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20082013上海天廚味精廠生產量

20082013上海天廚味精廠生產量

發布時間:2021-05-26 22:41:10

㈠ 味精吃多到底好不好

味素,化學成分為谷氨酸鈉。味精是食品增鮮劑,最初是從海藻中提取制備,現均為工業合成品。
毒性:大量研究資料表明,常規食用量對人體無害。
中毒表現:部分西方人在進食富含味精的食物2小時內,出現頭痛,面紅,多汗,面部壓迫或腫脹,口部或口周麻木、胃部燒灼感及胸痛等症狀。此現象多出現在中餐用餐後,因此有些西方人將此現象稱為「中國餐館綜合征」,但此現象和進食味精的關系至今未能證實。
緊急處理:誤服過量味精後勿須特殊處理。出現「中國餐館綜合征」者也可口服維生素B6,每天50毫克。
中毒預防:可以放心食用味精,但不要使用量過大,一般每天每人食用量不要超過20克。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冷盤、做湯等都可用。 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味精雖能提鮮,但如使用方法不當,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看了一些關於味精的帖子,把它們歸納了一下,這里包括了味精在烹飪中的使用技巧和如何科學地使用味精。其中的科學原理我也不太懂,尤其是什麼谷氨酸之類的,嘿嘿……

1.對用高湯烹制的菜餚,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味精則只有一種鮮味,而它的鮮味和高湯的鮮味也不能等同。如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致使菜餚口味不倫不類。

2.對酸性菜餚,如:糖醋、醋熘、醋椒菜類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物質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3.拌冷盤使用晶體味精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化開,然後再澆到冷盤上,效果較好(因味精在45℃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用晶體直接拌冷盤,不易拌均勻,影響味精的提鮮作用。

4.作菜使用味精,應在起鍋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谷氨酸鈉,即脫水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輕微的毒素,危害人體。

5.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並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釋度是3000倍,人對味精的味覺感為0.033%,在使用時,以1500倍左右為適宜。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似成非成,似澀非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食品暫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

6.味精在常溫下不易溶解,在 70 C~ 90 C時溶解最好,鮮味最足,超過100C時味精就被水蒸氣揮發,超過130C時,即變質為焦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還會產生毒性。對燉、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將出鍋時放入。

7.在含有鹼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鹼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有關雞精

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助鮮的核苷酸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不過雞精比味精更鮮。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餚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 雞精因含多種調味劑,其味道比較綜合、協調。
味精是一種具有強烈肉類鮮味的谷氨酸的鈦鹽。內含一分於結晶水,分子式為C5H8O4Na·H2O。。我們每天吃的食鹽用水沖淡400倍已感覺不出鹹味,普通蔗糖用水沖淡200倍也感覺不出甜味了,但味精用水稀釋300 倍仍能感覺到鮮味。因此,人們稱之為「味精」。

味精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可你知道嗎?味精不僅能為菜餚增添鮮味,它還具有豐富的營養呢。谷氨酸鈉被我們食用後,能夠通過胃酸的作用離解為谷氨酸,能很快被消化吸收,變成人體組織中必不可少的蛋白質。而谷氨酸是一種高級營養輔助葯,在醫療上有護肝、解毒、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對於少年兒童還有促進神經系統發育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適量地食用味精,能促進發育,增強體質。

谷氨酸,最早是在1866年,由德國人立豪森用硫酸煮麵筋時首次獲得的。但是,在世界上正式生產味精是1908年。我國味精的生產最早是上海天廚味精廠於1923年用水解法生產的。

水解法是用34%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水解產物,經脫色、濃縮之後得出谷氨酸,再回溶於水用氫氧化鈉中和,濃縮至谷氨酸的鹽結晶析出。生產味精用麵筋作原料很不經濟,需要很多小麥磨成麵粉,據計算,生產1噸味精需要10多噸的水麵筋,相當於40噸小麥,還必須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利用鹽酸水解。這種方法耗糧多,用酸量大,對設備的腐蝕嚴重,而且也不利於工人的身體健康。

