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醫葯現狀的調查報告應從那幾個方面入手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中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將大力推動中醫葯的發展,並列為國家戰略。並進一步加快中醫葯健康服務,使得中醫葯服務百姓健康在深化醫改中發揮重要作用,未來我國中醫葯行業發展前景可期。據數據顯示: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形成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屆時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預計將達到8萬億元以上,而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中醫葯產業,基於「治未病」的理念,在健康服務領域有比較優勢。
跟蹤搜集的市場數據,本報告分析框架分為三大篇,第一篇主要呈現了呼吸系統中成葯市場的整體概況,分析了行業的整體市場規模、發展趨勢,以及行業內優秀企業的經營狀況及品牌競爭力;第二篇從行業各細分市場入手,詳盡地分析了每一類呼吸系統中成葯產品的發展概況、葯品競爭格局、企業地位競爭以及區域市場競爭格局;第三篇是在前兩篇分析的基礎上,系統而全面地分析了行業企業面對競爭時所應該選擇的競爭策略。通過層層分析,企業可以清楚誰是該產品領域目前主要的競爭對手、誰是潛在的競爭對手、競爭對手的產品定位及區域市場在哪裡等。
B. 中醫葯發展現狀與趨勢是什麼
1、中醫葯種植規模增大,但缺乏源頭監管
隨著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實施,中葯材種植在大江南北蔚然成風。地方政府極力推行中葯材種植,但是未能嚴格按照道地葯材規劃進行科學種植,同時缺乏道地葯材種植技術扶持,源頭監管缺乏,土壤檢測、田間作業全過程監管缺失,導致品種變異,原葯材性狀、含量水平差異較大。
2、中醫葯價格波動加劇,企業采購成本增加
由於葯材種植監管缺失,原葯材質量良莠不齊,完全符合葯典要求的原料葯缺乏。同時,監管部門對中醫葯下游產業企業如中葯飲片、中成葯企業監管逐年增強,各種市場抽檢、飛行檢查使企業經營壓力增大。
3、中醫葯產品業態較多,但同質化現象嚴重
目前,中葯產品業態包括:中葯飲片、用中葯傳統製作方法製作的各種蜜丸、水丸、沖劑、糖漿 、膏葯、顆粒劑、粉劑、代煎代配,以及用現代葯物制劑技術製成的中葯片劑、針劑、膠囊、口服液等專科用葯。中成葯發展勢頭不足,各生產企業產品同質化現象明顯,業內競爭激烈。
4、中醫葯產業自動化程度低,生產設備陳舊
採用現代葯物制劑技術製成的中葯片劑、針劑、膠囊、口服液、顆粒劑、粉劑等,其生產工藝基本達到化學葯物生產技術水平,可以較大程度實現自動化、工業化。但是,中葯飲片、顆粒劑、丸劑、膏劑的生產加工,受片型要求的影響,物料流動性差,依然沿用80年代日本葯材加工技術。
5、中醫葯新產品發展遲緩,產業延伸動力不足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中葯保健品廣告市場的規范與整頓,中葯保健品行業的營銷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相關國家職能部門加強了對中葯保健品廣告的審查,加大了對違法廣告的審查和打擊力度,輿論聲討違法廣告的聲音不斷,給本來就危機四伏的中葯保健品市場帶來了強烈地沖擊。
加快中醫葯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建設規范化葯材種植基地,構建中葯全過程追溯體系。中葯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要統籌規劃、加強源頭和過程監管,提出產業發展指導規劃和採取監管措施,分階段實現產業升級,最終達到中醫葯產業綠色化、自動化、信息化生產。
中葯材的種植產地非常重要。建議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統籌規劃道地化區域,利用「互聯網+中葯材基地」形成數字化管理體系,實現差異化種植,保證葯材道地化,避免品種變異,實現葯材種植、田間作業可追溯,保證原料葯的質量,解決民生問題,實現中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C. 中醫葯就業前景如何
中葯學專業是很有發展前景的。西葯療效迅速,但化學制劑副作用大,天然的中葯卻無毒無副作用,這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中葯。目前除了日本、朝鮮以及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在加強中葯研究外,一些西方國家也開始研究和使用中葯。
從業領域為:中葯檢驗、中葯研究、中葯新葯開發、醫葯院校、葯廠、醫院、醫葯公司等方面的技術工作。
(3)中醫葯葯品行業分析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中醫學類部分院校會招收文科生。但是學醫都需要有高中理科基礎,運用理科思維思考問題,文科生上學後可能比較吃力,這就要學生自己使勁了。
