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部礦業股票為什麼不屬於(稀缺資源)概念股類 大家對這票怎麼看 我今天進的想持有一年後
西藏礦業的主營業務有:
鉻礦、硼礦、鉛鋅礦、錫礦、銻礦、高嶺土、銅礦專、金礦、鋰屬礦的開采及銷售;鉻礦深加工及銷售;倉儲及運輸;錳礦、釩礦、鋁礦、鎂礦、鉬礦、鉀礦、鎢礦開采及銷售;紡織產品、土畜產品、中葯材(不含貴重葯材)糖、酒、副食;運輸設備(載重車、麵包車)的銷售(不含小轎車);自營產品進出口貿易;自營出口:系列鉻鐵合金產品、鉻鹽產品、銅精礦電解銅、硼礦、鉛鋅礦、銻礦、高嶺土、鉬礦、鋰礦、鉀鹽、錫礦、冶金產品、化工產品、民族工藝用品;自營進口:礦山開采、選礦、冶煉、運輸等設備,鉻礦、冶金產品、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建築材料以及民族用品,固體礦產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小型礦山設計及礦業技術咨詢。
其實很有前途的這只股票.持有吧.
② 為什麼資源越豐富的地區價格越高,稀缺地區資源而越低
越是資源豐富的地方,當地的老百姓越是貧窮,你相信嗎?信不信由你:最近《財經文摘》在湖南、四川、河北、內蒙古、陝西、山西等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調研時,發現原居民的生活質量在直線下降,一些礦區生活環境遭到毀滅性破壞,部分居民重新貧困,一些地區成為空城,甚至成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死地。
如此不協調乃至近乎悖謬的富裕社會的貧窮孤島現象居然在中國資源豐富地區普遍上演,不能不說是與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極不相稱的又一道深深的瘡疤。目前關心這道瘡疤的人還很少,因此「資源越富,百姓越窮」這個話題實在值得深入研討。
這個現象提醒了我們,在今日「繁榮中國」的背後尚有著許多未解決的深層次問題,需要政府以及全社會去正視並尋求對策。回顧過去20年,市場化改革一直是中國改革的主線索,但是這場改革在一開始就迴避了一些重要的問題,其中最關鍵的便是公權力與私產權的邊界界定問題,而合理的權力界定不能夠完成,健全的市場規則也就遲遲建立不起來。盡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制度經濟學大家科斯曾經提出過諸如「交易先於產權」的論斷,意味著只要市場交易開始形成,產權的界定會自然解決。但實踐證明,如果市場化改革沒有權力界定與規則確立相伴隨,就可能永遠只能浮在表面,甚至淪為「偽市場改革」,即權力的扭曲與邊界的不清最終將使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陷入權貴資本主義的泥沼,陷入「後發劣勢(指後發國家因可以憑借技術上的後發優勢取得高速增長從而拖延制度改革最終導致改革失效甚至失敗)」的泥沼。所以,也許市場交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權力的界定與規則的健全還是會大大制約交易的效率的。
問題就在於,在中國,交易已經先行,然而產權的界定、規則的完善卻相對滯後。比如,盡管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但實踐中國有企業的MBO改革在一些地方的確演變成了國有企業「內部人」對國有資產的瓜分,其根源不在於市場化,而正在於權力之手變成了掠奪之手,正在於游戲規則的不健全。比這更厲害的是房地產市場。由於缺乏有效的公眾壓力,地方官員手中的權力具有「廉價投票權(指地方官員在決策時只求自己的益處而不必考慮決策的真正後果)」性質,這使得在過去幾年,這個市場逐漸演變成一個瓜分全國土地資產以及掠奪居民儲蓄存款的運動,惟獨沒有人對老百姓負責。《財經文摘》所揭示的礦產資源的生產與分配的情形同樣也是這樣:由於礦產所有權和開采權始終被政府壟斷,由於市場規則非常不健全,致使礦產資源一方面遵循市場化價格不斷攀升的同時,另一方面當地的民眾非但不能分享其中的收益,反而要承擔大量的采礦的外部成本,從而淪為赤貧。
除了市場有效運行的產權基礎,現代市場經濟並非意味著「無政府」,而是需要政府的「匡扶之手」,因此政府還必須對市場進行有效監管,並在追求效率的同時維護公平,即對國民收入發揮二次分配調節上的作用。如果缺乏有效的政府監管,公共產品極端匱乏(其中重要表現便是政府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嚴重失責),市場經濟同樣稱不上完善,也很難順暢、高效地運行。
