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開放二胎對我國未來人口構造的影響分析

開放二胎對我國未來人口構造的影響分析

發布時間:2021-05-29 14:38:02

① 二胎政策對人口的影響有哪些

「從1980年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到1988年農村一孩半政策,再到單獨兩孩,計劃生育政策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完善的。」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單獨兩孩新政只是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一個重大舉措,最終目的是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影響1、生育率顯著回升。

生育率如果長期低於1.8,或長期在1.5—1.6水平上徘徊,不利於人口的均衡發展。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曾高達7左右,人口增長率高達2.5%。上世紀90年代初,總和生育率下降到2.1以下,目前已降至1.5—1.6。單獨二胎政策實施將使我國總和生育率有相對顯著地回升,雖然今後幾年回升可能比較快,最高點可能超過1.8,但累計效應釋放後,生育率會波動在1.6—1.7左右。

影響2:老齡化程度降低。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說,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2012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4.3%,2030年將達25%左右,預計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達到4.4億左右的峰值,約占總人口的1/3。調整生育政策,有利於改善人口年齡結構。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到2030年將使老齡化水平從24.1%下降到23.8%,到2050年從34.1%下降到32.8%,到2100年從39.6%下降到34.3%。[詳細]

影響3:出生人口性別趨衡。

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1994年以來一直高於115,2004年高達121.2,2009年以來有所下降,2012年仍高達117.7。在自然生育狀態下,多生是達到出生人口性別平衡的唯一手段。實施「單獨二胎」政策未必能使出生人口性別比恢復正常,但一定能使其下降。

影響4:勞動年齡人口增加。

「單獨二胎」政策放開,未來15年,勞動力總規模將每年多出2800萬,到2050年勞動力規模減少幅度將相差3個百分點。如果生育政策不變,我國每年減少有效勞動力供給811萬;實行「單獨二胎」政策後,每年減少760萬左右。這將大大緩解我國未來勞動力的供需失衡。尤其是我國勞動力規模大幅度下降的拐點將出現在2025至2030年前後,當前調整生育政策正是時候。[詳細]

影響5:家庭發展能力提升。

我國家庭規模不斷縮減,從1982年的4.43人降至2010年的3.10人。獨居老人家庭比例有所升高。我國現有獨生子女家庭1.5億多戶,出現一些「失獨家庭」特殊困難家庭。家庭的婚姻、生育、養老等傳統功能有所弱化,抵禦風險的能力下降。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說,「單獨兩孩」從政策上終止了「421」的家庭結構,有利於家庭經濟社會功能的發揮,有利於提高家庭的抗風險能力,也有利於子女教育。

影響6:對公共資源造成一定壓力。

一是加劇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競爭。總人口數量的增加無疑加劇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和資源環境分配的競爭性。

二是基層計生服務管理能力面臨考驗。

三是公共服務、管理和保障亟須跟上。

新政實施後,三五年可見到效果,出生人口增長將對醫院、幼兒園、學校等公共資源造成一定壓力。浙江湖州某婦幼保健院院長對在當地調研的喬曉春說,「大量高危人群集中生育,我們醫院承受不了。此外,孕前免費優生檢查的數量急劇上升,也給醫院帶來困難。」

影響7:生育勢能釋放後產生波動。

「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新政後,每一個符合條件的家庭都面臨選擇:生,還是不生?什麼時間生?60後、70後和80後人群的態度差異很大。」 西南財經大學人口所所長楊成鋼說,相關部門應做好引導工作,避免大起大落的波動。計劃要二胎的家庭要避免扎堆生育,以免給將來的入托、入學及就業造成擁擠。壓抑了很長時間的生育勢能,在適當放寬生育政策後釋放,肯定會在政策調整後的2—3年內產生出生堆積現象。」原新認為,採取漸進、微調、各省不同步的方式,可以避免出現大范圍、大規模的出生堆積。

