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浦東新區東方路屬於哪個街道
上海浦東新區東方路不屬於哪個街道。因為東方路本身就是中國上海市浦東新區的一條街道,南北走向。
(1)東方路原名文登路,得名於山東省縣名文登。1950年代後期,配合新住宅區規劃建設辟築。
(2)交會道路:昌邑路、浦東大道、棲霞路、乳山路、商城路、世紀大道(張楊路)、濰坊路、向城路、浦電路、峨山路、藍村路、浦建路、北園路、龍陽路、東三里橋路、蘭陵路、浦三路、南碼頭路、臨沂路、沂林路、浦東南路。
(1)上海東方路由來擴展閱讀
上海軌道交通四號線途徑東方路,設有浦東大道站、世紀大道站、藍村路站。4號線是上海軌道交通網中唯一的一條環線,可以與眾多的其他線路形成換乘。4號線採用了「內圈」、「外圈」、共線運營等特有的運營方式。
4號線列車均設有電子線路圖,電子線路圖的優點是可以動態地表示列車運行方向和下一站信息。運營方在4號線環線開通初期,將在車廂車門上增設紙制環線線路圖,方便乘客了解環線情況和選擇便捷的出行路線。
㈡ 上海濟陽路的由來
浦東開抄發前,浦東的路名是跟隨襲浦西的命名原則的, 浦東處於上海的東面,和山東在中國的位置接近,所以很多路名都是以山東的城市命名的: 藍村路 文登路(現為東方路) 濟陽路 嶗山路 乳山路 福山路 峨山路 濰坊路 棲霞路 即墨路 昌邑路 巨野路 羽山路 崮山路 臨沂路 沂南路 膠南路 蘭陵路 南泉路 成山路 德州路 東明路 齊河路 等 濟陽路的由來--->就是以上的原因-->由山東省的地名..來給現在與盧浦大橋南北高架接連的路,起名為濟陽路!
㈢ 上海浦東新區的「界龍」名字的來歷
以前有個川沙縣黃樓鄉界龍村。
村裡辦村辦企業較早,以印刷起家。
後來是中國村辦經濟中第一個發行股票,第一個上市。
如今「界龍」多指界龍集團及其名下各子公司。
界龍村名來源於村中的界龍廟。
據說是明代劉伯溫所建,起初叫「假龍廟」
因劉伯溫到此處見龍氣升騰,怕搶了他主子朱元璋的龍氣,於是建一座「假龍廟」鎮住。
其實就是拍皇帝馬屁,你懂得。
後來,當地人覺得假龍不好聽,改為界龍。
假和界在滬語中同音。
㈣ 浦東新區東方路東方路上海東方路899號1213室是哪個街道
浦東新區東方路899號屬於濰坊新村街道。
㈤ 誰知道上海這些地名的由來~~~
上海路名由來
上海的街道名稱的命名,有如下幾種來由:
一、來自租界影響。
英租界開辟之初,路名隨意而取。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為整頓租界內路名各持所見。最後雙方妥協,決定用中國省名和城市分別命名南北向和東西向的馬路。1862年5月5日,英國領事麥華陀發布了《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稱命名,東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稱命名的原則。第一批命名了19條馬路,租界的執行官們為了紀念《南京條約》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為南京路,原來的領事館路則被命名為中國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絕外國人定下的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馬路,而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則被依次喚做二、三、四、五馬路,後又把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馬路。直到1949年後,才統一接受外國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個例外。廣東路是東西向,卻取了省名。因為當初起名時都用英文,這條路改為「CantanRoad」,此詞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為「廣東路」,也可理解為「廣州路」。初命名時本意是「廣州路」,中國人則譯成了「廣東路」。
二、辛亥革命的產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區,市政建設也深受其影響。1912年修築道路時則命名了漢中路、滿洲路(今晉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取意於中華民族是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國家。原「總統路」改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蘇洲河一段改為「光復路」,東段改為「國慶路」,新閘橋改為「大統路」。
三、民族資本興旺時期的產物。
