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的歷史
上海歷史
勾吳時期(商-周)
上海(嘉定、閔行、奉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泰伯奔吳的時候。商末(公元前十二世紀)周太王長子泰伯為讓王位偕弟仲雍,東奔江南,築城立國,自號「勾吳」,開創了吳國歷史。吳滅後,上海地區入越;越王無彊大敗於楚,後成為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地。
申城時期(周-唐)
春申君名叫黃歇(——公元前238年),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人,著名政治家、軍 春申君——黃歇
事家,官至楚相,戰國四公子之一。他被楚王分封到原來吳國的地方。《越絕書》記載他在吳地(今天蘇州一帶)興修水利,當地人對他很尊重。春申君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稱作「黃歇浦」,也就是今天的「黃浦江」。在今天上海西南地區,形成了上海最早的市鎮,又稱為「申城」。這是上海地區建城的開始。 秦滅楚以後,在申城設立了海鹽縣,歸會稽郡管轄。後來海鹽縣治幾經變遷,申城也幾經興廢。到了三國時期,海鹽縣北部的華亭鎮(今松江區)逐漸開始發展起來,逐漸成為海鹽縣北部重鎮。這樣,上海地區的發展從原來的申城轉移到了華亭鎮,並逐漸地穩定了下來。晉時松江(吳淞江)居民創造一種竹編捕魚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處稱「瀆」,松江下游一帶被稱「扈瀆」,後又改「扈」為「滬」。滬,也成了華亭地區的地名之一。東晉永嘉南渡,晉室南遷,江南地區的經濟社會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到了隋朝的時候,華亭地區已經成為一個比較大的集散中心,初具城市規模。終於在唐天寶十年(751年),吳郡刺史趙居貞上書,奏請劃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設華亭縣(今松江)。
華亭城時期(唐-元)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華亭縣北部的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1068一1077年),貿易中心由青龍鎮轉移到華亭縣東北地區的上海浦,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上海鎮逐漸取代了青龍鎮,成為華亭縣最大的市鎮之一。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格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上海鎮為中心,析華亭縣部分,建「上海縣」,上海縣縣治在今黃浦區,這是上海市區建城的開始。華亭、上海兩縣語言相通、習俗相同,成為元代上海地區的雙子城。
雙子城時期(明-清)
明宣德五年(1430年)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南直隸(江蘇和安徽全境),上海縣歸南直隸松江府管 松江府全境圖(清嘉慶)
轄。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 松江府地區,成了明代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經濟發達,農業興旺。有「蘇松稅賦半天下」之稱。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上海縣歸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設江蘇省和安徽省,從清朝前期開始,上海屬江蘇省(巡撫駐蘇州)下轄的蘇松太道的松江府。江蘇海關(簡稱江海關)由雲台山(連雲港)移來,江海關總監由駐南京的兩江總督兼任。在清代初期,上海的經濟發展和城市規模逐漸超過松江府的華亭縣。因此,雍正八年(1730年)設蘇松道(相當於今天副省級),駐松江府上海縣,雍正九年建道署於大東門內,乾隆六年(1741年)改道名為蘇松太道。一般全稱為分巡蘇松太兵備道,或稱蘇松太倉道,因駐地在上海縣並兼理江海關,又簡稱為上海道、滬道、江海關道、關道。
十里洋場時期(清末)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依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在1843年辟為五 舊上海主體:租界與華界劃分圖
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國、美國和法國陸續在上海設居留地。道光二十五年(1845),應英國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要求,在租界內設江海北關(「新關」、「洋關」),辦理向外輪徵收關稅等事,由江蘇省蘇松太道兼管。咸豐三年(1853),英人乘小刀會起義之機強占江海關。次年,上海道吳健彰與英、法、美駐滬領事簽訂協定,允由三國各派稅務司一人,掌管江海關。同年七月,少關稅務管理委員會成立,開外國侵略者直接管理中國海關惡例。太平天國戰爭期間,1855年小刀會劉麗川、1860年6月太平軍賴文光、1862年初太平軍李秀成共進行了三次佔領部份上海的戰役。1854年上海成立了自治機構工部局,事實上演變成獨立於清朝行政與司法管轄權外的租界。此後,上海形成了2個租界與中國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黃浦、靜安和虹口、楊浦兩區南部沿江地帶主要是公共租界(英美租界);黃浦、徐匯兩區的核心區域主要是法租界;長寧則是公共租界越界築路區;而閘北和南市兩片中國管理的區域(華界)則被租界分割互不相連。開埠後的上海迅速成為亞洲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被稱為「十里洋場」、「東方巴黎」、「遠東第一都市」、「魔都」。