後來微生物學家發現,在發酵世界裡,還居住著一些「能工巧匠」,可使澱粉變成谷氨酸,它們就是細菌類的谷氨酸棒狀桿菌,從此味精的生產便由化學法轉向了發酵法。

從60年代開始,我國的味精生產也逐漸改成了細菌發酵法。利用細菌發酵法,生產一噸味精僅用3噸澱粉和少量的硫酸銨、尿素、氨水等。

60年代以後,國際上又出現了特鮮味精,也稱強力味精。所謂特鮮味精,就是在味精中摻入5~10%的5′—肌苷酸和5′—烏苷酸,這樣可把味精的鮮度提高幾十倍。

肌苷酸和烏苷酸是屬於核甘酸類的有機化合物。核苷酸是生命組成形式的精華,在生物的遺傳變異、生長發育和蛋白質的合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核苷酸在醫療上也有很大的作用。肌苷酸可以治療急性和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血小板減少症、冠狀和動脈功能梗塞、風濕性心臟病等。烏苷酸可用於治療放射病,改善骨髓造血系統,使白血球回升,還能治療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症等病。所以說,特鮮味精既是助鮮劑和理想的調味品,又是高效的營養輔助葯和化學治療劑。

肌苷酸和烏苷酸過去一直靠進口,其價格高達每千克200元。從70年代開始,我國成功地利用細菌(如谷氨酸棒狀桿菌265和產氨短桿菌926)發酵法生產肌苷酸和烏苷酸,成本僅為每千克2~3元。

㈡ 真的是味精毀了中國美食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咱們先來說說味精的前世今生1866年,德國化學家裡豪森從小麥蛋白質的分解物中提取一種具有纖維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谷酸鈉」。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池田菊苗在海帶里提取了谷氨酸,並研製出能提高菜餚鮮度的調味品,將其命名為「味之素」。1923年,上海天廚味精廠建立沒事我國第一家生產味精的國產。味精一開始並不如現在這么廉價,我國最早產生味精的時候,採用的是水解法,用小麥為原料,40噸的小麥,只能產1噸味精。

還有就是這么多年來毒奶粉,地溝油,福爾馬林泡過的干貨,人們都有點怕了,管你再鮮,我都不吃了,小命要緊吶,不過對於味精這東西,說真,你如果選好了,絕對不會出事,味精不僅是理想的鮮味調味品,也是很好的營養品!