2、醫療行業對學歷要求越來越高,本科所學習的知識可以說僅是普及,與行業接軌緊密還遠遠不夠。想要去好醫院或是在醫學上有所建樹,還是要考研考博。如果真心熱愛中醫,就必須做好長期吃苦的打算。
D. 試用五力模型分析一家中醫葯企業的競爭關系
中醫葯行業在我國應屬於國粹級行業了,起源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時期了···某種意義上來說,其行業內的專項醫療差異化程度與其知名度及貢獻度是成正比的。由此,得出以下推論
PS:該推論以業內差異化為前提(僅僅是在假設的情況下)
若某一家中醫葯行業的某一項醫療技術是通過家族式的手藝傳承的話,那麼其在客源及能力、資源(醫術、醫葯等)方面相較其他企業就有稀缺性及難以模仿性(至少在短期)。在一定程度上製造了行業內專屬領域差異化,設置了進入壁壘,使得潛在的競爭者難以進入。
因能力、資源等方面的稀缺性,使得該項醫療技術在行業內難以找到其他的替代技術。該項醫療技術通過稀缺性的葯理及技術施行業內差異化戰略,不但使行業內的競爭對手增加運營風險,也使原材料的供應商與購買者的機會主義成本減低,使其難以實行縱向一體化(至少在短期)。
E. 醫葯行業的發展現狀
回顧中國醫葯行業這些年的發展情況,全國醫葯生產一直處於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階段。
2005年,醫葯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4459.44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同比增長26.19%;實現工業增加值1475.17億元,同比增長17.5%;新產品產值621.91億元,同比增長23.58%。累計完成化學原料葯生產123.84萬噸,同比增長36.9%,實現中成葯生產75.89萬噸,同比增長11.6%。
2006年,醫葯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5536.9億元,同比增長18.43%;實現累計工業銷售產值5267.82億元,同比增長19.41%;完成累計出口交貨值670.59億元,同比增長25.51%,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實現利潤總額413億元,同比增長11.1%。
2007年上半年,中國醫葯經濟增速加快,行業效益明顯回升。醫葯工業完成累計工業生產總值2913.2億元,同比增長21.31%;銷售收入達2677.82億元,同比增長21.75%;利潤總額達231.14億元,同比增長34.06%。
2007年1-9月份,中國醫葯商品實現進出口總額119.93億美元,同比增長14.29%。其中,進口總額為50.33億美元,同比增長15.90%;出口總額為69.60億美元,同比增長13.15%,實現貿易順差19.27億美元。
為了能夠從容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醫葯企業應留意政府在醫療衛生結構調整和農村醫療保障方面的新動向,尤其要把握好醫葯行業發展的六大趨勢——中成葯市場競爭將加劇;處方葯生命周期將會縮短;第三終端市場將更活躍;醫葯市場進一步集中,醫葯兩極分化進一步凸現;政策性降價仍將持續;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企業市場品種結構都將發生更大變化。
醫葯行業是一個多學科先進技術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產業群體,涉及國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1978年至2008年,歷經30年改革大潮洗禮的中國醫葯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30年來,中國醫葯工業增長速度一直高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78年到2007年,醫葯工業產值年均遞增16.8%,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
中國已經具備了比較雄厚的醫葯工業物質基礎,醫葯工業總產值佔GDP的比重為2.7%。維生素C、青黴素工業鹽、撲熱息痛等大類原料葯產量居世界第一,制劑產能居世界第一。中國葯品出口額佔全球葯品出口額的2%,但是中國葯品出口的年均增速已經達到20%以上,國際平均水平是16%。與此同時,中國葯品市場地位不斷提升,佔世界葯品市場的份額由1978年的0.88%上升到2008年的8.25%。
2009年1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09-2011年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新一輪醫改方案正式出台。新醫改方案帶來市場擴容機會、新上市產品的增加、葯品終端需求活躍以及新一輪投資熱潮等眾多有利因素保證了中國醫葯行業的快速增長。2009年,中國醫葯行業增加值增長14.9%,同時我國醫葯外貿總體運行良好,醫葯保健品進出口逆勢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531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今後5年世界葯品市場增長的重心將從歐美等主流市場向亞洲、澳洲、拉美、東歐等地區逐漸轉移。中國醫葯行業仍然是一個被長期看好的行業。到2013年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醫葯大國,2020年前中國也將超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醫葯大國。
