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降水量的季節變化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何影響
太原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 。外緣有山脈環繞 。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亦即一年中降水夏秋多,冬春少。太原,屬於中溫帶和暖溫帶季風氣侯區,即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為400到650毫米。
降水量的季節變化對農作物的生長有很大影響:由於北方地區降水多集中在生長季節里,降水集中程度遠比世界同緯度地區高,形成明顯的雨熱同季現象,使全年有限的降水發揮了更大的生態作用,有利於植物和作物的生長發育,對於生態建設和農業生產具有重要實際意義。降水量以及暴雨季節分配的地區差異對於我國其他經濟活動和洪澇災害防禦工作也有重要影響。每年的5-9月是我國各大江河最容易發生洪水的時期,對防洪減災工作帶來巨大壓力。
㈡ 今年夏季南方暴雨連綿,農作物收成是否會下降
南方暴雨連綿,自然會對農作物的收成產生負面的影響,會降低產量的。自然災害對於農業生產方面的影響是巨大的,畢竟古人有一句話說靠天吃飯,雖然現在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大自然對我們的影響可以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人為控制,但是農作物能否成熟和相應收成怎麼樣都與自然環境和天氣息息相關,其中對農作物生長和發育最重要的時期就是在夏季。另外經常性地暴雨會讓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劇增,從而讓植物的根系浸泡在水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植物會進行無氧呼吸,無氧呼吸會分解出酒精,對植物的根系造成很嚴重的影響,農作物的健康降低,甚至出現死亡的情況,再者對土壤也是十分不好的,土壤中酒精含量過高,土壤中的營養物質降低,會對下一次農作物的生長造成負面影響。
㈢ 農作物受影響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
農作物影響與大自然有關。正常的生長必須風調雨順,陽光充足,溫度適宜,不旱不澇。這是農作物生長的基本要素。影響農作物生長因素也是大自然,暴風,暴雪,暴雨,沙塵暴。春季連陰光照不足,夏季梅雨,秋季乾旱,冬季低溫。破壞性災害更是對農作物造成更大損失的影響,如地震、洪水、泥石流;因天氣原因造成蟲災對農作物威脅更大,如蝗蟲、麥丹病,稻田的白粉病和炭疽病,各種蟲子對農作物都造成威脅。人為的災害是假農葯、假化肥、假種子;秸稈大田焚燒更是對農作物造成不可估量影響;化工污染對農作物也造成相當威脅。總之諸多因素都對農作物造成嚴重影響
㈣ 通貨膨脹對農產品的影響
中國的經濟不同於國外的資本市場經濟,我認為部分未曾加工的農場品價格會漲但加工後的農場品價格漲幅成度國家會調控,舉個稻穀的例子:最近幾年國家對稻穀實施了臨時儲備和中央儲備政策,北糧南運的運費補貼等,如果國家不和市場上的商販競爭的話,所有稻穀都進入商販手裡的話,那麼國家還怎麼調控大米,小麥,玉米等農場品加工後的價格(因為國家手裡的農場品數量少無法進行調控),那時加工後的農場品的價格必會隨著市場經濟膨脹。所以國家手裡必須有充足的糧食才能調控糧食市場,所以農場品加工前的價格的漲副會大些。
㈤ 中央氣象台發布暴雨橙色預警,暴雨對農業將會有什麼影響
暴雨會對農業有很多影響,暴雨會產生洪澇災害,會淹死農作物,會導致果樹和水稻大幅度減產,同時受到暴雨影響,植物更容易受到蟲害影響,從而會影響後續產量,這次暴雨對農業是會有很大影響,因此,政府部門和相關人員就需要和民眾一起去應對這次暴雨帶來的影響。
在國內,利用農作物生活的民眾還是挺多,民眾可以種植小麥去獲得食物,種植蔬菜和果樹去獲得利潤,基本上是種植各種農作物來生活,暴雨的侵襲,把這些民眾的生活也切斷了,阻斷了他們的經濟來源,此時暴風雨損害不僅是農作物,還是民眾的生活,沒法生活,這對於民眾來說就很困難了,因此,政府和相關人員一定採取有效的措施去幫助他們解決這次困難,給他們物質和生活上提供幫助,我也相信這些民眾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好。
