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火星探路者」怎樣對火星的探測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和地球在許多地方十分相似:火星自轉一周是24?66小時,晝夜只比地球上的一天多40分鍾;火星自轉傾斜角也和地球相近,所以火星上也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變化;火星上還有大氣層。
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帕雷用望遠鏡發現火星上有許多細長的暗線和暗區,他把暗線稱為「水道」。有人乾脆把「水道」翻譯成英語的「運河」,暗區就成了「湖泊」。有運河就有智慧生命的大規模活動。於是,一個世紀以來,有關這顆紅色星球上的火星人和火星生命的傳說、猜測和探測不斷出現。眼見為實,只有對火星進行逼近觀測,才能徹底解開這些謎。20世紀50年代後,人類就開始了利用航天技術探測火星的努力。
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使人們看到了擺脫地球引力和大氣束縛登陸火星的希望。
1965年7月14日,美國人發射的「水手4」號從離火星不到1萬千米的地方掠過,第一次對它進行了近距離考察,並拍攝了21張照片。「水手4」號的考察結果表明,火星的大氣密度不足地球的1%。火星生命如果存在的話,生存環境看來要比地球上的艱難許多。
1969年2、3月間,「水手6」號和「水手7」號向火星進發,從距火星3200千米處傳回了200幀照片。照片的清晰度大大增加,但運河仍然不見蹤影。為了徹底弄清火星的全貌,1971年11月13日,「水手9」號駛入了環火星軌道,成為第一顆環繞另一顆行星的人造天體。
然而就在「水手9」號駛向火星的過程中,火星上發生了大規模的塵暴,這場持續了幾個月的塵暴扼殺了隨後趕到的兩顆前蘇聯火星探測器「火星2」號和「火星3」號。它們在1971年11月27日和12月2日投下的裝置在工作了20秒之後就音信全無,僅僅傳回了半張灰濛蒙的照片。
「水手9」號躲過了火星塵暴的災難。1971年12月,它傳回來的第一幅火星照片就給持「運河說」的人以致命的一擊:火星上根本不存在什麼運河,人們看到的——如果他們真的看到了的話,只是火星風形成的沙粒帶狀條紋,就如同我們在沙漠里看到的一樣。
令那些支持「火星生命說」的人鬆了一口氣的是,「水手9」號在火星上發現了許多乾涸的河床,其中有的長達1500千米,寬2130千米,這證明在火星上可能曾經存在過液態的水。只要有液態水,火星上的生命就有希望。
1976年7月和9月,「海盜1」號和「海盜2」號的探測器先後在火星著陸。在那裡,它們確定了火星的大氣成分,分析了火星土壤的樣品,發布了火星上第一份氣象報告,並探測到了火星的「地震」。「海盜」號著重研究了火星上的生命痕跡,得出的結論卻並不清晰。最後美國國家科學院用標準的科學語言總結了這些實驗:它減小了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1996年8月6日,美國宇航局宣稱,科學家們從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上發現了可證明火星上曾經存在生命的化學物質。部分專家認為,在這塊來自火星、年齡40億~45億年的隕石ALH84001上,含有某些與生命現象有關的特殊化學物質。此舉在全球引起了軒然大波,各國學者議論紛紛,各抒己見,連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德迪韋也參加了這一世界性大辯論,他說:「僅僅是從一塊被認為可能來自火星的隕石中發現有機物並不能證明火星上曾存在生命。」英國天文學家希爾甚至懷疑這塊石頭是否真的來自火星,他說:「只有當飛船在火星上著陸取回試樣並發現生命的蹤跡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國科學家也參加了這一大討論,並且意見不一。