首先分析了國際國內醫葯行業的現狀,接著具體介紹了生物制葯、化學葯、中葯的發展,並對中國醫葯行業的工業統計數據進行了詳實全面的分析。然後分析了OTC葯品市場、國內農村醫葯市場的運行情況以及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隨後,報告對醫葯行業做了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分析、行業競爭格局分析、企業發展戰略分析和投資潛力分析,最後分析了醫葯行業的未來前景與發展趨勢。
F.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中國中醫葯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老齡化和經濟的發展,人們保健意識不斷增強,這是多年來刺激全球醫葯行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葯材過度開發還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
我國中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受到國外醫葯公司越來越強烈的沖擊,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G. 談談您對中醫葯行業的認識
醫葯行業是一個多學科先進技術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產業群體,涉及國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回顧我國醫葯行業近五年的發展情況,全國醫葯生產一直處於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階段。 2004年醫葯行業共實現利潤279.55億元,同比增長9.25%。在主要子行業中,化學葯品制劑工業實現利潤96.65億元,同比增長15.69%;化學品原料葯工業實現利潤50億元,同比下降10.95%;醫療器械工業實現利潤24.4億元,同比增長49.01%;生物制葯工業實現利潤25億元,同比增長14.22%;中成葯工業實現利潤74.39億元,同比增長11.37%。 2005年醫葯行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4459.44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同比增長26.19%,全年呈現持續加快的增長走勢,並創下「十五」期間醫葯行業的最高增幅。實現工業增加值1475.17億元,同比增長17.5%;新產品產值621.91億元,同比增長23.58%。累計完成化學原料葯生產123.84萬噸,同比增長36.9%,實現中成葯生產75.89萬噸,同比增長11.6%。在工業總產值方面,生物生化製品、化學原料葯、衛生材料及醫葯用品製造3個分行業呈現快速增勢,同比增速分別為36.60%、33.18%和27.76%,均高於全行業平均水平。 2006年1-5月我國醫葯行業銷售收入前十家企業累計產品銷售收入最高的達到了4473237千元,企業資產總計最高的達到了10263812千元,利潤總額最高的達到了345829千元,2006年1-5月我國醫葯行業銷售收入前十家企業累計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最高的達到了19715人。2006年,醫葯流通領域的盈利空間隨著葯品分類管理、葯品價格透明化和葯品降價等政策的陸續推出而進一步壓縮。目前,中國的醫葯商業競爭非常激烈,但更慘烈的激戰還在後頭。經過競爭,醫葯商業完全有進一步集中的可能。相信隨著醫葯電子商務的開放,大的醫葯物流配送公司和大型醫葯商業公司的運營成本將會大幅下跌。 為了能夠從容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醫葯企業應留意政府在醫療衛生結構調整和農村醫療保障方面的新動向,尤其要把握好醫葯行業發展的六大趨勢——中成葯市場競爭將加劇;處方葯生命周期將會縮短;第三終端市場將更活躍;醫葯市場進一步集中,醫葯兩極分化進一步凸現;政策性降價仍將持續;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企業市場品種結構都將發生更大變化。 本報告共分十七章,首先介紹了國際醫葯行業和國內醫葯行業的發展,接著對生物制葯、中葯、化學葯的發展做了詳細的分析,然後分析了醫葯行業的經濟數據,隨後,報告對OTC葯品市場、我國農村醫葯市場和我國主要地區醫葯行業的發展做了介紹,並對醫葯行業的重點企業、醫葯流通、醫葯行業的並購重組、醫葯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和醫葯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做了透析,最後對醫葯行業的競爭格局和醫葯行業的投資進行了分析,還對醫葯行業的發展前景做了科學的預測。