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哪些特點
經濟全球化經過調整後,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深入發展,全球經濟依存性不斷上升。全球資本與生產技術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帶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七個特點。
(一)世界經濟迅速增長,美國、歐元區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得以繼續維持較高增速,發展中國家經濟呈相互帶動、梯次發展的態勢。
2007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近4%的增速。美國經濟穩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額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標不及北歐,次貸危機使美經濟優勢不斷被侵蝕和分解,其負面影響還在擴大。主要西方國家面臨工業化以來最強烈的外部競爭。歐亞大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舞台。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歐亞大陸經濟總量佔全球的62%,累積財富總量是美國的一倍,2006年「新歐洲」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時,佔世界人口80%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進入較快增長期,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得到加強,對世界經濟影響力進一步增大,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格局。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30%。
(二)隨著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推廣,金融一體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業呈「爆炸式增長」。
巨額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和投機,不僅給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很大損害,發達國家也難獨善其身。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最新報告,全球金融業的核心資產總額已達140萬億美元。資本市場進一步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主體。銀行資產佔全球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資產進一步向發達國家集中。發達國家的金融資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躍升至330%。「經濟金融化」趨勢一方面促進了全球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投機性和風險性。
(三)國際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流動性增強,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形成全球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未來10年,發展中國家將有7億人口進入全球勞工市場。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資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進一步顯現,不均衡的全球增長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經濟格局。從總體看,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使生產要素流動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最佳配置」。從國別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會成本分布嚴重失衡,窮國與富國的差距在擴大,輸家與贏家的兩極分化加劇。資本回報連創新高,勞動回報則越來越低,導致國家間不平等。發達國家主導當前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和國際分工體系,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3/4,經濟總量只佔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脫貧。在北方陣營,美歐日是國際經濟三大支柱,但由於美國奉行經濟單邊主義,企圖壟斷國際經濟決策,三方經濟利益摩擦時有發生。南方陣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對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訴求和利益關注點發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現象明顯,南南合作呈現高度復雜性。
(四)新興市場經濟體日益具體,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興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體系日趨成熟,東亞、拉美、獨聯體國家經濟全面提速,非洲、中東地區國家經濟開始起飛,這些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對外資的依賴明顯下降,對自身能源、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意識強化,一些出口導向型發展中國家逐步實現貿易結構多元化。「金磚四國」、「新鑽11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繼續引領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成為未來最為強勁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影響全球化的發展。按匯率計算,今年,印度、俄羅斯、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晉升世界經濟12強。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引資、外匯儲備和股市總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躍升四個位次。亞洲國家對美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已從1993年的25.5%減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持續增大。