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對我國糧食產量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2014

對我國糧食產量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2014

發布時間:2021-05-28 03:51:28

⑴ 中國糧食產量的決定因素有

在數據調研過程中,發現中國農村存在耕地撂荒現象。進一步的訪談發現,其中一個原因是勞動力外流,青壯年勞動力不願意再依附在土地上獲取微薄的收入,而是選擇進城或進廠務工。613899部隊(兒童、婦女和老人)駐守的中國農村和農業,由於勞動力投入遞減,是否會影響糧食產量呢?我決定研究這個問題,即:勞動力外流是否會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這個研究將是一個持續研究,將分階段步步深入。第一個階段,我的思路是研究中國糧食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我和我的研究生張帥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學術研究,寫成論文《技術進步、要素投入與糧食產量:中國案例與解釋(1978-2010)》。
本研究基於C-D生產函數,應用我國1978-201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實證分析了技術進步、要素投入對糧食生產的作用和影響。研究發現:不考慮制度變遷和政策因素,影響我國糧食產量的核心因素是土地投入和技術進步,農業資本投入和農業勞動力的影響並不顯著。要保證我國糧食產量和糧食安全,就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強化農業技術進步和應用。可以繼續鼓勵農業勞動力外流,但農業資本投入必須顯著提高。具體來說:
(一)1978-2010年間,糧食播種面積是影響我國糧食產量的最重要變數,是導致糧食產量變化的重要原因,這和周小萍、盧艷霞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糧食播種面積是由種植糧食的耕地面積和復種指數的乘積表示的。在農業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前,以及溫度、光照等氣候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耕地的復種指數在較長時期內是穩定和有上限的。耕地面積年變化率和糧食播種面積年變化率的變化趨勢基本相似,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739,也說明了耕地面積是影響糧食播種面積的最主要變數和約束因素。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耕地面積不減少是首要的基本措施。因此,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具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1978-2010年間,以化肥為代表的農業技術進步是影響我國糧食產量的顯著變數,對糧食增產有較強的促進作用,這和楊劍波等學者的研究一致。秦立建等指出,土地細碎化減少了農戶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從而抑制了本應生產出來的糧食產量。因此應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明確土地產權,建立土地流轉市場,鼓勵農民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實現耕地的規模化經營,為農業技術的充分發揮提供條件。國家應進一步加強科技興農的力度,加強基礎性農業研究,加大對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財政補貼力度,尤其要加強對基層農業科研機構、農業技術人員以及農業專業大學生的扶持和支持力度,讓農業科技真正走進田間地頭,逐步改變傳統的糧食種植和生產方式。
(三)就兩個模型的回歸結果來看,解釋變數「第一產業勞動力」不顯著,這表明農業勞動投入對1978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的影響並不大。這和溫鐵軍、宋學明等學者的研究成果一致。這表明,1978-2010年期間,我國農業生產依舊存在著「過密化」和「內卷化」現象。從而農民外出或在本地從事非農業活動對家庭農業生產沒有明顯的負面影響,因此農村勞動力外流並沒有導致我國糧食產出顯著降低。正如程名望等指出,中國農業就業比重依舊偏高,農業就業比重曲線還處在一種下降狀態,尚沒有達到「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陷阱」的穩定值。在保證糧食生產穩定的前提下,我國的農業勞動力還存在著進一步轉移的空間,各級政府應為農業勞動力進一步轉移創造條件,消除阻礙勞動力轉移的制度障礙(如戶籍制度),使我國的糧食生產由「勞動投入型」轉化為「技術投入型」。
(四)就兩個模型的回歸結果來看,代表農業資本投入的3個解釋變數「農村有效灌溉面積」、「農業大型機械的總馬力」、「國家財政用於農業的投入」均不顯著。這表明,1978-2010年間,農業資本投入對我國糧食產量的影響並不大,不是我國糧食穩定增產的核心影響因素。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支持城市,農業支持工業」、「重城市、輕農村」的政策傾向依舊明顯,使得農業投資嚴重不足。例如:我國財政農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太低(1978-2010年間,多數年份該比例在9%以下);大量的農業灌溉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或廢棄,使得農業有效灌溉難以為繼等。[21]同時,1978-2010年間,雖然我國農業大型機械的總馬力有所增加,但土地細碎化降低了農戶農業大型機械投入的可能性與積極性。因此,這三個解釋變數的不顯著,表示我國農業投資的不足和缺位,使得農業投資沒有成為1978-2010年間我國糧食穩定增產的核心影響因素。
總的來看,基於生產函數視角,不考慮制度變遷和政策因素,1978-2010年間影響我國糧食產量的核心因素是技術進步和土地投入,農業資本投入和農業勞動力的影響並不顯著。因此,要保證我國糧食產量和糧食安全,首先就是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其次是強化農業技術進步和應用。另一方面,可以繼續鼓勵農業勞動力外流,但農業資本投入必須顯著提高。