民國初期,上海的民族資本發展很快,又較多地聚集在閘北地區,為了表達振興中華、民族昌盛的願望,則把新辟道路命名為中心路、永興路、中華新路、鴻興路、華盛路、華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四、「大上海計劃」的產物。
現在上海五角廠和江灣一帶的路多以「民」、「國」兩字當頭。因為民國時期有一個「大上海計劃」,在道路建設上規劃以五角廠為中心,成放射狀向四周修建五條主幹道,各幹道間有支路相通。其中凡與淞滬路、黃興路平行的,均用「民」和「國」字為路名第一字,如:民慶路、民約路、民彝路、民壯路、民府路、國和路、國京路、國濟路等;凡與翔殷路平行的,用「政」和「府」取路名第一字,如:政紀路、政法路、政本路、政熙路等。後因日本人入侵上海,「大上海計劃」停止了,「府」字頭的路一條也未修成。
五、國民黨市政府的少量調整和更改。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把「復興」、「建國」、「中正」等名用於路名:為了紀念民國功臣,還以「林森」、「其美」、「英士」等人名命名了一些道路。
六、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政府僅對少數道路名稱作了更改,仍沿用以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的准則。
1979年,上海建立了市和區縣兩級地名管理機構,進行了地名普查和命名工作,作了很大的修改。主要是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把原來的一些路取消了,又增加了一些新路;同時,由於浦東新區和其他開發區的建設,新增加了幾百個居民區,道路數量迅速增加。這些道路都以有新時代氣息的名稱命名。
綜觀上海地名命名歷史,可見四條經驗:1、尊重城市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讓地名成為各時期的鮮明紀念;2、尊重「洋人」的參與,不完全否定外國人留下的地名;3、以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為主,也不排斥適當用一些人名做地名;4、改革時期一定要有體現改革精神的新地名。
隨著上海城市的不斷發展,市區面積擴大速度驚人。路名需求更加豐富,相應的規則就只能以一個大概的原則而行。這個原則就是盡量以國內的地名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區在全國的位置應該大致相當於這條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時不影響原有的主要道路。這也許是一種表達舉國融融、四海一家的方式,並附帶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識。只是,在這份表達欲過於強烈時,地名應有的地域色彩也會剝離。東西向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延安路或福建路、山東路雲雲,不見得比紐約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個性。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上海市區邊緣出現了地區路名集群這樣一個有趣狀況,同省的地名在地圖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現「欽州路」、「柳州路」等(分別都是廣西地名),東北角則出現「鞍山路」、「雙陽路」(東北地名),正北方則有「呼瑪路」、「呼蘭路」(黑龍江地名)。
事實上這一規則在上海沿用時間很長,但是隨著城區范圍的擴大該規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時新的命名又要考慮到不影響原有路名,因此有些地區在地圖上離得很近,而在上海又離得很遠,出現了多個東北集群等有趣狀況。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區的赤峰路、多倫路等原上海市區的東北角,現在基本處於應該叫「上海路」或者「連雲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
有安徽的好事者以此為據向上海市圖書館提問:為什麼在上海沒有一條安徽路呢?振振有詞的。
這個問題讓上海圖書館的同志有些為難,我的主觀臆測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沒有出現一條需要命名的馬路。要知道考證為什麼沒有「安徽路」,比考證為什麼有條路叫「安徽路」更難。
實際上,起名字總是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沒有哪條馬路是生來就一定要叫某個名字不可的,而用來命名馬路的省名,也不是只缺了安徽一個。
