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革命史資料與研究2

上海革命史資料與研究2

發布時間:2021-06-07 04:59:44

A. 周敬青的論文

1、《中蘇論戰與「文化大革命」起因》(《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1年第1期,2001年2月1日《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第18卷第3期2001年摘錄。
2、《黨的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統一論的歷史演進》,《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4年5月第2期。
3、《解開林彪是否被劫持之謎》,《黨的文獻》2000年第4期,2000年7月15日。《中國檔案報》2001年3月9日全文轉載。
4、周敬青:《德國社會民主黨:從「全民黨」到「新型政黨」》,《科學社會主義》,2005年第3期。
5、《「三個代表」與黨的綱領》,《光明日報》2002年10月26日。
6、《挑戰與思考》,《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7、《前進還是停止——2002年聯邦議會大選以來德國政黨的走向》 譯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8、《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執政資源體系的重構》,《探索》2005年第4期。
9、《試論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論底蘊》 《探索》 2004年第4期。
10、《用歷史唯物主義眼光看問題——鄧小平對「文化大革命」評價方法探析》《黨政論壇》2002年第2期。
11、《正確把握黨的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相統一中的五大課題》《上海黨史與黨建》2002年第8期。《上海革命史資料與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
12、《建立社區黨委是探索社區黨建網格化的新思路》,《上海黨史黨建》,2004年第9期。
13、《黨內民主與黨內監督的雙向互動》,《黨政論壇》,2004年第8期。
14、《傳承和創新: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的跨世紀探索》,《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年第1期。
15、《第二屆中德政黨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綜述》,《黨史與黨建》2004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政治學》2004年第4期全文轉載。
16、《領導幹部中的「兩面人」現象探析》,《黨政幹部論壇》2003年第11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共產黨》2004年第2期轉載。
17、《毛澤東對林彪接班人地位的確立和廢黜》(上)(中)(下)《黨史縱覽》(上中下計 18000字)(2003年第11期,2004年第1、2期三期連載)。
18、《「九一三」事件前後懷疑和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思潮》,《中國現代社會心理與社會思潮研究》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19、《保持先進性要有新觀察新創造》,《人民日報》2006年5月25日。
20、《關於社區黨建網格化的內涵與功效的理論思考》,《黨史與黨建》2005年第1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共產黨》全文轉載。

B. 辛亥革命歷史資料和詩歌,不知道的別亂寫。詩歌要自己編。

革命詩歌 李大釗
樸素的青布馬褂
褪色的灰色長袍
敲響晨鍾的《新青年》
喚醒青年的《晨鍾報》
一篇《庶民的勝利》
萬丈紅色波濤
北大紅樓燈火
曾把中國照耀
三十八年歷程
千秋萬代風騷
與墓碑一起入地獄
和民族共同自豪
站著 分明是沖鋒的戰士
倒下 依舊是革命的先導
生命 是飄揚的旗幟
靈魂 是嘹亮的號角

柳亞子

武訓先生義學症,文盲舉世尚滔滔。

論才如汝堪千古,繼至與今有一陶。

莫笑愚民秦帝暴,更憐監謗彘王勞。

拉丁何日改方塊,張蔡英靈未必遙。

原註:張仲仁、蔡孑民(元培)。

水調歌頭·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文 / 尋吟子

宮殿巍然立,高聳九重巔。君權代代神授,萬歲震雲天。漫道強弓鐵馬,不過江山易主,大都設幽燕。重疊樓台處,後苑盡天仙。
大江涌,龜蛇醒,起烽煙。武昌炮嘯,驚破太後夢難眠。鐵桶金湯如許,神勇八旗安在,帝脈一絲懸。華夏共和國,民主萬年傳。

