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手!新人求解答!宏觀經濟學中的G和T代表神馬
如果是大寫的G和T的話分別代表政府支出和稅收。
❷ 如何分析宏觀經濟基本面
中國宏觀經濟基本盤面的梳理,可以得到如下觀點:
一是當前中國宏觀經回濟的主要發展答目標在於需求側穩步擴張,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使宏觀經濟在平穩增長的基礎上換擋升級,從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二是在實現目標的施政核心思路上,對內短期通過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促進經濟平穩運行;長期通過改革開放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對外通過「一帶一路」政策輸出過剩產能和資本,拉動需求並且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同時服務於供給側改革。
三是在GDP構成與產業結構方面上,逐漸從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從第二產業主導向第三產業主導轉型,消費和第三產業對GD
❸ 如何看待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二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三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當前,應從兩方面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
一是要處理好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與增強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的關系.當前,穩定物價總水平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宏觀調控的取向不能變.
與此同時,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必須增強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使貨幣信貸增速逐步降下來,為穩定價格總水平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在控物價、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
當前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採取有效措施鞏固經濟社會發展好勢頭.
第一,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努力把物價漲幅降下來.當前,要繼續採取綜合措施,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力爭使物價漲幅在後幾個月降得多一些,為今後一個時期穩定物價創造條件.
第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增強內需的拉動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是增加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經濟增長速度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經濟自主增長力量,完善促進消費政策,促進城鄉居民持續增收,鼓勵發展新興消費領域和消費業態,促進民間投資持續較快增長.同時,要高度重視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採取措施穩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對工業生產、就業和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
第三,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力求取得更大進展.調整經濟結構,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先決條件.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要有針對性地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等突出困難,改善小企業發展環境.要遏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發展,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
第四,深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激發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動力.要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完善有利於產業結構升級和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要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積極構建居民收入和國民經濟同步增長的機制.
❹ 如何進行宏觀經濟分析
1.宏觀經濟運行分析 宏觀經濟運行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影響的途徑:公司經營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資者對股價的預期,資金成本。宏觀經濟變動與證券市場波動的關系:GDP變動(持續、穩定、高速的GDP增長,高通脹下的GDP增長,宏觀調控下的GDP減速增長,轉折性的GDP變動;經濟周期變動);通貨變動(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通貨緊縮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2.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財政政策的手段包括:國家預算,稅收,國債,財政補貼,財政管理體制,轉移支付;財政政策的種類與經濟效應及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包括:減少稅收、降低稅率、擴大減免稅范圍,擴大財政支出、加大財政赤字,減少國債發行,增加財政補貼;分析財政政策對證券市場影響應注意的問題。 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及其作用;貨幣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直接信用控制,間接信用指導;貨幣政策的運作;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包括:利率,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對證券價格的影響,調節貨幣供應量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3.國際金融市場環境分析 國際金融市場動盪通過人民幣匯率預期影響證券市場;國際金融市場動盪通過宏觀面和政策面間接影響我國證券市場。
❺ 宏觀經濟學中、各個字母代表的意思齊全的。
名義GDP: (網路文庫找的)
實際GDP:
GDP:國內生產總值.