㈢ 我國民族化學工業的發展過程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名人

1.數學領域
2.文學領域
3.物理領域
4.化學領域
肯定就是4了

吳蘊初(1891—1953),化工專家,著名的化工實業家,我國氯鹼工業的創始人。二三十年代,他研究成功廉價生產味精的方法,在我國創辦了第一個味精廠、氯鹼廠、耐酸陶器廠和生產合成氨與硝酸的工廠。他大力支持學會活動,資助清寒優秀學生上大學培養成高級科技人才。他為我國化學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吳蘊初,字葆元,1891年9月29日生於江蘇省嘉定縣。10歲入學,後入上海廣方言館學外語一年,因家貧輟學,回嘉定第一小學當英文教師養家湖口。不久考入上海兵工學堂半工半讀學化學,以刻苦好學成為德藉教師杜博賞識的高才生。1911年畢業,到上海製造局實習一年後,回學堂當助教,同時在杜博所辦上海化驗室做一些化驗工作。1913年經杜博舉薦到漢陽鐵廠任化驗師。在該廠試制矽磚和錳磚獲成功,被升任磚廠廠長。不久,漢陽兵工廠聘他擔任理化課和制葯(炸葯)課課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化工原料短缺,燮昌火柴廠在漢口籌辦氯酸鉀公司,聘吳蘊初為工程師兼廠長,利用兵工廠的廢料以電解法生產氯酸鉀。1920年,吳蘊初回到上海,與他人合辦熾昌新牛皮膠廠,任廠長。這期間,日商在上海傾銷的「味の素」,引起了他的注意,並摸索研製成功味精,後建成上海天廚味精廠。為使味精所需鹽酸自給,1930年建成天原電化廠。該廠是我國第一家生產鹽酸、燒鹼和漂白粉等基本化工原料的氯鹼工廠。1932年,吳蘊初了解到美國杜邦公司的合成氨試驗工廠停業,有一套設備待售,便買下設備,建設了天利氮氣廠。天利廠用天原廠電解車間放空的氫氣制合成氨,部分合成氨再製成硝酸,這是我國生產合成氨及硝酸的第一家工廠。為使天廚、天原所需耐酸陶瓷做到自給,吳蘊初於1934年建成天盛陶器廠,生產多種耐酸陶管、瓷板、陶質閥門及鼓風機等,創國產耐酸陶瓷工業之先河。至此,天廚、天原、天盛、天利4個輕重化工企業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實力雄厚的「天」字型大小化工集團,在我國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燦爛的篇章。
簡歷
1891年9月29日 出生於江蘇省嘉定縣。
1911年 畢業於上海兵工學堂,主讀化學。
1913年 在漢口漢冶萍公司任漢陽鐵廠化驗師。
1916年 在漢口漢陽鐵廠任磚廠廠長。後在漢陽兵工廠任理化課課長及制葯課(制炸葯)課長。
1919年 在漢口任燮昌火柴廠工程師兼廠長。
1920年 在上海創辦熾昌牛皮膠廠任廠長。
1923年 成立天廚味精公司,任經理、技師。
1928年 當選為中華化學工業會副理事長。
1929年 成立上海天原電化廠股份有限公司,任總經理。
1949年 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委員、上海市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全國工商聯籌備委員、上海市化工原料工業同業公會主任委員。
1953年 被選為中國民主建國會上海分會副主任委員。
1953年10月15日 病逝於上海。

㈣ 高鮮和特鮮味精的區別

雞精是一種復合調味品,它的基本成分是在含有40%的味精基礎上,加入助鮮劑、鹽、糖、雞肉粉、辛香料、雞味香精等成分加工而成,更含有多種氨基酸。主要由谷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食用鹽、雞肉、雞骨粉或濃縮抽取物為基本原料,添加香精(或不添加)、賦型劑,經混合、制粒、乾燥而成的一種復合調味料品。這么些物質成分誰人來監督管理,蘇丹紅、三聚氰胺等一系列的食品造假問題曝光以前造就了轟轟烈烈的炫彩,甚至政府總理都在一廂情願,雞肉不可以是死雞嗎?雞骨粉不可以來自垃圾堆嗎?你敢相信誰呢?
據介紹,味精是谷氨酸的一種鈉鹽,為有鮮味的物質,學名叫谷氨酸鈉,亦稱味素。此外還含有少量食鹽、水分、脂肪、糖、鐵、磷等物質。味精是鮮味調味品類烹飪原料,以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原料經水解法製得或以澱粉為原料經發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種粉末狀或結晶狀的調味品,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通過化學合成製作。味精易溶於水,具有吸濕性,味道極為鮮美,溶於3000倍的水中仍具有鮮味,其最佳溶解溫度為70℃~90℃。味精在一般烹調加工條件下較穩定,但長時間處於高溫下,易變為焦谷氨酸鈉,不顯鮮味且有輕微毒性;在鹼性。

㈤ 味精是什麼時候在哪國出現的

味精的發明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調味品。它的誕生至今還不到100年。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每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

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谷氨酸鈉吧!」

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公斤的海帶中只能提出0.2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里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谷氨酸鈉。

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里,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谷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谷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乾,就得到了谷氨酸鈉。

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於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用水解法生產味精很不經濟,因為這種方法要耗用很多糧食,每生產1噸味精,至少要花費40噸的小麥。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鈉時要放出許多味道不好的氣體,使用的鹽酸也易腐蝕機器設備,還會產生許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繼續進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產出更好的產品來。

