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中國畫院的發展
隨著形勢的發展,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文化設施的更新改造勢在必行。原有的老畫院因不適應新的需求,經數年努力,於1998年在原址上建成了28層高的 「華仁大廈」。大廈一至六層(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是畫院的新居,它有「程十發藏品陳列館」、「林風眠作品陳列館」、「上海中國畫院畫廊」、「上海林風眠藝術研究協會」,以及多功能會議大廳、五個中小會議廳和辦公室、創作室。集展覽、創作、辦公、會議於一體,成為上海中國畫藝術研究、學術討論、創作、展覽等活動的中心。
㈡ 畫家裡的四大花旦是誰
上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上海花鳥畫稱江寒汀、唐雲、張大壯、陸抑非為「四大名旦」和江南花鳥畫四才子。
㈢ 上海中國畫院的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畫院古已有之。歷代畫院是帝王個人所好的產物,盡管有其存在價值,但往往因以帝王私阿為取向,每每為迎合其口味而創作,故其雖有千古不磨的功績與成國,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它在藝術史上本應取得的更燦爛的輝煌。
新中國成立後,鑒於當時不少中國畫家生計發生困難,以及中國畫藝術的繼承發展等問題,1956年最高國務會議通過了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北京和上海兩地各成立一家「中國畫院」的建議,組成了「上海中國畫院籌備委員會」。主任賴少其,委員唐雲、潘天壽、王個簃 、謝稚柳、劉海粟、伍蠡甫、吳湖帆、傅抱石、賀天健、陳秋草、白蕉、汪東、沈尹默。後進經四年蹉跎,於1960年6月畫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長為豐子愷,現任院長施大畏。
40年來,畫院先後匯集了一百幾十位書畫篆刻藝術家,目前具有高級職稱的書畫家五十餘位。這個高層次的藝術群體,幾十年來為中國畫事業的振興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畫院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適應新形勢,近一步發展中國畫事業,將上海中國畫院建成世界一流的學術機構,畫院高標准地建造了新的硬體設施。與此同時,加強內外學術交流,開展全面藝術活動,發現引進優秀人才,充實壯大創作陣容,把握藝術市場走向,更新藝術經營模式,重視自身藝術評品味與社會實際需要的有機統一,樹立當代中國書畫藝術最高水準代表形象,努力使中國書畫藝術事業不斷地向前邁進,畫院一直全力做好這方面地工作。
弘揚發展中華藝術使上海中國畫院的歷史使命,更是她肩頭不可推卸的重擔。在新世紀里,上海中國畫院的事業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
㈣ 我國各省、省會、直轄市的現任畫院院長分別是誰啊
網上資料,希望有所幫助
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
馬國俊:甘肅畫院院長
省文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劉斯奮
廣東省美協副主席、廣州畫院院長方土
寧夏書畫院院長馬建軍
雲南畫院建院以來歷任院長有袁曉岑、王晉元、姚鍾華、李忠翔、張建中、羅江
黑龍江北國書畫院院長王福林,
成都畫院院長田旭中
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
㈤ 海上畫家朱敏民國人
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創研室副主任。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林風眠藝術研究協會會員。1956年生1976年畢業於上海工藝美術學校1981年進修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9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2002年畢業於上海中國畫院首屆中國畫高研班現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創研室副主任。