您若想對醫葯行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醫葯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經歷了2006年政策性「寒流」後,今年一季度,我國醫葯行業景氣度開始回升,銷售收入和凈利潤明顯高於去年同期,銷售毛利率同比也有所提高,這為上半年醫葯企業業績的增長開了個好頭。 業內專家指出,隨著全局性醫療體制改革逐步推開,供給醫療服務的資金量將持續增加,這必將帶來葯品需求的提高,醫葯行業的經濟狀況也會逐步「回暖」。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我國醫葯行業整體研發實力不足,同質化競爭明顯,雖然今年一季度部分醫葯企業的投資收益對其凈利潤增長的貢獻很大,但這部分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行業未來發展尚存隱憂。 投資收益助推業績增長 與去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形成對照的是,今年1至3月份,作為醫葯行業經濟狀況晴雨表的醫葯上市公司凈利潤的增長明顯快於營業收入的增長。根據Wind資訊的統計數據,一季度,醫葯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6.54億元,同比增長10%;實現營業利潤91.12億元,同比增長13.4%,行業毛利率提升一個百分點;實現凈利潤22.63億元,同比增長59.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19.68億元,同比增長也達59.9%。 在醫葯各子行業中,表現最好的是中葯飲片業和化學制劑業。尤其是化學制劑業,去年受行業政策的影響最大,今年初出現強勁反彈,利潤同比增長了30.49%,銷售毛利率也快速增長。 助推部分醫葯上市公司業績大幅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投資收益大增。今年一季報數據顯示,醫葯上市公司投資收益一項總計達8.97億元,是去年同期的4.5倍,占今年一季度醫葯上市公司總凈利潤的39.65%。 有分析人士認為,醫葯行業正逐步走出去年的「低谷」。雖然今年的政策和監管更趨嚴厲,但優質醫葯公司已率先開始復,中報業績預期良好。隨著未來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優質公司市場份額擴大的趨勢將更為顯著。 招商證券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醫葯行業的盈利能力有恢復的跡象,許多化學原料葯價格上漲,為相關子行業的業績增長提供了保障。抗生素系列原料葯和維生素系列原料葯是最主要的兩類原料葯產品,而近一年來國內這兩大類產品中都出現了一些價格大幅上漲的品種。 普葯與醫葯商業將受惠「醫改」 業內人士認為,醫改是今年影響醫葯經濟起伏的主要因素,根據目前醫改的一些動向可以確定,普葯生產企業與醫葯流通行業將受益較大。目前,國家已經確定基礎用葯將定點生產,大型普葯生產企業的效益改善將逐步顯現。 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醫療衛生支出312.76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145.36億元,未來投入還將進一步加大。與此同時,城鎮醫療保險覆蓋面擴大,以往未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中小學生、少年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都將逐步被納入醫保范圍,加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保人數增加,這些都將加大醫療服務的消費量。據此,有專家指出,未來4年,按人均新增50元葯品消費額計算,全國9億農民將新增大約450億元的醫葯市場空間,而這一增量將主要集中在普葯領域。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行業分析師孫雅娜認為,在葯品使用成本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普葯行業和醫葯流通行業受醫改政策的利好影響會逐步顯現。對於大型普葯生產企業而言,其產品價格經過多年的市場和政策調整,已經沒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醫葯流通業目前也正在加速市場整合,「它們將在中國農村和社區醫療的建設過程中獲得良好的發展空間。」
H. 中醫葯產業發展未來的價值是什麼
中醫葯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應該是研究和發掘古代密方驗方和臨床應用的添加方。(做成濃縮的丸劑,便利世界人服用),就是中醫葯走出國門,為全世界人民服務。讓世界人認識中國認識中醫葯,這就是價值,讓中醫葯為世界人民健康服務的價值。(如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