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烏克蘭危機和克里米亞危機的背景和由來
烏克蘭危機背景和由來:
烏克蘭政治危機最根本原因還是國內民眾在「向東走」還是「向西走」問題上的深度對立。這一根本矛盾沒有化解,烏克蘭局勢升級的土壤就始終存在。
費希爾說,從人口和地理因素分析,大約三分之一的烏克蘭人口講俄語,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羅斯的東部地區,主張與俄羅斯保持密切關系;大約三分之二人口講烏克蘭語,主要生活在中西部地區,傾向於更親近歐盟。
費希爾認為,無論誰當選總統,都會被其中一派視作「自己人」,而被另外一派視為「敵人」或者某一境外勢力的「代言人」。這種對立情緒始終沒有得到緩解,從而成為醞釀更多危機的溫床,在出現諸如財政危機惡化、政府立場突變的事件後便容易發酵成政治動盪。
克里米亞危機的背景和由來:
克里米亞是以俄羅斯族為主的多民族地區,回歸俄羅斯的分立集團活躍,對烏克蘭的民族政策十分敏感,這是導致克里米亞政局動盪不安的症結所在。在克里米亞的人口構成中,俄羅斯族人佔一半以上,烏克蘭人是少數民族,因此,俄羅斯的文化影響一直佔主導地位,絕大多數居民只講俄語,聽俄羅斯廣播,看俄羅斯的電視。
2013年11月22日,烏克蘭親歐洲派在基輔展開反政府示威,抗議群眾要求政府和歐盟簽署協議、亞努科維奇下台、提前舉行選舉。
2014年2月22日,亞努科維奇被議會罷免其總統職務,並宣布提前於同年5月25日舉行總統大選。隨後爆發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及頓巴斯戰爭,烏克蘭局勢岌岌可危。
2014年3月11日,克里米亞議會通過了克里米亞獨立宣言。4月7日,烏克蘭頓涅茨克親俄者宣布「獨立擬公投入俄」。4月30日,圖爾奇諾夫宣布,烏武裝力量進入全面戰備狀態,決定徵兵。
2014年5月12日,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宣布成立獨立「主權國家」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5月25日,烏克蘭舉行總統選舉。27日,烏政府稱奪回頓涅茨克機場。
Ⅱ 試分析烏克蘭危機的背後所隱藏的能量嗎
美國、歐盟與俄羅斯的明爭暗鬥
Ⅲ 烏克蘭危機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烏克蘭危機是由2013年底烏克蘭親俄派總統亞努科維奇中止和歐洲聯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欲強化和俄羅斯的關系導致。
政治分析師認為,烏克蘭政治危機的直接導火索雖然是烏政府2013年11月決定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定,但最根本原因還是國內民眾在「向東走」還是「向西走」問題上的深度對立。這一根本矛盾沒有化解,烏克蘭局勢升級的土壤就始終存在。
從人口和地理因素分析,大約三分之一的烏克蘭人口講俄語,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羅斯的東部地區,主張與俄羅斯保持密切關系;大約三分之二人口講烏克蘭語,主要生活在中西部地區,傾向於更親近歐盟。
無論誰當選總統,都會被其中一派視作「自己人」,而被另外一派視為「敵人」或者某一境外勢力的「代言人」。這種對立情緒始終沒有得到緩解,從而成為醞釀更多危機的溫床,在出現諸如財政危機惡化、政府立場突變的事件後發酵成政治動盪。
Ⅳ 烏克蘭危機的原因分析
政治分析師認為,烏克蘭政治危機的直接導火索雖然是烏政府2013年11月決定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定,但最根本原因還是國內民眾在「向東走」還是「向西走」問題上的深度對立。這一根本矛盾沒有化解,烏克蘭局勢升級的土壤就始終存在。
費希爾說,從人口和地理因素分析,大約三分之一的烏克蘭人口講俄語,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羅斯的東部地區,主張與俄羅斯保持密切關系;大約三分之二人口講烏克蘭語,主要生活在中西部地區,傾向於更親近歐盟。
費希爾認為,無論誰當選總統,都會被其中一派視作「自己人」,而被另外一派視為「敵人」或者某一境外勢力的「代言人」。這種對立情緒始終沒有得到緩解,從而成為醞釀更多危機的溫床,在出現諸如財政危機惡化、政府立場突變的事件後便容易發酵成政治動盪。
Ⅳ 怎樣看待烏克蘭危機2000字
烏克蘭「民主化」已經二十多年,最新一波全國性政治危機走向何方尚不可知,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場危機過後什麼也不會改變,新的危機隨時降臨到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
