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做智能建築的,前景如何
前瞻網發布的《中國智能建築行業市場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建築智能化系統工程行業市場規模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億元,2006年達到238.5億元,2011年超過650億元。前瞻產業研究院智能建築行業研究小組預測,我國智能建築市場規模未來三年復合增速仍將保持在10%-20%之間,市場前景可期。
一、公共建築智能化市場前景分析
1、公共建築智能化市場規模
數據顯示,2006-2009年,我國公共建築智能化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年均增長率為21.91%。2009年,中國公共建築智能化市場規模為259.25億元,同比增長22.16%。2010-2011年,我國公共建築智能化市場規模分別是324.42億元和408億元。
2、公共建築智能化市場前景預測
分析認為,大型公共建築中採暖和空調系統能耗約佔50%-60%,照明能耗約佔20%-30%,電梯能耗約佔8%-10%。通過設計有效的樓宇系統集成方案以及良好的管理,可以實現空調和照明設備實現較大幅度的節能。據測算,通過智能建築中BAS的核心系統:HVAC(供熱、通風、空氣調節)系統自控設計和良好管理,將實現有效節能20%-25%。大型公共建築智能化改造是已有建築節能改造的最主要技術手段,由此可見,中國大型公共建築智能化改造市場前景廣闊。同時,隨著國家及地方政府標志性建築、辦公大樓、中高端酒店、機場、會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築的投資建設,中國新建公共建築智能化市場前景看好。
② 互聯網給建築智能化行業帶來哪些改變
當前,傳統的建築施工作業方式正逐漸被一些高新技術所顛覆。建築施工行業正在加速轉型升級,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和管理密集型轉變。近期發布的《中國建築施工行業信息化發展報告(2016)互聯網應用與發展》深度論述了建築施工行業互聯網應用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認為建築施工行業轉型升級離不開互聯網的支持與深度應用,智慧建造、智慧企業將是未來建築施工行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方向。
那麼,智慧建造究竟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智能穿戴設備將成重要裝備
智能穿戴設備,是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衣服、配件上的一種攜帶型設備,藉助軟體支持以及數據交互、雲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功能。智能穿戴設備將成為建築工人的重要單兵裝備,與施工環境緊密結合,為建築施工帶來很大轉變。
智能穿戴設備在施工中的應用主要包括:智能手環可用於對現場施工人員的跟蹤管理;佩戴智能眼鏡,可將虛擬模型畫面與工程實體對比分析,及時發現並糾正問題;智能口罩上的粒子感測器可實時監測施工作業區域空氣質量,並把定位資料和採集到的信息傳到手機上應用並共享;藉助穿戴的運動攝像裝置,可記錄現場質量驗收過程等。
▋移動智能終端將成重要工具
智能終端,具有接入互聯網能力,通常搭載各種操作系統,根據用戶需求定製各種功能。常見的智能終端包括移動智能終端、車載智能終端、智能電視等。施工現場的移動智能終端正在向實用化、集成化方向發展,是智慧建造技術平台向生產一線延伸的重要工具。
移動智能終端在施工中的應用主要包括:配合相應的項目管理系統,實時查閱施工規范標准、圖紙、施工方案等;可直接展示設計模型,向現場施工人員進行設計交底;加強施工質量、安全的過程管理,實時確認分部分項形象進度,輔助分部分項質量驗收;可現場對施工質量和安全文明施工情況進行檢查並拍照,將發現的問題和照片匯總後生成整改通知單下發給相關責任人,整改後現場核查並拍照比對;可在模型中手動模擬漫遊,通過樓層、專業和流水段的過濾來查看模型和模型信息,並隨時與實體部分進行對比。同時,還可提前模擬作業通道是否保持暢通、各種設施和材料的存放是否符合安全衛生和施工總平面圖的要求等。
▋建築機器人將成輔助工具
建築機器人應用於施工的基本模式,是通過與設計信息(特別是BIM模型)集成,實現設計幾何信息與機器人加工運動方式和軌跡的對接,完成機器人預制加工指令的轉譯與輸出。建築機器人建造流程需要模擬模擬與監測,支持高度靈活、個性化的建築產品服務和生產模式。未來,建築機器人不是簡單施工工藝的替代,將在方方面面成為智慧建造的輔助工具,成為施工方案的一部分。
建築機器人在施工中的應用主要包括:全位置焊接機器人,可用於超高層鋼結構現場安裝焊接作業,提高焊接質量,確保施工安全;超高層外表面噴塗機器人,不僅可以解決高空作業安全問題,還可提高施工速度和精度;大型板材安裝機器人,可用於大型場館、樓堂殿宇、火車站、機場裝飾用大理石壁板、玻璃幕牆、天花板等的安裝作業,無需搭建腳手架,由兩名操作工人即可完成大范圍移動作業。
雲機器人是雲計算與機器人學的結合。機器人本身不需要存儲所有資料信息或具備超強的計算能力,只是在需要時連接相關伺服器並獲得所需信息。例如:機器人拍攝周圍環境照片並上傳到伺服器端,伺服器端檢索出類似的照片,並計算出機器人的行進路徑以避開障礙物,同時將這些信息儲存起來,方便其他機器人檢索。所有機器人可以共享資料庫,減少了開發人員的開發時間,還可以通過雲計算實現自我學習。
③ 智能化建築的發展前景
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5537.6億元
目前,我國建築智能化的市場需求主要由新建建築智能化技術應用和既有建築智能化改造兩部分組成。新增建築面積對建築智能化行業的市場需求影響較大,占據了市場的主要需求。
在存量智能建築規模測算方面,我國每年約3%(平均改造周期30年)的住宅以及6%(平均改造周期15年)的工業、公共建築會進行智能化改造,按住宅每平米80元、公建150元的平均改造成本計算,2018年我國建築智能化改造市場規模為2356.55億元。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能建築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④ 分析我國智能建築的發展現狀有什麼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3 智能建築的概念