火星上尼克爾森隕石坑中央峰的透視圖
1996年11月,美國發射「火星全球勘探者」飛船。「火星全球勘探者」在1997年9月進入火星軌道,這是人類成功地送入火星的第一個軌道器。
「火星全球勘探者」探測器將在環繞火星的軌道上飛行時勘探其地質特徵,這也許能幫助人們找到ALH84001隕石的地理淵源。它需經過10個月的旅行抵達繞火星飛行的軌道,將繪制火星地形圖、分析火星大氣成分和記錄火星大氣變化的情況,完成1992年升空的「火星觀察者」探測器未完成的任務。「火星觀察者」探測器原定1993年8月24自到達火星軌道,但1993年8月21日突然與地面失去聯系。
從「海盜」號登上火星之後,人類的火星探測已經不是去尋找「火星人」之類的高等生物了。
1996年12月,美國發射「火星探路者」探測器。「探路者」號的4個主要目的是:了解地形特徵,選好人類登臨的「火星探路者」著陸點,觀測火星上的各種變遷,仔細探尋生命的痕跡。
1997年7月4日,「火星探路者」經過7個月的旅行,行程4?94億千米,終於來到火星,並成功地在火星上的阿瑞斯平原著陸。這是自「海盜」號以後,人類再次把航天器送入火星表面,也是美國宇航局跨世紀的一連串火星軌道和著陸探測計劃的開始。
「探路者」號登陸的場面非常熱鬧,而且從那樣高的地方投下去,探測器受到的沖擊力僅為50克,的確令人嘆服。但大家應更多地關注火星車。這個60厘米×45厘米×30厘米的小傢伙里包括1台計算機、70個感測器、5個激光測距儀和由3套攝像機組成的立體視鏡系統,帶有自動導航和前後輪獨立轉向系統,同時還有發動機、X射線儀和其他分析儀器,其精巧程度可見一斑。它要邁上一定的坡度,跨過岩石和深溝,還要屏蔽火星土壤的強磁性干擾。在背向地球時,它必須有能力獨立使用X光分析儀和測距儀。這一切的難度都非常高。而為達到這些要求所做的工作,都是在航天器預算削減了近1/4的情況下完成的。
「火星探路者」
攜帶了一輛六輪小跑車,稱為「漫遊者」。「漫遊者」在著陸器著陸後的第二天走下著陸器,開始對選定的目標進行研究。在以後的90天里,「火星探路者」共向人類發回了1?6萬張照片。
從「火星探路者」發回的1?6萬張照片中科學家發現,幾十億年前,火星的阿瑞斯平原曾發生過大洪水,而現在的火星可能與地球一樣有晨霧,說明火星上有水,有水就可能有生命。而「漫遊者」的研究結果,證實地球上的一塊編號為「ALH84001」的隕星,可能來自火星,而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在這塊隕星中發現了可能存在原始生命的證據。
1998年春天,美國宇航局又提出一種載人火星飛行方案。首先要研製出一種能發射89?5噸有效載荷的運載火箭。用這種火箭將載人火星飛船和其他設備發射到地球低軌道上,從低軌道又上升到高軌道,然後再從高軌道飛往火星。從地球到低軌道的發射要進行三次。計劃在2011年發射。載人火星飛船能乘坐4人,飛往火星時間200天,在火星上停留580天,返回地球時間190天,總飛行時間970天。
1999年,美國火星學會與加州理工學院合作,提出一種更加安全的載人火星飛行方案。按照該方案,除了載人火星飛船以外,還要設計一種火星上升飛行器(MAV),用於將人員從火星表面發射到火星軌道上;一種返回地球飛行器(ERV),用於將人員從火星軌道送回地球;一個火星表面居住艙,供火星探險隊在火星表面生活和工作。火星飛船能乘坐5人,飛往火星時間134天,在火星表面停留時間570天,返回地球時間146天,總飛行時間850天。計劃於2011年開始實施。
2000年12月,俄羅斯提出「火星載人軌道站」計劃。所謂「火星載人軌道站」實際上就是一艘巨型載人火星飛船,重400噸,用俄羅斯的重型火箭將結構件發射到地球低軌道上,一共發射4次,在低軌道上組裝起來。飛船乘坐6人,長600米,最大直徑6米,到達火星表面的重量僅有35噸。飛船飛往火星時間415天,在火星表面停留時間30天,返回地球時間285天,總飛行時間730天。計劃於2017年發射。
