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下半年,新能源行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不管什麼時候,新能源領域的行業前景都是十分廣闊的。
疫情過去,新能源的行業復甦,無機礦物超細化和表面處理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希望能在不影響其使用性能前提下,盡量增加無機礦物在塑料包裝材料中的用量, 從材料與環保協調發展角度看, 用來源於自然並可回歸於自然的無機礦物代用高分子材料生產塑料製品 , 這本身就是對環保的貢獻。近年研究表明,碳酸鈣等無機粉體材料在製造環境友好塑料材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碳酸鈣有利於塑料材料的降解,聚乙烯(PE)薄膜中有碳酸鈣粉末時,由於在填埋後碳酸鈣有可能與CO2和H2O反應,生成溶於水的Ca(HCO3)2而離開薄膜。留下的微孔,將增大聚乙烯塑料接觸周圍空氣和微生物的面積,從而有利於進一步降解。
填加碳酸鈣有利於PE焚燒,對於無回收利用價值或回收利用代價太大不宜再回收時,填埋又要佔據大量土地,焚燒仍然是可選處理方法。多數城市固體廢棄物外包裝 (垃圾袋) 能否安全燃燒並燃燒完全,是焚燒技術關鍵之一,而燃燒時,塑料溶化容易形成黏壁現象,無機粉體加入能夠使得這一問題得到極大改善。因此,日本要求包裝袋內至少添加15%無機填料;廢棄塑料在填埋後,碳酸鈣不含有對人體有害重金屬,因此對填埋後地下水質無有害影響。
碳酸鈣在購物袋和垃圾袋中的使用價值和環保價值在發達國家早已得到認可,尤其被用來盛放焚燒垃圾發電專用袋顯得尤為突出。近幾年日本等國開發了可焚燒PE塑料薄膜袋, 在PE塑料材料中添加了大量碳酸鈣,其效果不僅體現在塑料材料的減量上,且焚燒時可減少對大氣污染,減少尾氣中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特別是與焚燒熱氧降解劑配合使用,對遏止二惡英產生有十分重要意義 。
隨著中國禁塑行動的進行,超細重質碳酸鈣、輕質碳酸鈣和納米碳酸鈣由於價格相對低廉,又可促進塑料降解,環境友好,在可降解塑料中的添加比例會越來越大,市場前景會越來越廣闊。廣大碳酸鈣企業要重視這一難得機遇,緊跟形勢,與下游塑料企業多溝通,在原有塑料和塗料用碳酸鈣基礎上,調整開發出可降解塑料用碳酸鈣專用產品,提高碳酸鈣產品附加值,促進碳酸鈣產業的發展。
山東埃爾派的核心技術:採用球磨分級工藝,可實現大規模、低成本生產。以碳酸鈣為例,單條生產線D97:10μm產品年產量可達10萬噸,噸產品能耗電150度。適應礦物包括方解石、大理石、石灰石、石英、鋯英砂、長石、煤矸石、白雲石、菱鎂石等。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⑵ 目前新能源行業的前景如何,這種燃料能替代傳統的嗎有什麼優勢,我最近在考慮要不要做這個項目
現在產品不是危化品,並且成本更低是可以替代傳統燃料的,對於環境而言都是未來有很好的發展的。現在市場上做無醇的很少時間也不長,市場基本規范近期做是最好的,以後市場做的人多了就沒有什麼市場了
⑶ 新能源行業的前景怎麼樣
你好,我國新能源光伏發電新能源行業前景非常的好!
在最近召開的十四五計劃會議中,明確出要:「推進能源革命」、「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和「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要求,為能源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而光伏發電光技術降本空間大、技術進步快、產業化確定性強,是未來主要發展的低成本節能發電方式之一。
未來,我國很多城市農村家庭房屋、建築的屋頂都會安裝光伏電站,來推動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而且,國家在推動光伏發電普及上,每年都會有補貼政策發布。
2020年3月10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文件《關於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了2020年度新建光伏發電項目補貼預算總額度為15億元。其中:5億元用於戶用光伏,補貼競價項目(包括集中式光伏電站和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按10億元補貼總額組織項目建設。即是戶用補貼總額為5億元,工商業與地面競價項目位10億元。
2020年4月2日,國家發改委共同發布權威文件,明確說明裡2020年光伏補貼政策。明確到:納入2020年財政補貼規模的戶用分布式光伏全發電量補貼標准調整為每千瓦時0.08元。即是,戶用電站每發一度電的補貼是0.08元。
由這兩個政策可以得出,2020年的戶用補貼規模為:
按照戶用光伏總補貼額度5億元、年利用小時數1000小時和國家有關價格政策測算,並按照50萬千瓦區間向下取整確定。
當戶用光伏度電補貼強度為每千瓦時0.08元時,5億元÷1000小時÷0.08元/千瓦時=625萬千瓦。向下取整為600萬千瓦。即6GW。即是2020年可納入補貼的容量為6GW。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解讀,2020年納入規模的戶用項目為:2020年1月1日~並網截止日。需要重點強調是:國家不允許提前搶戶用指標,先建先得的行為。
所以,整個資本市場和社會對新能源發展非常看好,值得期待!
