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醫葯並購行業分析

醫葯並購行業分析

發布時間:2021-06-01 11:15:47

1. 中國葯企跨境如何並購並加速

中國葯企跨境並購加速

長期以來,醫葯行業是國際跨境並購的熱點行業。近年來,中國醫葯行業發展迅速,跨境並購也逐漸成為中國醫葯企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由於國家的醫葯產業政策頻繁出台,對醫葯行業監管力度日益加大,在醫保控費、取消葯品加成、「兩票制」推行等前提下,整個醫葯行業開始進入優勝劣汰階段。此外,近年來,環保政策頻頻加壓,對葯企的環保要求顯著提升,一些難以達到環保要求的葯企開始逐漸失去競爭力。行業整合加速,集中度提升,推動了國內醫葯企業並購加速。

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的分析報告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有3000多家制葯企業,但是,僅前100名就貢獻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剩下的2900多家企業瓜分不足40%的市場份額。由此可見,我國醫葯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報告認為,按照現在的趨勢,今後集中度提升會更加明顯。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趨勢是醫葯行業市場化逐步完善的重要標志。在醫葯市場已經高度成熟的美國,行業集中度很高,催生了強生、輝瑞、默沙東、吉利德、艾伯維、安進、禮來等一大批市值很高的葯企。如強生的市值已經超過3000億美元,對比之下,在中國的上市葯企中,市值最高的恆瑞醫葯僅約2000億元人民幣,差距明顯。

在國內行業集中度迅速提升的形勢下,一些醫葯企業試圖通過推進企業國際化,嫁接國外先進技術,尋找新的市場,提升自身競爭力,因而跨國並購也就成為越來越多中國葯企的選擇。其中,復星醫葯在這方面步伐積極,做法極具代表性。

今年10月份,復星醫葯宣布,以71.42億元人民幣收購印度仿製葯企業Gland Pharma74%股權的交易完成交割,完成了中國葯企截至目前最大的一筆海外收購。談及此次並購的意義時,復星醫葯董事長陳啟宇說:「中國和印度在制葯領域有很強的互補性。以復星醫葯和Gland Pharma為代表的中印葯企資源嫁接將有利於推動中國葯企在研發創新及仿製葯出口等方面的國際化步伐。」

除了復星醫葯,上海醫葯、仙琚制葯、三胞集團等葯企都在今年完成了重要的跨境並購。多家企業都對外表示,跨境並購交易將有助於其推進葯品製造業務的產業升級,加速企業國際化進程,提升企業競爭力。

跨境並購風險不容忽視

然而,並購並不意味著企業期待的產業升級和國際化進程就能很快順利實現,要讓並購發揮積極作用,企業需要面臨許多的挑戰。如果應對不利,很可能得不償失。

回顧醫葯領域的並購歷史,並購效果不佳導致企業走向沒落的案例比比皆是。阿斯利康、強生、默沙東等大型國際醫葯公司都遭遇過耗費巨資並購卻未達預期的困境。最近一個案例是以色列醫葯公司梯瓦制葯,在其耗資400多億美元收購艾爾建仿製葯業務的過程中,為規避審查風險而未能實現所有收購目標,最終還背負了巨額債務,該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業績未達預期,股價更是一度嚴重下滑。

同樣的風險也存在於中國葯企的跨境並購當中。「走出去」智庫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出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諸多問題:「一是部分企業存在盲目性,對於在境外並購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等基礎工作研判不足,急於做大做強,還有一些跟風炫耀的非理性因素驅動;二是少數企業境外並購面臨著高債務財務風險;三是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時遇到國外安全審查的干擾,屢屢被否決,增加了企業並購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在醫葯行業領域一些過往的並購案例中,更不乏葯企對並購對象產品認識不清、價值估計過高的情況,最終的結果是葯企付出了高額代價,但產品卻未能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

除此之外,葯企還應對業務整合的難度做好充分的准備。「以管理方式的差異為例,中國管理團隊的管理方式往往與國外企業的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並購完成後,如何做到管理方式上的順利融合對並購效果至關重要。」相關研究認為,在過往的一些成功並購案例當中,被並購企業的原管理層或者由當地團隊組成的新管理層往往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他們更熟悉本地的文化和法律。