人民網:http://opinion.people.com.cn/GB/363551/371542/index.html

② 開放二孩政策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分析利弊

,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這對於我國現階段實施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促進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的發展,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有著重要影響。 一、從長遠看可緩解機制轉軌過程中存在巨大的社會 養老保險金缺口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正迅速步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到2013年,中國的人口紅利將消失,勞動年齡人口將從不再增長轉變為零增長甚至是負增長。養老壓力的日益增加,使得我國在養老保險制度轉型時遺留下的養老保險的隱性問題顯露出來,即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從現收現付模式向「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模式發展,所以不難從財富流動的機制上看出,在新的制度下勞動者不僅要為自己繳費,還必須同時為退休的上一代人交納費用,這就存在著一代人必須養活兩代人的難題,為了緩解這一問題,我國的普遍做法是將本應在未來才能支付的現在在職職工個人賬戶的資金挪用支付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費用,從而造成了全國范圍內養老保險基金有名無實的空賬運行。養老保險金的空賬運轉是現在向未來透支,是退休一代向在職一代的透支。所以從長期看,這種運行制度的實施是難以繼續下去的。長此下去必然隱藏著巨大的資金風險,動搖新制度的根基。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放開「單獨二胎」政策可使年輕人口得以迅速增長,改變中國「倒三角」的人口結構狀況,使人口結構變化逐步趨於正常,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有效的緩解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此外,從長遠考慮還應該看到,新生人口在之後的二三十年中可以成長為勞動力,改變勞動年齡人口的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勞動年齡人口的正增長,以及加上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這樣可使退休人口能夠安享晚年,老有所依,有效的解決社會養老保險金缺口的問題。 二、可避免中國過早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減輕我國 社會保障制度的壓力眾所周知,較低的生育率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據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遠遠超過10%,按國際通行標准來看已然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社會的沉重負擔是我們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目前,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老齡化的提前到來,會加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壓力。比如:會導致養老負擔系數的大幅增加,醫療保險費用的支出也會隨之加重等。雖然我國在醫療健康服務等保障領域已經做出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對於老年人群的生活照顧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制度空窗,如果不能使家庭結構合理化,那麼老年人口的各種需要將更加依賴於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障服務,這樣勢必增加了民眾對於保障性服務的社會化需求,加重社會保障制度的負擔。 「單獨二胎」政策的推出將逐步提高青壯年在人口總數中的比例,延緩我國過早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減輕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危機。並且這些新鮮血液的注入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更多來自家庭的照顧,減少對制度保障的依賴性,減輕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壓力。 三、與我國傳統的養兒防老的思想相契合,分擔社會 保障制度的供養人數首先,由於家庭供養能力的下降造成了老年人贍養水平的下降。家庭養老的核心是子女為老年人提供養老資源。 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421」家庭已逐步成為現行的主流家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每兩個青壯年就要贍養四個老年人,這無疑直接造成了整個社會對老年人口供養能力的下降。 其次,家庭中的青壯年人口擔負著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重擔與培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已經感覺到越來越難以照料家庭中老年人的生活,特別是對於家庭中有疾病纏身的老人來說更是不堪重負,直接沖擊著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佔取更多的社會服務資源。 最後,我國現在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專業醫護人員普遍缺乏,為老年人護理的專業培訓機構也少之又少,社會養老機構能容納老年人的床位數也是有限的,以及社會保障制度中所規定的能提供給老年人的各種物質與服務均遠遠落後於社會養老需求的增長。因此,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正面臨著巨大挑戰。 因此,在家庭供養能力的大幅下降與社會保障制度服務資源匱乏的共同作用下,基於我國人口社會發展形勢的戰略規劃,實施「單獨二胎」政策與我國傳統的養兒防老思想不謀而合,讓子女贍養老年人將更好的給老年人提供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有利於我國建立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的家庭養老保障體系,把老年人、家庭、社會、國家作用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發揮社會保障的重要職能,為老百姓謀更多的福利。 四、結語 隨著中國老齡化現象的不斷加劇,人口老齡化將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從整體上看,放開「單獨二胎」政策對於緩解社會保障制度的壓力、老齡化加速以及養老保險金空賬危機等問題都有著積極效應,是有利於穩定社會和促進國家進步的重要政策措施。但是根據分析也可以看出其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以及力度的有限性。不管是應對老齡化加速,緩解養老金缺口的問題,還是減輕社會保障制度的負擔都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我們需要出台更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與之配合才能發揮出其最大的作用。