資訊來源:碳銀網 碳盈協同
⑷ 中國的能源工業概況
既然你不想要一大堆的,那就分條列出了,想要哪方面的信息再問我吧!
能源工業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煤炭工業
(一)煤炭資源的基本特徵
1.資源總量豐富且分布相對集中
2.煤炭品種齊全但地區分布不平衡
3.不同品種的煤質差異較大
4.煤炭賦存條件多數較好,局部較差。
(二)主要產煤區及煤炭基地
1.山西產煤區
2.河北(包括北京)產煤區
3.陝蒙產煤區
4.東北產煤區
5.華東產煤區
6.中南產煤區
7.西南產煤區
8.西北產煤區
二、石油與天然氣
(一)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基本情況
1.油、氣遠景資源量很大
2.油氣資源分布較普遍,已發現油氣田相對集中。
3.油氣資源的質量特點與賦存條件
(二)主要油氣生產基地
1.松遼石油基地
2.華北石油基地
3.新疆石油基地
4.陝甘青石油天然氣基地
5.四川天然氣基地
6.海上油氣基地
(三)石油加工工業的布局
全國煉油基地布局大體組成為以下八個:
(1)遼中南基地:包括撫順三個廠、大連、錦州、錦西、鞍山、遼陽、盤錦等大型廠,是我國最大的煉油基地,成品油大量運往關內。除遼陽外全為燃料型煉油廠,近年撫順已逐步向綜合方向發展。
(2)黑吉基地:包括大慶、哈爾濱、吉化、林源等十多個廠。大慶石化公司從原來煉油廠發展的燃料-化工型聯合企業,原油加工能力達600萬噸,除生產大量成品油外,並為乙烯裝置提供原料。
(3)京津冀基地:主要有燕山石化公司、天津石化公司、大港煉油廠以及石家莊和滄州的煉油廠。其中燕山石化不僅煉油規模很大,而且二次加工能力強,油品、化工產品100多種。基地內各廠對促進本地區化學工業的發展起到支柱作用。
(4)山東基地:包括齊魯石化公司的兩座煉油廠和濟南、青島兩個廠。前者分別煉制一般勝利原油與孤島高硫原油,同時向30萬噸乙烯及其配套裝置供應裂解原料,按年處理原油數量及有機化學產品規模,齊魯石化公司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石油化工聯合企業之一。
(5)華東基地:指滬、蘇、浙范圍內的上海石化、高橋石化、金陵石化、揚子石化、鎮海煉化等公司的大型煉油廠以及其它一些小煉油廠。
該地區交通方便,油品及化工原料消費集中,因此部署較多的石油化工企業確屬必要。
(6)長江中游基地:包括沿江布局的安慶、九江、武漢、長嶺、荊門等煉油廠,加工由管線和油輪運入的大慶石油、勝利石油以及江漢原油。產品就近供應長江中游各省區。
(7)華南基地:主要包括茂名石化公司和廣州石化總廠及福建煉油廠。前者在過去煉頁岩油的基礎上經多次改擴建,已成為華南最大的石化聯合企業,主要生產各種燃料油、潤滑油供應兩廣及香港。
(8)西北基地:主要包括甘、青、新等省區的蘭州、烏魯木齊、獨山子、玉門、冷湖等大中型煉油廠以及其它幾個小煉油廠。產品供西北各省區及西藏。
此外還有一些分散的煉油廠,除了洛陽石化總廠規模較大外,其它均系小型廠。
三、電力工業
電力是由一次能源轉換而成的優質二次能源,並可方便地轉化為機械能、熱能、磁能、光能、化學能,從而是現代化生產的物質基礎。因此任何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都把電力工業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電力工業的發展方向與布局
從中國能源資源結構以煤為主、水電資源豐富而當前開發程度很低,以及能源資源分布不平衡的基本情況出發,今後二三十年內電力工業的發展方向應是繼續著重發展火電,同時大力發展水電,並積極發展核電。
1.火電廠的布局
2.水電站的布局
3. 核電站的布局
(二)電網的現狀與發展格局
1.區域電源構成現狀及供應規模
全國有5個跨省區電網:華東、華北、華中、華北、西北,除西北網外,其它各網裝機均超過2500萬千瓦;另有8個裝機在200~2000萬千瓦的省區電網:山東、廣東、四川、福建、雲南、廣西、貴州及新疆,其中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省聯營電網已初步形成。大電網的供電范圍已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
2.電網的發展遠景
綜上所述,本世紀90年代後期,六個跨省電網和幾個省區電網都主要是增強本身規模與內部網架,逐步完善500千伏及330千伏主架;同時到2000年左右各大電網間開始以不同方式聯接。從地域和能源供應角度看,山東電網宜與華北網聯接,福建將與華東或南方聯營電網聯接。
⑸ 新能源產業的市場分析
調整之一,與新能源產業有關的調整。
體溫偏高的新能源產業再遇製冷劑,部分風能和光伏發電行業原材料及技術進口不再「受寵」。
2009年《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下稱《目錄》),其中,「2兆瓦以上風力發電設備設計製造技術」已經從《目錄》中刪除;而作為太陽能光伏發電組件最重要原料的多晶硅,也被從《目錄》中刪除。這樣對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要重點加強包括風電設備及多晶硅等行業的發展指導起一定的作用。
市場人士分析,控制部分過熱新能源的產能、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或許是政府更新該《目錄》的用意所在。
據悉,新《目錄》自三部門發文之日(2009年7月22日)起實施。被列入《目錄》的技術、裝備和行業,政府都將給予進口貼息等優惠政策。
不再鼓勵2兆瓦風機
在這份新《目錄》中,CBN記者看到,政府已將「2兆瓦以上風電設備製造」從「鼓勵發展的重點行業」中刪除。作為連鎖反應,「2兆瓦以上風力發電設備設計製造技術」(下稱「2兆瓦風電技術」)也從「鼓勵引進的先進技術」中被劃掉。
這意味著2兆瓦以上大型風機行業已經被排除在政府鼓勵發展的重點行業之外。
對此,中國風能協會副會長施鵬飛並不意外。
「目前國內主要廠家已經具備生產2兆瓦乃至更高的風電機組的能力,」施鵬飛說,「2007年的《目錄》是在2006年的基礎上制定的,當時國內的風機製造商最高只能製造1.5兆瓦的機組,但這兩年風電發展速度非常快,甚至目前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國家如果依然鼓勵進口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對於該生產技術從《目錄》中刪去是否會影響外資企業在華的銷售,施鵬飛認為,目前國內的風機廠家已大體具備大型風機製造能力,影響不會很大,而在風機銷售層面,只要外資企業的市場決策恰當,也不會對他們造成大的影響。
