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分析嘉峪關的防禦價值

分析嘉峪關的防禦價值

發布時間:2021-06-04 00:09:16

㈠ 嘉峪關的地理位置在哪

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河西走廊繼續向西延伸)。甘肅西部已屬於荒漠地區,河西走廊夾於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公里左右。一條古道穿行於祁連山麓的戈壁和沖積平原上,古代「絲綢之路」即此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的美稱。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瓮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

嘉峪關主要景點有嘉峪關關城、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魏晉墓群、黑山石刻、木蘭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自然及人文景觀。嘉峪關大多數景點緊扣長城文化及絲路文化的脈系,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㈡ 嘉峪關城牆上,一塊磚放置千年無人敢動,究竟是為何

因為多出的一塊磚皇帝都沒有懲罰反而獎勵易開占,久而久之就傳說這是一塊定城磚,如果拿掉的話,整個城樓乃至城牆都會崩塌。一來害怕拿掉受到朝廷的懲罰,二來古人都迷信,對於傳說寧願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最後在竣工後監工找到了易開占的把柄。說易開占計算不準確居然在城牆上多出來了一塊磚。就去向皇帝狀告易開占,皇帝也知道其中內幕,更是欣賞易開占的才能。這事不僅不錯怪他反而還大力獎賞他。這件事傳之後世,至今也無人敢動這塊磚

㈢ 嘉峪關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擴建

歷史上,嘉峪關從建關到成為堅固的防禦工程,經歷了160多年的時間,共有4次大規模的擴建。

首先,在1372年第一次築成土城,周長約733米,高約6.7米,就是後來的內城夯築部分,當時只是有關無樓。

又過了11年,也就是1506年,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關的樣式、規格修建了內城光化樓和柔遠樓,同時,還修建了官廳、倉庫等附屬建築物。

經過這次修建,嘉峪關的城樓雖然修好了,卻依然是孤城一座,河西邊境的番兵在而後的十幾年裡兩度圍困攻破嘉峪關,或是乾脆繞過它去劫掠附近地區。這讓嘉峪關附近的人們很是煩惱。

1539年,兵部尚書翟鑾巡視西北,看到孤苦伶仃的嘉峪關,認為這里必須加強防務,便上書皇帝懇請加固嘉峪關的關城修繕邊牆,於是,嘉峪關便有了明代時期的最後一次擴建。

之後,嘉慶帝命人大興土木加固關城,在關城上增修敵樓、角樓等,並在關南關北修築兩翼長城和烽火台等。

至此,一座規模浩大,建築宏偉的古雄關挺立在戈壁岩崗之上。這座古老的關隘一直保存到後來,整座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

㈣ 嘉峪關關城軍事防線的主要組成有什麼

嘉峪關關城位於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戈壁,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之勢,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國長城,明國長城相比秦漢等長城結構發展用料講究,是一完整防禦體系,位置相對偏南。

㈤ 嘉峪關有什麼特色

有關嘉峪關的特色很多了,看是從那一方面說呢:
比如在小吃方面:
嘉峪關的地方飲食百味薈萃。代表性的名點小吃有搓魚面、拉條面、砂鍋、餛飩、臊子面、炮仗面、糊鍋麵筋等,小吃集中在振興市場美食一條街和鏡鐵路美食一條街,夏天還在建設東路設有美食夜市。
嘉峪關有幾十家環境典雅,整潔舒適的餐廳,各有拿手好菜,令人贊不絕口。富有地方特色的風味佳餚有:雪山駝掌、戈壁燕影、烤羊腿、黃燜羊肉、紅燜羊肉、戈壁雁影、雄關酥、駝蹄羹、東坡肉,燈影玉片、青椒肥腸、油爆駝峰、孜然羊肉、菊花牛鞭、麒麟駝掌、蘭發豆腐、茄汁活魚、松仁玉米及火焰烤羊腿、涮羊肉等。隨著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夕發朝至的海鮮也成為地方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保持了色鮮、味美、價廉的的優點。
2.在地方特產方面:夜光杯、風雨雕、駝絨畫、祁連玉雕、嘉峪石硯、文物復製品及反映魏晉時代人文景觀的墓磚畫
3.在特色旅遊方面:黑山摩崖淺石刻岩畫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滑翔基地 嘉峪關人手石印
酒鋼水上歡樂園 七·一冰川 萬里長城第一墩 魏晉 壁畫墓群
懸壁長城 迎賓湖旅遊區
4.路線特色; 游覽天下第一雄關,參觀地下神秘畫廊,體驗攀登冰川樂趣。