③ 開放二胎會不會引起人口趨勢逆轉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這意味著中國進入了人人都能生兩孩的新時代。「全面兩孩」政策符合民意,有利於改善人口結構。
但是,對於偌大的復雜中國來說,放開兩孩生育能否改變整體人口形勢?能否改變人口老齡化趨勢?能否重續「人口紅利」?放開兩孩給每一個中國家庭會帶來哪些變化?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密切關注。從本期起,我們推出「怎麼看全面兩孩時代」系列報道,就相關問題進行理性探討。
人口峰值推遲2年
預計政策實施後,短期內出生人口明顯增加,生育水平有所回升。全國人口總量增幅不大, 2029年達到峰值14.5億人
實行了30多年「一對夫婦只生一個」的生育政策,一夕之間全面放鬆。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回顧,40多年來,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了有效控制,少生了4億多人,緩解了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創造了較長一段「人口紅利期」,為經濟的發展增添了動力。
「全面兩孩政策是在科學研判人口發展態勢、總結單獨兩孩政策實踐、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近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說,2004—2006年國家組織人口發展戰略研究,2007、2008年國家人口計生委就提出了「三步走」的思路,即雙獨兩孩、單獨兩孩,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今年初以來,國家衛生計生委及相關部門進行專門研究,對全面兩孩政策下的人口變動狀況,進行了多方案測算比較,召開了近百場論證會,並到22個省區市調研形成系列報告。
經測算,在目前約1.4億育有一孩的已婚育齡婦女中,按現行生育政策可生育二孩的約5000多萬人,佔37%;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後,新增可生育二孩的目標人群約9000萬,佔63%。新增目標人群中,40—49歲人群佔50%。預計政策實施後,短期內出生人口明顯增加,生育水平有所回升。全國人口總量增幅不大,峰值延後兩年左右,2029年達到峰值14.5億人。
「目前勞動年齡人口比較充裕,仍處於社會總撫養比低於50%的人口紅利期,是調整政策的有利時機。單獨兩孩政策的平穩實施釋放了部分生育勢能,降低了出生人口堆積的風險,為全面兩孩政策奠定了基礎。截至2015年9月底,約176萬對單獨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2014年人口出生率比2013年提高了0.29個千分點,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了1.72個點,是近年來出生率上升、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實施全面兩孩政策面臨一些挑戰,是可預期、能應對的。」王培安說。
據調查,20—44歲已婚人群平均理想子女數是1.93個,農村是2.1個左右,城鎮是1.8個左右。還有80%的人希望有兒有女。
「全面兩孩政策有利於滿足群眾生育意願。」 王培安說。
短期緩解人口結構老化
未來3—5年後,生育水平依然大大低於更替水平,總和生育率很難超過1.7。人口大幅減少、人口老齡化、勞動力大幅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未來獨生子女家庭、無子女家庭還會增加
「『十三五』是非常關鍵的時期,經濟增速放緩,老齡化、少子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勞動力人口也在減少。隨著經濟運行情況的變化,我國的人口結構確實應有所調整。」 原新說。
據預測,兩孩政策後,2050年可增加3000多萬勞動力,勞動力年齡結構有所改善;到2050年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與不調整政策相比降低2個百分點。從長期看,將降低人口撫養比,使經濟潛在增長率提高約0.5個百分點,緩解家庭少子化趨勢。由於新出生人口主要在城市,人們生男生女觀念較淡,有利於降低性別比,維持家庭代際支持、養老功能。
「按照預期效果,短期內四五年內,出生人口高的年份應該達到2000萬,對應的總和生育率在2以上。之後會逐漸降下來,穩定在1.7左右,一般認為1.8對我國來說,是比較合理的水平。」中國人口學會會長翟振武說。
但是,預期效果受到實際生育意願的影響。按照測算的數據,9000萬可生兩孩的目標人群中,一半以上都是40歲以上人群,想生但能不能生出來還不好說。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說:「政策在不同地區影響不一樣,比如對上海來說,總體影響不大,原因是這些符合政策的人在單獨二孩政策中佔90%,他們本來就可以生。」據測算,只有約28%的目標人群有生育意願。
「經過30多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受教育水平提高、職業的轉變、女性的全面社會參與和社會地位的大幅度提高、全球化的影響等,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家庭社會功能的弱化,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較大轉變。一系列公共政策也對人們的生育意願起著約束作用。」河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王金營說,全面實施兩孩政策後,除短期內補償性生育帶來的出生堆積外,未來3—5年後,生育水平依然大大低於更替水平,總和生育率很難超過1.7。人口大幅度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可逆轉,勞動力大幅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未來獨生子女家庭、無子女家庭還會增加。
這一切,使得政策實施的效果變得復雜,需要花費較大成本來應對。按照他的預測,「十三五」期間將有一個出生波峰,2022年後出生人口規模迅速下降,出生率大幅降低到10‰以下。2030年後人口將負增長,本世紀末人口減少到9億左右。
「若要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降低人口減少帶來的巨大影響,未來的生育政策將是鼓勵按政策生育,適當的時期應該鼓勵生育,使婦女總和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最佳的調整時間應該在2030年左右。」王金營說。
「未來全面兩孩政策逐步向人們自主選擇生育孩子的數量過渡。同時,倡導每個家庭都能在自主選擇生育數量的前提下負責任地選擇生育孩子的數量,保證子女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鴻雁說。
更注重人口均衡發展
2050年全國流動人口將達3.5億人左右,大批農村新增勞動力離鄉又離土,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聚集到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導致人口地區分布失衡
「我們控制人口數量的任務已經完成得很好,人口增長的趨勢控製得較好,全面兩孩意味著我們要更加註重提升人口質量,實現人口均衡發展。」翟振武說,人口均衡意味著人口數量適度、素質優良、結構優化、分布合理。不僅要控制人口數量,還要調控人口的結構以及人口的教育、分布、環境等,這樣才能發揮出政策的整體作用。
「全面兩孩政策實現了不分城鄉、不分區域、不分民族的一體化生育政策,體現了制定計劃生育社會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原則,改變了過去城鄉分離的人口生育政策,對人口素質提升會有明顯的作用。」原新說。
人口素質包括了出生人口素質、勞動力人口素質。一方面要預防全國出生缺陷,另一方面要通過教育提升勞動力素質,才能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提升國家競爭力。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根據數據推測,到2020年,16歲到19歲的農村人口將減少到3055萬人,外出農民工增長將明顯減速。勞動年齡人口內部的老齡化趨勢也早就出現。從改善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兩頭著力,蔡昉提出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以及提高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等,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素質。
面對未來人口減少、老齡化絕對人口不斷增加、勞動力人口減少及素質不高的現實,國務院參事馬力提出,我國進入「後人口轉變」時期,必須以勞動力素質替代勞動力數量,實現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建議長期加大人力資本、創新投資,實施終身教育,要求30歲以上勞動力具備一門技能。
人口的分布失衡問題越來越凸顯。2050年全國流動人口將達3.5億人左右,在城市化大潮中,大批農村新增勞動力離鄉又離土,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聚集到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導致人口地區分布失衡。流動人口市民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日趨突出,農村地區出現人口「窪地」現象。
專家認為,未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將會繼續擴大,且較長時期存在。尤其是對大城市來說,人口總量控制、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緊張關系仍是一道難題。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對於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命題來說,只是其中重要一步。(人民網《放開兩孩,人口大勢會逆轉嗎?》)

