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根據所學的宏觀經濟學知識,分析當前中國的經濟運行現狀,並簡要談談我國政府採用的經濟政策。
回答我國當前的經濟運行現狀,可以從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個目標著手。從經濟增長看,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復甦緩慢,復甦的基礎還不穩定;從就業看,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失業人數上升,社會有效吸收就業、再就業的能力明顯不足;從物價看,當前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大宗商品價格水平持續上漲;從國際收支看,總體順差仍然存在,但順差額在減少。
我國採用的經濟政策很多,但主要的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面對經濟危機的沖擊我國實行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面對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尤其是通脹的威脅,我國的政策組合實現了轉變。12月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2011年我國將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隨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明確,明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積極穩健、審慎靈活」,進一步為宏觀經濟政策定調。
B. 從財政政策對經濟運行的調節作用看,應包括哪些政策
財政政策的分類:
1.按照財政政策是否能夠對商業周期產生重要影響作用,劃分為自動的財政政策和審慎的財政政策:
自動的財政政策是指能夠依據國家宏觀經濟狀況的變化,而自動做出相應反應並產生穩定作用的財政政策,這種財政政策實際上是政府精心設計的規范化的特定財政活動安排。具體說來,財政政策的自動穩定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稅收的自動穩定性。稅收體系,特別是公司和個人所得稅,對經濟活動水平的變化反應相當敏感。如果當初政府預算是平衡的,稅率不變,而經濟活動出現不景氣,國民生產就要減少,這時稅收收入就會自動下降,從而抑制社會購買力的過快、過猛下降,對經濟在較短時期得到恢復是有利的;反之亦然。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動穩定性。政府的轉移支付主要用於對失業者的失業補助和對低收入者的生活開支補貼,只有符合規定條件的國民才能享受這一制度的「好處」。
從整個社會范圍來看,在經濟繁榮時,人們收入普遍提高,領取政府補助的社會成員大為減少,政府轉移支付開支便也減少,從而減少了對經濟社會總需求擴大的壓力;而在經濟衰退時,人們收入普遍下降,領取政府補助的社會成員大為增加,政府轉移支付便也增加,從而對提高經濟社會總需求有利,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力地促進了經濟恢復。這種稅收-轉移支付機制本身具有自動調節經濟社會總需求的作用,可以自發地配合政府「審慎財政政策」的實施。所以人們通常把所得稅、社會保險與政府轉移支付稱為經濟社會的「內在穩定器」(Build-in Stabilizer)。
需要提及的是,內在穩定器的作用使政府在經濟社會出現過熱或過冷的初期階段,不用急於馬上介入市場經濟進行主動干預。內在穩定器也為政府對市場經濟進行主動干預的時間選擇作了規定:只有在市場經濟運行失常,而內在穩定器又不能有效發揮其穩定作用的情況下,政府的主動干預才是必要的。這是因為內在穩定器的作用只是緩和經濟社會的供求矛盾,而不能改變供求趨勢,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較大的經濟調整還要依靠政府實施(前面提到過的)那些具有「逆商業周期而動」性質的政策安排。
2.在這種自動性失效的情況下,政府就要根據國家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採取相應的財政措施,來繼續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這時的財政政策在制定與貫徹上均要求政府對現行的財政活動(預算安排)進行必要的調整,表現為政府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有意識的干預,被稱為審慎的財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它包括汲水政策(pump-priming policy) 和補償政策(compensatory policy)。從字面上看,汲水政策就是水泵里缺水不能吸進地下水,需要注入少許引水,以恢復抽出地下水的能力。按照漢森的財政理論,汲水政策是對付經濟波動的財政政策,是在經濟蕭條時靠付出一定數額的公共投資使經濟自動恢復其活力的政策。有四個特點:1是一種誘導景氣復甦的政策;2 載體是公共投資;3 財政支出的規模是有限的,不進行超額的支出;4 是一種短期的政策,隨著經濟蕭條的消失而不復存在。補償政策是政府有意識地從當時經濟狀態的反方向調節景氣變動幅度的財政政策,以達到穩定經濟波動的目的。
可以看出,補償政策和汲水政策雖然都是政府有意識的干預政策,但其區別也是很明顯的: 一,汲水政策只是藉助公共投資以補償民間投資的減退,是醫治經濟蕭條的處方;而補償政策是一種全面的干預政策,它不僅在使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中得到應用,而且還可用於控制經濟過度繁榮; 二,汲水政策的實現工具只有公共投資,而補償政策的載體不僅包括公共投資,還有所得稅、消費稅、轉移支付、財政補貼等; 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資增加只能是在支出規模既定的前提下,通過調整支出結構來實現,而補償政策的財政支出可以超額增長;四,汲水政策的調節對象是民間投資,而補償政策的調節對象是社會經濟的有效需求。
