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汽車行業分析
2011 年汽車市場進入盤整期。 年前8 個月汽車市場交易清淡,出現了多年以來最低的同比增速,汽車市場在經歷了2009 和2010 年的超高增速以後,預計將會向15%的平均增速水平回歸;
狹義乘用車穩定增長,商用車小幅回落。狹義乘用車消費品的性質突顯,前8 個月依舊保持正增長;受宏觀經濟緊縮影響,重卡、輕卡等商用車出現了負增長;汽車出口是亮點,預計銷量可以達到並超過歷史最高的2008 年,但國別風險較大;
汽車集團集中換帥,汽車市場迎來新的競爭格局。2011 年前3 季度,四大汽車集團中的一汽、東風和長安高層都實現了人事更迭,這預示著汽車市場將迎來新的競爭格局;
向上拐點仍未出現。9 月份節能補貼標准提高促使消費者提前購車,從而透支了10 月份的汽車銷售;4 季度中高級車價格仍未見底,政策調控也不會有根本的改變,2010 年的刺激政策退出影響仍在消化中,這三大因素決定了4 季度汽車市場不會出現向上的拐點;繼續下調2011 年全年銷量預測。預計全年銷售汽車1900 萬輛,年增長率從9.0%下調至4.9%;
更多行業分析,請訪問中國產業競爭情報網咨詢工作人員。
⑵ 關於汽車行業的市場分析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2012年全年汽車銷量將達1900萬輛,盡管成績喜人,但2013年中國汽車市場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在2010年國內汽車銷量達1860萬輛、成為世界第一大單一市場的刺激下,各車企先後上馬新工廠建設,這些新工廠從去年開始先後投產,如上海大眾儀征工廠、北京現代第三工廠等。新工廠投產意味著產能增加,而目前國內汽車銷售處於微增長時期,產能擴大後勢必會拉大產銷差距,銷售終端將面臨更大的壓力。目前部分經銷商在銷售環節已無利潤可言,銷售任務再增加只能會壓垮一批經銷商。同樣,銷售渠道的艱難也會使車企騎虎難下,如何化解這一矛盾,各車企不得不面對。
其次,全球經濟還未從低迷中走出,歐債危機尚未解除,美國財政又差點「墜崖」,而中國汽車市場雖然沒有了2010年的瘋狂增長,但依然屬於為數不多的優質市場,重視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各跨國車企的共識。它們佔領市場的行動在加快,不斷引進新車型、新技術,不斷提高中國市場銷售比重和人員配置。重壓之下,各細分市場捉對廝殺的升級在所難免,這也就有了去年賓士、寶馬等豪華車大幅降價的景象,從而也引起了各細分市場的連鎖反應,整體價格下滑明顯。今年是否還會重演豪華車大幅降價的景象還很難說,但競爭會更加激烈。畢竟,目前,價格是最有力的競爭武器。
第三,不出意外的話,京Ⅴ標准將於今年上半年實施。這一政策對於合資品牌車企影響不大,目前北京市場大部分在售的合資品牌車型多為京Ⅴ標准,而對於自主品牌來說就難言樂觀,目前北京市場很多自主品牌車型還是國Ⅳ標准,部分車型將在實施京Ⅴ標准後退出北京市場。環保標准提高將自主品牌擠壓出了一線城市,其生存日漸困難,如何發展是擺在自主品牌車企面前的一道難題。
此外,北京周邊200餘座城市提高了二手車遷入的環保門檻,北京二手車流通渠道收窄,今年情況依然如故。渠道收窄一方面限制了二手車交易,另一方面也間接影響了舊車置換新車,抑制了汽車消費。不過,北京老舊車淘汰補貼政策繼續實施,而且還提高了補貼標准。
第四,2013年廣州開始施行限購政策,這是繼上海、北京後又一實施限購政策的大城市,今年是否還會有其他城市效仿還不得而知,但大城市擁堵還在加劇,不排除再有部分城市實施限購政策。2011年北京實施限購政策後,汽車銷量大幅下滑、部分經銷商退出、低端車型少人問津。這些現象也將在各限購政策城市上演,各車企和其經銷商只能無奈應對,自主品牌最受傷。
⑶ 汽車行業前景分析
2019汽車行業前景分析,截止2019年6月,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4億輛,汽車2.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數量達4.22億人,汽車駕駛人為3.8億人。未來10年汽車發展趨勢是動力系統將被混動、純點驅動取代;車身輕量化;汽車自動駕駛;車聯網。
在新能源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44萬輛,占汽車總量的1.37%,純電動汽車仍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主流選擇」,佔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1.74%,保有量達到281萬輛。更多新能源汽車行業情況可點擊(新能源汽車技術就業前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了解。
汽車維修前景:目前我國汽車維修廠低學歷工人佔比例極高,通曉現代汽車原理,會用儀器、設備診斷和排除汽車故障的技術工人不超過35%,汽車維修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分布大概如下:初中及以下佔48%、高中佔20%、中職佔17%、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15%。而在日本和美國的汽車維修企業,故障診斷、技術工人合格率都在70%以上,因此還是比較缺乏高素質高技能型的汽車維修人員。
至於現在開汽修廠行業前景如何,其實在如此大的汽車保有量情況下,修車還是有很多生意的,如果聘請的師傅技術可以,維修價格合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良好的口碑。但是開汽修廠主要考慮場地問題和工具配置,這些都是成本最高的,而且容易出現新開汽修店沒人脈,因此開店錢前應先調查當地情況,以及成本預算,還要了解一些修車創業經驗。