發展中國家相互投資迅速增長,主要表現在亞洲內部以及亞洲對非洲的投資。目前,世界外匯儲備總額高達5.4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發展中國家手中。近來,發展中國家開始將部分外匯儲備以「主權財富基金」的形式對外投資,金額可能高達1.5萬億美元,投資的主要方向是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和跨國並購,有關動向將對國際資本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五)南北國家有關發展模式的交融與交叉增多,經濟領域多邊協調漸成趨勢,新興大國加速崛起,經濟力量加速「多極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互利用,南北關系呈繁蕪交織的狀態。俄羅斯迅速復興和印度加快振興,打破了冷戰後中國一枝獨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興大國崛起的第一梯隊。一批發展中國家邁入或走近經濟次大國行列,對維護世界經濟體系的穩定及貿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斷增強,與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雙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經濟、金融等領域開展對話與合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日增。「G8(八國集團)+5」成為促進南北對話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國集團)涵蓋當前世界上最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具有較強的「南北」代表性,近年來在協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金融穩定發展等的立場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加拿大倡議在G20框架內成立「全球首腦論壇」,進一步反映出國際社會加強多邊對話協調的趨勢。
(六)各種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發展迅速,國際貿易、跨國投資重趨活躍,自貿區談判方興未艾,通過自貿協定等形式,新興力量與傳統大國結成經濟聯盟成為時尚。
區域經濟合作既是各國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產物,也是有關國家以區域發展為依託,為減緩經濟全球化無序沖擊而採取的合理選擇。區域經濟合作、區域集團化趨勢與經濟全球化發展並行不悖。這種總體上良性的經貿互動推動了政治上的良性發展,大國重啟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東亞、拉美、非洲等地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區域合作蓬勃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合作勢頭加強,成為聯系不同地區之間合作網路的重要紐帶。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國合作框架,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拉美,拉美與中東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各國均試圖通過強強聯合、強弱互補的模式加快區域集團建設,實現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謀求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美國全面推動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歐盟借東擴之機加快區內金融、服務一體化進程,拉美兩大經濟組織南方共同市場和安第斯共同體宣布加快自由貿易談判,東亞10+3和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亞洲兩個支柱性機制深入發展。未來國際經濟關系將逐漸由國家之間的較量和競爭轉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角逐,圍繞全球經貿政策、金融體制的斗爭與協調將主要在經濟集團之間展開。
(七)國際能源、資源價格大幅上漲,國際能源格局調整步伐加快,對能源等戰略資源的爭奪成為影響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一些資源大國特別是油氣資源富集的國家把握了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的良機,不僅從中獲取巨額收益,同時提升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近年來,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委內瑞拉和阿聯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個位次。一些石油生產國加強了對國內石油資源的控制,減少了發達國家對其石油資源的掌控。伊朗、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將能源作為國際斗爭的主要籌碼,公開向美「叫板」。美國目前控制著中亞、中東、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資源。全球能源戰略格局明顯向美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場格局方面,俄羅斯影響舉足輕重,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戰略影響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穩定傳統石油來源,並積極拓展新渠道。歐盟等國積極增加石油戰略儲備,並尋求能源合作。隨著世界經濟的強勁復甦和繁榮,各方對能源的依賴將與日俱增。圍繞油氣資源、運輸管道和市場價格等,美、歐、日等大國還將展開激烈的國際能源爭奪戰。同時,隨著新興發展中大國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及對能源安全的追求,相關能源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打破了發達國家企業在國際能源產業中的壟斷地位
B. 國際經濟學
你平時多看點國際經濟學不就行了。求人不如求自己
C. 國際經濟
公共課:
英語:English
數學:mathematics
毛概:Mao Ze Dong's Theory introction
鄧論:Deng Xiaoping Theory
專業課程:
國際貿易單證製作 International Trade Documentation
貿易談判口語 Spoken Language of Trade Negotiation
國際經濟合作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Cooperation