C. 瀋海波的發表論著

論著、論文名稱 出版社、刊物名稱 出版、發表時間 略論山海經圖的流傳 上海大學學報 2000、5 法顯法師生卒年略考 福田 2000、11 再論唐初慧恭禪師的相關史實 正觀 16期 談佛教傳入中國的途徑問題 福田 2001.3 因明學何時傳入漢地的問題 福田 2001.4 劉勰文心雕龍與因明學的關系問題 福田 2001.5 略論凇滬戰役的戰略意圖問題 同濟大學學報 2001.5 毛澤東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的三個發展階段 上海黨史與黨建 2001.3 再論中共「一大」會議的發起籌備問題 上海黨史與黨建 2001.7 中共「一大」會議的發起籌備的情況 黨史研究資料 2001.7 論山海圖產生的時代 上海大學學報 2002.1 對佛教何時傳人中國諸傳說的考察(一) 福田 188期 對佛教何時傳人中國諸傳說的考察(二) 福田 189期 論山海圖產生的時代 人大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2002.5 略論因明學史上的若干問題 世界宗教研究 2004.3 漢代小說略論 上海大學學報 2004.1 中國早期佛學史上的若干問題 戒幢佛學第2卷,嶽麓書社 2002.12 北宋初年天台教籍重歸中土的史實 ——寒山寺佛學(一)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9 對佛教何傳入中國諸傳說的考察(三) 台灣福田 2002.11 關於庄嚴疏的卷數問題 台灣福田 2002.9 歷代關於山海經產生時代問題的研究述評 法苑文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8 論唐初有關因明的僧俗之爭(一) 台灣福田 2003.8 論唐初有關因明的僧俗之爭(二) 台灣福田 2003.9 關於呂才的評價問題 台灣福田 2006.12 古因明是否傳入漢地的問題 台灣福田 2007.1 關於窺基大疏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台灣福田 2007.5 因明學的流別 台灣福田 2007.7 因明要解略述 台灣福田 2007.2 略論秦代文學發展的進程與特點 河南社會科學 2010.5 離騷之「西海」與西方樂土 飛天 2009.9 離騷之「西海」與西方樂土 還芝齋讀楚辭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6 九歌為旱祭之樂舞考 (同上) 東君之神格考 (同上) 天問新釋 (同上) 楚詞札記 (同上) 關於中共早期組織與「革命局」的史實辨析——上海革命史資料與研究(3)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9 論中共在上海發起成立的時間問題---上海革命史資料與研究(7) 2007.12 中共在上海發起時的組織名稱問題 上海黨史與黨建 2003.10 高一涵金城集未刊稿被發現 上海黨史與黨建 2007.7 漢語言文學專業導航 上海政法學院學子導引·社會科學系分冊 2008.8 略論緬甸保衛戰失利的原因 人民論壇 2009.8 高一涵金城集未刊手稿略述 飛天 2009.2 中國古代文學事典(秦漢部分)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年 戰國策校點 北京出版社 2000年 中國佛教邏輯史(第四著作人)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公務文書寫作實務(合著,第3著作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9 山海經考 文匯出版社 2004.2 中華經典隨筆·世說新語 中華書局 2007.9 中華經典藏書·世說新語 中華書局 2009.5 秦漢文學五十論(第2著作人)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9.5

D. 吳江的革命歷史資料跪求!!!!!

古往今來,吳江大地人文薈萃,英才輩出。自春秋起至明清的二千多年間,涌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歷史人物。據資料反映,屬吳江籍或長期生活在吳江的歷史人物有140多名,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范蠡,西漢詞賦家嚴忌、嚴助父子,西晉文學家張翰,南朝梁陳間文學訓詁學家、畫家顧野王,唐代文學家陸龜蒙,宋代進士謝景初、謝濤,明代詩文家史鑒、沈顥、園林建築師計成,清代天文學家王錫闡、文學家吳兆騫、詞曲家徐曦、醫學家徐大椿等。到了近代,又誕育了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陳去病,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詩人柳亞子,革命烈士張應春,國學大師金松岑,文學家范煙橋等一大批傑出人物。

