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閘北區與靜安區合並叫什麼區
上海閘北區與靜安區合並成為新的靜安區。
靜安區因境內古剎靜安寺而得名。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境域南部大部分劃入公共租界西區。為抵制租界擴張,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閘北紳商建立閘北工程總局,自辟商埠。1914年,法租界擴張,將境內長浜路(延安中路)、徐家匯路(華山路)以南地區全部劃為法租界。
1956年,上海市區調整,靜安區建制撤銷,以富民路、常德路為界,東境劃歸新城區,西境並入長寧區,閘北、北站兩區合並成閘北區。1960年1月,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新成區、江寧區,將新成區成都北路以西部分、江寧區全部、長寧區鎮寧路以東部分合並重建靜安區。
2015年1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國務院關於同意上海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撤銷閘北區、靜安區設立新的靜安區。2016年3月,原靜安、原閘北區「撤二建一」工作完成,新的靜安區成立,始成今之境域。
(1)上海市閘北區發改委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6月,新靜安區下轄江寧路街道、靜安寺街道、南京西路街道、曹家渡街道、石門二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北站街道、寶山路街道、芷江西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大寧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臨汾路街道、彭浦鎮。具體介紹以下幾個街道和鎮:
1、江寧路街道位於靜安區中南部,東沿西蘇州路、泰興路,西至江寧路、昌平路折西康路,南起武定路,北至安遠路。
2、靜安寺街道位於靜安區西南部,東起富民路、常德路,西迄鎮寧路,南至長樂路,北接新閘路。轄區面積1.57平方公里。
3、彭浦鎮地處靜安區北部,東至萬榮路,南臨老滬太路,西到滬太路,北越場中路,鎮域面積7.88平方公里。
B. 上海閘北屬於哪個區
上海閘北已撤銷,原靜安、原閘北區「撤二建一」成為新的靜安區。
上海閘北區(舊地名,已撤銷)地處上海市中心區北部。東與虹口區、寶山區為鄰,西與普陀區、寶山區毗連,南隔蘇州河與黃浦區、靜安兩區相望,北與寶山區接壤。全境南北長約10千米,總面積29.19平方千米。
境內有宋教仁墓、吳昌碩故居、上海總工會舊址、「四一二」慘案群眾流血犧牲地、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中共三大後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等遺址及紀念地。
2015年1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國務院關於同意上海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撤銷閘北區、靜安區設立新的靜安區。2016年3月,原靜安、原閘北區「撤二建一」工作完成,新的靜安區成立,始成今之境域。
(2)上海市閘北區發改委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4月,新靜安區下轄江寧路街道、靜安寺街道、南京西路街道、曹家渡街道、石門二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北站街道、寶山路街道、芷江西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大寧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臨汾路街道、彭浦鎮。具體介紹以下幾個街道:
1、江寧路街道位於靜安區中南部,東沿西蘇州路、泰興路,西至江寧路、昌平路折西康路,南起武定路,北至安遠路。
2、南京西路街道地處上海市中心,位於靜安區南部,東起陝西南路、成都北路,西至富民路、常德路,南迄長樂路、延安中路,北及北京西路、南京西路。
3、共和新路街道位於靜安區的中部,南起中山北路,北至延長路、老滬太路,東抵西寶興路、北寶興路與虹口區接壤,西達滬太路與普陀區交界。
C. 誰知道閘北區舊區改造動拆遷總指揮部的具體地址啊
我知道,北廣場拆遷的指揮部在閘北區實驗中學 地址: 中興路1779號
D. 上海閘北區房改辦在哪裡
閘北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大統路1051號