經營與推銷技巧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Skills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導論 Introction to Majo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 Trade
政治經濟學 Political Economics
西方經濟學 Economics
國際經濟學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基礎會計 Basic Accounting
財政學(II) Finance (Ⅱ)
統計學(I) Statistics(I)
貨幣銀行學(II) Economics of Money & Banking(II)
經濟法 Economic Laws
國際貿易(I) International Trade (Ⅰ)
管理學(II) Management (Ⅱ)
國際貿易實務(I) Practic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Ⅰ)
市場營銷(II) Marketing (Ⅱ)
國際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電子商務 Electronic Commerce
外貿英語函電 English 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外貿英語合同 Contracts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
計量經濟學 Econometrics
管理信息系統(I)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I)
跨國公司經營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Operation
世界經濟概論 Introction to World Economies
國際稅收 International Taxation
國際商法(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s(I)
商務英語 Business English
報關與跟單實務 Practice on Custom Declaration & Documentary
國際結算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商務談判 Business Negotiation
商務禮儀 Business Etiquette
企業戰略管理(II)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Ⅱ)
國際市場營銷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廣告學 Advertising
外匯業務與管理(II) FOREX Operation & Management(II)
財務會計(Ⅲ) Financial Accounting(Ⅲ)
國際經濟與貿易前沿專題 Special Topics on International Economy & Trade
WTO(貿易)專題 Special Topics on WTO
粵港台經濟專題 Special Topics on Guangdong HongKong & Taiwan
珠江三角洲經濟專題 Special Topics on Pear River Delta Region economy
稅收籌劃與實務 Revenue Planning and Practice
跨國公司經營模擬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Simulation
中級經濟學 Secondary Economics
進出口業務模擬 Operation Simulation on Import and Expor
財務管理(II) Financial Management (Ⅱ)
國際工商管理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國際關系與政治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Politics
國際會計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 Contract of International Goods Sales
國際技術貿易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de
國際結算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國際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國際金融市場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國際經濟合作概論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國際經濟合作原理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國際經濟組織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國際經營管理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國際貿易 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實務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國際企業管理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國際商法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國際稅務 International Taxation
國際信貸 International Credit
國際信貸與結算 International Credit and Settlement
國際營銷學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國際招標與投標 International Tendering
國家公務員制度介紹 Introction to Civil Servant System
國民經濟管理學 Manage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國民經濟核算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國外統計資料分析 Analysis of Foreign Statistical Data
國有資產管理 State-owned Property Management
航空概論 Introction to Aviation
合資企業會計 Accounting for Joint Venture Business
宏觀經濟學 Macroeconomics
宏微觀經濟學 Macro-economics & Micro-conomics
希望採納
D. 簡要分析當前及下半年國際經濟形勢出現得新變化,新特點與新趨勢