「智能建築」一詞, 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 它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美國智能建築學會(AIBI) 定義「智能建築」是將結構、系統、服務、運營及相互聯系全面綜合, 並達到最佳組合, 所獲得的高效率、高功能與高舒適性的大樓。從發展的角度來看, 應強調智能大廈是多學科、多技術系統集成的特點, 即智能建築是指利用系統集成的方法, 將智能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與建築藝術有機結合, 通過對設備的自動監控,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對使用者的信息服務及其與建築物的優化組合, 獲得投資合理、適合信息社會需要並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適、便利和靈活特點的建築物。
1.4 智能建築的特點
(1) 智能建築創造了安全、健康、舒適宜人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辦公和居住環境。
(2) 節能: 利用最新技術節約能源。
(3) 能滿足多種用戶對不同環境功能的要求。
(4) 現代化的通信手段與辦公條件。
⑤ 建築智能化技術國外發展現狀及趨勢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工作和生活的方便、舒適和安全,5A智能樓宇工程行業隨之應運而生。像大家熟悉的中央電視台大樓、國家大劇院、琴台大劇院、上海金茂大廈、武漢民生銀行大樓、百威啤酒廠、武漢卷煙廠、香格里拉酒店、武昌火車站、高端的別墅小區等都採用了智能樓宇技術,可以說
智能樓宇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中。
5A智能樓宇系統是一門多學科技術的綜合應用,它包涵了火災自動報警與自動滅火系統、通信系統、電纜電視和衛星電視接收系統、安全防範系統、建築物自動化系統等諸多子系統。其中安全防範系統是我們平常了解較多的系統,它是以保護人身財產安全、信息與通訊安全,達到預防財務損失,預防犯罪的目的。通過安裝在防護現場的各種入侵探測器對所保護的區域進行人員活動的探測(入侵),一旦發現有入侵行為將產生報警信息。同時以圖像監視為手段,對現場圖像進行實時監視與錄像,可以讓保安人員直觀地掌握現場情況,並能夠通過錄像回放進行分析。並且在防範區域內,使用各類卡片、密碼或通過生物識別技術經控制裝置識別確認,來控制人員出入。還可以為來訪者與室內人員提供雙向通話或可視通話、遙控開鎖以及報警功能等。
樓宇智能化是現代工業高科技的結晶,是未來"信息高速公路"的主節點。美國智能樓宇建築超過數百萬棟,日本新建的大樓幾乎都是智能大廈,在國際上已經向著"智能大廈群"、"智能街區"、"智能化城市"發展。按智能建築目前6%的投入再加上工業智能項目近1000億的一個大市場,對從業人數需求至少在200萬以上,而目前從業人數卻還不到70萬,據國外權威機構預測,在二十一世紀,全世界智能大廈的40%將興建在中國的大城市裡。目前該行業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其薪酬在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一個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項目工程師年薪普遍達到10萬以上,北京、上海及沿海大中型城市更是高達30萬以上。
⑥ 建築智能化是什麼目前前景怎麼樣希望大家可以說說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
智能建築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雖說智能建築的雛形30年前就已經出現,未來建築的樣子也在各種科幻電影中出現,但智能建築研究熱度上升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前瞻以「智能建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得到智能建築相關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和論文發表數量情況。
1990年開始,我國智能建築漸漸有了研究熱度,到2000年之前,論文數量加速上升,但重量偏小,顯示出智能建築市場需求並不充足。新世紀之後,由於智能建築符合人們對未來建築的預期,智能建築研究熱度隨之上升,並在2008年達到頂峰之後逐步下降。
2012年,我國智能建築相關論文與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同步上升,研究熱度隨之上升,度過2013、2014兩年平緩期之後在2015年迎來爆發。
1990-2017年我國智能建築相關論文及技術專利申請數量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⑦ 淺談我國智能建築的發展現狀
智能建築包括六大系統
智能建築是指以建築物為平台,基於對各類智能化信息的綜合應用,集架構、系統、應用、管理及優化組合為一體,具有感知、傳輸、記憶、推理、判斷和決策的綜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築、環境互為協調的整合體,為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續發展功能環境的建築。
根據我國《智能建築設計標准》,智能建築智能化系統工程系統配置分項宜分別以信息化應用系統、智能化集成系統、信息設施系統、建築設備管理系統、公共安全系統、機房工程為系統技術專業劃分方式和設施建設模式進行展開,並作為後續設計要素分別作出技術要求的規定。
——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能建築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