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的核心腹地未被戰火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系,為時至今日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舊都市時期(民國)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後,清朝舊勢力尚未徹底清除,民國新勢力尚且稚嫩,軍閥當道,政府幾近癱瘓,社會無序混亂。上海的租界卻如國中之國獨享平和,甚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加快了發展速度。1912年至1936年可謂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階段。民國初,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7年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並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今黃浦區興業路76號召開,1922年7月23號和1925年1月,又分別召開中共二大和四大。1925年5月30日,由於日本內外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顧正紅),上海學生、市民聚集在最繁華的商業街南京路上的老閘捕房門前抗議,英國巡捕開槍射擊,造成了五卅慘案,引發全國性反英運動。1927年4月12日,在閘北發生了四·一二事件,國民革命軍第26軍對工人糾察隊強行繳械,造成大規模流血,開始了國共分裂。 1928年 典雅浦西,萬國建築
4月1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上海成為全國經濟與金融中心。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東北製造九一八事變後,又在上海借口5名日本僧人在位於楊樹浦引翔港的三友實業社門前被中國工人毆打,挑起一·二八事變,中日兩國在閘北區激烈的軍事沖突持續一個多月,以至於南京國民政府也暫遷洛陽。1937年8月13日,蔣介石調動約70萬中國軍隊(包括大部分精銳),在上海附近與日軍展開長達3個月的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付出了極大代價(陣亡33萬人,空軍損失過半,約全國1/3兵員),但最終裝備占優的日軍仍然擊敗了中國軍隊,佔領上海除租界外全部地區。抗日組織鐵血鋤奸團也同時針對漢奸、日軍,展開一連串可歌可泣、熱血澎湃的斗爭 。淞滬會戰期間,公共租界的北區及東區(今虹口、楊浦)作為日軍防區和勢力范圍,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中區及西區則開始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佔領。後日本將租界「交還」給其扶持的傀儡汪精衛政權。1943年初美英與重慶國民政府改訂新的條約,放棄在華租界,標志著具有一個世紀歷史的租界在法理上不復存在。1945年上海光復,到1949年5月,一直由國民政府接管統治。1949年5月28日,解放軍擊敗國軍後控制上海全境,許多與國民政府及海外機構有關的人員、財產和機構追隨國民黨撤離上海。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歷史綜述
鴉片戰爭後上 上海行政劃分圖
海開埠,外國的船隻從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上海縣境域劃定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要求劃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區劃分為不同的管轄區,租界以南的華界被稱為南市,同時,蘇州河以北老閘(宋代建)和新閘(清代建)一帶因大量貧苦農民的流入,逐漸興起,形成北市。1910年清政府頒發《城鄉自治章程》,上海縣合城南境、老閘、新閘、江境廟區域為上海城;另設蒲松鎮、東涇鎮及12鄉。1914年,上海改城為市,蒲松鎮也改為蒲松市,另設閘北市、洋涇市,合稱19市鄉。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以及吳淞5區。 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而上海地區各縣則仍屬江蘇省,從此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1930年又改特別市為市,轄吳淞、引翔、閘北、法華、滬南、塘橋等17個區,全市面積527.5平方公里。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蘇南、蘇北行暑,後由 上海市中心擴大圖
江蘇省管轄。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1960年,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撤消新成、江寧設立靜安區;撤消提籃橋區、榆林區並分別並入虹口、楊浦兩區;析上海縣置閔行區,析寶山縣置吳淞區,次年又撤消浦東縣。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為進一 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合設新的閔行區。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2001年奉賢縣和南匯縣撤縣建區。上海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2009年為了更好的開發浦東地區,合理配置地區經濟與社會資源,綜合優化總體布局,促進社會協調健康發展,撤南匯區並入浦東新區。2011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上海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設立新的黃浦區。時至今日,上海全市共轄16個區、1個縣,共109個鎮,2個鄉,99個街道辦事處,3661個居民委員會和1704個村民委員會。