仍然回到礦產問題上來,以其為例作一探討。在中國,多少年來人們天然地認為土地、礦產、森林都應該屬於國家所有,其實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土地、礦產和森林大部分是屬於私人所有的,正是明晰的私人產權,保證了「價高者得」的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發揮出最優效果,保證了這些稀缺的資源的永續利用。與此同時,政府不是不管不問,而是明確其對於市場監管的責任,尤其著重通過有形之手來減少外部性,保障股東、社區、公眾等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相得益彰,防止弱勢群體的利益被損害。此外,在收益分配上,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礦產資源的分配通常是大部分歸地方,而不是歸中央,而在地方收益中,又能夠照顧到社區公眾的利益,這就使得全社會能在利益共享的基礎上可以和諧、協調地開發礦產資源,不致出現前文談到的資源越富百姓越窮的悖謬現象。
要理順礦產資源的開挖與分配,核心的問題是三個,一曰產權合理界定(核心是公權力與私權力的界定),二曰建立中央、地方與社區收益共享機制,三曰政府有效監管。如果這三件事都取得突破,自然揮別目前畸形的增長模式,走向和諧發展、共享繁榮的新天地。
各國現代化的歷程表明,所謂現代化,其實就是市民社會與政府不斷立約的過程。在中國,交易型的市場化改革已經進行了20多年,如今是到了對制約市場交易公平進行的更加根本的權力界定進行新的立約的時候了!
③ 哪些因素直接影響股價,老股民進
一、影響股價漲跌的因素
要評判誰對誰錯,要確定該否托市,就必須弄清影響股價的因素。影響股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制度因素。一個股市,如果有健全的退市機制,經營不善的公司就會隨著其質量的下降最後被強行出清於市場甚至被強行破產。在這種制度下,股價的上漲必然要受限於公司質量。道理很簡單:沒有人願意花高價錢購買即將退市或即將破產公司的股票,除非他的腦子有問題。
如果沒有退市制度或退市制度不健全,垃圾公司就不會有出清於市場和破產的危險或者危險很小,股票也不會或難以成為廢紙。於是,股市就變成了賭場,股票則異化為炒作的籌碼。這是投機賭博市得以產生和存在的制度根源,也是政策市賴以長期發揮作用的制度基礎。在這種制度下,股票價格可以人為地拉高,垃圾公司不會或難以被出清市場,因而佔用了極為稀缺的資源,導致了市場的低效率運行。我國股市為什麼成了投機場所?股價的泡沫為什麼得以長期維持?其原因就在於此。
最近這些年,我國股市為什麼步入了沒有盡頭的熊途?政府屢施以援手熊市格局仍難以扭轉?其中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退市制度的建立。由於退市制度的建立,垃圾公司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其股票有可能成廢紙一堆,於是,投資者便開始拋出質差公司的股票。加之公司丑聞不時見諸報端,人們即使對績優公司也心存疑慮,這就導致了股價重心不斷地下移。因此,要扭轉熊市就必須改善和提升公司質量,除此之外沒有捷徑可走。劉紀鵬、張衛星等信心十足地認為如果按照他們的股改方案進行股改指數就一定能拉起來。筆者認為,如果公司質量這一根本問題不解決,要想股市走牛簡直是痴人說夢。
劉紀鵬在反駁吳敬鏈的「千點不應托市」論時指出:政府在必要時應積極托市。何謂「必要時」?他的意思是:千點就是「必要時」。他的理由是:上證綜指低於1000點,則股市將失去融資功能,市場參與者虧損,外資不願進入,股市將失去生機。在筆者看來,劉紀鵬:(1)弄不清什麼情況下應該托市,什麼情況下不應托市。如果不是因為公司質量問題而是由於外部因素導致股價急劇下跌,政府積極托市就非常之必要;如果股價的下跌是因為股價與公司質量不相稱而向股票價值回歸,政府托市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托也托不了。如前所述,在退市制度條件下,股票的價格要受公司質量的壓制。我國股市當前的熊市就是上市公司質量壓制的結果,股價的下跌是理性的回歸,政府根本沒有必要托市。這些年,政府出台的托市政策不可謂不少,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2)危言聳聽,別有用心。上證指數低於1000點,股市就要失去融資功能?就要失去生機?筆者不敢苟同。如果指數跌到1000點以下,股市的投資回報率等於或大於其它投資渠道的回報率,巨量外圍資金就會在逐利本性的驅使下涌進股市,股市又怎會失去融資功能和生機?其實,劉紀鵬說的失去融資功能是指失去高價融資功能。他鼓動政府托市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維持大股東們繼續在股市裡圈錢罷了。大多數人認為劉紀鵬是為股民的利益著想,這是一種表面現象,他的骨子裡則是維護高價圈錢者的利益。