公交信息
芷江西路共和新路(公交站)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芷江西路
途經公交:1208路,309路,966路
大統路中山北路(公交站)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大統路
途經公交:1208路,98路
芷江西路普善路(公交站)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芷江西路
途經公交:309路,966路,98路
地址:上海市閘北區共和新路1144號
E. 靜安區一共有多少個街道啊
截止2016年3月,靜安區下轄13個街道,1個鎮。
1、13個街道:江寧路街道、靜安寺街道、南京西路街道、曹家渡街道、石門二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北站街道、寶山路街道、芷江西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大寧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臨汾路街道。
2、1個鎮:彭浦鎮。
靜安區隸屬上海市,位於上海的市中心,與六個區相鄰,東與黃浦區、虹口區、寶山區為鄰;西長寧區、普陀區、寶山區交界;南臨長樂路,與徐匯區銜接;北與寶山區接壤。
(5)上海市閘北區發改委擴展閱讀:
靜安區因境內古剎靜安寺而得名。區境吳淞江(故道)以北,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隸屬崑山縣,後隸屬嘉定縣、寶山縣。
吳淞江(故道)以南,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隸屬華亭縣,之後及明、清二代隸屬上海縣。虯江是上海縣和寶山縣的界河,民國初築路時被填沒。
清同治二年(1863年),境域中南部被辟為美租界,後並為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境域南部大部分劃入公共租界西區。
為抵制租界擴張,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閘北紳商建立閘北工程總局,自辟商埠。1914年,法租界擴張,將境內長浜路(延安中路)、徐家匯路(華山路)以南地區全部劃為法租界。故境域南部為法租界、公共租界和北部主要為華界。
1927年7月,上海特別市政府接收17個市鄉,次年7月,將舊市鄉一律改稱為區,閘北市改稱閘北區。30年代,日軍發動兩次淞滬戰爭,閘北區幾成廢墟,成為上海市出名的棚戶區。
1937年上海淪陷時期,日偽將閘北區改為閘北政務署,滬北區公署。公共租界在太平洋戰爭前成為「孤島」。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境地分屬第十區、十一區、十二區、十四區、十五區。1947年,第十四區稱閘北區、第十五區稱北站區。
1949年5月30日,市軍管會接管靜安區,一度將區名改為靜安寺區,1950年6月28日,復改稱靜安區。解放初期,境域分屬靜安、新城、江寧、閘北、北站區。
1956年,上海市區調整,靜安區建制撤銷,以富民路、常德路為界,東境劃歸新城區,西境並入長寧區,閘北、北站兩區合並成閘北區。
1960年1月,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新成區、江寧區,將新成區成都北路以西部分、江寧區全部、長寧區鎮寧路以東部分合並重建靜安區。
2015年1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國務院關於同意上海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撤銷閘北區、靜安區設立新的靜安區。2016年3月,原靜安、原閘北區「撤二建一」工作完成,新的靜安區成立,始成今之境域。
F. 上海閘北屬於哪個區
截至2019年,上海閘北屬於靜安區。
閘北區地處上海市中心區北部。東與虹口區、寶山區為鄰,西與普陀區、寶山區毗連,南隔蘇州河與黃浦區、靜安兩區相望,北與寶山區接壤。全境南北長約10千米,總面積29.19平方千米。
境內有宋教仁墓、吳昌碩故居、上海總工會舊址、「四一二」慘案群眾流血犧牲地、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中共三大後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等遺址及紀念地。
2015年10月,國務院批復同意靜安區與閘北區撤二建一,建設新「靜安區」。
(6)上海市閘北區發改委擴展閱讀
閘北的歷史沿革: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靜安區境地分屬第十區、十一區、十二區、十四區、十五區。1947年,第十四區稱閘北區、第十五區稱北站區。1949年5月30日,市軍管會接管靜安區,一度將區名改為靜安寺區,1950年6月28日,復改稱靜安區。