② 想知道上海的歷史
上海市
中國第一大城市。簡稱滬,又稱申。位於中國南北海岸的中心,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前緣,東瀕東海、北界長江,南倚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面積6340.5平方千米,其中市區2057.01平方千米。包括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島嶼。
人口、民族
1994年人口1356萬。漢族為主,市區散居著39個少數民族以及少數未識別的民族,約有5.3 萬人,佔全市人口的0.4%。其中回族最多,其次為滿族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在上海均有悠久的歷史。至1987年,上海共計有68座宗教活動場所,9個市級宗教組織,全市計有天主教徒10萬人,基督教徒約5萬人,佛、道教每逢宗教節日活動期間,各有約3萬多人次與2000多人次進香,參加開齋節與宰牲節的穆斯林有4000多人。上海市宗教界積極開展對外友好交往活動,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幾百批宗教代表團。其中有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倫西博士、南非聖公會大主教圖圖等。上海宗教界人士也多次出訪,同各地的宗教界人士建立了廣泛而密切的聯系。
建制沿革 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這塊土地上休養生息。戰國時期,楚國春申君的封邑在現上海一帶,故上海別稱申。4~5世紀時,松江(現代蘇州河)下游一帶稱扈瀆,此為上海簡稱滬的由來。唐時屬華亭縣。宋始設上海鎮,南宋咸淳年間,上海已是貿易港口。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從華亭縣劃出東北五鄉建立上海縣 ,縣治設於上海鎮上。1553年,為了抗倭,上海築起城牆,成了方圓4.5千米的城區,城市發展步伐加快,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手工業中心。清代辟為商埠,成為貿易大港。自1843年上海開埠,上海租界成了各國殖民主義勢力在中國滲透擴張的政治據點及其經濟侵略與經濟掠奪的大本營。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台宮慕久公布《地皮章程》,規定英國居留地的范圍與租地辦法;1849年4月6日法國取得上海居留地;1857年7月11日成立工部局,並在租地人大會上擅自修改《地皮章程》,英法美還開始僱傭武裝巡捕。1863年9月21日英、美租界合並;1899年英、美公共租界擴充地界,並改名為國際公共租界。1927年北伐軍佔領上海,7月南京國民政府宣布成立上海特別市市政府;1930年,上海特別市政府改組為上海市政府;1933年,把數百年治於上海舊縣城裡的上海縣,遷治於北橋鎮;1942年英美政府決定放棄租界(當時租界仍被日軍佔領),翌年1月簽字。1949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為直轄市,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榆林、楊浦20市區,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楊思、洋涇、高橋、真如10郊區,共轄30區。1952年分洋涇區為東昌、洋涇2區;江灣、新市2區合並為江灣區;1956年,廢老閘區入黃浦區,北四川路區入虹口區,北站區入閘北區,常熟區入徐匯區,靜安區的東部入新成區,西部入長寧區,嵩山區北部入邑廟區,南部入盧灣區,郊區中高橋、洋涇、楊思3區合並為東郊區,吳淞、江灣、大場3區合並為北郊區,真如、新涇、龍華3區合並為西郊區,廢水上區。1958年1月,以江蘇松江專區的上海、寶山、嘉定3縣改屬上海市,11月,蘇州專區的松江、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6縣與南通專區的崇明縣歸入上海市;1961年浙江舟山縣(現舟山市)嵊泗人民公社劃入上海市,1962年復歸浙江省。1988年撤消寶山縣與吳淞區,設立寶山區。1992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設立新的閔行區;撤消川沙縣設浦東新區;撤消嘉定縣設嘉定區。
自然資源和物產 上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5.7℃,1月均溫2~3.5℃,7月均溫27~28℃;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123.7毫米;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梅雨季節,7月到9月時常受台風侵襲與影響。主要河流有黃浦江、蘇州河與長江。黃浦江源出太湖東南的澱山湖,流至吳淞經長江口入海,全長80千米,流域面積約2.38萬平方千米。蘇州河(又名吳淞江)源出蘇州附近的太湖,全長120千米,水道比黃浦江淺狹,航寬約50米,最狹處僅30米,在溝通上海與內地聯繫上起很大作用。工藝土特產品有金漆鑲嵌、牙雕、木雕、紅木雕刻、玉雕、金銀首飾、玩具、絹花、塑料花、地毯、絨綉、檀香扇、上海土布、南橋腐乳、解放西瓜、龍華水蜜桃、水蜜梨、撒花紅蟠桃、蜜餞、鹽水火腿、熏火腿、豬腸衣、浦東雞、香粳稻、楊行黃瓜、嘉定大白蒜、張江腰菱等。