(一)世界經濟迅速增長,美國、歐元區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得以繼續維持較高增速,發展中國家經濟呈相互帶動、梯次發展的態勢。 2007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近4%的增速。美國經濟穩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額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標不及北歐,次貸危機使美經濟優勢不斷被侵蝕和分解,其負面影響還在擴大。主要西方國家面臨工業化以來最強烈的外部競爭。歐亞大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舞台。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歐亞大陸經濟總量佔全球的62%,累積財富總量是美國的一倍,2006年「新歐洲」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時,佔世界人口80%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進入較快增長期,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得到加強,對世界經濟影響力進一步增大,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格局。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30%。 (二)隨著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推廣,金融一體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業呈「爆炸式增長」。 巨額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和投機,不僅給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很大損害,發達國家也難獨善其身。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最新報告,全球金融業的核心資產總額已達140萬億美元。資本市場進一步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主體。銀行資產佔全球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資產進一步向發達國家集中。發達國家的金融資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躍升至330%。「經濟金融化」趨勢一方面促進了全球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投機性和風險性。 (三)國際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流動性增強,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形成全球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未來10年,發展中國家將有7億人口進入全球勞工市場。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資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進一步顯現,不均衡的全球增長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經濟格局。從總體看,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使生產要素流動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最佳配置」。從國別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會成本分布嚴重失衡,窮國與富國的差距在擴大,輸家與贏家的兩極分化加劇。資本回報連創新高,勞動回報則越來越低,導致國家間不平等。發達國家主導當前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和國際分工體系,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3/4,經濟總量只佔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脫貧。在北方陣營,美歐日是國際經濟三大支柱,但由於美國奉行經濟單邊主義,企圖壟斷國際經濟決策,三方經濟利益摩擦時有發生。南方陣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對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訴求和利益關注點發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現象明顯,南南合作呈現高度復雜性。 (四)新興市場經濟體日益具體,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興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體系日趨成熟,東亞、拉美、獨聯體國家經濟全面提速,非洲、中東地區國家經濟開始起飛,這些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對外資的依賴明顯下降,對自身能源、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意識強化,一些出口導向型發展中國家逐步實現貿易結構多元化。「金磚四國」、「新鑽11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繼續引領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成為未來最為強勁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影響全球化的發展。按匯率計算,今年,印度、俄羅斯、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晉升世界經濟12強。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引資、外匯儲備和股市總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躍升四個位次。亞洲國家對美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已從1993年的25.5%減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持續增大。發展中國家相互投資迅速增長,主要表現在亞洲內部以及亞洲對非洲的投資。目前,世界外匯儲備總額高達5.4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發展中國家手中。近來,發展中國家開始將部分外匯儲備以「主權財富基金」的形式對外投資,金額可能高達1.5萬億美元,投資的主要方向是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和跨國並購,有關動向將對國際資本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五)南北國家有關發展模式的交融與交叉增多,經濟領域多邊協調漸成趨勢,新興大國加速崛起,經濟力量加速「多極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互利用,南北關系呈繁蕪交織的狀態。