浙江某公司一位高層表示,該公司現在主要和外方合作開發2.5到3兆瓦的技術。「從發展方向來說,國家會鼓勵裝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的風機技術。大的風機與小風機佔地面積是一樣的,但大風機的效率更高。」 就「多晶硅」從鼓勵進口的「資源性產品、原材料」目錄中被刪除這一做法,專家分析,一方面我國多晶硅下游的電池、電池組件製造能力已過剩,不需要那麼多的海外多晶硅原料;另外國內也基本掌握了多晶硅的製造技術,「既然有能力自己製造,就要進一步加強自主研發。」
但專家也表示,一些多晶硅的技術如氫化、還原技術等仍然與國外有一定差距。
但是,多晶硅行業高燒不退,顯然也是此次《目錄》調整中不再鼓勵多晶硅進口的重要原因。
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蘇、雲南等20多個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硅生產線,總建設規模逾17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倘若這些產能全部實現,相當於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兩倍以上。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在「鼓勵發展的重點行業」子目錄中,也並非完全刪除多晶硅製造行業,而是從鼓勵「6英寸及以上單晶硅、多晶硅及矽片製造」,變成鼓勵「8英寸及以上單晶硅、多晶硅及矽片製造」。
專家認為,由於太陽能用多晶硅不存在「6英寸、8英寸」的叫法,所以這一改動估計是針對半導體產品的,「相比6英寸,8英寸的硅能切出更多的矽片,有利於提高硅的利用率。」
⑹ 新能源行業未來發展如何
應該說新能源行業發展前途無量。
新能源也稱清潔能源。狹義地講,新能源是指氫能、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而廣義的新能源也包括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採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氣、清潔煤和核能等。隨著「十一五」規劃的提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的確立,中國迎來了新能源飛速發展的契機。「十一五」規劃中將能源、資源等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開發放在了優先位置上,擬定了能源長期發展規劃,其中優化能源結構,加快發展核電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長期規劃中佔有重要分量,同時強調了節能優先、效率為本的原則。而《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實施,將可再生能源發電有償並網合法化,這為我國新能源產業打開國內市場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實現規模化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前景是非常好的。
⑺ 中國能源電力行業現狀與發展新中國60年電力事業發展狀況
中國電力工業自1882年在上海誕生以來,經歷了艱難曲折、發展緩慢的67年,到1949年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僅為185萬千瓦和43億千瓦時,分別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後我國(大陸,下同)的電力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1978年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712萬千瓦,發電量達到2566億千瓦時,分別躍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開放之後,電力工業體制不斷改革,在實行多家辦電、積極合理利用外資和多渠道資金,運用多種電價和鼓勵競爭等有效政策的激勵下,電力工業發展迅速,在發展規模、建設速度和技術水平上不斷刷新紀錄、跨上新的台階。裝機先後超過法國、英國、加拿大、德國、俄羅斯和日本,從1996年底開始一直穩居世界第2位。進入新世紀,我國的電力工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
一、發展現狀
(一)電力建設快速發展
發電裝機容量、發電量持續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到上世紀末,我國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8%、7.9%。發電裝機容量繼1987年突破1億千瓦後,到1995年超過了2億千瓦,2000年達到了3億千瓦。發電量在1995年超過了1萬億千瓦時,到2000年達到了1.37萬億千瓦時。進入新世紀,我國電力工業進入歷史上的高速發展時期,投產大中型機組逐年上升,2004年5月隨著三峽電站7#機組的投產,我國電源裝機達到4億千瓦,到 2004年底發電裝機總量達到4.41億千瓦,其中:水、火、核電分別達10830、32490、701.4萬千瓦。2004年發電量達到21870億千瓦時。2000~2004年,5年凈增發電裝機容量14150萬千瓦,2004年我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5100萬千瓦,超過美國在1979年創造的年新增裝機4100萬千瓦的世界歷史最高記錄。預計今年新增裝機容量約為6000萬千瓦,年末裝機容量將超過5億千瓦。
電源結構不斷調整和技術升級受到重視。水電開發力度加大,2004年9月,隨著青海黃河上游公伯峽水電站首台機組建成投產,我國水電裝機超過了1億千瓦,達到10830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24.6%,目前在建規模約4700萬千瓦。核電建設取得進展,經過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亞灣/嶺澳、田灣為代表的三個核電基地,總裝機容量達到了870萬千瓦。高參數、大容量機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到2004年底,已投運單機容量60萬千瓦及以上的大型火電機組約55台,其容量占火電裝機容量的10.7%,在今後4年中將有60台以上的超臨界機組建成投產,60萬千瓦機組中超臨界機組已經佔有主導地位,單機容量100萬千瓦的超超臨界機組開始興建,到2010年將有10台以上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投產。
