本則稱為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例如,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建築工程形成的噪音與塵土飛揚等都污染或破壞了環境,這些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都沒有由污染者或環境破壞者本身負擔,也就形成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影響導致市場失靈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⑩ 對環境問題進行經濟學分析。

環境是公共產品,很易產生「搭便車」現象,即不承擔治理環境的成本,卻享受治理環境的好處。經濟學家考慮的是,用什麼方式才能最經濟地解決問題
21世紀的人們已經愈加認識到了環境的重要性,包括清潔環境的價值和治理環境的成本。這其中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很多產品價格只反映了其內部的經濟成本,但沒有包括生產過程中的社會成本(social cost),即對環境的污染,或負面的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環境是一個公共產品(public good),有公共產品的特徵,很容易產生「搭便車」(free rider problem)的現象,即不承擔治理環境成本,卻享受治理環境的好處。
如何使產品價格體現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的總和;誰承擔成本、誰享受好處都是非常復雜的政治經濟問題。任何政策選擇和取向都會有深遠的影響,影響一大片人的經濟利益,以及更多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什麼樣的政策是最佳選擇呢?
馬丁•費爾德斯坦教授講完開放經濟部分(美元與貿易赤字)以後,請來了肯尼迪政府學院環境與資源項目的經濟學教授羅伯特•斯達溫思(Robert N. Stavins)來講環境問題,一共四堂課。
斯達溫思於1988年獲哈佛大學經濟系博士,是環境問題專家,曾任美國環境保護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環境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1997-2002)。
斯達溫思開門見山,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學生介紹,經濟學家是如何分析環境問題的,並如何利用經濟學框架及理論幫助設置解決環境問題的機制。
他原以為每節課有90分鍾(肯尼迪政府學院的課程大多是90分鍾一堂),走進教室以後,助教才告訴他只有55分鍾,所以不得不消減他准備好的30%以上的內容。即使如此,最後一節課講氣候問題時,他也只能蜻蜓點水,非常倉促。兩個層面
介紹任何領域都是從定義和分類開始的。討論環境污染有兩種層面:一個是時間層面,一個是地域層面。
從時間層面上說,污染排放量在任何一個時間都等於存量加增量,減自然分解或消失的部分(decay)。二氧化碳在空氣中會存在幾十年,所以一般來說,只考慮它的存量和增量。
從地域層面上說,有的污染源只是就近污染,對附近造成危害,例如一氧化碳。有的污染源會傳的比較遠,對較遠的區域造成危害,例如二氧化硫和酸雨。我們時常會看到有的工廠的煙筒建造得出奇的高,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想讓排出的廢氣影響周圍的空氣質量,而希望把二氧化硫等廢氣排入高空,隨風帶到更遠的地方。
還有的污染源會在全球范圍內造成危害,例如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溫室效應的氣體。解決這種污染很棘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搭便車」的問題:沒有為減排付出努力,卻可以享受到別人減排使得空氣清新的成果。思維框架
經濟學家總是考慮,用什麼方式才能最經濟地解決問題。根據邊際成本遞增,邊際收益遞減的微觀經濟學原理,我們得出結論,當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總收益最大。
具體到環境問題,當減少排污的邊際成本等於減少排污的邊際好處時,減少排污的好處總量最大。
但是,減少排污的好處很難定義,更難量化,所以經濟學家就把問題加以轉換,變為如何減少減排成本的問題。
衡量環境政策手段(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的好壞,有多種標准:政策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是否成本最小;政府是否有作決策需要的信息;執行和監督的力度有多大;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政策是否有隨科技變化的靈活性;分配經濟和環境影響時的公正性如何(誰多承受成本,誰少承受成本;誰多享受好處,誰少享受好處);政策的目的和性質是否可以比較容易地解釋給公眾等等。
現在假設我們只考慮一種污染源,而且污染源是均勻混合的,例如二氧化碳。每個排出二氧化碳廢氣的廠家都有非常不同的隨減排量而變化的成本結構,他們甚至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減排的成本曲線是什麼樣的。
假設政府的政治任務是減排x立方米,這個減排指標應該如何分配呢?