(二)、股票價值。公司發行股票是為發展融通所需資金,投資者購買股票則是為了獲取理想收益。可見,股市的本來功能對於公司而言就是融資工具,對於投資者而言則是投資工具。投資者在投資某隻股票時究竟願意出什麼價,就要看該只股票能給予投資者多少回報。回報多,出價高;回報少,出價低。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股票溢價率的高低決定於公司的盈利能力,或者說決定於股票的價值。一句話,股票價格的高低和漲跌決定於股票現實價值量和預期價值量的多少。
股價指數是根據股價計算得出的數值,因此,其數值的大小也是決定於上市公司盈利的多少、其數值的變動也是伴隨上市公盈利的變動而變動。我們要判斷一個股市的指數高低及變動趨勢,就要考察上市公司整體盈利能力。
投資者用來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股票價值的指標主要有凈資產報酬率、市盈率、每股收益、每股分紅。後四項指標都要以股票數量作為計算的基礎,因此,隨著股改的進行、股票數量的增減,其數值也是變動的,而凈資產報酬率則不受股改的影響。所以,在股改時期,投資者應該用凈資產報酬率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股票價值。劉紀鵬、張衛星等認為「股改成敗要以股價漲跌為標准」,其言下之意就是可以通過增加非流通股縮股比例以提高市盈率、每股收益、每股分紅等指標的數值,或通過提高流通股擴股比例以提升股票的短期投機價值。筆者認為,即使按照這種方案股改,股價也拉不起來,而且縮擴比例越大,股價下跌的幅度就越深。因為在對價利益兌現的壓力下,股價必然自然除權。
(三)、供求力量。供求規律是支配物品價格漲跌的最基本的經濟規律,股票作為一種經濟物品,其價格的升降也同樣要遵循這一規律。很長一段時期,我們的股市為什麼能夠牛氣沖天?泡沫行情為什麼會產生和得以維持?就是因為人們對股票的需求大於股票的供給。據證監會資料統計,1998年1月—2000年12月,投資者開戶數增加2413.94萬戶,流通股股本增加6921590.199萬股。假設投資者平均投入資金5萬元,那麼,資金的增加量則為120687000萬元,是流通股股本增加量的17.44倍。正是在資金的推動下,股價不斷地上漲,股市的投機氣氛愈益濃厚,股市泡沫越來越大。
自2001年6月始,我國股市便步入漫漫熊途,至今仍不見反轉。市況的這一逆轉是與供求力量的變化分不開的。從供給方面看:
1、增量擴容步伐加速。截止2004年底,境內上市公司已達1300多家,特別是隨著一些大盤股的發行,股票供給數量急劇增多。
2、存量擴容已經開始。股權分置已嚴重影響我國股市的健康發展,今年5月股改的序幕終於拉開。隨著股改的推進、全流通的實施,股票的供給量將成倍增長。
從需求方面看:投資者數量則呈減速趨勢。據證監會發布的資料顯示,1998年6月—2001年6月,股民開戶增長率為72.96%,2001年6月—2004年6月,股民開戶增長率下降為11.6%,並且據一些券商營業部人員反映眾多賬戶已變成空殼賬戶,因此,股民開戶增長率實際已為負數。隨著股民數量的銳減,資金則以更快的速度撒離股市,因為股民不會只帶1.00元錢入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這是因為股票價格與其價值極不相稱,投資者難以獲取預期的收益,甚至於虧損慘重。筆者對深市代碼000001-001896共484家上市公司的資料進行了統計。2004年度這484家公司平均每股現金分紅為0.056元,現金分紅率僅為1.05%,遠低於一年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即是說用錢購買股票還不如存在銀行劃算。股市的低回報率是場內投資者不斷撒離和場外投資者不敢涉足的根本原因。
可見,一方面股票供給正在急劇增加,而另一方面股票的需求又不斷減少,股票價格不下降、指數不下跌,那才令人難以思議。劉紀鵬、張衛星作為經濟學領域的「家」,不可能不懂經濟學的最基本規律,也不可能對上述事實不了解,那他們又為什麼堅認「要以股價漲跌論成敗」呢?筆者百思不得其解!