關停了一大批耗能高、污染嚴重的小機組,自2000到2002年,關停的小機組約1000萬千瓦。潔凈煤發電技術得到應用,採用引進技術自主設計製造的 30萬千瓦CFB鍋爐,正在建設或開展前期工作的有10餘台,2004年末約有2000萬千瓦脫硫裝置投入運行或在建,近幾年新建火電機組幾乎均同步安裝煙氣脫硫裝置,大容量機組煙氣脫硝正在逐漸實施,40萬千瓦等級的IGCC機組的技術引進及開發工作正在進行。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引進取得成果,目前約有近70套9F級燃機機組正在建設或前期准備中,2005年5月大陸首台9FA重型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投入運行,燃氣輪機的裝機容量不久將達到 3000萬千瓦以上。
電網建設不斷加強。隨著電源容量的日益增長,我國電網規模不斷擴大,電網建設得到了不斷加強,特別是近十年來,電網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輸變電容量逐年增加。截至2004年底,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22.8萬公里,變電容量達到7.12億千伏安。全國電網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330/500千伏主網架,隨著國家電網公司750千伏輸變電示範工程的投產,電網最高運行電壓等級已經提高到750kV。1998年以來實施的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特別是農村電網「兩改一同價」成效顯著,不僅提高了供電質量,降低了電價水平,改善了8億農民的用電狀況,解決了近3000多萬無電農村人口的用電問題,而且加強了網架結構,緩解了城市配網高低電壓之間聯系薄弱的問題,促進了城鄉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電東送和全國聯網發展迅速。我國能源資源和電力負荷分布的不均衡性,決定了「西電東送」是我國的必然選擇。西電東送重點在於輸送水電電能。按照經濟性原則,適度建設燃煤電站,實施西電東送。
目前,西電東送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貴州到廣東500千伏交、直流輸變電工程已先後投產運行,向廣東送電規模已達1088萬千瓦。三峽到華東、廣東±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先後投產。蒙西、山西、陝西地區向京津唐電網送電能力逐步增加。華北與東北、福建與華東、川渝與華中等一批聯網工程已經投入運行, 2003年跨區交換電量達到862億千瓦時。
截至2005年7月,除海南外已經初步實現了全國聯網,初步實現了跨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區域電網間的電力電量交換更加頻繁,交易類型出現了中長期、短期、超短期、可中斷交易等多種模式,呈現多樣化的良好局面,由於跨區跨省電力交易比較活躍,部分聯網輸電通道長期保持大功率送電。西電東送、全國聯網工程對調劑電力餘缺、緩解電力供應緊張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二)電力環保取得顯著成績
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電力工業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控制煙塵排放,目前安裝電除塵器比例達到85%以上,煙塵排放總量較1980年減少32%以上,單位電量煙塵排放量減少了 88%。1995年底結束向江河排灰,2002年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7%,部分水資源缺乏地區實現了廢水「零排放」。2003年底大陸已累計建成投產的脫硫機組裝置容量約1000萬千瓦,脫硫設施產生的SO2去除量為96.9萬噸,單位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了40%。潔凈煤燃燒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引進取得進展,已經掌握了低氮燃燒技術。水電、核電和電網的環境保護得到高度重視。
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供電標准煤耗從1978年的471克/千瓦時下降到2004年的376克/千瓦時;發電廠用電率從6.61%下降到5.95%;線路損失率從9.64%下降到7.59%;平均單機容量達到5.68萬千瓦。
全國火電廠工業用水總量為1327億噸,其中新鮮水量為397億噸,重復用水量為930億噸,水的重復利用率為70%。全國火電廠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 1.72億噸,其中粉煤灰為1.38億噸、渣為0.32億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1.2億噸,其中粉煤灰為0.95億噸、渣為0.25億噸。干灰場得到普遍應用,節約了佔地和用水。灰渣綜合利用的水平不斷提高。在許多地區100%得到利用。
(三)電力科學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
電力裝備技術水平差距不斷縮小。火電主力機型從50、60、70年代的5萬、10萬、20萬千瓦,發展到80年代利用引進技術生產30和60萬千瓦,進入新世紀以來60萬千瓦超臨界、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引進技術國產化進程明顯加快;水電具備了70萬千瓦機組的製造能力;核電可以自主設計生產65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電網已具備750千伏及以下、額定電流4000安培及以下、短路電流水平63千安及以下交流輸變電設備研發及製造能力,產品類型涵蓋 「常規敞開式設備 」至「全封閉組合電器」在內的全系列。±500千伏及以下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關鍵設備—晶閘管閥及換流變壓器已基本實現由國內成套供貨。交、直流輸電系統控制保護設備的技術水平已居於世界領先行列。
