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解釋「手機銀行」和「手機錢包」的概念,並分析各自的具體應用和發展前景。
"手機銀行"是銀行推出的一種銀行服務,是銀行業務向手機的延伸,簡單的說就是用手機辦理銀行業務.和電話銀行的性質差不多,具體的應用像你在外面辦公,你的辦公地點離銀行很遠,而你急辦理一筆轉帳業務,這時候你可以通過手機辦理轉帳業務.該義務將是3G應用以後,銀行業務的新亮點.
"手機錢包"是電子商務中的一種支付手段,用於小額付款.也就是說你在買東西的時候不一定用現金或是銀行卡,商家可以允許你通過手機來付錢,所付金額將從你的手機費中扣掉.一個成功的手機支付平台如:"快錢網".你可以去那裡了解更多關於手機錢包的問題.
❷ 有哪位理財達人能給我分析一下未來平安手機銀行專屬理財產品的發展前景(最好能全面一些)萬分感謝
理財產品的話,現在市場上面有很多!也不單單只是局限於銀行!線上的理財產品也挺不錯的!這個要根據你平時的收入開支,還有你的收益跟風險方面有哪些要求!不過,你要是需要的話!我可以免費為你制定一份關於你的理財計劃書!
❸ 手機支付的現狀分析,手機支付的前景
全球手機支付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大市場。經過幾年發展,手機移動支付業務得到用戶的廣泛認可和接受。日本、韓國、美國、法國、德國、瑞典、芬蘭、奧地利、西班牙、英國等國家均已開始全面的手機支付應用。2010年,全球移動支付用戶已過1.08億,遠遠高於2009年的7020萬,增長了54.5%。
2010年,我國手機支付市場整體規模達到202.5億元。國內眾多第三方支付企業以及運營商都在加緊布局手機移動支付應用。如今,通過手機支付完成消費正日益被人們所接受,其中最直觀的體現,就在於手機銀行業務的使用。手機支付這一新興的購物模式不僅是網路購物的延伸,更成為都市年輕人群快節奏生活方式的象徵之一。
中國手機支付市場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截至2010年底,中國行動電話用戶已達8.59億戶,手機網民規模達3.03億,同比增長29.6%,手機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比例進一步提高,如此龐大的用戶群為手機支付產業奠定了發展基礎和巨大的市場商機。「十二五」期間,3G網路、智能終端、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重點發展將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在此背景下,作為3G重要應用之一的手機支付,無疑將得到迅猛發展。我們預計未來幾年我國手機支付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參考: http://www.reboreport.com/baogao/qitaittx/201112/C065104Z0X.html
❹ 手機銀行有什麼缺點和風險
❺ 如何分析銀行發展現狀
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戰略指導下,中國銀行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歷內程,面臨利率市場容化導致銀行業競爭加劇、利潤下降,同質化的低效競爭等挑戰。
作為中國金融業中流砥柱的中國銀行業,曾經也有耀眼的成績。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資產總額為232.3萬億元,同比增長15.8%。在銀行業資產和負債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銀行業信貸資產質量也保持總體平穩。
近年來,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一度高企,蠶食了銀行凈利潤。可喜的是,銀行不良率也在普遍下降。銀行業也在積極地求新求變,隨著金融科技時代的到來,商業銀行已從原先的被動應對進化至主動擁抱甚至逐步「領跑」的狀態。如今,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再到微信銀行、直銷銀行等多渠道線上服務已成為各家商業銀行的標配,部分商業銀行還試水搭建了一體化金融電商平台,用以拓展服務場景和半徑。
❻ 手機銀行的三大模式
移動銀行,是利用移動通信終端辦理有關銀行業務的簡稱。移動銀行作為一種結合了貨幣電子化與移動通信的嶄新服務,不僅能使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處理多種金融業務,而且豐富了銀行服務的內涵,使銀行以便利、高效又較為安全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移動銀行作為網上銀行的延伸,是世界范圍內商業銀行應對信息化大潮、本著隨時隨地服務於客戶的宗旨、創新和發展出的又一項嶄新的銀行業務產品。移動銀行因其「貼身金融管家」的特點,將隨著手機越來越普遍的使用和手機技術的完善而為銀行帶來巨大的業務發展前景。
移動銀行巨大的市場潛力與尷尬的發展現狀