俄羅斯迅速復興和印度加快振興,打破了冷戰後中國一枝獨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興大國崛起的第一梯隊。一批發展中國家邁入或走近經濟次大國行列,對維護世界經濟體系的穩定及貿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斷增強,與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雙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經濟、金融等領域開展對話與合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日增。「G8(八國集團)+5」成為促進南北對話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國集團)涵蓋當前世界上最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具有較強的「南北」代表性,近年來在協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金融穩定發展等的立場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加拿大倡議在G20框架內成立「全球首腦論壇」,進一步反映出國際社會加強多邊對話協調的趨勢。 (六)各種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發展迅速,國際貿易、跨國投資重趨活躍,自貿區談判方興未艾,通過自貿協定等形式,新興力量與傳統大國結成經濟聯盟成為時尚。 區域經濟合作既是各國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產物,也是有關國家以區域發展為依託,為減緩經濟全球化無序沖擊而採取的合理選擇。區域經濟合作、區域集團化趨勢與經濟全球化發展並行不悖。這種總體上良性的經貿互動推動了政治上的良性發展,大國重啟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東亞、拉美、非洲等地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區域合作蓬勃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合作勢頭加強,成為聯系不同地區之間合作網路的重要紐帶。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國合作框架,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拉美,拉美與中東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各國均試圖通過強強聯合、強弱互補的模式加快區域集團建設,實現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謀求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美國全面推動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歐盟借東擴之機加快區內金融、服務一體化進程,拉美兩大經濟組織南方共同市場和安第斯共同體宣布加快自由貿易談判,東亞10+3和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亞洲兩個支柱性機制深入發展。未來國際經濟關系將逐漸由國家之間的較量和競爭轉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角逐,圍繞全球經貿政策、金融體制的斗爭與協調將主要在經濟集團之間展開。 (七)國際能源、資源價格大幅上漲,國際能源格局調整步伐加快,對能源等戰略資源的爭奪成為影響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一些資源大國特別是油氣資源富集的國家把握了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的良機,不僅從中獲取巨額收益,同時提升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近年來,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委內瑞拉和阿聯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個位次。一些石油生產國加強了對國內石油資源的控制,減少了發達國家對其石油資源的掌控。伊朗、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將能源作為國際斗爭的主要籌碼,公開向美「叫板」。美國目前控制著中亞、中東、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資源。全球能源戰略格局明顯向美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場格局方面,俄羅斯影響舉足輕重,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戰略影響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穩定傳統石油來源,並積極拓展新渠道。歐盟等國積極增加石油戰略儲備,並尋求能源合作。隨著世界經濟的強勁復甦和繁榮,各方對能源的依賴將與日俱增。圍繞油氣資源、運輸管道和市場價格等,美、歐、日等大國還將展開激烈的國際能源爭奪戰。同時,隨著新興發展中大國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及對能源安全的追求,相關能源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打破了發達國家企業在國際能源產業中的壟斷地位。
E. 如何認識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論文)
自己根據需要修改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可謂「冰火兩重天」:發達國家經濟復甦前景莫測,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發展面臨過熱;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試圖採取更寬松的貨幣政策,而新興市場國家已啟動加息進程,貨幣政策趨向從緊。IMF對世界房地產市場的預測頗顯悲觀,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房地產市場泡沫嚴重。發達國家出於恢復貿易收支平衡的動機要求人民幣升值,國際貿易中的磨擦加劇,外貿企業經營風險上升。
2011年國際經濟形勢
IMF在2010年10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認為,2010年上半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5.25%,高出此前預測值0.5個百分點;預計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4.8%,2011年為4.2%。IMF同時預測發達國家經濟體2010年的經濟增長率為2.7%,2011年為2.2%。本輪金融危機導致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在2009年下滑3.2%。總體來說,對世界經濟影響舉足輕重的發達國家的經濟復甦是世界經濟實現復甦的前提。