電力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一是火電機組參數等級、效率不斷提高,2004年上海外高橋二期工程90萬千瓦引進技術超臨界機組、河南沁北、江蘇常熟兩個 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國產化依託工程成功投入運行,浙江玉環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國產化依託工程及山東鄒縣、江蘇泰州等一批同類項目正在順利實施。二是水電建設代表了當今世界水平,建成了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水電工程。三是核電自主化程度不斷提高,秦山二期建成投產標志著我國已具備65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的研發製造能力。四是超高壓技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500千伏緊湊型、同塔多回、串聯補償等技術得到應用,2005年9月26 日,我國第一個750千伏輸變電示範工程(青海官亭至甘肅蘭州輸變電工程)正式投入運行,這標志著我國電網建設和輸變電設備製造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現已開始規劃建設交流 10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試驗示範工程。五是直流輸電技術快速發展,已先後建成單回輸送容量120萬千瓦的葛上直流工程、單回輸送容量180萬千瓦的天廣直流工程、單回輸送容量均為300萬千瓦的龍政、三廣及貴廣I回直流工程,在建和已建的直流線路工程的長度達到了7000公里,並已開展800千伏級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四)可再生能源發電取得進步
風力發電建設規模逐步擴大。從「七五」開始建設風力發電場,到2004年底,內地已建成43個風力發電場,累計裝機1292台,總裝機容量達到76.4萬千瓦,佔全國電力裝機的0.17%。單機容量達到2000千瓦。
地熱發電得到應用。到1993年底,西藏地熱發電的總裝機達到28.13兆瓦,約佔全國地熱發電裝機(包括台灣在內)的94%;年發電量9700萬千瓦時,占拉薩電網約20%。
太陽能發電開始起步。至1999年,光伏發電系統累計裝機容量超過13兆瓦。2004年建成容量為1兆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這是目前中國乃至亞洲總裝機容量第一的並網光伏發電系統,同時,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兆瓦級大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之一。
小水電建設取得巨大成績。截止到2000年底,全國已建成小水電站4萬多座,裝機達2485萬千瓦,佔全國水電裝機的32,4%,佔世界小水電開發量的40%以上,年發電量800億千瓦時,佔全國水電發電量的36.27%。
(五 )電力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巨大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電力的拉動作用巨大。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基本處於長期嚴重缺電的局面,電力供應短缺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隨著電力工業快速發展,1997年開始實現了電力供需的基本平衡,部分地區供大於求。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擴大內需的經濟方針,國民經濟持續發展,電力需求增長也屢創新高。繼2001年用電增長9%之後,2002年增長11.8%、2003年增長15.4%、2004年增長 14.8%。經濟較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電力需求持續旺盛。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電力供需狀況又趨緊張,發電裝機利用率(利用小時數)大幅提高,局部地區開始啟用限電措施。2003年~2004年,全國電力供需平衡繼續總體偏緊。整體看來,由於人均發電裝機佔有量偏低,電力供應的高速增長仍難以滿足更快增長的電力需求,電力工業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六)結構性矛盾突出,技術升級任重道遠
電源結構有待優化。一是煤電比重很高,近幾年又增長較快,所佔比重進一步提高,水電開發率較低,清潔發電裝機總容量所佔比例較小;二是20萬千瓦及以下機組超過1億千瓦(4403台),其中10萬千瓦及以下有6570萬千瓦(3993台),加之目前各地小機組關停步伐明顯放緩、企業自備燃油機組增多,燃煤和燃油小機組仍佔有過高比重,投入運行的6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僅55台,大型機組為數較少;三是在運行空冷機組容量約500萬千瓦,與三北缺水地區裝機容量相比,所佔比例低,其節水優勢沒有體現出來;四是熱電聯產機組少,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為27%;五是電源調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燃煤火電機組降負荷運行,調峰經濟性較差。
電力生產主要技術指標與國際水平還有一定差距。火電機組參數等級不夠先進,亞臨界及以上參數機組佔40%,高壓、超高壓參數機組佔29%,高壓及以下參數機組占 31%;超臨界機組僅960萬千瓦,占火電裝機總量的2.95%。國產大機組的經濟性落後於相應進口機組,30萬千瓦容量等級,國產亞臨界機組的供電煤耗比進口機組高4~12g/kWh;60萬千瓦容量等級,國產亞臨界機組的供電煤耗比進口機組高20~23g/kWh,比進口超臨界機組高28~39.5g /kWh。在30萬千瓦、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主、輔機引進消化過程中,由於主、輔機出力、可靠性等因素影響,形成從標准上、設計和管理上要求增大輔機配備裕度,直接導致輔機運行偏離經濟工況,廠用電升高,機組經濟性下降。電網的平均損失率為7.71%,尚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清潔煤發電技術、核電技術的進步較慢,大型超(超)臨界機組、大型燃氣輪機、大型抽水蓄能設備及高壓直流輸電設備等本地化水平還比較低,自主開發和設計製造能力不強,不能滿足電力工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需要。