解放初期,境域分屬靜安、新城、江寧、閘北、北站區。1956年,上海市區調整,靜安區建制撤銷,以富民路、常德路為界,東境劃歸新城區,西境並入長寧區,閘北、北站兩區合並成閘北區。
1960年1月,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新成區、江寧區,將新成區成都北路以西部分、江寧區全部、長寧區鎮寧路以東部分合並重建靜安區。
2015年1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國務院關於同意上海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撤銷閘北區、靜安區設立新的靜安區。2016年3月,原靜安、原閘北區「撤二建一」工作完成,新的靜安區成立,始成今之境域。
G. 上海為什麼要取消閘北區
閘北區與靜安區合並叫靜安區。
靜安區因古剎靜安寺而得名。區淞江(故道)以北,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隸屬崑山縣,後隸屬縣、寶山縣。為抵制租界擴張,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閘北紳商建立閘北工程總局,自辟商埠。
1927年7月,上海特別市政府接收17個市鄉,次年7月,將舊市鄉一律改稱為區,閘北市改稱閘北區。30年代,日軍發動兩次淞滬戰爭,閘北區幾成廢墟,成為上海市出名的棚戶區。1937年上海淪陷時期,日偽將閘北區改為閘北政務署,滬北區公署。公共租界在太平洋戰爭前成為「孤島」。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境地分屬第十區、十一區、十二區、十四區、十五區。1947年,第十四區稱閘北區、第十五區稱北站區。1949年5月30日,市軍管會接管靜安區,一度將區名改為靜安寺區,1950年6月28日,復改稱靜安區。
1956年,上海市區調整,靜安區建制撤銷,以富民路、常德路為界,東境劃歸新城區,西境並入長寧區,閘北、北站兩區合並成閘北區。1960年1月,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新成區、江寧區,將新成區成都北路以西部分、江寧區全部、長寧區鎮寧路以東部分合並重建靜安區。
2015年1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國務院關於同意上海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撤銷閘北區、靜安區設立新的靜安區。2016年3月,原靜安、原閘北區「撤二建一」工作完成,新的靜安區成立,始成今之境域。
H. 閘北區彭浦發展史
社區變遷
社區變遷
民國17年(1928年),上海特別市政府將閘北市改為閘北區。民國26年八一三日軍侵滬,同年11月,上海市淪陷。日偽政權在區境設立閘北區治安維持會。民國27年1月,取消閘北區治安維持會,旋即成立閘北鎮,先後受閘北區政務署、滬北區公署、第三區公署、滬北區公署管轄。閘北鎮鎮公所設在虯江路觀音堂,轄4個鄉、24個保、216個甲。直至抗日戰爭勝利,其管理范圍沒變化。
民國34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接管上海市。民國35年,第十四區(閘北區)整編為45個保、1296個甲(不包括2個水上保),第十五區(北站區)整編為52個保、1474個甲。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閘北和北站區接管委員會,區境設置8個接管專員辦事處(其中閘北區4個、北站區4個),作為區接管專員派出機構。1950年6月,撤銷區接管委員會,成立閘北區和北站區人民政府。閘北、北站兩區分別成立冬防區分會和冬防指揮部,下按公安派出所管轄范圍建立11個冬防辦事處(其中閘北區4個、北站區7個)。1951年7月,撤銷區冬防委員會和冬防指揮部,兩區分別設置11個區人民政府派出人員辦事處(閘北區4個、北站區7個)。1952年6月,以原有區人民政府派出人員辦事處為基礎,按照公安派出所區劃,兩區改設16個區人民政府辦事處,其中閘北區9個,北站區7個。1955年7月,閘北和北站區分別成立區人民委員會,原設置的辦事處定名為街道辦事處,作為區人民委員會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均以路名或新村命名,劃小街道管轄范圍,閘北區設19個街道辦事處,北站區設17個街道辦事處。1956年2月,閘北和北站區合並成立閘北區人民委員會,仍設36個街道辦事處。