GNP:國民生產總值
NDP:國內生產凈值 (NDP=GDP-折舊)
NNP:國民生產凈值 (NNP=GNP-折舊)
NI:國民收入(亦可用Y表示)
PI:個人收入
DPI:個人可支配收入
C:(消費)居民消費支出
I:(投資)企業投資
G:(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支出
T:(稅收)政府稅收
TR:政府轉移支付
NX:凈出口(X-M;X:出口,M:進口)
GDP=C+I+G+(X-M)=C+I+G+NX(支出法)
N:就業量
U:失業量
L:勞動力總量 (L=N+U)
u:失業率 (u=U/L)
n:就業率 (n=N/L)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PPI:生產者價格指數
GDP縮減指數
c:消費
i:投資
s:儲蓄
t:稅收
g:政府購買
x:出口
m:進口
y:可支配收入
APC:平均消費傾向
MPC:邊際消費傾向
APS:平均儲蓄傾向
MPS:邊際儲蓄傾向
Ki:投資乘數(+)
Kg:政府購買乘數(+)
Kt:稅收乘數(-)
KB:平衡預算乘數(KB=Kg+Kt=1)
Ktr:政府轉移支付乘數(+)
Kx:出口乘數(+)
Km:進口乘數(-)
(第65頁)
K:資本存量 (ΔK=i )
R0:現值或本金
Rn:第n年的未來收入或終值本利和
r:年利率
Rn=R0(1+r)n
(第66頁)
Pk:資本品的供給價格
MEC:資本邊際效率: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資本。
R1,R2,R3,...,Rn:某項投資從第1期到第n期各期的收益
d: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反應程度 ()
e: 自發性投資
α:邊際儲蓄傾向
β:邊際消費傾向
I:投資
S:儲蓄
L:貨幣需求
L1:貨幣的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
L2:貨幣的投機需求
L1(y):交易貨幣需求量
L2(y):投機貨幣需求量
M:貨幣供給(名義)
m:貨幣供給(實際)
k:交易貨幣需求量對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
h:投機貨幣需求量對利率變動的反應程度
A:技術水平
W:實際工資額
P:實際工時
❻ 分析我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取向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平穩,但也面臨多年未有的錯綜復雜局面。全球經濟復甦艱難,仍然不提供「增長紅利」;國內經濟發展中的「兩難」問題增多,進入「結構性減速」階段。應對這一局面,需要智慧和勇氣,仍然要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優先考慮的選項,從激活經濟內在活力入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 國民經濟運行總體上平穩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基本處於平穩態勢,需求面和供給面形勢相對穩定,就業情況總體平穩,物價漲幅較為溫和。
從供給面來看,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從三大需求來看,投資增速較快,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0.1%。其中,房地產投資增長20.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7個百分點;市場銷售增長平穩。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76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7%。
外需方面,進出口增速回落,出口回落幅度大於進口。上半年,進出口同比增長8.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9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長10.4%,回落8.0個百分點;進口增長6.7%,回落1.9個百分點。
由於勞動力市場需求仍較為旺盛,繼續上調最低工資標准成為普遍現象。截至7月2日,全國20個省(區、市)上調了最低工資標准,平均增幅為16%。在國內貨幣流動性相對寬松、最低工資漲幅較大等因素作用下,居民消費價格保持溫和上漲態勢,上半年CPI同比上漲2.4%,比去年同期回落0.9個百分點。受國內產能過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穩中趨降等因素影響,3月份以來,工業生產者價格環比和同比呈下跌趨勢,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幅度達到2.2%。這說明工業部門產能過剩未能化解,供給大於需求的矛盾比較突出,工業生產的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工業增長相對偏弱。
分析起來,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的效率下降,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達10.1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38萬億元,但對實體經濟支持效率並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負債增長較快,大量貨幣資金被用於「借新還舊」。而且,不少社會資金「避實就虛」,包括部分資金通過理財產品等形式在金融機構之間互相持有,並未用於實體投資;一些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矛盾長期累積,一旦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發生變化,就會出現短期流動性不足。這些原因引起了6月中下旬國內銀行間市場資金驟緊,同業拆借利率大幅飆升,引發股票市場恐慌性暴跌。
二是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剛性財政支出增加。上半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同比增長7.5%,增幅同比回落4.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教育、科技、文化、社保和醫療衛生等領域支出剛性大。上半年,全國公共財政支出同比增長10.8%,增速高出財政收入3.3個百分點。財政赤字壓力加大,政府債務負擔和財政風險上升,財政政策空間明顯收窄。
三是製造業產能過剩嚴重,化解任務艱巨。產能過剩行業已從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造船等傳統行業擴展到風電、光伏、碳纖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許多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75%,處於嚴重過剩。
四是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加大。作為經濟景氣狀態的先行指標,由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共同發布的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6月份為50.1%,比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為4個月來最低水平。匯豐銀行公布的6月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初值為48.3,也低於市場預期,並創9個月來新低。這表明,我國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加大。
? 經濟增長下行的外因內因
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仍然不提供「增長紅利」。6月份世界銀行發布了最新《全球經濟展望》,預測全球經濟增長約為2.2%左右,這比1月份世界銀行的預測調低了0.2個百分點。