E. 劉長林的主要著作

1、《生命與人生——儒學與梁漱溟的人生哲學》,開明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國人生哲學的重建——陳獨秀、胡適、梁漱溟人生哲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中華文化讀本》(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論文(發表論文60多篇):
(1) 劉長林,略談西漢抑商政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 ,第97-102頁,《中國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經濟史》1984年第6期,《中國歷史學年鑒(1985)》第20頁有介紹。
(2) 劉長林,試評梁漱溟對東西人生態度的理解,《學術界》1991年第4期,第34-40頁,《中國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倫理學》1991年第10期,第74-80頁
(3) 劉長林,也談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學術界》1994年第1期,第50-55頁
(4) 劉長林,「五?四」思想家關於人的解放道路的思考《安徽史學》1994第2期, 第50-53頁
(5) 劉長林,試論胡適和梁漱溟對孔子人生哲學的現代闡釋和轉換,《人文雜志》1994年4期,第33-41頁,《中國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10期
(6) 劉長林,試論陳獨秀評判孔子之道的歷史作用――兼與林毓生「陳獨秀全盤反孔說」商榷,《孔子研究》1995年第2期,第103-110、121頁
(7) 劉長林,陳獨秀人性觀述評,《安徽史學》1996年第1期,第66-68頁
(8) 劉長林,析胡適對傳統人性學說的現代闡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第10-18頁,《高等學校學報文摘》1998年第3期摘要介紹
(9) 劉長林,試析梁漱溟對中國傳統人生態度的闡說,《學術月刊》1998年第2期,第84-91頁
(10) 劉長林,梁漱溟生命化的人性本善論述評,《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第36-42頁
(11) 劉長林,論《新民說》對近現代人格的初步構建,《學術界》1998第4期,第32-37頁
(12) 劉長林,論陳獨秀對新青年人生觀的構建,《陳獨秀研究》第1輯,第270-290頁,東方出版社1999年版,《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99-2000)》第60頁,陳獨秀研究欄目有介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劉長林,科玄論戰:重建人生哲學的理論沖突,《探索與爭鳴》2000年第10期,第44-46頁
(14) 劉長林,論陳獨秀對科玄兩派的批評,《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第27-33頁
(15) 劉長林,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現代重建的由來和契機,《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第23-29頁
(16) 劉長林,梁漱溟對儒家聖賢人格說的現代重構,《孔子研究》2001年第5期,第86-96頁,《中國哲學年鑒2002》第60頁、《中國儒學年鑒2002》第81頁介紹
(17) 劉長林,論胡適對現代自由人格的建構,《胡適研究》第3輯,第291-314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8) 劉長林,論胡適對中國宗教信仰及現代走向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第110-121頁
(19) 劉長林、錢錦晶,論五四思想家對自殺現象的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研究》(16輯,2002年12月,韓國);《史學月刊》2003年第6期,第59-68頁;《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第5期,第156頁
(20) 劉長林,論科玄論戰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特徵,《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第14-20頁
(21) 劉長林、李雲飛,試析陳獨秀的「以科學代宗教」思想,《安徽史學》2005年第3期,第113-118頁
(22) 劉長林,儒學人生哲學的意蘊及現代價值——梁漱溟的闡釋及其啟示,《與孔子對話——新世紀全球文明中的儒學》,學林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73-189頁
(23) 劉長林,以道德代宗教與倫理本位社會的和諧——梁漱溟論中國文化要義的解讀,《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學林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94-317頁
(24) 劉長林、高曉峰,新青年派對國民新價值觀的言說 ,《上海市革命史資料與研究》(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20-138頁
(25) 劉長林,運動激憤式自殺行動社會意義的賦予——以五四運動中的自殺事件為例,《社會進步與人文素養: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47-64頁,獲年會優秀論文獎
(26) 劉長林,五四後期社會改造思潮研究狀況述評,《現代上海研究論叢》第3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10-234頁
(27) 劉長林,梁漱溟的鄉村建設與精神危機的救治,《與孔子對話——論儒學的現代生命力》,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37-161頁
(28) 劉長林、班彥美,解決中國問題的「道德本位」思想傾向——五四時期陳獨秀與杜亞泉道德觀之比較,《理論學刊》2008年1期,第109-114頁
(29) 劉長林,儲天虎,陳獨秀早期國防觀探析,《軍事歷史研究》,2008年1期,第153-163頁
(30) 劉長林,關於運動激憤式自殺社會意義賦予的探討——以中國1919-1928年社會運動中的自殺事件為例,《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第99-106頁
(31) 劉長林,林德楊自殺的意義,《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第574-578頁