㈥ 長城的嘉峪關,最初的建造目的是什麼

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瓮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㈦ 嘉峪關的詳細資料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瓮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戲台
戲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關游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台。由木製屏風把前後台分隔開,屏風正中央繪制八幅人物圖,是人們熟知的「八仙」內容。頂部為中國傳統圖案「八卦圖」,「八卦圖」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學的綜合反映。兩側是一組風情壁畫,內容是寺廟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養的尤物。這些繪畫內容在其它戲台上是非常少見的。戲台兩側書寫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對聯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
文昌閣
文昌閣,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樓閣為兩層兩檐歇山頂式建築, 底層兩邊為單間鋪房,四周立紅漆明柱18根,形成迴廊。內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官廳。四面裝有花格門窗,上部繪制山水人物彩畫80餘幅。此閣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天下雄關」碑
關西門外百餘米處,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關」石碑。清嘉慶十四年(1809)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里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並勒石為碑。給後人留下了永恆的紀念。
柔遠門
內城西門,門額刻「柔遠」二字 ,意思是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游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
內城
內城牆高9米,加垛牆1.7米,總高10.7米。6米以下為黃土夯築,6米以上用土坯加築。歷經六百多年,牆體雖有剝落,但大部份仍然完整牢固。相傳,修築城牆用的黃土,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和加工製作的,首先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烤曬,將草籽曬死。嘉峪北段長城下出土的「長城工牌」,上面詳細記載了當時修長城的分工情況。「長城工牌」現陳列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內,「工牌」為石質,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長城各工程隊隊長的名字。修築工程結束後,要進行嚴格的驗收:在距城牆一定距離內,用箭射牆,如果箭頭射不進去,證明城牆堅固合格;如若箭頭射入牆體,則證明工程不合格,要進行返工重建。如此嚴格的長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證了長城工程的質量。
羅城和箭樓
羅城初建於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羅城」是應敵的正面,「凸」字形城牆全部用磚包砌,非常堅固。「羅城」南北兩端建有「箭樓」,是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的設施。兩端與外城牆相接,外城牆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聯。
角樓和敵樓
內城四角有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牆建有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這里回望, 「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築,同在一條中軸線上。這種「過洞式城門」及高台樓閣建築形式,是中國幾千年建築歷史及建築形式的延續發展。
光化門
內城東門,門額上刻「光化門」三字,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門洞由自黑山開採的石條鋪成。
光化樓
建於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時任肅州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裝成。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第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然經歷了近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但它仍巍然屹立於關城之上,盡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高超和精妙。
關帝廟
明末清初從內城遷到現處。廟內原有大殿一座,陪殿兩座,另有刀房、過廳、馬房和牌樓。總面積720平方米。
關帝廟曾多次擴建,最後一次重修是嘉峪關游擊將軍熊敏謙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關關城文管所自籌資金70萬元對關帝廟進行了重新修復,對牌樓進行了彩繪,使關帝廟恢復了明清時的風采。
東瓮城和西瓮城
嘉峪關東西兩瓮城布局森嚴,東瓮城門樓眉額刻「朝宗」兩字,表示過往朝廷官員雖遠行「極邊」,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與此相對的「西瓮城」, 門額刻「會極」二字。意即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地在這里相會,從這里經過,向中原王朝朝貢。西瓮城也劈門南向,不與內城門直通,使關城更加肅穆幽深,成為內城的一道防線 。
游擊將軍府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於明隆慶年間,後來成為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將軍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現在的建築是1987年在原建築的基礎上恢復修建的,為兩院三廳四合院式,佔地面積為1755平方米,建築面積808平方米。
在嘉峪關古代軍事史上,游擊將軍府不但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而且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使者往來、聯系西域和中亞及各少數民族的樞紐機關。
游擊將軍府復原陳列以歷史史料為依據,以現有建築為框架,以超級寫實主義雕塑(高分子模擬雕塑)為主要形式,深入細致地展現了嘉峪關游擊將軍的生活史跡。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陳列分為兩個部分。前院以議事廳為中心,著重展示古代游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御敵、簽發關文等情景。後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游擊將軍及其家眷的生活場面。陳列從人物生活入手,內容嚴謹、科學、准確,高分子模擬人物栩栩如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陳列形式既朴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使其成為參觀、游覽嘉峪關的一處亮點。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瓮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長城第一墩