經濟 1949年前,上海是中國金融、貿易和輕紡工業的中心,是中國民族資本最集中的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上海經濟迅速發展。1982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決定建立上海經濟區,當時的范圍包括長江三角洲的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10個市;1984年底擴大為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1市4省;1986年8月福建省加入上海經濟區。區域內江、河、湖、海相連,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工商業發展歷史悠久,商品經濟發達,又是全國農業經濟發達地區,重要的農業商品基地。再加上該區科學技術先進,文教事業發達,智力資源豐富,信息靈通,形成了一個具有綜合優勢的經濟區域。1992年,中央又批准建立浦東經濟特區,上海市積極引進外資,加速浦東新區開發,並依託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條橫貫東西、連接南北的綜合經濟帶。按照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總體部署,到201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浦東將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區,使上海崛起成為又一個國際經濟中心城市。上海耕地面積33.27萬公頃;郊區土壤、水利、氣候等自然條件優越,農副產品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稱。農業現代化水平高。郊區縣正加快副食品基地的建設,全市蔬菜、鮮牛奶、淡水魚基本自給,並且建立了珍珠、香菇、蘑菇、水貂、長毛兔等農副產品、畜產品出口基地。郊縣工業門類比較齊全,主要行業有機械製造、建材製品、紡織、電氣機械、化工、塑料製品等,初步形成以輕紡、服裝、絲綢綉衣、紡織用品、針織品、手工藝品、家用電器為主體的綜合性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 。上海是綜合性的工業基地。在老市區內星羅棋布的上千家工廠與逐步興起的上海石油化工總廠、上海寶山鋼鐵總廠、閔行機電工業區、安亭汽車城、吳涇化學工業區、漕河涇微電子工業區等衛星城鎮交相輝映,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大中小型企業相結合、具有一定科學技術水平的綜合性工業基地。輕紡工業品種多、規格全、質量高。鋼鐵工業能生產多種規格的鋼材,鋼與鋼材產量均居全國第二,為中國製造洲際導彈、通信衛星等尖端產品作出了貢獻。化學工業形成了綜合加工原油、煤焦的體系,成為生產各種合成纖維、工程塑料等化工原料的重要基地。可以自行設計與製造大型精密機床、轎車和一些重型機械,產品有100多個大類。造船工業生產能力約佔全國一半 ,江南造船廠能生產各種運輸船舶、遠洋科學考察船及軍用艦艇,萬噸級船舶已進入國際市場,製造工藝與質量均達國際先進水平。
新興工業有從事物理、核輻射加工等核電工業以及中、大規模集成電路和新型材料的研究生產體系。上海重視高新技術,僅機電產業1995年就消化引進8500多項新技術。上海主要工業產品有70%以上品種,已達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國際水平。有11個企業技術中心已被國家經貿委認定為國家級技術中心,先後攻克520項難題。全市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已達412家。全市國有企業中有140家試點企業,1994年底擁有國有凈資產413億元,到1995年國有資產凈增50 億元,增值為12%,經濟綜合效益由試點前的128%升至132%,比面上企業高15%。上海的證券交易、物資交易已得到較大發展。1994年國內生產總值1971.9億元。上海是中國最大的陸海空交通樞紐。境內鐵路現有干線2條,支線10條,專用線82條,總長652.5千米,是滬杭、滬寧鐵路干線會合點。有國內航線61條
,國際和地區航線5條
。擁有碼頭泊位98個,與160多個國家與地區有貿易往來。市內交通主要是公共汽車與無軌電車,有運營線368條。高度為468米的亞洲第一高塔東方明珠電視塔1994年建成。錦江樂園一上海米車站全長16.1千米的地鐵一號線已於1995年正式通車。南浦大橋和楊浦大橋分別於1991年11月和1993年10月建成通車,構成市內環線越江的兩個樞紐,1994年底,內環高架路通車,1995年,南北高架路通車,初步構成市區高架高速道路網路。是中國國際通訊出口與國內長途通訊樞紐,擁有電纜載波、微波通信、衛星通信、海底電纜通信等通信手段,上海郵局已同近50個國家與地區的120多個郵局有郵件直封關系。1995年11月在中國大陸率先實現電話8位撥號。全國對外通訊有1/3可通過上海衛星地面站及中日海底電纜向外傳送。
文教衛生
1991年上海有各類專業演出團體42個,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12個公共圖書館50個,影劇場171個。有文化事業機構1498個,擁有4家電影(譯)製片廠並設有電影樂團以及電影技術廠、研究所和資料館;廣播電台分別用普通話、上海話、閩南話與英語播音。上海現有市級自然科學學會、協會、研究會140個。科研力量雄厚,在規范場數學結構、樣條函數計算理論、桁梁扭轉理論、細胞核與細胞質相互關系,針刺鎮痛機理基礎研究方面,均居世界先進水平。有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51所高等院校。全市已初步形成一個科目較齊全、布局較合理的城鄉三級醫療網和婦幼保健網。在治療大面積燒傷、斷指再植、針刺麻醉、顯微外科、器官移植、心血管外科技術方面居世界先進水平。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人口基金組織開展了多邊的醫療衛生合作關系;世界衛生組織在滬建立了16個合作中心。
名勝古跡