F. 誰有中國革命史的有關資料啊

從1923年紅安建黨到1949年解放,英雄的紅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黃安革命斗爭的星星之火,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

艱 苦 的 革 命 歷 程

黃安革命斗爭的星星之火,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董必武親自點燃的。1921年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董必武由上海回到武漢,以一年前在武昌涵三宮創辦的私立武漢中學為基地,傳播馬列主義,發展黨的組織,指導革命運動。在董必武的親切關懷下,黃安許多青年學生陸續進入武漢中學,以及與該校有密切聯系的省立第一師范、政法大學、女子師范、啟黃中學、共進中學、中華大學附屬中學等學校學習。經過馬克思主義的熏陶和董必武、陳潭秋的教育培養,他們中的先進分子董賢珏、王鑒、雷紹全、張培鑫等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楊仆、王文鳳等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冬,董必武在武漢中學召集黃安籍黨員學生開會,親自組建了黃安歷史上最早的中國共產黨組織--黨的黃安工作組,隨後又將工作組派回黃安,把革命的火種直接撒播到黃安大地,從而揭開了黃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的歷史序幕。
大革命時期,黃安各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全縣10個區210個鄉均建立了農民協會的組織,入會民眾達5.6萬餘人。在農民運動中,廣大農民懷著滿腔的怒火,向直接壓在他們頭上作威作福的豪紳地主展開了面對面的斗爭。為了使土豪劣紳得到應有而又合法的懲治,中共黃安縣委抓住國共合作的有利時機,依照湖北省黨部懲治土豪劣紳條例的規定,在七里坪南廟創設了革命法庭,先後依法審判了40多名罪大惡極的土豪劣紳。這個法庭後來經全國著名法學界人士考證,認定為中國第一個基層革命法庭。在農民運動中,斗爭最激烈的七里、紫雲、高橋等區,地主階級的基層政權被摧毀,農民協會實際上成為農村革命政權。與此同時,黨為了保衛農民運動的成果,推動農民運動的迅猛發展,先後組建了三堂革命紅學和農民自衛隊、農民自衛軍等農民武裝,並領導他們同豪紳地主階級及其武裝紅槍會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大革命失敗後,黃安城內外到處張貼著國民黨的通緝令,懸賞捉拿參與領導黃安農民運動的92名共產黨員,其中第一名是黃安革命的播火人董必武。
一批革命者倒下去,又一批革命者站起來。1927年8月,以鄭位三、戴克敏、吳煥先、陳定侯、戴季英為首的中共黨員在七里坪秘密開會,重組了黃安縣委。新縣委提出「以革命繼續革命,以革命發展革命」的口號,在縣北領導農民自衛軍和革命群眾堅持斗爭。
同年9月,黃安縣委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湖北省委的指示,率領農民自衛軍、義勇隊和七里、紫雲、高橋、桃花等區數萬農民群眾,舉行了「九月暴動」,第一次向廣大農民提出了黨的土地革命的口號,打擊了豪紳地主的復辟活動。隨後又聯合麻城縣農民自衛軍和乘馬、順河等區的農民群眾,在黃麻特委的統一領導下,於11月13日舉行了著名的黃麻起義。14日攻克黃安城,全殲城內反動武裝,活捉國民黨黃安縣長賀守忠及其他反動軍政人員,把土地革命的紅旗勝利地插上了古老的黃安城頭!隨後,黃安縣農民政府和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在黃安城宣告成立。
12月5日,國民黨軍十二軍教導師向黃安城發起突然襲擊,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奮力突圍。黃安縣委書記王志仁和 鄂東軍總指揮潘忠汝、副總指揮劉光烈等200多名將士不幸戰死,解放了21天的黃安城又重陷敵手。12月下旬,鄂東軍余部72人在黃安紫雲區閔家祠堂集合,由副總指揮吳光浩、黨代表戴克敏、黃安縣農民政府主席曹學楷和黃安縣委負責人戴季英率領,有計劃地轉移到黃陂縣木蘭山,改稱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在木蘭山周圍開展游擊活動。
http://post..com/f?kz=89150247

