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5生物製品行業股市行情
目前中國已有80多個地區(城市)已經著力建設醫葯科技園、生物園、葯谷,全國已有22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而且各地新開發的高科技產業園區很多都將生物產業作為重點引駐對象。
中國經濟的崛起與國際產業資本的進入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盡管從投資規模上看,內資早已經是產業投資的主導力量,但外資在資金資料、技術、管理等方面仍具有客觀優勢,外資大企業、大項目對園區經濟發展具有拉動和示範效應,可以促進一批產業鏈和產業群項目的形成。
我國生物醫葯產業園是伴隨著高新技術區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 2015-2020年中國生物醫葯產業園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做出了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決策,2009年5月新成立的泰州國家醫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也是我國首個國家級醫葯高新區。
目前我國國家級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超過100個,均涉及生物技術產業;省級以上的生物產業園400多個。
相對於園區駐地招商,走出去招商的半徑更大、針對性更強,為了吸引國際產業投資,園區在將園區經營環境做好的同時,也要積極的走出國門,通過與海外華人組織、行業協會合作,對園區進行海外推介,設立海外招商駐點等方式增加海外招商成功幾率。
『貳』 生物製品是什麼製造業
生物製品系指以微生物、寄生蟲、動物毒素、生物組織作為起始材料,採用生物學工藝或分離純化技術制備,並以生物學技術和分析技術控制中間產物和成品質量製成的生物活性制劑。包括疫(菌)苗、毒素、類毒素、免疫血清、血液製品、免疫球蛋白、抗原、變態反應原、細胞因子、激素、酶、發酵產品、單克隆抗體、DNA重組產品、體外免疫診斷試劑等,供某些疾病的預防、治療和診斷用。
『叄』 生物製品學論文3000字數
第一、研究課題的基礎工作——搜集資料。考生可以從查閱圖書館、資料室的資料,做實地調查研究、實驗與觀察等三個方面來搜集資料。搜集資料越具體、細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資料的文獻目錄、詳細計劃都列出來。首先,查閱資料時要熟悉、掌握圖書分類法,要善於利用書目、索引,要熟練地使用其他工具書,如年鑒、文摘、表冊、數字等。其次,做實地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能獲得最真實可靠、最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調查研究時要做到目的明確、對象明確、內容明確。調查的方法有:普遍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調查的方式有:開會、訪問、問卷。最後,關於實驗與觀察。實驗與觀察是搜集科學資料數據、獲得感性知識的基本途徑,是形成、產生、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本方法在理工科、醫類等專業研究中較為常用,運用本方法時要認真全面記錄。
第二、研究課題的重點工作——研究資料。考生要對所搜集到手的資料進行全面瀏覽,並對不同資料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閱讀、選讀、研讀。
第三、研究課題的核心工作――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在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根據選題,確立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提出自己的觀點要突出新創見,創新是靈魂,不能只是重復前人或人雲亦雲。同時,還要防止貪大求全的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復述已有的知識,那就體現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研究課題的關鍵工作――執筆撰寫。下筆時要對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注意:擬定提綱和基本格式。
第五、研究課題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過這一環節,可以看出寫作意圖是否表達清楚,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是否准確、明確,材料用得是否恰當、有說服力,材料的安排與論證是否有邏輯效果,大小段落的結構是否完整、銜接自然,句子詞語是否正確妥當,文章是否合乎規范。
『肆』 生物制葯的行業現狀
醫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葯行業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1978-2010年,醫葯工業產值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規模不斷擴大,經濟運行質量與效益不斷提高。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葯物制劑生產國。
生物技術成果與微生物學、化學、生物化學、葯學等科學的原理和方法結合形成了醫葯行業的重要子行業之一。
《中國生物制葯行業技術研發與新品上市分析報告》 顯示,國家加大對生物技術創新和生物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國生物制葯行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數據顯示,2003-2010年中國生物制葯行業銷售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21.52%,2010年行業產銷規模突破千億元,同比增速超過40%。
認為,未來十年,一批基因治療方案、葯物將進入應用階段。中國生物葯研發與產業化能力也將大幅度提高,形成化學葯、中葯、生物葯三足鼎立的葯物新格局。我國將針對癌症、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200個生物新葯證書,開發近200種生物葯,近400個生物葯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中國生物制葯的高速發展時代已經到來。
