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榮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讀後感
[榮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讀後感]
終於看完了闞治東的榮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通過閱讀這本書對我國證券業及資本市場的發展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榮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讀後感。就闞治東經歷的一切,可以說都是與制度及金融市場的發展息息相關的,我不知道如何評判他的經歷,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會對他既有羨慕,又有惋惜。我國證券業起步缺乏證券人才,可能是闞成功的很重要原因,當然不可否認他確實是很優秀的人才,無論是其膽略還是才識。闞最終離開申銀萬國,確實很讓人惋惜,但確實在政府、監管部門的問責下,無論你是否有過錯都得承擔責任,即使每個人都知道你沒有責任。但闞進入南方證券,我覺得這個決定更多的是因為他的證券情結,或者說對自己過去的懷念,導致其錯誤的或者說沒有對南方證券當時的狀況進行簡單的了解就草率的決定同意接手它,讀後感《榮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讀後感》。不過有些事情是註定的,不同的時間考慮的問題不同,我想闞在進入南方證券時肯定沒有想到以後會由於當時的決定惹上大麻煩,不管怎麼說,當時的南方證券對闞來說也算是一個機會。但南方證券當時缺病的太重,即使闞盡力也沒能挽救,其實闞在書中也有點責怪當時的深圳政府和監管層沒有給南方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其喘息,但是我想大家當時都覺得南方證券已經沒得救了,各方都希望不想牽扯到南方證券的CASE里,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沒什麼好埋怨的。但是為什麼還要讓闞進入南方證券,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其中有一點我很不明白,國企的董事長和總裁到底是怎麼分工的?文章談到闞和當時任董事長的賀雲的矛盾,主要是關於經營戰略和經營權的。按照一般的公司治理結構,董事長一般由大股東擔任,總裁是由董事長任命的,對企業擁有經營管理權,或者董事長和總裁直接是同一人擔任。當時南方證券的總裁和董事長都是有深圳市政府確定的,他們理應如何分工,我到目前也沒有搞清楚。
〔榮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2. 在中國股市上,長期投資可以嗎,比如買一個股票然後一放十年二十的可以嗎
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在中國你放一二十年也沒有什麼用,你看看上證指數從以前到現在是不是來了個輪回,要是真想從股市裡掙錢的話還是先學點專業知識,當然啊,你要是想放一二十年的話你的眼光就要放長遠一點了,不過要找這股票的話就要看基本面了,如果你不看基本面隨便買一隻股票放一二十年要掙錢那就純粹靠運氣了,但然了,現在買的話我敢保證只要你買基本面沒有問題的股票,你放個幾十年絕對會掙錢的,最好是找剛剛發行幾個月的新股票,以後進行拆分的幾率比較大。
3. 中國股市現在如果長線投資20年會怎麼樣
看個股
20年有翻了很多倍的
也有打入三板退市的
而且20年也看你買到一個什麼價位
買到高位 20年一樣沒有解套
甚至還是虧損
就像沒有人知道 明天彩票開什麼號
誰也不能預測哪家企業20年後發展的怎麼樣
二十年前買萬科深發展原始股放二十年成為千萬富翁的概率
和中500W沒什麼區別
真正的長期投資 也是需要持續的學習持續的關注持續的調整股票倉位品種的
也沒聽說巴菲特所有的股票都是買了20年不動 他也有很多股票交易的
4. 股市跌到了20年前了,世界經濟是怎麼了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
如果如你所說股市真的跌倒20年前,必定是大的金融危機,很多企業破產,人員失業
5. 股市裡虧了280萬,也失去了十一年的光陰,終得大成,晚不晚
姜子牙80多歲,才得到了周文王的重用,幫助後者創建了800年江山。所以,在股市虧了280萬,失去了11年光陰,只要最後能夠取得成功,就不算晚。更何況,如果沒有11年光陰的失去,沒有股市裡面虧掉的280萬,也未必能夠取得成功。趣評認為:首先,什麼時候到來的成功都不算晚;其次,失敗是成功之母,經歷過失敗的成功才更令人珍惜;最後,由衷的奉勸大家一句,千萬不要學這位炒股,靠炒股賺錢的人十里無一。
最後,人都有低谷期與高潮期。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堅持自我,永不放棄,就會有成功的希望。在人生巔峰的時候,也不要過於自負,保持謹慎的狀態。人生沒有永遠的低谷,更沒有永遠的巔峰。
6. 中國股市未來20年真的不會有牛市嗎
中國股市20年不會有牛市這種觀點太悲觀了,也是一種危言聳聽的說法。我敢肯定的說,不用20年,未來1~2年A股市場一定有牛市。