自14世紀中葉起,烏克蘭被金帳汗國、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先後統治。更在大北方戰爭(1700-1721年)被其他勢力瓜分。19世紀時,烏克蘭大部歸屬於俄羅斯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的混亂時期,烏克蘭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暫獨立。在烏克蘭內戰後,被迫並入蘇聯,喪失獨立。不過在蘇聯時期,烏克蘭自身的發展卻迎來黃金時期,是強大蘇聯最發達和富裕的地區。隨著冷戰的結束,烏克蘭再次獲得歷史機遇,獨立建國。
當時的烏克蘭對未來充滿憧憬。在蘇聯時代,它是糧倉,整體生活水平遠高於蘇聯其他地區。此外重工業和軍工業也十分發達,就是現在也是僅次於俄國的歐洲第二大軍事力量,中國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就來自烏克蘭。擁有這樣的優勢條件,又擺脫了前蘇聯的包袱,再加上西方成功的民主制度,烏克蘭自認將很快成為歐洲的新瑞士。
然而令誰也想不到的是,走向民主化之後,烏克蘭經濟卻是災難性的表現,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就是獨聯體其他地區都恢復增長,烏克蘭仍然深陷泥沼,債務累累——到目前外債已達600多億美元,超過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其外匯儲備僅能勉強維持兩個月。到今天,一個曾經如此富裕的國家,人均GDP僅僅三千多美元,屬於第三世界。不僅如此,烏克蘭腐敗極為嚴重,德國透明國際直接把烏克蘭經濟和政治體制評定為將近世界上最腐敗的,其排名一直在一百四十多位徘徊,以至於季莫申科擔任總理時十分羨慕中國對腐敗的打擊手段。這樣的國家自然也成為世界投資環境最差的地區之一(根據2012年世界銀行投資環境排名,烏克蘭在18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37位)。
更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民主沒有帶給烏克蘭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相反席捲全國的政治危機一場接一場地上演。西方的民主理論一直鼓吹,民主制度可以提供最為穩定的權力合法性,但在烏克蘭卻是奢望。當然烏克蘭危機戳穿的民主泡沫還有很多。重慶事件過後,許多自由派人士故作惋惜地聲稱,假如是在民主制度下,這樣有人格魅力的政治人物絕對不是這樣的結局,所以實行民主也是在保護政治人物雲雲。可是烏克蘭的政治領袖們,中毒的中毒,被莫須有關進監獄的關進監獄,還有目前被通緝的、合法選出的總統亞努科維奇。
短短二十多年能把一個雄踞世界的前蘇聯中最富裕的地區改造成如此模樣,不得不令人驚嘆西方民主的威力。也難怪西方如此熱衷要把這套制度送給中國(不過海內外的華人自由派是何動機,百思不得其解)。
烏克蘭走向民主所引發的悲劇,除了民主化轉型必然要經歷動盪、付出慘重代價的普遍規律以外,還有更重要的內部和外部因素。
烏克蘭西部和東部有不同的歷史淵源,東部和俄羅斯關系密切,對兩個民族共同的歷史源流——基輔羅斯公國有深厚感情;而西部歷史上曾是羅馬帝國和哈布斯堡帝國的領土,「歐洲情結」濃厚,且相當一部分西烏克蘭是二戰後新獲得的領土,當地居民對和俄羅斯一體化持抵觸情緒。正是由於這一歷史因素,烏克蘭形成了親俄派和親西方派,雙方勢如水火,根本無法妥協。當現任總統亞努科維奇決定倒向俄羅斯時(他五十歲才會說烏克蘭語),親西方派不僅立即群起抗議,甚至有西部地區乾脆宣布獨立。而當親西方派強行非程序性奪得政權後,親俄的克里米亞也宣布獨立。顯然,在一個對國家未來沒有共識的地方,要想實行民主制度,結局只能如此。換一個角度說就是,民主根本無法解決一個國家重大的分歧。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烏克蘭夾在俄羅斯和西方之間。每一方都通過烏克蘭的民主制度全面滲透,分別支持自己屬意的政治力量。於是乎,民主化之後,烏克蘭開始不斷上演革命,比如著名的橙色革命。顯然一個夾在大國博弈之間的國家,實行民主反而更易被大國所操弄。由於大國利益不可調和,導致烏克蘭民族自己也自相殘殺,毫不妥協。這也是為什麼尤先科中毒,季莫申科被關進監獄,現在的亞努科維奇被政變式推翻而被通緝。