浦東開發後最受益的當屬陸家嘴一帶(陸家嘴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大將陸遜的原籍所在),一些並不出名,經濟也不很發達的山東地名成了上海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彙,比如博山、乳山等。
1990年代以後的發展突然讓人們發現路名原來可以是一種無形財富。上海市地名辦的負責人說,上海本沒有寧夏路,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動申請命名的,寧夏的廣夏集團、寧夏枸杞等著名品牌企業和特色產品也就順理成章的進駐了寧夏路,為在上海市場大展手腳打開突破口。
在雲南開遠市的要求下,又有了開遠路。市地名辦的人士說,現在一套嶄新的路名命名辦法正在實施之中。一些路名開始披上炫目的時代色彩:如世紀大道、五洲大道等;而張江高科技園區出現了一批李時珍路、牛頓路等科學家的紀念路,似乎標志著這個地區的高科技含量。
路名無言,卻幾乎是我們政治、社會生活演變過程的顯示卡。而任何一項試圖窮盡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難免成為美麗的愚蠢。地名標識出一個個個體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車站,不管我們曾作過逗留還是呼嘯而過,我們都已進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纏結之中。
上海浦東的路名規律
今天中午買了一份新版的上海地圖,好好研究了一下,發現上海的地名,就像每個城市的地名一樣,很能代表一個地方的特點。尤其是浦東新區的地名,很明顯的看出是有規律可循的,每個地方的命名規律,也就代表了這個地方的特點。
碧雲國際社區
我最喜歡碧雲社區在楊高路羅山路西的西南角,路的名字好象一幅油畫:
東西方向三條小路:
藍——天——路
碧——雲——路
明——月——路
南北方向,是四種樹:
黑 白 藍 紅
| | | |
松 樺 桉 楓
| | | |
路 路 路 路
整個碧雲國際社區就是一幅五彩斑斕的夜景圖了。
外高橋富特新村
富特新村在上海最東北角,並不顯眼。
東西方向四條路:
春——暉——路
夏——碧——路
秋——霞——路
冬——融——路
南北方向,一條橫批一樣的路呈"豐"形狀貫穿著四條路:
季
|
景
|
路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景就在一個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角落悄悄展現。
張江高科技園區
至於張江,顯然就不像那些居住為主的地區那麼有詩情畫意,全都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
牛 居 哈 高
| | | |
頓 里 雷 斯
| | | |
路 路 路 路
東西方向就用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命名:
李——時——珍——路
郭——守——敬——路
祖——沖——之——路
張——衡——路
這個張江的大學氣氛倒是非常相符。軟體,微電子,制葯,生物等產業就在這里安家。張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舉動就是,在我還在交大讀書的時候,同一天開出了兩條公交線路:大橋五線通往復旦大學校門口,大橋六線通往交通大學門口。。。
金橋出口加工區
碧雲社區的東邊,金橋路以東,就是製造企業雲集的金橋加工區。這里的路太多,結果就用了簡單的辦法,南北路一概叫做"金X路",東西就叫"X橋路"。X就是一個中國省份的簡稱。比如: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 | | | | | | | | | | |
藏 新 滬 滇 湘 港 豫 皖 京 吉 蘇 穗
| | | | | | | | | | | |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東西路就有:
秦——橋——路
榕——橋——路
冀——橋——路
寧——橋——路
魯——橋——路
雲——橋——路
川——橋——路
桂——橋——路
好在中國的省份多,這區區十幾條路還是排得出來的。而且,大概的分布也和中國地圖上的相差不多。
外高橋保稅區
如果其他的新區還是以居住和工業為主,路的數量還不是很多,像外高橋這樣的大型港口,橫平豎直的在同一時間建成的路就顯然多得多了。比如港區裡面可能還有網格一樣的二三十條路,到現在還沒有名字。因為在港區裡面,估計大家都會用集裝箱泊位的名字直接標記地點,不需要名字。如果真的要起名字,估計也用A1, A2, B1, B2這樣的方式了。而港區外面的路,就必須無論如何起個名字,以便非港區的人們可以找得到方向。於是,就用國家和城市和城市的名字命名。
馬——吉——路 馬來西亞吉隆坡
菲——拉——路 菲律賓馬尼拉
奧——納——路 奧地利維也納
日——京——路 日本東京
華——申——路 中國上海
美——盛——路 美國華盛頓