在這項工作中,日本的協和發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協和公司組織的一批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發現,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製得谷氨酸,但由於不同的細菌繁殖後會有不同的產物,故必須選取其中合適的菌種擔任生產谷氨酸的「小工藝師」。

1956年,協和公司宣布,他們已找到了這位「小工藝師」,這就是短桿菌。谷氨酸鈉的發酵法生產就此誕生。協和的科學家們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製成培養液,再用高溫蒸汽滅菌法將那些雜菌統統殺死,然後把培育好的純種短桿菌在最有利的環境下接種進去,讓它們繁衍後代。由於「小工藝師」們的努力,把絕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轉變為谷氨酸,最後,把它中和成為鈉鹽。

用協和公司發明的新方法生產味精,每噸只耗用小麥3噸,不僅操作簡單,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純度提高,鮮味更強。不過,協和公司的這項發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聞界評選出了當年日本的10大發明,其中之一是「強力味精」。它的鮮度竟是「協和味精」的160倍!

「『強力味精」的發明,可上溯到本世紀初。那時,日本科學家大介博士對蘑菇為何異常鮮美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和帝國大學的池田教授一樣,走進了實驗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來。經過分析後,發現蘑菇的鮮美.是因為含有一種叫「烏苷酸鈉」的物質。可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想了好多辦法,也未能將它製造出來。大介只好停下這項勞而無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學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發現,因為這時的生物化學發展很快,生物催化技術已非常成熟,可以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了。這樣,到1964年,以烏苷酸鈉為主體的強力味精終於面世了。

說來有趣,烏苷酸鈉本身的鮮味其實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當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鈉時,它才會同谷氨酸鈉發生「協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鮮度提高。所以,強力味精實際上就是用少量烏苷酸鈉摻到普通味精里製得的。

其實,還在強力味精發明之前,有經驗的廚師已經利用這一化學原理來提高鮮味了。他們在燒雞、燒肉時,往往要加少許味精,因為肉類中也有烏苷酸鈉,加進去的味精能與之發生鮮味上的協同作用,使鮮味大幅度提高。

人們對「鮮」的追求並未就此結束。當歷史老人在邁越80年代的最後幾步時,又有人發明了一種「超鮮味精」。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鮮上600多倍!看來,事物的發展是沒有窮盡的,鮮也是無止境的啊!

味精的秘密
味精也叫味素,化學名稱叫谷氨酸鈉。它是一種白色晶體,常用麵筋或大豆為原料經過化學加工而製成。
味精能水解成谷氨酸(氨基酸的一種),它具有強烈的鮮味。不過,在使用時應特別注意溫度,注意烹飪方法,不要過早的放入味精,因為谷氨酸鈉在120度以上會發生化學變化變成焦谷氨酸鈉,不僅鮮味減退,還有輕微的毒性,所以味精一般在出鍋前加入。另外,忌和鹼或小蘇打同用,以免味精中的谷氨酸鈉變成谷氨酸二鈉而失去鮮味。

至於味精的用量,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食用味精不宜超過6克,否則,可能產生頭痛、惡心、發熱等症狀。過量食用味精也可能導致高血糖。另外,味精也不是越多越鮮,炒菜做湯時,放適量味精,能起到增鮮就可以了,味精放多了,反而會感到舌頭發麻。產生一種似咸非咸,似澀非澀的怪味。