火星探測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活動,2007年4月,中、俄兩國總理舉行會晤,簽署了火星探測項目合作相關文件。按照任務分工,中國火星探測器由上海航天局負責總研製。
知識點
火星的大氣層
與地球外層籠罩著大氣層一樣,在火星的周圍也籠罩著大氣層。火星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氮、氬,此外還有少量的氧和水蒸氣。火星大氣的密度很低,還不到地球大氣密度的百分之一,表面大氣壓約500~700毫帕。最近研究人員發現,在火星大氣層中存在甲烷氣體,研究人員懷疑甲烷是來自火星上的微生物,由此開始了火星上有無生命存在的考證。
② 「探路者」號何時巧遇火星諾亞方舟
1997年7月4日,美國「火星探路者」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屆時,數百萬美國電視觀眾坐在電視機前焦急地等待著「火星探路者」號從火星上傳回的震驚世界的新發現,但令人遺憾的是「火星探路者」號在火星上著陸和「外來者」號火星漫遊車在火星上行駛的鏡頭已向廣大觀眾播放,但另一個震驚世界的場面並未向觀眾公開播放——攝像機的鏡頭上清晰地出現一艘酷似地球上的諾亞方舟諾亞方舟:聖經中記載的一條拯救地球生靈的船。的高大船體,它半埋在很像一片沙灘的地方,旁邊是「外來者」號火星漫遊車。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們立刻接到一道極嚴格的命令:「在官方當局尚未決定向社會公眾發布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震驚世界的新聞之前,必須守口如瓶!」
然而,美國航空航天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卻把這張「火星諾亞方舟」的照片轉交給一位天文學家小組負責人。這位主管天文學家認為,美國「火星探路者」號探測器發回的「火星諾亞方舟」照片是昔日的火星上曾發生自然悲劇最有說服力的佐證:火星上曾一度發生類似《聖經》中所描述的那種大洪水悲劇,這場大洪水給火星上的類人智能生物——火星文明人類帶來空前的損失。
科學家們認為,火星諾亞方舟的發現不僅證實了發達的火星文明的真實存在,而且證明了火星上洪水滅世大劫難事件的發生和發展正如《聖經》中所描述的那樣,跟地球史前發生的大水滅世悲劇一樣,火星曾一度被可怕的大洪水吞沒。
發現火星諾亞方舟的地點處於1997年7月4日美國「火星探路者」號探測器著陸後,「外來者」號火星漫遊車開離著陸的探測器不遠的地方,這里被稱作「阿雷斯·瓦利斯」平原。行星考古學家根據探測器傳回的圖像上的火星岩石的顏色和形狀判斷,立刻恍然大悟:在很久很久以前,火星上的江河大川曾是星羅棋布,水資源極為豐富。
此外,從發回的火星地面照片中,還能清晰地分辨出一些同周圍許多湖泊相連的凹陷的河床,當火星上的大洪水過後,湖水漸漸蒸發掉。專家們通過計算和研究確知,火星上這場大洪水的殃殃(yānɡ):災禍。及面積達數千平方公里,洪水深度達幾百公里。科學家們今天才如夢方醒:為什麼火星是紅色的?原來,這顆以「紅色行星」聞名的火星表面經過漫長的宇宙演化後逐漸銹蝕成銹紅色。
接著,「火星探路者」號探測器藉助α質子X射線光譜測定儀對火星諾亞方舟的化學成分自動進行光譜分析,分析結果表明:火星諾亞方舟是用樹木建造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火星諾亞方舟的精確尺寸跟《聖經》(舊約全書)中所描述的地球上的諾亞方舟的尺寸完全一樣:船體長137米、寬23米、高14米。
可見,火星諾亞方舟的大小跟地球諾亞方舟完全吻合,這一新發現和所面對的現實使科學家們走進死胡同,進而提出一系列使人意想不到的假說:
假說1.有可能,火星諾亞方舟在天文學的尺度上如此之小,跟《聖經》中所說的諾亞方舟如此相同而純屬巧合。