泰——谷——路 泰國曼谷
加——太——路 加拿大渥太華
荷——丹——路 荷蘭阿姆斯特丹
德——林——路 德國柏林
華——京——路 中國北京
愛——都——路 愛爾蘭都柏林
希——雅——路 希臘雅典
新——靈——路 紐西蘭威靈頓
法——賽——路 法國馬賽
英——倫——路 英國倫敦
德——堡——路 德國漢堡
澳——尼——路 澳大利亞悉尼
加 美 日 芬
| | | |
楓 桂 櫻 菊
| | | |
路 路 路 路
如果教小學生學世界地理,拿著這一小片的地圖,也就能背個八九不離十。載滿集裝箱的貨車在這樣用世界地名來命名道路上川流不息,把貨物運到外高橋港區准備從長江口駛入太平洋的巨輪上去。。。
--------------------------------------------------------------------------------
寫的不錯,補充一點:
花木地區是以花卉名字命名的:
牡丹路 梅花路 櫻花路
玉蘭路 海桐路
由由新村都是以"嚴"字開頭命名路:
嚴楊路
嚴豐路
嚴鎮路
嚴民路
還有在浦東開發前,浦東的路名是跟隨浦西的命名原則的, 浦東處於上海的東面,和山東在中國的位置接近,所以很多路名都是以山東的城市命名的:
藍村路 文登路(現為東方路) 濟陽路 嶗山路 乳山路 福山路 峨山路 濰坊路 棲霞路 即墨路 昌邑路 巨野路 羽山路 崮山路 臨沂路 沂南路 膠南路 蘭陵路 南泉路 成山路 德州路 東明路 齊河路 等
㈥ 浦東陸家嘴名稱的由來
浦東陸家嘴,現在已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改革開放的象徵。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和兩位古老的上海人連在一起的。這兩位
上海人便是明朝的大文學家陸深和他的夫人梅氏。
據上海地方誌記載,迤邐而來的黃浦江在這里拐了
一個近九十度的大彎,留下了一片突出的沖積灘地,從浦江之西向對岸眺望,這一塊灘
地猶如一隻巨大的金角獸伸出腦袋張開嘴巴在這里飲水。在這一塊灘地上,由於陸深的
舊居以及陸氏的祖塋都建在此,因此稱之為陸家嘴。
陸深字子淵,先祖是汴梁人,隨宋室南遷移居上海浦東。他生於明成化13年(公元1
477年),弘治18年(1505年)考進士,中二甲第八名,進翰林院。他學問很好,但脾氣
倔。曾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嫡放外任,一直到劉瑾伏法之後才重新回到翰林院,以後擔
任過四川布政史,嘉靖16年(1537年)任太常卿兼侍讀學士。告老回鄉後,在浦東舊居
後樂園中用土堆起了一座小山,名儼山,並以此自號儼山。嘉靖23年即1544年去世,享
年68歲。
陸深著述頗豐。著有《儼山集》、《儼山外集》、《維封日記》、《蜀都雜抄》、
《古奇器錄》等,他的書札有明人小品的神韻,極受後人推崇。他的書法功力很深,飄
逸俊秀,一直被藏家所欣賞,至今上海博物館還珍藏有他的作品。陸深的舊居後樂園雖
然早已泯滅,但陸家宅、陸家嘴的稱謂卻永久地留傳了下來。
陸深的夫人梅氏同樣是一個很值得人們紀念的上海人。
明朝中葉,上海地區最大的禍害便是倭寇。上海原來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幾百年
來從沒建造過城牆,連縣衙也造得十分簡單。嘉靖年間,倭寇屢屢來犯,燒殺搶掠無惡
不作。上海百姓在百般無奈之中決定築城御倭。嘉靖32年,上海士紳顧從禮上書朝庭,
要求修築城牆。朝庭回復:築城可以,但沒有錢。上海百姓決定自己出地、出錢、出力
修築城牆。首議者顧從禮捐米4000石,一時捐款如雪花,其中捐資最多的便是陸深的夫
人梅氏。此時陸深已經去世,而她居住的浦東陸家嘴並非倭寇入侵之地。但梅氏深明大
義,捐田500畝,供築城用,還捐銀2000兩。建門樓時,建築材料不夠,梅氏主動承擔了
上海城6座城門之一小東門的全部建築材料,為此拆去了陸氏祖室數千楹。正是因為有了
像梅氏這樣深明大義的上海人,築城從10月興工,12月便完竣。從此,倭寇來犯,都只
能望城興嘆了。
人們曾抱怨上海是一座沒有歷史積淀的城市,說上海缺少偉大的雕塑。它比不上歷
史悠遠綿長的北京、西安,比不上曾為六朝都城的南京,甚至比不上斷橋殘夢的杭州。
其實,據考證,上海已有長達6000年的歷史。歷史的文脈是要靠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來
繼承的。但是,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之中,提起古代上海名人,人們只記得黃道婆、徐光
啟……又有誰知道大名士陸深和他的夫人梅氏呢?由此想到,在陸家嘴、在浦江之畔的
濱江大道建一條上海歷史名人長廊,如何?從賦予上海這座城市「申」字名號的春申君
黃歇,到說著一口純正滬語的「國母」宋慶齡,黃道婆、徐光啟都列於這條長廊之中,
其中自然也應該有陸深和他的夫人梅氏的塑像
㈦ 上海浦東郭守敬路的來歷是怎麼樣的
這是為了紀念一個叫郭守敬的人,沒什麼特別大的意義。上海有很多這樣的路名,比如在張江園區內的祖沖之路、牛頓路等還有黃興路等等,呵呵!