如果把這個指標平均分配給所有產生這個污染源的廠家,表面看起來,每個廠家都是平等的,但問題是這種辦法沒有把每個廠家不同的減排成本考慮進去,所以整體來說,這不是完成這個政治任務成本最小的方法。直覺告訴我們,那些減排成本更小的廠家應該承擔更多的減排任務,成本更大的廠家承擔更小的減排任務。數學證明顯示,只有當這些廠家減排的邊際成本都一樣時,各個廠家的減排成本之和是最小的。
行政命令與經濟手段
這種方法與其他環境政策手段有什麼不同呢?通過行政命令達到環保目的的方法有很多問題,最主要的就是「一刀切」,不靈活機動。
一種行政命令的方式是規定必須使用的技術標准(technology standard),例如每個汽車上都必須裝有廢氣監測器。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監管容易,壞處是不能直接地達到目標;而且只能用現在的技術,不能夠靈活地隨科學技術的變化而變化,而且不是最經濟劃算的。
另一種行政命令的方式是規定業績標准(performance standard),即根據技術指標,看看各個廠家是否達標。一般來說,這樣做都不是成本最小化的,因為政府沒有辦法知道廠家減排的成本曲線。如果政府詢問他們,即使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成本結構,他們肯定也會說,減排的成本高得難以承受。所以這不是最好的方式。
經濟學家更傾向,通過給予經濟鼓勵政策(economic-incentive approach),讓經濟個體酌情而定,從而在整體層面達到減排目的。經濟學家通過兩種方式改變經濟個體的決策動機,一種是對排污征稅,也就是經濟個體要向政府購買污染環境的權利;另一種是限制排放總量,經濟個體之間可以自由買賣排放配額(cap-and-trade system)。前者是通過征稅,調整價格(price control);後者是通過配額,調整數量(quantity control)。
假設政府對每單位數量的污染征稅額為t,那麼每個廠家就要選擇排放多少污染和自己解決消化多少污染。每個廠家的目的是使繳污染稅和自己消化污染的成本之和最小化。數學證明顯示,每個廠家都會選擇減排的邊際成本等於t時所相對應的減排數量。通過設置t,政府使所有廠家減排的邊際成本都相等了,所以通過征稅減排可以達到成本最小化。而且當有新的科學技術出現時,廠家有動力採用新技術以減少自己消化污染的成本和污染稅。這和行政命令有顯著區別。
(一)資源環境配置方式分析
配置資源有兩種基本方式,即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市場主體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價格和競爭機制推動著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在產權明確,市場主體明確的競爭性領域,通過市場經濟來配置資源很有效率,但市場經濟在自然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領域存在「失靈」現象,需要政府用計劃和行政法律手段來發揮作用。
環境資源問題的重要特點,在於其存在「外部不經濟性」和「不可逆性」,即市場主體行為對環境資源的不利影響由該行為主體以外的第三方——他人或後代人承擔,其個人成本小於社會成本;一次性能源的利用,生態物種的消失都不可能實現可逆。在獲利動機的驅使下,每個市場主體都會無節制地開發、利用環境資源,多個市場主體的共同行為最終必然導致環境資源的枯竭、污染、毀滅,對全體開發、利用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公用地的悲劇」。「外部不經濟性」則成為環境問題的重要經濟根源,「不可逆性」成為我們必須關注資源環境問題的原因。
環境費用應該體現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決定上。目前的現狀是把環境作為「免費品」,並把代價轉嫁給社會的其他部分,轉嫁給其他國家或未來幾代人,這種趨勢應該逆轉。因此,面對市場在環境資源領域的「失靈」,政府必須加以干預,採取有效措施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通過行政、法律、法規等直接手段,來保證「總量控制」,使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達到社會所期望的環境目標;實現「十一五」規劃約束指標,這是解決環境資源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
(二)資源環境系統控制方式分析
資源環境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對資源環境系統進行調節和控制主要有三種類型:直接控制型、間接控制型和自我控制型。
直接控制就是採用計劃管理,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保證計劃實施的控制方法。其突出特點在於其技術性、嚴格性、強制性,即污染環境者或者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者必須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否則會經由司法或者行政管理程序而受到民事、行政乃至刑事制裁。美國是採用直接控制模式的典型國家,通過「確立法規標准——頒發許可證——監督實施——對違法者進行制裁」程序來保證控制目標的實現。
間接控制就是採用經濟手段,其實質在於通過產權制度,按照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和「污染者付費原則」,解決「外部不經濟性」,通過市場機制,使開發、利用、污染、破壞環境資源的生產者、消費者承擔相應的經濟代價,從而將環境成本納入各級環境影響主體分析和決策過程,促使開發、利用、污染、破壞環境資源者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選擇更加有利於環境資源的生產、經營和消費方式。
自我控制就是通過宣傳、教育、合作與交流等,鼓勵公眾、非政府組織、工業企業等環境參與主體改變其損害環境的行為。