推行審慎財政政策可以給政府官員在穩定宏觀經濟過程中以更大的靈活性與自由度,這種財政政策具有最為明顯的「逆商業周期而動」的作用。不過,也應該看到,如果政府官員在政策制定與貫徹上,帶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其可能產生的政策偏差、政策失誤、政策失靈也會給經濟社會帶來巨大損失。
3.根據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總量變動所發生的不同影響,劃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
擴張性財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在經濟社會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國民經濟出現衰退情況下,政府往往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該種政策的載體通常有增加政府開支、擴大轉移支付、降低稅率或調整稅收結構等。一般來說,減稅可以增加民間的可支配收入,在財政支出規模不變的情況下,也可以擴大社會總需求。同時,減稅的種類和方式不同,其擴張效應也不同。財政支出是社會總需求的直接構成因素,財政支出規模的擴大會直接增加總需求。在減稅與增加支出並舉的情況下,擴張性財政政策一般會導致財政赤字,從這個意義上說,擴張性財政政策等同於赤字財政政策。
緊縮性財政政策(strict fiscal policy)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總需求。在國民經濟出現總需求過旺的情況下,通過緊縮性財政政策可以消除通貨膨脹缺口,達到供求平衡。政策的載體有減少政府開支、減少轉移支付、提高稅率或調整稅收結構等。增加稅收可以減少民間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人們的消費需求;減少財政支出可以降低政府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
以上兩種財政政策實際上均是審慎財政政策的具體實施,是現代政府財政政策的核心內容。卓有成效地制定、推行這兩種財政政策,也是現代政府經濟領導能力不斷提高的集中表現。
所謂中性財政政策(neutral fiscal policy)則是指政府財政活動對經濟社會總需求變動既不發生擴張效應,也不發生緊縮效應,而保持中性性質。中性財政政策和非中性財政政策(如擴張性財政政策與緊縮性財政政策)在外在表現上的區別是,前者通常與政府年度預算平衡相一致,而後者則允許年度預算不平衡,甚至發生較大規模的預算盈餘或負盈餘(赤字)。現代西方經濟理論認為,中性的財政政策不僅不能發揮「逆商業周期而動」的作用,而且帶有加劇商業周期波動的負作用。所以,現代政府,只要把保持充分就業和穩定物價視為壓倒一切的重要任務,就很少有可能去積極推行中性財政政策。
在此應該指出,不同類型的財政政策所追求的社會經濟目標在時限上是有區別的。分配性、調節性、再分配性財政政策往往追求的是社會公平、經濟效率等長期目標,而審慎財政政策則既追求經濟增長這樣的長期目標,也追求宏觀經濟穩定的短期目標,但經常以實現短期目標為主。因此,財政政策就有了長期政策、短期政策之分。與長期政策相比,短期政策在制定上更為復雜,在貫徹上也更為困難,並且政府還會承擔較大的政治風險。
C. 分析我國財政規模的增長變化趨勢。要有具體的數據哈,謝謝。
財政部2012年6月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財政收入12005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393億元,增長13.1%。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0536億元,同比增長13.7%。1—5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5275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935億元,增長12.7%,增幅同比回落19.3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增長9.4%,增幅同比回落21.4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增幅下降是一種正常現象,既是對經濟運行實際情況的反映,也是結構性減稅等一系列政策影響下的必然結果。」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說。從5月份財政收入情況來看,扣除匯算清繳上年企業所得稅增加因素,依然延續了以往幾個月下行的態勢,反映出我國經濟增長的上沖力在放緩。
財政收入增幅回落主要受經濟增長趨緩、企業利潤下降等因素影響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5月份財政收入增幅與上月相比有所回升,主要是銀行業匯算清繳上年企業所得稅增加較多。扣除匯算清繳上年企業所得稅增加因素,當月財政收入增長5%左右,其中稅收收入增長4%左右。收入增幅較低,主要受經濟增長趨緩、價格漲幅回落、企業利潤下降、實施結構性減稅等因素影響。
從5月份主要收入項目情況來看,企業所得稅4328億元,同比增加996億元,增長29.9%,企業所得稅增幅較高,主要是銀行業去年利潤較高,本月按規定匯算清繳上年企業所得稅同比增加690億元左右,占本月企業所得稅增加額的約七成。出口退稅972億元,同比多退295億元,增長43.5%,主要是加快出口退稅進度,促進出口穩定增長。此外,個人所得稅和證券交易印花稅同比減少,出現負增長。
前5月財政支出增長22.4%,民生等重點支出得到切實保障
從全國公共財政支出情況來看,預算支出執行管理進一步加強,民生等重點支出得到切實保障。5月份,全國財政支出9165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897億元,增長10.8%。1—5月累計,全國財政支出4116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543億元,增長22.4%。
1—5月累計,教育支出6080億元,增長29.1%;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560億元,增長15.9%;醫療衛生支出2358億元,增長31.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419億元,增長13.1%;住房保障支出997億元,增長35.8%(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558億元,增長71.7%);農林水事務支出3530億元,增長27.1%;城鄉社區事務支出3139億元,增長31.9%;節能環保支出658億元,增長34.9%;交通運輸支出2566億元,增長50.1%。