㈥ 暴雨天氣通常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其原因是
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C。暴雨造成土壤含水量過高,含氧量不足,根系呼吸受阻,吸收功能降低(甚至死亡),所以暴雨天氣通常會導致農作物減產。
㈦ 那些因素影響農作物的產量
相信會對你有幫助的:
與其他任何行業相比,農業也許能夠更加明確地突出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糧食安全、生計來源的喪失、環境破壞和生態移民等問題產生潛在影響的范圍和嚴重性。在農作物和農業技術領域開展一次「綠色地球革命」有助於減少污染氣體的排放、降低損失並增強我們對變化的適應能力。
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地擴大了糧食生產規模,使其滿足了因人口增長和收入水平提高而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估計,隨著這兩個因素繼續推動糧食需求的增長,2030年全世界的糧食需求將比1998年增加50%。而氣候變化將成為決定這一需求是否能得到滿足的一個重要因素。
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的最新評估預計,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在1990-2100年會升高1.4~5.8℃,而同時期海平面會上升9~88cm。整個20世紀全球氣溫已經上升了0.6℃,而這種氣候變暖現象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
的。
氣溫的上升會對農作物產量造成以下影響:
* 轉移農作物的最佳種植地帶;
* 改變降雨的類型(雨量及變化性)以及可能產生的土壤水分蒸發蒸騰損失總量;
* 減少冬季以降雪及冰川形式對水的儲存;
* 轉移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地;
* 通過二氧化碳和氣溫的作用影響農作物產量;
* 因海平面上升及脆弱的抵禦洪水能力而減少耕地面積。
這些作用的整體影響會因海拔高度、土壤類型、農作物和其他地方性因素的不同而變化。這些變化以及對長期氣候預測的不確定性(尤其在區域范圍)都使我們對氣候變化影響農作物產量的討論最多隻能是初步的。這些概括性結論通常只能表明未來可能情景的范圍。
總的來說,許多溫帶地區的農業也許會從中受益,表現為農作物生長期延長,家畜過冬成本降低,農作物產量可能增加,森林的生長速度也許變快。但對於許多熱帶地區來說,整體的情況則是負面的:降雨量的變化性也許會變大,極端天氣現象發生的幾率會增加,而農作物可能會減產。農作物、耕作技術以及土地和水管理的改善也許可以起到補償作用,但要增加這些熱帶地區的糧食產量則會變得異常困難。
轉移種植地帶 隨著氣溫的上升,因某些特定氣候條件而使某種農作物生長良好的地帶可能會向兩極和海拔更高的地方轉移。這將會導致糧食產量和某些熱帶國家出口收入的減少。例如,對於非洲和中美洲26個大部分都很貧窮的國家來說,咖啡占據著他們國家農產品出口的第一、第二或第三位。然而,咖啡對年平均氣溫的變化非常敏感。在烏干達,氣溫只需上升2℃就會導致適合種植咖啡的土地面積大量減少在北緯地區,全球變暖也許會將潛在的農作物種植地區向北擴展,加拿大和俄羅斯將因此獲得最大面積的這種地帶。然而,新氣候帶的土壤類型卻並不一定都適合目前在這些主要的農業生產國開展的高密度農業作業。
降雨量的變化 全世界許多地區的降雨類型都有可能因全球變暖而發生變化。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的預計,全球年均降雨量在21世紀會有所增加,盡管某些地區的降雨量會有一定減少。在降雨量預計增加的地區,有可能每年的降雨量都會有很大變化。在開花、授粉和灌漿階段的水分短缺被公認會造成玉米、大豆、小麥和高粱的減產。