一墩大峽谷景區
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距關城7.5公里,墩台矗立於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矣」。
明代,嘉峪關管轄著「腹里、沿邊、境外墩台三十九座」。關內墩台林立,縱橫交織,相互瞭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擔負著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這里曾經伴隨著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演繹過許多神奇的故事,詩曰:長城第一墩「清流討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鎧甲冰河聞拆斗,旌旗旭日舞鵬鯤」。
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緻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討賴河水滔滔東去,朝陽里,宛若銀練飛舞在戈壁之上;夕陽下,又如飛龍遊走於山澗之中。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著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四時大雪,千古不消,凝華積素,爭奇獻秀,氤氳郁蔥,凌空萬仞,望之如堆瓊壘玉」。晨曦初起,彩霞橫抹天空,天高野闊,千嶺萬壑競披紅裝,婀娜多姿。雨後,祁連山中長雲如練,纏繞山腰,或化作各種離奇物形,或變作鐵馬甲兵;或雨過天晴,彩虹橫掛山川。正所謂:「余收遠岫和雲濕,風度疏林帶舞飄」。
長城第一墩旅遊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公里。景區包括長城第一墩、綜合服務區、討賴河滑索、討賴客棧、天險吊橋、「醉卧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內容。其中下沉式綜合服務區有貴賓接待室、遊客服務中心、飲吧、觀景平台、滑索、旅遊紀念品商店等設施。
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涵,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懷古游學的好去處。
懸壁長城
石關峽又名水關峽,它的南面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面是高聳入雲的黑山。斷壁長城和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斷壁長城居於黑山峽口之南,為東西走向。懸壁長城在峽谷的北面,為南北走向,城牆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這兩條長城形成拱衛之勢,共同扼守黑山峽口。
石關峽懸壁長城文物景區位於嘉峪關市西北14公里處,距嘉峪關關城8.4公里。景區的主題是古絲綢之路文化和長城文化。景區內參觀的主要內容有體現長城文化的懸壁長城,有體現古代絲路文化的「絲綢古道」雕塑群和嘉峪關古代兵器展覽等。
景區的主要項目分為四大功能區,即石關峽古絲路文化長廊區、懸壁長城軍事防禦體系區、休閑度假區、管理區。
石關峽古絲路文化長廊區貫穿整個景區,有「絲綢古道」雕塑群。懸壁長城軍事防禦體系區有懸壁長城、水門和古代兵器展覽等內容。休閑度假區就是長城北側綠化區域和景區入口小廣場,這里向遊客提供燒烤、茶飲、棋牌娛樂和出售旅遊紀念品等休閑服務。管理區主要指長城南側的旅遊服務設施,包括管理中心、公共衛生間、廣場、停車場等。其中,管理中心為一層四合院式仿古建築,佔地面積有603m2。水門為三層仿古式建築,長48m,高13米,佔地面積為345.6m2。新建長城,就是懸壁長城與水門之間的這段長城,全長158m,為黃土片石夾沙夯築而成。
另外,在這里可以領略渾然天成的彌勒山景觀,報國寺里佛鍾聲聲,梵音裊裊,呈現一派祥和景象。
古絲綢之路雕塑群雕刻了中國古代在嘉峪關地區有過記載的張騫、霍去病、班超、玄奘、馬可波羅、林則徐、左宗棠七位主要歷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隨從、二匹馬、二峰駱駝和一架馬車塑像組成,藉以展示石關峽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人文內涵。張騫兩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軍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經,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東入中原都在這里留下過他們的史跡。
七一冰川
「七一」冰川位於嘉峪關市西南116公里處的祁連山腹地,它是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蘇聯冰川學專家於1958年7月1日發現、並以發現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冰川。該冰川斜掛於坡度小於45度的山坡上,冰層平均厚度78米,最厚處達120米,冰峰海拔5150 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
「七一」冰川旅遊區域約4平方公里,每到夏秋季節,冰峰在藍天麗日下分外晶瑩耀眼,與潺潺的溪流以及綠草如茵、鮮花盛開的高山牧場,共同構成一幅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迷人畫卷。由於冰川海拔較高,遊客登臨時常常會遇到陰、晴、雨、雪等天氣,在一日之內經歷四季,堪稱一生中難忘的體驗。「七一」冰川還以「亞洲距離城市最近的可游覽冰川」被編入了部分高等院校旅遊專業的教科書。
「七一」冰川氣候獨特,景色迷人,是開展登山探險、避暑休閑、科考研究等旅遊活動的好去處,也是嘉峪關市旅遊資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加快旅遊資源開發步伐,2002年至2003年,嘉峪關市共投資312.01萬元,鋪築了自S215線至山腳下9.443公里沙石路,修建了1000平方米停車場和 180米步行台階,並對近2公里登山道路進行了修整。修建了佔地545.8平方米的「冰川環保探險旅遊服務中心」,內設接待室、急救室、工作室、廚房、餐廳和6間客房,配備了發電機和全套的住宿接待設施,使冰川景區的基礎設施和接待服務功能得到了初步改善。
魏晉民俗文化旅遊景區
「果園——新城魏晉墓群」是國務院2001年公布的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魏晉磚壁畫墓是「果園——新城魏晉墓群」的一部分,位於嘉峪關市區東約18公里的新城鎮,在近13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一千餘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1972年——1979年期間,先後發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為畫像磚墓,9座為素磚墓。其中五號墓於1973年5月整體搬遷到甘肅省博物館。目前正式對外開放2座,新城墓葬建築形制獨特,墓葬由墓道、墓門、門樓、前室、中室、後室、甬道、耳室、壁龕等組成。建築用磚分為印紋方形磚、長方形磚、雕刻磚、畫像磚等。墓門用條形磚疊砌為拱券形,券頂以上採用條形磚疊造門樓,門樓牆面嵌砌有斗拱、人物、獸首等造型的雕刻磚,墓頂多為盝頂式和拱券式。
墓葬共出土760餘副磚畫,形式多為一磚一畫、半磚一畫或幾塊磚組成的連環畫。這些磚壁畫色彩鮮艷,風格獨特,畫技巧妙,磚壁畫內容取材於當時的現實生活,有反映農耕、養殖、採桑、宴居、出行、軍事操練、狩獵等內容,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民俗及氣候等的實物資料。其中繪畫方面的內容,在美術領域填補了我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在嘉峪關流傳一個歌頌古代工匠的傳說。說是明朝修嘉峪關時,主管官員給工程主持人出難題,要求他預算用材必須准確無誤。在工匠們的幫助下,工程主管人進行了精確的計算。結果工程竣工時,所備的磚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塊城磚,稱為「最後一磚」。現在這塊磚仍放在會極門(西瓮城門)門樓檐台上,旅遊者慕名都要來看一看這「最後一磚」,引起對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的敬佩之情