「財政收入增長已進入下行通道,財政支出特別是民生領域的支出卻依然處於上升過程中,這種收支矛盾是今後一個時期應該重點注意的問題。」白景明認為,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財政收入實現以前那種大幅增長的態勢可能性不大,但實現各項民生目標需要的財政支出還要大幅增加。
因此,專家提醒,今後特別需要加強對財政支出的管理,使有限的財政資金能夠真正發揮最大的效益,並注意加強稅收征管,為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提供保障。
D. 財政負增長,總體運行情況怎麼表述
C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透過現象分析本質的能力,財政收入負增長,即財政收入同比減少,從財政收入的來源和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中找原因。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及其他收入是財政收入的來源,③企業利潤下降會導致財政收入減少,當選;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財政收入的基礎性因素,①經濟增長放緩,影響財政收入增加,當選。②④與財政收入減少沒有關系。該題選C。
E. 怎樣進行經濟運行質量分析,產業行業分析。
宏觀經濟運行質量分析:
1、經濟增長速度。
一定的質量是以一定的速度為前提,尤其在我國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必須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才能擴大內需、增加居民收入、穩定就業。經濟增長速度一般是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表示。現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及以下都叫生產總值。
此外,還有一、二、三產業增長速度,包括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
2、需求狀況
主要有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出口需求,分別用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出口總額的總量和增長速度來表示。
3、行業發展狀況
工業利稅和利潤狀況
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和增長速度,利潤總額和增長速度。
工業內部,採掘業、製造業等行業增加值情況
消費內部,消費結構情況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情況
4、財政收支狀況
地方財政收入、財政支出的總量和增長情況,其中一般預算收入總量和增長情況。分析財政收入、財政支出的來源結構及其比例。
5、金融運行情況
銀行和金融機構期末存款余額、貸款余額,存貸差情況。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比上年同期增減多少,比上月增減多少。
6、城鄉居民收入情況
通常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總量和增長速度來表示。
分析收入和支出結構情況。
7、物價狀況
一般用商品零售價格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及同比、環比表示上漲(下降)情況,用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和同比、環比表示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下降)情況。
8、就業和勞動保障狀況
目前,唯一表示失業率的指標是城鎮登記失業率。
勞動保障,主要看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指標。
9、節能減排狀況
主要用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百分率表示,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百分率)表示,還有單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
以上指標在統計局都可以查到。怎麼用,需要你上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查看相關文章,看多了,就會用了。
F. 分析我國目前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哪些
一是外需嚴重萎縮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仍將持續。
二是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還比較困難。
三是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難度較大。實現全年糧食豐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盡管農民工的就業形勢好於預期,但就業人數增速和工資水平增幅均有明顯下降,主要農畜產品價格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四是推進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五是就業壓力仍然較大。部分應屆高校畢業生尚未實現就業,同時仍有一批往屆畢業生還沒就業;盡管返城農民工絕大多數找到了工作,但工作不穩定的情況較為普遍。
六是支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還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