④ 二胎政策能改變中國人口結構嗎

單獨二胎政策的新啟動,對於很多人來有喜有憂。它不僅對單個家庭有很大的影響,對於整個社會經濟人口都有很大的影響。 一、每年可能多生100萬人 新政啟動後,面臨一系列的懸念:實施「單獨二胎」政策,中國究竟每年會多生多少人口,屆時中國總人口的峰值,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對未來中國人口結構,又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實際上這也是最高決策層最為關心的幾個核心問題。」 為解答這些問題,國家計生部門曾多次委託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等機構進行數據測算,甚至用同樣的基礎數據進行反復測算。 這兩家機構的測算結果未對外界公布。有一種說法是,國家衛計委認為,實施「全面二胎」後,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將超過4000萬。但此說法未得到權威部門的證實。 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635萬人;實際上,從1998年以後,我國每年新生人口從未超過2000萬人。 有人口學者經過分析,對「單獨二胎」與「全面二胎」兩種方案進行過測算。得出結論是: 一,如果2015年,全國城鄉統一放開「單獨二胎」,則每年多出生的人口將比現在增加100萬人左右,超過200萬人的可能性很小。中國總人口高峰將在2026~2029年左右出現,高峰總人口估計值的均值為14.01億人,上限為14.12億人左右。 二,如果2015年,全國統一實施「全面二胎」,則每年多出生的人口將增加600萬人左右,超過1000萬人的可能性很小。總人口高峰將在2029~2031年出現,高峰總人口估計值的均值為14.39億人,上限為14.59億人左右。 而如果維持現行生育政策不變且生育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則中國總人口高峰將在2023~2025年出現,高峰時期總人口估計值的均值為13.92億人,上限為14.1億人左右。 因此,以估計值的均值計算,如果只放開「單獨二胎」,則中國人口最高值比不放開此項政策多出約900萬人,增幅僅為0.65%。放開「全面二胎」,則中國人口最高值將比不放開政策多出約4700萬人,增幅為3.38%。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1月,中國曾發布《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報告認為,中國總人口將於2010年、2020年分別達到13.6億和14.5億,2033年前後達到峰值15億左右。