㈥ 味精毀了中國的美食嗎

當然是否定,咱們先來說說味精的前世今生1866年,德國化學家裡豪森從小麥蛋白質的分解物中提取一種具有纖維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谷酸鈉」。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池田菊苗在海帶里提取了谷氨酸,並研製出能提高菜餚鮮度的調味品,將其命名為「味之素」。1923年,上海天廚味精廠建立沒事我國第一家生產味精的國產。味精一開始並不如現在這么廉價,我國最早產生味精的時候,採用的是水解法,用小麥為原料,40噸的小麥,只能產1噸味精。(如果味精的成本一直這么高,可能大家都不會去魔化味精吧?)直到1964年才研發出發酵生產味精,解決了成本高的問題。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谷氨酸鈉(MSG)是一種氨基酸(谷氨酸)的鈉鹽。谷氨酸鈉在消化過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它是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之一,96%能被人體吸收,形成人體組織中的蛋白質。所以,由此可見,味精可以算是植物的提取物,而不是大家聞之變色的「化學物質」。而且,人們食用味精後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谷氨酸,它是參加腦代謝的唯一氨基酸,能維持和改進腦機能。如此看來,味精是個好東西哇!為什麼一直這么遭人唾棄列,經過我的深思熟慮,我終於早到了原因!!那就是中國是一個吃貨大國!中國人愛佔便宜,願意在穿模擬的衣服,用高汞的美白護膚品,但在吃這個問題上馬虎不得, 一碗清水,加了味精就」清湯變雞湯「,這太讓人不可思議了,是歪門邪道,吃不得!還有就是這么多年來毒奶粉,地溝油,福爾馬林泡過的干貨,人們都有點怕了,管你再鮮,我都不吃了,小命要緊吶~~不過對於味精這東西,說真,你如果選好了,絕對不會出事,味精不僅是理想的鮮味調味品,也是很好的營養品!

㈦ 中國味精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調味品。它的誕生至今還不到100年。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

味精
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海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
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谷氨酸鈉吧!」
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公斤的海帶中只能提出0.2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里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谷氨酸鈉。
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里,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

味精
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谷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谷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乾,就得到了谷氨酸鈉。
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於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2003年以後,中國河南·蓮花味精(集團總部位於河南項城市),主要競爭對手就是日本的「味之素」。一些權威媒體的新聞和評論資料上,看得出蓮花味精和日本「味之素」的海外之戰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而且成功搶佔了「味之素」市場份額。據資料顯示,「味之素」是此前國際上味精行業最牛的,周潤發版
的《上海灘》中,就有「周潤發」抗日燒「味之素」倉庫的片斷。從股市專業評論上看「蓮花味精的出口量佔中國味精總出口量的80%以上」,媒體記者報道上看
「蓮花味精的出口量佔中國味精總出口量的90%(也有說95%的)以上」。但是,蓮花在取得國際市場「抗日」勝利的同時,卻丟掉了大量的國內市場。這和包
括網路在內的各種媒體鋪天蓋地關於「味精有害健康」的文章是有很大關系的。因為,菱花、梅花、紅梅、菊花等品牌都受到了和雞精市場競爭激烈、利潤降低的影響,甚至企業虧損,唯獨蓮花味精獨樹一幟,一直占據市場的高端位置。
用水解法生產味精很不經濟,因為這種方法要耗用很多糧食,每生產1噸味精,至少要花費40噸的小麥。而且,在提取谷
氨酸鈉時要放出許多味道不好的氣體,使用的鹽酸也易腐蝕機器設備,還會產生許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繼續進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
生產出更好的產品來。
在這項工作中,日本的協和發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協和公司組織的一批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發現,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製得谷氨酸,但由於不同的細菌繁殖後會有不同的產物,故必須選取其中合適的菌種擔任生產谷氨酸的「小工藝師」。
1956年,協和公司宣布,他們已找到了這位「小工藝師」,這就是短桿菌。谷氨酸鈉的發酵法生產就此誕生。協和的科學家們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製成培養液,再用高溫蒸汽滅菌法將那些雜菌統統殺死,然後把培育好的純種短桿菌在最有利的環境下接種進去,讓它們繁衍後代。由於「小工藝師」們的努力,把絕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轉變為谷氨酸,最後,把它中和成為鈉鹽。
用協和公司發明的新方法生產味精,每噸只耗用小麥3噸,不僅操作簡單,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純度提高,鮮味更強。不過,協和公司的這項發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聞界評選出了當年日本的10大發明,其中之一是「強力味精」。它的鮮度竟是「協和味精」的160倍!
「『強力味精」的發明,可上溯到本世紀初。那時,日本科學家大介博士對蘑菇為何異常鮮美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和帝國大學的池田教授一樣,走進了實驗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來。經過分析後,發現蘑菇的鮮美.是因為含有一種叫「烏苷酸鈉」的物質。可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想了好多辦法,也未能將它製造出來。大介只好停下這項勞而無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學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發現,因為這時的生物化學發展很快,生物催化技術已非常成熟,可以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了。這樣,到1964年,以烏苷酸鈉為主體的強力味精終於面世了。
說來有趣,烏苷酸鈉本身的鮮味其實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當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鈉時,它才會同谷氨酸鈉發生「協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鮮度提高。所以,強力味精實際上就是用少量烏苷酸鈉摻到普通味精里製得的。
其實,還在強力味精發明之前,有經驗的廚師已經利用這一化學原理來提高鮮味了。他們在燒雞、燒肉時,往往要加少許味精,因為肉類中也有烏苷酸鈉,加進去的味精能與之發生鮮味上的協同作用,使鮮味大幅度提高。
人們對「鮮」的追求並未就此結束。當歷史老人在邁越80年代的最後幾步時,又有人發明了一種「超鮮味精」。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鮮上600多倍!看來,事物的發展是沒有窮盡的,鮮也是無止境的啊!

