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分析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宏觀經濟政策」(macroeconomic policy)是指國家或政府有意識有計劃地運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調節控制宏觀經濟的運行,以達到一定的政策目標。宏觀調控是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責,所謂公共財政,指的是為彌補市場失效、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分配行為或其它形式的經濟行為。宏觀經濟政策體制的根本轉軌尚未完全實現,計劃經濟的影響仍然強烈存在,這不能不說是目前包括財政政策在內的宏觀經濟政策未能實現預期效果的關鍵原因所在。
應答時間:2020-12-2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⑵ 用宏觀經濟學分析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現狀
國務院近日決定出台擴大內需十條措施,確定4萬億元投資計劃,市場無不被這中國式經濟刺激方案所鼓舞。不僅滬深股市第二天強勢反彈,整個東南亞市場都大受鼓舞。國家明確「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將有效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將中國經濟下滑的可能性降到最小。我國出台的經濟刺激方案,當然是非常及時的,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作用肯定是巨大的。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我國出台的4萬億元投資與歐美出台的救市計劃是有很大不同的。歐美是流動性不足,急需補充流動性,而中國面臨的緊迫問題並不相同。事實上,我們的流動性不久前還是過剩的,雖然在國際金融海嘯之後,中國的流動性過剩現象可能消失,但未必會馬上變成流動性稀缺。因此這4萬億元是作加大投資,以拉動經濟增長之用的。近十幾年來,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始終是投資、外貿出口及內需。然而,這三駕馬車並不是均衡的,甚至不能算是協調的。在這十幾年裡,主要依靠投資和外貿出口拉動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有幾年基本是依靠國家大規模的投資來拉動整個經濟發展。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發展,固然見效快,但這些投資一定要化為有效的投資,也就是說,這些投資項目必須是為今後的經濟發展起到實實在在的作用,歸根結底要落實到大眾的消費市場上。根據一般規律,有效的投資長遠看都會落實到消費市場,即使在短期內,投資金額的四分之一大約會轉移到消費市場。可是,大約在世紀之交的幾年裡,我國大規模的投資並沒有在短期內轉移到消費市場。不能落實到提高消費市場景氣的投資,也就是說缺乏自然需求。缺乏自然需求的投資其總體效益必然低下,而經濟效益低下的投資建設無法也無能力做到與自然環境自然和諧。投資建設在經濟、環境兩方面都是低效益,那麼這個投資必定是過熱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新世紀初連續幾年偏重投資而無法啟動消費市場以後,中國出現經濟過熱、通脹就是必然的。近20年來最有效最實在拉動中國經濟的,是外貿出口。可外貿出口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際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的繁榮與否。由於金融危機,從去年年底起,中國外貿出口開始不景氣,沿海地區大批中小企業倒閉。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日趨嚴峻,中國經濟增長的形勢迅速惡化,三季度GDP增幅由去年的11.9%下滑至今年的9%,最新的工業產出、進出口增速等指標均顯著回落。按此趨勢,中國經濟很可能面臨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最嚴重的不景氣。在經濟面臨巨大危機的時刻,加大政府投資力度一直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對策。但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政府投資除了希望達到擴大內需、創造就業等目標以外,首先要追求的還是以擴張性的投資建設為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打好基礎,積蓄後勁。眼下國內各級地方政府和行業一定都緊盯著國家這塊4萬億元的「大蛋糕」,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對於上海及整個華東地區而言,當前及今後幾年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趁國家財政、貨幣政策和項目審批相對寬松之際,加快過去幾年積欠的市政基礎設施——尤其是事關長三角地區城市化和一體化的許多硬體和軟體的建設進度。在這一時期,應當加快建設上海的軌道交通,加快上馬長三角地區的城際鐵路、公路網,也包括許多軟的東西,如一卡通互通、醫保、社保及其他信息聯網等……這些既能夠擴大內需,也是使中國經濟最活躍長三角地區經濟持續保持活力的基礎。如果抓住機遇,長三角地區不僅能為全球經濟未來重新進入新的景氣打積累潛力,也完全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期內邁向世界級城市群。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有利於擴大就業,減少失業人口,維護社會穩定。
⑶ 2020年宏觀經濟政策新舉措有哪些
在經濟下行壓力仍存背景下,2020年宏觀政策將以「穩」為主。財政政策繼續保持積極基調,收支平衡壓力下減稅降費力度或邊際遞減,專項債穩增長作用將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維持穩健,仍存在結構性調整空間,操作將更趨靈活。
雖然仍側重於穩增長,但政策仍然對防風險予以高度關注,出於穩增長和防止發生「處置風險的風險」的需要,金融監管仍有邊際微調可能。