規范化好點。

2. 現在的醫療行業前景怎麼樣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持續,醫葯行業整體需求不斷增加,中長期持續看好。同時回,商業健康險擴張給醫療答行業帶來更多資金供給,醫葯行業增速有望維持在10-15%區間,前景廣闊。
醫葯行業前景向好,在國內引發了一輪並購潮,並購金額、數量屢屢創下歷史新高。由於看好國內醫葯行業發展,中資企業在海外市場的並購熱情同樣高漲。
據發布的《中國醫葯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不完全統計,2016年,醫葯健康領域並購超過400起,金額超過1800億元。預計今年並購潮仍將持續,各細分領域並購將保持高活躍度。
按照目前趨勢,醫葯行業的並購仍將持續,未來要等到新的市場格局基本形成,醫葯並購才會相對放緩。新的格局形成後,醫葯行業也將隨之重回中高速發展。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醫葯分開改革深入,以及醫葯電商政策松綁,醫葯行業前景仍然可期。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醫葯企業要尋求新的銷售途徑,加大與互聯網融合力度,,減少流通環節成本,增加自身利潤。

3. 中國有哪些醫葯企業並購案

經濟發展加速、醫院信息化、國家政策變化帶來醫械需求增長,為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醫療器械產業年增長率達到13%~15%(同期經濟增長約為9%),預計中國醫療器械行業2010年總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近年來,醫療器械跨國公司相繼在中國加大產業投資;金融資本活躍於中國醫療器械行業;越來越多的歐美中小型醫療器械生產商關注中國市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已逐漸融入全球產業鏈。 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發展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目前,國內有近70%的醫療器械市場已被跨國公司瓜分,高端醫療器械市場主要集中在GE、西門子和飛利浦手裡。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在中低端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力,但是國內外企業在中低端市場上的競爭也非常激烈。 醫療器械市場蓬勃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醫療診斷技術和服務是站穩腳跟的首要武器。因此,眾多廠商紛紛通過並購、收購搶奪優質資源和市場份額,成為醫療器械市場的一大景觀。 二、報告主要研究內容 《2009-2010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投融資與並購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全面的概括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發展狀況,包括環境分析、市場現狀、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地質戰略、產業發展趨勢等;在此基礎上近30個翔實深刻的企業案例,分析了國內外醫療器械主體企業的組織結構、資本狀況、經營規模、業務范圍、營業收入及利潤、師資力量、市場渠道、發展戰略及綜合競爭力評價等。最後通過深度分析得出DHD研究成果及戰略建議。 三、報告研究成果及意義 《2009-2010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投融資與並購戰略研究咨詢報告》是由對中國醫療健康服務行業長期監控和多年研究的DHD資深分析團隊撰寫。不同於其它普通市場報告的是,本報告採用PEST、SWOT、BCG矩陣等多種研究方法而得出科學結論。

4. 醫葯並購風行誰是下一個收購目標

近年來,生物醫葯產業大型收購案屢見不鮮,似乎並購已經成為生物醫葯領域一個永恆的主題。
最近,艾伯維公司以210億美元的價格宣布參加收購Pharmacyclics的競爭更是讓不少產業人士大跌眼鏡(相關閱讀:死磕強生!艾伯維巨資210億美元搶婚Pharmacyclics)。那麼在各大生物巨頭已經用數以十億計美元的收購費用四處並購之後,問題來了,誰會是醫葯群雄下一個爭奪目標?
最近一些生物醫葯分析人士表示,Galapagos公司將可能成為下一個被爭搶的香餑餑。
首先,Galapagos公司最近即將公布其口服類風濕性關節炎葯物filgotinib的臨床研究數據。而眾所周知,艾伯維公司旗下治療關節炎葯物Humira即將失去專利保護,Humira在過去則扮演著艾伯維公司收入中的重要貢獻者。因此,艾伯維公司如果希望盡快彌補這一缺失,那麼Galapagos絕對在其收購名單上名列前茅。此外,強生公司也有望成為Galapagos公司的有力競拍者。
另一方面,現有臨床研究顯示,作為一種新型的JAK1類抑制劑葯物,filigotinib也有望用於治療克勞恩氏病等炎症疾病。可以說,艾伯維公司已經對這一葯物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此前艾伯維公司在2012年和Galapagos公司達成了一項總額13.5億美元的合作協議。如果filigotinib取得更多的成績,那麼相信艾伯維公司很有可能將這家比利時生物技術公司整個收入囊中。
視線重新回到Pharmacyclics公司收購戰,盡管艾伯維公司目前的報價已經驚爆了周邊人士的眼球,但是仍不排除有更多的生物醫葯公司繼續推波助瀾。有傳聞稱輝瑞公司也對該公司表示興趣。而輝瑞公司在最近兩年更是憑借財大氣粗兼並了許多有前景的生物醫葯公司。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相信未來數年內,企業兼並仍將成為生物醫葯產業的主旋律。