⑤ 如果全面實行二胎政策,試分析對我國未來人口發展,經濟及社會發展有何影響

單獨二胎政策的新啟動,對於很多人來有喜有憂。它不僅對單個家庭有很大的影響,對於整個社會經濟人口都有很大的影響。 一、每年可能多生100萬人 新政啟動後,面臨一系列的懸念:實施「單獨二胎」政策,中國究竟每年會多生多少人口,屆時中國總人口的峰值,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對未來中國人口結構,又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實際上這也是最高決策層最為關心的幾個核心問題。」 為解答這些問題,國家計生部門曾多次委託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等機構進行數據測算,甚至用同樣的基礎數據進行反復測算。 這兩家機構的測算結果未對外界公布。有一種說法是,國家衛計委認為,實施「全面二胎」後,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將超過4000萬。但此說法未得到權威部門的證實。 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635萬人;實際上,從1998年以後,我國每年新生人口從未超過2000萬人。 有人口學者經過分析,對「單獨二胎」與「全面二胎」兩種方案進行過測算。得出結論是: 一,如果2015年,全國城鄉統一放開「單獨二胎」,則每年多出生的人口將比現在增加100萬人左右,超過200萬人的可能性很小。中國總人口高峰將在2026~2029年左右出現,高峰總人口估計值的均值為14.01億人,上限為14.12億人左右。 二,如果2015年,全國統一實施「全面二胎」,則每年多出生的人口將增加600萬人左右,超過1000萬人的可能性很小。總人口高峰將在2029~2031年出現,高峰總人口估計值的均值為14.39億人,上限為14.59億人左右。 而如果維持現行生育政策不變且生育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則中國總人口高峰將在2023~2025年出現,高峰時期總人口估計值的均值為13.92億人,上限為14.1億人左右。 因此,以估計值的均值計算,如果只放開「單獨二胎」,則中國人口最高值比不放開此項政策多出約900萬人,增幅僅為0.65%。放開「全面二胎」,則中國人口最高值將比不放開政策多出約4700萬人,增幅為3.38%。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1月,中國曾發布《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報告認為,中國總人口將於2010年、2020年分別達到13.6億和14.5億,2033年前後達到峰值15億左右。

閱讀全文

與開放二胎對我國未來人口構造的影響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參股天弘基金的上市公司 瀏覽:444
如何查私募基金經理人是否真實 瀏覽:236
紅棗期貨的交易時間 瀏覽:778
黃金現貨最高價格表 瀏覽:525
余額寶對接的14個基金對比 瀏覽:336
萬達信息股票股吧 瀏覽:169
股票基金80 瀏覽:1
持有億網科技的基金 瀏覽:85
中強能源股票 瀏覽:472
長城證券持有期貨公司股權嗎 瀏覽:313
002349資金 瀏覽:530
公積金貸款沒有記錄但已申請 瀏覽:363
博時混合裕隆基金 瀏覽:735
100038基金凈值查詢今日 瀏覽:157
民間貸款理財收益最高收益 瀏覽:427
中行元匯率今日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623
期貨品種鎳 瀏覽:848
中糧系股票 瀏覽:140
股指期貨乾死指數 瀏覽:616
有前期的淘寶貸款 瀏覽: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