假說2.決不應把在世界許多民族中廣為流傳的「大水滅世」的傳說視為不可能的神,其實,在火星的歷史上就曾發生過這種「大水滅世」的悲劇。
假說3.倘若一切果真如此,那麼,通常被崇拜為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的始祖的諾亞一定是火星人。
假說4.大洪水過後,古代文明幾乎全部從火星上消失了,諾亞諾亞:聖經中記載的一個傳奇人物。的後代便發明了宇宙飛船,不久便離開了文明已不復存在的火星。
假說5.諾亞的後代乘宇宙飛船從火星移居到地上,在地球上的大洪水襲來之前,他們便建造了地球上的諾亞方舟。
③ 用k線理論、移動平行線、切線理論、形態理論分析(股票)「探路者」
K線理論看,4月20日大抄陰線後襲小陰小陽盤整了8個交易日無法收復起半分位,多方力弱,周四的反彈也只是賣出性質的上漲,繼續看跌;
移動平均線理論看目前股價跌破30日、60日線,且中長期均線皆為空頭排列,近2周放量跌,縮量漲,繼續看跌;
切線理論看,去年6月8日高點和11月24日兩高點形成的下降趨勢線依然壓制股價,前期突破後再度破位術語無效突破,繼續看跌。
形態理論看16年1月21日開始到今天目前是一個上升三角形的整理形態,暫時還沒有跌破下軌支撐,所以存在繼續盤整的可能,但也可能跌破下軌創新低去製造頂背離,屆時均線粘合後發散加形態破位如果右側交易者必須賣出待底背離企穩後再行看驢。
大形態從去年9月到今天是一個下降三角形整理,所以有破位創13.91以下新低的可能。
④ 據說中國的駱駝和探路者基本全是假貨只有代購才能買到真貨
中國的駱駝現在的生產基地在廣東做的,不是假貨,探路者現在在國內有沒有生產,就不知道了,但也不排除越南生產,現在很多國外品牌的東西都放在越南生產,那樣成本要比中國還要低
⑤ 日產探路者故障碼P0A08是什麼原因
首先要確定故障碼的含義,然後根據提示進行故障分析排除,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⑥ 基本面分析探路者股票基本價值
市值在持續攀高 有漲有落 開盤後最低和最高的股長指數還是差別不大 成交量較高 在振幅不大築底走勢將繼續 不建議買入 建議減持 短期也許會回暖 做反彈觀摩 可以關注後期走勢動向 天津通寶財富 玉石多多
⑦ 創下多個記錄的「探路者」號火星探測器是那國家的
1997年7月4日13時7分(美國東部時間),美國「火星探路者」號火星探測器,經過8個月的漫長旅途,終於在火星上著陸,從此揭開了人類探索火星奧秘的新紀元。
據資料顯示,「火星探路者」開創了人類探測火星的多個第一:該探測器是首次向地球發回彩色三維立體照片;也是首次採用自由下降方式降落在火星表面;首次使用緩沖氣囊技術;而它攜帶的「漫遊者」探測機器人是人類首次成功地向地球之外的星球發射這種裝置。
專家指出,「火星探路者」號火星探測器此次的任務是調查火星的大氣和地質構造。就該探測器的結構來看,其3個側面外側的6個直徑達6米的充氣球體,即緩沖氣囊,作用在於為探測器築起一道緩沖屏障。值得一提的是,它所攜帶的「漫遊者」火星車是個小型機器人,其電腦核心部分採用的是20MHz主頻的RAD6000CPU,重達23磅,並且使用太陽能動力,而行駛速度最快可達2英尺/分鍾。火星車上還有一台阿爾法—質子—射線光譜儀,能現場分析岩石的化學成分,並將分析結果傳回地面控制中心。它完成了對「甲殼比爾」和「尤基」兩塊岩石及周圍部分土壤的分析,科學家們研究發現,火星岩石成分竟與地球很相似。
「火星探路者」號探測器示意圖
從發回的照片中,火星阿瑞斯平原看起來就像地球上的荒漠,有山脈、丘陵、溝谷,甚至還有隕石坑,科學家由此猜想,或許在幾十億年前,這里曾發生過特大洪水。而從火星車留下的車轍看,火星表面是一層虛土,下面是堅硬的殼層。此次探測,還使得人類對火星氣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火星當時是夏季,白天地表溫度約零下十幾攝氏度,夜晚會降到約-70℃,白天有微風。