發達經濟體中,美國經濟預期也被調低。6月26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一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年率計算增長1.8%。這一數字盡管高於前一季度的0.4%,但明顯低於5月底估測的2.4%。歐元區仍然處於經濟萎縮中。歐盟統計局6月份公布,今年一季度,歐元區和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環比分別下降0.2%和0.1%,同比分別下降1.1%和0.7%。世界銀行預計今年歐元區經濟將為負的0.6%,原來的預測是負的0.1%。日本經濟研究中心認為今年一季度日本經濟將有所增長,預計全年實際經濟增長率將超過2%。安倍政權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支持公共投資等一系列經濟支援預算案的通過,起到了日元貶值、股市上漲效果,將提高經濟增長率0.5個百分點。但這些政策措施均非安倍原創,別國經驗早已證明其效果並不持久。
在發展中國家裡,世界銀行預測,2013年11個新興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增長率可能為6.2%。但俄羅斯、印度和南非等三大金磚國家困難也較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4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已將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2013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由此前預測的8%、4%、6.2%和2.5%分別下調至7.8%、3.7%、4.9%和1.5%。
國際社會曾津津樂道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雖初現端倪,但未成氣候。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顯現出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但這個新事物要成為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經濟景氣的強大動力則雲路尚遙。
從內在原因看,我國經濟增長進入「結構性減速」階段。
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數經濟體都經歷或將經歷「結構性增速」和「結構性減速」這兩個過程。1978年至2008年我國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9.8%,這是「結構性增速」過程,其經濟機理是生產要素結構和產業結構都推動「增速」。從生產要素看,勞動投入增長和勞動參與率的提高、資源要素資本化和資本形成能力的增強、工業技術的廣泛採用;從產業結構看,資源配置從效率低的一次產業向效率高的二次產業轉移,這些經濟活動都支撐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現在這些因素都發生了變化,勞動投入和勞動參與率趨向下降;資源資本化已基本結束,資本報酬遞減導致資本投入增速亦呈下降之勢,二次產業的技術創新面臨瓶頸;產業結構緩慢向三次產業轉移,但三次產業中的技術創新以及傳統行業的效率提高都面臨動力不足的挑戰,這些因素都導致我國經濟進入「結構性減速」階段。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增長將進入一個位於7%至8%之間較以往略低的速度水平上。我們要正確認識到當前增長速度下降是客觀經濟規律使然,片面追求快速度,已無經濟規律依據,唯有強調質量和效益,追求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
從統計數據看,上半年,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1129.6億元,同比增長7%;1至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0812.5億元,同比增長12.3%。這些信息表明,雖然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下行,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趨於改善,而這正是今後要著力追求的目標。
? 怎樣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
不刻意追求快速度、但保持經濟的合理增長速度仍然是重要的。怎樣保持我國經濟的合理增長速度是經濟發展指導思想上的一個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運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的基本經驗是兩條:一是依靠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來激活經濟的內在活力;二是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適時、適度地調節經濟活動中的各種變數關系,使之達到新的平衡。從目的和效果上觀察,前者著眼於長遠的體制與機制建設,調整的是結構關系,通過改革達到結構優化的目的,但在不少情況下,它難以對經濟增長速度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還需要國家採取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措施。通過這些調控措施較快地改變經濟運行中的數量關系,特別是內外需求的數量關系達到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但這些調控措施往往都只有短期效果,不解決經濟內在活力問題。
2009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嚴峻形勢中,國家採取了強有力和大力度的政策調控,這在當時的特殊情況下是必要的,它有效刺激了內外需求,使我國實際經濟增長率仍保持了較高水平,但在我國經濟增長結構性減速規律的支配下,一旦刺激措施弱化或退出,經濟增長率便向潛在增長率靠攏而趨於下降。這說明,要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仍然要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優先考慮的選項;而政策調控只能是第二位的、或輔助性的。
當前,我國國內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短期經濟運行問題相互交織,發展經濟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例如,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大與保持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的矛盾、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與發揮財政對經濟增長支撐作用的矛盾、製造業產能嚴重過剩與發揮製造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和調整產業結構的矛盾、房地產價格上漲與穩定房地產投資的矛盾、穩定出口市場份額與人民幣升值壓力的矛盾等現象,都說明簡單依靠政策調控來改變數量關系,特別是依靠刺激內外需求,都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會加大財政金融風險,惡化經濟結構,進一步弱化經濟自主增長的動力。因此要多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視角來探尋經濟發展的新路子。5月份國務院批准了國家發改委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9項重點工作的部署,7月初國務院原則批准了上海市關於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試驗方案,針對6月份金融領域出現的短期流動性恐慌,國務院領導強調解決資金問題的思路是要盤活存量、用好增量,進一步解決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問題。這些舉措都反映了新一屆國家領導在經濟運行管理中更加重視從改革開放、激活經濟內在活力入手的新理念。當然,在必要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適時適度地採取政策調控措施仍然是保持經濟合理增長速度不可或缺的手段。
希望有所幫助,望採納!