綜上所述,股價的升降是制度因素、股票價值和市場供求綜合作用的結果,指數的漲跌也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股權分置改革,從實質上來講,只不過是在股市制度變化即由股權分置變為股票全流通的情況下,對兩類股東的股份予以重新確認,它既沒有革除退市機制,也沒有改變公司的質量,更何況全流通的推行加劇了市場供求力量的對比,因此,股權分置改革無論如何都難以推動股價的上漲。於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成功的股改就是一定要把股價拉起來」是一個天大的謬論。
簡單說來
1莊家的實力(主要參考)
2流通股本的大小
3突發事件對股價的影響
4時間周期對股價的影響(牛--熊)
5題材對股價的影響
6業績對股價的影響
④ 最新稀缺資源龍頭股票,稀缺資源股票有哪些
稀缺資源概念股受益股一覽:
600547 山東黃金 金礦 礦石儲量1439.8萬噸
600489 中金黃金(600489) 黃金 黃金儲量60噸
000960 錫業股份(000960) 錫 錫礦儲量佔世界1/10
600497 馳宏鋅鍺(600497) 鉛,鋅,銀,鍺 鍺產品產量中國第一
⑤ 關於稀缺性資源的股票有哪幾只
稀缺性資源的股票有包鋼稀土、紅星發展、金鉬股份、紫金礦業、豫光金鉛、廈門鎢業、中金嶺南、錫業股份、鋅業股份、西部礦業等等。
⑥ 資源板塊股票的特點
什麼是資源類股票
包括:鐵,銅,鋁,錫,稀有金屬等等.
還包括:煤,油,氣體,礦石等等.
對於人類來說,資源是重要的,也是稀缺的。舉例來說。相對而言,我們呼吸的空氣,沒有什麼稀缺性可言。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地自由呼吸。但就大多數自然資源來說,幾乎都是稀缺的。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水資源是1/4,石油是12%,天然氣僅為4%,煤炭是55%。追逐和選擇具有稀缺性的資源類股票,同時兼顧多元化風格的投資策略,是獲勝之道。
稀缺資源的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將稀缺資源的價值與價格不斷推高。2007年的大牛市中,山東黃金(600547)、中金黃金(600489)、錫業股份(000960)、吉恩鎳業(600432)、馳宏鋅鍺(600497)、宏達股份(600331)等獨特資源類股票大多跨越百元大關,成為中國股市當之無愧的貴族板塊。近期市場上,稀缺資源板塊似有卷土重來的跡象。
煤炭板塊也是稀缺資源板塊中的一個大類,國陽新能(600348)、潞安環能(601699)、恆源煤電(600971)、蘭花科創(600123)、大同煤業(601001)。稀缺資源板塊的股票大多盤大績優,適合機構大資金的操作,稀缺資源類股票大多屬於。
資源形上市公司的股票較多,按板塊分有稀有金屬板塊(鐵、銅、鋁、錫、鋅等行業)、不可再生能源板塊(煤炭、石油、氣體,礦石等行業)。600547,山東黃金 金礦 礦石儲量1439.8萬噸
⑦ 股市是稀有資源嗎為什麼
股市不是稀有資源,股市是一個正常的股權交易的場所。
⑧ 影響股價的因素有哪些
一、影響股價漲跌的因素
要評判誰對誰錯,要確定該否托市,就必須弄清影響股價的因素。影響股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制度因素。一個股市,如果有健全的退市機制,經營不善的公司就會隨著其質量的下降最後被強行出清於市場甚至被強行破產。在這種制度下,股價的上漲必然要受限於公司質量。道理很簡單:沒有人願意花高價錢購買即將退市或即將破產公司的股票,除非他的腦子有問題。