5. 在醫葯跨國並購中,跨國醫葯企業並購的動機及對我國醫葯行業的有利影響

如果LZ的問題是個命題,那麼這個命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如果說並購的動機,全世界甚至整個宇宙都是只有唯一的答案,就是給並購方帶來利益,至於被並購方的利益一定是有的,區別只是這個利益可能是少數人的,也可能是多數人的,沒有什麼確定的答案。或許LZ應該把題目簡化一下,類似像「跨國醫葯企業並購對我國醫葯行業有什麼積極影響?」更為妥當。

6. 華潤醫葯並購江中葯業為什麼是國企混改

展開全部
很多時候上市公司炒作,講童話故事,有人聽,聽進去了,公司炒了,市值上去,又減持了。

7. 我國醫葯行業並購問題的研究

發改委公布運行報告:醫葯行業迎發展新機遇

2008年月末,國家發改委公布的一季度主要工業行業運行情況顯示,醫葯行業效益大幅提高,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8.6%,增幅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其中,化學葯品原葯產量78.3萬噸,同比增長11.7%;中成葯產量27.3萬噸,同比增長10.2%。 前兩個月,醫葯行業實現利潤94.1億元,同比增長50.1%。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政府對衛生事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行業監管政策帶來的產業集中度的提高,醫葯行業發展前景看好。

產銷繼續較快增長

對今年醫葯行業整體發展趨勢,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預測,2008年醫葯行業生產、銷售將繼續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產銷增長率將保持在20%以上的較高水平。其主要依據:

一是國際市場,原料葯及中間體的貿易需求仍將穩定增長。國內市場方面,2008年起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使預防的疾病達到15種。二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07年已在全國79個城市開始試點,並出台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葯參考目錄》,2008年將擴大50%的城市,並出台包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備配置》在內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央和地方的財政補助標准將不低於40元。三是「新農合」目前參保人群7.3億人,2007年當年籌集基金428.3億元。2008年將實現全國農村全覆蓋,人均籌資水平也將從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和財政補助標准將分別從現行的20元提高到40元。四是隨著財政等投入的增加,社區醫療和農村市場醫葯消費的巨大潛力正在逐步顯現,國內醫葯市場將進一步擴容。

中國醫葯商業協會副會長朱長浩表示,近兩年醫葯行業在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陣痛後,醫葯市場開始復甦,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和醫改等相關政策將陸續出台,醫葯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他同時又表示,醫葯行業要保持一定速度的穩步發展,從幼稚走向成熟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一些醫葯企業則認為,醫葯行業發展這些年經歷了幾起幾落,各種利益博弈的結果是企業受到的影響最大。目前影響醫葯行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要實現良性發展,首先是期待政策的成熟,其次是企業的成熟,然後是醫葯市場的成熟。

實施新標效益回升

2008年,新版《葯品GMP認證檢查評定標准》和《制葯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正式實施,主管部門在鞏固食品葯品專項整治成果的同時將大力加強對化學原料葯和出口葯品的監管,加快實施提高國家葯品標准行動計劃,對2000個品種的葯品質量標准進行修訂。

業內專家分析,上述工作的開展,長期來看有助於規范醫葯企業在研發、生產、營銷等各環節的運作,推動企業的優勝劣汰和技術升級換代,使產業資源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但短期內可能影響行業的盈利能力,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原料葯國際市場周期性波動和國內市場同產品競爭激烈等因素,預計2008年醫葯行業效益將穩中有升。

淘汰落後步伐加快

在2007年3月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6066家工業污染源重點監控企業中,醫葯企業佔117家,以發酵類原料葯生產企業居多。專家介紹,部分企業因環保問題停產,市場供應趨緊,受此影響2007年以來青黴素工業鹽、維生素等以糧食為原料的發酵類產品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據統計,青黴素工業鹽和維生素C出口平均單價同比分別增長87.1%和42.5%。為提高「三廢」治理水平,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清潔生產,《制葯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預計將在2008年出台並實施,隨著環保門檻提高,相當一批污染嚴重、治理不力的企業將面臨停產、關閉。