㈧ 上海各區的名稱由來
1、靜安區:因靜安寺得名
相傳建於三國孫吳年間,初名滬瀆重玄寺。南宋嘉定年間,從吳淞江畔遷入蘆浦沸井浜邊(今南京西路1686號),沸井浜就是有著「天下第六泉」之稱的湧泉。抗戰勝利後,靜安區境域劃分為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區。因千年古剎靜安寺坐落第十區,故以寺名區。
2、徐匯區:因「徐家厙」得名
明末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在上海縣城西建農庄「瀼西草堂」,從事農業實驗和著書立說,逝世後歸葬於此。其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shè)」,後漸成集鎮。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故稱「徐家匯」,區名由此而得。
3、寶山區:因「山」得名
鄭和下西洋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但長江口航道風急浪高,水流湍急,卻沒有導航標志。明成祖朱棣便命人在長江口南岸堆土造山,山上建「烽堠」,白天舉煙、晚上明火,為來往船隻指明航向,當地百姓稱其為「寶山」。此山後坍沒於海,但其名沿用至今。
4、普陀區:因普陀路得名
抗日戰爭期間,上海分設31個警區,蘇州河(吳淞江)以南地域為第十三警區,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抗戰勝利後,仍按舊時警區地域設「第十三區」,1947年改稱普陀區。「普陀」得名於1920年前後公共租界工部局所築「普陀路」,普陀路則是以浙江普陀山命名的。
5、黃浦區:因黃浦江而得名
南宋時期,吳淞江有條支流叫「黃浦塘」,元代河道漸寬始有「大黃浦」之稱,明代大黃浦改造疏浚,河面不斷開闊改稱「黃浦江」。抗戰勝利後,全市分設30個區,第一區因瀕臨黃浦江,以江名黃浦為區名。
6、長寧區:因長寧路得名
長寧路是橫貫長寧境內的道路,前身叫「白利南路」。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涇間越界築路,以英國駐滬總領事之名命為「白利南路」。1943年,「白利南路」以四川省縣名改稱「長寧路」,因長寧路橫貫境內,1945年置區時命名為長寧區,解放後沿用區名。
7、虹口區:因虹口港得名
虹口境內原為東海之濱的灘地,歷史上曾有大小河流50條之多。虹口港是主要河流之一,過去叫沙洪,沙洪和黃浦江交匯處被稱為洪口(虹口),這就是虹口區名稱的由來。上海開埠後,因水運便利,虹口沿黃浦江地帶漸次發展成上海遠洋、沿海客貨運的重要港口。
8、楊浦區:因楊樹浦港得名
楊浦區的名稱來自一條河,昔日楊浦,河網水鄉,有河流100多條,西南部有條「楊樹浦港」(原名為「楊樹浦」),北接走馬塘,南入黃浦江,是縱貫於地境中部的一條主要河流。歲月變遷,境內河流十之八九填沒,僅剩19條河道,而楊樹浦仍在。
9、閘北區:因2座水閘得名
閘北一詞,源於蘇州河(吳淞江)上的兩座水閘。清康熙、雍正年間,先後建起兩座擋潮石閘,稱為老閘和新閘,而這兩座水閘就位於現在的福建路橋(舊稱老閘橋)和新閘橋附近。
10、閔行區:因「閔行鎮」得名
「閔行」二字得名於「閔行鎮」,此鎮在明弘治年間叫「敏行市」,在現閔行區南部。正德年間,松江府水災絕收,附近災民多去敏行貿易,敏行日漸繁榮,正德7年的《松江府志》開始將此地稱為「閔行」。相傳因文人閔其游學途中去世葬於此地,閔行鎮以其姓得名。
11、青浦區:因「青龍鎮」和「五浦」得名
青浦置縣前,縣境半為上海縣西境,半為華亭縣北境。明嘉靖年間,因地域寬廣,不易治理,將華亭縣和上海縣境內五鄉置青浦縣,隸屬松江府,設縣治於青龍鎮。因縣治在青龍鎮,縣境東部有五浦(趙屯、大盈、盤龍、顧會、崧子),就有了青浦的名稱。
12、金山區:因「金山島」得名
金山區因近海中的金山三島而得名,金山三島由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島組成。古時的金山三島在陸上同屬一山,統稱金山,五代前叫「釗山」。大金山頂峰高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點。由於岸坍陷後退,宋代淪入海中,三個頂峰出露海面,構成現在的三個島嶼。
13、嘉定區:因南宋「嘉定」年號得名
嘉定向來有「教化嘉定」之稱,其前身是嘉定縣。南宋嘉定十年,當時的崑山縣東境春申、安亭、臨江、平樂、醋塘5個鄉析出置縣,以年號「嘉定」作為縣名。這5個鄉後改名為依仁、循義、服禮、樂智、守信。此外,嘉定還有「疁城」,「練川」,「三儂之地」等別稱。
14、松江區:因吳淞江得名
松江素有「上海之根、滬上之巔、浦江之首」的美譽。說起松江的歷史不得不提「華亭侯」,東漢時期,東吳名將陸遜以功封華亭侯,松江古時也有華亭之稱。唐天寶年間置華亭縣,元代升為華亭府。因為「吳淞江」就在華亭府境內。次年「華亭府」改名為「松江府」。