至於為什麼有人會感覺中國股市20年沒有牛市,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其一:已經對A股絕望了,在A股看不到希望,炒股虧怕了,傷心欲絕。
其二:這類股民根本沒經歷過牛市,根本不知道股市牛市行情是怎麼樣的,完全就是股市小白,對股市沒有概念。
未來中國股市也是一樣的,不可能在未來20年都會處於熊市的,這一點是絕對保證。最起碼未來20年時間有2~3輪的牛市行情,絕對不會實現中國股市在20年不會有牛市的觀點,拭目以待。
股票市場有牛市,也有熊市,類似股票有上漲,也有下跌,這是一個自然規律,也是任何一個國家股票市場的規律。所以從這里可以斷定,未來20年中國股市不會來牛市這是危言聳聽,這觀點不可信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盲目聽信各種觀點只會傷害自己。
7. 股市二十年有幾次大漲大跌
第一次暴跌:見中期頂
1990年12月至1992年5月26日,上證指數就狂飆至1429點,在一年半的時間中,上證指數暴漲1300多點。1992年5月26日下跌120點後,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個月後,1992年11月16日,上證指數回落至400點下方,幾乎打回原形。
第二次暴跌:見中長期頂
上證指數從1992年底的400點低谷起航,開始了它的第二輪「大起大落」。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上證指數上漲了1100點。1993年3月1日,滬綜指大跌140點,便調頭持續下跌。這一次下跌基本上沒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時間較上一輪要長,持續陰跌達17個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證指數跌至這一輪行情的最低點333.92點收盤。
第三次暴跌:見中期頂
由於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輪行情再次啟動,這一輪大牛行情來得更加猛烈而短暫,僅用一個多月時間,上證指數就猛躥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點1053點,漲幅為215%。1995年5月23日,滬綜指大跌147點,隨後便展開了一輪更加漫長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證指數跌至512.80點的最低點。
第四次暴跌:見中長期頂
1996年初,這一波大牛市悄無聲息地在常規年報披露中發起。上證指數從1996年1月19日的500點上方啟動。1997年5月12日達1510點。不到半年時間,大盤暴漲1000點。1997年5月22日,滬綜指大跌120點,從此開始了長達兩年的「持續調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點。
第五次暴跌:見中期頂
1999年「5·19」行情井噴,在短短的一個半月時間,股指上漲將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證指數上攻至1756點。1999年7月1日,滬綜指大跌128點,隨後股市大幅回調。2000年1月4日,上證指數直抵1361點。
第六次暴跌:2007年2月27日暴跌8.84%,次日大漲3.94%
第七次暴跌:2007年4月19日暴跌4.52%,次日大漲3.92%
第八次暴跌:2007年6月4日暴跌8.26%,次日漲2.63%
第九次暴跌:2009年7月29日暴跌5%,次日漲1.69%。
8. 中國股市的歷史使命
中國股市的歷史使命
中國的股市跟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股市都不一樣。
它不是投資的市場,而是用來融資的市場。更確切的說,它只是政府用來變賣國有資產的交易市場。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單一的計劃經濟國有企業體制演變為如今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市場經濟體制結構。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國有企業因體制及背負的歷史包袱太重等原因,不敵外資、合資、私營企業敗下陣來,只能靠政府不斷注入資金輸血維系生命。由此造成了承擔著輸血任務的國有銀行因不堪重負形成了大量的壞帳,中央政府又不得不幾次從中央財政資金中撥出資金來救濟銀行,以此來維系銀行系統的運轉。國有企業成了的巨大的經濟嬰兒,躺在政府的懷抱里,貪婪地吞噬著其它經濟體創造的社會財富,而政府卻不得不扮演一個偏心的老娘,花費大量的資金來喂養它。因為不管國有企業如何的不爭氣,但在現在這個時候,它仍然國民經濟的支柱,現在它還不能倒。
國有企業問題的解決之道在一次次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中,終於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改變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屬性,變國家政府經營為社會經營。然而這種轉變之路走得頗為坎坷,缺乏一個科學合理的資產評估和有效的監管體系,引發了國有企業的賤賣和腐敗問題,對此問題的解決也最終催生了國資委――處置國有資產的機構。