那麼,火星上曾有過生命嗎?水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消失的?火星曾有過與地球同樣的地質過程嗎?這一切如今都還是謎。但是,「探路者」的火星之行已為以後的探索甚至為人類登上火星打下了基礎。
事實上,「探路者」火星探測器這次著陸飛行在設計思想上與「火星全球勘測者」有著根本的不同,後者是利用已失敗的「火星觀測者」留下的備件製造的。
而據資料顯示,此次探路者計劃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研製工作又快又省
「探路者」使美國恢復了對火星的著陸探測,而且既有著陸器,又有漫遊車,但所花的代價卻比兩個「海盜」號上的計算機部分還低。它的研製工作僅用了3年時間,費用只有1.96億美元(著陸器1.71億美元,漫遊車0.25億美元)。加上0.55億美元的火箭費用,總硬體費用才2.51億美元。探測器上使用的IBM公司RS6000微處理器(128兆內存)性能要遠遠高於「海盜」號著陸器所用的計算機。
著陸器設計適應性強
「探路者」選定氣囊著陸設計是為了開發和試驗新的著陸技術,使未來的著陸器能在地形條件比在火箭輔助下用著陸支柱著陸所要求的條件還要差的情況下著陸。「探路者」將以7.6千米/秒的速度進入火星大氣,此後其「海盜」號式的氣動外形可把速度降到0.4千米/秒。打開阻力傘後速度將進一步降至54米/秒。此後減速火箭點火工作2秒,使探測器在火星表面以上約21米處短暫懸停一會兒。探測器最終觸地時的速度約為13米/秒,落地時由氣囊進行緩沖。到達火星表面上的探測器包括350千克重的基地站(帶太陽陣)、裝在支桿上的一架相機、天氣探測器以及漫遊車。氣囊式的著陸設計,按目前的資金水平只能用於相對比較簡單的著陸裝置。美國宇航局目前還正在繼續開發火箭和支柱著陸系統並准備在由噴推實驗室研製的「1998火星勘測者」著陸器上使用。
攜帶了美國第一輛無人漫遊車
「探路者」的太陽能漫遊車重約10.4千克,長0.66米,寬0.48米。在飛向火星過程中,它被壓縮到只有0.2米高,在火星上展開後高度升到0.3米,行駛速度為0.4米/秒。
盡管「探路者」的漫遊車是美國送往月球和各大行星的第一輛無人漫遊車,但卻不是世界上第一輛射向火星表面的漫遊車。1971年前蘇聯的兩個探測器「火星2」和「火星3」都曾攜帶漫遊車抵達火星表面,遺憾的是「火星2」墜毀了,而「火星3」也在著陸後僅20秒就出了故障。與6輪的「探路者」漫遊車不同,前蘇聯的漫遊車採用的是滑移行走方案。另外,前蘇聯漫遊車與基地站之間連有臍帶,可以行駛到離著陸器15米的地方,而探路者是自主工作的。前蘇聯的漫遊車帶有土壤密度和承載強度測量儀器。
科學家們指出,「探路者」火星探測器此次在火星表面上將依靠3台放射性同位素加熱裝置來保持溫度,每台裝置中裝有2.6克鈈238。這些鈈呈陶瓷狀,包覆在金屬內,並由氣動外殼防護,以保證這種核裝置不會在發生事故時損壞並使鈈外泄。另外,發射用的「德爾塔」火箭的第二級和第三級上安裝了聲信標(類似於飛機的飛行數據記錄器),以便於在發射失敗的情況下確定核加熱裝置的位置。
「索傑納」火星車示意圖
此次探路者所帶的漫遊車稱為「索傑納」,該車大小同微波爐相近,能在火星表面上行駛。「索傑納」長0.66米,寬0.48米,展開後高0.3米,重10千克多,有6個輪子,行駛速度很慢,有如蝸牛,設計速度還不到1厘米/秒。它攜帶了3台相機和1台阿爾法質子X射線光譜儀,由車頂的太陽能電池板提供電力,並依靠3台鈈238放射性同位素加熱裝置來為電子設備保持溫度。6個輪子是鋁制的,前、後4個輪子可獨立轉動,因而可就地轉彎。漫遊車和著陸器間通過一特高頻指令與遙測系統保持聯絡。
「索傑納」在探測器著陸次日走下著陸器。1998年4月6日,它開始使用APXS光譜儀對選定的火星岩石進行研究。它所研究的第一塊岩石叫「藤壺嘴」,因其具有藤壺(一種水生甲殼動物)的特徵而得名,大小和足球相仿。分析結果表明,這塊岩石主要由石英、長石和正輝石構成,其中石英含量約佔1/3。石英是地球上許多岩石的主要成分,而長石和正輝石在地球上也很常見。科學家們對這塊岩石與地球上岩石極為相似感到驚訝。他們推斷,這塊岩石由火山形成的可能性較大。