從目前來看,烏克蘭的出路有二。一是放棄西方這樣的民主制度,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這里俄羅斯和中國都可稱榜樣。俄羅斯從十年的民主慘劇中醒悟過來,創立民主制度外殼下的強人普京模式,不僅實現了國家政治和社會的穩定,經濟也是迅速恢復和發展。雖然俄羅斯不再被西方承認為民主國家,但和國家穩定、恢復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比就實在微不足道了。中國就更不用說,鄧小平開創的後改革體制:定期的換人但不換黨,不僅不同於西方社會和阿拉伯社會,更可稱前無古人。當然由此創造的經濟奇跡成為這種體制最佳的注腳。
二是如果烏克蘭不想或無力放棄民主制度,就只能一分為二,解體為兩個國家。原因很簡單,內部矛盾不可化解,外部博弈也同樣是零和游戲,民主更把這兩種因素加以放大。本來此次危機,亞努科維奇和反對黨曾達成妥協,簽訂和平協定。結果僅僅一天就被反對派以實際行動推翻。或許政黨精英想妥協,但西方不答應,民眾不答應,結果就只能是你死我活。
假如以上兩點烏克蘭都無法做到,那今天的烏克蘭也就是明天的烏克蘭。這一次,就算反對派成功推翻亞努科維奇,並且贏得隨後的大選,但處於危機中的西方並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援助。只要烏克蘭經濟繼續惡化,親俄派就會藉助民眾的不滿卷土重來。親西方的尤先科就是這樣被趕下台的。當然就是親西方派內部也不團結。尤先科在橙色革命後成為總統不久即和聯盟以及最重要的支持對象季莫申科決裂,其後更在2009年11月表示:「我相信,每個禮拜只要季莫申科還坐穩總理寶座,將帶領國家走向災難。因為季莫申科是個危機,一切的危機。」
今天的烏克蘭經濟高度依賴俄羅斯,僅天然氣債務就高達170億美元。急需輸血的烏克蘭卻在西方借債無門。它想加入歐盟,不但當時得不到援助(只能得到15億歐元的補助),反而面臨極高的加入門檻和高昂的代價。假如反對黨執政,俄羅斯必然高舞經濟大棒施壓,烏克蘭經濟危機迅速接近臨界點。經濟危機必然引發政治危機,一場新的動亂又將上演。
這里需要指出一點的是,西方只是把烏克蘭當做對付俄羅斯的工具,而俄羅斯則是把烏克蘭當做重要的地緣戰略緩沖。所以西方不會對烏克蘭付出真金白銀,甚至烏克蘭亂就符合西方利益。西方扮演的角色就是「成事不足敗俄事有餘」。俄羅斯則為了自身的利益,全力以赴,否則也不會同意烏克蘭推遲償債、付出150億美元的援助代價以及下調30%天然氣價格的舉措。
作為一名中國人,以悲憫的心態關注烏克蘭人民的遭遇,同時不得不反顧自身。我不願意看到烏克蘭人民陷入血與火的亂局,但當下的局勢確實給中國提供了巨大啟示和機會。
首先,烏克蘭的亂局再一次證明中國選擇走自己的路並開創自己模式的正確性。它的二十多年民主實驗,沒能提供所謂的最穩定合法性,有的只有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長期動盪與對立;它也沒能解決國家內部存在的分歧,反而成為矛盾沖突的催化劑,國家的統一都受到威脅;它不僅不能推動經濟發展,反而成為障礙;它不僅未能帶來一個廉潔的政府,相反卻成為世界上最腐敗的國家;它也未能對政治人物提供政治安全,甚至最基本的人道待遇:季莫申科在監獄中長期受虐待,出獄後只能坐在輪椅中。
如果有人還要為這種制度辯護,還要想把這種制度搬入中國,那就先看看烏克蘭吧。
其次,烏克蘭危機,再一次把西方和俄羅斯逼入對決的第一線。本來普京執政以來,和西方在敘利亞、伊朗、斯諾登等問題上處處對立,現在又加上了烏克蘭,雙方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和對抗。俄羅斯和西方對抗加劇,一方面都再無力「關照」中國,另一方面還需要中國的支持。中國的外部環境面臨的壓力會相對減輕。特別是今天的中國由於迅速崛起而面臨日本不懷好意的挑釁(日本恐怕還希望如同120年前一樣,通過一場外部沖突改變中國內部的政治走向,打斷中國再一次的現代化努力)。
最後,在兩大外部強權博弈之間煎熬的烏克蘭,也同樣需要第三方力量。當今世界,除了俄羅斯,也只有中國有能力給予經濟援助。當然中國的援助也是有條件的,只不過相對於俄羅斯和西方,實在微乎其微:轉讓或者提供軍事技術而已。還有一點同樣很重要。烏克蘭危機再次顯示了西方的雙重標准。不久前,波黑發生了類似的民眾抗議事件,結果西方一直站到政府一邊,支持強力恢復秩序。但同樣的事發生在烏克蘭,西方就站在抗議者一邊,甚至反對黨通過非法方式獲得政權,也迅速得到歐美承認。本來,烏克蘭既然是採納西方民主制度,權力的更替只能是選票,其他的任何方式都是非法。顯然在利益面前,民主等普世價值也是可以交易的。只是此例一開,烏克蘭就變成第二個泰國:任何一方都不再信奉投票箱里出政權,而是街頭暴力了。
當然遠望烏克蘭,並不是期待中國火中取栗,而是堅定地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十年之後,不同道路選擇的成敗將以一種誰也無法否定的結局出現。或許到那時,中國已經無需再考慮國際環境變化是否是危還是機,是利還是弊。因為所謂的國際環境就是中國而已。