降雨量的變化和土壤水分蒸發蒸騰損失總量的增加會進一步導致世界部分區域水資源的短缺,並影響其水質。獲取水資源是確保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圖2)。農業用水幾乎佔全球用水量的70%,而這一比例在亞洲和西亞地區則高達95%。因此,水資源的緊張會嚴重影響農業。
降雨量的變化還會影響土壤的水分。最近對全球15個氣候模型的分析表明所有氣候模型都給出了一些相同的預測結果。美國的西南部、墨西哥、中美洲、地中海、澳大利亞和南部非洲一年四季都會因全球變暖而導致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變干。亞馬遜河流域和西非的許多地區會在6月、7月和8月三個月出現土壤變乾的現象,而亞洲季風地區出現土壤變乾的時間是在12月、1月和2月。但預測土壤變濕的情景時,這15個模型分析只有在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的非種植季節,才得到很一致的結論。這項研究總結認為,全球變暖可能會造成土壤缺乏水分,從而導致全球糧食生產潛力整體減少。
降雨量的變化還會對河流的水流以及灌溉用水產生影響。在那些依靠融雪進行農業灌溉的區域,例如在南亞的許多地區,冰川和降雪量的減少可能會對夏季供水帶來嚴重的後果。
降雨量變化的影響 氣候變化將進一步加劇中亞、北部和南部非洲、中東、地中海地區和澳大利亞發生乾旱的頻率和強度。極端天氣現象(包括乾旱、暴風雨和洪水)發生頻率及強度的增加都會導致對農作物的破壞以及土地退化。乾旱和洪水已經成為導致發展中國家糧食嚴重短缺的最常見的原因
氣候變暖的趨勢會增加許多主要農作物害蟲的數量、生長速度和地理分布的范圍。同時,根據降雨類型的變化,氣候變暖也有可能對微生物病原體產生刺激作用。
氣候變化對農作物害蟲的影響在某些地區已經有所表現。這里我們就舉一些全球不同地區的例子:
* 在紐西蘭北部,霜凍發生幾率的減少導致熱帶草地毛蟲數量的增多,從而對牧場的草地造成了嚴重破壞。
* 柑橘潰瘍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細菌疾病,喜好酷熱及大雨。這種病害通過颶風被傳播到了美國的佛羅里達州,使該州所有的柑橘作物都感染致病。
* 豆葉甲是一種通過傳播豆莢斑駁病毒危害大豆的害蟲。這種害蟲已經從美國的南部擴散到了中部和中西部的北部地區。
來源:Willoughby 和Barnes,2002;Wildlife Trust,2005;Epstein 和Mills,2005;Pritchard 和
Amthor,2005
氣溫變化的影響 農作物的產量會因氣溫的不同而產生很大變化(圖4)。即便是非常輕微的氣溫變暖也會造成水稻產量的下降,這是因為水稻適於生長在接近最大晝夜溫差的氣候條件下。最近在菲律賓進行的一項關於全球變暖對水稻產量產生影響的研究表明,在生長季節內,日均最低氣溫(夜間)每上升1℃,水稻產量就會減少10%。
二氧化碳的影響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可以提高許多農作物的凈生產力,這是因為碳的「肥力」能夠增加光合作用。這種影響的大小隨不同的農作物而不同。二氧化碳對某些農作物,也就是我們說的C3農作物,有積極的施肥作用。這些農作物包括歐洲和亞洲的主要谷類作物,即小麥和水稻。另一方面,像玉米、高粱、甘蔗和小米這樣的 C4農作物對二氧化碳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由於C3雜草對這種變化的反應也可能很好,結果就有可能抑制C4農作物的產量。而C4農作物是熱帶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農業的主要糧食來源。
最近進行的對生長在中國、日本和美國真實環境中的玉米、小麥、大豆和水稻試驗農作物的研究表明,由於受到地面高臭氧濃度等其他環境因素的限制,農田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而產生的肥力提升也許只有其理論最佳效果的一半。