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林風眠藝術研究協會會員1981年上海青年美術大展1987年上海美術館新館落成展1991年上海美術館主辦:肖海春、陳心懋、朱敏、王天德中國畫四人水墨展1993年日本橫濱藝術大展1996年德國——上海美術館當代美術作品展1997年俄羅斯上海藝術家作品展2000年上海美術家協會第八屆海平線畫展上海中國畫院朱敏作品觀摩展2001年上海建黨八十周年美術作品展上海美術大展浦江國際水墨大展2002年上海當代中國畫優秀作品展2003年上海中國畫院年展2004年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上海展8月,紀念鄧小平100周年——上海中國畫院作品展,作品《走過冬天1》參展10月,上海中國畫院中青年畫家提名展2005年4月,鮮紅的黨旗,永恆的豐碑——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美術作品展,作品《韶山》參展8月,永恆的和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京滬兩地美術聯展,作品《往事不如煙——兵工廠》參展12月,作品山水參加《第三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上海山水畫藝術大展2006年6月,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85周年上海美術作品展,作品《走過冬天2》參展2007年10月,「時代華章——北京畫院、上海中國畫院50年」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作品《往事不如煙——兵工廠》參展2008年1月,「時代華章——北京畫院、上海中國畫院50年」展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作品《往事不如煙——兵工廠》參展上海書畫院山水小品展2009年3月,滬海浙潮——上海、浙江山水畫邀請展4月,赴浙江象山、石浦、四明山、浙西大峽谷等寫生采風。5月,第五屆上海美術大展,作品《昨天》入選、作品《昨天》入選參展7月,明園水墨邀請展9月,程十發紀念館「上海畫家畫松江作品展」作品《昨天》入選參展12月,上海中國畫院年展請採納
㈥ 蔡廣斌的展出記錄
2006年「表象」當代架上繪畫邀請展,劉海粟美術館。上海
2006年「狀態與回歸」06現代繪畫作品邀請展,明園藝術中心。上海
2006年「新銳上海2006」當代藝術家作品邀請展,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
2006年「水墨再生——2006上海新水墨藝術大展作品」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
2006年「水墨-性情」2006邀請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2006年「當代-筆墨」2006上海水墨藝術邀請展,明園藝術中心。上海
2006年「今日-本土」繪畫展,雅巢畫廊。上海2006年「名家會春」上海徐匯藝術館。上海
2005年「林鳳眠藝術研究會邀請展」上海中國畫院。上海
2005年「草草社二十五周年紀念展」海上山藝術中心。上海
2005年「幻象與現實」上海東大名倉庫藝術館。上海
2005年「第三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鄭州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北京、鄭州
2005年「探索與個性—2005上海林風眠藝術研究協會會員作品展」上海中國畫院。上海
2005年「上海美術大展」上海美術館。獲沈柔堅藝術基金獎。上海
2005年「60視線文獻展」北京今日美術館。北京
2005年《春華秋實—上海中國畫院珍藏精品展》香港大會堂。香港
2005年《畫刊》「2005年度藝術家邀請展」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沈學仁美術館。南京
2005年「非常筆墨」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北京當代美術館。北京
2005年「上海中國畫院、北京畫院中國畫聯展」上海美術館。上海
2005年「不能忘卻的紀念」上海中國畫院年展。上海中國畫院。上海
2005年「21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巡迴展」上海崇明島。上海
2005年「城市農民」中國當代水墨藝術邀請展,劉海粟美術館。上海
2004年「上海中國畫院年展」上海中國畫院。上海
2004年「21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家17人巡迴展」。河北美術館。石家莊
2004年「龍族之夢」中國當代藝術展,愛爾蘭當代美術館。都柏林
2004年「上海中青年國畫家提名展」上海中國畫院。上海
2004年「王勁松、蔡廣斌、當代水墨藝術展」北京紫禁軒畫廊。北京
2004年「渴望與焦慮」——當代新現實中的水墨人物,上海美術館。上海
2004年「中國——日本當代水墨名家作品收藏展」日本國立博物館。日本
2004年「上海春季沙龍,中國當代水墨藝術提名展」上海新博覽中心。上海
2004年「江蘇畫刊30周年中國當代水墨藝術邀請展」江蘇美術館。南京
2004年「04上海第二屆當代藝術邀請展」上海東岸美術館。上海