㈧ 歷史上嘉峪關有過戰斗嗎如果有,都有過什麼戰斗它被稱為天下第一

第一單元 「縱橫萬里 雄峙千年」的主題是中國長城的歷史沿革。

中國歷代長城分布示意圖將中國歷代長城的分布狀況用光電方式進行了表現。通過圖示可以了解到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條長城是位於今河南省的楚方城。齊長城主要分布於山東半島,它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東南至膠南市小珠山之東入海。秦始皇長城西起今甘肅岷縣,經寧夏、內蒙、河北、遼寧等省區,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條萬里長城。漢代河西長城從今甘肅省蘭州市河口起,沿河西走廊達敦煌而止於新疆羅布泊,在甘肅境內有1200多公里。這條長城對於抵禦匈奴侵擾,開拓西域疆土,保障絲路暢通,發展河西經濟等產生過巨大的歷史作用。明代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河北山海關而延伸至遼東半島,全長12700華里,它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修築規模最大的長城。其中重要的長城遺跡有天祝縣烏鞘嶺上的長城,山丹縣綉花廟的長城,山丹縣長城口的隨牆墩,嘉峪關關城及嘉峪關西長城等。
長城是古代戰爭戰略防禦的產物,它從早期的城堡與牆垣組合,逐步發展為關、堡、牆、台、燧等多種功能的復雜結構。長城興建的主要原則是因地制宜,根據地理形式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修建方式,有黃土夯築長城、磚石壘砌長城、紅柳夾沙長城、木柵圍欄長城、塹壕長城等。
長城的修建方式從歷代長城的修築情況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主要的修建方式有夯築、土坯壘砌、紅柳夾築、石砌、磚砌、木柵等。但其最主要的修建原則是「因地形,用險制塞」。
長城的修築是歷代長城歷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城興建的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噲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如山海關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同時也出土過許多具有典型意義的長城文物。其中長城工牌是1975年出土於嘉峪關北長城,工牌石質雙面刻字,正面上方刻「加(嘉)靖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起初十日止」,中間刻「弟一工起」;背面上刻「蔡止梅起」,下刻「一工李清隊起,二工梅喜隊,三工王元隊,四工侯勛隊,五工位宗隊,六工張曇隊止」。工牌的內容說明當時長城修築工程採用分工承包的方式,工牌是以後查驗長城修築質量責任問題的重要憑證。