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土地減少 全球某些人口最密集地區的肥沃土地面積可能會有一定減少,尤其在那些地勢較低的三角洲地區,例如尼羅河、湄公河和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舉例來說,海平面上升1m就會造成尼羅河三角洲較低地區減少5 800km2土地,直接影響了埃及15% 的可居住土地。在孟加拉國,海平面上升1 m就會淹沒幾乎30 000km2的土地,對該國超過13%的居民產生影響;而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越南,40 000km2的土地就會消失,全國23% 的居民會受到影響(表1)。即使在那些未被海水淹沒的地區,由於土壤和地下水被鹽化以及潮汐涌浪風險的增加,土壤的質量也會下降。
㈧ 雨對農作物有什麼作用
降雨量的變化還會影響土壤的水分。最近對全球15個氣候模型的分析表明所有氣候模型都給出了一些相同的預測結果。美國的西南部、墨西哥、中美洲、地中海、澳大利亞和南部非洲一年四季都會因全球變暖而導致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變干。亞馬遜河流域和西非的許多地區會在6月、7月和8月三個月出現土壤變乾的現象,而亞洲季風地區出現土壤變乾的時間是在12月、1月和2月。但預測土壤變濕的情景時,這15個模型分析只有在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的非種植季節,才得到很一致的結論。這項研究總結認為,全球變暖可能會造成土壤缺乏水分,從而導致全球糧食生產潛力整體減少。
降雨量的變化還會對河流的水流以及灌溉用水產生影響。在那些依靠融雪進行農業灌溉的區域,例如在南亞的許多地區,冰川和降雪量的減少可能會對夏季供水帶來嚴重的後果。
降雨量變化的影響 氣候變化將進一步加劇中亞、北部和南部非洲、中東、地中海地區和澳大利亞發生乾旱的頻率和強度。極端天氣現象(包括乾旱、暴風雨和洪水)發生頻率及強度的增加都會導致對農作物的破壞以及土地退化。乾旱和洪水已經成為導致發展中國家糧食嚴重短缺的最常見的原因
㈨ 農產品市場行情分析的意義
2019年將繼續完善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小麥最低收購價2018年11月份已經公布,每斤小幅下調3分錢,每斤1.12元;稻穀最低收購價將於春節前後公布,預計將以穩為主。
稻穀、小麥的走勢有所差異,稻穀的庫存水平依然較高,供需關系階段性寬松,市場價格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小麥在經歷上年的產量、質量下降之後,供需趨於基本平衡,預計2019年庫存消化進度加快,市場價格有望弱中趨穩。
預計2019年我國進口大豆在總量上是有保障的,市場有穩定運行的基礎。隨著國家對大豆生產支持力度的加大,2019年播種面積有望繼續增加,國產大豆供給能力穩步提升,與進口大豆價格的聯動性有可能增強。
此外,受產能調整等因素影響,牛肉、羊肉、雞肉、雞蛋價格普遍上漲。棉花市場基本平穩,9月份以後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消費趨弱、價格走低。受國際市場下跌帶動,食糖價格持續下跌。
㈩ 農產品市場需求與供給的影響因素
農產品市場需求與供給的影響因素:
農產品市場需求是指市場上所有稍費者在一定價格水平下願意並有能力購買的某種農產品總量。具體的影響因素有:
(1)消費人口。人口越多,農產品需求量越大。
(2)收入水平。一般而言,收入水平越高,農產品需求量越大。但是,對於粗糧粗菜等劣質農產品,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反而降低。
(3)價格水平。一般而言,價格降低需求量會增加。但對於生活必需品的農產品,由於價格需求彈性較小,價格對其需求量的影響就不大。
(4)替代品和互補品價格。農產品的需求量一般與替代品價格皇正向波動,與互補品價格呈反向波動。
(5)消費者的生活習慣與偏好。消費者不同的生活習慣以及由此引起的對特定農產品的偏好程度,使收入水平等相同的消費者對同一農產品的需求量存在較大差異。
(6)消費者對農產品價格的預期。如果消費者預測他所需的某種農產品的價格會上漲,他可能會多買些這種產品供以後消費,使農產品的短期需求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