誰也不會否認移動銀行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我們可以把移動銀行與網上銀行的潛在客戶做一個比較。根據 CNNIC的最新統計數據,中國的網際網路用戶接近7000萬。而按照信息產業部的統計,截止到2003年上半年,中國的行動電話用戶已突破2.5億戶,預計未來3~5年內仍將保持兩位數增長,到2005年將達到3.5億戶。其中,中國移動有超過1.5億的用戶;中國聯通的CDMA用戶為1200萬戶, GSM用戶為7200萬戶。相對於網際網路用戶,行動電話用戶群體更為廣泛和龐大,移動銀行業務在如此巨大的用戶群體支撐下,如果能夠提供很好的金融服務產品,其市場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現實情況卻多少出乎我們的預料,移動銀行業務的發展還非常讓人失望。讓我們回顧一下移動銀行業務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從1999年起,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商業銀行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網路運營商合作,先後推出了基於STK方式的手機銀行,卻無一例外地承受了失敗之痛。隨後,商業銀行和網路運營商似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對移動銀行不復有當初一哄而上的熱情,任憑IT廠商如何起勁地推銷WAP、KJava、可以通過OTA更新菜單的STK等技術,也僅有部分商業銀行嘗試在小范圍內試點,應用效果不盡如人意。按照(CRC)的統計,到2002年底,全國移動銀行用戶不到14萬,僅僅佔到兩億行動電話用戶的0.07%,月交易量15萬次,相對於行動電話的用戶量和商業銀行的結算量,用「九牛一毛」來形容毫不為過。(插圖1)
那麼,究竟哪些因素導致了移動銀行如此讓人沮喪的發展現狀呢?讓我們回過頭來,分析一下移動銀行沒能打響的第一炮——STK卡方式吧。
平心而論,STK卡方式從技術角度,在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和操作的方便性上還是做得不錯的。但是,如果我們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就會發現這種方式的幾大致命缺陷。第一,客戶想要使用移動銀行服務,不僅要到銀行櫃台去辦理手續煩瑣地簽約,確認身份和銀行賬戶的真實性,還要到網路運營商的營業點將普通的SIM卡換成專用的STK卡,當時一張STK卡成本高達100多元,需要客戶來承擔。參考網上銀行業務發展的歷程可以知道,讓客戶跑到銀行櫃台去簽約,是制約電子銀行業務的最大門檻,將大多數客戶擋在了門外,而這里客戶居然要跑兩邊的櫃台,還要花100多元錢,結果如何可想而知。第二,商業銀行當時開發移動銀行的思路,只是把櫃台上已經實現的服務功能放到手機上實現,並沒有切實考慮到手機攜帶方便、可隨時接入的特點,針對性地推出與其特點相契合的服務,更沒有考慮可能存在的業務創新。第三,STK卡方式是以短消息作為傳輸渠道,而短消息採用的是存儲轉發機制,不是實時交易,也就沖淡了手機實時接入的優勢。
電子銀行業務發展的歷程告訴我們,盡管此類業務有很大的技術依賴度,可以說是技術推動型業務,但是,如何選擇合適的業務品種,如何探索好的商業模式,其重要性絕不亞於選擇何種實現技術。下面,就從移動銀行的三角——技術、業務和商業模式分別進行探討。
❼ 求一篇手機銀行營銷計劃書。急!急!
手機營銷,是以手機工具為視聽終端、上網為平台的個性化信息傳播為媒介,以分眾為傳播目標,定向為傳播效果,互動為傳播應用的大眾傳播媒介手機為基礎的營銷模式。 作為近年來被熱炒的概念,手機報和手機電視成為業界人士矚目的焦點,同時,手機報和手機電視業務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2004年7月,《中國婦女報》推出了全國第一家手機報《中國婦女報——彩信版》,引起各類媒體躁動;同年12月,重慶各大報紙聯手推出《重慶晨報》、《重慶晚報》和《熱報》WAP手機上網版,躍躍欲試者摩拳擦掌;2005年5月,浙江手機報正式開通,引發杭城報業上網熱……手機報熱潮迅速席捲全國,它還被許多人視為報紙復興的希望。2005年,目前唯一擁有手機電視牌照的上海文廣與中國移動合作開通手機電視「夢視界」業務,向手機用戶提供下載點播和直播等形式的手機電視業務;中國聯通與央視新聞頻道、央視4套、9套以及鳳凰資訊台等12個電視頻道聯手推出「視訊新干線」手機視頻服務,手機電視也被看作是一座未經開掘的金礦。2007年後全國各地像重慶、昆明等西部城市手機購電影票也成了一種流行時尚。2009年手機的用途和作用已經擴大到了支付、宣傳、視聽終端等領域。然而,手機作為未來一個嶄新的營銷媒體平台,它到底應該以怎樣的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它的發展空間又將如何呢?移動營銷專家李映坤認為:手機營銷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在中國擁有龐大的手機用戶群體,手機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必備工具,並且運用手機營銷可以讓企業實現隨時隨地隨身的精準營銷、互動營銷和忠誠營銷。
一.營銷策劃方案
寫作指導
策劃就是企業的策略規劃,是對企業整體性和未來性策略進行的規劃。它包括從構想、分析、歸納、判斷,一直到擬定策略,方案的實施,事後的追綜與評估的全過程。或者說,激發創意,有效地運用手中的資源,選定可行的方案,達成預定目標或解決一個難題,這就是策劃。
策劃和計劃不同,它有為達到目的的各種構想,這些構想和創意是新穎的,是要與目標保持一致的方向的,有實現的可能。在市場營銷中,把策劃過程用文字完整地書寫出來就是營銷策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