上海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紀念地有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周公館、孫中山故居、宋慶齡墓、魯迅墓與魯迅紀念館、魯迅故居等;風景名勝有龍華塔與龍華寺、玉佛寺、豫園、文廟、嘉定孔廟、古漪園、松江方塔、上海動物園。
③ 安徽考生二本能上上海電力大學嗎
不能的,
首先沒有上海電力大學,只有上海電力學院,
上海電力學院全國排名352名,
但是,蘇、皖、浙一帶,錄取分數較高的。
④ 誰來講講上海的歷史
上海的歷史變遷
幾個世紀以來,上海都只是個小漁村,直到13世紀才發展為城鎮。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縣,稱為華亭縣;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東北又有青龍鎮。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選擇今天黃浦外灘為停靠碼頭,河西岸於是逐漸出現一座城市取代青龍鎮,成為新的港口和商業中心。南宋時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這里商船雲集,熱鬧非凡。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設立行政縣,到明朝已成為國家的紡織和手工業中心,並建起了第一座廠。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設立上海海關,一個國際性大商埠從此發展起來。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上海被開放成通商口岸,隧進一步淪為國際殖民地。外國資本的入侵壟斷了上海及東南沿岸的手工業,但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上海的商業、金融、紡織、輕工業和交通運輸。同時,民族工商業也開始成熟起來。上海不僅成為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國家的工業命脈。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
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至l840年鴉片戰爭前夕,上海縣東界川沙,南鄰南匯,西接青浦,北連寶山。縣城內有街巷63條,商店林立,鮮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鴉片戰爭失敗後,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裡布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條約」第三款規定:「自今以後,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接著,英國又以「理定善後事宜」為借口,於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簽訂了《虎門條約》。「條約」第九款規定:「在萬年和約(指《南京條約》)內言明,允許英人攜帶眷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擬於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國人租賃。」同年l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到任。他根據《虎門條約》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劃出一塊土地作「居留地」,專供英國僑民使用。宮慕久居然以為華洋分居能避免「糾紛」,默許巴富爾的要求。據此,巴富爾在11月l4日發出通告,宣布上海於1843年ll月l7日正式開埠。
在上海被迫開埠後的一百多年裡,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競相設立租界。先是英國於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繼而美、法也分別於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後來英、美租界合稱為「公共租界」。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了外國侵略者「冒險家的樂園」。
在19l9年的「五四」運動中,上海工人、學生和各界人士舉行全市性罷工、罷課、罷市斗爭,顯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臨時特別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⑤ 天津會成為第二個上海嗎TEDA會變成第二個浦東嗎
我也覺得不可能,作為國家直轄市天津的地位挺尷尬的,不過我很喜歡天津
⑥ 有關於上海的介紹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市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轄16個市轄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東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上海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上海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均居全國第二 。2017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642家,位列福布斯2017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一位。