二、發展趨勢
未來20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美元,進入了世界中低收入國家行列,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進程加快,城鎮化水平提高,人均用電量超過1400千瓦時,進入了重工業化發展階段。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對電力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電力建設任務艱巨
資源條件制約發展。我國水能、煤炭較豐富,油、氣資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衡。水能資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資源分布在西部。我國煤炭探明保有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儲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國天然氣和石油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受技術因素限制,多為間歇性能源,短期內所佔比重不可能太高,需要引導積極開發。
電力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電力生產高度依賴煤炭,大量開發和燃燒煤炭引發環境生態問題,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壞,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積逐年擴大,溫室氣體和固體廢料的大量排放等。火力發電需要耗用大量的淡水資源,而我國淡水資源短缺,人均佔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其中華北和西北屬嚴重缺水地區。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國家之一。以我國的發展階段分析,未來若干年,是大量消耗資源、人與自然之間沖突極為激烈的時期。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是我國能源、水資源和環境容量無法支撐的。
經濟增長方式需要轉變。當前我國經濟尚屬於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若按近幾年的用電增速計算,2020年全國電力需求將高達11萬億千瓦時,相應發電裝機24億千瓦,發電用煤將超過50億噸,是目前的6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背景下,經濟增長方式中長期被GDP數字大幅上升掩蓋的不足正逐漸顯現,直接給經濟運行帶來隱憂。經濟增長方式需要根本性轉變,以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科技進步和效率提高,我國產值單耗不斷下降,單位產值電耗從1980年的0.21千瓦時降至2000年的0.151千瓦時,下降了 0.059千瓦時。假如未來20年仍能保持這樣的下降幅度,按照2020年GDP翻兩番的目標,約可減少電耗3.22萬億千瓦時。節能提效空間巨大。
電網安全要求不斷提高。我國電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大電網具有大規模輸送能量,實現跨流域調節、減少備用容量,推遲新機組投產,降低電力工業整體成本,提高效率等優點。但隨著目前電網進一步擴展,影響安全的因素增多,技術更加復雜,需要協調的問題更多,事故可能波及的范圍更廣,造成的損失可能會更大。 8·14美加電網事故造成大范圍停電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鍾,大電網的電力安全要求更高。
(二)電力發展需求強勁
經濟增長率仍將持續走高。目前我國處於工業化的階段,重化工業產業發展迅速,全社會用電以工業為主,工業用電以重工業為主的格局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隨著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產業技術進步加快和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第二產業單耗水平總體上將呈下降趨勢。
從今後一個較長時期來看,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電力消耗強度會有一個加大的過程,但另一方面通過結構調整,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將加快發展,即使是高耗能行業,其電耗水平也應有較大下降。
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用電量增長。預計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電量增長,但考慮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負荷增長速度與電量增長速度的差距將逐步縮小。預計 201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30450億千瓦時左右,2005年~2010年期間平均增長6%左右;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不低於45000億千瓦時,後10年年均增長4%左右。
(三)電力發展趨勢特點鮮明
我國電力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電網建設,大力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煤電,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鼓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帶動裝備工業發展,深化體制改革。在此方針的指導下,結合近期電力工業建設重點及目標,我國電力發展將呈現以下鮮明特點:
結構調整力度將會繼續加大。將重點推進水電流域梯級綜合開發,加快建設大型水電基地,因地制宜開發中小型水電站和發展抽水蓄能電站,使水電開發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合理布局發展煤電,加快技術升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約用水,提高煤電技術水平和經濟性。實現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工程設計、設備製造本土化、批量化的目標,全面掌握新一代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工程設計和設備製造技術,積極推進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研究和應用,到2020年核電裝機力爭達到 4000萬千瓦左右。在電力負荷中心、環境要求嚴格、電價承受力強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適當規模的天然氣電廠,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在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開發較大規模的風力發電場;在大電網覆蓋不到的邊遠地區,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發電;因地制宜發展地熱發電、潮汐電站、生物質能(秸稈等)與沼氣發電等;與垃圾處理相結合,在大中城市規劃建設垃圾發電項目;到2020年力爭使新能源發電裝機比重超過4%。
預計到201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7億千瓦左右,年均增長6.7%,其中水電1.65億千瓦,煤電4.68億千瓦,核電1200萬千瓦,氣電35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1000萬千瓦。
預計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可能超過9.5億千瓦左右,其中水電2.46億千瓦(含抽水蓄能2600萬千瓦),煤電5.62億千瓦,核電4000萬千瓦,氣電60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4100萬千瓦。
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步伐將會加快。
⑻ 新能源行業最近有什麼發展趨勢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五大發展趨勢分析
「預計到2030年,中國市場純電動汽車產銷量將超過1500萬台,佔新能源總銷量的90%,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佔比將僅為10%。即在未來十年發展中,純電動汽車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6月11日,德勤戰略與運營副總監牟嘉文指出,中外品牌、新舊力量、跨界巨頭等多方勢力間的全面競爭,將重塑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
在牟嘉文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存在五大趨勢:
1、發展趨勢一:得益於政府政策傾斜,以及日趨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電池技術的提升,比混動車型有更低用車成本優勢的純電動汽車,未來將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據主導優勢。受產業投資政策調整的影響,針對混動汽車的投資將會逐漸減少,再加上市場終端政策支持力度正在下降甚至取消,混動車型的發展空間將不斷被擠壓。
純電汽車未來將佔主導地位 全面競爭將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到了127萬輛和125.6萬輛,分別同比增長59.9%和61.7%。截止至2019年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為10.2萬輛和9.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5.0%和18.1%。累計方面,2019年1-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達到了36.8萬輛和36.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8.5%和59.8%。
在純電動汽車產銷方面,2018年全年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8.6萬輛和98.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7.9%和50.8%。截止至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8.2萬輛和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8.2%和9.6%。
累計方面,2018年1-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完成28.6萬輛和27.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6.1%和65.2%。目前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純電動車型的產銷增長是新能源汽車的主要驅動力。4月,國內純電動汽車的銷量佔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的銷量超七成。
在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方面,2018年中國全年中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3萬輛和2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2%和118%。截止至2019年4月我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萬輛和2.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3.6%和50.9%;