如果沒有退市制度或退市制度不健全,垃圾公司就不會有出清於市場和破產的危險或者危險很小,股票也不會或難以成為廢紙。於是,股市就變成了賭場,股票則異化為炒作的籌碼。這是投機賭博市得以產生和存在的制度根源,也是政策市賴以長期發揮作用的制度基礎。在這種制度下,股票價格可以人為地拉高,垃圾公司不會或難以被出清市場,因而佔用了極為稀缺的資源,導致了市場的低效率運行。我國股市為什麼成了投機場所?股價的泡沫為什麼得以長期維持?其原因就在於此。
最近這些年,我國股市為什麼步入了沒有盡頭的熊途?政府屢施以援手熊市格局仍難以扭轉?其中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退市制度的建立。由於退市制度的建立,垃圾公司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其股票有可能成廢紙一堆,於是,投資者便開始拋出質差公司的股票。加之公司丑聞不時見諸報端,人們即使對績優公司也心存疑慮,這就導致了股價重心不斷地下移。因此,要扭轉熊市就必須改善和提升公司質量,除此之外沒有捷徑可走。劉紀鵬、張衛星等信心十足地認為如果按照他們的股改方案進行股改指數就一定能拉起來。筆者認為,如果公司質量這一根本問題不解決,要想股市走牛簡直是痴人說夢。
劉紀鵬在反駁吳敬鏈的「千點不應托市」論時指出:政府在必要時應積極托市。何謂「必要時」?他的意思是:千點就是「必要時」。他的理由是:上證綜指低於1000點,則股市將失去融資功能,市場參與者虧損,外資不願進入,股市將失去生機。在筆者看來,劉紀鵬:(1)弄不清什麼情況下應該托市,什麼情況下不應托市。如果不是因為公司質量問題而是由於外部因素導致股價急劇下跌,政府積極托市就非常之必要;如果股價的下跌是因為股價與公司質量不相稱而向股票價值回歸,政府托市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托也托不了。如前所述,在退市制度條件下,股票的價格要受公司質量的壓制。我國股市當前的熊市就是上市公司質量壓制的結果,股價的下跌是理性的回歸,政府根本沒有必要托市。這些年,政府出台的托市政策不可謂不少,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2)危言聳聽,別有用心。上證指數低於1000點,股市就要失去融資功能?就要失去生機?筆者不敢苟同。如果指數跌到1000點以下,股市的投資回報率等於或大於其它投資渠道的回報率,巨量外圍資金就會在逐利本性的驅使下涌進股市,股市又怎會失去融資功能和生機?其實,劉紀鵬說的失去融資功能是指失去高價融資功能。他鼓動政府托市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維持大股東們繼續在股市裡圈錢罷了。大多數人認為劉紀鵬是為股民的利益著想,這是一種表面現象,他的骨子裡則是維護高價圈錢者的利益。
(二)、股票價值。公司發行股票是為發展融通所需資金,投資者購買股票則是為了獲取理想收益。可見,股市的本來功能對於公司而言就是融資工具,對於投資者而言則是投資工具。投資者在投資某隻股票時究竟願意出什麼價,就要看該只股票能給予投資者多少回報。回報多,出價高;回報少,出價低。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股票溢價率的高低決定於公司的盈利能力,或者說決定於股票的價值。一句話,股票價格的高低和漲跌決定於股票現實價值量和預期價值量的多少。
股價指數是根據股價計算得出的數值,因此,其數值的大小也是決定於上市公司盈利的多少、其數值的變動也是伴隨上市公盈利的變動而變動。我們要判斷一個股市的指數高低及變動趨勢,就要考察上市公司整體盈利能力。