⑷ 長安汽車當前狀況和發展前景如何
謝邀,據我所知,汽車市場還是不錯的。
1、汽修行業現在需求量很大,工作很好找,而且工作環境也不錯。
2、汽修行業的工作與社會接觸都比較緊密,緊跟潮流,所以見識和思想都會比較開放,也有利於以後自己發展。
3、學習汽修入手比較快,學習難度不是很大,只要多練習,刻苦點多問,
4、你可以找個專業的汽修學校,學個技術,學完出來,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開個機修店也是不錯的。
現在中國的汽車越來越多,而汽修人才並沒有倍數增,汽修人才肯定緊缺,拿高薪也就成為必然。但以後汽修行業的競爭也會很激烈,那就要看你汽修技術是否過硬。
這個專業都很好找工作的,只要你好好乾,工資肯定會讓你滿意的。
只要你自己想學,沒有學不會的。
⑸ 長安汽車異軍突起,是不是要成為行業龍頭
感謝百家問答邀請,其實關於長安汽車會不會成為新龍頭這個問題在汽車行業早有耳聞,畢竟長安算是國內的一線車企,就目前來說還沒有達到行業龍頭的標准,不過我給的回答是:成為行業龍頭可能性極大,畢竟在吉利、比亞迪等國產車企趕超之前長安曾經就是龍頭車企,也是國產汽車最先成功擠進全球汽車行業的車企,它是第一位,現在的長安轉型非常的成功,藍鯨發動機、UNI-T、UNI-K等技術和車型在市場的成功都已經初見成效,成為新的國產汽車一哥沒有問題,不過相信長安的目標遠不止於此。
長安汽車是這一段時間汽車整車板塊的龍頭之一,之前領漲的是比亞迪,但目前比亞迪已經進入高位震盪階段,長安汽車作為新的龍頭繼續領漲板塊。近半個月的時間,長安汽車的股價就漲了50%以上,也就是說,你只要拿1萬元本金,就能得到超過5000元的收益。
到底貴為中國四大汽車工業集團之一,今年長安汽車展現出的實力、潛力都很強勁,這樣看來,成為行業龍頭肯定指日可待了!
⑹ 長安汽車在中國地位怎麼樣
長安汽車是中國汽車四大集團陣營企業,長安系中國品牌用戶突破1700萬,領跑中國品牌汽車,推出了CS系列、逸動系列、睿騁系列等一系列經典產品。
在國產車里還是比較靠前的。
⑺ 長安汽車優勢和劣勢
2018款長安CS55在外觀上又很大改變,老款中網「CHANGAN」字樣改為了長安logo,點陣式進氣格柵也讓前臉看上去更加簡潔。
缺點一: 動力弱,起步慢
缺點二:發動機異響,毛病眾多
長安CS55的質量投訴也很多,其中關於發動機異響和變速器的投訴最為嚴重。行車松油滑行再接續油門時,動力銜接很不流暢,變速箱有很大的抖動。此外,在制動系統異響、車身附件及電器問題、轉向系統問題的投訴等也層出不窮。
缺點三:車內異味大,危害健康
長安CS55車內在用料方面備受吐槽,異味很大,並且車內異味長時間都揮發不掉。有車主就表示,車開了好久,用了檸檬片碳包還是有味道。現在只要不下雨,就一整天打開天窗和四個車窗透氣。這要在夏天和冬天就太受罪了,通風又熱又冷,關上窗異味又危害健康。
缺點四:噪音大,隔音差
長安CS55的行車噪音很大,主要就是車身的NVH抑制很差,隔音做得不好。在怠速時發動機噪音很大。而速度超過50km/h,來自車外的胎噪和風噪就逐漸大了起來,尤其是在高速行車或是超車急加速時,噪音更是格外的大。
缺點五:售價太高
⑻ 深度解析長安汽車
一月,在春節假期和疫情的雙重影響下,CS75PLUS銷量再破兩萬,連續多月蟬聯SUV市場銷量亞軍。在最新一批中保研碰撞測試中,CS75PLUS更是以三項安全指數優秀「一碰成名」,成為國產車的驕傲。
有人說,屬於長安汽車的時代要來了。
實際上,為了這一天,長安汽車已經准備了很長很長時間。
總結
所以,無論是CS75PLUS的熱銷,還是即將上市新車逸動PLUS、UNI-T系列的好評如潮,都是長安汽車厚積薄發的結果。
經過了過去一百多年來的技術沉澱,長安汽車,正在迎來屬於自己的新的長安時代。
長安,長安。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⑼ 求汽車行業分析~
用「理想很豐滿,顯示很骨感」來形容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再確切不回過了,按照答政府部門的規劃,到2015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要達到50萬台,占汽車銷量的5%左右,而地方政府的相關規劃則更加宏大,根據各個省市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進行加總,2015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將達到800萬輛左右,與國家相關部門的差距極大。
規劃畢竟是理想,這也說明了各級政府的意願(但意願不代表決心與現實)。根據《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數據顯示:201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2552輛,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為12411輛。即使以今後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長,到2012年的銷量也不過是10萬輛左右,與國家規劃相差40萬輛左右,與各個地方規劃之和的差距就更大了。
新能源汽車的規劃銷量與實際銷量的巨大差距充分說明,相關部門都希望發展新能源汽車行業,都希望把它做好做大,都知道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好處:節能減排。這也符合我國經濟長遠發展需要,但現實確實如此慘不忍睹。其實消費者也知道新能源汽車節能,能省下不少油錢,能節能省錢。但是為什麼消費者始終沒有實際購買的沖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