(6)上海倚函商貿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地形地貌
上海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點是位於金山區杭州灣的大金山島,海拔為103.70米[30]。
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巔」。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烏龜山)、佘山島、小洋山島等岩島。
在上海北面的長江入海處,有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島嶼。崇明島為中國第三大島,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長興島面積88.54平方公里,橫沙島面積55.74平方公里。
⑦ f(x)-g(x)=e^x f(x)為倚函數,g(x)為偶函數 x屬於R
由f(x)是奇函數可以算出f(0)=0,0-g(x)=1,gx=-1<0
f(2)-g(2)=e^2
f(-2)-g(-2)=e^-2
f(3)-g(3)=e^3
f(-3)-g(-3)=e^x
1,2聯立的f(2)=(e^2-e^-2)/2>0
3,4聯立f(3)=(e^3-e^-3)/2
6式除以5式得f(3)/f(2)=e+(1/e-1/(e+1/e))>e>1所以f(3)>f(2)>g(0)
答案就是d
⑧ 上海浦東的歷史 (最好有圖片)
浦東新區位於上海市東部,地處中國沿海開放地帶的中點和長江入海口的交匯處,緊靠基礎雄厚的上海市區、北倚物豐人傑的長江三角洲、面對浩瀚無垠的太平洋,年平均氣溫16.2℃,一年四季分明、氣候宜人。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從此浦東發展掀開了新的篇章。在19年的發展歷程中,浦東新區堅持勇於創新、求真務實的精神,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以國際化思路結合本地特色探索城市發展新模式,高起點規劃建設基礎設施,高標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化服務業,打造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城區,努力建設成為國際區域性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短短19年間浦東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阡陌農田到高樓林立、從冷僻鄉間到繁榮市區,成為世界矚目的「東方明珠」,被譽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2009年4月24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南匯區行政區域劃入浦東新區,為這一國家戰略拓展空間、增強動力,更好地發揮浦東在上海加快推進「四個率先」中的示範帶動作用、在加快建設「四個中心」中的核心功能作用。以此為起點,浦東開發開放進入了二次創業的新階段。南匯劃入浦東後,浦東新區區域面積達到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2萬人,均占上海市的五分之一左右;2008年合並後的生產總值3676億元,占上海市的26.8%;0.8:47.4:51.8的三次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格局。在新浦東區域內,集聚了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外高橋保稅區、金橋出口加工區、洋山保稅港區等5個國家級開發區以及國家級的臨港裝備產業基地,集聚了先進製造業、臨港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現代產業要素。浦東是上海重要交通樞紐,在100多公里的江海岸線上布局了洋山深水港、浦東國際機場和外高橋港區等重大功能性樞紐,先進的國際物流港口,航空運輸、鐵路軌道運輸、城際高速路共同建構水、陸、空三位一體的交通體系,使浦東距世界僅「一步之遙」。浦江大橋、海底隧道、磁懸浮列車、地鐵線路織成密集的交通網路,將浦東與全國、與世界更緊密地融合為一體。伴隨著浦東經濟的高速增長,新浦東的生態環境建設得到極大改善,先後獲得「國家園林城區」、「國家衛生城區」、「國家環保模範城區」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浦東堅持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努力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環境良好的生態城區。浦東正日益成長為一個中外文化交流的舞台,一個彰顯海派文化的大市場,一個具有文化發展潛力和前景的新城區。19年來,浦東先後興建了一批有相當知名度的文化設施和旅遊景點,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科技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海洋水族館、東方藝術中心、臨港滴水湖等正成為豐富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改善了浦東綜合發展環境和生活環境,提高了浦東的城市文明程度,各方賓朋紛至沓來。2010年,有著150多年歷史的經濟文化與科技領域的世界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辦,浦東是世博會主場館的所在地。