G. 誰有關於抗日戰爭的歷史資料!!!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佔領南京後,在日寇總司令松井石根的指揮下,對中國人民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被害多達35萬之巨。

1940年6月28日,86架日本侵略軍的轟炸機,排著編隊對當時的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三個小時空襲,所到之處炸彈的爆炸聲震耳欲聾,舊城區幾乎成了火海。

日軍731部隊在諾門罕實施細菌戰後,於1940年、1941年、1942年在中國浙江衢州和寧波、湖南常德、浙贛地區連續三次實施大規模細菌戰,造成至少超過3萬中國和平居民死亡。

1943年,日寇從東北各地及山東、河北抓捕來大批勞工,送到井下挖煤。由於飢餓、和常遭酷刑,造成勞工大批死亡,這些死難者的屍體都集中扔在這兩個大萬人坑裡。

(7)上海革命史資料與研究2擴展閱讀:

抗戰期間,中國有4.74億人口,都直接或間接地捲入戰爭。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力推動下,曾經內戰不休的各派系軍隊捐棄前嫌、投入對日作戰,曾經政見對立的各黨派,結成抗戰同盟。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是10年獨立苦撐戰局,此後也主要是靠自身力量抗衡強敵,特別是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孤懸敵後,靠自力更生頑強堅持,中國抗戰成為二戰中最艱苦卓絕的戰爭。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中,中國是戰爭時間持續最長的國家。盧溝橋事變爆發時,日本已經高度工業化,中國仍然是落後的農業國家。兩國、兩軍對決,日本意在速戰速決,中國則體大力虛,必須充分發揮地廣人多的優勢,通過長期的戰爭熬垮敵人。

在抗擊法西斯侵略擴張的過程中,中國的局部抗戰是阻擊法西斯擴張的前哨戰。在戰勝法西斯的戰爭中,中國軍民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主體力量。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H. 有關於民國時期上海與天津等租地的狀況的書,和民國時期的歷史等資料,求推薦啊……

推薦給你兩本:

1《上海的租界》
作者: 馬長林
出版社: 天津教育
出版年: 2009-1
頁數: 232
定價: 32.00元
ISBN: 9787530954799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國租界史上是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管理機構最龐大,發展最為充分的一個租界。

《上海的租界》的側重點是在公共租界制度和早期發展歷史上。在這本書中,讀者可以了解到上海的外國人居留地如何一步步發展成為公共租界;了解工部局作為公共租界的最高管理當局,如何代表公共租界的租地人會和後來的納稅人會發揮行政、立法和司法功能,如何征稅,如何開展市政建設,如何管理巡捕房維護租界秩序,如何與外國領事和中國的地方政府官員周旋等等;了解怡和洋行等貿易商如何發財,了解公共租界作為國中之國對於中國近代史的種種意義。

2《中華民國史》12卷本,李新總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2002年版;