2011年生物制葯的銷售額已達1600億美元,佔全球葯品市場份額的19%,預計到2020年,生物制葯在全球葯品銷售中的比重將超過三分之一。我國醫葯製造業年總產值已經超過1.2萬億元,出口年均增長率也穩定保持在25%-30%。其中,化學原料葯是代表我國醫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產業,年產值佔全國醫葯總產值的近一半,出口比重超過60%。2015年全球生物仿製葯市場將從2010年的243萬美元增長到37億美元,這相當於30個品牌葯損失510億美元的銷售。2015年,我國生物仿製葯品的年銷售額,將從2011年的2748億元,增長到447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在15%左右,並將始終佔全國生物醫葯銷售總額的62%左右。在2012-2016年期間,專利葯銷售額預計將以超過25%的增長率繼續增長。隨著一些重磅生物葯物專利即將到期,2010-2017年,價值1500億美元的葯物將失去專利保護,這將推動仿製葯市場從2010年1238.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310億美元。 生物葯物的陣營很龐大,發展也很快。全世界的醫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別是合成分子結構復雜的葯物時,它不僅比化學合成法簡便,而且有更高的經濟效益。
半個世紀以來開發研製的各種生物制葯分析系統和微生物轉化在葯物研製中一系列突破性的應用給醫葯工業創造了巨大的醫療價值和經濟效益。微生物制葯工業生產的特點是利用某種微生物以「純種狀態」,也就是不僅「種子」要優而且只能是一種,如其它菌種進來即為雜菌。對固定產品來說,一定按工藝有它最合適的「飯」—培養基,來供它生長。培養基的成分不能隨意更改,一個菌種在同樣的發酵培養基中,因為只少了或多了某個成分,發酵的成品就完全不同。如金色鏈黴菌在含氯的培養基中可形成金黴素,而在沒有氯化物或在培養基中加入抑制生成氯化的物質,就產生四環素。葯物生產菌投入發酵罐生產,必須經過種子的擴大制備。從保存的菌種斜面移接到搖瓶培養,長好的搖瓶種子接入培養量大的種子罐中,生長好後可接入發酵罐中培養。不同的發酵規模亦有不同的發酵罐,如10噸、30噸、50噸、100噸,甚至更大的罐。這如同我們作飯時用的大小不同的鍋。
『伍』 生物製品有哪些種類
可分為預防用生物製品、治療用生物製品和診斷用生物製品三大類。
『陸』 生物製品的發展趨勢和前景
從長期來看,隨著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均收入的提高,國家在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方面投入加大都會使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需求增加。但由於受金融危機的影響, 2008年市場對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需求有所減緩。在市場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需求增長有所減緩的現狀下,產能擴張的勢頭並沒有得到較好的控制。產能過剩、重復建設不僅導致生產與消費的失衡,而且還引發了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內的一系列惡性價格競爭,影響了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業的盈利能力。 中國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市場現狀,為外資企業入駐中國創造了條件,國際許多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企業已經看中在中國低成本拓展市場的機會,隨著外資投入逐步加大,中國國內企業改革重組迅速壯大。同時新的行業制度等政策的頒布和實施將促使我國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行業洗牌,企業兼並重組將在政策的促使下大力發展。 由於當前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行業效益下滑,所以對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企業授信更要慎重。建議銀行加強對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企業的篩選,選擇行業龍頭企業、長期增長的企業、具有良好贏利模式的企業,關注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子行業,關注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上下游企業,優化客戶結構,針對生物、生化製品的製造行業需求進行新產品開發。
『柒』 生物制葯行業排行榜是怎麼樣的
生物制葯行業排行榜:輝瑞、羅氏、諾華、阿斯利康、百時美施貴寶、基因泰克。
1、輝瑞
輝瑞公司創建於1849年,迄今已有170年的歷史,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以研發為基礎的生物制葯公司,輝瑞公司的產品覆蓋了包括化學葯物、生物制劑、疫苗、健康葯物等,同時其卓越的研發和生產能力處於全球領先地位,輝瑞目前已發展成為在華最大的外資制葯企業。
4、阿斯利康
阿斯利康是全球領先制葯公司,由前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前英國捷利康公司於1999年合並而成,作為一家以創新為驅動的全球性生物制葯企業,阿斯利康全球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全球約有61,500名員工,業務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公司在17個國家設立生產基地。
『捌』 空間發展制葯業或生物製品業的前景有哪些
一切可以說明,在空間發展制葯業或生物製品業的前景是激動人心的,也是十分迷人的。疫苗製品的生產,人體細胞和白蛋白的提純和製造,紅血細胞生成素的制備,各種激素或酶的生產,白細胞或紅細胞的分離和培養等,都可能發展成為一種有萬利可圖的行業。
『玖』 食品科學和生物製品專業前景
這個要看你能達到的高度,一般水平的話怕是找工作可能會碰壁,我有個同學就是選的這類專業,上的二本,找的工作根本不對口。高水平或者名牌大學畢業可以有很好的前景,人總要吃飯,而且越往後對食品的要求也越多,生物制葯前景更廣闊,特別是基因葯物的研製,在若干年以後絕對供不應求。