1956年8月,街道管轄范圍擴大,原36個街道辦事處合並為21個街道辦事處。1958年,全區21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山西北路、開封路、天目路、廣肇路、新民路、寶山路、青雲路、中興路、烽火9個街道辦事處。1960年4月,新建彭浦街道辦事處,區境增為10個街道辦事處。1962年11月,新建北站街道辦事處,撤銷天目路街道辦事處,重建山西北路街道辦事處。1963年8月,廣肇路街道辦事處改稱天目西路街道辦事處,新民路街道辦事處改稱新疆路街道辦事處。1964年,新建虯江路、漢中路、海寧路3個街道辦事處,區境增為13個街道辦事處。
1967年9月起,街道辦事處相繼改為街道革命委員會。1978年,撤銷街道革命委員會,恢復街道辦事處。同年11月,撤銷彭浦街道辦事處,建立共和新路和彭浦新村街道辦事處,全區增為14個街道辦事處。1984年10月,調整街道辦事處,撤銷海寧路街道辦事處,並入山西北路街道辦事處和北站街道辦事處,區境減為13個街道辦事處。1985年2月,新建大寧路街道辦事處。1987年,烽火街道辦事處改稱芷江西路街道辦事處。1987年12月,新建臨汾路街道辦事處,全區增為15個街道辦事處。1991年9月,撤山西北路街道辦事處與北站街道辦事處,建北站街道辦事處;撤新疆路街道辦事處與開封路街道辦事處,建西藏北路街道辦事處;撤漢中路街道辦事處與天目西路街道辦事處,建天目西路街道辦事處。
1992年9月,寶山區彭浦鄉劃歸閘北區。至1993年12月,區人民政府設派出機構12個街道辦事處。另有1個鄉人民政府。
I. 閘北區建委主任是誰
閘北區建設和交通委員會黨政工領導職責分工安排
呂遠(區建設和交通黨工委書記)
主持建設和交通黨工委全面工作。
負責黨的組織建設和幹部工作;負責人事和人才工作;負責宣傳教育工作;負責雙擁工作。
分管黨工委辦公室(精神文明建設、統戰工作除外)、建設和交通工會、人民武裝工作。
巢衛明(區建設和交通黨工委副書記、建交委主任、綠化局局長、市政局局長,區舊改總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重點辦主任、防汛指揮部常務副指揮)
主持建交委行政全面工作。
負責推進城市建設,協調舊區改造和組織重點工程建設;負責建築業行業管理和計劃財務工作;負責考核、督辦等工作。
分管建設管理科、行政辦公室(信訪、信息化和「兩會」辦理工作除外)、計劃財務科,區建管署、區重點辦。
唐其艷(區建設和交通黨工委副書記、建設和交通紀工委書記、建交委機關黨支部書記)
主持建設和交通紀工委全面工作。
負責紀律檢查和行政監察工作;負責精神文明建設、統戰工作和婦女、共青團工作;負責區建交委機關黨支部工作;負責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計劃生育工作;協助信訪穩定工作。
分管黨工委辦公室(精神文明建設、統戰工作)、建設和交通團工委。
蔣凡涌(區建交委副主任)
負責鐵路上海站北廣場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建設;負責水電煤突發事件的協調處理;負責大寧國際社區市政配套工作;協助市政建設和管理工作。
分管北廣場交通樞紐工程指揮部辦公室。聯系申通軌道公司、市區供電公司、燃氣公司、自來水公司、排水公司,區站管辦和大寧國際社區開發建設指揮部。
董瑜(區建交委副主任、區舊改總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
負責區舊改總指揮部辦公室日常工作;負責信訪、維護穩定工作;負責信息化、市區「兩會」辦理工作;協管蘇州河沿岸閘北段舊區改造拆遷推進及維護穩定工作。
分管區舊改總指揮部辦公室行政(財務)部、綜合部、動遷推進部,區動遷用房調劑中心。協管行政辦公室(信訪、信息化和「兩會」辦理工作)。聯系市建交委,區房地局、規劃局,北站、寶山路街道動拆遷分指揮部和蘇州河沿岸閘北段指揮部辦公室。
董偉毅(區建交委副主任、區防汛指揮部副指揮兼辦公室主任)
負責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負責河道管理工作;負責防汛防颱工作;協助舊區改造及動拆遷推進,協管鐵路上海站北廣場地區舊區改造拆遷及維護穩定工作。
分管區防汛辦、市政建設科、市政管理科,區市政工程管理署、河道管理所(水政所)。聯系市市政局、水務局,區環保局,天目西路、芷江西路街道動拆遷分指揮部和鐵路上海站北廣場地區舊區改造指揮部辦公室。
程凱(區建交委副主任)
負責綠化建設和管理工作;負責交通運輸管理、交通戰備工作;負責安全生產工作;協助防汛防颱工作。
分管綠化管理科、交通運輸管理科(區交戰辦),區綠化管理署。聯系市綠化局、市城交局、市交戰辦,區市容局、安監局。
李毅民(區建設和交通工會主席、人武部部長,北上海物流中心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
主持建設和交通工會全面工作。
負責退管會、技協工作;負責招商引資工作;協助北上海物流中心開發建設工作;負責人民武裝工作。
分管建交委所屬基層工會、行業工會、城建退管會。聯系市建設和交通工會,區投資促進中心、北上海物流中心管委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