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土地史上最貴地王給誰一記耳光
原文在這里
8月17日,備受矚目的上海內環內商住地塊中興社區N070202單元地塊落槌開拍。最終融信以110.1億的總價擊敗17家各路土豪,以10萬/㎡的名義樓板價,14.3萬/㎡的可售面積樓板價,139%的溢價率,創下中國土地成交史上最貴地王紀錄,未來項目售價毫無疑問將超過15萬/㎡。
「慶賀」中國土地史上最貴地王在上海誕生了。這個消息與去年中國創下歷史罕見的「股災」一樣令人驚嘆震驚。未來售價將超過15萬/m2,這不是普通百姓的房地產市場,這是超級權貴們的盛宴。上海太厲害了,上海政府太威武了,不斷創造一個個奇跡。
與此同時,7月16日廣州荔灣區一宗2萬平方米的宅地以21.73億元及配建27450平方米保障房面積成交,計入建安成本的話(3500元/平方米),預計樓面地價達3.68萬元/平方米,超過2013年廣州南洲路地王均價,成為廣州的單價新地王,業主為雅居樂地產。
近期,全國各地二線以上以及省會城市地王層出不窮。與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全國地王頻現有過之而無不及。僅上海10萬/㎡的名義樓板價創下歷史土地交易記錄足以看出目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狀況以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上海創出中國歷史上土地交易最貴地王不是小事,背後折射的現象與問題必須關注。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而且壓力越來越大情況下,房地產市場異常火爆、地王頻現,說的直白點,中國經濟或只剩下房地產了。這種依靠房地產救經濟的思想是非常危險的,是一條不歸路。
7月份住戶長期貸款增加超過全部新增貸款,預示著房地產的「賺錢效應」正在吸引各路資金蜂擁而入,正在掏空實體經濟,正在吸干實體經濟的血液。這樣下去,什麼經濟結構調整,什麼創新創造,什麼經濟動力轉型都將成為浮雲。目前,金融乃至整個資本資金資源脫實向虛己經相當嚴重,一個房地產的畸形發展將會毀了整個經濟轉型之大計。
房地產如此瘋狂發展下去,金融風險已經開始孕育與釀造。目前來看,房地產瘋狂加杠桿已經完全失控。具體表現在兩個最可怕方面。首先,無論是購房者還是開發者都在用極高的杠桿率購房與蓋房。開發商拿地與開發資金杠桿率高達10倍,購房者把首付貸計算在內或與美國次貸危機時期一樣可以零資金購房。
其次,樓市與股市相互投機炒作、瘋狂加杠桿正在釀造最大的跨市場風險。近期險企二級市場舉牌房地產股票達到了肆無忌憚的瘋狂地步。房企二級市場舉牌房企股票也近乎巔峰狀態。繼寶能舉牌萬科後,近日恆大斥巨資瘋狂買入萬科A至持有其6.82%股份,成為第三大股東。接著,恆大買入廊坊發展等房地產股。市場竟然出現了一個恆大概念股的概念。
兩大市場輪番炒作的效應出現了:截止7月16日萬科A收出了連續第三個漲停,27.57元的漲停價也創出了萬科上市以來的新高,3043億元的市值,也超過了中國神華、長江電力、中國中車和上汽集團等巨無霸,成為當之無愧的地產第一股。不過,在股價屢創新高的背後,萬科的估值已經不低。17日股價大跌6.24%,或預示泡沫風險已經顯現。同時,恆大概念股的飆升,也讓許家印的身價大漲。短短3個月,恆大在嘉凱城、萬科A、廊坊發展上的浮盈已經超過130億元。而去年恆大地產賣了一年房子,凈利潤才只有105億元,遠不及炒股3個月的收益。
進入股市樓市的資金大部分是理財產品等負債性資金以及瘋狂加杠桿資金。前提是兩個價格不能下跌,即房價與股價一直上漲不回頭。一旦二者有一個價格下跌或者暴跌,那麼高杠桿率資金鏈條隨即斷裂,樓市股市跨市場風險將會無情爆發。
還是堅持多年、始終不渝的觀點,依靠房地產拉動中國經濟是一條高風險的不歸路,依靠股市提振經濟是本末倒置的妄想瞎想。
面對房地產加杠桿的失控局面,面對從來沒有過的全行業脫實向虛的嚴重程度,決策者不應該熟視無睹了。
B. 拿下上海新地王的上海證大置業
上海證大置業有限公司是證大集團旗下專業從事房地產開發的大型企業,以「解讀城市,建築理想人居」為已任,進行全國化戰略布局和開發,發展至今,總資產已逾40億元,具備100萬平方米的年開發能力。