第二單元 「鐵馬金戈 邊塞烽煙」的主題是對中國古代長城戰爭的高度概括。

長城自始建以來,就是為了戰爭攻防的需要,從早期的弓矢劍矛到後期的火器,長城攻戰的悲壯與慘烈共同演繹了長城內外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故事。
長城戍守是保證長城沿線社會經濟、軍事、交通穩定有序的重要活動。秦漢時,長城沿線都設邊郡和諸部都尉,規定凡男子滿23歲必須到邊境當「卒」服役一年。明代則沿長城建「九邊」,下轄各衛、所,常年擁兵駐守。
長城令牌是長城戍守的重要憑證。令牌,銅質,背刻「永昌衛指揮使司夜訓牌」字,左側鑄刻編號為「肅州捌佰肆拾伍號」,它反映了明代長城嚴格的守衛制度。
腰牌,即守衛牌,正面篆刻「守衛」二字,左側刻「勇字貳仟叄佰貳拾號」。背面刻「凡守衛官軍懸帶此牌,無牌者依律論罪,借者及借與者罪同」。
豬蹄是敦煌漢代長城沿線的採集品,是漢代守衛邊疆的士卒們生活的遺存之物,歷時已2000餘年,是極為難得的長城文物。
防禦是長城軍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秦漢以來,長城防禦就有一整套的防禦技術和守備制度。守邊士卒有戰則戰,無戰則進行長城牆體的修葺,守備器械的維護和從事邊防巡邏守望等活動。
轉射是漢代城障女牆上嵌砌的一種裝置,可自由轉動,能觀察到城外110度視角內的地面,即可以觀察敵情,又可以封閉射孔,比防敵方箭矢。
虎落是防禦敵騎而埋於地中的尖木樁,木樁用火燒烤後更加堅硬,樁尖高出地面,令人望而生畏。天田是漢代長城防禦的重要形式。在邊塞烽燧外側平鋪細沙,「沙布其表,日視其跡,以知匈奴來入」。
守望士卒每日定時巡視天田,稱為「日跡」和「畫天田」。
烽火制度產生於西周時期。秦漢時,烽火制度已發展得更加嚴密。一般的烽火制度是白天燃草叫「烽」,夜間點火叫「燧」。「烽」以積薪為主要燃煙材料,「燧」則以苣為點火材料。明代的烽火制度中還有放炮示警內容,採取舉烽、鳴炮並舉的報警方式,如來敵人數500人以上,就舉二烽、鳴二炮。
漢代烽火制度表:漢代烽火制度根據晝夜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信號標志、器具和燃放地點,但主要的是白天以烽煙為主,夜間以點燃舉火為主。
漢代烽火信號表:漢代烽火信號有嚴格的規定,根據敵情的多少,分晝夜制定不同的信號制度,一般情況下是白天以舉烽為主,夜間以點燃舉火或積薪為主。
明代烽火信號表:明代烽火信號在漢代烽火信號的基礎上,還增加了以硫磺、硝氨、火葯為助燃原料的號炮製度,根據不同的凄清,舉烽和鳴炮次數有相應的規定。
塞上烽火品約:即邊塞上的烽火制度,出土於內蒙古額濟納旗破城子。漢時中央政府頒布烽火制度,其中中央頒布的制度叫品,郡縣頒布的制度叫品約。
長城攻戰是中國歷代民族政權鞏固發展和興亡更替的直接手段,每個朝代為了自己的政權穩定和擴展疆域經常性的都要參與到戰爭之中。長城攻戰除軍事實力的強弱外,重要的是軍事武器的優劣對比。其中傳統兵器主要有弓、駑、拋石、矛、刀、劍等。火器則開始於兩宋時期,火葯的運用使戰爭更加殘酷壯烈。明代火器在軍事防禦中作用十分巨大,當時就有「河西火器雄甲天下」之譽。