⑵ 據調查我國2014年糧食是607099000噸如果每個教室可以堆放一百噸糧食我國這一

我知道,1+7等於22。

⑶ 對我國糧食價格走勢進行分析預測影響價格的因素

由於今年糧食出現了危機,我國的糧食價格肯定會要走高的。但國家會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的。

⑷ 分析影響我國古代農業糧食產量的因素有哪些

農業
(1)歷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革與進步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處在石器時代和金石並用時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處在舊石器時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處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開始進入了金石並用時代。
奴隸社會生產工具有了進步,西周晚期出現鐵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兩漢時,牛耕廣泛使用,並有了改進,出現了兩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鐵農具和牛耕都向邊疆傳播;西漢時發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機械耬車。
三國時,魏國馬均發明了灌溉工具翻車;
唐朝,發明了灌溉工具筒車和曲轅犁。
認識:工具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最顯著的標志,經濟發展最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社會變革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都由於生產力的進步(即生產工具的進步)引起的。
(2)歷代政府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
春秋,齊國管仲改革,發展生產;
戰國時,秦國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兩漢時,推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獎勵農耕;
三國時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重視生產工具的革新,重視興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農田水利法,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明清統治者調整生產關系,鼓勵生產,如明朝的「一條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攤丁入畝」的賦稅制度,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認識:
封建經濟的特點是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它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本」 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一貫的指導思想,從戰國的商鞅變法,到清朝統治者,都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這種做法,是中國古代封建自然經濟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實行,在封建社會初期,對國家安定、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作用,應該給予肯定,但該政策把工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進行壓制,其結果必然是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長期停止在自然經濟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時期更加嚴重,它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中國落後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古代政府採取的鼓勵、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
一般說來,每個王朝建立的初期,統治集團比較奮發向上,勵精圖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標,他們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說明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3)水利事業
春秋時期:淮河流域,楚相孫叔敖修的芍陂;連接淮水和長江流域的運河;
戰國時期:鄭國渠和都江堰;
秦朝:靈渠溝通湘水和灕水;
兩漢時期:農田水利的地區特色明顯,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輔渠、白渠、龍首渠等;江淮、江漢之間以修建天然陂池為主;西北修築坎兒井;
漢武帝和漢明帝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黃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時期:隋朝的大運河;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的水利超過六朝的總和;
北宋時期: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
元朝: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將幾大水系貫通起來。
認識:中國歷代王朝都重視水利工程建設,這與水利在古代經濟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因為古代中國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是農業,農業受自然因素影響極大,在生產力不發達,人們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下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同時,興修水利不僅直接關繫到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可以擴大到交通運輸和商業的發展,因此,修築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國國家管理經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內容和職能的體現。
(4)重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時實行的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周王將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享用,不能買賣,必須向周王納貢,跟隨周王作戰,服從周王的命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經濟基礎;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諸侯爭霸戰爭,井田制逐漸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屯田制:東漢末年以來,戰亂頻繁,社會動盪,經濟凋敝,為了恢復發展農業生產,曹操在許下實行屯田制,以後,三國都實行屯田制,統治者招募流亡農民,按軍事編制,開墾荒地,並設官管理。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他們按比例向官府交納一定的收獲物,它是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使流民與土地結合,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均田制:西晉以來,北方戰亂頻繁,經濟破壞嚴重,為了恢復發展經濟,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隋唐時繼續沿用,唐中期由於土地兼並現象嚴重被破壞。它是一種比較完備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了國家兵役、徭役的征發和國家的財政收入。
認識:封建土地私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即國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佔主要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土地國有制在封建社會總歸要被破壞,因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質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並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並現象的發展必然要使土地國有制破壞,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隨著土地所有制的產生、發展,它們必然被破壞。
(5)重要的賦稅制度: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實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魯國的「初稅畝」實質是承認土地私有,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
編戶制度:是漢代對百姓的一種嚴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較完備的賦稅制度。被編入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他們依據人口和資產向國家人口稅、田租、徭役和兵役,國家對他們控制十分嚴格。
租調役制:北魏均田制規定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租即土地稅和調即戶稅,還要服兵役和徭役。
租庸調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調役制,後規定50歲以上可以繳納一定絹代替勞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礎上實行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稅制度,「庸」不再有年齡限制。
這樣,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保證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兩稅法:天寶年間,土地兼並嚴重,均田制無法實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的財政收入得不到保證,為了解決國家的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即按照土地和資產向交稅,每戶按資產交戶稅,按土地交地稅,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它的實行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表面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擴大了稅源,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土地兼並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正式廢除。
一條鞭法: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緩和階級矛盾,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全國推行,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一條鞭法」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說明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的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攤丁入畝」的「地丁銀」:雍正帝規定,把丁稅平均攤入田畝,徵收統一的地丁銀,這樣,我國的人頭稅制度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控制進一步鬆弛,隱蔽人口的現象也逐漸減少,它的實行,對我國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認識:我國的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相適應,隨土地制度的變化而變化。我國賦稅制度的變化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以人丁為主逐漸變為以土地為主,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鬆弛;一是納稅物品由實物和力役為主逐漸變為貨幣地租,說明我國商品經濟在不斷的發展。