證大置業成立於1999年8月,注冊資金2億元。本著「開發土地,生產建築,營造文化」的理念,從1999年開始,先後在上海開發了「證大家園」、「水清木華公寓」和鼎級別墅「九間堂」項目。短短幾年時間,公司項目開發的足跡已遍布江、浙兩省、四川、吉林等地,項目總開發量逾百萬平方米,項目類型包括大型社區類公寓住宅(證大家園、東方名嘉)、高檔精裝修公寓住宅(水清木華)和高級別墅住宅(九間堂、海門濱江)等多種類型。2005年,公司又在浦東聯洋社區開發了新概念寫字樓項目—證大立方大廈,使得公司的項目開發類型更加豐富。
公司所屬的證大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證大家園」,「水清木華」,「九間堂」小區物業管理工作,管理面積約70萬平方米,現有員工200人。證大物業以其規范化的管理,個性化的服務,為證大品牌升值和延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公司在房地產市場中千錘百煉、快速成長。2003年,公司銷售額就達11億元,2004年和2005年兩年的全年銷售額均突破了16億元;2003年起,連續三年獲得「上海房地產開發企業50強」稱號,公司開發的所有項目都獲得了政府頒發的各類獎項,「證大」也成為上海市著名商標;2005年,公司獲得「長三角地區房地產開發企業80強」稱號。良好的口碑、優質的產品,成為公司利潤穩步增長的保證。
通過不斷地積累和提高,在公司發展過程中聚集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截止2005年年底,已有各類專業人才近200人。公司始終秉承著「追求第一」的理想和科學的專業化管理理念,通過嚴格、系統、科學的培訓和管理,不斷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由此形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新的歷史機遇,證大置業在成功邁出第一步後,將繼續在房地產開發領域不斷壯大。以「滿足和改善人們日益增長的居住要求」為目標,繼續拓展創意地產事業。
C. 哪些明星去過上海四個最高樓的觀光層觀過光!還有廣州小蠻腰!深圳地王大廈!平安金融中心香港環球貿易
現在這種高樓到處都是 不是什麼稀奇事兒,現在缺的是安靜又好玩的這種地方。
D. 上海外灘地王案的案件介紹
從2011年到2012年 ,復星與SOHO中國[5.84-0.34%]也終於從場外暗中較勁 ,進入正面交鋒狀態。2012年11月29日,上海外灘8-1地塊股權糾紛首次開庭未宣判結果後,各持有該地塊50%股權的復星、SOHO中國頻頻放話。2012年12月2日,SOHO董事長潘石屹再次開口炮轟復星,隨後,復星方面對潘石屹的說法予以了反駁。
外灘8-1地塊曾以92億元刷新2010年上海總價地王紀錄,當時上海證大[0.152.74%]、復星國際[4.501.58%]、綠城中國[12.840.31%]各占股50%、40%、10%。
一直以來,復星早已視外灘8-1地塊為囊中之物,盡管之前與上海證大、綠城共享股權。然而,2011年12月底,SOHO中國以40億元從急需現金的上海證大、綠城中國手中接過外灘8-1地塊50%股權。潘石屹的突然闖入,並成為與之股權對等的合作方,這令復星十分惱火。收購第二天,8-1地塊項目原大股東、持股50%的復星集團提出自己享有「優先購買權」,SOHO收購無效;隨後復星在年初一口氣把SOHO中國、綠城、上海證大等涉股權轉讓的6家公司告上法庭。
撕破臉皮的SOHO與復星,先是一輪隔空對戰。在2012年11月29日開庭前數天,潘石屹突然在網上爆料稱,復星壓價並索要5億元合作費。對此,復星集團老闆郭廣昌則稱,SOHO主動提出補償但並不落實,SOHO受讓股權的行為沒有得到復星的同意,還惡意設置復雜交易結構,以繞過該項「母協議」這一法律結構進行收購。
2012年11月29日,上海「外灘8-1地塊股權紛爭案」在上海正式開庭,雙方面對面「舌戰」4小時。按照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原定計劃,此案一審的時間為兩小時,但現場控辯雙方爭論激烈,雙方輪番舌戰將近4個小時。
由於該案一審未宣判,業內預計,兩位大佬近期頻頻對媒體隔空放話,為的是創造有利的輿論環境。業內人士認為,復星和SOHO對外灘項目都投入了巨大成本,雙方既不會輕易退讓,也絕不願意糾紛動搖到項目的未來發展。