這一全球盛會是浦東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並向世界展示改革開放成果的重要契機,也將給浦東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必對浦東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世博會將使浦東開發開放又一次站在世界的平台上。以南匯區劃入浦東新區為標志,浦東開發開放進入二次創業新階段。浦東開發開放二次創業,處處凸顯浦東新的使命、新的作為、新的突破、新的跨越。浦東將弘揚只爭朝夕、勇立潮頭、崇尚科學、開放包容的二次創業精神,圍繞建設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的戰略定位,在強化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的環境優勢、創新優勢和樞紐功能、服務功能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四個中心」的核心區、綜合改革的試驗區、開放和諧的生陸家嘴金融貿易區
態區,用10年左右的努力拚搏,到2020年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在優化結構、提升功能、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市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使浦東努力成為聯系國內外經濟的重要樞紐。區人民政府駐世紀大道2001號。郵編:200135。行政區劃代碼:310115。區號:021。拼音:PudongXinqu,英譯:PuDongNewArea。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浦東新區現轄13個街道、25個鎮及1個自然保護區:濰坊新村街道、陸家嘴街道、周家渡街道、塘橋街道、上鋼新村街道、南碼頭路街道、滬東新村街道、金楊新村街道、洋涇街道、浦興路街道、東明路街道、花木街道、申港街道、川沙新鎮、高橋鎮、北蔡鎮、合慶鎮、唐鎮、曹路鎮、金橋鎮、高行鎮、高東鎮、張江鎮、三林鎮、惠南鎮、康橋鎮、周浦鎮、航頭鎮、新場鎮、宣橋鎮、六灶鎮、祝橋鎮、大團鎮、老港鎮、書院鎮、萬祥鎮、泥城鎮、蘆潮港鎮和九段沙自然保護區。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浦東新區(不含原南匯區部分)舊稱川沙。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墾的海疆。751年屬華亭縣。1292年歸屬於上海縣。1725年後分隸南匯和上海縣。1810年開始由上海、南匯兩縣劃出,設川沙撫民廳。1911年辛亥革命時改廳為川沙縣,直隸江蘇省。1958年改屬上海市管轄。1984年將塘橋、陸家嘴、洋涇一帶劃歸黃浦區,把周家渡至楊思等沿江地區劃歸南市區。1990年4月1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國函[1992]145號)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撤銷川沙縣,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黃浦區的黃浦江以東部分,南市區的黃浦江以東部分(周家渡街道、塘橋街道、南碼頭街道、上鋼新村街道及楊思鎮),楊浦區的黃浦江以南部分(楊高中路—龍東公路—迎賓大道一帶、東昌路街道、歇浦路街道及欽洋鎮)。[2]2000年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同時,浦東新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浦東新區政協又相繼成立。2005年浦東迎來成立開發開放十五周年。2005年6月國務院辦公會議批准浦東新區為中國第一個綜合改革示範區。2009年4月24日,國務院(國函[2009]52號)批復同意撤銷南匯區,將南匯區行政區域整體並入浦東新區。
編輯本段發展歷程
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報》頭版發表文章《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麼?》:工業總產昔日浦東
值佔全國八分之一強,全國第一;出口總產值佔全國四分之一強,其中本市產品佔60%,創匯之多,居全國第一位;財政收入佔全國總收入的六分之一,上繳國家稅利佔中央財政支出三分之一,上繳之多,居全國第一位……;但上海城市人口密度最大,人均道路面積最少、缺房戶比重最高……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篇報道在上海引起強烈反響,上上下下對改造上海、振興上海的呼聲越來越高。為了尋找上海新的發展方向,從80年代開始,上海從東進(浦東)、南下(以金山石化為核心的南部),北上(江灣、吳淞和寶山一帶)等三個不同的方向,展開深入研究,80年代中期,時任上海市市長汪道涵率先提出開發浦東,得到市委、市政府領導贊同,上海的思路開始集中到了東進上面,開發浦東成為大家的共識,而且思路從最初考慮把浦東作為上海中心城區第二產業的擴散地,轉移到了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上來。今日浦東
1990年3月28日至4月7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姚依林帶隊,對浦東進行專題調研,並迅速形成《關於上海浦東開發幾個問題的匯報提綱》。僅11天後的4月1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即在上海大眾汽車投產儀式上宣布:中國政府決定開發開放浦東。隨後,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制定了「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開發方針。
希望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