⑸ 中國糧食產量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在數據調研過程中,發現中國農村存在耕地撂荒現象。進一步的訪談發現,其中一個原因是勞動力外流,青壯年勞動力不願意再依附在土地上獲取微薄的收入,而是選擇進城或進廠務工。613899部隊(兒童、婦女和老人)駐守的中國農村和農業,由於勞動力投入遞減,是否會影響糧食產量呢?我決定研究這個問題,即:勞動力外流是否會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這個研究將是一個持續研究,將分階段步步深入。第一個階段,我的思路是研究中國糧食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我和我的研究生張帥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學術研究,寫成論文《技術進步、要素投入與糧食產量:中國案例與解釋(1978-2010)》。 本研究基於C-D生產函數,應用我國1978-201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實證分析了技術進步、要素投入對糧食生產的作用和影響。研究發現:不考慮制度變遷和政策因素,影響我國糧食產量的核心因素是土地投入和技術進步,農業資本投入和農業勞動力的影響並不顯著。要保證我國糧食產量和糧食安全,就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強化農業技術進步和應用。可以繼續鼓勵農業勞動力外流,但農業資本投入必須顯著提高。具體來說: (一)1978-2010年間,糧食播種面積是影響我國糧食產量的最重要變數,是導致糧食產量變化的重要原因,這和周小萍、盧艷霞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糧食播種面積是由種植糧食的耕地面積和復種指數的乘積表示的。在農業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前,以及溫度、光照等氣候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耕地的復種指數在較長時期內是穩定和有上限的。耕地面積年變化率和糧食播種面積年變化率的變化趨勢基本相似,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739,也說明了耕地面積是影響糧食播種面積的最主要變數和約束因素。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耕地面積不減少是首要的基本措施。因此,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具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1978-2010年間,以化肥為代表的農業技術進步是影響我國糧食產量的顯著變數,對糧食增產有較強的促進作用,這和楊劍波等學者的研究一致。秦立建等指出,土地細碎化減少了農戶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從而抑制了本應生產出來的糧食產量。因此應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明確土地產權,建立土地流轉市場,鼓勵農民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實現耕地的規模化經營,為農業技術的充分發揮提供條件。國家應進一步加強科技興農的力度,加強基礎性農業研究,加大對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財政補貼力度,尤其要加強對基層農業科研機構、農業技術人員以及農業專業大學生的扶持和支持力度,讓農業科技真正走進田間地頭,逐步改變傳統的糧食種植和生產方式。 (三)就兩個模型的回歸結果來看,解釋變數「第一產業勞動力」不顯著,這表明農業勞動投入對1978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的影響並不大。這和溫鐵軍、宋學明等學者的研究成果一致。這表明,1978-2010年期間,我國農業生產依舊存在著「過密化」和「內卷化」現象。從而農民外出或在本地從事非農業活動對家庭農業生產沒有明顯的負面影響,因此農村勞動力外流並沒有導致我國糧食產出顯著降低。正如程名望等指出,中國農業就業比重依舊偏高,農業就業比重曲線還處在一種下降狀態,尚沒有達到「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陷阱」的穩定值。在保證糧食生產穩定的前提下,我國的農業勞動力還存在著進一步轉移的空間,各級政府應為農業勞動力進一步轉移創造條件,消除阻礙勞動力轉移的制度障礙(如戶籍制度),使我國的糧食生產由「勞動投入型」轉化為「技術投入型」。 (四)就兩個模型的回歸結果來看,代表農業資本投入的3個解釋變數「農村有效灌溉面積」、「農業大型機械的總馬力」、「國家財政用於農業的投入」均不顯著。這表明,1978-2010年間,農業資本投入對我國糧食產量的影響並不大,不是我國糧食穩定增產的核心影響因素。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支持城市,農業支持工業」、「重城市、輕農村」的政策傾向依舊明顯,使得農業投資嚴重不足。例如:我國財政農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太低(1978-2010年間,多數年份該比例在9%以下);大量的農業灌溉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或廢棄,使得農業有效灌溉難以為繼等。[21]同時,1978-2010年間,雖然我國農業大型機械的總馬力有所增加,但土地細碎化降低了農戶農業大型機械投入的可能性與積極性。因此,這三個解釋變數的不顯著,表示我國農業投資的不足和缺位,使得農業投資沒有成為1978-2010年間我國糧食穩定增產的核心影響因素。 總的來看,基於生產函數視角,不考慮制度變遷和政策因素,1978-2010年間影響我國糧食產量的核心因素是技術進步和土地投入,農業資本投入和農業勞動力的影響並不顯著。因此,要保證我國糧食產量和糧食安全,首先就是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其次是強化農業技術進步和應用。另一方面,可以繼續鼓勵農業勞動力外流,但農業資本投入必須顯著提高。