2019年1-4月中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1萬輛和8.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6.3%和43.7%。
2018-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2018-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2018-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備註:2018年7月產量同比為45.4%)
牟嘉文指出,除了純電汽車未來將佔主導地位,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潛力也不容忽視。但從中國以電力為核心主體的能源戰略、加氫站的建設受成本和技術水平制約、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成本高昂等因素考慮,中大型客車、公交車、物流車及重型貨車等商用車將成為氫燃料電池最先普及的領域,短期內燃料電池難以推廣到乘用車領域。
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7輛和230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54.8%和289.8%。
2、發展趨勢二:根據德勤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調研數據,60%高端車主和89%中低端車主認為續航里程超過400km的純電動汽車可以滿足他們日常的使用需求。而2019年第2批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顯示,乘用車續航里程普遍達到400km,這意味著,在技術快速提升下,續航里程將不再是用戶購買新能源車的阻礙因素,而智能化、網聯化、人性化的功能設計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產品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這也是第二大趨勢。
3、發展趨勢三:牟嘉文預測的第三大趨勢是,中外品牌、新舊力量、跨界巨頭等多方勢力間的全面競爭,將重塑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從目前新能源車的市場佔有率來看,本土傳統汽車品牌遠超外資品牌,處於領先地位,但隨著外資、合資以及本土造車新勢力的發展加速,2020年後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進入全面競爭時代。
造車新勢力面臨存亡節點
「處於領先優勢的本土傳統汽車廠商將快速擴展全鏈條能力,以期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而那些起步晚、規劃遲、轉型慢的本土傳統汽車廠商只能聚焦價值鏈的生產製造端,成為『代工廠』。對於傳統的外資合資品牌來講,必須加速市場進入、加快產品發布,如果不能穩固佔領終端市場,將遭遇出局危機。」牟嘉文表示。
4、發展趨勢四:牟嘉文認為,新能源汽車將汽車產業價值鏈向上、下游進行了大幅延伸,產業利潤結構正在隨之改變,上游動力電池和智能科技、下游終端市場用戶服務已成為重要利潤池。由此,他預測第四個趨勢,未來新能源汽車廠商將發展為三種類型:布局全鏈條的新能源汽車廠商,聚焦終端市場流通、銷售與服務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專注整車研發采購與生產製造的新能源汽車廠商。
在新能源汽車逆勢增長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廠商目前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從行業環境來看,補貼退坡、產能過剩,以及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湧入正在加劇競爭。從自身盈利性來看,一方面成本不斷攀升,其中包括智能科技的巨額研發投入,新零售轉型與服務創新需要海量投資;另一方面盈利模式尚待重構,新的利潤來源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比如,如何創新服務和數據應用。
5、發展趨勢五:第五大趨勢是關於盈利模式。在盈利模式重構的過程中,牟嘉文指出,時下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新零售轉型(包括試水直銷模式)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直銷模式是造車新勢力為行業帶來的最大變革與沖擊,他們通過自建自營的零售新業態以及覆蓋用戶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為用戶帶來耳目一新的品牌體驗,解決了傳統經銷商模式下價格不透明、服務體驗欠佳等諸多弊端。
與此同時,尋找用戶體驗和成本效率的最佳平衡點是車企新零售轉型成功的關鍵,比如說,直銷模式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該模式給汽車廠商帶來了巨額資金需求、運營復雜性等多重問題,用戶體驗與成本效率難以平衡。
牟嘉文預計,對於尚沒有完成大批量交車的造車新勢力來說,未來兩年是生死存亡的關鍵節點,絕大多數企業會被淘汰出局。一是因為以直銷為主的新零售模式帶來的巨額資金壓力;二是供應鏈管控能力較弱,導致量產階段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加大;三是某些新進入者還停留在PPT造車空談上,並不掌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四是連目前最領先的新造車企業都尚未實現盈利,如果無法盡快證明盈利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性,大量新進入者將陷入融資困境,因資金鏈斷裂而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