美國經濟緩慢復甦,高失業率與低迷的房地產業是經濟復甦的最大障礙。美國經濟在2010年二季度實現了3.7%的增長,盡管較上季度回落1.1%,但已連續四個季度實現增長,表明經濟已開始復甦。另外,美國經濟先行指標——PMI(采購經理人指數,由美國供應管理協會每月公布)——9月份為54.4,已連續14個月超過50這一經濟擴張與收縮的分水嶺,預示美國經濟未來仍將保持擴張勢頭。
然而,美國9月份的失業率為9.6%,與8月持平,比危機前高出約4個百分點,這對依賴消費推動的美國經濟增長構成了威脅。數據顯示,美國8月份的成屋銷售中位價環比下跌1.9%,較危機前最高價位下跌23%,7月份成屋銷售量環比大跌27%,8月份銷售量環比僅增長8.55%,這顯示出住房補貼政策退出對房地產市場的巨大沖擊,預計2011年美國房價仍將在底部震盪。受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和高失業率困擾的美國經濟復甦「步履蹣跚」,IMF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2.7%,明年經濟增長率為2.2%,但經濟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歐元區經濟復甦弱於美國,主權債務風險為中長期增長埋下隱患。歐元區2010年前兩季度GDP(不變價)分別實現1.1%和2.4%的小幅增長,走出了連續五個季度的衰退。從經濟領先指標來看,PMI到2010年9月已連續12個月大於50,預計2010年第三季度歐元區仍將實現2%左右的增長,IMF的預測認為今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為1.7%,2011年為1.5%。
歐元區經濟增長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成員國的主權債務風險。研究發現,在歐洲央行和IMF對希臘提供上千億歐元救助的同時,歐盟推出了高達7500億歐元的救助計劃,使歐元區短期內面臨的主權債務風險下降,但歐元區成員國中期主權債務將集中到期,屆時市場流動性風險將會上升,再融資難度和成本都將增加。主權債務風險可能傳染到金融機構,歐元區金融市場的脆弱性將更加明顯。此外,歐元區8月份失業率為10.1%,連續4個月維持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成為經濟復甦的主要阻力之一。高失業率、主權債務風險和金融市場脆弱性已成為歐元區經濟增長的潛在威脅,歐元區二次探底的風險上升。
日本經濟二次探底風險上升,全球最高負債率增大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日本GDP在2010年二季度僅增長0.4%,經濟景氣指數(製造業PMI指數)連續4個月下滑,並在9月份首次跌破50這一擴張與收縮的分水嶺,預示著日本經濟未來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增大。
日本經濟復甦面臨的主要障礙包括:(1)日元對美元的快速大幅升值抑制了出口。自2010年5月以來,日元對美元匯率由1∶95升至當前的1∶80,升值幅度高達16%,日元升值導致日本8月出口環比下降12%。(2)失業率仍處於危機以來的較高水平,抑制國內消費增長。日本8月份失業率為5.1%,高出危機前1.3個百分點,盡管失業率低於歐美,但考慮到日本婦女就業率低(低於北歐約15個百分點)等因素,日本的失業情況仍相當嚴重。(3)國債佔GDP的比重超過200%,加之零基準利率對國際資本吸引力下降,日本的主權債務風險上升。盡管日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使債券投資者面臨的違約風險下降,但日本經濟低迷不振,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貨幣政策接近失靈,未來日本政府以增發貨幣方式償還債務的可能性上升,從而增大日本未來的通脹風險。本文預測日本經濟在2010年第四季度可能出現負增長,未來復甦之路艱難。
根據IMF的預測,新興市場國家2010年經濟增長率為7.1%,2011年為6.4%,明顯高於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由於經濟基數相對較小,勞動力充足、廉價,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較低,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有限,因此今明兩年仍將保持快速增長,但經濟過熱跡象已經顯現。
受益於資源類大宗商品價格回暖,俄羅斯經濟快速復甦。「金磚四國」之一的俄羅斯2010年第二季度GDP增長率為5.2%,超出一季度1.3個百分點。從PMI指標來看,除9月份略低於50以外,近一年來的綜合PMI均高於50,這表明俄羅斯經濟一直處於擴張態勢。由於原油等資源類商品對俄羅斯經濟舉足輕重,目前國際油價較危機時期大幅回升,糧食價格也有上行之勢,引發俄羅斯出口的同比大幅增長,本文預計俄羅斯經濟將保持復甦之勢。
巴西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熱錢流入壓力增加。巴西是「金磚四國」之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2010年前兩季度經濟增長速度超過15%,即使在金融危機期間,巴西經濟仍保持6%以上的增速,經濟領先指標PMI也顯示巴西經濟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但巴西為抑制經濟過熱已連續三次加息,使隔夜利率高達10.75%,遠高出國際主要貨幣基準利率的水平。高利率對國際熱錢是巨大的「誘惑」,盡管巴西政府出台了相關措施控制熱錢流入,但效果並不理想,未來巴西的匯率機制將面臨熱錢沖擊的考驗。
印度經濟增長持續高速,但通脹壓力較大。印度2010年前兩季度的GDP增長率都在10%之上,由於9月份服務業PMI為55.6,連續12個月高於50,本文預計未來印度仍保持快速增長,但目前印度的CPI高達10%,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高達6.61%,對通脹的抑制有可能引發實體經濟的增速放緩。
發達國家房地產市場投資崩潰,房價未來五年將處低位。發達國家過去十年的房地產周期與歷史上的經濟周期明顯不同,因為房地產周期變動被銀行的信貸強化了。寬松的貨幣條件和不受約束的金融創新使家庭融資變得更加容易,進而放大了家庭的投資杠桿。去杠桿化使本輪房地產衰退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史無前例」,家庭去杠桿化的過程比公司或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過程緩慢得多,因為家庭資產負債表中的房地產價值占絕對比重,而出售房屋比出售股票和債券更加困難。因此,房地產市場復甦比由公司資產負債表相關問題觸發的衰退復甦更加艱難。
西班牙和愛爾蘭的復甦更為緩慢。房地產市場需求和信貸投放的相互作用促成了這兩個國家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導致房地產在所有產業中佔比「畸高」,扭曲了社會資源的配置。2006年底,西班牙和愛爾蘭的房地產業占經濟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2%和10%,而歐元區的平均比重為7%。過度「繁榮」的房地產業的衰退直接導致產出的大幅下降和失業率劇增,目前西班牙的失業率超過20%。
將本輪房地產周期與經濟周期相比發現,發達國家的房地產價格走勢和私人消費支出走勢與歷史走勢基本一致,房價趨穩,私人消費逐步恢復,但房地產投資仍遠低於歷史水平,恢復非常緩慢。歷史上,發達國家的房地產投資與房價走勢正相關,相關系數約為0.3。IMF預計未來5年發達國家房地產價格將回歸到基礎價值,每年跌幅在0.5%~1.5%,在此期間,房地產投資將持續低迷。