㈧ 味精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味精是商品名,其化學名為「谷氨酸鈉」。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池田菊地為搞清楚海帶湯有鮮味的原因,取來幾條干海帶用清水浸泡過夜,然後將海帶水蒸發至干,最終得到一些白色結晶物,經儀器分析最終確定該白色物質的化學成分為谷氨酸。

谷氨酸本身並無鮮味,隨後池田教授在谷氨酸水溶液里添加了少許食鹽(氯化鈉)後,該溶液立即呈現出強烈的鮮味。隨後日本廠商利用麵筋進行酸水解後同樣得到谷氨酸,最終該產品被推向市場並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8)20082013上海天廚味精廠生產量擴展閱讀

實際上谷氨酸(味精的主要組成部分)不但無害,它還對身體有益。如據日本研究人員經臨床試驗確認,谷氨酸對肝昏迷、慢性肝炎、神經衰弱、癲癇症以及胃酸缺乏等症有緩解作用。

此外,谷氨酸還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日本學者解釋,谷氨酸進入人體後可「競爭性地與汞、鎘、鉛等重金屬形成不溶解的絡合物(這是由於鈉分子量較小,故可置換分子量較大的重金屬離子)並最終隨大便一起排出體外」。我國中醫理論認為:昆布(海帶)具有「軟堅散結」、消除體內積毒的作用,很大原因與昆布含一定量的谷氨酸有關。

㈨ 上海冠生園天廚調味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冠生園天廚調味品有限公司由原上海天廚味精廠改制而成
法定代表人:周以江
成立時間:2004-03-03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22900082581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青浦區青浦工業園區新團路18號,88號

閱讀全文

與20082013上海天廚味精廠生產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元兌日匯率是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477
期貨交易克服人性 瀏覽:597
線下投資理財導航 瀏覽:233
g20峰會什麼股票受益 瀏覽:373
六七十年代出口換外匯的瓷器 瀏覽:883
ppi和期貨 瀏覽:726
華寶油氣基金市值打新 瀏覽:681
中證etf500基金手續費 瀏覽:759
富盈私募基金2019最新消息 瀏覽:741
收益最高的穩健基金 瀏覽:522
第三批科創板基金何時發行 瀏覽:677
南京外匯投資公司 瀏覽:407
2014元旦貴金屬休市 瀏覽:866
產品備案通過後資金支付要求 瀏覽:246
江西博雅收購廣東丹霞價格 瀏覽:624
銀行間債券市場期貨 瀏覽:834
馬來幣和人民幣比價 瀏覽:966
亞太通用投資 瀏覽:55
一元科創版基金買哪個 瀏覽:395
全球星股票 瀏覽: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