「輸血」「造血」兩相結合

業內專家認為,為了達到今年預定的增長目標,要實現「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即國家政策引導,企業依靠科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業內專家對今年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議:

第一,加快新醫改方案制定出台。為達到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一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制度」的目標,應加快醫葯體制改革政策研究,積極穩妥地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試點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推廣,進一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對基本葯物的生產、供應和使用等環節進行監督管理,在定價、采購、稅收等相關政策上確保基本葯物的生產和臨床供應;實施葯品通用名處方制度;完善葯品定價管理制度;加快醫葯「分開核算、分開管理」的進程,逐步解決「以葯養醫」的問題,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我國有限的醫葯衛生資源。

第二,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要求,積極制定有利於醫葯產業創新發展的稅收激勵、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加大對醫葯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推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市場為導向、產品為核心、產學研相結合的醫葯創新體系;扶持一批優勢企業,加快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提高創新能力,實現從仿製為主向仿創結合,逐步走向自主創新發展道路。

第三,進一步挖潛降耗。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和工藝改進,重視新工藝、新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同時,進一步挖潛降耗,節約水、電、糧等基礎資源,節約化工原料,以消化成本上漲因素,提高經濟效益。

針對國內醫葯產業發展所處階段,從國內企業的發展現狀和產品、技術需求出發,大力發展、建設一批技術創新平台,攻克一批制約我國醫葯產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下游深加工產品領域延伸發展的關鍵性工藝技術,以及綠色清潔生產、污染治理技術、循環經濟等共性技術。

第四,加大市場開拓力度,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和開拓社區及農村醫葯市場,逐步解決群眾用葯難、用葯貴的問題,進一步深挖和拓展國內葯品市場。加強國際合作,研究國外市場需求,建立醫葯產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強醫葯行業標准與國際標準的對接,指導醫葯企業積極開展境外注冊和相關認證。

來源:中國醫葯報

2008年中國醫葯工業運行前瞻
在宏觀經濟層面上,美國「次貸風波」將不可避免地減緩全球經濟增長,其影響也將傳導到中國經濟上。目前中國經濟對外遭遇貨幣升值壓力,對內面臨通脹壓力,經濟增速有放緩趨勢;同時出口利益亦將受到影響。

產業政策環境上,今年是全面整治葯品市場秩序專項行動的後效應逐步顯現的一年,加之相關制度安排逐漸到位,大治之後,市場環境的規范有序將切實讓主流醫葯企業受益,產業集中度有望加快提升。

葯品價格上,盡管關於價格管理的緊箍還在,但在新醫改和新葯品價格管理制度的預期下,今年最新降價方案「升多降少」的特徵似乎預示著我國未來葯品價格調整的新趨勢。

運營成本上,從2007年開始,與制葯行業各個領域的關聯成本普遍上漲。無論是動力、人力還是原輔材料,都對制葯工業形成壓力,加之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企業在今年要獲得較好業績,有效的成本控制是一大關鍵。

市場機會上,今年中國離全民醫保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由此帶來的葯品市場擴容增量將逐步開始釋放。「低水平、廣覆蓋」對於眾多普葯生產企業將是一個利好。資本市場上,後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伴隨國外製葯巨擘收緊並購手臂,中國醫葯行業的並購進入轉折期,當前並購明顯更有目標、更求實質;中國企業步入海外資本市場實現境外上市仍將成為熱點。

綜上分析,並結合關聯要素,南方所「中國醫葯經濟運行分析系統」預測,在現行各項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不出現重大調整的前提下,今年中國制葯工業仍將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其中,化學制劑工業全年產值為1855億-2050億元,同比增長18%左右;中成葯工業全年產值1468億-1778億元,同比增長25%左右。