2004年「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入選。獲上海選區優秀作品獎。上海
2004年《中國新水墨藝術家6人展》上海空與間藝術中心。上海
2004年「點.輻射與深入——來自紙墨的視覺表達」中國當代水墨藝術提名展,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馬來西亞
2004年「上海中國畫院精品藏畫展」上海中國畫院陳列館。上海
2003年「多元視點」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上海莫干山藝術景畫廊。上海
2003年「上海中國畫院年展」獲年度藝術獎。上海美術館。上海
2003年「廣州第二屆全國畫院雙年展」廣州美術館。廣州
2003年柏林亞太藝術節,「水墨E計劃國際藝術邀請展」柏林國家新聞局。柏林
2003年「折中主義的選擇」藝術作品聯展,上海泰康藝術館。上海
2003年「悅」,上海當代藝術家邀請展,上海現代美術館。上海
2002年上海「海平線」藝術作品提名展。劉海粟美術館。上海
2002年林鳳眠藝術研究會「探索與個性」藝術展。上海中國畫院展館。上海
2002年「上海美術大展」上海美術館。上海
2001年「上海建黨八十周年美術大展」獲金獎。上海美術館。「建黨八十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獲優秀作品獎。中國美術館。上海、北京
1998年「世紀反思,中國視角」藝術展。芝加哥大學藝術館。芝加哥
㈦ 上海書法協會主席是誰呀
上海書法協會主席周慧君
同時也是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作品http://www.ziweizhai.cn/article/editor/UploadFile/2006214153433786.jpg
㈧ 上海的現代海派畫家代表有哪些
代表畫家有:吳湖帆、陸儼少、謝稚柳、費丹旭、虛谷、蒲華、任頤、吳昌碩、朱屺瞻、江寒汀、唐雲、任伯年、吳昌碩、賀天健、劉海粟、豐子愷、程十發等等。
豐子愷:(1898—1975年)漫畫家、作家、翻譯家、美術教育家。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主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續筆》等。漫畫有《子愷畫全集》。
陸儼少(1909年-1993年),現代畫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縣南翔鎮人。1926年考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馮超然學畫,並結識吳湖帆,遍游南北勝地。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2年起兼課於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在該院正式執教,並任浙江畫院院長。
程十發 「上海三傑」之一。(1921年4月10日-2007年7月18日),籍貫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人。名潼,齋名曾用「步鯨樓」、「不教一日閑過齋」,後稱「三釜書屋」、「修竹遠山樓」。幼年即接觸中國字畫,但給他印象之深莫過民間藝術。
(8)上海中國畫院周全擴展閱讀:
海派書畫是近現代中國十分重要的一個繪畫流派。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正值上海開埠的社會轉型期,多種文明與藝術在此地交匯,文化的互補與價值的融合,使得藝術有了「海納百川」的氣度與姿態。
而「海派書畫」的形成也具有了組成人員廣泛、風格兼容並蓄、筆墨表現多元、創作理念多維和題材親和入世等特點,並出現了大量風格鮮明的優秀作品。其中尤以趙之謙、胡公壽、任伯年、虛谷、蒲華等最為傑出,這第一代海派書畫代表是中國畫從傳統向近現代轉軌的成功典範。
經過吳昌碩、王一亭、沈曾植等第二代書畫大家和吳湖帆、馮超然等為領袖的第三代海派書畫家(包括劉海粟、江寒汀、陸儼少、謝稚柳、林風眠等)的不斷實踐,海派書畫進入了昌盛時期,這些活躍於畫壇的大家,為中國繪畫的發展與探索做出了巨大貢獻。
㈨ 上海美術館有哪些藏品作者都是誰這些作者的代表作是什麼
作品名稱:高原情
作者:靳尚誼
我國當代油畫的代表人物之一,1934年12月生於河南焦作。195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並繼續攻讀研究生,1955年入前蘇聯專家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學習。 1957年以優異的成績完成油畫專業研究生學習,此後一直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主持過中央美院第一畫室及油畫進修班的教學工作,其藝術實踐和主張,在80年代中期以來影響了我國一大批油畫家向古典主義吸收營養的熱潮。