第三單元 長城落日 絲路花雨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巨大載體,直接見證了幾千年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河西長城與絲綢之 路相伴而生,共同開通了中西文明直接對話的渠道,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河西長城興建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西域道路的暢通,在河西長城的護衛下,絲綢之路的民族交流,商旅往來也日益頻繁,進而使河西地區呈現出豐富獨特的社會形態。河西長城通過漢、明時期的有效管理,才得以保障絲綢之路長期呈現繁榮景象。河西長城與絲綢之路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中國西北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超寫實雕塑場景——西出陽關 春風玉門出自唐詩「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之句。場景通過河西長城的陽關和玉門關為背景,以表現盛唐時期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為主題,運用現代高分子材料以超寫實雕塑為表現手法,生動的展現了中原商人「西出陽關」時的依依惜別和滿懷惆悵之情;同時又展現了「春風玉門」胡商牽駝,情緒高昂,春風滿面的入關之景,正所謂大唐盛世引得西方商賈名流直奔中原,恰似「春風已度玉門關」。
漢唐絲綢之路路線圖:
漢:長安—敦煌——南道:若羌—葉城—喀什—阿富汗;
北道:吐魯番—庫爾勒—喀什—安息—大秦。
唐:長安—安西——南道:同漢南道;
中道:吐魯番—喀什—中亞;
北道:哈密—烏魯木齊—伊寧—喀什—中亞。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交通,標志著中原與西域間「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通。《張騫出使西域圖》是敦煌壁畫第323窟的作品,畫面生動地反映了張騫西行時拜辭漢武帝時的情景。
玄奘取經圖表現了盛唐時僧人玄奘經絲綢之路到古印度取經的形象。玄奘取經回來撰寫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詳細地記述了西域諸國的社會情況和風土人情,是研究河西地區和中亞、南亞的歷史地理及社會狀況的重要資料。
銅車馬儀仗隊是武威雷台漢墓出土,它包括銅車14輛,銅馬39匹,銅牛一頭,銅俑45人,共由99件組成,陣勢龐大,氣勢宏偉。其中領頭的一匹馬造型精美,極具神韻,它就是著名的被確定為我國的旅遊標志的銅奔馬。依次排在前面的是17匹手持矛、戟兵器的武士乘騎。後為5匹馬隊,中間一匹,體型高大,為墓主乘騎。另外4騎,是從騎。隊伍中間是由斧車1輛,軺車4輛組成的車馬俑。最後3輛大車為輜車,屬後勤車輛。儀仗俑充分展示了古時候車轔轔、馬蕭蕭,「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封建官僚出行場面。
河西長城管理機構掌管著中國的西北大門,歷代派兵駐守管理,通過有效行政保障長城沿線與絲綢之路的暢通,從而維持社會的長期安定和繁榮。
木觚是漢簡的一種。此觚是1977年8月採集於嘉峪關西北花海漢長城,為七棱八面,長37厘米,墨書漢隸,有212個文字。觚文為漢武帝重病臨危時對太子的遣詔,內容涉及朝代興亡的諸事,並明確提到「明察烽火」之國事。