❼ 宏觀經濟學中T=tY代表什麼
稅收函數分為兩種,一種是定量的,為T;還有一種是比例稅收,會隨國民收入變化的,T=To+tY,就不再是一個外生變數了,其中To是一個基準,t是稅率,y是可支配收入。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強調投資的變動的關鍵作用,投資的變動往往比消費的變動來得大,指出投資在相當程度上既是收入變動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
(7)新宏觀經濟分析T擴展閱讀: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❽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總體形式分析
本報告採取了國際前沿、國內較為獨特的基於准結構模型的情境分析(alternative scenario analyses)和政策模擬(policy simulations)方法,在對統計數據和經濟信息充分收集和科學鑒別校正的基礎上,對中國宏觀經濟最新形勢進行嚴謹分析,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客觀預測,並提供各種政策情景模擬結果供決策參考。
一、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即期特徵與主要風險
中國宏觀經濟下一步發展面臨的內部主要不確定性
1.不確定性指數不斷攀升,投資和消費增速下滑
在Baker等利用《南華早報》編撰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之後,Davis等基於《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選取中文關鍵詞再次編制了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就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來說,該指數搜索的關鍵詞包括「財政」、「貨幣」、「證監會」、「銀監會」、「人民銀行」、「發改委」等,尋找到報紙中包含至少一個分類中的經濟政策不確定關鍵詞的文章,然後計算這些文章的數量,最後將其與該月兩個刊物上所有文章數量相除得到該月份政策不確定性的具體數值,並將1995年1月的數值作為基準數據,最終計算出中國經濟不確定性。該指數同時涵蓋中央政府層面和地方政府層面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連續性和時變性,能夠較為准確的衡量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中短期變動。同樣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中使用了這兩本新聞刊物中包括「進口關稅」、「進口稅」、「WTO」、「貿易壁壘」等關鍵詞的文章做月度統計,用以衡量外部貿易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
自Baker等公布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以來,已有大量文章研究不確定性與公司決策、貨幣政策有效性、金融市場行為等,其在多個維度上都表現出與宏觀變數的相關性和一定的預測能力。課題組利用新發布的以中文關鍵詞為基礎的中國經濟不確定性指數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發現其與投資增速和消費增速之間在2018年以來都存在負的相關性。進入2018年後,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不斷攀升新高,由2017年的平均207點上升到2018年的平均278點,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由2017年的平均290點上升2018年的平均513點。2019年二季度以來,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在3月份高達411點,並在4月份回落到319點,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在3月份達到905點,4月份回落到392點。伴隨著不確定性指數的增長態勢,中國宏觀經濟同期出現反向的向下趨勢,兩者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經課題組計算發現,若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的不確定性指數與同期的名義投資增速做相關性分析,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私營企業投資增速2018年以來相關性為-0.31,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私營企業投資增速相關性為-0.21,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增速的相關性為-0.35,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增速相關性達到-0.39,表明近年來不確定指數的攀升確實負面影響了企業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