他的《塔吉克新娘》、《青年歌手》、《瞿秋白》、《醫生肖像》、《畫家》、《晚年黃賓虹》等作品成為中國當代油畫的代表,得到了廣泛傳播。
作品名稱:女孩與植物
作者:何多苓
生於1948年,四川成都人,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油畫專業研究生班。現為成都畫院一級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作品名稱:撐著
作者:劉小東
以上是2009年2月26日—4月1日「記憶現場」-上海美術館藏精品展代表作品。
作品名稱:新安山莊
作者:沈邁士
沈邁士(1891-1986)是近代著名國畫家,曾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他擅長中國畫及書法,尤以指畫山水、花鳥見長,亦善文物鑒定。其繪畫突出古法而又繼承家學,最終形成自己獨特風格。這幅《新安山莊》便體現了作者那獨特的繪畫語言和藝術魅力。此畫為紙本,設色,縱82厘米,橫50.5厘米,現藏上海美術館。
代表作:《山花爛漫》、《太湖泛舟圖》、《山水》、《紅梅圖》、《杜甫詩意》、《百草園》、《早稻豐收》、《溪山新霽圖》和聯袂巨幅《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等。出版有《沈邁士畫集》、《沈邁士書畫選》等。
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的藏品《高逸圖》
作者:孫位,一名遇,會稽人,自號會稽山人,他是唐未傑出的人物畫家。唐廣明(僖宗李擐)元年(880年),黃巢起義,長安陷落,他隨僖宗逃往四川。
《高逸圖》(又名《七賢圖》)是他的代表作,是一幅彩色絹本的人物畫,最早見於《宣和畫譜》。據近人研究,現存的《高逸圖》所繪內容是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第一個人物是山濤,第二個手執如意作舞的人物王戎,第三個人物是捧杯縱酒的劉伶,第四個人物是手執尾塵的阮籍,因是殘本,尚缺嵇康、向秀、阮咸等人物。反映了這些人孤高傲世,寄情田園,不隨流俗的哲學思想。除《高逸圖》外,還有《維摩圖》和《三教圖》許多人物畫作,他也是壁畫家,在四川應天寺、昭覺寺畫有龍水、墨竹、松石和天王像等畫。後人師法甚多。
這樣介紹可以嗎?
中畫、西畫、老畫家、新畫家、館藏鎮館之寶都有了。
㈩ 上海中國畫院的創新
「創作課題制」指的是,上海中國畫院的畫師能否被畫院聘用,主要看他(她)的創作課題能不能「中標」。畫院原有的畫師只保留檔案身份、檔案工資和原有職稱,對其他工資性支出,畫院停止支付。畫師的報酬主要來源於課題經費以及成果獎勵,做到「不養畫家養作品」。
2006年新春來臨之際,上海中國畫院在全國專業美術創作機構中率先實施的「創作課題制」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成果。經畫院藝委會評審通過,政府部門撥出150萬專項資金收藏參加上海中國畫院「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創作課題的21幅優秀作品。
此舉從機制上根本打破了延續了幾十年的國家畫院畫師終身制的慣例,對當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做出了新嘗試;確立了國家優先收藏優秀主題性作品的制度,為文化積累創造了條件。
國內大部分國家畫院的畫師都是由國家養起來的。這些專業畫家拿的是國家固定工資獎金,而且只要跨進了畫院的大門,不管藝術上如何,均為終身制。另一方面因為近幾年藝術品市場的水漲船高,靠著國家畫院的金字招牌,畫院畫師的作品市場銷路遠遠好過社會上的一些畫家。一些畫院專業畫家沉湎於市場,無暇在藝術上更上一層。這在某種角度上也是對國家資源的一種浪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認為,作為國家畫院的畫師不能僅僅因為畫賣得好就沾沾自喜,他們應該與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創作出一批真正無愧於時代、能夠傳之後世的精品力作,在藝術創作方面起示範作用。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打破國家畫院畫師的終身制,從機制上根本解決問題。
上海中國畫院是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畫院抓住「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主題創作活動這一契機,啟動了醞釀已久的「創作課題制」,以深化畫院的管理體制改革。因此,此次「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創作課題,也是對上海中國畫院現有畫師的任職資格的一大「考驗」。
課題制推出後,得到了畫家們的熱烈反響,也調動了畫家們的創作積極性。大家積極深入生活,苦心創作了一批抗戰題材的精品力作。這些作品公開展出後,得到了各方面的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