15、奉賢區:相傳因「言子講學」得名
「奉賢」二字的由來,多數人主張和言子講學有關。言偃,字子游,是孔門72弟子之一,常在南方傳播孔子學說。相傳言子到此地講學,「奉賢」就是出自「奉子游之賢」(敬奉子游的賢德)。另有一說是因為明代有條叫「奉賢涇」的大河(位於奉賢西側)。
16、崇明縣:因位置和風光而得名
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間,崇明島露出江面,時稱東沙和西沙。唐神龍年間在西沙設鎮,取名「崇明」,「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崇明」意為高出水面又平坦寬闊的明凈平地。文天祥題崇明為「海上瀛洲」,朱元璋稱崇明為「東海瀛洲」。
17、浦東新區:因位於黃浦江之東而得名
「浦東」二字最早出現在南宋,當時華亭縣有「浦東」在內的5個鹽場。浦東新區可以說是上海最年輕的區,因處黃浦江東而得名。部分區境原為川沙縣,1990年川沙縣建制撤銷,同時將劃歸到南市、黃浦、楊浦的地區及閔行的三林鄉收回,成立了浦東新區。
(8)上海東方路由來擴展閱讀
上海市,簡稱「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上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位於中國華東地區,地處長江入海口,東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上海市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
名稱由來
上海,春秋屬吳國。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
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
唐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今松江區)。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㈨ 上海浦東新區的東方路原來是叫什麼路名
是叫文登路!(百分百對的,我的初中時代就是在那個地區度過的)
㈩ 上海浦東「張江」名稱來源
張江鎮名字來源於當地明朝士紳張江,張江對當地抗倭貢獻大,當地起名張江紀念他。
張江鎮地處浦東新區腹地,面積42.96平方公里,其中40平方公里處於張江園區整體規劃范圍。實有人口2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9萬人、來滬人員13萬人、境外人士1萬人。
張江鎮是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承載地,是「雙自」聯動的示範區、科創中心的核心區,也是科技城的主戰區、「管鎮聯動」的先行區。
張江是「科創中心」的核心區。2017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全球視野、國際標准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升科學中心的集中度和顯示度。市委、市政府要求,要舉全市之力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大科學設施項目盡快落地。
肩負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多重國家戰略的張江正加快步伐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張江鎮同步加快科學城區域公建配套,協助做好13萬平方米國際社區人才公寓、龍東大道快速化改造、軌交13號線、公建配套學校等建設,為各類人才和廣大居民創造更加宜居環境。
(10)上海東方路由來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張江鎮中心位置位於北緯31°09′,東經121°36′。東毗川沙鎮、唐鎮,西鄰花木、北蔡兩鎮,南以沈家漕與南匯區接壤,北與金橋鎮相依。鎮域東西跨度約8.5公里,南北縱深約8.2公里,總面積42.01平方公里。
氣候特徵
張江處長江三角洲東緣,屬亞熱帶海洋性濕潤氣候。受季風環流及冷熱空氣交替影響,四季分明,氣候各異。以每年農歷自五月至九月從海洋吹來的暖濕東南風最多,謂夏季風,風盛期暖空氣北上勢大,氣候顯濕熱;
自十月至次年四月從內陸吹來的乾冷偏北風居次,冬季風盛行期,冷空氣南下頻繁,氣候較干寒;只有季風交替不長的春秋兩季,溫度比較適中,但多陰雨。僅五、十月例外,天氣少變,常連續晴好,或春光明媚,風和日麗;或天青雲淡,秋高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