簡介:本書是大陸民國史學科的奠基之作,亦是國內民國史學科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著作;目前已出版下列各卷:
第一編第一卷(辛亥革命與南京臨時政府),1981年,李新主編;
第二編第一卷(袁世凱統治時期),1987年,李宗一等著;
第二卷(北洋軍閥皖系統治時期),1987年,彭明、周天度主編;
第五卷(北伐戰爭與北洋軍閥的覆滅),1996年,楊天石主編;
第三編第二卷(從淞滬抗戰到盧溝橋事變),2002年,周天度等著;
第五卷(從抗戰勝利到內戰爆發前後),2000年,汪朝光著;
第六卷(國民黨政權的總崩潰與中華民國時期的結束),2000年,朱宗震、陶文釗著。
已經完成並即將出版的各卷為:
第二編第三卷(北洋軍閥直系統治時期);
第四卷(國民革命的興起);
第三編第一卷(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確立);
第三卷(抗日戰爭的爆發和相持階段的到來);
第四卷(抗戰相持階段的繼續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本書為我國社科院近史所進行了30餘年研究的國家級科研項目,根據近史所所長張海鵬說,這套著作「奠定了中國大陸民國史學科的研究基礎,代表了中國大陸民國史研究的水準」,也就是說,這套書是今後大陸民國史研究的典範、標准、基礎和規定,也是北京官方對於1911-1950年歷史的最終認定;

I. 革命歷史事件有哪些

有:平型關大捷、南昌起義、百團大戰、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七七事變等。

1、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

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2、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3、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4、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

5、平津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於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予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決戰性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

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共100萬大軍,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共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

平津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個戰役。

J. 上海近代史的資料

上海市,簡稱滬,別稱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坐落於中國東部長江沖積三角洲,瀕臨東中國海,位於長江入海口南岸。目前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它被認為是中國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5年末,上海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貨港,年貨吞吐量為4.43億噸。

古代
大約在6000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戰國時屬楚國,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上海」因位於松江(吳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葉始置華亭縣(松江)。宋末置上海鎮。1292年(元)設上海縣。明興盛,1553年為抵倭寇築上海城,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松江府轄境為全國最大的棉紡中心。清朝沿襲明制歸屬江南省松江府,設江海關。

近代

1888年開埠不久的上海
1933年上海市中心區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依照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成為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許英國上海設立租界。開埠後的近代上海成為遠東最繁榮的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是近代亞洲唯一的國際化大都市」。當年,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為主),長寧區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築路區,盧灣、徐匯兩區主要是上海法租界。當時上海的租界地區享有完全獨立的行政權和司法權。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戰火所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系,帶來了近代上海的繁榮。但虹口、楊浦兩區後來被劃為日軍防區,成為日本勢力范圍,在淞滬會戰期間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

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並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淞滬會戰之後,日本軍隊擊敗中國軍隊,武力佔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經歷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佔領直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依據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的《開羅宣言》,上海被中華民國佔領接管。上海自1842年擺脫清朝統治至1945年失去獨特地位而成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直到1949年5月,上海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統治。

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軍和中共領導的軍隊爆發大規模內戰(參見國共內戰)。1949年5月,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中華民國政府軍佔領上海,同時對上海實行軍事管制,此間大量人員、財產和機構撤離。

現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設上海為直轄市。後成為中國工業中心。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上海作為中國大陸經濟中心的地位受到南方許多城市,尤其是經濟特區的挑戰,但進入1990年代後上海重新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1993年浦東開發開放,加快了城市發展速度。目前保持年人均GDP6%以上的增長。

在版圖上,1949年上海面積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市,上海市轄區范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到2003年末,上海面積6340.5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國的第三大島。