Ⅵ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啟示>1500字作文,求學霸幫忙
烏克蘭危機原因及對中國的啟示
烏克蘭危機原因及對中國的啟示簡介,烏克蘭反政府武裝騷亂已經持續了五個多月,在這場政治危機中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匆忙出逃,但如果說烏克蘭危機只是一場政治危機顯然遠遠不止於此,又是這場危機印上了軍事沖突危機,主權危機,更是可能引起國際政治危機,很明顯烏克蘭已經成為板上魚肉,下面我就簡單的分析一下烏克蘭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其對中國的啟示,而烏克蘭位於東歐和中亞的過渡地帶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約三分
烏克蘭危機原因及對中國的啟示 簡介;烏克蘭反政府武裝騷亂已經持續了五個多月,並造成了上千人的傷亡。在這場政治危機中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匆忙出逃,反對黨領袖季莫申科昂首從監獄走出,儼然促成了證券的更迭。但如果說烏克蘭危機只是一場政治危機顯然遠遠不止於此。俄羅斯的出兵,克里米亞的公投,又是這場危機印上了軍事沖突危機,主權危機,大國的博弈更意味著這不僅僅是地區沖突,更是可能引起國際政治危機。事到如今,很明顯烏克蘭已經成為板上魚肉,問題在於,俄國熊和歐美國家爭奪到底要怎麼分,才能讓自己吃的更飽。那麼如此突如其來的劇烈沖突中,又有哪些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呢,下面我就簡單的分析一下烏克蘭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地緣政治
英國的哈爾福德麥金德在一個世紀之前就曾作出了驚人的論斷,中亞和東歐是歷史上的交通樞紐,誰控制了中亞誰就控制了亞歐大陸,誰控制了亞歐大陸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而烏克蘭位於東歐和中亞的過渡地帶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烏克蘭危機原因及對中國的啟示 簡介;烏克蘭反政府武裝騷亂已經持續了五個多月,並造成了上千人的傷亡。在這場政治危機中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匆忙出逃,反對黨領袖季莫申科昂首從監獄走出,儼然促成了證券的更迭。
但如果說烏克蘭危機只是一場政治危機顯然遠遠不止於此。俄羅斯的出兵,克里米亞的公投,又是這場危機印上了軍事沖突危機,主權危機,大國的博弈更意味著這不僅僅是地區沖突,更是可能引起國際政治危機。事到如今,很明顯烏克蘭已經成為板上魚肉,問題在於,俄國熊和歐美國家爭奪到底要怎麼分,才能讓自己吃的更飽。那麼如此突如其來的劇烈沖突中,又有哪些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呢,下面我就簡單的分析一下烏克蘭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地緣政治
英國的哈爾福德麥金德在一個世紀之前就曾作出了驚人的論斷,中亞和東歐是歷史上的交通樞紐,誰控制了中亞誰就控制了亞歐大陸,誰控制了亞歐大陸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而烏克蘭位於東歐和中亞的過渡地帶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從人口和地理位置因素分析,約三分之一烏克蘭人講俄語,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羅斯的東部地區,親俄;三分之二講烏克蘭語,生活在中西部,傾向於靠近歐盟。從人口和地理位置因素分析,約三分之一烏克蘭人講俄語,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羅斯的東部地區,親俄;三分之二講烏克蘭語,生活在中西部,傾向於靠近歐盟。 因此烏克蘭的分化走向了必然,集中表現在了一戰時期。烏克蘭兩派,分別加入了協約國和同盟國,並參戰。後來即使在蘇聯時期也有哥薩克騎兵進行反抗,在二戰事情甚至不惜加入了德國陣營。