第四單元 北漠塵清 山河形勝的展覽主題是古今嘉峪關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後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嘉峪關關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65年以關名建市。
嘉峪關自古是「番人入貢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古為西戎地,秦屬烏孫,漢初為匈奴所佔,南北朝為前涼、西涼、北涼、西魏所據,唐屬酒泉縣,宋被吐蕃、回鶻、西夏佔領,元屬肅州路,明歸肅州衛,設嘉峪關所。
「登嘉峪關並序」碑是公元1886年陝西提督周達武登上嘉峪關時寫的感言詩,碑文由太原太守黃自元書寫,李祺鐫刻。碑共三塊,其中第三塊是郭嵩燾繼刻部分。碑文記敘了作者登上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時的思想與感懷之情。
「嘉峪關碣記」碑是公元1507年嘉峪關內城修建竣工後,負責工程的肅州衛嘉峪關校尉王鎮所立。碑文記載了重修關帝廟、重建關城的詳細情況。
「嘉峪關漫記」碑是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巡按御史徐養量巡視嘉峪關時寫的五言詩,刻於石碑之上。「漫記」共242字,草書流暢自如,筆墨功深。
「長城主宰」匾是光緒八年壬午秋八月吉日欽加提督銜甘肅(陝西)督華武威新從營士(署嘉峪關營游擊)勇巴圖魯—鄒冠群(李正書)敬獻。
林則徐楹聯:公元1842年10月林則徐被流放新疆,路過肅州時遇故友而題寫,聯文為「桐蔭睡鶴觀調息,雪夜圖蕉得畫禪」。
正吻:即鴟吻,鴟相傳是大海中的鯨,是雨神的坐騎,屬鎮滅火災之物。一般放在建築的正脊之上,相對而立。
垂獸:是古代建築垂脊上的構件,相外張望。
嘉峪關長城主要分為嘉峪關西長城、東長城和北長城三部分。其中西長城指討賴河墩到關城達懸壁長城的一段,全長約15公里。東長城從石關峽起經野麻灣向東北延伸至新城堡,全長約25公里。北長城從嘉峪關新城堡往東,到酒泉下古城與通往山海關的長城相接,全長2000米。
嘉峪關關城是明代長城的一座重要關隘,素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稱。關城雄偉壯觀,由內城、外城、羅城、瓮城、城壕組成。內城是關城的心臟,設軍事指揮部門。
外城修築於明嘉靖年間,外城牆長1263米,門在城東北,稱東閘門。
內城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有嘉峪關樓、柔遠樓、光化樓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木結構樓閣。
羅城為西側外城,牆長190米,高10米,中間為嘉峪關之正門。
游擊將軍府是明代的守備衙門署,初建於明隆慶年間,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為兩院三廳布局。
關帝廟屬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507年)重修之建築,廟內有大殿一座,配殿兩座,另有牌樓一座。
嘉峪關除雄偉的關城之外,還有豐富的文物旅遊景點和奇麗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有懸壁長城、討賴河墩 、魏晉古墓、黑山岩畫等。自然風光有雄渾寬廣的戈壁大漠,神奇美麗的冰川雪峰,碧波盪漾的湖泊水鄉,奇妙獨特的雅丹地貌等。

戲台

戲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關游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台。由木製屏風把前後台分隔開,屏風正中央繪制八幅人物圖,是人們熟知的「八仙」內容。頂部為中國傳統圖案「八卦圖」,「八卦圖」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學的綜合反映。兩側是一組風情壁畫,內容是寺廟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養的尤物。這些繪畫內容在其它戲台上是非常少見的。戲台兩側書寫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對聯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

文昌閣

文昌閣,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樓閣為兩層兩檐歇山頂式建築, 底層兩邊為單間鋪房,四周立紅漆明柱18根,形成迴廊。內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官廳。四面裝有花格門窗,上部繪制山水人物彩畫80餘幅。此閣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天下雄關」碑

關西門外百餘米處,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關」石碑。清嘉慶十四年(1809)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里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並勒石為碑。給後人留下了永恆的紀念。

柔遠門

內城西門,門額刻「柔遠」二字 ,意思是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游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

內城

內城牆高9米,加垛牆1.7米,總高10.7米。6米以下為黃土夯築,6米以上用土坯加築。歷經六百多年,牆體雖有剝落,但大部份仍然完整牢固。相傳,修築城牆用的黃土,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和加工製作的,首先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烤曬,將草籽曬死。嘉峪北段長城下出土的「長城工牌」,上面詳細記載了當時修長城的分工情況。「長城工牌」現陳列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內,「工牌」為石質,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長城各工程隊隊長的名字。修築工程結束後,要進行嚴格的驗收:在距城牆一定距離內,用箭射牆,如果箭頭射不進去,證明城牆堅固合格;如若箭頭射入牆體,則證明工程不合格,要進行返工重建。如此嚴格的長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證了長城工程的質量。

羅城和箭樓

羅城初建於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羅城」是應敵的正面,「凸」字形城牆全部用磚包砌,非常堅固。「羅城」南北兩端建有「箭樓」,是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的設施。兩端與外城牆相接,外城牆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聯。

角樓和敵樓

內城四角有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牆建有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這里回望, 「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築,同在一條中軸線上。這種「過洞式城門」及高台樓閣建築形式,是中國幾千年建築歷史及建築形式的延續發展。