投資者用來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股票價值的指標主要有凈資產報酬率、市盈率、每股收益、每股分紅。後四項指標都要以股票數量作為計算的基礎,因此,隨著股改的進行、股票數量的增減,其數值也是變動的,而凈資產報酬率則不受股改的影響。所以,在股改時期,投資者應該用凈資產報酬率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股票價值。劉紀鵬、張衛星等認為「股改成敗要以股價漲跌為標准」,其言下之意就是可以通過增加非流通股縮股比例以提高市盈率、每股收益、每股分紅等指標的數值,或通過提高流通股擴股比例以提升股票的短期投機價值。筆者認為,即使按照這種方案股改,股價也拉不起來,而且縮擴比例越大,股價下跌的幅度就越深。因為在對價利益兌現的壓力下,股價必然自然除權。
(三)、供求力量。供求規律是支配物品價格漲跌的最基本的經濟規律,股票作為一種經濟物品,其價格的升降也同樣要遵循這一規律。很長一段時期,我們的股市為什麼能夠牛氣沖天?泡沫行情為什麼會產生和得以維持?就是因為人們對股票的需求大於股票的供給。據證監會資料統計,1998年1月—2000年12月,投資者開戶數增加2413.94萬戶,流通股股本增加6921590.199萬股。假設投資者平均投入資金5萬元,那麼,資金的增加量則為120687000萬元,是流通股股本增加量的17.44倍。正是在資金的推動下,股價不斷地上漲,股市的投機氣氛愈益濃厚,股市泡沫越來越大。
自2001年6月始,我國股市便步入漫漫熊途,至今仍不見反轉。市況的這一逆轉是與供求力量的變化分不開的。從供給方面看:
1、增量擴容步伐加速。截止2004年底,境內上市公司已達1300多家,特別是隨著一些大盤股的發行,股票供給數量急劇增多。
2、存量擴容已經開始。股權分置已嚴重影響我國股市的健康發展,今年5月股改的序幕終於拉開。隨著股改的推進、全流通的實施,股票的供給量將成倍增長。
從需求方面看:投資者數量則呈減速趨勢。據證監會發布的資料顯示,1998年6月—2001年6月,股民開戶增長率為72.96%,2001年6月—2004年6月,股民開戶增長率下降為11.6%,並且據一些券商營業部人員反映眾多賬戶已變成空殼賬戶,因此,股民開戶增長率實際已為負數。隨著股民數量的銳減,資金則以更快的速度撒離股市,因為股民不會只帶1.00元錢入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這是因為股票價格與其價值極不相稱,投資者難以獲取預期的收益,甚至於虧損慘重。筆者對深市代碼000001-001896共484家上市公司的資料進行了統計。2004年度這484家公司平均每股現金分紅為0.056元,現金分紅率僅為1.05%,遠低於一年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即是說用錢購買股票還不如存在銀行劃算。股市的低回報率是場內投資者不斷撒離和場外投資者不敢涉足的根本原因。
可見,一方面股票供給正在急劇增加,而另一方面股票的需求又不斷減少,股票價格不下降、指數不下跌,那才令人難以思議。劉紀鵬、張衛星作為經濟學領域的「家」,不可能不懂經濟學的最基本規律,也不可能對上述事實不了解,那他們又為什麼堅認「要以股價漲跌論成敗」呢?筆者百思不得其解!
綜上所述,股價的升降是制度因素、股票價值和市場供求綜合作用的結果,指數的漲跌也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股權分置改革,從實質上來講,只不過是在股市制度變化即由股權分置變為股票全流通的情況下,對兩類股東的股份予以重新確認,它既沒有革除退市機制,也沒有改變公司的質量,更何況全流通的推行加劇了市場供求力量的對比,因此,股權分置改革無論如何都難以推動股價的上漲。於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成功的股改就是一定要把股價拉起來」是一個天大的謬論。
⑨ 包鋼股份資源巨大價值,為什麼股價那麼低
鋼鐵類股票都是這樣的,因為這行業盈利能力較差,即使資產價格比較高也無法推動股價的上漲,其實不止鋼鐵,銀行煤炭等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