中國股市的產生最初並不是為了要解決國有企業問題,而是因為中國的經濟改革是以西方市場經濟模式為參照物,股市是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搞股市帶有很大的實驗性質,因此它的產生在當時也備受爭議。然而股市強大的融資功能和對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要求卻為國有企業的市場化轉型提供了一條捷徑。企業借了銀行的錢要還貸,還要支付利息,通過上市融資卻不用還一分錢,減輕了銀行的壓力;要上市就得對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改造,優化了企業管理結構,又減少了政府的麻煩,至少可以少抱幾個只會吃奶拉屎的孩子,何樂而不為。因此一家又一家的國有企業在經過一番股份制的改造後源源不斷地掛牌上市。
但國有企業上市後只是一時解決了當時的融資問題,卻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經營的狀況。股市成立時出於對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擔心使管理層對上市公司的股權制度設計上做了折中的處理,上市公司的資產只有少部分進行流通,上市企業的控股權仍然掌握在國企大股東手裡。此種設計引發了二個惡果:一股獨大使得企業的經營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在股市上能夠輕易地融到幾個億的資金的誘惑使得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不去考慮如何改善經營業績,而是利用證券監管制度的薄弱環節在股市上大肆圈錢,利用對上市公司的絕對控制權把上市公司變成了提款機;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收購無法在股市上進行。對此弊端的糾正由此引出了全流通的股改。
中國的股市誕生於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中國的國有企業要改造,實現從政府經營向社會化經營的轉變,所有權也要經歷從公有制向私有制轉變的過程。在這一轉變的實現過程中,股市就成了國有資產的變賣或賣出的交易市場,因此它也承擔著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使命。
中國的股民無疑是這場經濟變革的犧牲者。從中國股市成立至今,上千家上市公司在股市裡得到了幾萬億的資金,企業也因此煥發了活力。而中國的股民們得到的回報卻是虧損,再虧損。從密集的公司上市,不良上市公司的造假圈錢,直到大小非解禁,以及政府為了使上市公司融資的最大化在股票發行制度上的設計,造成了上市公司股價市盈率的高企,各種因素造成了中國股市長期的低迷,低迷的熊市一次次的將股民深套其中。
中國經濟經歷了近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但股市卻表現得持續低迷,這種異常現象為世界所無,中國獨有。原因紛繁復雜,從表面上看是政府在操控著股市,頻繁密集的股票發行不斷地抽取著股民的入市資金,當股市低迷到危及股市的正常運作時就暫停發行,引發一波行情,才緩過氣又再次發行,形成了中國股市的政策市現象。然而核心問題卻是因為中國經濟的組織結構正經歷著一場所有制的蛻變,這種蛻變的壓力主要由股市來承擔,由此造成了中國股市的低迷。如果換個角度跳出股市去看中國問題,不難發現另一番景象,中國的國有企業正在一場脫胎換骨的過程:從國有到私有。如果從更長遠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也不難認識到中國經濟只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市場化機制才是健康的,國有企業只有經過私有化改造,才具有持續發展的活力。只有建立在一個完全市場化基礎之上的股市,才能有持續發展的動力。
而這一過程無疑是相當漫長的,也許要十年,也許要二十年,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形成的,並且至今仍然在膨脹的國有資產,至少需要一兩代股民和機構的資金投入去消化。
只有當相當規模數量的國有企業轉型為私有後,中國股市當前的歷史使命才告結束。
而在此之前,中國的股市必將經歷一個漫長的寒冬,才能迎來溫暖的春天。無數的股民和機構也必須在熬過這個寒冬後,才能在充滿了生機的股市中收獲自己的所得。
9. 股市在未來幾十年裡可能會消失嗎
不會。
股市是由很多上市公司匯集而成,而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一些正規的、規模大、實力雄厚的公司,而且還有更多的企業不斷的上市進入股市。發行股票是公司從社會融資的主要方式之一,這也是公司融資的一個很好的工具。這是很多企業的一個發展方向。從這個方面講,股市不但不會消失,而且規模會越來越來大。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制度的完善,股市的操作會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