直接控制、間接控制和自我控制在實現環境資源控制時,應以直接控制為主,以間接控制和自我控制為輔,促使區域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工業、落實清潔生產。一般來說,行政控制的適用具有普遍性、基礎性的特點,而且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強制性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均會增強。而經濟手段的適用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補充性:某些對公眾身體健康危害極大的污染物,如有毒化學品、重金屬等,經濟手段失去了應用的前提,行政手段成為唯一的控制手段。因此,環境管理中「直接控制」的基礎性主體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經濟手段往往只能使嚴厲的直接控制方案變得「溫和」而有助於其實施,屬於「自願」基礎上的經濟技術強制措施,是對直接控制措施的有力配合與補充。人們普遍認為環境經濟手段和制度有利於提高靈活性和效率,能夠為進一步消除污染以及技術進步提供持續不斷的壓力並刺激創新,因而更加有利於預防性環境政策的實現。至於「自我調控」手段的補充地位,則極為明顯。
發達國家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法律實踐
20世紀60年代以來,環境公害泛濫促使各國相繼制定了大量以污染控制為主的法律法規,確立了計劃行政管理模式,要求工礦企業的污染物排放在限定的時間內達到排放限額標准(普遍實行污染物的「總量控制」),同時還要求政府機構的決策過程中考慮其決定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如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聯邦政府的一切機構,在採取會對人類環境產生明顯的重大影響的聯邦行動時,應當編制一份詳盡的說明書,其中應包括擬議中的行動將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由於各國污染控製法規大都採用了嚴厲的「技術強制」處理方式,即強迫現有污染源「重新符合」排污限額,強迫新污染源採用「最佳實用技術」,該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西方國家大多數城鎮的空氣比20世紀60年代干凈得多;一些原來污染嚴重的河流、湖泊得到了恢復和保護;有害廢物、有毒化學品和農葯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在自然資源的開發、保護方面,政府的規劃、計劃、事先審批以及許可證等行政管理方法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美國法律確認,應當對某些特殊性質的地域、特殊種類的動植物提供特別保護。這些資源的保護相對於它們的其他用途而言享有優先權,取走或使用這些資源,只有在某些極特殊的情況下才能被允許。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歐美等許多發達國家先後進行了環保戰略的重大調整,從實行了20餘年的以「末端」處理為主要內容的污染控制政策轉向以實行「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全程式控制制」為主要內容的污染預防政策,形成了當前世界環境保護的新潮流。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也於1989年制定了清潔生產計劃,致力於向全世界推行。 「清潔生產成為21世紀議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所確認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近年來,許多發達國家積極推行以節約資源、環境保護為目的生態工業、循環經濟、清潔生產,並已經開始取得成效。美國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推行污染預防(即清潔生產、源頭削減)的國家,並且特別重視環境技術的發展。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1990年污染預防法》,宣布以污染預防政策取代長期採用的以「末端」處理為主的污染控制政策,要求工礦企業必須通過「源頭削減」減少各種污染物的排放量,並從組織、資金、技術和宏觀政策等方面授權美國國家環保局執行聯邦政府的新環境政策。與美國的做法相類似,德國、法國、加拿大、荷蘭、瑞典、丹麥等國家也都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在實施污染預防、清潔生產戰略中的核心地位,主要通過法規管制、經濟刺激、人才培訓、信息交流等途徑推行清潔生產。而在企業界,許多公司已經開始轉變觀念,努力在減少廢物排放和減輕對環境的危害的同時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由於直接行政控制的缺乏靈活性,經濟手段在實現環境政策目標時能同時兼顧靈活性、效果和效率,能夠對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和採用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產生持續的壓力並刺激創新,能夠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產生促進,從而更有利於預防性環境政策的實現,主張利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等非行政手段的呼聲很高。但是,即使在目前變革環保戰略、強化環境經濟手段的新形勢下,歐美等國的政府依然普遍認為「行政控制」措施仍舊是環境管理的首要手段。他們強調必須根據推行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總量<

閱讀全文

與金融學環境污染的經濟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京外匯投資公司 瀏覽:407
2014元旦貴金屬休市 瀏覽:866
產品備案通過後資金支付要求 瀏覽:246
江西博雅收購廣東丹霞價格 瀏覽:624
銀行間債券市場期貨 瀏覽:834
馬來幣和人民幣比價 瀏覽:966
亞太通用投資 瀏覽:55
一元科創版基金買哪個 瀏覽:395
全球星股票 瀏覽:170
銀行貸款利息怎麼樣算 瀏覽:213
股票定向賣出 瀏覽:122
基金從業資格2019報名時間 瀏覽:746
信誠人壽怎樣貸款 瀏覽:757
外匯貴金屬經理招聘 瀏覽:445
股票今日開盤 瀏覽:230
雅戈爾賬面長期投資 瀏覽:298
股票型基金購買推薦 瀏覽:304
文華財經期貨模擬操盤 瀏覽:706
2016年最便宜的股票 瀏覽:414
股票趣聞 瀏覽: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