上海大事年表

宋朝及之前、元朝、明朝、1842年以前的清朝、1842年-1862年、1863年-1911年、1912年-1949年、1949年至今

日期 事件 簡述
1842年8月29日 《南京條約》簽訂 中英《南京條約》規定上海、寧波、福州、廈門以及廣州這五處開辟為對外通商口岸(簡稱「五口」),英國人可以在這五處居住和經商。
1843年11月17日 首任英國駐滬領事巴富爾抵達上海 英國駐滬領事的到任意味著上海自此正式開埠。
1844年7月13日 《望廈條約》簽訂 中美訂立的這份合約的內容參照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4年10月24日 《黃埔條約》簽訂 中法訂立的這份合約的內容同樣也參照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5年11月29日 第一次土地章程(也稱「地皮章程」)出台 這份土地章程被視為上海租界存在和運作的依據法理,由上海道台和英國駐滬領事共同商定,其要旨在於華洋隔離居住的政策,並定出了英國人居住地的范圍。
1846年 道路碼頭委員會成立 外國人在上海成立的第一個組織,主要解決租界內部道路建設等問題,是工部局的雛形。
1848年11月27日 英租界第一次擴充 北界擴充至蘇州河,西界擴充至周涇浜。(今西藏路)
1849年4月6日 法租界成立
1853年4月12日 上海租地西人大會通過組織義勇隊的決議 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波及上海,為了維護租界的安全,租界內的外國人在英、法、美三國領事的倡導下自發組織了義勇隊,這是外國人在上海的第一支武裝隊伍。
1853年9月7日 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 燒毀了上海縣衙和海關等處,殺了上海知縣,囚禁了上海道台。
1854年4月4日 泥城浜之戰 清軍企圖通過租界進攻佔領縣城的小刀會起義軍,保持中立的租界方在英、美海軍的協助下以武力強行阻止清軍過界。
1854年7月11日 第二次土地章程出台
工部局成立

1855年2月17日 小刀會退出上海縣城
1858年1月26日 《天津條約》簽訂 至此鴉片買賣合法化,上海逐漸成為了當時中國最主要的鴉片輸入港。
1860年8月17日 太平天國起義軍首次攻打上海
1862年1月11日 太平天國起義軍第二次攻打上海
1862年5月1日 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成立 為了保全上海法租界的獨立性,法國駐滬領事愛棠宣布法租界退出工部局,代之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
1862年8月 太平天國起義軍第三次攻打上海
1862年11月 上海自由市計劃 由在滬外國商人提出,主要內容是將上海劃為自由的貿易性都市,不受制於任何國家和個人。此項計劃由各國領事報呈各國駐中國的公使,最後被各國公使以不得干涉中國內政為由駁回。

上海大事年表

宋朝及之前、元朝、明朝、1842年以前的清朝、1842年-1862年、1863年-1911年、1912年-1949年、1949年至今

日期 事件 簡述
1863年9月21日 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
1864年5月1日 《上海會審公廨》成立
1866年3月 《第三次土地章程》出台 在納稅西人會議上通過了修改土地章程的提案,中國的地方官員完全沒有參與這次章程的修改,只在事後得到通知。
1866年 上海義勇消防隊(也稱「救火隊」)成立
1869年 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公布
1869年9月 駐北京公使團批准了各國領事提交的第三次土地章程與上海法租界工部局章程
1870年 義勇隊由工部局直接管理
1874年 四明公所事件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後,法租界的發展日趨加快,對土地的需求劇增,四明公所位於法租界的中心地段,是旅滬寧波人的同鄉會兼公墳,法租界為了築路,以有礙衛生等藉口,強行收繳四明公所的地產,發生暴動,死傷數人,為免於民憤,築路一事逐擱置。
1882年 領事法庭成立
1893年 上海美租界正式劃定
1894年 中日戰爭爆發 戰爭一經爆發,上海形勢也趨於緊張,礙於各國在上海的勢力,日本暫對外宣布上海為中立區域,並許諾不將戰火蔓延到上海。
1896年7月21日 中日北京條約簽訂 此條約相當於當初的南京條約,其中一條規定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建造工廠,從此,近代上海的工業化進程加快。
1897年 上海人力車夫事件 時工部局規定加收人力車夫的執照捐,人力車夫向當局抗議,逐發生暴動。
1898年 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 借上海當時發生鼠疫之際,法租界當局重提築路一事,與公所民眾發生沖突,死十二人,最後設立工部局衛生處。
1898年 第四次土地章程通過
1900年8月17日 上海進入警備 年初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影響不斷擴大,在上海的外國勢力開始組織自己的防禦力量。
1905年 黎黃氏事件 由於公廨錯審黎黃氏案件,上海民眾發生暴動,圍攻巡捕房。
1906年 美國在華法庭在上海設立
1907年 中國人首次加入義勇隊
1910年11月 上海發生疫情,工部局實施公共衛生附則,中國人反對,引起騷動。
1911年 辛亥革命,清朝趨於滅亡,上海一時變得無政府化,會審公廨的司法權逐完全操縱在領事手中。