國家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學工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當前我國經濟仍處於「三期疊加」階段,「三期疊加」決定了經濟增速有所放緩。2019年政策的大趨勢是防止經濟過度下行,給企業和生產者調整的時間和機會,保證大多數企業在產業升級中順利度過。
2020年上半年經濟形勢應該會延續當前平穩的態勢,呈現開門紅效應。當前政策框架仍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其中穩增長是十分必要的。
(3)2019年5月宏觀經濟政策分析月報擴展閱讀:
政策解讀
總體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六穩」,反映了宏觀調控政策的穩定性;「穩」中有變,則反映了宏觀政策的前瞻性和針對性,而且針對的都是經濟運行的結構性和機制性問題。
從根本上看,制約經濟穩定增長的最大障礙,從來就不是資金,而正是結構性和機制性問題。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明年經濟工作的重心對准了結構性和機制性因素,可謂正中「靶心」。
無論明年或更長時間內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只要有序推進消除結構性和機制性障礙,經濟平穩運行就將獲得堅實支撐。
⑷ 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如果市場上通貨膨脹率過高,則中央銀行就會通過提高再貼現率來減少其對商業銀行的貨幣供應,商業銀行的利率也隨之上升,銀行對社會的貨幣供應量減少,收縮銀根,信貸量也隨之減少,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如果市場上的問題是消費低迷,人們對投資缺乏信心,那麼央行就會提高再貼現率來增加對商業銀行貨幣的供應,商業銀行利率下降,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的供應量來刺激消費,增加投資
⑸ 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世界經濟金融危機日趨嚴峻,我國當前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給與補貼增多,減少稅收以刺激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與以前作比較,顯得較為寬松。都知道前一段我國經濟過熱,所以央行連續九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以減少投資,緩解經濟過熱情況。進來經濟增長放緩,為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推動投資以保持經濟增長,前一陣央行推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等政策,這樣的政策被稱為寬松的。
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有利於產業升級,促進經濟健康平穩的發展。資源性的產品價格會隨著資源的減少而升高,但對於高科技產品來說,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價格會下降。總體上來看物價總水平就要看財政貨幣政策是不是貫徹落實了。
⑹ 2019年5月報的年報是不是就是2018年的年報
2019年4、5月報的年報,就是2018年的年報。
⑺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十大分析
2008年,中國經濟能夠在將核心CPI指數通貨膨脹率控制在2%以下的同時實現接近10%的實際GDP增長速度。然而,中國經濟景氣從2008年起轉折下行,已經進入本次經濟周期的收縮階段。2009年,中國宏觀經濟管理應該在長期中性的需求管理原則指導下,建立以促進國內投資需求為核心的政策體系,採取適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啟發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以及消費需求與凈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全面拉動作用,在中國經濟景氣進入收縮階段後防止蕭條形態。
中國經濟具有投資驅動的內生增長性質,從而其潛在國民收入增長容納實際國民收入增長的滯後效應。由於2004-2007年間中國實際國民收入的高速增長已經通過滯後效應大幅度提升潛在國民收入,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過度減緩可能產生明顯的負向國民收入缺口。同時,中國經濟波動的主要需求驅動力量已經從1982-1993年間的內部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轉變為1994-2007年間的外部凈出口需求,必然通過國際貿易途徑而耦合美國經濟波動,嚴重其經濟周期的內在收縮傾向。中國通貨膨脹機制完成從高核心通貨膨脹率向低核心通貨膨脹率的歷史性轉變。由於重型化的產業結構、嚴格的環境保護標准與完善的國有產權制度,難以避免資源性產品價格的結構性上漲。不過,在競爭性市場體系支持下的技術進步,能夠沿產業鏈方向逐級吸收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影響,基本消除中國通貨膨脹的資源成本推動因素。中國經濟已經並且將繼續呈現從PPI指數到GDP平減指數到CPI指數遞減的通貨膨脹動態結構,保持較為溫和的CPI指數核心通貨膨脹率。
面臨高儲蓄傾向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設計應該遵循凱恩斯主義路線,實現高儲蓄向高投資的有效轉化,以充分積累的資本存量與相對短缺的勞動力互補而支持未來老齡社會。在彌合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可能通貨膨脹缺口時,中國需求管理不僅存在硬著陸與軟著陸的政策選擇,而且存在正向軟著陸與反向軟著陸的政策選擇。中國需求管理應該建立最高可持續增長率目標的政策指導線,並且面臨持續擴展而實時未知的潛在總供給能力,應該採取微撞的操作模式,通過間歇性增加總需求而跟蹤潛在總供給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