來源:中國食品商務網

改革開放30年 專家剖析醫葯產業發展狀況
「醫葯行業在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有高低起伏,但總的趨勢是積極向上的。」在近日「醫葯改革30年·激盪與前行」的主題論壇上,中國醫葯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於明德說。
在此次有500名業界人士參加的論壇上,專家們從宏觀分析和微觀戰術兩個層面梳理了中國醫葯改革30年的發展路徑,深刻剖析了國內醫葯產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資金、技術和產品並不缺乏,管理和政策環境有待改善
與會專家認為,2004~2006年,在醫葯行業發展史上是值得認真思考的3年。「在這3年中,大多數企業感到困惑,覺得政策非常嚴峻,不利於企業發展,因而失去了方向感。」於明德說,1998~2003年,中國醫葯產業連續5年高速發展,生產、出口、銷售、利潤均創歷史最高水平,但接下來就是3年低谷,醫葯工業比工業平均利潤增幅、生產增幅低20多個百分點。
據記者了解,一些業內專家在進行8個月的調研後,於2007年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報告,指出「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企業,醫葯行業資金、技術和產品並不缺乏,管理和政策環境有待提高。」專家建議,企業除了埋頭提高自身技術和產品質量,除了查驗每天的購銷調存數據之外,還應該抬起頭來關注整個產業的發展的總進程和總趨勢。
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惡性競爭加劇
與會專家認為,2007年醫葯行業雖然有明顯的回暖跡象,但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惡性競爭加劇,傳播成本大幅飆升。
中國民族醫葯學會會長諸國本說:「產品是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產品有問題,企業無論花多大精力、投入多少資金,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他說,老字型大小產品能在市場上經久不衰,必定有其「獨門秘笈」,即在品質與技術上具備他人難以超越的核心競爭力,如南京同仁堂的排石顆粒、馬應龍的麝香痔瘡膏、廣譽遠的定坤丹等。
葯品營銷傳播途徑趨同、創意蒼白
上海桑迪咨詢顧問公司首席咨詢官張繼明認為,傳播途徑趨同、創意蒼白,是當前醫葯營銷中的「軟肋」。「如果企業不注重創新,總是相信經驗主義,故步自封,最終將無法適應競爭而淡出市場。」

來源:中國醫葯報

醫葯行業將走向集中和規范
繼2007年醫葯行業走出谷底後,2008年一季度,醫改的預期拉動效應進一步體現。1-3月,國內醫葯類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531.5億元,同比增長21.9%;實現凈利潤27.35億元,同比增長37.3%;毛利率同比也提高了2.17個百分點。

從醫葯行業總體情況看,2008年1-3月醫葯工業總產值達到1,65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9%;出口交貨值為158.30億元,同比增長25.94%;醫葯商品總銷售為877.5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30%,純銷售為489.86億元,比同期增長8.45%;葯品類總銷售為658.27億元,比同期增長10.84%,純銷售為369.29億元,比同期增長9.71%。

很多子行業的利潤增長都超過銷售收入增幅。例如,化學原料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33.54%和60.07%;化學制劑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31.04%和59.68%;中成葯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25.81%和30.98%;生物制葯銷售收入和利潤分別增長32.27%和41.96%。

長城證券研究員認為,政策動態方面,盡管醫改方案的出台時間難以預測,但政策的整體框架已經比較清晰,帶來醫葯市場拉動的趨勢也是確定的,只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此外,「大部制」改革、新的基本葯物目錄的制定和中葯行業標準的制定,長期來看均將使醫葯行業繼續走向集中與規范。

8. 醫葯並購

你是想並購阿,還是想被並購阿?

閱讀全文

與醫葯並購行業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實基金和復星投資一樣么 瀏覽:890
736人民幣等於多少港幣 瀏覽:155
2011年鋼材價格走勢 瀏覽:55
2016投資自己人民日報 瀏覽:688
投資人陳榮 瀏覽:223
外匯供求區尋找 瀏覽:188
國債期貨預測上證50 瀏覽:798
鄭州國亨貴金屬怎麼樣 瀏覽:86
貸款買房哪個銀行利息低 瀏覽:354
元大寶來期貨 瀏覽:712
貴金屬烤瓷牙圖片 瀏覽:47
韶關貴金屬交易中心 瀏覽:1
全國開戶期貨開戶跑道穩定 瀏覽:529
匯豐外匯交易主管 瀏覽:399
中行外匯入賬申報 瀏覽:650
哪些網路平台投資好 瀏覽:450
螺紋鋼期貨上市時間 瀏覽:734
420000韓元等於多少人民幣元 瀏覽:275
指數基金盈利收益率怎麼看 瀏覽:367
融資租賃損益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