此外,分析還表明,「藤壺嘴」與地球上一塊編號為ALH84001的火星隕石在化學組成上具有相同的特徵,由此說明這塊隕石確屬火星「來客」。
在分析了「藤壺嘴」後,「索傑納」又開始探測另一塊岩石「瑜伽熊」。它的大小是「索傑納」的4倍。按計劃應在探路者在火星上著陸後的第4天對這塊岩石進行探測,但由於「索傑納」在接近「瑜伽熊」時與之發生了碰撞,致使地面科學家向它發出了停止工作的命令,加之後來又出現了通信故障,所以直到12日漫遊車才完成了對「瑜伽熊」的探測。由於相距遙遠,所以從地面發往火星和從火星發向地面的無線電信號要用11分鍾的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意味著地面上的科學家和控制人員無法對「索傑納」的活動進行實時控制,好在「索傑納」的行動很緩慢。
分析結果表明,「瑜伽熊」的化學組成與「藤壺嘴」不同。它含有大量的鎂,而「藤壺嘴」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這說明火星上的岩石有多種多樣。從7月15日傳回的數據看,「瑜伽熊」更像地球上的岩石,年齡也比「藤壺嘴」老。
「索傑納」接著對與「瑜伽熊」相距10米左右的另一塊岩石「斯庫比·杜」進行了探測。科學家們之所以對這塊岩石感興趣,是因為它是迄今在火星上發現的第一塊白色石頭。「索傑納」探測一塊岩石少則需十幾個小時,多則幾天,而其設計使用壽命只有1周。但目前看來,它的實際使用壽命可達幾周以上。
⑧ 誰能幫我分析一下戶外品牌 思凱樂 凱樂石 探路者 三種產品的區別 優缺點
凱樂石比較專業 探路者比較大眾 思凱樂比較時尚
⑨ 「探路者」的火星之行結果如何
價值1.25億美元的」探路者「經過長達7個月的4.97億千米的飛行到達火星。它此次在火星的著陸地點阿瑞斯平原,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專家們精心選擇的。阿瑞斯平原地勢平坦,光線充足,既利於」探路者「的行走,也有助於拍攝清晰的照片。更重要的是,專家們認為布滿鵝卵石的阿瑞斯平原很可能是火星上某條古老河流的河口,如果最終能證明平原上確實存在水,那麼火星」探路者「此行也許能夠找到火星上生命的一些蛛絲馬跡。
由於著陸地點正好在火星背對地球的一面,美國宇航局在」探路者「著陸幾分鍾後才收到了它發回地球的微弱信號。
經過一系列近乎完美的高難動作,」探路者「按照預定時間完成了著地程序。降落傘成功地將」探路者「進入大氣層時高達26460千米的時速降了下來。
」探路者「上惟一的」乘客「是六輪小機器人」索傑納「。長0.6、寬0.45、高0.3米的這一車狀機器人是根據19世紀美國廢奴主義者索傑納·特魯斯的名字命名的,是迄今人類派出的第一位能夠在火星上行走的」使者「。它的主要工作是用它的三個攝像機拍攝圖像,並用分光儀對表面岩石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它在一個月內傳回了大量有關火星表面和火星大氣成分的數據資料。作為第一個在火星著陸的人類探測器,」探路者「除了對火星表面進行研究之外,還肩負著測試地面遙控系統、為人類下一次登陸火星探路選址的任務。
按照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計劃,探測器的」壽命「為30天。但事實上,至9月27日與地球失去聯系為止,它的運作時間達到近3個月。在這段時間內,探測器共向地球發回了26億比特的信息量,其中包括16550張彩色全景照片,15份土壤和岩石化學成分分析結果和大量有關火星氣候、風力、風向等等測試數據。人們發現火星上的岩石成分同地球很相似,這與原來人們設想的不同。從傳回的照片中還發現了火星曾經存在液態水的最新證據。
現在,科學家們認為再下一步就可考慮讓人登上火星去實地考察了。這是火星考察將步入的最困難的階段,因為火星距離地球實在太遙遠了,載人飛船登臨火星遠比登月復雜得多。從仰望火星到登陸火星,這一步對宇宙來說很小很小,對人類卻是非常重要和偉大,因此,必定會有更多的人志願獻身於這項工作。