2012年11月30日上海證大發 布公告稱,在2012年11月29日外灘地王庭審上,法院並沒有作出任何裁決。但在庭審最後階段,被告原告同意法庭參與調解。但截至2012年12月初,各方尚未達成任何協議。
上海外灘地王爭奪案自2011年12月底就拉開了序幕,SOHO中國、復星兩大集團因為外灘8-1地塊而結成了冤家,2012年5月復星法庭起訴,11月29日雙方對簿公堂,潘石屹、郭廣昌在上演一幕幕的「鬥地主」。庭外無法和解,法庭上一審仍無結果,潘石屹、郭廣昌各曝事件內幕, 引出了新的爭議點:「母協議」、關鍵人「汪先剛」。外灘地王爭奪案的未了局仍在延續…
E. 上海新誕生217億「天價地王」 ,什麼是地王
【地王是什麼?】
所謂「地王」,是社會輿論對在房地產開發土地招標活動中以碩大的資金數字拍得自己屬意地塊的中標單位的諧稱。目前,政府採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住宅用地,往往競出天價,而這一天價又必然作為成本帶進了房價,也把房價推向天價。這也是由於政府部門高度壟斷的土地單寡頭供應市場與土地需求者的競爭性市場存在著不對稱和不平衡所造成。因此,社會對於一些「地王」的產生,往往會產生對於房價又會重回新高的擔憂。
【地王標准】
國土資源部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地價所公布了官方意義的地王標准。「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宗地成交總價超過歷史同類用途宗地最高成交總價,或者樓面單價超過歷史同類宗地最高成交樓面單價,則可認定該宗地為該區域內的『總價地王』和『單價地王』。」
【地王的產生】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至本2000年以後的一些時期里,由於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熱火,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一些一、二線城市,均連續出現「地王」。他們往往拿地的時候好像根本就不算帳,錢對他們來說好像就是自己印的,根本不在意地價的高低,瞄準了,就是義無反顧。
事實證明,也正是這些「地王」的出現,給整個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不利因素。前些年,國家針對於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整頓措施,「地王」的不見也已經有些時日。不料,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逐漸回暖,「地王」頃刻間又接二連三地冒了出來。
【地王的影響】
地王效應一直是商品房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並在一線城市不斷帶動房價飆漲,同時吸引投資需求不斷湧入市場,幾度造成商品房供不應求的市場格局,是形成當前房價過高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將導致今後房價暴漲的一個重要推手。
地價飛漲傳導到房地產二級市場的結果是,加重了房價的上漲預期,於是各大城市的「樓王」(高房價)紀錄亦被屢屢刷新。此外,人民幣的快速升值使得不少外資機構大手筆地增持包括不動產在內的人民幣資產,亦助推了房價的上漲。雖然外資收購在整個房地產市場的佔比不大,但由於許多項目是溢價收購,這一方面打開了開發商們的想像空間,另一方面儼然構成了某一區域的標志性價格。由此,房價排浪式的上漲令不少百姓瞠目結舌。
F. 潘石屹地王案是什麼意思
2010年2月1日,上海外灘8-1地塊以92.2億元的價格成交,成為上海有史以來最昂貴的政府出讓地皮。然而,拿下了「地王」的上海證大當時賬上僅有5億元,投標書顯示,其銀行存款加凈資總額也不過30億元,因此被外界質疑為「蛇吞象」。
隨後,「地王」演變出一場糾紛,以致把包括復星、SOHO中國、綠城、上海證大在內的一眾企業推上法庭。2013年4月一審判決——復星勝訴。
(6)2016年五月上海地王擴展閱讀
2014年,上海外灘地王股權爭奪案一審結束近5個月後,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4月24日上午裁定原告復星集團勝訴。隨後,SOHO中國[-0.89%]相關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公司將與證大和綠城聯合將此案上訴至最高人民法院。