上海大事年表

宋朝及之前、元朝、明朝、1842年以前的清朝、1842年-1862年、1863年-1911年、1912年-1949年、1949年至今

日期 事件 簡述
1912年1月1日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前後,中國正值改朝換代,清朝的舊勢力尚未徹底清除,民國的新勢力尚且稚嫩,從中央到地方,軍閥當道,政府幾近癱瘓,社會呈現出一片無序混亂的狀態。然而就在同時,上海的租界卻有如國中之國,獨享著一份特別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加快了其發展的速度,由1912年開始至1936年可謂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之於上海租界的影響可謂是隱性的。首先,各外國列強在上海租界內的勢力均衡狀態被打破了,德國由一種非正式的方式被排除出上海租界的權利機構和社交生活,而日本則瞅准了機會一腳踏進德國人留下的空位。其次,雖然各國在上海租界內彼此之間始終存在著明爭暗鬥,但對外(中國),他們始終是一個整體(白種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他們內部的分裂暴露出來,德國人和奧地利人變成了敵人,白種人之尊嚴出現了危機。
1915年1月27日 《推廣租界草案》被提出 1911年辛亥革命後,各列強國原有的一套針對清政府的租界擴張手段有所收斂,租界的擴張事宜也有所停頓。現在隨著租界經濟的突飛猛進,擴張一事又重提起來。《推廣租界草案》於當年的3月4日被刊登在《工部局公報》上。然而由於上一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事趨於擴大化的影響,此次的擴張計劃再一次被擱淺。
1917年8月14日 中國對德宣戰 中國的對德宣戰有利有弊。弊,宣戰之最初意志實非中國本身所有,而是受了英國、美國等外國使節的利誘及脅迫,這說明中國連宣戰這樣一種基本的主權也已經喪失。利,雖然宣戰是被動的,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向來處於被侵略被殖民地位的中國現在與那些侵略國一同向著另一個侵略國宣戰,這意味著中國在宣戰的同時獲得了某種概念上的平等,也意味著,侵略國對中國在某種程度上的認同。
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巴黎和會召開 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租界問題,未果。
1919年5月1日 義勇消防隊由原來的義務參與改為僱傭形式,並且開始僱傭中國人。同時,中國人也組織了自己的街路聯合會
1919年5月7日 抵制日貨運動爆發,義勇隊戒備租界

閱讀全文

與上海革命史資料與研究2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實基金年度報告 瀏覽:422
股票投資者起訴 瀏覽:55
組合貸款公積金沒交了 瀏覽:716
復塑科技股票 瀏覽:226
福建泉南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簡介 瀏覽:461
80美金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235
中石油股票行情查詢 瀏覽:969
江蘇蘇豪創業投資公司 瀏覽:81
合眾思壯股票吧 瀏覽:918
股票漲停還能買賣嗎 瀏覽:283
70000韓元摺合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289
2017年11月美金匯率對人民幣 瀏覽:799
海寧私募基金出問題 瀏覽:237
外匯局長沙市 瀏覽:708
248日元日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1
股票凍結余額 瀏覽:857
綠色信託是什麼意思 瀏覽:33
私募基金高管備案受理 瀏覽:343
信託68家 瀏覽:678
芒果超媒並購價格 瀏覽: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