因此動亂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內民眾在「向東走」還是「向西走」問題上的深度對立。從人口和地理位置因素分析,約三分之一烏克蘭人講俄語,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羅斯的東部地區,親俄;三分之二講烏克蘭語,生活在中西部,傾向於靠近歐盟。示威者主要來自親西方的基輔地區和西烏克蘭地區。反對黨克里琴科,季莫申科的政治盟友亞采紐克參加了遊行示威。示威者想要,第一廢除現行憲法,還原2004年版憲法,限制總統權力,擴大議會權力;第二繼續與歐盟簽署聯系協定,向西靠近。示威活動已蔓延至烏克蘭數個城市,多位於西部地區,但支持總統的東部地區城市也發生了示威活動。歐盟和美國都對烏克蘭昨天的流血沖突表示譴責。俄羅斯控制烏克蘭長達數世紀,許多俄羅斯人認為烏克蘭攸關俄羅斯的戰略利益。美國<<時代>>周刊認為即使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也不會解決烏克蘭更深層次的問題:烏克蘭與俄羅斯聯系密切的過去仍然有著強大的力量,而歐洲在幫助烏克蘭建設一個更為繁榮.和平的未來方面還未做好准備。
啟示
中國的地緣政治和烏克蘭有著巨大的不同,烏克蘭作為一個在西方和俄國兩大力量中心之間戰略緩沖地帶,如想維持其長期存在總的來說就是要搞平衡外交政策。然而中國則與之不同,比之要復雜的多。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最東部,在太平洋的最西斷。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中國長期在這里---東亞居於主導地位。但是中國周圍卻又是世界上大國最集中的地區。在中國周邊存在以下幾種力量,俄羅斯,日
本,印度還有無所不在的美國。俄羅斯由於與中國有較大的邊境線,且受西方勢力打壓,其對中國既聯合又壓制,壓制怕中國強大後,對其造成不利的影響。聯合中國是由於受到西方勢力的擠壓。由於其軍事力量的實力,中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要把俄羅斯視為戰略聯盟,鞏固中國北方廣大地區,讓北方變為中國的戰略基地。日本由於歷史原因,其對中國很仇視,是和中國存在潛在沖突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和科技軍事具有一定基礎的國家,西方出於均勢理論和牽制中國的考量,鼓勵和支持印度的發展,將是和中國存在潛在沖突的力量之一。美國由於其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對中國崛起採取多方牽制的策略。因此中國要想充分發揮自身地緣優勢應著重做到以下幾點
1. 爭取區域力量主導地位,形成世界主要力量中心之一為主要外交目標,並相應布局全球勢力范圍,為下階段全球主導地位和保證區域主導地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2. 採取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要想成為世界一極乃至爭霸世界,僅僅依靠中國自身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因此中國必須改變以往的一些外交政策,如不見結盟政策。在整個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的浪潮下已經很難做到獨善其身了,中國必須實施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並結交一批可靠而有用的戰略夥伴或盟友。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上發揮自身及相鄰地區的地緣優勢。
3. 繼續採取韜光養晦的外交作為,對於大國韜光養晦,對於效果有所作為,這種胡蘿卜加大棒型的中國式外交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
Ⅶ 請你分析烏克蘭危機和亂局對中國的影響.
歷史的轉折點。。。這個不細說
俄羅斯這個民族缺乏戰略意識。。。。烏克蘭事件本身本質是亞太的一環。。。。
老美從中東抽手,然後那幾年就是亞太事件,但那段時間老美連個屁都沒撈著。。。。。反而對各個小國做了不少空頭支票,軍演呢?軍演一來,俄羅斯也來了,所以嚇也嚇不了誰。。。。
亞太突然戛然而至,而後烏克蘭事件就來了。。。。。烏克蘭事件不過是美國用軍事、政治手段,然後在用經濟的方式從俄羅斯掠奪錢而已。。。並解決掉俄羅斯
所以歸根到底,烏克蘭只是亞太戰略性開始的一環
而烏克蘭亂局本身對中國沒用太多意義,但是由影響俄羅斯卻對中國意義深遠。。。。
你看看現在的盧布匯率,俄羅斯經濟完蛋,美國得利。。。。但其實也幫助了中國,俄羅斯自顧不暇,中國的東亞一體化就快來了。。。美國雖然想在烏克蘭事件後對付中國,其實是最大的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