⑩ 探路者和牧高笛哪個好 優勢在哪
第一次回答可獲2分,探路者是垃圾貨質次價高!UXE 牧高笛 雪狼三個品牌常見帳篷對比分析這三個品牌各有一個最有名產品,LUXE的蜘蛛2,牧高迪的冷山2AIR,雪狼的珠峰徒步營。分別代表了這三個品牌給自己的定位,LUXE走高端產品的線路,牧高迪走中高端價位,雪狼走中低端價位。應該說這三個品牌都在各自強項的領域內占據了口碑。先看一下他們的產品的特點:三款都是傳統的蒙古包式倆桿交叉結構,最經典實用。LUXE的價格最高,所有的面敷料不含糊。大量用了尼龍,尼龍面料相對來說更輕,更柔軟,色彩艷麗。但價格貴,一般都用於高檔的帳篷和服裝。另外蜘蛛用了韓國的YUNNAN鋁桿,這倆塊大頭就增加了產品的成本。所有織帶也採用尼龍織帶,無一不是高檔產品的選擇。蜘蛛2的設計風格就是追求輕,所以尺寸也最小。冷山尺寸是140,是三個中最大的,大面積網紗,為了更好的透氣,圓形的門形狀很漂亮。外帳用格子滌綸面料,耐撕扯。底布是足夠厚實的150D牛津布,耐磨,但相對來說厚,做工不錯,但穿越式的搭建比較麻煩。冷山屬於中規中拒的設計。徒步營的設計,一看就是雪狼傳統的風格,價格殺手,將鋁桿帳篷價格拉到了最低,記得原先零售只有298,今年好象改進了,價格也提高了,但還是低的可以。看看品質,尺寸135,很合理的尺寸,外帳底布防水指標不底,雙開門,反光拉繩,厚織帶,高強度航空鋁,跟冷山一樣(國產的鋁桿都是差不多工廠出來的),該有的都有了,做工也比那298的老款確實提高了不少,不知道是如何將成本控制的那麼好。三款帳篷的品質比較過了,可以看出設計思路,LUXE是追求品質不計成本,東西做的漂亮,甚至包裝盒子都很精美。但價格,實在是最大的麻煩,無法佔領更大的市場,叫好不叫賣,網上好評如潮,實際銷售不多。牧高迪,用盡量好的面敷料,通過工廠優勢,將產品做的盡量的優秀,既吸引中高端客戶的眼球,又吸引著一部分低端客戶放血,占據市場最大的份額。如果沒有雪狼徒步營的出現,牧高迪的冷山可以打遍鋁桿帳篷市場無敵手了。珠峰徒步營,重要的東西一個不拉,能節省的東西全部省掉。再仔細看一下,LUXE和冷山都是大面積網紗,典型的三季帳,徒步營紗門內還有內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暖性,還能當四季帳,最低的價格讓客戶可以用的更多。一如他家的服裝風格,性價比最高。最近三家都出來一個仿MSR那個HUBBA形狀的帳篷,LUXE的是寄居者,牧高迪的是如翼,雪狼的是祥雲,幾乎一樣的款式,更能說明問題,寄居者和如翼價格相差不多,都在1000出頭,寄居者的優勢是用了韓國YUNNAN的鋁桿,如翼的優勢是用了CORDURAPU面料,塗硅,更耐磨,整體成本減掉鋁桿後比寄居者更高,但零售價比寄居者便宜,LUXE是明顯看的見的地方不惜成本,牧高迪是將成本用在最實際的地方,雪狼的祥雲更有意思,樣子一樣,不用韓國鋁桿也不用CORDURAPU的面料,用更實用的格子滌綸面料,價格只有前倆者的一半。硬是又殺出一條路來,性價比高的一塌糊塗。目前的市場情況也正如這三個品牌的設計思路,牧高迪豐富多樣的款式,多種的價位,吸引了多數眼球。通過擴大渠道,只要是戶外店幾乎都能看到她的影子,無處不在的渠道使她占據了國內帳篷市場的老大地位。雪狼在中低價位吸引更多入門和一般野營需要的消費者,早期產品幾乎都是這樣,最近上市的祥雲有了中高端帳篷的影子,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信號,帳篷也要象服裝一樣做的讓更多的大眾消費的起,不過這是所有戶外產品要做大必須面對的問題,希望雪狼能繼續保持這樣的發展。LUXE吸引的是對於裝備非常喜歡研究的玩家,但份額不大,如果能拋棄一點華而不實的東西,更貼進消費者,是不是能將更多的好評轉化為銷售呢。其他還有許多的品牌,如ACME,普爾蘭德等等,但總體影響力不如上面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