⑹ 糧食產量影響因素分析方法 有哪些

3變數間的相關關系1 1、變數之間除了函數關系外,還有相關關系. 例:(1)商品銷售收入與廣告支出經費之間的關系 (2)糧食產量與施肥量之間的關系 (3)人體內脂肪含量與年齡之間的關系 不同點:函數關系是一種確定的關系;而 相關關系是一種非確定關系. 相關關系與函數關系的異同點: 相同點:均是指兩個變數的

閱讀全文

與對我國糧食產量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2014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貴金屬經理招聘 瀏覽:445
股票今日開盤 瀏覽:230
雅戈爾賬面長期投資 瀏覽:298
股票型基金購買推薦 瀏覽:304
文華財經期貨模擬操盤 瀏覽:706
2016年最便宜的股票 瀏覽:414
股票趣聞 瀏覽:149
淘寶貸款怎麼還款 瀏覽:953
股票內參是什麼意思 瀏覽:859
2019年6月6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 瀏覽:31
宜信循環貸款手續 瀏覽:749
2萬人民幣等於港幣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848
鑫源股票 瀏覽:484
錢庄網投資 瀏覽:188
人民幣起茲羅提 瀏覽:778
妙資金融電話多少錢 瀏覽:281
錦興股票 瀏覽:389
2500港元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129
中信昆侖國際外匯保證金 瀏覽:772
港股通賣出港股資金是港幣嗎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