不過,SOHO中國等三家被告顯然對上述判決結果並不服氣。針對上述判決結果,SOHO中國在香港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稱,公司相關子公司及賣方(即上海證大房地產及綠城控股的相關子公司)將向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隨後,潘石屹在個人微博上表示:「我們堅信法律的公正。我們三方(SOHO、證大和綠城)決定提起上訴,直到正義得到伸張。」
G. 上海青浦再現地王,房價為何一直漲
此番青浦緣何再度出現地王,原因有三:
一、土地面積小,開發商上手門檻低
三幅土地面積差不多在、3萬平方米,一個項目建築面積約5、6萬平方米,體量並不大,對開發商資金投入量要求不是很大。
二、17號線將帶動上海青浦二手房房價上漲
上述三幅地塊緊鄰在建的軌交17號線,在青浦有4個站點,17號線沿線板塊自東向西均價遞減,最高的為徐涇板塊,均價為4.1萬元/平方米,最低的為朱家角板塊,均價剛過2萬元/平方米,青浦新城與趙巷板塊均價相當。Shhuang44ss
17號線通車,勢必會對青浦新城和朱家角板塊的房價有新一股的助漲,預計為區域房價帶來40%以上的提升,如果開發節奏掌握了好,17號線明年底預計通車,這時是區域房價漲幅最大的時期,一般可以令上海17號線軌交房房價上漲15-20%,所以預期是非常大的。
三、副中心概念火爆,市場想像空間更廣闊
目前城市發展有很多副中心的概念。最後發展成熟並不會比中心城區差多少,完全能滿足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需求,今後市區和郊區的落差不會變的那麼明顯。由於外圍是發展區,一旦注入一些概念性東西,房價就有很強的想像空間,打個比方,外圍區域猶如在白紙上畫畫,而中心區區域周邊環境等狀況既定,想像空間不足。
雖然發展相對上海其它地區滯後,但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是青浦最為寶貴的資源。作為受益虹橋商務區規劃最直接的區域,未來青浦區的發展能夠更完全地吸收虹橋規劃所帶來的發展紅利。所以,未來青浦二手房價格走高也不足為奇。
從空間規劃來看,板塊的東北面是青浦工業區,有產業支撐,隨人口導入可以有產城融合的優勢。距離地塊約2公里,位於漕盈路澱山湖大道口東北側,是已經建成營業的吾悅廣場。雖然目前區域內生活配套便利度不是非常完善,但隨著土地大量出讓,區域建設也在提速。一旦軌道交通通車後,帶來的客流會更多,為導入外區域的消費者提供有力條件。
H. 2016年五月有哪些大片電影上映
X戰警:天啟
導演: 布萊恩·辛格
編劇: 布萊恩·辛格 / 邁克爾·道赫蒂 / 丹·哈里斯 / 西蒙·金伯格
主演: 詹姆斯·麥卡沃伊 / 邁克爾·法斯賓德 / 詹妮弗·勞倫斯 / 尼古拉斯·霍爾特
類型: 動作 / 科幻 / 奇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6-05-27
I. 地王的地王產生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至本2000年以後的一些時期里,由於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熱火,在專北京、上海、廣州屬、南京等一些一、二線城市,均連續出現「地王」。他們往往拿地的時候好像根本就不算帳,錢對他們來說好像就是自己印的,根本不在意地價的高低,瞄準了,就是義無反顧。
事實證明,也正是這些「地王」的出現,給整個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不利因素。
前些年,國家針對於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整頓措施,「地王」的不見也已經有些時日。不料,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逐漸回暖,「地王」頃刻間又接二連三地冒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