亞洲將出現另一輪泡沫。對於亞太的加拿大和北歐部分國家來說,2009年以來的房價和房地產投資大幅反彈,但反彈能否持續有待觀察。這些國家當前的房價租金比和房價收入比依然高於歷史平均水平,計量模型顯示房價已嚴重偏離基本價值。對於部分亞洲國家和地區,像中國、新加坡和香港地區,盡管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基本面對高房價形成了支撐,但由於相關驗證不足,這種支撐可能並不可信。空置率上升、房貸規模擴張和巨額外資流入(尤其是流入中國)意味著房地產市場已經過熱,北京、上海、南京和深圳的房價比其他城市偏離基本價值更為嚴重。
通過與過去的經濟復甦比較,依靠房地產推動整體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更加渺茫。在房價仍深陷低迷的發達國家,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房屋止贖率仍制約著房價回升;在房地產價格和住房投資反彈的發展中國家,對泡沫的擔憂在短期內將抑制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
F. 國際經濟學題目
當每單位花生的價格為10美元時,且該國不設置配額時的進口量為:
D-S=(400-10*10)-(50+5*10)=200
當該小國把進口200單位花生限制在50單位的配額時會產生以下的影響:
(1)該國國內花生的價格上漲為:400-10P=50+5P+50,P=20
(2)配額租為:(20-10)*50=500
(3)消費扭曲為:0.5*100*10=500
(4)生產扭曲為:0.5*50*10=250
G. 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趨勢一:全球經濟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低於趨勢增長的新階段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6年多時間,但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低於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同時,由於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大多數經濟體仍需將「保增長」作為首要任務。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長率預期分別下調為3.5%和3.7%,全球將進入低於趨勢增長的「新常態」。
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增長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預期分別下調為3.1%和4%,遠遠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10年平均貿易年增長率6.7%的水平。
趨勢二:全球廉價資本時代可能將趨於結束
目前全球利率仍處於低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濟依然疲軟,高負債居民信貸需求低迷,央行普遍執行刺激性貨幣政策。然而,廉價資本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
以往經濟全球化中的過度消費、過度借貸、過度福利、過度出口的失衡關系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外部需求疲軟,貿易匯率風險、激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降低了新興經濟體的貿易盈餘水平,全球貿易收支開始趨於平衡;另一方面,投資回報率、儲蓄-投資組合、風險偏好水平等趨勢性改變,也將影響全球資金流向,特別是隨著美聯儲將進入加息進程,這種局面將推動全球長期實際利率上升。
趨勢三:主要國家主權債務壓力較大,「去杠桿化、去債務化、去福利化」進程還將持續數年
全球債務水平處於持續上升之中。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2007年中旬、金融危機前全球債務總規模僅為70萬億美元;但截至2013年底,這一規模就已攀升至100萬億美元,漲幅逾42%,全球債務負擔占國民收入比例升至212%,其中政府及相關平台已成最大債券發行者。截至2013年6月,公共債務有價債券所佔份額增至43萬億美元,相較2007年同期增長80%。除發達經濟體之外,新興市場在金融危機後通過各種刺激政策推動經濟,信貸大幅投放帶動了投資增速,相伴隨的是私人部門債務大幅增加。
各國「去債務化、去杠桿化、去福利化」必然需要經歷財政緊縮過程,將公共債務降低到可持續水平,公司和家庭部門必須提高儲蓄,修補資產負債表。這個過程仍將持續數年,並對經濟增長動力形成負面影響,抑制總需求增加。
趨勢四:美國從寬松周期轉向緊縮周期,恐引發全球金融格局大分化和主權貨幣洗牌
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後,美元、美債再次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和「安全資產」,特別是如果參考美國貨幣政策周期與美元周期的關系,美元強勢周期可能會持續4~5年左右,美元在相當長時期內還是全球追逐的安全資產,增強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溢出風險。
當前新興經濟體企業外債高達2.6萬億美元,其中3/4以美元計價。目前,美聯儲結束量寬和美元升值已使新興經濟體企業償還美元債務的成本開始走高,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風險上升,並可能傳導至本國經濟金融體系。
此外,美元升值也將導致其他非美系貨幣、新興經濟體貨幣出現一輪貶值潮,未來幾年全球主權貨幣將面臨新一輪洗牌過程。
趨勢五:大宗商品繁榮周期結束,全球價格總水平趨於下降,面臨通貨緊縮壓力
根據IMF評估數據,在1990~2013年之間,全球通脹率平均為11%,2014年該數值預計為3.9%,其中低通脹率的發達經濟體,1990~2013年之間年均通脹率為2.3%,2014年僅為1.7%。2014年12月,美國CPI環比下跌0.4%,創2008年底以來最大跌幅。歐元區2014年12月CPI五年來首次轉負,技術性通縮來臨。
全球已有多家國際機構就此發布警告。IMF更是在最新版的《全球經濟展望》中將此視為全球經濟復甦最大威脅,凸顯出一些深層次結構性因素:一是大宗商品繁榮周期趨於結束引發價格危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特別是國際油價下跌勢頭2015年將延續;二是全球需求結構變化導致供需出現缺口。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需求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增量需求從美歐主導開始轉變。中國成為全球需求主要支撐者,而隨著近幾年中國去杠桿化和去產能化,增量需求放緩,產出缺口開始加大,全球有限的市場資源成為各國競爭焦點直接導致全球價格總水平下降;三是強勢美元回歸引發全球「輸入型通縮」壓力,另一方面加劇新興經濟體外債壓力。四是全球主要經濟體處於勞動人口周期變化拐點。從長期因素看,2008~2014年疊加了美系國家和中國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人口周期拐點。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趨勢導致儲蓄消費結構變化,消費增長趨於停滯,這是導致供給失衡,並進一步引發價格總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