光化門

內城東門,門額上刻「光化門」三字,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門洞由自黑山開採的石條鋪成。

光化樓

建於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時任肅州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裝成。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第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然經歷了近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但它仍巍然屹立於關城之上,盡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高超和精妙。

關帝廟

明末清初從內城遷到現處。廟內原有大殿一座,陪殿兩座,另有刀房、過廳、馬房和牌樓。總面積720平方米。
關帝廟曾多次擴建,最後一次重修是嘉峪關游擊將軍熊敏謙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關關城文管所自籌資金70萬元對關帝廟進行了重新修復,對牌樓進行了彩繪,使關帝廟恢復了明清時的風采。

東瓮城和西瓮城

嘉峪關東西兩瓮城布局森嚴,東瓮城門樓眉額刻「朝宗」兩字,表示過往朝庭官員雖遠行「極邊」,但仍不忘朝庭和君王。與此相對的「西瓮城」, 門額刻「會極」二字。意即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地在這里相會,從這里經過,向中原王朝朝貢。西瓮城也劈門南向,不與內城門直通,使關城更加肅穆幽深,成為內城的一道防線 。

游擊將軍府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於明隆慶年間,後來成為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將軍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現在的建築是1987年在原建築的基礎上恢復修建的,為兩院三廳四合院式,佔地面積為1755平方米,建築面積808平方米。
在嘉峪關古代軍事史上,游擊將軍府不但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而且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使者往來、聯系西域和中亞及各少數民族的樞紐機關。
游擊將軍府復原陳列以歷史史料為依據,以現有建築為框架,以超級寫實主義雕塑(高分子模擬雕塑)為主要形式,深入細致地展現了嘉峪關游擊將軍的生活史跡。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陳列分為兩個部分。前院以議事廳為中心,著重展示古代游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御敵、簽發關文等情景。後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游擊將軍及其家眷的生活場面。陳列從人物生活入手,內容嚴謹、科學、准確,高分子模擬人物栩栩如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陳列形式既朴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使其成為參觀、游覽嘉峪關的一處亮點。

㈨ 嘉峪關是什麼意思

嘉峪關市是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東臨河西重鎮酒泉市肅州區,東南距省會蘭州直線距離650公里;西北連石油城酒泉玉門市,西北至新疆哈密650千米;南倚祁連山與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北枕黑山與酒泉市金塔縣相連接,中部為酒泉綠洲西緣。

㈩ 嘉峪關幾乎都是新修的,但卻給了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這是為什麼呢

嘉峪關,號稱是天下第一雄關,它位於河西走廊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在嘉峪關的兩側城牆,也是橫穿著大沙漠與戈壁灘。在嘉峪關上,是明朝長城最西端的關口,也是現在存在長城上的最大關隘之處。

可以看到,當時明朝軍隊就在這一處15平方寬度地區,充分利用了地理條件,根據少數民族騎兵機動部隊流動性很強的特點,修建了一道關隘。如果只是簡單修建主城,是不能保證嘉峪關的關隘作用,游牧民族敵軍可以繞著城牆借縫而行。但是把城牆兩側的防禦功能進一步延伸,這樣能有效抗衡游牧騎兵的機動性,而且也可以充分利用炮塔的作用給予騎兵致命性地傷害。

看到這里,任何人都為明白這一座翻新的嘉峪關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原因所在。無論嘉峪關是新的還是舊的,代表的是中國在軍事上高超的智慧和無比的堅韌!

閱讀全文

與分析嘉峪關的防禦價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稅融資租賃 瀏覽:308
如何選擇一隻好股票 瀏覽:326
期貨程序化冠軍 瀏覽:464
國家外匯管理局珠海市中心支局 瀏覽:98
什麼是搞外匯 瀏覽:602
2018年工商銀行貸款總額 瀏覽:76
境內資金借道香港進入 瀏覽:577
女人不會理財 瀏覽:957
點點投理財 瀏覽:415
上投摩根醫療健康股票 瀏覽:578
定金用資金監管 瀏覽:299
宏利亞太基金凈值 瀏覽:335
wind提取基金數據 瀏覽:427
數字類的理財 瀏覽:694
影視投融資標 瀏覽:772
1450美金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789
商務互助理財 瀏覽:305
海南鑫寶全實業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788
40十歲做什麼貸款口子 瀏覽:910
偉星管價格股票 瀏覽: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