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指的就是非流通股的流通,因為過去我國是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的,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非流通股就是不參與市場流通和買賣的股票,它一般是一些法人股東或者國家持有的股份,非流通股占的比重比較大,一般占總盤的70%-80%,所以非流通股流通後市場當中股票的數量就有一個特別大幅度的增多。
股票的價格和商品的價格一樣是受到供求關系影響的,當商品供過於求時,價格下跌,而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上漲,同樣流通中股票的總量增多了,因此會引起股票價格的下跌。
❷ 股改後復牌價是怎樣確定的
1、股改上市第一天集合競價,滬市:前收盤的50%-900%,深市:0-900%; 連續競價不超過上一筆成交價格專的正負屬10%,並且沒有漲跌幅限制。股改復牌的股票視同新股上市,當天不設漲跌幅。在集合競價過程中以較高價委託的單子,開盤後都是以開盤價成交的。股改復牌後的股票復牌當天絕大多數是高開低走。即便當天走得好,第二天多是以跌停開盤,尤其是那些漲幅非常大的股票。
2、復牌指某種被停牌的證券恢復交易。股改或者對價後,復牌第一天沒有漲跌幅限制。而對於非股改情況下的復牌,是有漲跌幅限制的。對上市公司的股票進行停牌,是證券交易所為了維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和市場信息披露的公平、公正以及對上市公司行為進行監管約束而採取的必要措施。
❸ 股改復牌後開盤價如何定
如果開市後一段時間內(通常為半小時)某種證券沒有買賣或沒有成交,則取前一日的收盤價作為當日證券的開盤價。如果某證券連續數日未成交,則由證券交易所的場內中介經紀人根據客戶對該證券買賣委託的價格走勢提出指導價,促使成交後作為該證券的開盤價。在無形化交易市場中,如果某種證券連續數日未成交,以前一日的收盤價作為它的開盤價。
開盤價又稱開市價,是指某種證券在證券交易所每個交易日開市後的第一筆每股買賣成交價格。世界上大多數證券交易所都採用成交額最大原則來確定開盤價。
❹ 股改對股票價格波動有什麼影響股改能解決什麼問題
股改之後,短時間內不會出股市的確會有影響,但是這個影響是長期的,因為股改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會有立桿見影的成果,不過相信堅持股改,維持其成果,中國的股票不久就會走向成熟和正常化。
如果你手裡有股票,在股改中可以從大股東手裡得到一定數量的對價,換得非流通股的流通權。這種對價也就是你得到的實惠。
股改對股市及至我們股民影響太大了,表面現象是利好,可以得到短暫的實惠,但長期是對我們不利,因為股市流通股會增大太多,資金需求量跟不上,股價就會大幅度貶值,所以以後股價的重心會大幅下移是肯定的,也就是會大跌.
❺ 股改後非流通股變成流通股後,每股的價值不是在不斷減少嗎這個現象怎麼解釋
每股的價值不是在不斷減少嗎?
價值沒有減少 只是流通盤增大了 對股票本身的價值沒有影響 但是對市場會造成一定的沖擊
總的來看有益無害 一方面可以使原先非流通的持有者更關心上市公司 提升公司管理業績 另方面可以平衡市場,使市場上公司的價格更合理
❻ 我公司即將股改,現內部以1.5元左右每股價格出售給管理層,請問這是真正的原始股嗎
公司發給內部人員的股票肯定是原始股,這樣對他們來說才能雙贏。
❼ 上市公司是怎樣計算股改應該送多少股的
沒有公式,是流通的和非流通的之間討價還價,一般是10送3的。
中國股市即將成年,卻始終有一件大事未了:
計劃經濟的產物:股權分置---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股份無法上市流通.流通部分多為社會公眾股,非流通部分多為國有股和法人股.它們的比例約為1:3(非流通股佔3).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同股不同權.全世界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資本市場了.
股權分置問題被普遍認為是困擾我國股市發展的頭號難題.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市場里有那麼多潛在的大小非(尤其是小非),股市如何健康發展?
說嚴重了股權分制更影響我國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股權分置分為三點:一是股票的不同持有者享有不同的權利.二是不同股東承擔為企業發展籌措資金的義務和承債的義務不平等.三是不同股東獲得收益和承擔的風險不等.這樣就使我國的產權關系企業結構極為不合理.成為對外開放企業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最大障礙.所以我國必須進行全流通股改,即使會引發崩盤也一定要去做.
股改的最大困難就是原始股東和流通股東之間利益的矛盾,原始股東基本上是以一元面值購得股票,而流通股東卻是以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溢價購得.如果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一下子湧入二級市場,那股價一定會暴跌,原始股東套現獲得暴利,流通股持有人卻損失嚴重.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現在一般是原始股東向流通股東送股.注意!這不同與分配的轉增,總股本是不變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在股改前一交易日之前買入一公司的股票,股改的那天非流通股東會向流通股東贈送同樣基本面的股票,通常是10送3.這樣原始股東的股票可以上市流通了,流通股東也獲得了額外的補償.看似很公平,實際上呢?
我們都知道股價的高低除了由每股收益決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供求關系.以中國聯通為例---假若它的每股收益是3毛,流通股數量為1000萬,市場可以給它定價10元.股改後它的每股收益仍是3毛,但有2000萬的非流通股上市,總流通股變成了3000萬.那它的價格可能只值3塊,一是因為聯通的股票多了自然就會貶值.二是二級市場一下湧入大量股票,承接資金必然緊張.這樣流通股東雖然獲得了贈股,但仔細算算,真正收益的其實只有那些原始股東.所以現在很多上市公司由於流通股東的反對而無法通過股改,於是他們公司名稱前被加上了S的標志.
曾經有一時期政府進行國有股減持.這其實就是股權分制改革的試驗階段.
本人始終認為此輪牛市成也股改,敗也股改.之前經濟雖發展迅速,但股票市場始終低迷.股改的10送3刺激起了牛市,但股改的大小非又從資金供給上終結了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