趨勢六、國際貿易「規則之爭」已超越「市場之爭」,成為新一輪全球化博弈角力點
全球貿易投資結構正處於調整時期。新一代國際貿易規則演進趨勢將是以區域貿易規則創建為基礎,輔以規范某一領域的諸邊貿易規則的發展,通過貨物貿易、投資、服務貿易規則的融合後逐漸形成新的多邊貿易規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會更加激烈和隱蔽,從自由貿易轉向規則貿易。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一是區域自貿協定競爭趨於激烈。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主導跨太平洋(601099,股吧)夥伴關系協議(TPP)、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諸(多)邊服務業協議(TISA)等貿易投資協定談判,力圖推行高標準的貿易投資規則。
二是貿易與投資日趨融合發展。新規則體系強調貨物貿易、投資和服務規則的整合。在投資領域,強化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在服務貿易領域,採用負面清單方式,建立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
三是服務貿易成為國際貿易主流。當前,世界服務貿易的部門結構已從以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行業為主逐步轉向以資本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行業為主。如美國希望未來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推動金融服務自由化及電信自由化,包括電子商務,促進軟體、影音光碟等數字產品的貿易自由化。
趨勢七:全球跨境投資總體趨緩,中國「走出去」步伐加快,將成全球主要資本輸出國
全球FDI流量有望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進一步上升至1.6萬億美元和1.8萬億美元。但鑒於主要經濟體增長的不均衡性、脆弱性、不確定性,以及美國及其他一些大國貨幣政策分化,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影響全球FDI流向。
總體而言,全球FDI短期內不會出現強勁增長,但中國可能是一個特例。未來幾年中國正面臨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新階段,通過深化「一帶一路」戰略帶動資源配置全球化拓展。據測算,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未來十年總投資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美元,未來25年內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占對外投資比重達70%。
趨勢八:再工業化與新技術革命步入孕育期,將導致全球產業格局重組和重構
未來十年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正在啟動「再工業化」周期,「再工業化」的本質是產業升級和「歸核化」(即向設計、研發、標准等價值鏈高端抬升)。一方面,寬頻、智能網路將繼續快速發展,超級計算、虛擬現實、網路製造、網路增值服務等產業快速興起。另一方面,集成電路將逐步進入「後摩爾時代」,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興起也是信息技術應用模式的一場變革。受此影響,「工業4.0」和產業物聯網將對全球產業格局產生顛覆性重構。
此外,全球製造業出現「製造業服務化」新趨向: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的現象,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70%,製造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國際製造業跨國巨頭都在推進製造服務化轉型,這意味著製造業服務化時代正在到來。
趨勢九:全球資源能源面臨新供給沖擊,初級礦產資源、基礎大宗商品需求將趨下降
全球資源能源領域的長期傳統格局正在發生重大改變,並出現三大新趨勢:需求增長的趨勢性放緩、新供給的結構性變化,以及消費增長重心轉移。
一、結構因素持續影響全球資源能源需求變化。《2035世界能源展望》預計,從2012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消費將增長41%,年均增長1.5%。增速將從2005~2015年的2.2%降至2015~2025年的1.7%,再之後十年降至僅有1.1%。
二、全球資源能源格局面臨「新供給沖擊」。當前全球產業結構趨向低碳化,以新能源、環保、高附加值製造業、生產服務性製造業以及能夠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將成為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推動力,初級礦產資源、基礎大宗商品,以及化石能源需求會趨於減少。
三、資源能源消費重心「由西向東」轉移。隨著全球經濟增長重心「由西向東」轉移,全球資源能源消費重心也隨之轉移。特別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對全球經濟和能源消費增長起到顯著推動作用。
趨勢十:未來全球仍須高度警惕財富分配失衡加劇風險
未來十年全球包括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仍需高度警惕由於社會分配不公、財富分配失衡、新技術以及貨幣超發貶值致財富隱形再分配等因素導致的貧富差距惡化的風險。
H. 國際經濟案例分析
好復雜,國外上課這么難的,中國的教育制度看來該改改了
I. 用國際經濟學分析下中國當前經濟形勢
你問得題太大了,我只能通俗地回答你。
不要聽信小道消息,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並不象有些人認為的那樣:「中國沒有經濟學家」、「中國經濟暗藏危機」,把中國的發展說得一塌糊塗。
其實你自己可以看看,人民幣在國際上升值,外國人本想以此遏制中國的貿易順差及中國的出口,可是在國內人民幣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升值,因此,出口貿易並沒有縮減的勢頭,並且還在增長。
中國外匯籌備已超過1萬億美元,這些也並沒有象有些經濟評論員評論的那樣,成為中國的一個負擔,反而是中國拿他來顯示國際地位的牌子,以及與美國交換的法碼。
至於中國的發展帶來的污染和一些弊端,那是快速發展中必然的副作用,那個國家的快速發展階段都會出現的現象,不可誇大,也不可忽視。
為什麼現在許多反華勢力都在罵中國,就是他們害怕了,如果你還象1840到1950年這一段時期的中國,他們肯定不會這么恨你、罵你,明眼人一看就應該知道了。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現在中國的經濟形勢,那就是:該發財時你擋都擋不住!
中國有高人!有在世界上稱得為「傲視群雄」的經濟學家,他們不只是書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